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马鞍山20路底站在哪
马鞍山20路底站是开发区管委会。马鞍山20路 [电子地图] 市区线路 首创回水务答-开发区管委会 去程:首创水务 - 市中心医院门诊部* - 市中心医院 - 中北巴士公司 - 火车站 - 长途汽车站 - 红旗桥(红旗花园) - 富园饭店 - 马钢宾馆 - 田园饭店 - 市商业步行街(科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 湖西路(纺织厂) - 山南小区 - 鸳鸯村 - 联华购物广场(安民村) - 汤阳 - 星马公司 - 科创中心 - 泰尔重工 - 开发区管委会 (20站)回程:开发区管委会 - 泰尔重工 - 科创中心 - 星马公司 - 汤阳 - 联华购物广场(安民村) - 鸳鸯村 - 山南小区 - 湖西路(纺织厂) - 市商业步行街(科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 田园饭店 - 马钢宾馆 - 富园饭店 - 红旗桥(红旗花园) - 长途汽车站 - 火车站 - 中北巴士公司 - 市中心医院 - 市中心医院门诊部* - 首创水务 (20站)
B. 从姥桥镇到芜湖火车站的公交车,有几趟
马鞍山市和县姥桥镇至芜湖市镜湖区芜湖站,两地之间属于跨区域中长途出行,没有开通公交路线,建议乘坐客运汽车出行。从和县客运站买票乘车至芜湖(途径姥桥镇),一天共有11趟客运班车,发车时间从早5:50至下午15:00,汽运里程约83公里左右,全程所需时间约1小时20分钟左右,票价20元左右。
C. 马鞍山火车站有没有直到采的石公园的公交
马鞍山市目前没有采的石公园,只有采石矶风景区。马鞍山火车站到采石矶也没有版直达公交权线路,都需要转乘。在马鞍山火车站乘坐公交20路,2站后在红旗桥站下车,同站换乘公交4路,14站后在滨江文化公园站下车,步行460米到达采石矶风景区。
D. 我想问一下!安徽省马鞍山市姥桥镇新公交车站在哪
可以坐扫站牌的`
也就是出租车`
也就10几块钱
够3 4个人了`他就走`
E. 马鞍山市到姥桥镇怎么坐车
129或26或20路,居委会站下车,往北走然后向西拐,可以看到站台,郑蒲港专线,3元20分钟到姥桥
F. 马鞍山市20路夜班公交是多久一班车
3~50分钟
G. 请问从马鞍山火车站怎么去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啊
1、从马鞍山火车站去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可以直接做20路公交车,不用换乘全程需要50分钟
2、可以坐127路公交再转129路公交(这个是步行最少的)
H. 从马鞍山东站到姥桥打出租车多少钱
马鞍山东站打出租车到姥桥镇,35公里,滴滴快车约118元。
I. 姥桥到芜湖公交车时刻表
老乔到芜湖公交车的时刻表,我建议你下次再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直接用手机拍照一下,他公交站的那个站牌以后有什么事情的话还是比较方便的。
J. 马鞍市东火车站到郑浦港新区姥桥水厂有多远
1、浙江省景宁县外舍乡新华村新华村,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城北东,属外舍乡,现为外舍管理区管辖,距离外舍2.5公里。辖外田头、半岭、石尖头、干坑、岭脚、麻坑、新寮、坟山、古传坑等9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52户, 198人,其中畲族21人。耕地面积183亩,林地面积8207亩。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8元。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村。 [编辑本段]2、湖北省天门市黄潭镇新华村新华村地处湖北天门市新华村四组,西南距黄潭2公里,东距竟陵4公里,是新华村民委员会所在地。20世纪70年代,农村进行住房改革,新华村3、4组新住宅区建起不久,大队代销店之迁来,成了最早的经商户。1981年,大队修起了沥青路面的公路,与荷沙公路相连。1988年又建起村卫生室和办公楼。许多村民在此公路两侧建房,从事商业经营,形成小集,因此地为新化村村民委同会所在地,故称“新华”。街道为南北走向,长200米,两侧店铺,多为砖混结构的楼房或平房。
新华,解放前属黄潭乡,解放后,1950年属黄潭乡,1958年属黄潭公社黄龙管理区3大队,1961年属黄龙公社新华大队,1984年属于黄潭乡新华村,撤区建镇后,一直是新华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
新华有洒厂4家,其中村办1家,私营3家,有从业人员10余人,年产白酒1万余公斤。不有养猪场2个,其中村办1家,私营1家,有从业人员10余人。村办养猪场年出栏肥猪500头。村民王又林,自办养猪场,年出栏肥猪200头,村民李新才开办的棉花副产品加工厂,将收购来的废棉、短绒,清整打包后,销往沙市等地造纸厂,运转良好,此外还有1家豆腐作坊,一家面粉加工厂,一家服装加工厂和一家季节性榨油坊。
新华,历来是黄潭的产棉大户,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逐步改变单一种植模式,发展多种经营。全村现有葡萄种植户8家,面积15亩。1组村民马国祥,3组冯南进,冯柏枝,每亩售额均在2500元以上,全村还栽培美国油桃60亩,11组组长王明祥栽油桃1.5亩,2000年在桃园中套种甜瓜,收入3000余元。花卉苗木专户王艾香,培育各种花卉、果树苗木、绿化树苗4亩多,年销售各种树苗、花卉2万余株,收入2万余元。
新华小集,生意兴隆,现有个体经商户23家,从业人员40余人。农贸市场十分活跃,本地产鸡、鸭、鱼、肉和白酒、蔬菜质量上乘,价格合理,十分畅销,除满足本地村民需要外,竟陵、黄潭等地的餐馆老板,也是这里的常客。
新华交通方便。有沥青路面的公路在达各村民小组和邻近各村,北至洪山,西至长场、坟禁,均建有沥青路面的公路,晴雨通车。有大小机动车辆14台,从事客货运输。
新华村于1984年建起自来水塔,农户还备有塑料管或钢管深水井,结束了吃河水、塘水的历史。家家都用上了电灯,农村电网改造后,用电方便、安全。
1952年办起王湾小学。1994年,村委会筹资在新华街南,新建了新化小学,有教学楼、办公室、教工宿舍等。有教师18人,在校学生500人。1997年获市“普九”教育先时单位,该校有3名学生参加了1998年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197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曾来到新化村,视察科学植棉示范田。 [编辑本段]3、云南省玉龙县石鼓镇新华村隶属于云南省玉龙县石鼓镇,位于石鼓镇北面,南与大同村相邻,北与红岩村相连,东与香格里拉县隔江相望,村公所距石鼓镇政府7千米,海拔1830米。有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29户,总人口2478人,居民以汉、纳西、傈僳为主。村内有完小1所,卫生室1所。年未耕地面积3317.2亩,其中,水田面积1676.66亩,旱地面积1640.54亩,人均耕地面积1.33亩。农作物以玉米、小麦、烤烟、大蒜为主。全年粮食总产量855.2吨,人均有粮345千克,全年经济总收入710.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36元。 [编辑本段]4、浙江省萧山区宁围镇新华村新华村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北部,地处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新街镇,南靠开发区热电厂,西接通惠路,北面与本镇宁新村接界,浙赣铁路穿村而过,南距区政府驻地2.5公里,省道在村东及南两侧穿境而过,距机场路仅500米,建设四路,振宁路贯穿东西,是宁围镇第一大村。
2004年末,全村拥有耕地面积1827亩,村民1264户,人口3286人,设有20个村民小组,工企业108家。2004年全村实现工企业总产值35.31亿元,利润5222万元,工业增加值1.8亿元,人均收入14618元,村级集体总资产1.42亿元,年可用资金861万元。2004年全区现代化标兵村排列前茅,工企业产值、自有资产、村级可用资金均排列宁围镇首位,在2004年度综合考核得分为全镇第一。
该村原为钱塘江的故道,钱塘江主槽改道后,沙涂遂淤积涨高成沼泽地,并逐渐由草荡地流变为可种农作物的沙地。1926年后,由头蓬、绍兴马鞍、安昌等农户陆续来此开荒耕作,生息繁衍,逐步形成村落,1984年改为新华村民委员会,属宁围乡,1992年起属宁围镇。
该村工企业已形成了汽车、建材、五金等三大市场和五金机械、建筑建材、纺织服装、印染等工业企业,有工业58家、上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工企业也有10多家。农业目前已形成了花卉苗木、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等为主的综合发展特色农产品、水产品商品基地。
2004年该村党总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提出了 “以市场为依托,注重工作重点,不放农业基础,加快三产发展,推进体制改革,推动文明进步” 的工作思路,并组建了以农、工、贸为一体的——新华集团。
该村三个文明建设又取得了可喜成绩,被评为杭州市级卫生村,多年被评为区级现代化标兵村、经济强村、宁围镇先进党组织、综合先进村、经济强村、区级综合经济实力50强村等荣誉称号。
该村将继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勇立潮头,与时俱进,做到工作有方向,奋斗有目标,争做“钱江时代”萧山人。为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村更高水平小康建设,为新华的又一次腾飞描绘出新的蓝图。 [编辑本段]5、江苏省泰州市寺巷镇新华村新华村坐落南官河以西,现有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778人,常住人口430人,合计2108人,现有耕地面积计442亩,已被征用土地150亩,新华村现有党员33人,人均年收入5395元。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000万元,现有工商业、私营企业38户,产值过500万的列统企业2户,村组集体收入17.71万元,其中村集体收入8.8万元,组集体收入8.91万元。 [编辑本段]6、浙江省长兴县畎桥乡新华村简介
湖州市长兴县新华村50年代初属畎桥乡二村。1957年春建立高田、新华两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下半年两社合并为新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建立新华大队,属林城人民公社天平管理区。1961年属天平桥人民公社。1984年改名新华村,隶属畎桥乡。为乡人民政府驻地。辖杨家湾、贺家村、黄泥滩、汪家湾、上庄、陈桥头、小俞村、店基村、塘里村、大俞村、高田庙、杨家村、陈家村、余家湾、庄里16个自然村。1992年有28个生产队,642户,2740人,其中正、半劳动力1881人。
水产养殖
新华村系平原区,村区多渔塘。1992年有鱼塘820亩。鱼塘归村、队两级所有,其中村525亩,队295亩。水产品有鱼、鱼苗、河蚌、三角蚌、珍珠等。养鱼、繁殖鱼苗是新华村的传统水产业。鱼种以鲢鱼、青鱼、草鱼、鲤鱼为主。1964年,村党支部书记方国清率先在村试养鱼苗获得成功,在全村逐步推开。"文化大革命"期间,村民养殖鱼苗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来割。1975年,部分生产队恢复养殖鱼苗,主要销往安徽省广德、宁国等地。以后,繁殖鱼苗又逐步在村民中普遍推开。
1984年,新华村是长兴县较早开始实行集体鱼塘招标承包村之一。村民委员会为发动全村招标,提前用广播通知到各家各户,规定招标承包日期,召开社员大会,公开投标竞争,以标的多者为中标人,承包期一般都定为3年。当时承包者大多以养鱼为主,通过招标选择承包人,提高了养殖业的效益,鱼塘养殖由过去的"粗放型"改变为"精细型"。承包者每年上交村、队两级承包金在10万元以上,成为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
经济发展
新华村有水田4000亩,以种植水稻、油菜、麦类为主。199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64.74万公斤,春粮23.23万公斤,油菜籽25.76万公斤。
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党支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信心。党支部书记方水林,副书记、村经济联合社社长汪新富,村民委员会主任王金元等干部,又从永康市引进席草种子,试种1亩席草获得成功。以后,发动全村100多户种植120亩席草,1992年产席草1.25万公斤。同年下半年投资1.9万元,从外地购进2台织席机,办起湖州市第一家草席加工厂。是年生产草席4000多米。方水林、汪新富、王金元等村干部又分别到长兴、湖州、泗安等地联系草席销售业务,在长兴县城设立销售点。全村第三产业发展也较快,据统计,全村有6户联合在外搞水上运输,船运吨位500吨。有200多人在县城和林城镇、畎桥乡搞建筑业。
199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81万元,其中集体收入17.4万元(内水产业收入15.4万元,机埠、锯板厂、机修厂、砖瓦窑等收入2万元)。全村人均收入从1983年的300多元提高到1992年的1600多元,增加5倍多。470多户村民先后盖起新楼房,占全村总户数的75%。村党支部在1986、1987年被中共长兴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1987年获长兴县"双争"活动先进党支部称号。1990年被中共湖州市委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湖州市农村经营管理先进集体。 [编辑本段]7、江苏省常州市春江镇新华村新华村是常州市的北大门,地处长江之滨,自1992年实现“一田制”种植后,农民就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农田由专业队机械化操作,劳动力向二产、三产大转移,在两次区域调整后人口8468人,辖地10.1平方公里。
概况:总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由两部分组成:以农民广场为主的中心村和以港枢码头为主的江心州组成,是创建全国文明村工作先进村之一。村内有会议接待中心、门球场、网球场、老年活动中心设计现代、设施齐备;有休闲垂钓中心、河豚养殖基地、拥有红叶李、国槐、广玉兰、白玉兰、紫穗槐、意杨等品项繁多的花卉苗木基地、耗资1600万元的工业园区和新华实验小学、幼儿园。
交通:沪宁高速常州北出口向北约1公里,338省道可达,常州公交40路直达。
旅游经济:新华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德胜河、101、338省道傍境而过;距常州火车站(京沪铁路)25公里,距常州机场20公里,紧靠沪宁高速公路,距上海2小时,距南京1小时,周围还有南京至杭州、常州至南京、常州至江阴等多条高速公路或国道通达省内外各地。新华依托工业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的大环境,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和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百佳生态村的基础上,加快对旅游经济的开发,使旅游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村旅游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旅游效益在得到显著提高的同时,又反过来进一步推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
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保证。自1998年开始,新华村委托上海同济大学设计院对本村先后进行五次规划,规划以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基础,以创建农村旅游示范村为目标,形成人、经济、环境、自然协调发展。规划建设了江边果林带、早园竹、花木园艺场和自来水厂,实行垃圾袋装化。为统一规划,使综合环境得到彻底加强,新华村铺设地下管道,将电话线、电缆线埋设在地下管道内,总长已达6000余米;同时,在村内埋设18000米的下水管道,做到户户有卫生设施。为了改善全村的绿化环境,扩大绿化覆盖率,全村不断新增公共绿地,现有公共绿地面积已达1895亩,绿化覆盖率达48%。
工业园区建设:新华村按照布局合理、规划起点高的要求建造了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的兴建,不但促进了新华村经济的增长,而且为新华村增添了一道具备现代化工业气息的园区景点。村里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综合环境的治理,坚决杜绝有污染的产品和项目进村。新华村以工业基础为依托,开发建设农民广场、河豚养殖基地、花卉苗木基地、休闲垂钓中心、别墅区、花苑小区、实验小学、幼儿园、常恒大酒店和客房部等。整体规划充分体现科学、合理、经济、生态平衡、绿化达标、精神文明等特点,充分反映了自然景观和工业景观的优势与特色。
基础设施建设:新华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内路网四通八达,有常州直达新华村的40路公交专线汽车,有专业旅游观光车2辆,有客运出租车50辆,较好地满足了旅游者的需要,解决了游客的“行、游”。根据“新华一日游”旅游线路编排的实际,村里设置了游客接待中心1个,购置了触摸屏。
特色产业区位优势:工业企业以江苏常恒集团为龙头,各生产企业以家电配件为支柱。“中国常恒,配套巨人”,其产品走出中国国门,并与区欧史密斯、兰柯等国外大企业携手,开发精品、新品,不断巩固和发展产品主要优势。
获得荣誉:国家级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文明村、江苏省卫生村、省安全文明村、省百佳生态村、省爱国卫生先进村、省文明村等荣誉。 [编辑本段]8、云南省元谋县新华乡新华村该行政村隶属元谋县新华乡,地处新华乡政府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1.00公里,到乡政府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元谋县60公里。东邻平田乡,南邻大姚县,西邻大姚县,北邻新平村委会 。辖庙上、庙下、班庄、湾子、平坡哨村、上柏村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40户,有乡村人口1958人,其中农业人口1958人,劳动力122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26人。全村国土面积29.14平方公里,海拔1617.00米,年平均气温17.10℃,年降水量750.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蚕豆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117.40亩,人均耕地1.47亩,林地41490.0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35.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471.50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 [编辑本段]9、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新华村新华行政村隶属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地处田园镇西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田园镇道路为弹石路,交通方便,距县城2公里。东邻达丙村,南邻文昌社区,西邻柯街镇,北邻勐廷村。辖马桥、德禄、卡房等2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122户, 有乡村人口4453人,其中农业人口4293人,劳动力238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550人。
全村国土面积32平方公里,海拔1651米,年平均气温14.9℃,年降水量1253.1毫米,适合种植水稻、包谷、茶叶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4040亩,人均耕地1亩,林地18124.5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32.9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 [编辑本段]10、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界头乡新华村新华村委会隶属界头乡,地处界头乡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到乡政府所在地的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县城50公里。东邻高黎贡山,南邻早三村,西邻永安,北邻东华。辖龙家坡、王家寨、刘家岭、上岭子、大坡、罗妹城、下岭子、李家营、热水塘、杨家岭、黄家寨、中营12个村民小组。 现有农户450户,有乡村人口3374人,其中农业人口3374人,劳动154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462人。
全村国土面积12平方公里,海拔152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165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油菜农作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9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 [编辑本段]11、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岩帅镇新华村该行政村隶属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地处岩帅镇西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8.00公里,到镇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110公里。东邻建设村,南邻澜沧县,西邻岩丙村,北邻建设村。辖大寨、永贡类等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58户,有乡村人口660人,其中农业人口660人,劳动力39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65 人。
全村国土面积 4.06平方公里,海拔1720.00米,年平均气温20.00 ℃,年降水量1,200.00毫米,适合种植 水稻、玉米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097.00 亩,人均耕地4.7亩,林地3,000.00 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8.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35.00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编辑本段]12、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景星乡新华村新华村隶属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星乡,地处景星乡北边,距景星乡政府所在地14.00 公里,到乡上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城88公里。东邻赛云村,南邻涵德村,西邻太和村,北邻赛云村 。辖新华、小平掌 、大平掌等15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 360户,有乡村人口1696人,其中农业人口1696人,劳动力 84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815人。
全村国土面积 25.24 平方公里,海拔 1,480.00 米,年平均气温 21.00 ℃,年降水量 1,250.00 毫米,适合种植茶叶、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4,247.00 亩,人均耕地 2.1 亩,林地 30,378.00 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121.39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7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养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