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祭祀

马鞍山祭祀

发布时间:2021-08-12 02:20:15

⑴ 安徽有哪些文化古迹

安徽大地锦绣多姿,文化古迹甚多,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黄山为安徽山水典范,区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199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令世人瞩目;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现存78座古寺庙,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而独树一帜;著名的道教圣地齐云山,摩崖石刻、道教遗存和别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瞩目;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的天柱山,雄奇灵秀兼备,有45峰、86怪石、18瀑等胜景;琅琊山以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特色。除国家级景区外,还有19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安徽文化遗存丰富而别具特色,歙县、寿县、亳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是历史上的徽州府所在地,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歙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园林建筑、徽菜和徽剧的发祥地就在于此。集中在歙县、黟县境内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数以千计,历经沧桑而古貌犹存,其数量之多,构思之奇巧,石、木、砖雕之精美,举国罕见,是民间建筑的杰作,成为安徽民俗旅游的必游之地。省内还有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安庆、黟县、桐城、凤阳。

⑵ 楚汉相争时的乌江在现在的哪里

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自古为一渡口,秦汉之时即设有亭长,是我国最早的驿站之一。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尽,乌江亭由此闻名古今。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

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2)马鞍山祭祀扩展阅读:

乌江在秦汉时为历阳县的一个亭。按秦制:“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游徼。……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

东城旧址在定远东南三官集附近,“项羽过东城的目的是要强渡乌江渡口回江东老家去。四溃山北侧就是从西北面的阴陵逃往东南东城直至乌江渡口的秦时驿道”;

这个三官集从地图上看离乌江的直线距离不超过一百公里,这一带秦汉时多丘陵、沼泽,因民“稀而旷”,且驿道已到江边,乌江属东城是交通的需要。这就是历阳与乌江、江浦一带当时分两邑的大致态势。

⑶ 韩世忠和岳飞的简介

韩世忠,字臣良,绥德(今陕西东北)人,公元1089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轻时勇气过人,能骑未驯服的马驹,好喝酒、不受约束。18岁应募参军,身体魁梧、风度潇洒、双目有神,时而挽300斤强弓飞马射箭,时而舞铁槊急驰峭壁之间,勇冠三军。

韩世忠(1089~1151)

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字良臣。绥德(今属陕西)人。幼年家贫,年十八,应募入伍,性格粗犷、豪爽、嗜酒使气,人呼为韩泼五。能挽强弓,勇冠三军,在对西夏作战中屡立战功。宣和三年(1121),以偏将身份随王渊镇压方腊起义。宋金战争爆发后,韩世忠率部转战州(今河南浚县东南)、庆源府(今河北赵县)、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等地,以少击众,是北宋末年官军中少见的一支劲旅。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赵构即位,韩世忠任御营左军统制。建炎三年,以镇压临安苗傅、刘正彦政变有功,驻守镇江。金完颜宗弼率军渡江南侵,韩世忠退保长江口一带,在金兵北归时,以水军八千人,重返镇江江面,进兵邀击,将金军逼进黄天荡(今江苏南京东北),又尾追至建康(今南京),前后战斗四十日,给金军以巨大的打击。岳飞收复襄阳等地后,金与伪齐联合向两淮地区反扑。绍兴四年(1134),韩世忠伏兵大仪镇(今江苏扬州西北),击败敌军。此后,韩世忠移屯楚州(今江苏淮安)积极发展生产,联合山东义军,以不足三万人的兵力,使淮东成为保卫东南的重要屏障。在宋廷对金乞和的岁月里,韩世忠多次上书,揭露金之阴谋,坚决请战,与秦桧进行多次斗争。绍兴十年,在岳飞北伐的同时,韩世忠连克海州等地,十一年,奉命救援淮西,后被宋廷调回,任枢密使,解除兵权。秦桧迫害岳飞,举朝无敢言者,独韩世忠面诘秦桧误国,为岳飞伸张。绍兴和议后,他闭口不言兵,杜门谢客,以家乡清凉山为名,自号清凉居士,表示思念沦于金朝统治的故土。绍兴二十一年病逝,宋孝宗时追封蕲王,谥忠武。

岳飞(1103-1141),南 宋 军 事 家。 字 鹏 举, 相 州 汤 阴 (今 属 河 南) 人。 少 时 勤 奋 好 学, 并 炼 就 一 身 好 武 艺。 19 岁 时 投 军 抗 辽。 不 久 因 父 丧, 退 伍 还 乡 守 孝。 1126 年 金 兵 大 举 入 侵 中 原, 岳 飞 再 次 投 军, 开 始 了 他 抗 击 金 军 的 戎 马 生 涯。 传 说 岳 飞 临 走 时, 其 母 在 他 背 上 刺 了 “精 忠 报 国” 四 字。
岳 飞 投 军 后,很 快 因 作 战 勇 敢 升 秉 义 郎,不 久 金 军 攻 破 开 封, 俘 获 了 徽、 钦 二 帝, 北 宋 王 朝 灭 亡。 次 年,赵 构 建 立 南 宋 王 朝, 岳 飞 上 书 高 宗,要 求 收 复 失 地,被 革 职。 不 久 随 东 京 留 守 宗 泽 守 卫 开 封, 以 战 功 转 武 功 郎。 宗 泽 死 后, 从 继 任 东 京 留 守 杜 充 南 下。
建 炎 三 年( 1129 年), 金 将 兀 术 率 金 军 渡 江 南 侵, 岳 飞 移 军 广 德、 宜 兴, 坚 持 抵 抗,攻 击 金 军 后 防。次 年, 岳 飞 在 牛 头 山 设 伏,大 破 金 将 兀 术, 收 复 建 康(今 江 苏 南 京), 金 军 被 迫 北 撤。 之 后,岳 飞 升 任 通 州 镇 抚 使, 拥 有 人 马 万 余, 建 立 起 一 支 纪 律 严 明、 作 战 骁 勇 的 抗 金 劲 旅“岳 家 军”。
绍 兴 三 年( 1133 年), 岳 飞 因 剿 灭 李 成、 张 用 等“军 贼 游 寇”, 得 高 宗 所 奖 “精 忠 岳 飞” 的 锦 旗。 次 年 他 又 率 部 击 破 金 傀 儡 伪 齐 军, 收 复 襄 阳、 信 阳 等 六 郡。 岳 飞 也 因 功 升 任 清 远 军 节 度 使。
绍 兴 五 年,岳 飞 率 军 镇 压、收 编 了 杨 么 领 导 的 农 民 起 义 军。随 后 驻 军 鄂 州(今 湖 北 武 昌), 派 人 渡 河 联 络 太 行 义 军。 他 屡 次 建 议 高 宗 大 举 北 进,但 都 为 高 宗 所 拒 绝。 绍 兴 九 年, 高 宗、 秦 桧 与 金 议 和, 岳 飞 上 表 反 对。 次 年, 兀 术 进 兵 河 南。 岳 飞 奉 命 出 兵 反 击。 相 继 收 复 郑 州、 洛 阳 等 地, 在 郾 城 大 破 金 军 精 锐 铁 骑 兵“铁 浮 图” 和 “拐 子 马”, 乘 胜 进 占 朱 先 镇, 距 开 封 仅 四 十 五 里。 兀 术 被 迫 退 守 开 封, 金 军 士 气 沮 丧, 发 出 “撼 山 易, 撼 岳 家 军 难” 的 哀 叹, 不 敢 出 战。
在 朱 先 镇, 岳 飞 招 兵 买 马, 积 极 准 备 渡 过 黄 河 收 复 失 地,直 捣 黄 龙 府。 两 河 义 军 也 纷 起 响 应。 这 时 高 宗、 秦 桧 却 一 心 求 和, 连 发 十 二 道 金 字 牌 班 师 诏, 命 令 岳 飞 退 兵。岳 飞 壮 志 难 酬, 只 好 挥 泪 班 师。
岳 飞 回 临 安 后, 即 被 解 除 兵 权, 任 枢 密 副 使。
不 久 被 诬 谋 反 下 狱。 绍 兴 十 一 年( 1142年 ) 十 二 月 二 十 九 日, 以“莫 须 有” 的 罪 名 与 子 岳 云 及 部 将 张 宪 同 被 害 于 临 安 风 波 亭。 宁 宗 时 被 追 封 鄂 王。
岳 飞 善 于 谋 略, 治 军 严 明。在 其 戎 马 生 涯 中, 他 亲 自 参 与 指 挥 了 126 仗, 未 尝 一 败, 是 名 副 其 实 的 常 胜 将 军。 著 有 《岳 武 穆 遗 文》(又名《 岳 忠 武 王 文 集》),其 词 《满江红》是 千 古 绝 唱 的 名 作。

⑷ 马鞍山当除能不能上坟

上坟是可以的,现在提倡文明祭祀,不烧纸,不放鞭,,献花就很好哦!

⑸ 冬至快到了,今年马鞍山葛羊山现在上坟祭奠可以烧纸吗

尽量不要烧,冬天天干物燥,容易引起火灾,完成一些相应的危险

⑹ 关于马鞍山的民间故事 作业急

当涂的传闻佚事
姑溪河名的传说
当涂县城南有一条静静的小河从城边流过,这条小河名叫姑溪河,古时叫“姑孰溪”。“姑孰溪”名的来历因何而起,“姑孰”二字的涵义又是什么?当涂民间有这样的一个传说:相传东晋时,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割据混战,大批难民,逃难来到南方。一天,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身穿素白衣裳,来到河边,一边浣纱,一边低声哭泣。过路的人关切地问她为什么忧伤,她什么也不说。趁众不备之际,她突然纵身入水,飘然而逝。当时人们只看到这个姑娘悲伤的模样,不知道她的姓名和身世。河边所有的姑娘们都互相询问:“这姑娘是谁?”随后又有很多闻讯而来的人都问:“姑娘是谁”?这条小河本来没有名字,从此,人们就把这条淹没浣衣姑娘的小河,取名为“姑孰溪”,“姑孰”就是“这姑娘是谁?”的意思。年长日久,“姑孰溪”也就被人们称之为“姑溪河”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寓居当涂时,深深地爱上了姑孰溪。他写的《姑孰溪》诗中有两句写道:“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是对这位投水姑娘的叹息。

李白墓碑上为何刻一古钱
安徽省当涂县青山西麓,有一茔古墓,背倚郁郁葱葱大青山,面临妩媚宁静的青山河,远眺滚滚东流的大江。这里,苍松掩映,翠竹环绕,风景秀丽。长眠在这古墓里的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千百年来,多少骚人墨客,涉水跋山,前来凭吊。但是,并没有人知道,李白的墓碑上为何刻一古钱?这,只有祖居在李白葬地的(当涂)人,才知道这个古钱的来历。
李白晚年穷困潦倒,依靠友人周济来维持生活。迫不得已之下投奔其从叔李阳冰,写《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以赠。诗中除了歌颂李阳冰的文学才华和为官政绩,还陈述了自己在金陵无所可依的困难境地。但李白一生性格高傲,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一醉累月轻王候”。在王公权贵面前桀傲不驯。可是,他对姑孰(古时当涂)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却有着极其深厚、真挚的感情,从而得到当涂人民的无限崇敬和热爱。对李白晚年的处境和遭遇,当涂人更加同情。因此,在李白死后安葬时,为他的墓碑上刻一古钱,好让他在阴间不再穷困,有钱打酒喝,表达了当涂人民的一片心意。

争葬李白的传说
大诗人李白临终以前,寄居于采石翠螺山麓。有天夜晚,他泛舟纵酒,醉后仗着豪兴,入江捞月被溺死。采石的乡亲们,接连3天都没有捞到李白的遗体,人人焦虑不安。
在采石江面的当涂境内,有条汊河叫姑溪河,这条河与水阳江汇合,水阳江东岸有座青山,离采石30多华里。就在李白死后的第三天,青山的人们突然在水阳江中,发现了李白的尸体,那狷介傲岸的神态,一如生前。于是,人们随即打捞上岸,备棺收敛,决定安葬于青山。
这一消息很快被采石人得知,便选派一批人赶到青山,要把李白遗体抬运回采石,建墓于翠螺山。可青山人坚决不同意,这样双方就发生争吵,越吵越凶,各不相让,最后闹到了当涂县衙,打起了官司。
当时的当涂县令李阳冰,是李白族叔。这几天,他正在为李白醉酒淹死于江中,暗自叹息不已,忽听衙役禀报,采石、青山两地人为争葬李白之事来打官司,便决定亲自来判断这件事。
李县令叫采石人先说。采石人说:“李白诗传天下,名扬四方。晚年留连当涂山水,尤爱采石翠螺。居翠螺山后,乡邻引以为荣,以亲人相待。今不幸溺江而亡,乡人无不为之流涕。本想将他葬于翠螺山,使其英名与山共存。谁料青山乡民将遗体捞起,欲葬于青山。李白生居之地,最应该是他死眠之处。”
李阳冰频频点头。青山人连忙说:“李白最喜爱青山,他生前常来青山,或寻访谢朓遗迹,或林间抱琴醉卧。乡民常仰见其风采,聆听其吟青山诗篇,实为我乡荣幸。今诗人不幸落水而死,然其尸体不顺流而下,却逆流而上,直浮青山脚下。可见,青山实为太白安葬之地,若葬他处,其在天之灵定会不安。”
李阳冰听后经过深思,想出个折衷的办法。说道:“太白生前爱采石,采石乡民将他视为家人,理应在翠螺建墓立碑。然其落江身亡,尸体竟逆水浮至青山,亦可见其身前已有夙愿。本县判定:在采石翠螺山建衣冠墓,修太白祠,永享祭祀;在青山建墓立碑,将李白入棺身葬,使其长眠于青山,以遂其愿。”
于是,这场争葬李白的纠纷就这样了结。
因此直到现在,采石、青山各有一个李白墓。采石是李白的衣冠冢,青山是李白的真身墓。

⑺ 皖东的历史沿革

春秋
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
南方逐渐强大的吴国与中原诸侯在钟离(今凤阳县临淮关)举行会议,这是中原诸侯第一次与吴国往来的聚会,此后吴国就有了向北发展的意图。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
吴国边邑(今天长市石梁镇)与楚国边邑钟离儿童争桑,致两家相攻,卑梁人被杀。卑梁大夫怒攻钟离,被楚王灭。吴王发兵攻楚,一举灭其钟离、居巢。史称“卑梁之衅”。

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
七月,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吴广令部将葛婴连克钟离、东城(今定远县三官镇),立襄疆为楚王。
西汉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十二月,项羽兵败垓下,逃至阴陵(今定远县靠山乡),迷途,又带领仅剩的28骑逃至东城四聩山(今定远县二龙乡境内)被灌婴包围。突围后南逃至乌江亭(今和县乌江镇)自刎。
前元八年(公元前172年)
淮南厉王子刘良封为东城(今定远县东南三官集)侯。
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
夏及秋大水,淮南阴陵、东城、全椒等县“雨坏乡聚居舍,水流杀人”。
东汉
汉安三年(144年)
永江郡范容、周生率众起义,攻取城邑。阴陵人马勉、徐凤起兵响应,筑营于当涂山中(今定远县城西北45公里)。永嘉元年(145年)三月,九江郡都尉腾抚率官兵镇压,捕杀马勉、范容、周生等1500余人。徐凤率余众攻东城,杀东城和西曲阳(治今凤阳县龙头坝)两县县令,后遭官兵伏击,徐凤兵败被杀。
建宁五年(172年)
鲁肃出生于东城。建安二年(197年),鲁肃率部属百余人离乡随周瑜到江南投奔孙吴。
东晋
大兴元年(318年)
七月,淮南郡阴陵(今定远县靠山乡)、西曲阳等县发生蝗害,禾苗受损。次年五月,蝗害又再度发生。
咸安元年(371年)
桓伊破前秦王鉴、张蚝军于全椒县城内积玉桥。
太元四年(379年)
前秦遣军大举南侵,兖州刺史谢玄率军三万进驻白马塘(今天长市东北),连克前秦军。后谢玄以石梁为据点,步步进逼,使前秦军节节溃败,退屯淮阴,江北遂安。
太元八年(383年)
前秦苻坚大举犯晋,遣梁成为先锋率精兵5万屯洛涧(今定远县炉桥镇西北)。十一月,晋先锋都督谢玄派遣刘牢之率精兵5千抵洛涧,袭击秦兵,大破,斩梁成。
南北朝
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
置新昌郡,属徐州,迁郡、县(顿丘)治于涂中镇(今滁州市区)。
南朝梁普通五年(524年)
十月,梁武帝派定远将军曹世宗攻魏收复淮南失地,将西曲阳、阴陵、东城三县并为定远县,并置定远郡,郡、县治于东城(今定远县下马铺)。唐天宝四年(745年)迁县治于今县城。

开皇九年(589年)
废新昌郡,并高塘、乐距二县入顿丘县,改县名为新昌县。改南谯州为滁州。开皇十八年,又改新昌县为清流县。
大业三年(607年)
废滁州,清流县改属江都郡。

武德三年(620年)
复置滁州,治清流(今滁州市)。
景龙三年(709年)
析清流县东部置永阳县。
天宝元年(742年)
十一月,淮西节度副使刘展反唐,攻占滁州。
是年,析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属淮南道扬州。县名因开元十七年(729年)所定唐玄宗诞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而来。天宝七年改“千秋节”为“天长地久节”,千秋县亦更名为天长县。
大历六年(771年)
滁州刺史李幼卿与法琛禅师在州城西南琅琊山中兴建佛寺一座,代宗李豫赐名“宝应寺”。大历年间(766-799年)还在全椒县草庵乡境内建成神山寺,该寺现存大殿一座,前进楼房一幢。
建中二年(781年)
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他在滁州任职期间写下《滁州西涧》、《游琅琊山寺》等诗文。
大和二年(828年)
李绅出任滁州刺史。其时滁地多虎,百姓因害怕设机阱滥捕。李绅到任后,令停止捕虎。
开成元年(836年)
滁州刺史李德裕拆破败祀宇240余所,建军营4座,并在州署建东斋水阁,命名为“怀嵩楼”。
乾符三年(876年)
十二月,王仙芝、黄巢两支农民起义军在槎枒山(今定远县西北)会师。广明元年(880年),起义军攻克滁州。
五代十国
南唐升元二年(938年)
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县治在今于北双塘乡瓦岗村。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迁县治于今县城。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
二月,殿前都虞侯赵匡胤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城。
是年,赵匡胤部在滁抓捕“盗贼”百余人,按律当斩。州判赵普请赵匡胤先审讯后裁决,经审,“盗贼”中十之七八为误捕,遂释。
北宋
天圣七年(1029年)
合肥县人包拯由代理庐州知府刘筠举荐出任定远县知县。
景佑四年至宝元二年(1037-1039年)
包拯出任天长县令,有智破牛舌案闻世。
庆历五年(1045年)
十月,文学家、龙图阁直学士欧阳修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转任滁州知州。
庆历六年(1046年)
琅琊山开化禅寺住持僧智仙为欧阳修建成醉翁亭,欧阳修作《醉翁亭记》一文传世。同年,欧阳修在滁州城西丰山之麓筑丰乐亭,并作《丰乐亭记》一文。
皇祐五年(1053年)
仁宗赵祯下诏,遣史奉安太祖御容于滁州。为安放太祖赵匡胤图像及其御书,在琅琊山开化禅寺内修建御书阁。
绍圣二年(1095年)
州人在醉翁亭北侧建二贤堂,祭祀对滁州建设有功的两位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
南宋
建炎三年(1129年)
知州向子伋在琅琊山建成山城一座,周十余里,聚军民于城中抵御金兵。
是年,金将粘没喝兵焚全椒县城。
绍兴十年(1140年)
三月,金兵攻陷濠州(今凤阳县临淮关)。南宋将领杨沂中、王德领兵救濠州,遇伏兵败退;岳飞部进驻定远后,金兵始退回淮河以北。
乾道八年(1172年)
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其时,滁州因数次被金兵攻陷,百姓外逃,城垣残破,田园荒芜。辛弃疾到任后简赋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发展生产,使滁州面貌焕然一新。

至元十三年(1276年)
升滁州为滁州路,置滁州路总管府。至元十五年,降路为州,属扬州路。
天历元年(1328年)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县(今明光市洪庙乡跃龙岗)。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定远人郭子兴起兵反元。三月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加入农民起义军。初为亲兵,后因军功屡有升迁。至正十五年朱元璋在滁州建立太阳翊元帅府。至正十六年率部攻占集庆(今南京)。至正二十一年,小明王韩林儿封其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自称吴王。至正二十八年称帝,国号明。洪武元年至洪武三十一年(1368-1398年)在位,死后谥号太祖。

洪武三年(1370年)
朱元璋封已故郭子兴为滁阳王,诏有司在城中建滁阳王庙以祭祀。
洪武六年(1373年)
兵部在滁州设立统一管理放牧繁殖军马的机构——太仆寺,令滁州军民养殖马、牛。永乐初年(1403年)另设北京太仆寺后,滁州太仆寺改称南太仆寺,负责管理周边六州二府的马政。
洪武七年(1374年)
朱元璋罢建中都城,改设中立府。不久又将府治迁往新城,改称凤阳府。同年置凤阳县,府县同治。
天顺四年(1460年)
秋七月,“淮水决,败凤阳县城”。
嘉靖十五年(1536年)
吏部尚书胡松撰修四卷本《滁州志》。已佚。
万历十六年(1588年)
天长县大疫,死者枕籍。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六月十六日滁州大雨,“连昼夜,洪水暴涨,溺死男妇近千”。 成帝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滨的当涂县(今安徽怀远县境内)流民南徒,遂于今南陵一带侨置当涂县,江南始有当涂县名,但非实体县。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侨置牛渚(今采石)。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分丹阳县置南丹阳郡,郡治采石。隋开皇九年(589年),将侨置于皖南一带的当涂县徒治姑孰城(今当涂城关镇),此是姑孰为当涂县城之始,迄今相沿不变。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太平州,治姑孰城,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元改太平州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义军攻占当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辖县照旧。明清府治隶属不变。民国裁府留县,当涂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设芜湖道,当涂属芜湖道。民国17年(1928年)废道,仍直隶安徽省。1949年4月当涂解放。1954年2月设马鞍山镇,隶属当涂县。1955年8月设马鞍山矿区政府(县级),隶属芜湖专区。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当涂县先后隶属芜湖专区(地区)、宣城地区。1983年7月,当涂县(除大桥公社外)划归马鞍山市。2011年8月16日安徽省地级市巢湖市被分拆为三个部分,其中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2012年9月5日,成立马鞍山市博望区,管辖原当涂县博望、丹阳和新市三个乡镇。
历史沿革简表: 朝代 建置名称 建置时间 治所 西周 无 无 无 东周 无 无 无 秦朝 九江郡丹阳县 前221年 丹阳镇 西汉 扬州丹阳郡丹阳县 前202年 丹阳镇 东汉 扬州丹阳郡丹阳县 25年 丹阳镇 吴国 扬州丹阳郡丹阳县 222年 丹阳镇 西晋 丹阳县 280年 丹阳镇 东晋 南豫州 345年 牛渚镇 南朝 南豫州南丹阳郡 502年 采石镇 隋朝 宣州当涂县 589年 姑孰镇 唐朝 江南道宣州当涂县 618年 姑孰镇 杨吴 宣州当涂县 902年 姑孰镇 南唐 宣州当涂县 937年 姑孰镇 北宋 江南东路太平州 977年 当涂县 南宋 江南东路太平州 1127年 当涂县 元朝 江浙行省太平路 1206年 当涂县 明朝 南直隶太平府 1355年 当涂县 南明 南直隶太平府 1645年 当涂县 清朝 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
安徽省太平府 1646年 当涂县 太平天国 安徽省太平郡 1853年 当涂县 中华民国 安徽省当涂县 1912年 姑孰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皖南行署当涂县马鞍山镇
安徽省马鞍山矿区
安徽省马鞍山市 1954年、1955年、1956年,1983年 金家庄区 备注:
(1)公元329年(成帝咸和四年),淮河之滨的当涂县(今安徽怀远县境内)流民南徙,遂于今南陵一带侨置当涂县,江南始有当涂县名,但非实体县。
(2)公元977年至公元1911年设置的太平州、太平路、太平府,均治当涂县姑孰镇,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
(3)2011年8月16日安徽省地级市巢湖市被分拆为三个部分,其中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
(4)2012年9月5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调整马鞍山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2〕103号),安徽省正式通知成立马鞍山市博望区,管辖原当涂县博望、丹阳和新市三个乡镇。

⑻ 马鞍山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马鞍山人的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一个大众化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午阳节、艾节、夏节等。马鞍山人传统的端午节习俗虽然与其他地方总体一致,但从吃、穿、玩等方面来看,也还有一定的地方民俗特色。

传统节日一般都带有人们良好的祈愿,端午节也不例外。

除纪念屈原外,每年的这一天,马鞍山人大都将艾叶及菖蒲摆放在正堂、香案之上或插于门楣。以艾叶为神器、菖蒲作神剑,祈求驱魔祛鬼、避邪清毒。不少人家还悬挂钟馗像,以镇宅驱邪,祈求平安。遇上有的人家当年有长者仙逝,这一天,晚辈们还得带上粽子等物品上新坟祭祀,以祈愿家人平安。

端午节,在当涂县还有“大送小”的习俗。节前或过节当天,长辈们主动给小孩送来“端午线”、“端午龙”、夏令衣物等礼物,以求晚辈少儿健康成长。

每逢节日,丰盛的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涂人对端午节的“吃”一直颇有讲究。

这一天清晨,当涂人用绿豆糕、蜜饯糕当点心,品茗着早茶。早餐以粽子为主食,午餐则盛行吃“五红”。

“绿豆糕”以绿豆为主料(没有绿豆则以蚕豆代之),颜色黄绿,味道香甜而酥;“蜜饯糕”则以糯米为主料,外撒芝麻,色泽圆润,味道甜而黏。“粽子”千姿百态,味道各异。从形状上分,有“小脚形”、“枕头形”、“菱角形”、“牯牛形”等;从原料上来看,均以糯米为主料,因配料不同而分为枣子粽、赤豆粽、火腿粽、鸡丝粽、白米粽等。

所谓“五红”:一是红心咸鸭蛋,二是黄鳝,三是河虾,四是苋菜,五是雄黄酒。“五红”之中,有荤有素,有吃的有喝的,有腌制的有新鲜的,均为时令佳肴,美味无穷。

端午节这天,当涂人的穿戴也富有一定的节日特征。

这一天,传统的当涂妇女都在手腕上戴着“端午线”,孩童们则将“端午线”系戴在手腕、脚腕上,胸前挂“香袋”,背背“布老虎”,脚穿“老虎鞋”,手握“端午龙”,以示驱邪避疫。“端午线”是用数十根五色丝线环绕而成,带着清香。“香袋”是用五彩丝线穿连的饰物,一般呈“红心”形,内填五谷及香料。“端午龙”及“布老虎”在制作方法上与“香袋”大体相同,只是外形上略带夸张,色彩鲜艳花哨。

据明《山堂肆考》记载,端午佩香袋是明代以后的事。如今,人们从科学角度认为:端午节前后天气开始闷热,梅天将至,佩戴“香袋”则有消除汗臭、霉味,清爽神志之功效。

赛龙舟是端午节传统上最热闹的一项大众化游艺活动。姑孰大地,江东泽国,历史悠远,地介吴楚,襟江带湖,龙舟竞渡,传统亦久。采石、大信于江,姑溪、黄池于河;博望、湖阳尚勇捷,丹阳、新市尚文巧。端午时节,四乡八镇龙舟竞渡,视先后为胜,热闹非凡。届时,水面龙舟彩绘、旌旗招展,两岸标杆悬彩、人头攒动。重炮开鸣,众舟齐发,循爆竹声声飞驰,奔锦壱彩杆而去。击鼓指令节奏,掌舵把握方向,划桨奋力前行,一鼓一浆,整齐有力,如离弦之箭,破浪前冲,以摘得“彩头”为先。岸边人家及水上船家,忽东忽西、忽左忽右,或远或近、或前或后,升起“彩头”,引得龙舟们争先恐后,来回奔腾,奋力争“彩”。岸上人山人海,呐喊助威,好不热闹。

紧张过后,大家赛唱船歌,《划龙船》成为当涂民歌优秀曲目,入选安徽百首民歌、上海市、安徽省中学音乐教科书、全国初中义务教育读本。在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锣鼓声、划桨声中,一人高亢领唱,众桨手时而伴唱、时而帮腔、时而吆喝号子,唱腔和韵律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大公圩等地流传的《龙船调》民歌这样唱道:清水河长又长,两岸人海又人山;老年人拄着龙头杖,姑娘们穿起了花衣裳;要问今天做什么事,端阳佳节赛龙船;青龙黄龙来竞赛,赛得江河翻浪花;赛得小孩子蹦蹦跳,赛得姑娘笑断了肠……

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人的端午习俗年年有龙舟赛事,当涂龙舟全省屡屡夺魁,全国大赛也取得过第三、第四的好成绩。近年来,当涂县连年在护城河上举行龙舟大赛。护城河整治,还专门修建了民俗味浓厚的龙舟广场。

⑼ 与马有关的地名

南京地名和马有关
马是人们喜爱的六畜(马、牛、羊、鸡、狗、猪)之一。它常被用于地名,南京与“马”有关的地名就不少。粗略统计就有十八处。它们是:马标、马巷、马群镇、白马城、驻马坡、饮马池、马道街、马路街、马府街、马台街、马桥铺、止马营、泥马巷、石马冲、下马坊、饮马巷、五马桥、五马渡。

这些地名的来源,除少数难以查实外,大都有其历史渊源,或与某人有关,或与某事有关,或与某一传说有关。它们反映了南京地名文化的丰富多采。

白马城名为城,实为吴国所建的带有城堡的烽火台。其遗址据元《至正金陵新志》:“在江宁县北三十里。”大约在今燕子矶一带的江边。书载:“吴时沿江烽火台二所,一在石头(城)左,一在自马城。”

马道街 马道街在城南中华门内北边,东接小心桥东街,西接大油坊巷,与剪子巷平行。相传明初,富民沈万三居住此街,为了便于朝见明太祖朱元璋,专为自己修了一条马道。后朱元璋怀疑沈万三富可敌国,有谋反之心,便将其充军云南,并没收其全部财产。

马路街据《首都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年(1894)以后,南京才开始造马路。当时马路比较窄,只能通行轻便马车。北起常府街、南接五福巷的马路街就是比较窄的一条街。不过马路街的名字早在乾隆十六年(1751)修的《上县志》中就有记载,南京著名的藏书家黄虞稷就在马路街筑’有“千顷堂”,藏书数万卷。

马桥铺这是清代的一处驿铺。据雍正年间的《六合县志》记载,马桥铺在六合县东边_十里。古代的驿递是以马递送公文,并护送官物和官差。

马群镇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重视马政,要求民间广为养马,设有专门机构管理,并制定“牧马法”。规定每十匹马设群头一人,每五十匹马设群长一人。当时南京郊野到处是一群一群的马。因此便出现了马集、马村、马塘、马场等乡村名。东郊的马群乡(现改为镇)即是其中之一。

五马渡 据《六朝事迹类编》等书记载,五马渡是幕府山前的一个渡口,大致在今下关上元门江口附近。西晋“八王之乱”后,七王惨死,东海王司马越总揽了朝政。为防内乱,他下令在京的诸王回到各自的封地。于是琅琊王司马睿、彭城王司马玄、西阳王司马漾、南顿王司马宗和汝南王司马宏便都从幕府山下江边渡江。此渡口遂被称为五王渡,也叫五马渡。

石马冲位于江宁路东南上坊乡。南朝陈霸先的万安陵就在这里。石马冲一名最早见于清初顾炎武的《肇域志》:“石兽尚存,今呼‘石马冲’。”但万安陵前石兽中并没有石马,只有石麒麟,想是乡人均俗称石马而得名。

马标是清兵进入南京后,把明故宫和部分明皇城地域圈为“八旗兵驻防城”,作为军事要地,不许百姓出入。到辛亥革命时,历经战火的驻防城已不存在,只在其北部留有“马标”的地名,“标”,是清代军事编制的一个单位,相当于现代的“团”,马标就是清代南京的骑兵团的驻扎营地。

止马营·马娘娘

止马营因朝天宫下马碑而得名。此碑在离止马营不远的朝天宫西坊,碑上刻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在此下马”12字。至今犹存。这种碑在古代俗称“止马碑”。

明洪武时,朝天宫是祭祀天地和演练朝贺天子礼仪的地方,是一个非常庄严之所在,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必须下马步行。止马营正是当年下马之地,故名。

关于止马营这个地名,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后,兵部侍郎之子朱紫贵在水西门偶遇画家何上清和其妻肖梅娘,朱顿起歹心,妄图霸占梅娘。朱紫贵利用朱元璋生性猜忌,抢走了何的画稿,进行诬陷。朱见画稿上的大脚女人怀抱一个西瓜,疑为嘲弄马娘娘,命锦衣卫次日凌晨捉拿画师问斩。事先朱紫贵叫人在何家屋檐插上芝麻秸,作为捉人标记。

善良的马娘娘扮为民妇,前往何家夜访,了解到何画中女人怀抱之物是未画成的童子头,冤情大白。她在何家附近发现芝麻秸,于是和随从在各家屋檐下都插上它,以假乱真,天亮时,锦衣卫前去捉人,见许多人家屋檐下都有芝麻秸,要统统抓走。

马娘娘见事祸及很多人,乃主动投案,结果又闹出一出审皇后的笑剧。在马娘娘的进谏下,朱醒悟,画师得救。后来,居民为铭记马娘娘恩德,将这条街改名为“芝麻营”,后又演变为今天的“止马营”了。

驻马坡·诸葛亮

驻马坡在清凉山东坡,相传为诸葛武侯(亮)出使东吴时与孙权在此驻马论形势的地方。《实录》引《吴录》说:“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观秣陵山阜,日:‘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此后历代方志大都有诸葛亮出使东吴,在石头山(清凉山)驻马论形势之说,“龙盘虎踞”遂成了南京的一个代名词。

马府街·郑和

马府街,东起长白街,西至太平南路东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他的府邸曾经坐落于此,马府街因此得名。

《明史》载:“仁宗立,诏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和乃置第阑干桥。”因郑和本姓马,世称马府,故阑干桥遂易名为马府街。

郑和府第“马府”,经历代变迁,早已无存,不过明清两代,郑和后人皆族居马府街。1985年7月在郑和当年的府第遗址——太平公园内修建郑和纪念馆时,施工中掘出一批瓷片,其中一件碗底上有一楷书“马”字,太平公园遂更名为郑和公园。

⑽ 汉末东吴开国元勋朱治,死后是葬在了马鞍山还是湖州

朱治,字君理,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江东豪族朱氏一族的代表人物,东吴开国元勋之一。朱治在东吴的身份较为特殊,早年仕出州郡时与孙坚是同僚,二人在平定地方贼乱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因作战有功被孙坚表举为别部司马,后在征讨董卓时再建功业,被东汉朝廷晋升为督军校尉,帮助徐州牧陶谦平定黄巾叛乱。

据《三国志》载,朱然并非朱治的亲子,本姓施,是朱治从姐姐家过继而来的养子。朱然之孙朱绩在吴国末期特别上奏皇帝,要求将自己的姓氏改回本姓,最终得到了皇帝的同意。因此,朱然墓附近的长者墓是否为朱治之墓至今还没有定论。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安徽省马鞍山市的这个墓葬群是朱氏家族墓地,朱治的长眠之处就有可能就在这个墓群之中。但究竟结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祭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海信濮塘 浏览:376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报告制度 浏览:747
现在电影版权谁最多 浏览:566
邵阳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553
马鞍山德伟 浏览:231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