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恒皖

马鞍山恒皖

发布时间:2021-08-13 18:29:21

马鞍山有那些发电厂

公司名称: 马鞍山发电厂公司地址: [辽宁.鞍山]安徽 马鞍山市 安徽省马鞍山市恒星路(第一发电厂)联系人: 7手机: 电话:86-555-2842216传真:--2842250

㈡ 从政治`地理`历史角度说说百军秦军为什么败于淝水之战

您好:

苻坚小传-淝水之战 ◎ 天蛇王 前言: 先前写了两篇苻坚的小传,虽然考证非我强项,可是我想司马光的考证还是值得一信的,故多引用资治通鉴上的东西。从前两篇可以看出苻坚的"有容乃大"的性格和苻坚穷兵黩武的做法,难道仅仅是这两点就可以导致了淝水之败嘛?也许下面这篇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吧。 前秦自取蜀,灭凉,伐代后,国势达到了颠峰的阶段,如同晋武帝一样,同样把目光瞄向了东南的一偶,都准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正如同历史会惊人的相似一样,晋武帝司马炎也是借魏平定蜀地之余威,并扫平西凉树机能之乱后,开始实施伐吴的大业,而对比前秦苻坚也是平定蜀地后,安定西凉,而后也开始了第一次的伐晋之战。可是他们的结果却恰恰相反,一个功成,一个功败。也许通过对比他们形似的征伐过程可以从中体会一些东西。 让我们先从国势开始入手吧,司马炎取代了曹魏,建立晋朝,国内安定,内有张华,羊祜一心筹划伐吴大业,外有龙骧将军王浚在蜀地积极准备,作船七年,时时刻刻准备伐吴。可谓内外一心。而他的对手吴国却是一个挥霍无度的君主皓,吴国朝臣纷纷上书曰:"今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畜,而后宫之中坐食者万有馀人。内有离旷之怨,外有损耗之费,使库廪空於无用,士民饥於糟糠",可见其国之内衰。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晋终于在咸宁五年(公园279年),冬,十一月,大举伐吴,遣镇军将军琅邪王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巴东监军鲁国唐彬下巴、蜀,东西凡二十馀万。命贾充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以冠军将军杨济副之。充固陈伐吴不利,且自言衰老,不堪元帅之任。诏曰:"君若不行,吾便自出。"充不得已,乃受节钺,将中军南屯襄阳,为诸军节度,全面展开伐吴的大举。 而当我们反观苻坚伐晋的国势,虽然已经灭凉,伐代,但是国内鲜卑,羯族等各个力量充斥了朝廷,而且因为苻坚的性格上的"仁慈"(个人评价感觉类似韩信评价中的项羽),所以内乱不断(详细见苻坚小传-识人篇),而在来看看他的对手东晋,自从桓温死后,桓冲还政于朝廷,在谢安的一力扶持下,东晋逐渐呈献安定的情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符融规劝苻坚:"陛下欲取江南,固当博谋熟虑,不可仓猝。若止取襄阳,又岂足亲劳大驾乎?未有动天下之众而为一城者,所谓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也。"梁熙谏曰:"晋主之暴,未如孙皓,江山险固,易守难攻。陛下必欲廓清江表,亦不过分命将帅,引关东之兵,南临淮、泗,下梁、益之卒,东出巴、峡,又何必亲屈鸾辂,远幸沮泽乎?昔汉光武诛公孙述,晋武帝擒孙皓,未闻二帝自统六师,亲执枹鼓,蒙矢石也。"可是苻坚并不听从,执意亲征讨伐。 从战争的战略准备看,晋灭吴前,羊祜在荆州准备了多年,并对吴人实行怀柔的政策,在粮食的储备上,到伐吴之前,自寿春到洛阳,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可见准备相当充足。 而反观前秦的战争准备,却并不充分,而且前秦还在战争的前几年遭遇天灾,百姓困苦不堪,而且东晋在作战的前几年(公元376年)已经把淮北的百姓迁往淮南,可见其战争准备已经开始进行。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战场的地理,从战场地理也可以感觉到晋灭吴和前秦淝水之战之间居然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来先看看晋灭吴前的战场吧: 扬州方面:晋有广陵,以北及涂中,合肥,六安等要点,而吴国有长江北岸,巢湖南岸,恒皖(潜山县),寻阳,两者的中间地带为无人区(曹操的功劳)。 扬州方面,吴国有武昌,西至江夏,而晋有安陆县(慕容垂之所在),在西,吴具有汉水下游和江陵,西陵。 再来看看前秦和东晋的战场吧: 前秦伐吴先攻取寿春,从读史方与记要看寿春:"自魏晋用兵,与江东争雄长,无常不事先事寿春,及晋迁江左,而寿春之势益重。" 淝水,从读史方与记要看淝水:"古者巢湖水北合淝河,故魏窥江南,则循涡入淮,自淮入淝,瑶淝而趣巢湖,与吴人相持于东关,吴人阻魏。。。。。。。" 洛涧:同上书,洛水在县,南七十里,有地曰洛和镇,上流自定远县流入,至此注于淮,亦谓之洛涧。这里是刘牢之破梁成地地方。 从战场的地理情况结合战争的进程可以看出来,晋灭吴是分兵六路同时南下,正月,王浑率扬州军兵十万自寿春直指横江,寻阳方向,意图很明显就是意图切断吴国扬州和荆州的联系,而同时王亻出涂中,牵制吴军扬州方面主力于东。而同时,王戍越大别山南进,攻武昌江夏方面,而吴国望风而降,与此同时,王浚大军也袭破西陵,同杜预率领的荆州方面军在武昌城下会师,当诸路大军告捷后,王浚挥军沿长江北上,于是石头城下王气尽消。总体而言可谓准备充分,目标明确,而且兵分多路,让吴国无法相互支援,结果被各个击破,可见张华,羊祜筹划之精确。总观晋灭吴的要点在于多点同时出击,让吴国难以提防,牵制了吴国所有的机动部队在各个要点形成会战,当晋袭破吴国几个战略要点,例如寻阳后,形成对吴国的切割之势,使得吴国荆扬两个方面都形成双向,甚至三面受敌,例如,武昌的东,北,西三面守敌,当荆州安定后,主力会战于扬州,而吴军早已士气低下,无心而战,故一战而败。 再观前秦之灭东晋的战争,虽然慕容垂也屯兵于安陆,不过并没有对晋形成实际的威胁,而且虽然寿春已夺,而洛涧一败,东进之路被封闭,只能在淝水之岸于晋军作主力会战。而且从淝水一战可以看出,前秦并无大的战略准备,不仅兵力集中一点,而单点作战。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纵使一方兵力极多,也无法在一个局部的战场上展开并形成战术优势,故晋国兵力虽少,但完全能够防卫。这点我们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可以明显看出来,(详细请看小议三国战争一,二)出于内线的军队需要的是固守一点,力图等待敌人的失误即可。 所以作为战场总指挥的苻坚根本没有把握战场主动权的能力,只是简单的认为兵力多寡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这样的指挥官就类似官渡之前的袁绍和赤壁当年的曹操。(曹操在官渡之战就是利用官渡的地形来让袁绍的主力无法展开,而周瑜在赤壁破操也是知道曹操的兵力士气低下,而且利用陆口来抑止曹操的主力展开,让曹操兵虽多但无法充分利用。) 综述,也许从国势,从战略准备,从战场地理,从战争过程看,晋灭吴,都是精心准备,最后顺利灭吴基本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反观前秦的淝水之战,不仅国内隐患重重,而且战略准备匮乏,战争的总动员也是当年发动的,并且在战斗展开方面,形成战略上单点作战,并且因为其军队内部矛盾重重,所以兵败如山。 写到这里,也许对苻坚的后期印象已经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苻坚前期有王猛辅佐,可以平凉,灭燕,统一了北方,可是后期当王猛死去后,国势虽然没有立刻呈现颓势,可是种种隐患已经开始发作,亲族的屡次背叛,外族在朝廷上占据显位,朝廷用兵无度。 在苻坚自己独断的伐晋的战争前,对属下的屡次规劝听而不闻,而且执意独断专行,而苻坚作为全军总指挥却缺少对战争的总体把握能力,以至于战争的准备不足,导致了洛涧一败,最终淝水惨败的最终结局。 看其后期真是极为令人惋惜,当然苻坚之死也是需要让人大写一笔的,因为那一笔价值就是对苻坚一生的总结的回顾。 后记:至于对长江的地理分析和如何有效的对长江南岸进行进攻,在我以前的军事与地理系列里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谢谢!

㈢ 帮我啊!!!

草木皆兵-淝水之战-苻坚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赤壁之战-诸葛亮
破釜沉舟-巨鹿之战-项羽
四面楚歌-垓下之战-项羽
投鞭断流-淝水之战-苻坚
(PS:把第一排联完就行了吧?)

淝水:在合肥市肥西县以北的东记河上。它邻近安徽寿县。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苻坚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派胡彬率领水军 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名桓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淝水之战地图]
淝水之战地图
10 月18日,苻坚之弟苻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郧县)。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苻融又率军攻打硖石。苻融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硖石,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8千骑兵疾趋寿阳。
苻坚一到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11月,谢玄派谴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千奔袭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阵。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1.5万余人丧生。洛涧大捷,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
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对他说:“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苻融对苻坚的计划也表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示赞同,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矣!秦兵败矣!”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行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秦兵人马相踏而死的,满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至洛阳时仅剩10余万。
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齿”的来历。

百万秦军为什么败于“淝水之战”?
苻坚小传-淝水之战 ◎ 天蛇王 前言:先前写了两篇苻坚的小传,虽然考证非我强项,可是我想司马光的考证还是值得一信的,故多引用资治通鉴上的东西。从前两篇可以看出苻坚的"有容乃大"的性格和苻坚穷兵黩武的做法,难道仅仅是这两点就可以导致了淝水之败嘛?也许下面这篇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吧。前秦自取蜀,灭凉,伐代后,国势达到了颠峰的阶段,如同晋武帝一样,同样把目光瞄向了东南的一偶,都准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正如同历史会惊人的相似一样,晋武帝司马炎也是借魏平定蜀地之余威,并扫平西凉树机能之乱后,开始实施伐吴的大业,而对比前秦苻坚也是平定蜀地后,安定西凉,而后也开始了第一次的伐晋之战。可是他们的结果却恰恰相反,一个功成,一个功败。也许通过对比他们形似的征伐过程可以从中体会一些东西。让我们先从国势开始入手吧,司马炎取代了曹魏,建立晋朝,国内安定,内有张华,羊祜一心筹划伐吴大业,外有龙骧将军王浚在蜀地积极准备,作船七年,时时刻刻准备伐吴。可谓内外一心。而他的对手吴国却是一个挥霍无度的君主皓,吴国朝臣纷纷上书曰:"今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畜,而后宫之中坐食者万有馀人。内有离旷之怨,外有损耗之费,使库廪空於无用,士民饥於糟糠",可见其国之内衰。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晋终于在咸宁五年(公园279年),冬,十一月,大举伐吴,遣镇军将军琅邪王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巴东监军鲁国唐彬下巴、蜀,东西凡二十馀万。命贾充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以冠军将军杨济副之。充固陈伐吴不利,且自言衰老,不堪元帅之任。诏曰:"君若不行,吾便自出。"充不得已,乃受节钺,将中军南屯襄阳,为诸军节度,全面展开伐吴的大举。而当我们反观苻坚伐晋的国势,虽然已经灭凉,伐代,但是国内鲜卑,羯族等各个力量充斥了朝廷,而且因为苻坚的性格上的"仁慈"(个人评价感觉类似韩信评价中的项羽),所以内乱不断(详细见苻坚小传-识人篇),而在来看看他的对手东晋,自从桓温死后,桓冲还政于朝廷,在谢安的一力扶持下,东晋逐渐呈献安定的情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符融规劝苻坚:"陛下欲取江南,固当博谋熟虑,不可仓猝。若止取襄阳,又岂足亲劳大驾乎?未有动天下之众而为一城者,所谓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也。"梁熙谏曰:"晋主之暴,未如孙皓,江山险固,易守难攻。陛下必欲廓清江表,亦不过分命将帅,引关东之兵,南临淮、泗,下梁、益之卒,东出巴、峡,又何必亲屈鸾辂,远幸沮泽乎?昔汉光武诛公孙述,晋武帝擒孙皓,未闻二帝自统六师,亲执枹鼓,蒙矢石也。"可是苻坚并不听从,执意亲征讨伐。从战争的战略准备看,晋灭吴前,羊祜在荆州准备了多年,并对吴人实行怀柔的政策,在粮食的储备上,到伐吴之前,自寿春到洛阳,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可见准备相当充足。而反观前秦的战争准备,却并不充分,而且前秦还在战争的前几年遭遇天灾,百姓困苦不堪,而且东晋在作战的前几年(公元376年)已经把淮北的百姓迁往淮南,可见其战争准备已经开始进行。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战场的地理,从战场地理也可以感觉到晋灭吴和前秦淝水之战之间居然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来先看看晋灭吴前的战场吧:扬州方面:晋有广陵,以北及涂中,合肥,六安等要点,而吴国有长江北岸,巢湖南岸,恒皖(潜山县),寻阳,两者的中间地带为无人区(曹操的功劳)。扬州方面,吴国有武昌,西至江夏,而晋有安陆县(慕容垂之所在),在西,吴具有汉水下游和江陵,西陵。 再来看看前秦和东晋的战场吧:前秦伐吴先攻取寿春,从读史方与记要看寿春:"自魏晋用兵,与江东争雄长,无常不事先事寿春,及晋迁江左,而寿春之势益重。" 淝水,从读史方与记要看淝水:"古者巢湖水北合淝河,故魏窥江南,则循涡入淮,自淮入淝,瑶淝而趣巢湖,与吴人相持于东关,吴人阻魏。。。。。。。" 洛涧:同上书,洛水在县,南七十里,有地曰洛和镇,上流自定远县流入,至此注于淮,亦谓之洛涧。这里是刘牢之破梁成地地方。从战场的地理情况结合战争的进程可以看出来,晋灭吴是分兵六路同时南下,正月,王浑率扬州军兵十万自寿春直指横江,寻阳方向,意图很明显就是意图切断吴国扬州和荆州的联系,而同时王亻出涂中,牵制吴军扬州方面主力于东。而同时,王戍越大别山南进,攻武昌江夏方面,而吴国望风而降,与此同时,王浚大军也袭破西陵,同杜预率领的荆州方面军在武昌城下会师,当诸路大军告捷后,王浚挥军沿长江北上,于是石头城下王气尽消。总体而言可谓准备充分,目标明确,而且兵分多路,让吴国无法相互支援,结果被各个击破,可见张华,羊祜筹划之精确。总观晋灭吴的要点在于多点同时出击,让吴国难以提防,牵制了吴国所有的机动部队在各个要点形成会战,当晋袭破吴国几个战略要点,例如寻阳后,形成对吴国的切割之势,使得吴国荆扬两个方面都形成双向,甚至三面受敌,例如,武昌的东,北,西三面守敌,当荆州安定后,主力会战于扬州,而吴军早已士气低下,无心而战,故一战而败。再观前秦之灭东晋的战争,虽然慕容垂也屯兵于安陆,不过并没有对晋形成实际的威胁,而且虽然寿春已夺,而洛涧一败,东进之路被封闭,只能在淝水之岸于晋军作主力会战。而且从淝水一战可以看出,前秦并无大的战略准备,不仅兵力集中一点,而单点作战。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纵使一方兵力极多,也无法在一个局部的战场上展开并形成战术优势,故晋国兵力虽少,但完全能够防卫。这点我们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可以明显看出来,(详细请看小议三国战争一,二)出于内线的军队需要的是固守一点,力图等待敌人的失误即可。所以作为战场总指挥的苻坚根本没有把握战场主动权的能力,只是简单的认为兵力多寡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这样的指挥官就类似官渡之前的袁绍和赤壁当年的曹操。(曹操在官渡之战就是利用官渡的地形来让袁绍的主力无法展开,而周瑜在赤壁破操也是知道曹操的兵力士气低下,而且利用陆口来抑止曹操的主力展开,让曹操兵虽多但无法充分利用。)综述,也许从国势,从战略准备,从战场地理,从战争过程看,晋灭吴,都是精心准备,最后顺利灭吴基本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反观前秦的淝水之战,不仅国内隐患重重,而且战略准备匮乏,战争的总动员也是当年发动的,并且在战斗展开方面,形成战略上单点作战,并且因为其军队内部矛盾重重,所以兵败如山。写到这里,也许对苻坚的后期印象已经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苻坚前期有王猛辅佐,可以平凉,灭燕,统一了北方,可是后期当王猛死去后,国势虽然没有立刻呈现颓势,可是种种隐患已经开始发作,亲族的屡次背叛,外族在朝廷上占据显位,朝廷用兵无度。在苻坚自己独断的伐晋的战争前,对属下的屡次规劝听而不闻,而且执意独断专行,而苻坚作为全军总指挥却缺少对战争的总体把握能力,以至于战争的准备不足,导致了洛涧一败,最终淝水惨败的最终结局。看其后期真是极为令人惋惜,当然苻坚之死也是需要让人大写一笔的,因为那一笔价值就是对苻坚一生的总结的回顾。

㈣ 马鞍山有什么特产

马鞍山的特产

1、含山绿茶

全县有茶园1000公顷,大都分布在昭关、苍山两处丘陵腹地。山上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终年云雾缭绕,阳光漫射,茶、林相得益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形成含山茶叶独特的自然品质。历史名茶“昭关翠须”获1992年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质奖。

“横龙翠眉”茶以其香浓、味醇、色翠、形美,一举获得1996年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为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含山县正着手开发新型的绿色茶叶、有机茶叶,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更高需求。

2、含山大米

含山大米含山县位于江淮之间,素有“鱼米之乡”美称,水稻种植历史久远,土壤肥沃、水库资源丰富。

“含山大米”原产地紧靠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辖全国生态镇——陶厂镇、运漕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大渔滩湿地,群山环抱,丘圩交错,森林覆盖率达40%,裕溪河、牛屯河穿境而过,生态环境优良,为发展优质稻米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近年来,含山县农委大力推广水稻良种良法配套、水稻机插、秸秆粉碎还田、绿肥种植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水稻绿色生产技术,降低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量。

3、运漕酒

运漕,古称蓼花州,曾为安徽省含山县首镇,自东汉末年建镇以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明、清鼎盛时期,运漕有48道闸、72条巷,人口达1万人之多,各类商号、牙行、作坊、店铺、钱庄、当铺、茶馆等数百家,铺面连襟,鳞次栉比。

漕河上商船往来如梭,两岸泊船绵延数里。街面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派商贸繁荣景象。为我省古代江北八大商业重镇之一。 漕河,蜿蜒数十公里,衔巢湖,达长江,为南北交通运输的黄金水道。

4、巢湖白米虾

体长透明,肉白籽黄,甲壳甚薄,微有棕斑。白虾加工晒干制成虾仁(又称湖米),故又称巢湖白米虾。巢湖白米虾,学名秀丽白虾,在巢湖水域的虾类组成中,白米虾约占80%,年捕获量达数千吨。巢湖虾米经用热水浸泡,烧豆腐、白菜或芹菜,风味独特,皆成佳肴。

我国民间久有死虾泛红之说,巢湖白米虾却不然,烧熟也不变红,浑身依然白色。传说古巢州腥秽不堪,鱼虾水族也遭污染而混浊。

5、含眉绿茶

含眉绿茶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的特产。安徽含眉生态茶叶有限公司的“含眉”牌绿茶,凭借独特的色、香、味、形、韵被评定为“安徽十大品牌名茶”。马鞍山“含眉”绿茶生长于云雾缭绕、溪水环山而流的含山县清溪镇长山大垄,漫山遍野、绿油油的千亩有机茶园,茶香沁人心脾

㈤ 马鞍山 环境保护 作文

马鞍山概况
安徽省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是安徽省及长三角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安徽省东大门和经济领头军,辐射皖东南的中心城市。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区、芜湖县、宣城市接壤。至芜湖市区30公里;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距南京市中心45公里,距上海不到300公里,是安徽融入长三角、推进东向发展和长三角城市向内地延伸的重要门户。马鞍山为安徽的东大门,水路交通便利。宁铜铁路、宁芜高速公路、205国道、313、314省道穿过本境。长江“黄金水道”与国内外港口通航。马鞍山是全国距离南京公路里程最近的城市,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38公里。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09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讨会,马鞍山被评为生活质量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09年的《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报告》中发布的60个“中国城市发展代表”名单上马鞍山是小城市发展代表的典型之一!

马鞍山是皖江开发的龙头城市,皖江城市群的重要城市,也是安徽省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经济增速一直很可观。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3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5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432.5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179.3亿元,增长8.1%。全市人均GDP在全省率先突破7000美元,达7118美元,居全省首位。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8:68.0:28.2。非公经济在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创造税收、优化投资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达43825户,私营企业9307家。私营企业中,注册资金亿元以上的有13家,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有389家,500万元以上的有861家。2008年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达2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6%。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制定出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净地出让制度,出台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办法。全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率先在全省实施,组建市立医疗集团。市工人剧场和人民会堂完成改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试点积极开展,马和轮渡转企改制基本完成。百货公司资产重组工作加快推进。泰尔重工、鼎泰稀土上市通过证监会预审,马钢认股权证二次行权募集资金30多亿元。
物价运行呈现高位平稳回落态势。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2%。分类别来看,八大类商品价格呈现“六升二降”格局,其中,食品类价格在油脂、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大幅上升的强劲推动下上涨幅度最高,达14.3%,成为全市物价涨幅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分类别看,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1.7%;居住类下降0.4%;食品类上涨14.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3%;衣着类上涨3.6%;家庭设备用品类上涨0.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上涨0.5%。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23.0%。
[编辑本段]·地方特产·
【东华绿松石饰品】 绿松石又称土耳其玉,是一种含水铜铝磷酸盐矿物,其工艺名称为松石,是最古老的玉石之一,春秋时代的稀世珍宝“和氏璧”就是由绿松石雕琢而成的。它特有的蓝色光泽,代表着温馨和生命,是吉祥、永恒和成功的同义词。在世界珠宝习俗中,绿松石被定为十二月生辰石,象征成功与必胜。马鞍山绿松石以世上独一无二的柱状形态令宝玉石界人士惊叹。它由含铜热液交代铁矿脉中的柱状磷灰石而成,其质地纯净,从蓝绿到海蓝,色泽艳丽丰富,摩氏硬度4-5,已采得珍贵的有十二个柱体的晶簇状原矿。用这些质地优良的原矿精心雕刻加工而成的各式绿松石饰品和雕件,是个人和机构难得的收藏品和展览品。
【洪滨丝画】 丝画作品纯手工制作,极为讲究用色,其作画用的天然丝棉材料,经过特殊复杂的高温染色加工,使画面鲜艳夺目,并且能够防霉、永不退色。《洪滨丝画》工艺精湛,绘画语言独特,根据图案设计出逼真,富于立体感的画面。很自然的将猫、狗等宠物表现得维妙维肖,山水风景渲染得栩栩如生,真正做到了顺其自然,随心所欲,无物不可入画,在艺术表现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和高雅的品位,体现出一种大家风范。《洪滨丝画》可制成微型摆件,也可做成大型壁画;既可作为楼室厅馆的高雅装饰,也可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珍贵的礼品,还可当作精致的奖品,创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温馨。
【黄池酱菜】 黄池酱菜产自当涂县黄池镇,当地丰富新鲜的物产加上百姓由来已久的酱菜制作习俗使得黄池所产的酱菜远近闻名,在华东地区拥有广阔的消费人群。这里的酱菜用料新鲜,工艺考究,口味独特,是佐餐佳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盛行于这一带的香菜,它是用经过晾晒的白菜丝配以辣椒粉、芝麻及多种香料混合腌制而成,放在坛中经年不坏,吃的时候,盛在小碟里,淋上麻油,一嚼便觉醇香厚味,微辣中鲜味儿直透舌根,另人不忍卒咽。是小酌品茗时的绝配。
【采石茶干】 “采石矶”牌茶干,已有两佰多年历史,源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清造廷贡品之一。解放后,也为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所赞许,深受广大消费者钟爱。产品曾远销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获省、部优和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及92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中国优质保健品三项银奖。并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茶干选用优质大豆、甘草等十几种天然材料精制而成。且色泽酱红、细嚼味长、回味持久、有韧性、对折不断等特色。除含丰富的植物蛋白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十八种氨基酸,以及钙、镁、钼、锰、硒、锶、铜等十几种微量元素。在第五届全国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学会上被一些著名的营养专家鉴定为色、香、味具佳、老少皆宜的营养保健食品。同时也是旅游、饮酒、喝茶的最佳食品。
【大H型钢】 大H型钢采用经济效益最佳的连铸异型坯轧制生产和合理的轧机布置及世界首创的H型钢优化锯切生产工艺。采用小张力控制、轧辊动态轴向调整、自动辊缝控制等高精技术,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大H型钢生产过程采用功能优越、性能可靠的步进式加热炉;大行程辊缝调节的可逆式二辊开坯机组;AGC辊缝自动控制系统和快速换辊装置的万能轧机;世界先进水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三级自动化控制联成一体。
大H型钢具有翼缘宽,侧向刚度大、抗弯能力强、翼缘表面相互平行,其连接构造比工字钢更加方便易行,便于切割组装,易于加工成其它的再生材。H型钢截面设计比普通工字钢更合理,在承受相同截面负荷条件下,可节约金属10-15%。广泛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钢结构、工业钢结构构筑物的支撑架、石油化工的设备钢架、火力发电中主厂房和锅炉钢架、铁路、公路钢桥的杆件、地下工程的钢桩及支护结构、轻重机械构架。
[编辑本段]·钢城旅游·
【濮塘风景区】
位于马鞍山市东郊的濮塘风景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虽然与市区相去不远,但清幽静谧,有如世外桃源,竹海、古树、清泉、钟鼓被称为濮塘“四绝”,新近发现的怪坡更为罕见,现被列为安徽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采石矶风景名胜区】
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约5公里处的长江东岸,因集;雄、奇、陷、秀;于一体而居于;长江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文化遗存使其成为声闻遐迩的江南名胜,建有太白楼、三台阁、三元洞、采石矶林散之艺术馆、广济寺等景点,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
【大青山李白墓园】
李白墓园背倚的大青山,因李白多次来此停留游览,亦名为李家山,山高372米,对径20余公里。山上鸟道迂回,林木葱郁,面临长江,地理位置显要,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青山文物古迹丰富,北麓有著名的晋墓群及明代琉璃瓦窑址,朱元璋建都南京古城时曾用此窑琉璃瓦。南齐著名诗人谢眺曾在山南筑室而居并修一池(谢公池)此井至今甘甜,终年不枯。在其旧址旁有一石佛庵,大雄宝殿等众多寺庙,每年香火很旺,青山主峰有始建于宋代的云雾禅林寺庙。登上主峰可以远眺长江,近观层层林海,视野开阔,是旅游登山的绝好去处。
【朱然陈列馆】
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区南部的雨山乡境内,为三国东吴大将朱然之墓。朱然墓发掘于1984年6月,出土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漆器填补了三国美术史的空白,也是已发掘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规模最大的、时间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为80年代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三国朱然文物陈列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南雨山区,距六朝古都南京只有40多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本馆始建于1987年,经历年扩建,占地面积已达1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一组仿汉风格的古典建筑群。目前有朱然墓室陈列厅、出土文物陈列厅、朱然生平浮雕长廊、仿古兵器馆、朱然家族墓陈列厅、望楼钟鼓等场馆对外开放,辅助设施,休息场所也十分完备。馆外群山遥峙,馆内绿草成荫,春天樱花烂漫,八月丹桂飘香。它既是一座展示三国东吴历史文化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一处探古寻幽,休闲娱乐的绝佳旅游胜地。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马鞍山矿区地处长江下游宁芜--罗河成矿带,是我国七大铁矿区之一。矿区内铁矿山有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所属南山、姑山、桃冲铁矿及待开发的罗河铁矿,已探明的铁矿产地有31处,伴生矿产地10处,铁矿总储量16.35亿吨,占安徽全省铁矿总储量的57.32%,其中能满足工业开采的约10亿吨以上。矿床规模以大中型为主,矿体较大,储量亿吨以上的有5处,矿石平均品位36.55%,多属易选的磁铁矿石,经过选别流程可获得精矿品位53%~64%。马鞍山郊区的高村、陶村、和尚桥,当涂县境内的白象山,庐江县境内的罗河是潜力很大的后备矿山。硫铁矿集中分布在马鞍山郊区的向山、马山地区,总储量约2.62亿吨,约占安徽全省储量的55.39%。伴生的磷资源储量大,品位高,仅以南山铁矿凹山矿采场和尾矿坝中含磷计算,储量达1427万吨,约占安徽全省磷矿储量的1/3。钾长石矿主要分布于市郊葛羊山西部,储量达100万吨,剥离层薄,开采条件好,是陶瓷、玻璃、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制造钾肥、硫酸原料的明矾石矿,主要分布于向山地区的大黄山,储量约210万吨,含明矾品位38.7%。可作水泥工业掺料的石膏矿,分布于市区东南向山,为中型矿床。此外,还蕴藏可供开采的金、铜等有色金属矿及高岭土、云母等一些非金属矿。
马鞍山市土地总面积约16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2万公顷,林地面积2.49万公顷,交通用地1403.73公顷,水域7.64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960.8公顷。
马鞍山市(不含当涂县,下同)年平均降水量1060 毫米,形成大气降水总量约2.9亿立方米。河川径流总量达1.13亿立方米。长江流经市区西部,平均年过境径流量高达9794亿立方米,是发展工农业生产最可靠的水资源。境内长江水面达21平方公里左右。其他河流、湖泊、水库总面积约1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1.51平方公里,池塘面积11.67平方公里,河流水面积5.7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丰富,其流速约0.525厘米/昼夜,流量为0.22立方米/昼夜。地下水一般在深度2米左右的含砂蓄水层中,砂层之下为含水量最高的淤泥层。另外,地下水位还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变动幅度约在O.2-0.5米之间。地下水的总流向, 由地势高的东部向地势低的西部流入长江。
[编辑本段]·城市建设·
建市时,马鞍山建成区面积只有0.7平方公里,人口5.65万人,经50多年发展与建设,马鞍山截止到2008年年末已由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发展为人口达128.1万人、国内生产总值636.3亿元、市区面积354平方公里的新兴工业城市。马鞍山不仅城市生态环境优美,而且地理位置独特,形成了"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独特的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城市风光。其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先后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多次表彰,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马鞍山市已成为扬子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恒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