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快捷驾校侯朝见

马鞍山快捷驾校侯朝见

发布时间:2021-08-12 09:53:24

A. 大王加惠的中的王,指帝王还是诸侯朝见的王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
8、君:君主、天子。《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诗经。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汉书。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礼记。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7、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三国志》有《先主传》。
18、先公:对天子、诸侯祖先的尊称。《国语。鲁语上》:“诸侯祀先王先公。”韦昭注:“先公,先君也。”
19、先圣王:古代的贤明君主。《吕氏春秋。论人》:“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
21、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旧唐书。玄宗纪上》:或曰“先启大王。”
22、大君:古时天子的别称。宋。范仲淹:《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
23、大皇:对帝王的尊称。《昭明文选。晋。陆机。辨亡论》:“大皇既没,幼主莅朝。”
24、大庭:传说上古帝王的名称。《庄子。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25、大行、大行皇帝:对初死皇帝的讳称。《后汉书。安帝纪》:“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6、圣、圣主、圣明主、圣上、圣君、圣明、明哲:都是对皇帝的尊称。班固:《东都赋》:“于是圣上赌万方之欢娱,又沐浴于膏泽。”
27、上:在上者,有时特指君主、帝王。《礼记。王制》:“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28、今上:对当时帝王的称呼。有时也称当今。《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29、上皇:上古的帝王。郑玄:《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30、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称呼。《荀子。王霸》:“百王之法不同。”
31、足下:战国前后,臣下对君主的敬称词。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怀念介之推。《战国策。燕一》:“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32、万岁:古代臣民对王侯的祝贺之词,秦汉以后演变成皇帝的尊称。
33、陛下:秦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
34、孤、寡、孤寡、寡人、不彀:古代王侯的自称的谦词。《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彀。”《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楚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彀?’”
35、寡君:人臣对别国称自己国家君主的谦词。《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憿福于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36、国王:君主或帝王的称呼。亦是最高封爵。自汉至明一直沿用。
37、国主:国君、国王。《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38、帝、帝王:古代君主的称号。如,三皇五帝。
39、后王:古代君主的称呼。《荀子。不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后王:当今之王。
40、素王:远古帝王的称呼。道家称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为素王。儒家称孔子为素王。
41、世主:国君。
42、少主:年轻的皇帝。《大唐新语》卷十一:“高宗大渐,顾命裴炎辅少主。”
43、社稷主:国君的代称。《大唐新语》卷一:“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于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异议?’”
44、元后:对天子或君主的称呼。后世又称帝王嫡妻为元后。
45、社君:对幼主的称呼。
46、元首:君主。
47、元君:善良的君主。
48、嗣皇、嗣君、嗣圣、嗣王:继位的帝王。《礼记。曲礼下》:“践阼,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49、驾、大驾、车驾、御驾、圣驾、尊驾:原为帝王车乘的总称,后来常用为帝王的代称。《旧唐书。宦官传》:“车驾频致播迁,朝廷渐加微弱,原其祸作,始自中人。”
50、万乘:帝王的代称。《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有千�\之家。”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故以万乘称天子。
51、乘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后汉书。耿弇传》:“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醨酒,以待百官。”
52、皇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屈原《离骚》:“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53、真主:帝王别称,即所谓真命天子。《后汉书。王常传》:“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
54、真人:帝王的别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
55、天子:君主。《礼记。曲礼》:“君天下曰天子。”
56、天王:殷周时天子只称王。春秋以后,一些诸侯例如楚、吴等相继称王,于是尊称周王为天王。后来泛指封建帝王。杜甫《忆昔》诗:“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57、天颜:帝王的容颜,代称帝王。
58、天囚:对帝王的蔑称。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为汉族之元首,是何异取罪人于囹圄而奉之为大君也。”
59、所天:帝王的别称。旧时又代指父亲和丈夫。《后汉书。梁竦传》:“(窦)宪兄弟奸恶继伏辜诛,海内旷然,各获其宜。妾得苏息,拭目更视,乃敢昧死自陈所天。”
60、小童:周代帝王居丧时的自称。《左传》僖公九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61、冲人: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称的谦词。
62、太祖、高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63、世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元世祖、清世祖等。
64、太上:本指远古帝王时代。《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释文:“太上,谓三皇五帝之世。”后世尊称帝王为太上。
65、太宗:对开国第二代皇帝的尊称。
66、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三世纪时最先用于鲜卑族。
67、单于:两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
68、人牧:国君的别称。即治理人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69、九重:原指宫禁,帝王之居处。《楚辞。九辩》:“君之门以九重。”后又代称天子。《旧唐书。宦官传》:“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
70、朝廷:本来指帝王接见臣下纥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政府和帝王的代称。
71、明上、明王:对帝王的尊称。
72、后主:后嗣君主。有些末代帝王习惯上也称后主。如南朝陈后主、五代李后主。
73、县官:皇帝的代称。古时称王畿内都邑为县,所以又以县官为朝廷的代称。
74、官家:皇帝、朝廷的别称。胡三省:“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白居易《喜罢郡》诗:“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岁月属官家。”
75、至尊:皇帝的代称。贾谊《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

B. 想让诸侯来朝见周天子的苌弘,最后有没有成功

古代有一种阴险而又恶毒的法术,叫巫蛊(gǔ),据说起源于远古时期,起初只是一种古代民俗信仰,后来被人用作诅咒加害仇家的巫术。

巫蛊包括诅咒、射人偶和毒蛊等。制作毒蛊非常麻烦,所以人们最常用的就是诅咒和射人偶。


野猫

然而事与愿违,这一次苌弘的法术似乎失灵。等了好多天,直等到那些野猫头在风吹日晒雨淋中都腐烂了,还是不见有一个诸侯前来。苌弘奇怪,暗中派人打探,报告的结果却是那些诸侯仍旧健康地活着,不光身体倍棒,吃嘛嘛香,而且还照常骑马狩猎,上得了战场。

苌弘知道,自己这次施法作术已经完全失败了。自己丢脸被人嘲笑那都无所谓,主要的是灵公不高兴了,更主要的是自己维护王室利益的目的落空。苌弘为之陷入深深的忧虑与苦恼之中。

公元前545年,周灵王死,周景王继天子位。苌弘虚岁二十一,仍任上大夫。周景王死后,周王室这一时期比较混乱。公元前519年,景王的庶子王子朝发动叛乱,杀死周悼王自立为王,周敬王逃往晋国。后来王子朝被刘文公联合晋国打败,王子朝被杀。公元前503年,晋定公护送周敬王回周即位。这一年苌弘六十二岁。

经过了王子朝动乱之后,周王室更加日益衰落。为帮助王室摆脱困境,苌弘和刘文公商定在瀍水以东的狄泉附近扩建成周城。真不明白这扩建成周城与周王室摆脱困境有什么关系。

《国语·周语下》记载:"敬王十年,刘文公与苌弘欲成周,为之告晋,魏献子为政,说苌弘而与之,将合诸侯。"由于周王室财力匮乏,苌弘四处游说,争取到晋国和其他诸侯的支援,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

苌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对周室一向忠心耿耿,尽心竭力,深得周敬王的信任。君臣同心戮力,欲复兴王室。但是,他们的做法,却引起了诸侯国中一些政客的嘲笑,卫国大夫彪傒说:"幽王乱之十有四世矣,守府之谓多,胡可兴也?"(《国语·周语下》)

公元前493年,晋国发生了"六卿之乱",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六卿内讧,结果范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灭。

晋国六卿中的范氏原来是晋国执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有姻亲关系。因此,在晋国内乱时,周王室明显地站在范氏和中行氏一边。赵、智、魏、韩四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接着又追究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他们知道刘文公根基深、地位高,无法扳倒,便指名道姓要周敬王惩治苌弘,而周敬王认为苌弘是辅立自己的功臣,一向忠心不二,不肯惩处他。

晋国正卿赵鞅便和大夫叔密谋如何除掉苌弘。叔向说:"想要除去苌弘其实并不难,您只要给我几辆车,车上装满贡品,让我去出使周王室,我自有办法让周王杀掉苌弘。赵鞅立即应允。

叔向就是那个娶了夏姬和巫臣女儿的晋国大夫,姓羊舌名肸(xī),叔向是他的字。

C. 孟子告子中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急救。。。

原句都不写全,怎么翻译啊。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天子巡视诸侯叫作巡狩,诸侯朝见天子叫作述职。春天视察耕种情况,补助不足的农户;秋天视察收获情况,救济缺粮农户。(如果)进入某个诸侯国的疆域,发现那里土地得到开垦,田野得到整治,老人得到赡养,贤人得到尊敬,俊杰当官主政,那(管理此地的诸侯)就受到奖赏,赏给他以土地(意味着国家版图扩大)。(如果)进入某个诸侯国的疆域,发现那里土地荒芜,遗弃老人,失去贤人,贪官污吏当官主政,那(管理此地的诸侯)就受到责罚。(诸侯)一次不朝见(天子),就降低他的爵位;两次不朝见,就削减他的封地;三次不朝见,就派军队去(攻打并)剥夺他的封爵和国土。

D. 古代朝见皇帝的礼仪

觐见礼1.诸侯朝觐仪。两汉时,同姓诸侯王来朝,天子往往以家人相关信息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如何正确的看待孩子的淘气?孩子太黏家里人怎么办?父母如何正确的对待逆反心里的孩子?孩子生病不吃药用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孩子的吃...当小孩撞见大人亲热的时候应该怎么处理避免...和孩子分别很难受,舍不得怎么办?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和孩子交流沟通?孩子在父母在与不在时的表现一样吗?父母应该怎样对待孩子?跟丈母娘关系与父母的沟通爷爷奶奶金婚婆婆媳妇相处父子关系恶化之礼相待,甚至宴饮言谈时都不太讲究君臣礼数。以后晋武帝泰始年间始规定,诸侯王每三岁一朝,朝礼皆执璧。2.百官朝见仪。其一,臣下见君长之礼,为稽首,顿首五拜。意思是先拜手稽首,再四拜一叩头成礼。百官见东宫太子或亲王时,行稽首四拜礼。其二,在京的文武百官如遇告假或出使,都要来皇宫辞行。其三,国家重臣,特别是那些方面大员来京朝见,鸿胪寺应优先立即带其进见皇帝。其四,文官四品以上以及翰林院学士、尚宝司、六科部给事中、武官公侯伯都督以及附马、仪宾、锦衣卫指挥等官,患病超过三日者,都要身着公服到午门外行朝见礼。若大臣中有蒙皇上遣医调治、并赐物慰问以及大臣考满有赐者均在行礼后还得面谢皇帝。其五,文武百官出入朝门时,各照品秩高低表示逊敬。凡一品以下的官员遇着公、侯、驸马等人,应加以敬礼,立要旁立,行则后从;凡三四品官见到一品官的时候,应行逊礼,走和站立都必须在一品官的身后;五品以下的官员仿此类推。除有宣召,一律不许出现僭越失礼的现象。其六,百官入朝门时,必须拱手端行,威仪整肃,不许私下与人客套寒暄与行礼,不准喧哗、吐痰以及一切不敬行为。入朝后,皇帝升座以后,任何人不得出声、谈笑、指指点点、东张西望。其七,百官入朝行礼和退朝下班时,一律按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的原则,不许径直穿越御道东西行走。如在奉天门或午门行朝礼,有正当理由必须东西横向行走者,也务必要退到金水桥以南,才能通过。其八,大臣入朝,不管是立还是坐,不许面朝南方。违者以僭逆论罪。其九,臣下百官,任何人不淮在皇宫中道和五道上行走。其十,所有正殿正门的中三道台阶,除皇帝一人外,任何人不得行走践踏。其十一,百官朝参时,遇有皇帝圣谕教训时,必须专心致志,拱听分明。其十二,与皇帝会面,有时也蒙赐坐。其十三,被赐坐的官员们,如遇有另外的官员向皇帝奏事时,必须起立,等奏事完毕才能重新落座,不许倨坐失仪。还有太子见皇帝,有皇帝见太上皇和太后,有皇后、妃嫔见皇帝,有宫中侍从婢朴见主子等各种见面礼仪不胜枚举。

E. 诸侯朝见天子的形式有哪些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F.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什么意思

翻译:诸侯朝见天子。被称作陈述职守(汇报工作)诸侯一次不朝见天子就贬其(诸侯)的爵位,两次不朝见天子就削减其(诸侯)土地,诸侯三次不朝见天子那么天子率领六师(天子的军队)讨伐这个诸侯国。

G. 周朝诸侯朝见周天子称为什么多久一次

朝觐。

《礼记·乐记》:“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

时间多久根据诸侯封国与首都的距离而定。距离近的一年一次,远的三年一次,非常远的一生只需要一次就行。(那时地理知识也比较贫乏,对远近的定义也没有定规,多是根据惯例)

毕竟那时候交通不发达,朝觐天子要带很多随从、护卫和辎重行李,除了少数贵族坐车外,大部分人只能靠步行。从北京(燕)、江苏(吴)等地走到西安一来一回好几个月、大半年。考虑到路遇疾病、自然灾害等,要是朝觐太频繁,这一辈子就别干别的了,光在路上走吧。要是再远,比如一些外藩、外族酋长,要穿过原始深林、戈壁等无人区,更加危险,所以一辈子有一次就行了。

H. 以列侯朝朔望是什么意思

意思:每当初一、十五时就以列侯的身份参加朝见。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传·匡张孔马传》

节选:为相六岁,鸿嘉元年以老病乞骸骨,上加优再三,乃听许。赐安车驷马,黄金百斤,罢就第,以列侯朝朔望,位特进,见礼如丞相,置从事史五人,益封四百户。天子数加赏赐,前后数千万。

翻译:张禹担任丞相六年,在成帝鸿嘉元年托言年老多病,请求辞官,皇上对他称赞再三,才特许他辞官。同时还赐给张禹安车驷马,黄金百斤,张禹辞官后回到他的住宅,每当初一、十五时就以列侯的身份参加朝见,皇上还给他加封了特进的官衔,按丞相的礼仪召见张禹,允许他选任从事史五人,又增加四百户的食邑。皇上先后赏给张禹数千万的财物。

(8)马鞍山快捷驾校侯朝见扩展阅读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朝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本文节选自《汉书·传·匡张孔马传》中一段,以姓或姓名为标题。根据书中人物的特点性格,将其立为传记,记录他们生活时的一些事例,并对人或事做了自己的批评或见解。

I. 周朝的诸侯国

周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立国初期实行的贵族内部层层分封的大封建,为后来的姓氏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开始出现,大多数诸侯国被强国所吞并,演变成姓氏,因而使中华姓氏空前大发展。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逐渐合而为一,同时无论贵与贱,人们都有了姓氏,不再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因而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

西周虽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但在建国初期便营建了洛邑,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阳便成了东周的统治中心。据初步考证,从周初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于今河南境内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国20多个,异姓国40多个,合计60多个,约占诸侯国总数140多个的二分之一弱。这些大小诸侯国基本上都演变成为姓氏,同时,诸侯的子孙以采邑名、官职名等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见,河南是在姓与氏发生重大变革,姓氏空前大发展、基本普及和相对定型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地区。

五、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产生姓氏的优越条件

古代的“得姓受氏”,与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经济状况等条件有密切关系,而河南在这些方面则独具优势。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中原腹地,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适宜于农、林、牧、副业发展,古代的手工业发达,又是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因此,人口密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夏朝建立至民国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为古都最多的地区。中国有七大古都,河南就占3个,即洛阳、开封、安阳。河南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频繁,正是河南成为中华姓氏主要发源地的先决条件,因为:

一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中华姓氏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有人称河南“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一座浩瀚的中国古文化博物馆”。从这种意义上说,河南的历史包含着中华姓氏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正是由于河南历史与中华姓氏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所以才孕育出了众多的姓氏。

二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具体地说,人口密集,职业部类必繁,居住地必广,因而以各种技艺为姓氏的、以居住地为姓氏的以及以其他方式得姓者必多。

三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首先,建都多标志着历史上出现的国家多,因而以国为氏者就多。其次,国都是国王居住之地、文武百官云集之所,是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应时因势兴起的新姓氏就特别多,诸如国王赐姓,一些生有爵、死有谥的王公大臣的后代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谥为氏、以字为氏,等等。在源于河南的姓氏中,与都城有关者相当多,真可谓不胜枚举。

六、河南是北魏鲜卑族政权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

黄河两岸的中原,原本是汉族长期生息的中心地区,由于西晋末年大战乱的推动,从“八王之乱”开始,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地区流亡,而居住在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内迁,至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历时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与汉族融化成一体,从而形成了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规模地迁入今河南境内,施行与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北魏。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权,统一北方后,为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接着,进行汉化改革,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令鲜卑人改姓并自称河南洛阳人等等。改姓数量,一说有300多,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其中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25个。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构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使河南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源于河南诸姓的先民们,植根于中原沃土,为故乡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不断向外播迁,广及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至今几乎遍布全世界。
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

J. 周朝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节称为

周朝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节称为“朝聘”。

“朝聘”是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 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 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 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 为“朝”。

侯国间的聘问﹐有的属于诸侯国间的友好往来。但中﹑小侯国对霸主国的聘问﹐更多地表现为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关系。例如鲁国﹑郑国使臣相继“聘问”晋国﹐献送不绝。名为聘问﹐实为献奉。

(10)马鞍山快捷驾校侯朝见扩展阅读

不同朝聘形式:

从(左传)等文献的追述来看,夏王已经注意区别朝与奴两种形式。“钧台之享”行的是大朝礼,而《竹书纪年》“来宾”,等同于后来的戴礼。

前者是众诸侯集体行为,后者是个人行为。此外,夏王与诸方的关系或密切,或疏远都涉及到聘问与不聘问问题。由此,朝聘的几种形式在夏代存在是可能的,但我们所能见到的文献记载,主要是关于朝魏情况的。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快捷驾校侯朝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邵阳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553
马鞍山德伟 浏览:231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