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马鞍山采石矶有哪些景点
采石矶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南约5公里的采石公园里的翠螺山麓,古称牛渚矶。它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采石矶历来为江南名胜,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多次来采石矶游览,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
游人来到马鞍山市西南的唐贤街,过锁溪桥,即见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临大江,三面为牛渚河环抱,海拔131米,犹如一只硕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传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间林木葱绿,蔚然深秀,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矶;西北临江低凹之处,人称西大洼,北边山脊梁叫蜗牛尾,山势险峻;南麓林木葱郁,亭阁隐隐,太白楼等文物古迹均分布在这一带,最高处是翠螺峰。
太白楼面临长江,背连翠螺,浓荫簇拥,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它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合称为江南著名的“三楼一阁”。太白楼是为纪念我国唐代诗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距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为“太白楼”,亦称作“唐李公青莲祠”。历代均有修建,现存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一1908年)。太白楼高18米,长34米,宽17米,采用我国传统的古建筑式样,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由回廊相连,二、三楼阁檐下置郭沫若书写的“太白楼”和张恺帆书写的“谪仙楼”匾额,各具神韵,十分醒目。进门檐下两壁嵌有一块清代重修太白楼碑记和一块记载李白生平的碑文。进入大厅迎面大屏风绘有太白漫游来石图,壁上挂着太白游踪图,楼上设两尊黄杨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还有太白手书拓本和各种版本诗集陈列,以及历代名士文人的诗篇、楹联、匾额和绘画。 太白楼西侧是广济寺。绿树掩映之中的“观音阁”是圮毁的广济寺仅剩的建筑,内供观音菩萨像。阁前左侧有一口“赤乌井”,是采石矶最为古老的历史文物。
② 采石矶风景名胜区的景区介绍
采石矶濒江连市,距南京约40公里,是江南旅游网的西翼,距芜湖约40公里,是皖南旅游线的北端。它地处长江下游的黄金水道,和京沪大动脉的205国道、沪宁高速铁路、沪宁高速公路、宁芜铁路比邻。通过长江水道可与长江流域各省市沟通;通过公路,铁路系统可从陆地上和全国各地沟通;通过禄口机场可从空中和世界各地沟通。
随着别具特色而因地制宜的郊游、攀岩、速降、游娱、野营、垂钓等远离喧嚣、涉足山野的现代休闲方式项目的实施,采石风景名胜区将会成为一处以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为灵魂,以“翠螺出大江”临江绝壁景观和锁溪河风光带为主要载体,包括翠螺山、荷包山、小九华山、古栈道和采石镇、小黄洲在内的融名胜观光、人文教育、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著名风景名胜区和二日游旅游目的地。
采石矶——我心中的歌
夏传寿
(一)
滔滔长江从你身旁经过,
巍巍翠螺是你坚强的支柱。
顺流而下通古都南京,
溯流而上达米市芜湖,
钢城马鞍山更是养育你的沃土。
啊!千古一秀的采石矶,
你是母亲项链上的—颗明珠。
啊!人文荟萃的采石矶,
你是我心中永远不落的最美最美的歌!
(二)
三元洞天留下不朽的神话,
将军足迹诉说当年的战火。
太白诗仙英灵昭日月,
散之草圣大作传千古,
“江南一枝花”正在绘制更新更美的画图!
啊!千古一秀的采石矶,
你是母亲项链上的一颗明珠。
啊!人文荟萃的采石矾,
你是我心中永远不落的最美最美的歌!
(原载2006年10月13日《马鞍山日报》)
③ 采石矶三元洞的作文怎么结尾
采石矶真美呀,那有许多古建筑,沿着江边走,还能看到美丽的长江,还有传说中的大脚印。采石矶,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一个来过千百位诗人的圣地!李白的来到,让世人都知道采石矶这个地方。啊!美丽的采石矶,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圣地!!!
④ 马鞍山采石矶好玩吗有什么特色有什么车好去贵吗
太白楼、抄三元洞、袭三台阁、采石矶
翠螺山、万竹坞、栈道、林散之纪念堂……
坐4路公交车到。
采石矶,又名牛渚矶,居我国著名的“长江三矶”之首。绝壁临江,水湍石奇,被誉为“天下第一矶”。“采石山水甲江南”,李白曾多次登临吟咏,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最终长眠于附近的青山。如今的太白乡附近。这里有太白墓和太白祠,慕名来吊者络绎不绝。在采石公园里还有太白堂和李白衣冠冢。唐代元和年间,这里就建起了太白楼。登楼远眺,千里长江,尽收眼底,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千百年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来此凭吊.寻幽探胜。文才风流,至今不绝。
采石矶扼守长江天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发生在这里的著名战争二十余次。采石矶还是我国早期的佛教胜地之一,广济寺始建于东汉,为江南名刹。
如今,采石矶拥有全国最大的李白纪念馆,有驰誉江南的三元洞,气势雄伟的三台阁,引人入胜的万竹坞,有“当代草圣”...
⑤ 马鞍山采石矶景区大吗
两个小时差不多,建议上山步行下山可以坐缆车,上山的时候心情比较版好,可以边走边看,坐缆车权就不行了,错过好多景点,去的话,从大门向南走,把山下的景点先玩一遍,有个小寺庙,从小寺庙下面有尊大佛边下到最底,有个自来水取水中心,旁边有个小道,可以直接去大脚印的,这条道去的少的人基本上都不知道(方便的地方就是你不必从捉月台下去再上来,来回的距离蛮高的,还重复走路,不划算),从大脚印上去,就是捉月台、蛾眉亭了。不要上山,可以从西面有条道下三元洞、走古栈道,上蜗牛尾,接着从西北的登山道去山顶的三台阁(这样是走的景点最多的路线了,虽然没走南面的登山道上,错过了李白衣冠冢,那条道你看石阶就知道没几个人走,你一点都不亏的),下山不想走就坐缆车呗,不坐缆车可以从北面的登山道下到山北面,那里有花、盆景、小溪之类的
⑥ 马鞍山采石矶的三元洞名字的来历
传说湖南有三秀才进京赶考,行船途经采石,听到崖边有人呼喊他们的乳名,便循声而去,回发现岸壁答间有一洞口,遂进洞观察。这时,忽然江面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其他船只均被风浪吞没,唯三人幸免。后三人皆得高中。为感神灵搭救之恩,遂捐资修建洞阁,称“三元洞”。
⑦ 求马鞍山雨山湖 和采石矶三元洞的高清大图 我们要做10米长的背景布,急需,希望DU友能提供帮助
晕!自己去拍不就得了!
或者去昵图网碰碰运气看看有没有!
⑧ 马鞍山采石矶的三元洞名字的来历
三元洞得名有二:
起源一: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僧人定如云游,悦此清内幽绝俗,遂容率众僧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于此而得名三元洞。
起源二:根据民间传说,湖南三秀才乘船赴京会考,途经采石忽遇狂风骤雨,幸得神仙保佑,方才化险为夷。后三人皆金榜题名,为官一方,为报神仙救命之恩,捐资就洞筑楼,改名三官洞。
中文名:马鞍山市三元洞
别 名:三元洞又名三官洞
地 点:马鞍山
⑨ 采石矶三元洞里的佛是什么佛
弥勒佛
⑩ 关于采石公园的介绍!
三元洞是采石风景区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
这座依山傍水的石洞,亦名“中元水府”、“定江神祠”,习称“妙远阁”或“三官洞”。从三元洞名称的演变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它所经历的一个悠久的历史过程。
探寻三元洞的本意,我们发现,三元洞又称三官洞、三观殿。“三官”传说为道教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元、三官为一义,是道教所奉祀的神灵。据乾隆十五年《当涂县志》中记载:此洞系康熙年间僧人定如在原来基础上稍加整理,并在洞中置石床、石灶、石几、石凳和石龛,并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此后,又有一些僧人陆续来此面壁修行,并在“洞外锄熹地插棘种蔬”,三元洞逐渐有了生机。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池阳太守喻成龙自金陵东下,路过采石矶,当时天色已晚,“入夜而江声四起,奔雷挟雨交至,淅沥蓬窗”,喻成龙便“剪烛危坐”。第二天风雨依旧,他登岸游太白楼,到了晚上雨依旧没有止意,喻成龙便系了小艇在风雨交加中探三元洞。久坐之后见到了僧人道开,发现道开有仙风道骨之气,便听了道开的建议,于当年八月,在三元洞右边的空隙处建了“妙远阁”,半架江水之上。此阁上依千仞之壁,下临不测之渊,并供大士像一座。后来又有僧人不断到三元洞凿山开道,铺以石磴,并募捐建起了石栏杆,这时的三元洞已呈现出“俾登临者拾级而下,履险若干,羊肠九坂,尽成练舞”的人文景观。
关于三元洞,民间还有另一个传说,说湖南有三个秀才赴京会考,经过采石忽然碰到了狂风暴雨,恰遇此洞避难,大难不死的三个秀才在随后的殿试中包揽三甲,做了高官。为了感谢神灵护佑之恩,特在此营建庙宇奉祀,故名“三元洞”,又叫“三官洞”。于是三元洞的这个民间传说不胫而走,并成为学子必游之处。
如今三元洞整个建筑风貌依旧,飞檐峭壁,雕梁画栋,琉璃屋顶,光彩熠熠。三元洞于崖壁之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探身俯视,仿佛浮在水面,令人目眩。三元洞洞中有洞,别有洞天,石壁东侧有一小洞,下通长江,俯身就可以触到江水,水声可闻。凭栏远眺,江天一色,偶有鸥鸟飞过,也有渔舟渐近渐远,更有浪击水面的惊涛声,凝眸定睛,有细碎的阳光金霞般铺洒在江面。三元洞不愧为江南美景胜地。
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宋元时期均有修葺。明正统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视江南时重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为太白楼,又称“唐李公青莲祠”。后毁于兵燹。清光绪三年(1877年),兵部尚书彭玉麟捐资重建。
太白楼位于翠螺山南麓,依山而临江。楼高18米,三层两进,前楼后阁,左右回廊;歇山屋顶,筒瓦滴水,鳖鱼走兽,飞檐翘角,蔚为壮观。尤其是祠堂正厅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负双手,昂首挺胸,神态潇洒飘逸,十分传神地再现了诗仙风韵。游人士子,登楼远眺,长江如练,绿洲溢翠,百舸争流,鸥鸟翱翔,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美誉,它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长江著名的“三楼一阁”。
为纪念伟大诗人李白,弘扬李白诗歌文化,1986年,太白楼东侧一组清代建筑改建并与太白楼合璧,由此构成了全国建楼最早、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纪念馆。
馆内还陈列着一尊楠木雕李白卧像和古代文物字画及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李白全集、当代名人书画、李白研究专著等。
太白楼自唐迄今留下了元缜、白居易、陆游、文天祥、李鸿章、郭沫若等名人足迹和历代文人吟唱的大量诗作,平添了太白楼深厚的无形财富,它们同太白楼建筑群的有形财富一道为国人呈现了淳厚无比的文化积淀。
“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矶,采石矶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决定建立林散之艺术馆,并于1991年10月15日在马鞍山采石风景区建成,了却了先生“归宿之期愿与李白为邻”的心愿。
林散之先生是我国书法艺术一代宗师,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县,出生于江苏江浦,自幼聪慧,六岁入村塾,习诗文、联语,同时临习颜柳楷书,又喜涂抹绘画。13岁到南京从张青浦学人物画,16岁师从范培开学书法,18岁向清代进士张粟庵学古文诗词,32岁拜国画大师黄宾虹为师并立志远游。此后,先生归居乡里,潜心艺事。公务之暇,发愤自砺。自称60岁始学草书,古稀之年后仍悉心变法,使其书法艺术日臻完善,进入全盛阶段。其草书入于古人,于笔法墨法,多有新创,既有清新飘逸之姿,又有雄强恣肆之气,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继二王、怀素之后的又一高峰,故有“当代草圣”之誉。
林散之艺术馆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而又新颖独特。艺术馆由主馆、副馆、学术厅及墓园四个部分组成。主馆屋顶覆盖茅草,又名“江上草堂”,主要展示林散之先生一生中不同时期的书画艺术精品百余幅。副馆主要陈列先生生前常用的印章、物品及其老师、友人们的作品。学术厅则是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或接待宾客的场所。林散之艺术馆丰富的陈列内容、独特的建筑风格、典雅的园林布局,自开放以来,吸引了许许多多知名人士和中外游客,并多次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目前,林散之艺术馆不仅已成为学习、研究林散之先生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成就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书画艺术家和爱好者研习中国传统诗书艺术渊源的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