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工商局立案侦查到案件处理结束,按照国家规定是多长时间,多少天。若工商局处理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第五十七条适用一般程序处理的案件应当自内立案之日起九十日容内作出处理决定;案情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的,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案情特别复杂,经延期仍不能作出处理决定的,应当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关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是否继续延期。
案件处理过程中听证、公告和鉴定等时间不计入前款所指的案件办理期限。
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查处违法行为,什么情况下必须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
国家工商局《关于案件移送有关问题的答复》(工商法字〔1999〕第192号)明确规定,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七条及第二十二条的有关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查处案件过程中,认为案件当事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应当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不再进行行政处罚。
(2)工商局2016查处案件扩展阅读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罪行为有4个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被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上述4个要件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犯罪。
③ 工商局行政处罚案件中的询问笔录是必须具备的吗
《中华人民共复和国行政诉讼法》制第三十三条规定“证据包括:(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电子数据(五)证人证言;(六)当事人的陈述;(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现场笔录。以上证据经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只要案件的调查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违法事实的存在, 行政处罚不一定要询问笔录。工商局行政处罚案件中不一定需要询问笔录也是同样的道理,这种没有询问笔录的案件通常被称为“零口供”案件。
④ 工商局查处假烟假酒案件中哪些证据没有关联性
工商局查处假烟、假酒,应收集有关联的证据,如进货发票,实物,现场勘察笔录,证人证言,询问笔录等。
没有关联的所谓证据,不能进行收集,如扣押无关的酒、烟等。
⑤ 乡镇多处工商局处罚怎样申请案件汇总
乡镇多处工商局处罚,要先申请案件的时候,被子要实事求是的把案件的整个过程写出来。
⑥ 工商局能否查处移动公司不正当竞争案件
可以的,但是首先要立案。
立案程序:
按照程序法制原则,公安司法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不能随意超越、颠倒任何一个诉讼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安司法机关准确、及时、有效地处理刑事案件,保证刑事诉讼任务和目的的实现。但是,由于刑事案件的具体情况不同,不是每一个刑事案件都必须经过五个诉讼阶段,例如,自诉案件不需要经过侦查阶段,由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还有些案件,在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后,即告终结,就不需要经过审判和执行程序;有些公诉案件,如果犯罪情节轻微,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在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从而终结已经开始的诉讼程序。但是,任何刑事案件进入刑事诉讼程序都必须经过立案阶段。只有经过立案,其他诉讼阶段才能依次进行,公安司法机关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活动才有法律依据,才能产生法律效力。因此,立案程序是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
举例:比如明溪县工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条款,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明溪东新路营业厅发送的宣传短信内容与实际业务办理不符行为,给予罚款人民币1万元处罚。这是明溪县工商局对通讯行业违法经营行为查处的首起案件。
⑦ 工商局和纪委查办商业贿赂案件有什么不同
现实中,两者会有所区别。
工商局内部查办:由于涉及本局利益,很可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确保本局根本利益“不受侵害”。
纪委查办:公事公办,一是一二是二,该怎么处理怎么处理。
⑧ [转载]基层工商分局如何查处“傍名牌”案件
多年来,基层工商分局工作重心就是收取“两费”和市场监管,二者相比,显然重心在收取“两费”,而对查办在市场监管过程中发现的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的违章违法案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多数执法人员对查办案件存有严重的畏难情绪,查办案件的信心明显不足。随着“两费”的取消,“收费就是管理,管理就是收费”的观念必将随之而去,而查办各类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也必将成为工商机关今后的工作重点。因为,查办案件是工商机关履行监管职责、维护执法权威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工商机关“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力证明。 下面,笔者就基层工商分局如何查处“傍名牌”案件浅谈几点认识。 一、要了解“傍名牌”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所谓的“傍名牌”就是对当前生产和流通领域中新出现的各种仿冒、克隆“名牌”违法行为的总称。这种违法行为蔓延和发展相当迅速,不法分子从“傍”国内品牌发展到“傍”国际品牌,商品从服装小商品发展到家电机电等产品,违法主体也从不法个人发展到生产厂家和有限公司,且手段多变,花样翻新。 “傍名牌”的常见表现形式。当前,“傍名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将知名企业的商标及企业名称到香港等地注册为新的企业及商标并进行生产。将境内外一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企业字号到香港等境外地区注册为企业名称或商标,然后以境外企业的名义,授权生产、委托加工、监制等形式,委托境内企业生产同类产品,在产品或包装、装潢上突出使用与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企业字号相同或相似的境外企业名称,造成市场混淆,侵害合法企业的企业字号和商标在先权。例如:“香港康师傅集团公司”授权我市某县某公司生产的康师傅矿泉水。实际情况是某市某人到香港注册了“香港康师傅集团公司”,而后以所谓的授权生产方式,授权我市某县某公司生产的仿冒康师傅系列产品,在其矿泉水瓶上突出使用了康师傅字样。 第二,将他人文字商标拆开注册合并使用。不法分子将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企业字号到境外注册成企业名称后,以境外企业的名义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将他人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企业的字号拆开,分别申请注册成两个或多个商标后,再将两个或多个注册商标合并起来使用,配以境外注册的企业名称,达到“傍名牌”的目的。例如:某公司将“立”和“邦”分别注册商标,然后,在其产品上将“立”和“邦”商标合并使用,突出“立”和“邦”两字,使消费者误认为是“立邦”系列产品。 第三,不正当转让商标使用权。将自己在境内注册的商标依法转让给自己在境外注册的“傍名牌”企业,再由境外企业通过“商标许可使用”、“授权生产”等方式,许可境内企业生产、销售与他人驰名、著名商标同类的产品,并在产品上淡化商标的标注,突出标注包含有其他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境外企业名称,达到“傍名牌”的目的。例如:某企业先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牛”图形商标,然后转让给自己在香港注册的“香港红牛国际集团公司”,再由“香港红牛国际集团公司”以“授权许可”的方式授权国内公司生产,使用时淡化“牛”图形商标,在外包装上标注的授权企业名称时突出使用“红牛”二字,以达到傍红牛品牌的目的。 二、查办“傍名牌”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避免认识上的三个误区 “傍名牌”行为貌似合法,但其实质是一种侵犯他人企业名称或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在查办案件时执法人员要避免出现认识上的三个误区。 首先,避免因现行法律、法规对“傍名牌”行为无明确规范条款,而依据“法无明文不予处罚”的原则,存有不能处罚的错误思想认识。据某企业打假办人员称,傍名牌出现的初期,曾多次到工商部门投诉,而工商部门以处罚无依据为由没能及时查处,只好走司法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傍名牌”行为查处难,法律的不完善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并不意味着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无法调整这一类违法行为,现行的法律不足以有效地打击“傍名牌”行为,只不过是因为现行法律规范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如何运用现有法律规范打击“傍名牌”行为,就是我们解释法律能力的具体体现。有专家提出,打击“傍名牌”只有认识上的“盲点”,但无法律上的“真空”不无一定道理。 其次,要避免因“傍名牌”企业使用的字号名称和注册商标是工商局自己办理的,如果撤销相关登记会不会引起诉讼、是不是自己对自己否定的错误认识。“傍名牌”企业虽然有合法的工商登记,但一旦发现已经合法登记的企业名称或注册商标与相关企业的在先权利有冲突,工商机关就可以根据相关规定予以撤销。因为,“傍名牌”行为的结果是导致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混淆,体现的是“傍名牌”企业不正当竞争的意图,实质上实施的是商标侵权或者不正当竞争行为,“傍名牌”企业主张的合法登记注册的“权利”已丧失了实质合法要件,因此,工商机关可以撤销相关登记注册。 第三,要避免基层“傍名牌”行为只存在于一些小商店、小厂,涉及的商品主要是食品饮料等小商品,查办起来费时、费力,还没什么显著效果的错误认识。随着“傍名牌”行为愈演愈烈,违法企业的“傍名牌”商品已远远不只食品饮料。例如:“香港日立国际集团公司”授权广东某地生产的彩色电视机,在其产品的外包装上突出使用“日立”两字;傍“立邦”涂料、傍“红牛”饮料、傍“红豆”商标等等。充分说明“傍名牌”行为涉及的领域正在逐年扩大,涉及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多。 (二)查处的重点区域和范围 重点区域: 首先要关注各类商品的批发、零售市场,受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法商户销售“傍名牌”商品。因为“傍名牌”商品的进销货价格远远低于正牌商品的价格,批发零售商单从进货价格与正牌商品价格的对比,就可知销售的商品是“傍名牌”商品; 其次要关注城乡结合部。在城乡结合部人员结构比较复杂,相对于边远山村来讲对名牌产品的需求相对较大,一些人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购买“物美价廉”傍名牌产品,客观上为“傍名牌”企业提供了需求市场; 第三要关注大型的商场、超市,商场、超市的经营品种繁杂,难免鱼目混珠,存在“傍名牌”商品。 重点范围: 对普通大众而言有知名度、普遍认可的商品,不论经销商经营的是正牌商品还是“傍名牌”商品,都应关注。原因:一是“傍名牌”企业只所以傍名牌,就是因为知名企业的知名商品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傍名牌企业的产品外包装越来越精致,让消费者产生混淆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三是执法人员由于自身素质和对相关企业产品了解程度不同,存在将“傍名牌”的商品误认为是正牌商品可能。 (三)认定“傍名牌”行为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查处傍名牌行为时,不以是否发生误购为前提,不以与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相近似或相同为要件,只要引人误认、发生混淆就可认定;二是在查处傍名牌行为时,不要被所谓的授权方、监制方有合法的营业执照、有授权许可合同等所迷惑而认定不构成侵权,只要侵犯了他人使用在先的权利,客观上造成了消费者的混淆就可认定;三是要积极与相关企业取得联系,让侵权和被侵权的企业提供相关证据,从证据的合法、合理性来判断是否存在傍名牌行为。 (四)查处“傍名牌”行为的法律依据1、突出使用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构成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的。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一项或者《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的定性;都要按照《商标法》第五十三条处罚。2、简化使用企业名称,构成对商品的产地、生产者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或虚假宣传行为的。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四项或第九条的定性。如果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四项认定为虚假表示行为,要依据第二十一条处罚,转致适用《产品质量法》的第五十三条规定处罚;如果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认定为虚假宣传行为,要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处罚。 3、企业名称中使用他人知名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引人误认为是它人商品的行为的。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三项的定性,依据第二十一条转致适用《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三条处罚。
⑨ 工商局处理一个案件规定多少天吗
一般情况下九十日内。
1、《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五十七条:适用回一般答程序处理的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九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2、案情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的,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
3、案情特别复杂,经延期仍不能作出处理决定的,应当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关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是否继续延期。
注:案件处理过程中听证、公告和鉴定等时间不计入前款所指的案件办理期限。
(9)工商局2016查处案件扩展阅读:
工商局办案程序:
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工商局有如下办案程序:
第三条:
1、办案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条:
1、立案后,办案人员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收集、调取证据,并可以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查。
2、首次向案件当事人收集、调取证据的,应当告知其有申请办案人员回避的权利。
3、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时,应当告知其有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⑩ 工商局将案件移交公安局后举报人向什么地方了解查处结果
工商局将案件移交公安局后,举报人应向工商局了解查处结果,因为公安局会将查处结果反馈给工商局。当然举报人也可直接向公安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