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台风马鞍山

台风马鞍山

发布时间:2021-08-08 09:05:03

Ⅰ 关于地理.跪求~~还追加

北方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
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
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
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
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
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北京的地理位置

北京市境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接部位。东距渤海150公里。她的东南部为平原,属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区;她的西部山地,为太行山脉的东北余脉;她的北部、东北部山地,为燕山山脉的西段支脉。
市界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9”26’至41”03’,东经115”25’至 117”30’。北京市区坐标为:北纬39.9”,东经116. 3”。各郊区、县的地理坐标为:房山区,北纬 39. 6”,东经115.9”;门头沟区,北纬39.6o”,东经115.9;大兴县,北纬39.7”,东经116.3”;通县,北纬39.8”,东经116.6”,顺义县,北纬40.l”,东经116.6”;平谷县,北纬40 1”,东经117.1”昌平县,北纬40.2”,东经116.2”;怀柔县,北纬40.3”,东经116.6”;密云县,北纬40.3”,东经116 8”;延庆县,北纬40.4”,东经115.9”。
北京地理概况之山脉和山峰
一、 山脉和山峰
北京的山按城区的方位来说,分为北山和西山。总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北京西北部地区群山耸立,山峰绵绵,连冈叠嶂,壮丽雄伟。在这些山明水秀之处,蕴含着青山、溶洞、关隘、古刹等名胜古迹。
(一)两山交会
北京的山由二大山脉组成,西部为太行山,与市区接近的是太行山余脉,人们称作西山。这里丛林茂密、山涛云海、庙宇棋布、洞壑深邃,造就出富有江南情调的景色,故古人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之赞誉。北京的北部为燕山山脉,层峦叠翠,自西向东直抵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宋苏辙说:“燕山如长蛇,首衔西山麓,尾挂东海岸”。北京境内的军都山、八达岭、凤驼梁等山峰,均属燕山山脉,一般海拔都在千米以上。二条山脉在何处交会,学术界虽有不同说法,但一般都认为,南口镇北面的关沟,是二山的分界沟。在地质构造上,这里是一个大断层,两侧的地壳运动不同,再加上山间小河流水冲刷、切割,逐渐形成关沟,成了二山交会的天然分界线。
(二)四大高山 北京境内有四座著名高山。
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第一高峰,座落在门头沟区与河北涿鹿县交界处。山 上 有大草甸子、白桦林、落叶松等植物及金钱豹、野山羊、野猪、山猫等野生动物。1981年引进的西藏、甘肃牦牛,已适应这里生活,并开始传宗接代。 海坨山:海拔2234米,为北京第二高峰。座落在延庆西北边缘与河北赤城县交界处。该山巨峰兀起,势压群山,是观日出的好去处。延庆有“海坨日出”之景观。
白草畔:海拔2035米,为北京第三高峰,坐落在房山与门头沟区交界处。该山与百花山相邻,均在二区分界线上,堪称姊妹峰。
百花山:海拔1991米,为北京第四高峰。这一高度是过去公布的海拔数字,近来新勘测的海拔高度为2218米,应为北京市第三高峰。这一数字目前尚未被广泛承认。

北京四季的气候特征

2006-4-13 阅读次数:35次

北京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四季气候特征如下:

春季:气温回升快,昼夜温差大,干旱多风沙。春季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逐渐增大,白昼时间加长,地面所得热量超过支出,因而气温回升迅速,月平均温可升高9~6℃,3月平均温4.5℃,4月为13.1℃。白天气温高,而夜间辐射冷却较强,气温低,是昼夜温差最大的季节。一般气温日较差12~14℃,最大日较差达16.8℃。此外,春季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由于急剧降温,出现“倒春寒”天气,易形成晚霜冻。并多大风,8级以上大风日数占全年总日数的40%。当大风出现时常伴随浮尘、扬沙、沙暴天气。春季降水稀少,加重春旱,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夏季:酷暑炎热,降水集中,形成雨热同季。夏季除山区外,平原地区各月平均温都在24℃以上。最热月虽不是 6月份,但极端最高温多出现在 6月份,1961年 6月 10日极端最高温为43.5℃。进入盛夏7月,是全年最热月份,平均温接近26℃,高温持久稳定,昼夜温差小。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0%,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本市最大的一日降水量曾达到479毫米(1972年7月27日)。因此,山区易出现山洪,平原造成洪涝,暴雨是北京夏季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此外,山区热对流作用较强,形成局部地区雷阵雨,并伴有冰雹,给农业造成一定损失。

秋季:天高气爽,冷暖适宜,光照充足。入秋后,北方冷空气开始入侵,降温迅速。因此,初霜冻的过早来临时有发生。

冬季:寒冷漫长。冬季长达5个月,若以平均温0℃以下为严冬,则有3个月(12~2月)。隆冬1月份平原地区平均温为-4℃以下,山区低于-8℃,极端最低气温平原为-27.4℃。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常出现连续一个月以上无降水(雪)记录。冬季虽寒冷干燥,但阳光却多,每天平均日照在6小时以上,为开发利用太阳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香港地理: 香港
地理概况

香港位于我国广东省南端, 处于珠江出口之东, 西邻澳门,
北接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按经纬度计算, 香港在北纬22度9
分至22度37分, 东经113度52分至114度30分。
香港原属广东省宝安县, 全境包括香港本岛、 九龙半岛
南端及昂船洲、新界与大屿山等二百三十五座大小岛屿, 总
面积约共一千八百三十平方公里。
香港岛地势陡峻, 太平山最高峰552米, 是全岛最高山峰。
北岸与九龙半岛相对; 中间为维多利亚港, 面积约六千公顷
, 吃水12米轮船可以自由进出, 是世界三个最优良天然港口
之一。港口有三个出入口处: 东边入港水道鲤鱼门; 西边入
港水道琉璜海峡; 西北边入港水道为汲水门。 九龙界限街以
北至深圳河以南称北九龙, 英国租借后, 称为新界。
新界丘陵起伏, 大雾山海拔957米, 是全区最高山峰。在
界限街以南的大陆部分,是南九龙半岛。
九龙北面一带, 山岭连绵, 成为天然的屏障。 港九两岸
的交通, 长期以来依靠天星小轮和油麻地公司小轮往还联系
, 自从一九七二年八月, 耗资三亿二千万元的海底隧道工程
竣工, 启用通车后, 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从此历史性地连接起
来, 成为一个整体。
香港的山丘主要由花岗石和火成岩构成。 这两类岩石通
常颇易挖掘, 可供作填海物料。 从近海地区挖掘的沙粒和砾
石, 为本港提供有用的资源。
香港的矿藏有铅、锌、石英、绿柱石和石墨等, 但产量
不多; 铁矿主要在马鞍山, 开采多年已尽, 该处矿场已于六
○年代中停产关闭。花岗石均供建筑用途。
由于不断移山填海, 市区自然景观大变。 一些本来是花
岗石山丘, 多已夷为平地, 供作填海物料。全港已发展土地
, 约有四千公顷是填海得来的。
香港全境领域之中, 海域约占三分之二。 由于本港的海
域, 面阔水深, 群山屏障, 是可供船只停泊的理想海港, 所
以一直以来既是国际航运的主要通道, 又是世界上最繁忙的
港口之一。


民政区划

自1999年2月28日起, 香港岛及九龙区共划分10个民政区。
香港岛分中西区、湾仔区、东区、南区。 九龙分黄大仙区、
深水埠区、旺角区、油麻地区、九龙城区、观塘区, 皆隶民
政署。新界民政署下设元朗理民府、屯门理民府、 大埔理民
府、沙田理民府、荃湾理民府、西贡理民府、离岛理民府等7
个理民府。


气候

香港位于亚热带。每年近半年时间气候温和。 受季候风影
响。冬季吹北风或东北风, 夏季吹南风或西南风。
一月和二月云量较多, 间中有冷锋过境, 吹北风, 气候
干燥。市区气温通常徘徊在摄氏十度上下, 有时更低。 新界
和地势较高地区, 有时降至摄氏零度以下, 并有结霜现象。
三月和四月, 间中极为潮湿。 而向东南的高地或由鲤鱼
门至蓝塘海峡一带, 时有毛毛雨或浓雾, 能见度甚低, 航空
及渡轮服务受严重影响, 甚而间中中断。
五月至八月的天气炎热而潮湿, 间中有骤雨和雷暴。 下
午气温经常升逾摄氏卅一度, 甚而达至卅四度; 晚上则保持
在摄氏廿六度左右, 而且湿度颇高。 七月通常有一两个星期
的天气较为晴朗干燥, 有时晴朗天气会持续较久。
九月, 是较多受热带气旋影响的月份。 北太平洋西部和
南中国海, 每年平均约有卅一个热带气旋形成, 其中半数达
到台风强度〔最高风速为每小时一一八公里或以上〕。 当热
带气旋集结在本港东南约七百至一千公里时, 本港天气通常
晴朗而且异常炎热, 但黄昏时却可能有局部地区性雷暴。 若
热带气旋中心移近本港, 风力将会增强, 广泛地区有大雨。
热带气旋带来的豪雨可能持续数日, 引致山泥倾泻和水浸 ,
造成严重的灾害。
本港各区的每年平均雨量差别很大, 横澜岛约为一三○
○毫米, 而大帽山附近则超过三○○○毫米。 八月是全年最
多雨量的月份, 天文台录得该月份的平均雨量为三九一点四
毫米。一月是最干旱的月份, 平均雨量仅有廿三点四毫米 ,
全月大约只有六天下雨。


饮水

香港缺乏大河及湖泊, 食水的供应就完全依靠在较大的山
谷如石壁、大榄涌, 或船湾和粮船湾洲等沿岸海湾兴建水塘,
利用巨型堤坝围住港湾和水道, 以收集、储存雨水。
每年由四月至十月, 雨季期间所录得的雨量, 约占全年
总雨量百分之八十。在干旱的年份, 水塘存水量减少, 政府
采取节约措施, 减少供水时间。
本港曾经由于存水量不足, 而实施过严厉制水。 一九六
三年六月起, 每隔四天供水四小时, 港府并采取紧急应变措
施, 租用运油船由珠江口运淡水来港, 注入水塘。
另一次严重干旱出现于一九六七年; 由六六年八月到六
七年六月, 连续十个月。
为寻求彻底解决食水问题, 当时的总督柏立基, 觉得单
靠建筑水塘, 依靠天然雨水, 难以彻底解决供水问题。 便于
六○年四月, 委派代表到深圳, 洽谈由深圳水库供水给香港。
十一月十五日达成协议。
为把深圳水库的淡水接驳来港, 港府也动用了庞大资源
, 敷设巨型水管, 把深圳水库的水接引至大榄涌水塘。 一九
六一年二月, 深圳水库正式开始向香港供应食水。
港府于一九六九年计划兴建之万宜水库, 于一九八○年
二月竣工, 其储水量可达卅四亿四百万立方米。
由于人口的增加, 工商业发展, 对食水的需求日增, 所
以中国对本港供水, 仍是主要来源。一九九一年根据协议 ,
中国供应食水已增至每年五亿七千万立方米, 并将分期继续
增加, 到一九九四至九五年时, 供水量会增至六亿六千万立
方米。除固定数量供应之外, 如遇雨水不足的年度, 香港亦
可额外向中国购买食水。


人口

香港地狭人众。土地面积仅有一千七百五十平方公里, 但
人口却多达五百八十二万二千五百名〔一九九一年底人口普
查资料〕, 是世界上人烟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一九九一年全
港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五千三百九十人。 根据一九九一年
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港岛、 九龙及新九龙的人口密度为每平
方公里二万六千九百五十人, 新界则为二千五百六十人。 由
于新市镇不断发展, 人口从九龙和新九龙流入新界, 使人口
分布情况出现重大改变。
过去十年来香港人口的年龄, 一九八一年, 十五岁以下
的人口占24.6%, 一九九一年则占20.9%。同期内65 岁或以
上人士所占比例, 则由6.6%升至8.7%。由于这些转变, 就
业年龄人口〔15岁至64岁之间〕所占比例由一九八一年 68.7
%升至一九九一年的70.4%。 受供养人口比率〔即年幼及年
老人士与15岁至64 岁之间人士的比率〕由一九八一年的千分
之455降至一九九一年的千分之421。
与十年前比较, 本港男性居民对女性居民的比率已下降。
一九九一年, 男女居民的比率是每1000名女性对1040名男性
; 而一九八一年则为每1000名女性对1084名男性。 一九九一
年人口普查显示, 全港人口中, 香港出生的占60%, 中国出
生的则占34%。


语言

香港是国际性都会, 世界各国人民在此居住、营商或旅游,
都融洽相处。各种语言和文字都可自由使用。 但只有英文和
中文才是法定语言。一九七○年以前, 官方的文件以英文为
主。七○年七月中, 香港十七个学生团体举办公开论坛, 发
起「争取中文合法化」行动, 要求港府将中文列为法定语文。
九月间, 香港政府成立委员会, 研究公函应用中文问题; 十
月, 立法局通过, 今后的会议中, 议员可以自由选用中文〔
广东话〕或英语发言, 并增设即时传译系统。 官方的重要报
告或刊物如年报、宪报等, 分设中、英文两种版本。
香港居民以华人占多数, 故使用中文和广东话者约占百
分之九十, 其他如福建、上海等地区方言也通行。 中国实行
开放政策后, 港中的文化交流、贸易往还日趋密切, 故此 ,
普通话也日渐受重视。学习普通话的风气亦日渐普遍。


澳门的地理

Ⅱ 台风能不能影响马鞍山市吗

不会的吧!今年一号台风“尼伯特”已在7月10号凌晨3点在福建宁化境内减弱热带低压;二号台风“卢碧”还没有生成,目前只是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

Ⅲ 我在马鞍山,想去南京水魔方玩。天什么时候晴啊,台风什么时候走啊。。。。。。!

建议别去南京水魔方,场馆很差,实在对不起那六十几元的门票钱…

Ⅳ 是不是说马鞍山马上台风

马鞍山现在没有台风影响,但很快就有冷空气到达、影响马鞍山了。

Ⅳ 2011台风第6号是什么

2011年台风:1号“艾利” 2号“桑达” 3号“莎莉嘉” 4号“海马” 5号“米雷 ”
6号“马鞍” 7号“蝎虎” 8号“洛坦” 9号:“梅花” 10号:“苗柏” 11号:“南玛都”
12号:“塔拉斯” 13号:“奥鹿” 14号:“玫瑰” 15号:“洛克” 16号:“桑卡”
17号:“纳沙” 18号:“海棠” 19号:“尼格”······

Ⅵ 10月07日晚23:26从蚌埠开往马鞍山的K905次列车是否受台风影响

不会的,K905是从北往南开的,所以不会受到影响,至少蚌埠到马鞍山这段不会受到台风的影响的。

Ⅶ 十号台风麦德姆会经过安徽省马鞍山吗

最新消息:十号台风将于24日晚些时候光顾安徽全境。当然也会作客马鞍山。

Ⅷ 长三角(16个城市)有哪些自然灾害

上海地区台风,暴雨灾害。

2002年第5号热带风暴“威马逊”于6月29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沿西北方向移动,渐渐加强,7月1日02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7月2日02时加强成台风,并继续增强,至7月3日02时台风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力15级50米/秒,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10级大风半径250公里,这时台风已发展到最强盛时期,继续沿西北偏北方向北上。7月4日11时到达北纬27.2、东经124.1度后开始转向,基本上沿东经124度笔直北上。7月5日02时在上海以东约250公里的海面北上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40米/秒,7级大风半径仍达500公里,10级大风半径达200公里,上海处在台风的7级大风范围内。台风北上越过北纬32度后,转向东北偏北方向,7月6日穿过朝鲜半岛,最后于7月6日20时减弱消失。
台风移动路径和速度都比较稳定,台风早期在低纬度时移动速度较慢,在北纬18度附近加速,移速最快达26公里/小时;台风从北纬20度开始,移速一直稳定在18—20公里/小时。台风最强盛时中心气压940百帕,且持续强盛的时间长达39小时。高桥实测最低气压7月5日5时986.2百帕。六月下旬生成的台风达到如此的强度,历史上比较少见。台风的风速大,中心风速50米/秒,大于12级,台风的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10级大风半径250公里。由于7级大风半径大,沿海受大风的影响非常明显,7月4日开始浙江中南部沿海海面就出现12级大风,上海高桥站从7月4日10时开始刮7级大风,直至7月5日21时,持续时间长达32小时,过程最大风速达27.4米/秒。“威马逊”台风对上海地区水情的影响:受“威马逊”台风北上影响,上海地区出现了风、雨、潮的综合影响,因恰逢天文小潮汛,黄浦江的潮位不高,使“威马逊”台风对上海地区的损失相对减少。雨情:受台风影响,上海地区从7月4日上午11时左右开始下雨,至7月5日21时左右结束。这次台风降雨过程,历时较长,长达34小时,但因降雨强度小,总的雨量也不大,雨量和雨强均小于“派比安”台风影响期间的降雨。降雨中心位于市区的三江路桥附近,单站最大雨量为徐汇区的三江路桥76毫米,沿江沿海的大部分地区雨量大于50毫米,上海的西部地区雨量小一些。风暴潮:这次台风引起的风暴潮非常明显。以黄浦江黄浦公园潮位为例,7月4日07时,台风距上海的距离约600公里,这时台风的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速50米/秒,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长江口高桥站出现了6—7级偏东风,黄浦公园实测高潮3.48米,高潮增水0.83米,风暴潮十分明显。随着台风的进一步北上,台风中心距上海的距离越来越近,上海沿海和长江口区都处在台风的7级大风范围内,测站实测气压也越来越低,风暴潮增水越来越大,过程最大增水达1.71米,7月4日下午的高潮增水1.11米,7月5日上午的高潮增水1.09米,两个高潮的增水超过1米。实际上从台风越过北纬29.3度后,黄浦公园就出现了大于1米的严重风暴潮增水。

2002年第16号热带风暴“森拉克”,8月29日14时在太平洋中部洋面上生成,即北纬18.3度,东经155.3度。由于正处于副热带高压南侧,受东风气流的引导,稳定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8月30日08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31日08时加强为台风,形成台风时,中心气压970百帕,近中心风力12级,7级风圈半径达350公里。随着台风的逐渐西移,9月4日夜间至9月5日晨,台风中心越过硫球群岛进入东海南部,开始影响我国,影响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超过12级,7级风圈半径维持在350公里。福建、浙江等华东沿海地区风力逐渐加强,本市也开始受到台风外围影响,长江口区风力达到了4—5级,并进一步增强。台风进入东海后,9月5日至7日晨,由于台风引导气流的减弱,其移动速度变的较为缓慢,并出现了向南转向,9月5日20时至9月6日08时,沿125度经线向南移动了大约一个纬距,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从而增加了台风的影响时间。从9月7日08时起,台风移速略有增加,到7日18:30时左右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大于12级。登陆后,台风强度逐渐减弱,至9月8日20时后逐渐转为低气压。台风期间本市的风力、气压、降水情况:
这次台风是2002年影响我国最大的一场台风,台风在浙江登陆时中心气压960百帕,实测风力达12级,浙江部分地区出现了400多毫米的特大暴雨。受其影响本市从9月5日起,长江口区的风力逐渐增大,9月6、7、8持续三天,外高桥出现了6—7级的偏北大风。沿海的芦潮港、金山咀等站也出现了5—6级的偏北风。由于离台风中心距离相对较远,本市的气压未出现剧烈变化,基本维持在1007百帕以上;由于台风外围云系不很发达,本市正处于云系边缘,因此也未出现暴雨情况,只是部分地区出现了零星小雨。台风期间的水情特点:台风影响期间,本市正值入汛以来的第七次天文大潮,也是本市今年最大的一次天文大潮, 9月6、7、8、9四天,本市黄浦公园站的天文子潮分别达到了3.89、4.13、4.27、4.29米,黄浦江下游吴淞站的天文子潮分别达到了4.18、4.44、4.57、4.57米。受台风影响,从9月5日开始,本市的沿江、沿海出现了持续的风暴增水,其中黄浦江下游的吴淞从9月5日到9日出现了4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最高潮位出现在9月8日00:15时达5.53米,为历史第三高潮位,风暴增水最大达0.96米;黄浦公园站从9月6日到9月9日出现了连续6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1:00时出现了5.33米的最高潮位,排名历史第三,最大增水出现在9月6日达到了1.09米;黄浦江上游米市渡站也出现了6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3:10时出现了历史第二高潮位4.17米。沿海的外高桥、卢潮港、金山咀均出现了较大的风暴潮,其中外高桥出现了历史第四高潮位。

2004年第7号热带风暴于6月23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向偏西方向移动,6月24日14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6月27日加强为台风,折向东北方向移动,并继续加强,6月29日台风发展到最强盛时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速50m/s达15级,7级风圈半径460公里,10级风圈210公里。台风进入东经122度以后,转向偏北方向移动,7月1日10时30分在台湾花莲登陆,7月2日穿过台湾省北部地区后进入东海南部海面继续向偏北方向移动,台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7月3日9点30分中心在浙江乐清黄华镇登陆,继续沿浙江海岸线北上,经舟山海域转向东北,20时热带风暴中心已经到达上海以东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纬31.3度,东经122.4度,中心气压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9级,距中心大约250公里的地方风力有8级,并以每小时30 公里的速度朝东北偏北方向移动,逐渐远离上海,7月5日08点钟减弱为低气压消失。“蒲公英”台风呈现风力很强的特性,中心最大风速达50m/s,近中心风力达15级,其中12级以上风力持续时间为84个小时。在台风处于上海临近海域时,上海外高桥水文站的风力达到7-8级大风,长江口区达到9-10级大风。另外此台风发展不稳定,“蒲公英”台风在减弱为热带风暴,经过上海继续北上过程中,中心气压又开始增强,由7月4日2点钟的990百帕增强到7月4日14点钟的983百帕,后又慢慢减弱,这在历史台风中是比较少见的。受其影响,上海市黄浦江及沿海的许多站点均出现了2002年以来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其中,长江口区的外高桥站4日01时出现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线(4.90米)0.12米;吴淞口站7月4日凌晨1时15分水位达5.00米,超4.80米警戒线0.2米,市中心区黄浦公园站4日01时55分出现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黄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时30米水位达3.91米,超3.5米警戒线0.41米。同时,受热带风暴强降雨云团的影响,3日上海市普遍出现了大雨、局部出现了暴雨、大暴雨,雨量主要集中在本市的北部地区,南部地区雨量相对较小。其中,嘉定、宝山,崇明、浦东新区等地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个别站点崇明的新建站出现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区雨量相对较小,最大的杨浦区为37毫米,其他各区雨量在20多毫米。虽然“蒲公英”台风在穿过台湾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于7月3日16时继续减弱为热带风暴,但该台风依然风力较强,受“蒲公英”台风北上外围云系的影响,上海外高桥水文站风力达到8-9级,又恰逢黄浦江处于大潮汛,因此,上海地区受到了风、雨、潮的综合考验,最高潮位超过了警戒水位,由于预报及时,防汛措施得当,大大降低了上海地区因台风引起的经济损失。雨情:7月3日20时热带风暴中心到达上海以东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纬31.3度,东经122.4度,中心气压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9级,距中心大约250公里的地方风力有8级,全市普降大到暴雨,由于此时台风云系非常不对称,从而造成的降雨也不均匀,暴雨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北部区域,南部相对较小,其中嘉定、宝山,崇明、浦东新区等地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个别站点崇明的新建站出现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区雨量相对较小,最大的杨浦区为37毫米,其他各区雨量在20多毫米。风暴潮:“蒲公英”台风对上海黄浦江潮位的影响非常明显,7月4日凌晨,上海市黄浦江及沿海的许多站点均出现了近二年来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其中,长江口区的外高桥站4日01时出现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90米)0.12米;吴淞口站4日凌晨1时15分水位达5.00米,超4.80米警戒水位0.2米,市中心区黄浦公园站4日01时55分出现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黄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时30米水位达3.91米,超警戒水位(3.5米)0.41米。

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于2005年8月6日凌晨3点40分在浙江玉环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50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大于12级,10级风圈半径为200公里,7级奉劝半径为600公里。台风登陆后沿西北方向移动,穿过浙江省境内进入安徽,继续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由于台风“麦莎”强度强,7级大风半径大,上海长时间处于台风的7级大风半径内,且长时间位于台风移动方向的云系深厚的右半侧,台风影响尤为严重。同时遭遇汛期第5次天文大潮,于是出现了天文大潮、风暴潮和暴雨三碰头的局面,致使黄浦江上游米市渡、大泖港的泖港站、出现了超历史记录的高潮位。“麦莎”影响上海期间的主要水情概括如下:长时间持续偏东大风:受台风影响,长江口高桥站从8月5日12点就开始刮偏东及东北向的6级风,持续时间长达42小时;8月6日2点开始风力加大到8级,8―10级的大风连续25小时,最大阵风26.6米/秒;杭州湾芦潮港的最大阵风达30.5米/秒,市区风力也达7―9级。这场台风风的影响比较明显。高潮位:因遭遇天文大潮,加上台风暴潮,黄浦江出现了今年汛期首次超警戒水位的高潮位。8月6日凌晨,黄浦公园站出现了4.65米的高潮位,吴淞出现了4.92米的高潮位,米市渡出现了4.02米的高潮位。8月7日凌晨,黄浦公园站出现了4.94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37米;吴淞出现了5.03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28米;米市渡出现了4.38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88米,创历史新记录,比原来4.27米的记录抬高了0.11米。由于上海地区普降雨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黄浦江上游和市区河流出现了较高的潮位。大泖港的泖港站8月7日凌晨也创历史新记录4.22米,比原历史记录抬高了0.02米,掘石港的洙泾站也出现了平历史记录的4.08米的高潮位。暴雨:由于上海长时间被台风云系笼罩,8月5日上海地区便开始降雨,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大暴雨,5日雨量最大的为崇明县的堡镇,日雨量100.4毫米。8月6日上海地区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据初步统计,从8月6日8时至7日7时,市中心区普降大暴雨,普陀和徐汇下了特大暴雨,普陀区雨量高达216毫米,徐汇区累计雨量201毫米,大多数的区累计雨量在150―200之间。中心城区以外的大部地区降雨在100―200毫米之间,南汇的周浦累计雨量203毫米,宝山区的蕴东闸累计雨量194.5毫米,浦东新区的杨思累计雨量191毫米,金山区的累计雨量191毫米。“麦莎”台风引起的雨量大多数测站总雨量在200―300之间。

台州地区台风,暴雨灾害。

2004年8月12日20时,“云娜”台风登陆温岭石塘,登陆时最大风力14级。在“云娜”登陆前后,狂风暴雨席卷台州大地,大陈站测到的极大风速高达58.7米/秒,创国内实测最高纪录。
台风期间,全市过程雨量达200~300毫米,局部高达600毫米左右,其中黄岩上高达688毫米。台风登陆时,海门港潮水暴增3.58米,虽处于六月廿七天文低潮期,但港区潮位仍高达7.42米。
受其影响,台州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惨重。全省公布的死亡人数为164人,主要在台州。
2005年7月19日17时10分登陆在福建连江县黄岐半岛的5号台风“海棠”,也曾对我市造成较大影响。它在过境台湾岛前后曾出现了两次奇异路径(前打转、后直折),登陆时最大风力12级。
“海棠”登陆前的17日夜间,台州开始出现明显降水,直至22日下午降水结束,全市平均过程雨量超过250毫米,其中最大雨量中心在黄岩西部马鞍山,达743毫米,为台州近60年以来单次台风过程之最高雨量纪录。过程极大风力海域约为12级,陆地亦达8~10级。全市经济损失严重,好在防御得当,无人员死亡。
2005年8月6日3时40分登陆玉环干江的9号台风“麦莎”,是登陆台州的最强台风之一,登陆时最大风力14级。台州全境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达230毫米,最大雨量中心在黄岩桐里岙,达588毫米。过程极大风力海域超过12级,陆地9~12级,全市经济损失严重。还好登陆时恰逢天文大潮汛的低潮时刻,没有发生强烈风暴潮。
新中国成立以后登陆台州的最强台风,是2005年9月11日14时50分在路桥金清黄琅登陆的15号台风“卡努”。
“卡努”登陆时,最大风力达到15级,台州沿海海面风力远超12级,其中大陈站极大风速高达59.5米/秒(后因风杯损坏无法确认是否出现更大风速),创造了新的国内实测最高纪录。陆地风力也达10~14级,其中椒江十塘站因自动站被强风摧毁无法获得更大资料。
台州全境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近200毫米。最大雨量中心在临海小芝岭脚,达465毫米。此外,海门港还曾出现高达3.60米的巨幅风暴潮水,最高潮位达6.76米,超警戒1.16米。全市经济损失惨重,幸好防御得当,人员伤亡仅8例。
相比于“云娜”,“卡努”强度更大,但范围较小,因而影响时间较为短促。
2006年跟台州擦肩而过的8号台风“桑美”,让台州人想想着实后怕。因为,那是近60年来登陆中国大陆的最强台风!
2006年8月10日17时25分,“桑美”在温州苍南登陆时,最大风力竟然高达17级,台风登陆前后苍南霞关测得68米/秒的极大风速,同时伴有特大暴雨。我省南部及福建北部蒙受罕见巨灾,死伤极为惨重(死亡人数估计高达千人以上)。

Ⅸ 第17号台风鲇鱼九月几号经过安徽省马鞍山市

17号台风“鲇鱼”没有经过安徽省马鞍山市,但有外围影响,雨量较大。

2016年第17号台风“鲇鱼”于9月23日上午8时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后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并向台湾以东洋面靠近,26日上午加强为强台风级,27日下午14时10分登陆台湾花莲沿海(最大风力14级);在穿过台湾海峡后,于28日凌晨4时40分在福建泉州的惠安县沿海再次登陆(最大风力12级);28日12时减弱为热带风暴,并在28日夜间进入江西南部,逐渐减弱消失。受其影响,福建大部、浙江东南部、广东东部、江西大部、湖南东部、湖北东部、苏皖中南部等地有大雨或暴雨。

阅读全文

与台风马鞍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