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
早在2016年,贵州围绕解决“搬出来后怎么办”的问题,提出了“五个三”生计保障和后续扶持配套政策。
2018年下半年,随着搬迁任务进入收尾阶段,贵州及时把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后续扶持工作上来,制定了《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意见》及7个配套文件,作出了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的制度性安排。
“六个坚持”“五个体系”是前后衔接、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分别着眼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前半篇文章”和“后半篇文章”,构成了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完整体系。
(1)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展阅读
在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税收政策方面,对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按规定取得的住房建设补助资金、拆旧复垦奖励资金等与易地扶贫搬迁相关的货币化补偿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免征个人所得税。同时,对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按规定取得的安置住房,免征契税。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税收政策方面,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主体取得用于建设安置住房的土地,免征契税、印花税。对安置住房建设和分配过程中应由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单位缴纳的印花税,予以免征。对安置住房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目中配套建设安置住房的,按安置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计算应予免征的安置住房用地相关的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及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单位相关的印花税。
『贰』 易地扶贫搬迁的五个体系指的是什么
为狠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狠抓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狠抓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狠抓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狠抓基层党建体系建设。
以贵州省为例,整合财政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等,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满足搬迁户子女就学需求,确保每个安置点有1个卫生服务机构。紧紧围绕搬迁群众生计方式非农化转变,结合省内外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特点,统筹各相关部门培训资源,强力推进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逐户建立培训档案,不断提升就业技能。
通过就地就近就业、组织化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强化产业配置、托底解决困难人群就业等方式,确保有劳动力家庭1人以上稳定就业。大力推进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移民夜校等载体,深入细致做好思想引导,增强搬迁群众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培育感恩奋进、积极向上、自强自立的社会心态和精神风貌。
根据安置点规模和区域实际,合理设置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管理服务单元,强化社会事务、治安管理等职能,把大数据融入社区管理之中,加强社会风险防范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坚持安置点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安置点各项工作中,合理设置党总支、党支部,配强干部,完善机制,强化功能,确保每个安置点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2)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展阅读:
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要求规定:
1、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税收政策方面,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主体取得用于建设安置住房的土地,免征契税、印花税。对安置住房建设和分配过程中应由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单位缴纳的印花税,予以免征。对安置住房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2、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和组织方式,完善相关后续扶持政策,强化搬迁成效监督考核,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
『叁』 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物业管理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王优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负责人周韬5日说,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社区物业管理工作,是满足搬迁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要从规范物业管理模式和内容等四方面加强安置社区物业管理。
在5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周韬说,搬迁群众从原来居住区的独门独院,搬到集中安置社区以后,原有的生产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不仅需要关注住房的功能质量、面积和配套设施等相关方面,还要关注一些社区中的公共设施、公共部位及其维护保养,社区的秩序维护、清洁卫生和一些社区的公共事务,这对物业管理提出了新需求。
第一,规范物业管理模式和内容,要充分考虑安置社区的特点,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及尊重搬迁群众意愿的原则,引导搬迁群众选择合适的物业管理方式,不搞“一刀切”,对一些具备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条件的安置社区,可以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实行专业化物业管理。对于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安置社区,可以由街道、社区居委会托管、业主自管等方式来实施物业管理。
第二,提升安置社区综合治理水平。坚持党建引领,把物业管理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明确基层党组织和街道来统筹协调各方,组织搬迁群众广泛参与安置社区的日常事务,发挥街道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以及一些社会组织的方方面面的作用。
第三,加强物业服务市场监管。要研究安置社区的物业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规范物业服务合同,引导物业服务人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提升物业服务品质。
第四,加强政策宣传引导。要加强社区治理、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逐步引导培养群众养成物业服务的消费观念,同时要加强搬迁群众主人翁意识和家园观念的教育,增强搬迁群众对安置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积极参与安置社区的集体活动,提高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肆』 异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具体是怎样的
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做到应搬尽搬。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安置方式。集中安置主要包括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建设移民新村集中安置、依托小城镇或工业园区安置、依托乡村旅游区安置等。分散安置主要包括插花安置、投亲靠友等其他安置方式。我省根据实际情况,安置模式有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分散自建和购房安置四种。
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由地方政府统筹资金建设,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安置住房建设由中央投资、地方政府统筹资金和农户自筹三部分组成,其中,中央投资为人均7000元,农户自筹资金原则上每户不超过10000元,对于鳏寡孤独等特殊困难群体,可免交。中央投资不需要偿还,地方政府统筹资金由地方政府和项目实施公司偿还,不需要搬迁户偿还。中央投资和地方政府统筹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最低补助标准为800元/m2,各县市区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住房建设的差异化补助标准。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搬迁安置住房建设以“保障基本、安全适用”为原则,建设面积严格控制在人均25平方米以内(宅基地严格按照当地标准执行)。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住房建设面积根据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结合地方财力和农户自筹能力,自行确定面积控制标准。
易地扶贫搬迁既要“挪穷窝”、也要“换穷业”、“拔穷根”,最终目的是通过彻底改善搬迁贫困群众生活居住环境和生产发展条件在2020年前实现稳定脱贫。国家对搬迁群众创业就业、产业发展、技能培训与搬迁工作同步推进。实施搬迁后,脱贫攻坚的其他政策措施也要继续惠及搬迁贫困户,加大对搬迁对象后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各地政府应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制定各种扶持办法,如“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就业培训+公益岗位”、“资产收益+物业经济”等,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伍』 如何做好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
异地扶贫(搬迁)是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异地扶贫搬迁完成是个大工程,除了完成搬迁工作,成功移居群众,还有后续一些列的民生工作要跟进并完善。而,如何做好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工作,让搬迁群众生活的更安稳和幸福,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大方面:
社区内部综合治理社区内部综合治理又包括三方面:社区综合服务,社区环境管理及治理工作。在社区服务体系方面,要完善配套超市、邮政网点、商业银行网点,诊所或医院,社区服务及群众互助服务平台,建立养老和儿童服务设施,形成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在内的民生公共服务综合体。在社区环境治理方面,物业管理模式可选择通过聘用物业服务企业实行专业化物业管理或交由街道办、社区居委会托管、业主自管等方式来实施物业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对社区内部的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社区内部车辆停放,秩序安全,日常清洁卫生等工作。在社区环境治理方面,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对社区内违规搭建、乱丢垃圾、违规停放车辆等占道行为,进行及时管理和查处,必要情况进行惩治。
通过以上三大方面的综合安置社区治理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我们一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完成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陆』 易地扶贫搬迁一构架三清单内容是什么意思
意思:“易地扶贫搬迁一构架三清单”是贵州省委提出的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党的建设的管理模式,包括建立党的组织架构、社区公共服务清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清单、社区党组织建设清单等工作模块。
目的:在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社区探索实践“一架构三清单”管理模式,积极为搬迁群众提供多功能的公共管理服务,为搬迁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6)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展阅读:
贵州省册亨县的“一架构三清单”的管理:
1、建立新市民社区党的组织架构。在高洛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社区设置党工委、管委会,下设相应基层组织;其他新市民社区设立党总支、党支部和居委会,由搬入地乡镇(街道)管理。
2、建立新市民社区公共服务清单。结合全州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计划“1+13”政策体系,由住建、文化、人社、教育、卫生、民政等12家部门牵头提供规划建设服务,着力提升新市民社区教育、医疗、就业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水平。
3、建立新市民社区便民服务清单。围绕最大限度满足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生产生活所需,梳理出社保类、计生类、民政类、司法类、代办类、其他证明、文化活动等7大类23项服务清单。
4、建立新市民社区党的建设清单。在2万人左右的新市民社区派驻党工委、管委会,其他新市民社区设立党总支、党支部和居委会,由所在乡(镇、街道)管理。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柒』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事,大伙怎么看
按照“户申请、村初审、镇审核、县批复”的程序,实行全过程“阳光操作”。
主要针对居住在深山、库区和地质灾害、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的农村自然村或居住点的同步搬迁人口,优先安排位于地震活跃带及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或离中心村、镇较为偏远的农村自然村或居住点的同步搬迁人口,按照“户申请、村初审、镇审核、县批复”的程序,实行全过程“阳光操作”。
安置方式采取以县城安置点点内集中安置为主,点外分散安置为辅,按照“县城安置先集中后分散、乡镇安置分散安置”的原则,统筹谋划,分类实施。 通过采取由政府统规统建的方式,县城安置点点内购房安置同步搬迁户约300户1643人。
(7)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展阅读:
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要求规定:
1、因同步搬迁对象认定难度大,工作要求高,各相关单位要讲政治、顾大局,切实加强领导、密切协调、认真组织。各镇要成立专门机构,明确专人负责,确保职责清晰、程序公开,确保同步搬迁工作有序开展。
2、各镇要按照申请程序和要求,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秉公办事,切实将此民生工程建设成为民心工程,确保搬迁户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虚假搬迁及套、冒用他人搬迁资金的,按套领扶贫资金从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镇、村要对在各个审核环节符合条件或公示无异议的家庭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登记建档,对不符合条件或公示有异议家庭的申请资料要退回本人,并说明原因。同时要切实做到交接手续齐全、申请材料规范,不丢不乱。
『捌』 广西将开展易地扶贫吗
3月17日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移民工作管理局了解到,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序推进、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广西将于3月底前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拉网式全覆盖”大巡查,深入了解搬迁群众安置和就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及时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防止搬迁“后遗症”。
巡查工作人员以县级为主体,主要了解各地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搬迁对象精准识别、精准搬迁、集中安置住房、主要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相关情况和相关建设标准执行情况;建档立卡搬迁户搬迁入住、产业发展、就业引导、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后续扶持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建档立卡搬迁户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以及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交易、使用情况等。
广西移民部门介绍,整个巡查活动将以问题为导向,较真碰硬,确保工作力度不弱化、政策执行不走偏。
另外,此次巡查将对易地扶贫搬迁相关工作做出综合评价,提出政策优化和工作改进意见建议。巡查结果作为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县份,将发出通报、限期整改通知或约谈。
『玖』 异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具体是怎样的
1、异地扶贫搬迁需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
(2)本人愿意搬迁的;
(3)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2、迁出地区域划定标准,划定区域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土地贫瘠、人地矛盾突出、水资源匮乏等生产生活条件恶劣,通过就地就近帮扶促进生产或就业仍无法让农户脱贫的区域,重点是贫困程度相对较深的贫困村;
(2)生态环境脆弱,属于石漠化重度或中度的地区;
(3)地震活跃带、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
(4)易渍易涝湖区低洼区;
(5)属于县域内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域等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不宜开发的区域;
(6)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落后,严重制约区域发展,并且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高于易地扶贫搬迁成本的区域;
(7)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特别重且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无房户和D级危房存量大的行政村;
(8)县域内其他需要搬迁的区域。
(9)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展阅读
(一)资金筹措渠道
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来源5大块,即中央预算投资、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债券、长期信贷资金和贫困户自筹资金,省按大约6万元/人预算标准拨付给各县。
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7000元/人,专项建设基金5000元/人,地方政府债券10000元/人,长期信贷资金人均不超过35000元。农户自筹资金原则上人均不超过3000元,户均不超过10000元,对于鳏寡孤独等特殊困难群体,可免交。
(二)资金使用原则
县级人民政府可统筹全县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在充分保障贫困人口基本住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需求的前提下,项目资金如有结余,允许调剂用于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还本付息,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
中央投资和地方政府统筹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最低补助标准为800元/m2,各县市区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住房建设的差异化补助标准。
(三)资金管理原则
易地扶贫搬迁业务应与其他业务物理隔离、独立封闭运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征地拆迁费用主要由地方政府自筹及整合其他资金解决,不得从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中列支。易地扶贫搬迁有关的工作经费由当地政府配套解决,严禁从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中列支。
对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长期政策性贷款资金和贷款贴息资金等应分别建立台账,实行专户专账管理、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