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威海城市怎么样
看了下,楼上的全是说威海好的,而且全是威海用来宣传的东西,也就是花架子。我给你说一下真是的威海吧。首先,我是学旅游管理的,就在威海,威海是景点我们平时逛的最多的,所以我说的应该是很客观的。威海是一座海滨小城,真的是小城,无论宣传上把它说得多么好,他的公共服务方面都远不及大城市的,80年代末期国家才开始大力开发它,也就是说20年前它还是个小渔村,93年才设市,因为靠近韩国,成为中国对韩贸易的桥头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更多的是提高了消费水平,这边东西蛮贵的,这点倒是颇有大城市的风范。山东省也支持威海的发展,如果你是来定居,这里前景还是不错的,如果是旅游的话,我劝你就别来了,真的,作为一个行内人吧,我告诉你,威海的景点除了刘公岛基本上全是人工包装出来的。虽然也是4星5星得景点,要是你喜欢看人造的大园子到哪都一样啊,不用非到威海来。威海我就推荐一个刘公岛,上面原来是北洋水师的营地,现在有中国甲午战争纪念馆,里面很多战争遗留下来的枪炮,还有放映厅,这个很有特色的,据说会让人仿佛置身在海战的战船里,上次我们去没感觉到,可能是因为我们是学生半价票来得。上面几个都说了,威海空气好,这个是不错的,威海三面靠海,有没有重污染的企业,一年四季海风吹着,空气想不好都难。街道绿化很好,夏季来看,鲜花夹道,绿树成行,再加上整洁的路面,蛮不错的。关于吃,来威海当然要品尝一下海鲜了,这边有北方最大的海参养殖基地,内陆的朋友可以尝个新鲜。码字挺累的,你想知道什么再追问好了。
『贰』 威海刘公岛旅游线路攻略
威海旅游码头乘船20分钟即到。刘公岛每天11:00有一班去成山头、海驴岛的旅游船,18:00返回威海,全程票价100元,含一餐。 旅游码头附近的公交站点:刘公岛旅游码头地处威海市区中心区,市内公共汽车非常方便,附近站点有:海港客运站、华联商厦(光孚佳仕商场)、区政府、百货大楼、商业银行、旅游码头、口腔医院等。在上述站点下车,都可以到达旅游码头。
发船时间:旺季(5.6.7.8.9.10月份),进岛发船时间7:00-16:30,间隔时间8分钟,离岛发船时间10:00-17:30 \淡季(1.2.3.4.11.12月份),进岛发船时间7:30-15:00,间隔时间15分钟,离岛发船时间10:00-15:30
岛上交通:岛上有游览车28辆,开通了至各景点的交通观光服务,乘坐舒适,招手即停,票价10元/人次
住宿推荐:无花果海岸分为精品客栈和青年旅舍,在威海有4家,基本上都在海边。入住客人可以在客栈前台购买景点优惠门票。
『叁』 威海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刘公岛
北洋水师提督府所在地,甲午战争的战场,想必都了解。
来威海不去会后悔,没有适当的心情去了可能也会后悔。有时间还是去看看,尤其对于住在内地的朋友,毕竟乘船看着城市渐渐远去的感觉也值得体味。
成山头
据说秦始皇东巡所到最东端,中国海岸线最东端,号称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由于是胶东半岛的尖端所以海流很大,悬崖峭壁,个人认为风景最好的时间不是风和日丽,而是风浪之日、雨雾之天,惊涛拍岸、雾笛长鸣,这才是大海阳刚的风范。不过不要靠近海岸,注意安全啊。
海驴岛
成山头附近,很小的礁石小岛,没有人类居民,岛东是海鸥的聚集地,岛西是白鹭的聚集地,能看见他们漫天飞舞,但是由于无路可寻,所以无法近观。带个望远镜去看看也可。
国际海水浴场
千米的沙滩,洁净无尘,躺在沙滩上凭阳光沐浴,任海浪轻抚,忘记尘世,神仙不过如此。
用沙构筑你心中的城堡,再笑看大海收回你的努力,生活不就是这样吗。不需要多说了……
环海路
从国际海水浴场开始沿海边一路前行是环海路,大部分路段车辆稀少,有沙滩,有峭壁,有山峰,有渔村,时间合适的话可以碰到回港的渔船。驾车慢行、骑车、徒步都是不错的选择,泡上一天的时间也值得,中午在长城饭店饮酒看海吃蟹,慢慢体会岂不快哉。
威海公园
位于市区海滨南路,免费的公园,大气的雕塑,会甩海杆钓鱼可以一试身手。这里可花掉了我们威海纳税人的不少银子啊。公园里有一家乡村酒家,一派真正的威海乡村摆设
威海刘公岛-甲午海战博物馆
船票大概50
博物馆票80海洋世界
博览员30
威海新外滩-幸福门(世界最奢侈的建筑)
门票100
上去可以看到整个威海
挺壮观的
荣成西霞口动物园
(超大
动物还是挺全的
非洲的都有
企鹅也有的)
成山头-天尽头
传说秦始皇带领着官兵骑马一直跑到了这个地方发现再没有路可跑了
就认定为天的尽头了
很奇怪的岩石
陡峭的悬崖
在海里延伸
矗立着
突然直角向下被切断
石岛赤山大佛
圣水观(天然山泉水
传说是圣水)
乳山银滩
威海国际海水浴场
威海海上公园
奇石苑
『肆』 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动态
市人社局刘勤显局长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中心进行调研
2013年8月15日,市人社局刘勤显局长到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中心进行工作调研。
信息中心主任连宏杰就门户网站、办公系统自动化系统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6大业务系统建设情况,基层平台、自助终端和网上公共服务3个公共服务渠道,以及网络、数据质量、信息安全建设等,向刘勤显局长进行了汇报。
刘勤显局长强调,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促进人社事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客观要求,是人社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工作效率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平台。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对人社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全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刘局长强调,一、要将信息安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完善规范和制度建设,确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据和网络安全;二、要严把数据入口关,切实加强基础数据信息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数据质量,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效能;三、要突出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职工群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为人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四、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信息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伍』 威海行政服务中心在哪个地方
威海市环翠区行政服务中心位于莱西路10号,青岛中路望岛路口西50米路北回,总建筑面积1000多平答米。
中心于2004年7月28日对外试运行,9月24日正式面向社会服务。共有发展和改革局、环保环翠分局、国土资源环翠分局、建设局、商务局、工商环翠分局等23个部门120余项行政许可事项在中心服务大厅受理。中国建设银行在中心设立结算中心,统一负责各窗口收费结算业务。
『陆』 威海旅游业最主要的优势是什么
我给你发几段采访的话你就知道了吧
邵春(原《中国旅游报》总编):威海的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千公里海岸线,无论从海滩的质量,还是气候、环境条件,都是中国海岸线的精华所在;湾多、岬角多、沙质好,作为旅游景区可以大做文章;与京津、日韩建立一小时交通圈,处于东北亚中心地带,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纵观威海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历史与文化项目做得很有特色,山地资源得到了初步开发,营销思路也体现了创新性,“走遍四海,还是威海” 的宣传口号就让人印象很深刻。威海要发展旅游业,首先要有准确的定位———这里不是转移站,也不是过渡带,而应该是一个以休闲度假为主的目的地。威海旅游定位应确定三个发展层次,即中国休闲度假的著名品牌城市;东北亚地区休闲度假的中心城市,或者是中心城市之一;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的明星城市。旅游定位与城市定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认为,威海的城市定位应该是以旅游为主业的海滨生态城市,是不仅宜居,而且宜业、宜游的城市,“旅游立市”应该成为威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威海应按照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架构服务体系和产品支持。城市的框架、功能,服务设施体系的建设,要尽量适应休闲度假旅游的要求,这一点应在规划中体现出来。此外,体量重大的吸引物、规模化的景区群要建立起来,打造辐射能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融合全国、全球特色风味的风情街等;要把单一的洗海水澡逐步丰富为邮轮、游艇、沿海游、渔家乐和环海游。为避免同质化的产品近距离不合理竞争,威海各市区应打造独自的卖点,形成旅游风格的多元化。
威海旅游的突破口选在哪里?我认为应该选在以温泉为载体的康体健身项目上。温泉是休闲产品的一大亮点,抓休闲抓旅游业是城市产业链中的一个牛鼻子,是城市转型的催化剂,是城市形象的宣传书。温泉开发有三个境界,一是洗身体,二是洗文化,三是洗精神,这就需要对温泉和文化两大资源进行整合。在确定明晰的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威海应提升城市营销水平,加强协调、加大投入,高端发力、高端策划,打造东北亚休闲度假中心城市。
王衍用(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在中国很多旅游城市,都着力打造以度假为主,或者是以休闲为主、体验为主的目的地,它的产业的立足点不是景观,而是环境。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发展旅游需要从养眼的角度向养生和养心的角度提升。旅游发展靠什么?一个靠资源,一个靠客量。要把资源观变成环境观,大家就应该对环境展开说明,将大气、水、气温的优势用数据体现出来,将城市的好客度、社会风气和安全,用指标表示出来。
一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和决策层的战略。我们做旅游规划,是在评价环境、建设环境、营造环境和优化环境,而不是在建设景观,建设景点,盖房子。旅游是一个产业,是一个创意,所以如果我们老想建景点、盖房子,这个理念一定是错的。我们应按照旅游者的要求来打造城市,第一有文化特色,第二城市配套健全,城市环境优美。
此外,我们威海要考虑城市外在形象及文化的打造,海洋文化、渔业文化在城市旅游中要体现。要围绕城市建设,第一打造旅游城市中心服务区,建设我们旅游城市的特色,中心城市优先建设好环境,要为市民打造休闲的空间。旅游景区的革命要抛弃风景名胜区的概念,风景名胜很静态,我们要把风景变成环境,要把名胜变成场景,这才是文化旅游需要做的。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旅游产业首先最大的贡献是形象产业,打造区域形象,你不要指望它挣多少钱。威海应把地标性的东西,地脉当中原点、本色的东西,充分利用起来,做好海疆文化、渔家文化、休闲度假文化的结合与对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严国泰(上海同济大学旅游与文化系主任):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这两者之间到目前为止,应该属于相辅相成的。在我看来,威海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上来讲,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和休闲城市概念的转移和发展,这一点,在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当中,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和珠海、厦门等城市相比,威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这说明威海发展旅游业的总体思路中是注入了文化和环境因素的。
海滨地区不仅为城市居民,而且也为旅游者提供了户外游戏场所以及城市休闲体验。如果我们只有海滩没有文化,很难发展高端的旅游产品。所以,我认为威海在发展海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要挖掘威海的文化内涵,比如刘公岛在威海旅游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应强化刘公岛与城市互动的关系,以刘公岛品牌为起点,延伸到威海的其他景点,而后一一串联起来;强化城市与乡村旅游板块的互动。现在,体验乡村、回归自然是趋势,我们应高度重视乡村田园景观的建设,夯实乡村游的基础。
威海的地缘及资源优势决定了这座城市应该坚定不移地发展度假旅游。游客在这里呆上一两天就匆匆忙忙返回,没有真正融入,是不能体验到威海的独特魅力的。我们的观光旅游阶段已经结束了,接下来要做的应该是实现旅游业的升级,强化威海旅游文化内涵,让人多留点时间在这里,使威海能够让人留下来。
吴文媛(雅克兰德(香港)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城市型旅游是高端的产业,它应该在中心区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心区必须具备两个特色:公共资源提供的作用足够多、商品必须具有地域特色。然而在威海中心区,唯一的公共资源就是滨海公园;中心区提供的韩国产品也属于低端、基础的旅游消费品,没有特色。这两方面的问题必须加以改进。
中心区首位度的强化,需要“金角银边”的支持。我认为应该降低山和海之间,人和海之间,人和人之间的跨越度,因为对旅游城市来说,道路的面积度越低越好,但同时道路的线密度越大越好,因为道路带来的是路边,俗称“金角银边”,这里全都是经济价值最高的区域。
中心区首位度的强化,还应该改善中心区的公路脉络。现在城市中心区的脉络不能连续,这种不连续的城市界面、商业界面制约了夜生活和商业生活的繁荣。
只有本地人乐在其中,幸福指数很高的区域才可能成为旅游的目的地。因此,我反对为城市建设将人们的生活从海边“赶出去”,人们就应该在离海更近的地方生活,这样可以有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参与海上运动,才能向旅游者传达一种滨海生活方式。
周志辉(深圳锦绣时代景区管理公司总经理):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景区景点只是配套产业,最根本的支撑还是城市特色和服务业。一个城市的特色不是建筑特色,最重要的是本地的自然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特色和风情文化特色。
我们可以借鉴北欧的旅游经验。相比南欧,北欧没有气候优势,也没有交通优势,它凭什么吸引游客?南欧主打阳光、沙滩和海水,建设以大规模的豪华酒店为主体的度假村。北欧注重的是原生态的自然,强调文化和心灵的回归。它把森林、大海、湖泊作背景,以城市和各种旅游接待乡镇为主体,游客来了之后体会的是北欧的一种幸福生活。此外,北欧的城市规划,处处都有文化、生活、环境、情景的气息。这种旅游项目和自然生态相互尊敬的关系,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作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威海的主要卖点,应该是威海这座城市,城市和特色城镇才是威海骨干的产品体系,风景名胜区仅是体系中的补充。因此,威海的旅游开发应该和城镇体系建设、资源保护、优质产业,以及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结合。
真正做一个休闲度假城市,应如何开发?对于老城区,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复兴应该是重点,新城区的重点是功能的完善、配套的到位和服务的提升。作为一个创业、旅游、居住的三宜城市,整座城市建设的配套标准和服务标准,应该远远高于国家标准。此外,专项度假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是作为城市的补充,应做到少而精,打造有品位的景区,丰富整个城市旅游产品类型,提升整个区域的档次。
张人天(深圳创业投资集团公司首席投资顾问、投资总监):威海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要发展度假旅游,首先要弄明白度假旅游是什么。度假游就是让度假者来分享这个城市人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要有情感互动。
有些地方搞旅游景区开发,把居民拆迁走,将风情小镇风干,抽空了当地人的生活态度,变成一个空壳,成了趋同性景观,游客来了也不能有深度的体验。威海的旅游要真正有特色,就要营造出一种文化,迥异于其他地区的地方风情。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应该眼高手低。所谓眼高,是指站在未来,规划今天手上的活,手低就是要针对现实。
要把万里长江水烧开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打上一桶烧开。所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可以利用既有条件,进行开发梳理。像刘公岛这种不可替代的资源,我们可以尊重它的历史,拣起过去那些失落的记忆,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把它发展成一个高端度假区。除了度假,还可以吸引游客来此开会、聚会、丰富度假区的内容。
此外,还要注重打造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应该有垄断性,用简单的话说清楚这个城市是什么,内涵是什么,与其他城市区分开,让城市形象有较高的识别性。同时还要让外地人有办法很便捷地验证甚至可适度地体验,让游客和城市互动起来
魏敏(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副教授、度假胜地和著名饭店研究中心主任):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缺少文化的城市旅游就没有了内涵和潜力,失去了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意味着一切旅游项目、产品的开发,都必须以文化为依托。回顾威海旅游业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与同等级的旅游城市相比,威海的发展速度已走在他们前列,尤其在观光旅游方面卓有成效,在全国叫响了“人居”品牌。
按照旅游业发展的轨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旅游业便进入了观光旅游为主的发展形态,但当人均GDP水平达到3000美元时,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就由观光旅游开始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在发展观光旅游的基础上,逐渐向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发展休闲度假,威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它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与青岛、烟台相连,交通便利;山、海、岛群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全国享誉盛名;刘公岛、圣经山、铁槎山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要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威海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缺少叫得响的旅游度假胜地,没有功能齐全的酒店和基础配套设施,更重要的是没有旅游产业的大企业、大品牌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果有了这些有形的资产,就能在无形中大幅提高威海的社会效益和知名度。
我认为,在下步威海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大力拓展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层次。以人居节为例,可以更多地融入绿化、园林设计等相关文化元素,丰富人居品牌的内涵,拉长产业链条。第三,我认为要实行多部门联动机制,共同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千方百计提高普通市民参与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意识。
朱凯(威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教师):作为一名外地人,我眼中的威海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而且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和刘公岛、圣经山、赤山等文化底蕴丰厚的著名景区,“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响亮口号,又使这座城市成为在全国都能叫得响的“人居”城市。
但是,这样一座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却有着许多不相称的软环境。以公交车司机为例,标准的“威海话”曾经让无数游客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在不经意间,会让美丽的威海失色不少。我认为,威海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城市的人文素养,可以学习大连市的经验,从细节之处着眼,无论从城市环境的保洁和自然资源的维护方面,都一丝不苟。另外,要注重旅游项目、产品的形象包装,要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创意,挖掘威海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威海的各个景区还应结合自身特点,挖掘文化资源。以济南的九顶塔为例,它在景区内加入了民族风情园,举行了一系列少数民族特色的风俗活动,与游客形成互动,增强景区的感染力。对比威海,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公岛应充分挖掘那段历史背后的故事,而以民俗文化著称的荣成,也可以将民俗文化通过文化长廊等方式展现出来,有利于将游客更好地融入到民俗文化的氛围中。
『柒』 威海市民政局的办事指南
老年优待办理指南
为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及《山东省优待老年人规定》,结合威海市市实际,制定本规定。一、各级人民政府应将老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级财政按辖区内每位老年人1元的标准设立老年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发展老年事业。建立敬老爱老基金组织,广泛吸纳社会和海外捐助,用于敬老爱老事业。二、无劳动能力、生活来源、赡养人和扶养人的老年人,或者其赡养人、扶养人确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在城市的,由所在市区(开发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发放救济款,或由老年福利院集中供养;在农村的,由镇敬老院集中供养或分散合同供养,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按比例负担,其中市级财政负担20%,市区(开发区)、镇两级财政负担80%,具体负担比例由各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自行确定。鼓励村及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兴办养老设施。三、有条件的农村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将未承包的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域、滩涂、荒山、草尝废弃地作为养老基地,收益用于老年人保障;有条件的村(居)可安排部分老年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给予一定报酬,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障能力;有条件的村(居)可逐步实行村(居)民退休养老制度。四、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老年人门诊,设立家庭病床;已开展社区服务的区域,应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对重点人群实行专档管理,开展上门服务;老年人到医院就医优先;按照规定由国家、集体和单位承担的医疗费用优先支付。五、老年人持《山东省老年人优待证》,进入收费公园免购门票;免费使用收费公共厕所;进入收费的体育健身场所,实行半价优惠。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老年人,持《山东省老年人优待证》进入风景名胜区、旅游景点和文化宫、图书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公共场所,凡收取门票费的一律实行半价;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六、65周岁以上、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老年人,持《山东省老年人优待证》享受下列优待:(一)在本市医疗机构就医,免收挂号、就诊费;(二)独立居住的,有线电视初装费享受半价优惠;(三)进出刘公岛船票享受半价优惠。七、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65周岁至69周岁的老年人,持《山东省老年人优待证》到公交公司办理半价乘车证,乘坐公交公司的公共汽车。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持《山东省老年人优待证》到公交公司办理乘车证,持乘车证免费乘坐公交公司的公共汽车。八、各类服务行业应根据行业特点,对老年人给予优待和照顾。候车(船、飞机)室设置老年人专用座椅。老年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可优先进站、检票、上下车(船、飞机)。凡为老年人提供优待的场所,必须设置“老年人优先”、“老年人优惠”等明显标志。九、新建或改造住宅小区时,建设单位应按每5万平方米,室外不低于200平方米、室内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建设老年人活动场所。十、投资兴办非营利性老年人福利设施,享受与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社区服务设施同等的优惠政策。十一、老年人到司法行政部门、律师事务所咨询自身涉法事务的免费。公证机关办理扶养、助养、赡养老人的协议公证时,可根据老年人经济情况,按规定程序适当减免公证费。老年人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政府法律援助机构要按照《山东省法律援助条例》规定,优先给予法律援助,免收法律服务费。十二、100周岁以上、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老年人,每月发给100元长寿补贴金,所需经费由市财政解决。100周岁以下高龄老年人的优待范围和补助标准,由各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自行确定。十三、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和敬老、养老成绩显著的单位、家庭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违反本规定,未对老年人实施优惠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由老龄工作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十四、本规定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所称本市是指威海市行政区范围。十五、本规定由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十六、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捌』 威海市旅游怎么样
给你发几段采访的话你就知道了吧
邵春(原《中国旅游报》总编):威海的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千公里海岸线,无论从海滩的质量,还是气候、环境条件,都是中国海岸线的精华所在;湾多、岬角多、沙质好,作为旅游景区可以大做文章;与京津、日韩建立一小时交通圈,处于东北亚中心地带,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纵观威海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历史与文化项目做得很有特色,山地资源得到了初步开发,营销思路也体现了创新性,“走遍四海,还是威海” 的宣传口号就让人印象很深刻。威海要发展旅游业,首先要有准确的定位———这里不是转移站,也不是过渡带,而应该是一个以休闲度假为主的目的地。威海旅游定位应确定三个发展层次,即中国休闲度假的著名品牌城市;东北亚地区休闲度假的中心城市,或者是中心城市之一;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的明星城市。旅游定位与城市定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认为,威海的城市定位应该是以旅游为主业的海滨生态城市,是不仅宜居,而且宜业、宜游的城市,“旅游立市”应该成为威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威海应按照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架构服务体系和产品支持。城市的框架、功能,服务设施体系的建设,要尽量适应休闲度假旅游的要求,这一点应在规划中体现出来。此外,体量重大的吸引物、规模化的景区群要建立起来,打造辐射能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融合全国、全球特色风味的风情街等;要把单一的洗海水澡逐步丰富为邮轮、游艇、沿海游、渔家乐和环海游。为避免同质化的产品近距离不合理竞争,威海各市区应打造独自的卖点,形成旅游风格的多元化。
威海旅游的突破口选在哪里?我认为应该选在以温泉为载体的康体健身项目上。温泉是休闲产品的一大亮点,抓休闲抓旅游业是城市产业链中的一个牛鼻子,是城市转型的催化剂,是城市形象的宣传书。温泉开发有三个境界,一是洗身体,二是洗文化,三是洗精神,这就需要对温泉和文化两大资源进行整合。在确定明晰的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威海应提升城市营销水平,加强协调、加大投入,高端发力、高端策划,打造东北亚休闲度假中心城市。
王衍用(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在中国很多旅游城市,都着力打造以度假为主,或者是以休闲为主、体验为主的目的地,它的产业的立足点不是景观,而是环境。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发展旅游需要从养眼的角度向养生和养心的角度提升。旅游发展靠什么?一个靠资源,一个靠客量。要把资源观变成环境观,大家就应该对环境展开说明,将大气、水、气温的优势用数据体现出来,将城市的好客度、社会风气和安全,用指标表示出来。
一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和决策层的战略。我们做旅游规划,是在评价环境、建设环境、营造环境和优化环境,而不是在建设景观,建设景点,盖房子。旅游是一个产业,是一个创意,所以如果我们老想建景点、盖房子,这个理念一定是错的。我们应按照旅游者的要求来打造城市,第一有文化特色,第二城市配套健全,城市环境优美。
此外,我们威海要考虑城市外在形象及文化的打造,海洋文化、渔业文化在城市旅游中要体现。要围绕城市建设,第一打造旅游城市中心服务区,建设我们旅游城市的特色,中心城市优先建设好环境,要为市民打造休闲的空间。旅游景区的革命要抛弃风景名胜区的概念,风景名胜很静态,我们要把风景变成环境,要把名胜变成场景,这才是文化旅游需要做的。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旅游产业首先最大的贡献是形象产业,打造区域形象,你不要指望它挣多少钱。威海应把地标性的东西,地脉当中原点、本色的东西,充分利用起来,做好海疆文化、渔家文化、休闲度假文化的结合与对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严国泰(上海同济大学旅游与文化系主任):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这两者之间到目前为止,应该属于相辅相成的。在我看来,威海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上来讲,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和休闲城市概念的转移和发展,这一点,在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当中,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和珠海、厦门等城市相比,威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这说明威海发展旅游业的总体思路中是注入了文化和环境因素的。
海滨地区不仅为城市居民,而且也为旅游者提供了户外游戏场所以及城市休闲体验。如果我们只有海滩没有文化,很难发展高端的旅游产品。所以,我认为威海在发展海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要挖掘威海的文化内涵,比如刘公岛在威海旅游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应强化刘公岛与城市互动的关系,以刘公岛品牌为起点,延伸到威海的其他景点,而后一一串联起来;强化城市与乡村旅游板块的互动。现在,体验乡村、回归自然是趋势,我们应高度重视乡村田园景观的建设,夯实乡村游的基础。
威海的地缘及资源优势决定了这座城市应该坚定不移地发展度假旅游。游客在这里呆上一两天就匆匆忙忙返回,没有真正融入,是不能体验到威海的独特魅力的。我们的观光旅游阶段已经结束了,接下来要做的应该是实现旅游业的升级,强化威海旅游文化内涵,让人多留点时间在这里,使威海能够让人留下来。
吴文媛(雅克兰德(香港)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城市型旅游是高端的产业,它应该在中心区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心区必须具备两个特色:公共资源提供的作用足够多、商品必须具有地域特色。然而在威海中心区,唯一的公共资源就是滨海公园;中心区提供的韩国产品也属于低端、基础的旅游消费品,没有特色。这两方面的问题必须加以改进。
中心区首位度的强化,需要“金角银边”的支持。我认为应该降低山和海之间,人和海之间,人和人之间的跨越度,因为对旅游城市来说,道路的面积度越低越好,但同时道路的线密度越大越好,因为道路带来的是路边,俗称“金角银边”,这里全都是经济价值最高的区域。
中心区首位度的强化,还应该改善中心区的公路脉络。现在城市中心区的脉络不能连续,这种不连续的城市界面、商业界面制约了夜生活和商业生活的繁荣。
只有本地人乐在其中,幸福指数很高的区域才可能成为旅游的目的地。因此,我反对为城市建设将人们的生活从海边“赶出去”,人们就应该在离海更近的地方生活,这样可以有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参与海上运动,才能向旅游者传达一种滨海生活方式。
周志辉(深圳锦绣时代景区管理公司总经理):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景区景点只是配套产业,最根本的支撑还是城市特色和服务业。一个城市的特色不是建筑特色,最重要的是本地的自然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特色和风情文化特色。
我们可以借鉴北欧的旅游经验。相比南欧,北欧没有气候优势,也没有交通优势,它凭什么吸引游客?南欧主打阳光、沙滩和海水,建设以大规模的豪华酒店为主体的度假村。北欧注重的是原生态的自然,强调文化和心灵的回归。它把森林、大海、湖泊作背景,以城市和各种旅游接待乡镇为主体,游客来了之后体会的是北欧的一种幸福生活。此外,北欧的城市规划,处处都有文化、生活、环境、情景的气息。这种旅游项目和自然生态相互尊敬的关系,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作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威海的主要卖点,应该是威海这座城市,城市和特色城镇才是威海骨干的产品体系,风景名胜区仅是体系中的补充。因此,威海的旅游开发应该和城镇体系建设、资源保护、优质产业,以及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结合。
真正做一个休闲度假城市,应如何开发?对于老城区,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复兴应该是重点,新城区的重点是功能的完善、配套的到位和服务的提升。作为一个创业、旅游、居住的三宜城市,整座城市建设的配套标准和服务标准,应该远远高于国家标准。此外,专项度假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是作为城市的补充,应做到少而精,打造有品位的景区,丰富整个城市旅游产品类型,提升整个区域的档次。
张人天(深圳创业投资集团公司首席投资顾问、投资总监):威海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要发展度假旅游,首先要弄明白度假旅游是什么。度假游就是让度假者来分享这个城市人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要有情感互动。
有些地方搞旅游景区开发,把居民拆迁走,将风情小镇风干,抽空了当地人的生活态度,变成一个空壳,成了趋同性景观,游客来了也不能有深度的体验。威海的旅游要真正有特色,就要营造出一种文化,迥异于其他地区的地方风情。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应该眼高手低。所谓眼高,是指站在未来,规划今天手上的活,手低就是要针对现实。
要把万里长江水烧开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打上一桶烧开。所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可以利用既有条件,进行开发梳理。像刘公岛这种不可替代的资源,我们可以尊重它的历史,拣起过去那些失落的记忆,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把它发展成一个高端度假区。除了度假,还可以吸引游客来此开会、聚会、丰富度假区的内容。
此外,还要注重打造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应该有垄断性,用简单的话说清楚这个城市是什么,内涵是什么,与其他城市区分开,让城市形象有较高的识别性。同时还要让外地人有办法很便捷地验证甚至可适度地体验,让游客和城市互动起来
魏敏(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副教授、度假胜地和著名饭店研究中心主任):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缺少文化的城市旅游就没有了内涵和潜力,失去了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意味着一切旅游项目、产品的开发,都必须以文化为依托。回顾威海旅游业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与同等级的旅游城市相比,威海的发展速度已走在他们前列,尤其在观光旅游方面卓有成效,在全国叫响了“人居”品牌。
按照旅游业发展的轨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旅游业便进入了观光旅游为主的发展形态,但当人均GDP水平达到3000美元时,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就由观光旅游开始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在发展观光旅游的基础上,逐渐向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发展休闲度假,威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它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与青岛、烟台相连,交通便利;山、海、岛群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全国享誉盛名;刘公岛、圣经山、铁槎山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要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威海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缺少叫得响的旅游度假胜地,没有功能齐全的酒店和基础配套设施,更重要的是没有旅游产业的大企业、大品牌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果有了这些有形的资产,就能在无形中大幅提高威海的社会效益和知名度。
我认为,在下步威海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大力拓展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层次。以人居节为例,可以更多地融入绿化、园林设计等相关文化元素,丰富人居品牌的内涵,拉长产业链条。第三,我认为要实行多部门联动机制,共同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千方百计提高普通市民参与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意识。
朱凯(威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教师):作为一名外地人,我眼中的威海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而且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和刘公岛、圣经山、赤山等文化底蕴丰厚的著名景区,“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响亮口号,又使这座城市成为在全国都能叫得响的“人居”城市。
但是,这样一座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却有着许多不相称的软环境。以公交车司机为例,标准的“威海话”曾经让无数游客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在不经意间,会让美丽的威海失色不少。我认为,威海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城市的人文素养,可以学习大连市的经验,从细节之处着眼,无论从城市环境的保洁和自然资源的维护方面,都一丝不苟。另外,要注重旅游项目、产品的形象包装,要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创意,挖掘威海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威海的各个景区还应结合自身特点,挖掘文化资源。以济南的九顶塔为例,它在景区内加入了民族风情园,举行了一系列少数民族特色的风俗活动,与游客形成互动,增强景区的感染力。对比威海,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公岛应充分挖掘那段历史背后的故事,而以民俗文化著称的荣成,也可以将民俗文化通过文化长廊等方式展现出来,有利于将游客更好地融入到民俗文化的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