『壹』 一斗米是多少公斤
一斗米是6.25公斤。
一升米现在重1.25斤,10升米为一斗,一斗重12.5斤,=6.25千克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且为十进位制。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克(约一粒米)。
『贰』 江南七斗米中式快餐怎么样
新开的店,很有江南特色,环境和服务都很优秀,个人很喜欢江南菜,清淡可口,家常味道,主要价格非常公道,菜量也足够,虽然属于快餐类型,但是服务很热情到位,我一个人点了一条鱼,一个甜汤,一个青菜,一个蛋羹,一碗米饭,才35元~足实让我吓了一跳,实在便宜呢~很推荐去的店!
『叁』 一升米等于几斗米
升是容积单位
斤是重量单位
以粮食为准=30斤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且为十进位制。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克(约一粒米)。
距今约700年前的元朝,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旁建立黑城,引水灌田并屯田种粮积谷。负责管理国家粮库的官员,对每次出入粮库的粮食重量,有著精确到粒米的详细记录。内蒙古自治区考古人员,通过对黑城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批元代粮库登记账册,引起我国计量考古部门的关注。据内蒙古考古专家李逸友先生所著《黑城出土文书》:元惠宗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黑城广积仓收入税粮“小麦九升九合六勺五抄二作,大麦四升九合八勺二抄六作”,精确到五位数。记账人为“广积仓副使”,监证人为“广积仓监支”。在另一份出土文书《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粮税文卷》中,记载国库收入粮食“小麦一千一百五十八石四斗五合二勺二抄四作九厘;大麦三百一十五石五斗七升三合七勺九抄六作五厘”,从石以下更精确到六位数。
元朝的建立者入主中原以后,对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一视同仁,经常劝课农桑,以五十户为一社,每社选老农“专一照管本社之人务勤农桑,不至惰废”(《通制格例》)。在中国历史上四部农书中,有两部产生在元代。当时,全国有人口五千余万,超过以往历朝历代的人口数量,粮食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
为了巩固农业基础,防止社会动荡,元朝政府在各地设立粮仓,以储备粮食,还设有“惠民局”和“养济院”等社会福利部门。为了管理好国拨、国收的粮食,也为了小麦与大麦的互相折算,元朝设在北部边疆的粮库管理官员,在登记账册上使用了精确到五六位的登记方法。这些宝贵的、距今近700年前的粮食登记账册,对於我们研究古代计量法度,节约每一粒粮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
『肆』 一斗米是多少一石米呢
一升米现在重1.25斤,10升米为一斗,一斗重12.5斤等于6.25千克。10斗为1石,所以1石=125斤。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且为十进位制。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克(约一粒米)。
斗米的历史由来:
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古代具有交易量大、流通面广、收支频繁等特点,如交租、纳税、买卖、易物、支付报酬,大都是以粮食作为折算。米斗是随着粮食生产而发展出来的用具,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上写道:“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民以大斗,行阴德于民。”
春秋时田釐子任齐国大夫,暗施仁惠于民众,收取赋税时是用小斗量,赐给百姓粮食则用大斗。但是,这一时期各地的米斗,并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米斗的大小容积因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小的区别。直到秦代统一了度量衡,汉代又进一步制度化,十升为斗、十斗为石的标准才被固定下来。
『伍』 在古代一斗米值多少钱
不同时间地点的价格都不一样。下面是长安米价。
贞观初年,斗米值匹绢,
贞观三年(629)到麟德三年(666),米斗不到5钱。其中贞观十五年米斗2钱。
从乾封三年(666)到开元元年(713)物价始终维持相当高的水准。
永淳元年(682)四月,关中米斗300。五月,米斗400。六月,长安米斗220文。
景龙三年(709)关中米斗百钱。
开元年间,物价又开始回落。
开元十三年(725),山东米斗13钱,青、齐谷斗5钱。长安、洛阳米斗不足20钱
开元二十八年(740),长安、洛阳米斗不到20钱
天宝五载(746),米斗13钱,青、齐间3钱
唐后期的变化似乎更加剧烈一些
乾元二年(759),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米斗7000。
乾元三年(760),米斗1500。
宝应二年(763)京师米斗1000。
广德(763左右)初,永嘉米贵,斗至万钱。
永泰元年(765),米斗1000。长安一度至万钱,之后米斗1400
大历四年(769),“京师大雨水,斗米直八百。”
大历五年(770)“七月,京畿饥,米斗千钱。”
建中元年(780)以后米斗200。
贞元初(785),“关辅宿兵,米斗千钱”
贞元三年(787),米斗150
贞元八年(792)江淮因为水灾,米贵加倍,斗米150,京师米斗37,京畿附近不过70。而运到京师的江淮米每斗350。
元和三年(808)七月,宣州米斗200。
元和六年(811)米价格出现最低每斗2钱。
元和十五年(820),米一斗50
开成五年(840),青州北海县,米一斗60
咸通九年(868),“淮南米斗直钱二百。”
光启三年(887)四月,扬州米斗万钱。
光启三年(887)三、四月,扬州战事,城中无食,米斗5万钱。
光启三年(887)四月扬州米斗4万;十月,米价减至3000。
光启三年(887)十月,米斗直钱5万
光启(885—887)中,润州米斗500文。
『陆』 云南七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云南七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2018-07-27在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龙泉街道办事处司家营新村16号。
云南七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30103MA6NAL4W8D,企业法人张子一,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云南七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咨询及推广;数据处理和存储的服务;农副产品、散装食品、预包装食品、制冷设备、普通机械设备及电子设备的销售;仓储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云南七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外投资2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爱企查查看云南七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柒』 唐朝一斗米按现在来算是多少斤
一升米现在重1.25斤,10升米为一斗,一斗重12.5斤,=6.25千克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且为十进位制。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克(约一粒米)。
距今约700年前的元朝,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旁建立黑城,引水灌田并屯田种粮积谷。负责管理国家粮库的官员,对每次出入粮库的粮食重量,有著精确到粒米的详细记录。内蒙古自治区考古人员,通过对黑城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批元代粮库登记账册,引起我国计量考古部门的关注。据内蒙古考古专家李逸友先生所著《黑城出土文书》:元惠宗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黑城广积仓收入税粮“小麦九升九合六勺五抄二作,大麦四升九合八勺二抄六作”,精确到五位数。记账人为“广积仓副使”,监证人为“广积仓监支”。在另一份出土文书《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粮税文卷》中,记载国库收入粮食“小麦一千一百五十八石四斗五合二勺二抄四作九厘;大麦三百一十五石五斗七升三合七勺九抄六作五厘”,从石以下更精确到六位数。
元朝的建立者入主中原以后,对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一视同仁,经常劝课农桑,以五十户为一社,每社选老农“专一照管本社之人务勤农桑,不至惰废”(《通制格例》)。在中国历史上四部农书中,有两部产生在元代。当时,全国有人口五千余万,超过以往历朝历代的人口数量,粮食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
为了巩固农业基础,防止社会动荡,元朝政府在各地设立粮仓,以储备粮食,还设有“惠民局”和“养济院”等社会福利部门。为了管理好国拨、国收的粮食,也为了小麦与大麦的互相折算,元朝设在北部边疆的粮库管理官员,在登记账册上使用了精确到五六位的登记方法。这些宝贵的、距今近700年前的粮食登记账册,对於我们研究古代计量法度,节约每一粒粮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
『捌』 战国时期的一斗米是多少克
我就呵呵呵呵了...先弄清什么是量什么是衡好不好...
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斗是量的单位,克是衡的单位
换个简单的你能明白的说法吧。你就相当于问一立方米的米是多重...
受潮的跟干燥的,空隙大小,米粒形状等等都会造成不同
网络来的,没有经过验证,姑且看吧,另外那个一斗等于6250克纯属是个逗逼
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那是粟,也就是小米...容重跟大米不一样
网络——升
战国时期一升约为190ml,十升一斗,也就是一斗约为1900ml,即1斗约为1.9L
1L水重1kg即1000g,大米的容重约为800~900g(就是1L米随意堆到一起)
也就是1升粮约为1500g~1700g
『玖』 为什么说“为了五斗米折腰”不是六斗米七斗米
五斗米是指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俸禄;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he音同合 )思远翥 (zhù)”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拾』 历史人物浪费时间或者是怀才不遇被岁月掩埋的事实例子
韩愈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 请看下表
时间 原因 结局
贞元11—16年(795—800年) 求仕 不得志 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的感叹
贞元19年
(803年) 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 被贬为阳山令;
元和14年(公元819年),
卒于824年 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 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学生齐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司马迁
《史记》被鲁迅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一句在称赞其词藻华美的同时,也点出了《史记》作者司马迁写作时与屈原颇有几分类似,都是怀才不遇,抑郁不得志。司马迁写《史记》时,将诸侯编为“世家”,而为何将陈涉这黔首之辈也列入“世家”之属呢?果如大多数人所言。因陈涉首举反秦大旗吗?非也,我认为司马迁如此安排实为自己泄私愤。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祖于隋末战乱逃至碎叶(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举家迁居四川绵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贺之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句。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岁时,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岁时在他的族叔当涂县(安徽马鞍山)令的李阳冰家。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五年进士。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因处于牛李常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白居易:被发配江洲,于是有了琵琶行.
李白:因为做诗被贬,从此再也没有进过长安.
陶潜:看不惯官场腐败,种豆南山下,不为5斗米折腰
陆游:身在天山,心老沧州 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从为被朝廷聘用过,一声贫穷落魄
辛弃疾:投降南宋以后,再未上过疆场
苏轼: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他的(满江红)
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一个人到林中隐居,当他得知自己的主张被废以后,忧郁而终(他曾经任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