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李桢马鞍山

李桢马鞍山

发布时间:2021-08-13 23:16:41

❶ 李桢的任职

李桢在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任上曾上书朝廷: “梁道凝是个遵理守法、但无所作为的循吏,上面反而叫考核上报,予以提升。应该惩罚那些带有私人观念调升官员的吏部有关人员,用以惩戒其他人。推荐提升下属官吏,不应该专门照顾品级高的官员,下级吏员如赵蛟、杨果等人,品德高尚,才干突出,政绩显著,也应该大张旗鼓地表彰提升。”赵蛟、杨果是万历初年非经考试人仕、而从吏员超升为官员的。神宗皇帝下诏书,赞同了李桢的意见,并将李桢召回朝廷就任左佥都御史,又调迁为户部右侍郎。
李桢性格正直刚强,人事谋划恰当妥贴,有人建议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宰相赵志皋因对李以前上书中论及自己的进退一事而耿耿于怀,所以在暗地里阻挠。而且张位、沈一贯平时就与经略邢蚧、经理杨镐等人关系好,意见往往相通,也都不与李桢方便,说李桢不是一个将材,认为只有萧大亨才能胜任尚书职务,但神宗皇帝没有听他们的意见。后来,邢蚧、杨镐等将领在朝鲜地界上对日本作战劳而无功,赵志皋等人又以李桢措置无方为由请神宗皇帝罢免李桢的职务,御史况上进而弹劾李桢平庸无能,神宗皇帝虽然没有听这些馋言,但任命李桢为兵部尚书一事却被搁置下来。
甘肃巡抚职务空缺,朝廷要补选一人,李桢便推荐了刘敏宽。给事中杨应文却说:“刘敏宽因犯事正在受审查,怎么能推荐他呢?”神宗皇帝用这个话来责问李桢,李桢回答道:“我是奉了诏书推荐人的!刘敏宽正是当巡抚的最好人选,所以我才推荐了他。”神宗皇帝对李桢不引罪自责而愤怒,就把他调往了南京去任职。后来,朝廷派人考察南京的御史、拾遗等官的政绩,并又考察了李桢,认为李桢年老不能任职了,朝廷就命李桢退休。

❷ 李桢六国论 观点

元代李桢的《六国论》也是一篇探讨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但他认为二苏之说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他认为六国和秦一样,都是暴虐无异。六国之亡,就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又欲为秦所为。而要想免于灭亡,只有行仁义。

在论证方法上,他也不同于二苏:不是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围绕论点选择材料进行论证,而是先破后立,首先排除对六国败亡原因的偏颇之论,然后再阐明自己的看法,直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论点。

原文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译文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象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所用,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

(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时要为秦国谋划的原因是只怕张仪。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住(自己)吗?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

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看他说的话,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所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不是很错。

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过失。

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

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临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

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2)李桢马鞍山扩展阅读

文章一开头,李桢先简要地提出二苏的论点。二苏的论点对不对,他先不置可否;本人的论点是什么,也只字未提,而是笔锋一转,去驳世人对秦的偏颇看法。作者采用设问的方法:“夫秦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然后针锋相对地指出:“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为了证明这个论点是正确的,作者从六国本性、六国谋士、秦国谋士言行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证。李桢认为六国本性与秦国无异,也是“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弱肉而强食”如果他们得逞,未必不是又增加一个暴秦。

作者又以六国的主要谋士苏秦的言行加以证明:苏秦挂六国相印,力倡合纵,好像誓与六国共存亡,合纵之法也似乎真可抑秦,其实并非如此。作者指出:苏秦为人朝秦暮楚,惟利是图,他起初投秦,因为他知道秦必将统一天下,只是秦不用他,他才转而去倡合纵、说六国的。

况且,他也并非不知道纵约之不可保,只不过靠其来沽名钓誉、谋取财富罢了。这样就会使人觉得六国合纵之不可靠,苏秦为人之不可信。接着,作者又以秦国谋士张仪的言行来证明:张仪认为父母手足之间尚要争钱财、耍手段,更何况六国之间呢?

再说国家兴亡又远非钱财之类小事可比,又加上秦国的威胁利诱,纵散约败是不可避免的。作者认为张仪之说虽然露骨,但却道破了哀世之人情。作者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论证,无非是要得出一个结论:六国与秦无异,合纵之述违反人情,只不过是苏秦之类朝秦暮楚之士,攫取名利的一种手段罢了。

在论证方法上,作者的安排也是很巧妙的。他的本意是要说明六国破灭之因在于他们力量弱小却又欲为秦所为,但在上面两段中却大谈六国本性,丝毫未提及上述论点,这是否离题,顾左右而言它呢?不是的!

这是采取侧面进击、迂回包抄之法。因为作者要指责包括二苏在内的后人袒护六国、专门罪秦的偏颇之论,就必然要证实六国与秦一样都很暴虐;作者要论证六国必然破亡,当然也必须首先论证六国的所为是违背了天道人情。

作者开始不提自己的论点,而首先论述六国的本性,正是要排除人们对六国与秦的偏颇看法,这样才便于接受作者关于六国败亡之因的正确解释。

那么,六国败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作者终于在第三段开头加以点破:“误于秦之所为也”,七国都想称帝,只不过秦得天助得以成功罢了。那么,天意为什么要助秦呢?作者接着解释道:春秋以来,兵连祸结;迄乎战国,百姓更受其荼毒。

苍天是爱民的,不愿再任其下去了,这是其一;如果让六国也称帝,那么百姓头上就有七个君主肆虐于其上,那就更加不堪忍受,这是其二;不让秦极强,它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秦不称帝,就不能让其恶贯满盈,加速灭亡,这是其三。

作者从这三方面代天立言,认为秦灭六国是天意,也是秦与六国各自暴虐行为的必然结果,因此,后人关于六国败亡的议论,是站在六国立场上的偏颇之言,这样就与第一段二苏的言论暗相对照,只不过未点出二苏而以“后之论者”泛言之,批判的范围显得更为宽泛。

最后一段,作者以设问设答的方式指出六国要想自存,只有实行仁义,这样不但可存,甚至可王。可惜的是,六国之君不能施行此道,这是令人感慨不已的。最后一段虽短,确是本文主旨所在,作者无论强调天意助秦,还是指责六国欲秦所为,都是从这个主旨出发的;作者否定包括二苏在内的后人偏颇之言,也是以此为立论根据的。

另外,这段虽只有四十多字,章法上却极富变化:首先它采取设问设答之法来设疑释疑。强调“其术”极为重要。但究竟是何术并未点破,这是一变;以孟子以“仁义”说梁、齐之君之故实,暗示“其术”就是施行仁义,这是再变;梁、齐之君不纳其说,终遭破亡下场,让人感慨万端,这是三变。通过如此曲折变化,使作者在篇末点破的主旨,深深地印入读者的脑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桢

❸ 李桢的人物生平

李桢,字维卿,号克庵,安化人,即今甘肃省庆城县人。
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初任高平县知县,后调回朝廷任御史。
明神宗万历初年,傅应桢因向神宗皇帝直言上书,招致神宗皇帝震怒,下诏书将傅关进监狱。李桢会同御史乔岩、给事中徐贞明,相联拥人监狱看护傅,又引起神宗皇帝的不快,按同罪论处,被贬为长芦盐运司知事。后相继调迁为归德推官、礼部主事、顺天府府丞。

❹ 李桢的个人经历

1982年底毕业于昆明医学院(现已改名为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法医病理学与法医毒理学教学、司法鉴定与科研工作20余年。1987年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系进修法医学专业一年,1990年在昆明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一年。1997年破格评聘为副教授,1998年被评为云南省师德标兵,1999年国家教委选派出国,在澳大利亚新洲法医研究院暨皇家病理学院深造三年。
主要致力于法医病理学教学及毒品滥用毒理病理机理研究,并完成交通损伤、心肌早期缺血、医疗纠纷及其他刑事及民事方面的司法鉴定及研究工作。曾赴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法国、德国、泰国等国完成国际学术交流、专业学科考察或校际合作交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命科学伦理学委员会中国委员会的筹建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❺ 李桢航前女友的照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与秘密,不打听他人隐私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因为那并没有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与其花时间去深究别人的隐私,不如多关心下身边的人,多了解下身边的人。

❻ 写<六国论>的李桢是哪个朝代的啊

清代的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不采用孟子的仁义学说,不施行仁政。

❼ 李桢航现在在那里

云南。看他新浪微博你就知道了

❽ 李桢的婚配

大臣赵用贤原将女儿许配于御史吴之彦之子吴镇。但吴氏父子过赵门不为礼,并在公共场合污辱赵,赵愤而返礼绝婚,吴氏父子以“论财逐婿、蔑法弃伦”的罪名告到了神宗皇帝那里。户部郎中郑材又落井下石,上书毁谤赵用贤。李桢知道后,义愤填膺,为赵鸣不平,并深恨郑材的卑劣。于是上书朝廷,严词驳斥了郑材的上书。但在上书言词中稍有不慎,侵犯了郑材的父亲郑洛。郑材抓住这个把柄,再次上书毁谤李桢。李桢更是怒火如炙,觉得宦海险恶,公理难辩,愤而上书朝廷,要求辞职退隐故里。神宗皇帝因了解其中原委,没有同意李桢的辞职。李桢、郑材同属户部,因此御史宋兴祖请求朝廷将郑材调任其他职务,以此来避开李桢,同时也顾全了大臣的体面。神宗皇帝同意了这个意见,将郑材调往南京去任职,也将李桢从户部调出,就任兵部左侍郎。

❾ 李桢的免职

过了很长时间,神宗皇帝又想起了李桢的才干,便起用李桢任南京刑部尚书。过了一年,李桢提出自己年老多病难以履行职务,要求退休,还没得到朝廷的批准就自行离职回家了。神宗皇帝知道后,认为李桢是对朝廷上次命他退休不满而采取的一种对抗行为,非常愤怒,要对他治罪。大学士叶向高说:“李桢确实是有病,不能对他过于责备惩罚。十余年来,大臣年老要求退休的,在百人中没有一两个获得批准。李廷机、赵世卿被拖了多少年,要求退休的上疏不知写了多少;最近,尚书孙丕扬、李化龙又因为考察军政上疏呈言,朝廷未作答复,使他们进退维谷,无所适从,都要求退休。若果现在把李桢处置了,那么必须一视同仁,就得跟着处理这些大臣,一次处理这么多人,实在是有伤国体。这些大臣要求离职退休,原因有几方面:有的是年老多病要求去职,有的是被御史弹劾而自动要求去职,有的是觉得对自己职务安排不恰当要求去职。根据不同人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可以留下的就挽留下来,不可留下的则同意他们体面地退休。”神宗皇帝不听,竟然下诏撤了李桢的职务,让其在家闲住。
主事安希范上疏说:像孙龙的清修公正,李世达的练达刚明,李桢的耿介廉正,都是朝廷表率。孙龙、李世达先后都退职回归故里了,李桢也坚决要求退隐,天下都为这些忠良之臣不能用其才而感到可惜,相反朝廷却认为这些大臣纵恣狂妄,忌恨朝廷,不使他们尽量发挥作用。这个意见神宗皇帝不但不听,相反将安希范削官为民。不长时间,李桢怀着忧愤的心情去世了。

❿ 李桢的科研项目

国家级课题:“十一五”规划课题
中学生个性特长培养与全面提高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立项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立项编号:
(项目主持人,2005——2009)
省级课题:吉林省“十一五”重点课题
高中校本教研的制度建立与实践研究
立项单位: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立项编号:ZC0281
(项目主持人,2006——2009)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实验课题
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研究
立项单位:吉林省课程改革办公室
立项编号:JLGZBXZ044
(项目主持人,2007——2009)
国家级课题:“十五”规划课题
1.普通高中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项目第二主持人,2003年4月——2005年10月)
立项编号:FHB030678
2.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
(核心组成员,2001-2005)
立项编号:
省级课题:“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项目主持人,2001年9月——2005年7月)
立项编号:PJ0124
吉林省教育学会课题: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项目主持人,2001年9月——2005年7月)
立项编号:JKZ0467
2.高中学分制的研究
(项目主持人,2001年9月——2005年7月)
立项编号:JKY0470
国家级课题:“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立项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研究开发中心
立项编号:DHA060124
(子课题项目主持人,2005年——2009年)
国家级课题:“十一五”规划课题
新课改后各类教材配套教学资源的比较研究
立项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立项编号:BHA060029
(子课题项目项目主持人,2005年——2009年)

阅读全文

与李桢马鞍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