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的山火

马鞍山的山火

发布时间:2021-08-07 08:41:20

A. 马鞍山风景区的革命遗址

马鞍山的主峰上有五个在岩石上凿出的石坑和石洞,制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守山人内员为了抵容抗山下敌人的攻击,用来掩藏身体的。掩体内可容纳2-3 人,有射击孔,人在里面非常安全。东峰上的两个掩体,下面对着陡峭的天梯,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马鞍山抗日保卫战中,王凤麟副团长就是在这些掩体中指挥作战,将日军师团参谋长山田大佐击毙的。
英雄碾
在马鞍山东峰的腰部有一处平地,在平地的中央有一盘石碾,该碾除石滚外,碾盘和地座是一块整体的石头凿制而成,碾盘直径1.5米,高0.7米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是在山上居住的人员用来碾压粮食的器物。战争年代,八路军和军属用石碾轧米及轧制火药。1942年石碾被日军飞机炸坏,1999年重新修复。
战斗指挥所
在马鞍山主峰的顶端有一处岩洞,洞高2.5米,宽2米,深1.5米,此处视野开阔,居高临下,在马鞍山抗日保卫战中,是王凤麟副团长的指挥所。

B. 马鞍山有没有火山

马鞍山市有四大火山地貌,分别位于娘娘山、龙王山、姑山和向山
没有明显的火山

C. 马鞍山市向山硫铁矿()

向山硫铁矿是国内著名的大型硫铁矿床,是火山-次火山气液“向山式”硫铁矿床的典型矿床。矿区位于马鞍山市东南14公里,距向山镇0.5公里,有公路、运矿铁路通往马鞍山市,与宁芜公路、铁路及长江水运相衔接,交通十分方便。

矿区地质构造部位处于宁芜向斜南翼,其林山-尖山断裂南段西侧,陶村火山穹窿之南,凹山火山穹窿北西交接部位。矿区内地层主要有上侏罗统龙王山组的沉火山碎屑、安山岩及下白垩统大王山组的薄层状沉凝灰岩等,构成—轴向北70°—80°西的向斜,次火山岩闪长玢岩侵入于该向斜的核部和翼部。

硫铁矿体产于闪长玢岩与火山岩接触带附近,主要产于接触带外带。矿带长约1900米,宽190—600米,延深约600米,其产状与接触带大致平行。矿体呈似层状、凸镜状、豆荚状;矿石类型有粉状硫铁矿、块状硫铁矿及浸染状硫铁矿;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次为磁铁矿、赤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绢云母、高岭石、石英、硬石膏、绿泥石等。平均含硫16.81%,矿石经选矿可获得含硫39.15%的硫精矿,回收率为87.53%。硫铁矿石累计储量为3554.32万吨。

矿床中还共生有若干铁矿体与硬石膏矿体,铁矿体主要产于接触带内带,呈似层状、凸镜状、不规则串状;矿石类型可分为角砾状、块状、浸染状三类。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次为黄铁矿;脉石矿物有钠长石、阳起石、绿帘石、高岭石、绢云母、硬石膏等。全铁平均品位34.54%。矿石经选矿可获得含铁68.56%的铁精矿,回收率74.21%,累计控制储量为3968.28万吨。硬石膏矿体规模小、不具开采价值。

根据目前的认识,铁矿体成因属“火山-次火山气成高温热液型”,硫铁矿体属“火山-次火山中低温热液型”,硬石膏矿体属“沉积叠加改造型”。

向山硫铁矿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最早始于1940年,最迟到1985年,历时45年。总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以前

向山硫铁矿未见有古采迹的记载。20世纪30年代,孙健初、谢家荣、陈恺、程裕淇、李毓尧、朱森等在这一带进行地质矿产调查,但未留下与向山硫铁矿有关文字资料。

1940年,日寇侵华时期,日本人在此做了2.5平方公里电法、磁法普查及地质调查,之后施工了若干探槽和25个钻孔(1894.40米),发现了向山硫铁矿床浅部富矿体,推定矿石储量140万吨,含硫44.12%。简单资料载于1941年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编写的《南山—向山硫化铁矿概要》一文中(未刊)。1940—1945年,日寇进行了掠夺式开采,共采出含硫40%以上的富矿约48万吨,矿石全部运往日本。

1946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接管了该矿,据1946年《资源委员会华中矿务局事业年告》记载,1946年该局围绕日本人所发现的矿体施工了31个钻孔,工作量1563.55米,计算含硫45%以上的富矿储量200万吨,但对地质条件未加研究。从1946年复产到1948年停产3年中,矿石总产量只有17万吨左右,矿山生产力低下,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2.1949—1958年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向山矿,人民成了矿山的主人,矿山的历史开始了崭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矿石产量逐年上升,到1959年年产量达17.9万吨。

为了查明资源情况,适应生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1954年,重工业部化工局陆续调集力量组成了重工业部化工局三四二勘探队。在建队过程中,为了缓解矿山的燃眉之急,使用钻探追索矿体(工作量约1000米),在原发现矿体的西南有两个钻孔见到了含硫30%—40%的黄铁矿化和磁铁矿化岩石。但当时未圈定矿体和计算储量,也未查明地质情况,后来证实这是一个新发现的盲矿体。

1954年7月—1955年,三四二队李树时等,在进行坑道地质编录与日伪时期钻探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施工了若干探槽,填制了0.4平方公里地质图,之后编写了《向山硫铁矿地质调查综合报告》并计算了正在开采矿体的残余储量。其工作虽较粗略,但开始重视了基础地质工作。

从1955年开始,三四二队这支刚成立的地质队伍在既缺资料又少经验的情况下开始着手向山硫铁矿床的勘探。

1955年1月,向山矿区勘查技术负责人杨源昆编制了一份勘探设计。当时,按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苏联专家已进入我国各工业部门帮助工作,勘探设计都要经苏联专家审查,这份设计经瓦良卓夫专家审查后,认为矿区地质构造情况尚未查清,应配合物探开展地表地质工作以后再作设计。同年1—2月,张云腾、龙永寿、傅却来进行了区域地质路线踏勘,龙永寿等人填制了1∶1万向山矿区外围地质图,面积为18.5平方公里,为研究矿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奠定了基础。此后,向山矿区勘查技术负责人由龙永寿担任。

1955年3月,三四二队改名为重工业部南京地质勘探公司八○四队,龙永寿继续主持向山矿区地质工作。当时,由于矿山扩大生产并建立了选厂利用贫矿,已有的储量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故上级下达了1955—1956年两年提交矿石储量380万吨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龙永寿等人于1955年4—6月从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入手,施工了一批探槽、浅井、浅钻,填制了1∶2000矿床地质图,编制了1∶5万区域地质图、1∶1万矿区地质图及1∶500坑道地质图,于1955年6月提交了向山矿区勘探设计。该设计经瓦良卓夫专家审查,批准了4条剖面15个钻孔并进行施工,以满足采矿生产的需要,这时该区的地质工作处于勘探、详查交叉的状态。与此同时重工业部地质局物探队第8分队胡肃之等在此进行了1∶5000、1∶2000地面电法、磁法测量,工作面积为36.21平方公里,发现了与向山矿有关的3个电法异常和1个磁异常,为勘探提供了依据。

1955年11月—1956年4月,龙永寿等在对向山矿区全部地面、地下工程重新编录和整理的基础上,又施工了浅钻4275米、浅井556米,综合研究了矿区地质、物探资料,于1956年4月提交了向山硫铁矿、铁矿补充勘探设计。1956年5月,瓦良卓夫专家审查了设计的铁矿部分,经重工业部地质局批准以后付诸实施。

野外勘探施工于1957年10月份结束,1958年2月提交了《向山黄铁矿床最终勘探报告书》。这期间,南京地质勘探公司八○四队先后变动为冶金部八○四队、化工部地质矿山管理局三四二队,到提交报告时称为华东地质局皖东南地质队。当时队长是杨永瑾,总工程师为杨源昆,直接领导向山矿区的地质科负责人是张进科、李从之,矿区技术负责人为龙永寿。报告主编龙永寿,参加编写人员还有傅却来、唐延迪、陈树林等。该报告于1958年6月7日经全国储委审查批准,批准储量为:

硫铁矿矿石:2053.29万吨,平均含硫17.10%。

铁矿石:132.95万吨,平均含铁38.23%。

这次勘探由于重视了基础地质工作,取准、取全了第一手资料,详细研究了矿区地质的构造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部署了勘探工作,故对矿床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飞跃,使矿床储量比原来扩大10倍以上,并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勘探报告提交以后,向山硫铁矿以勘探报告为依据扩建成年产70万吨矿石的采选联合企业,从此恢复了矿山的青春,步入了兴旺发达时期。

3.1976—1985年

1958年矿山扩建后,正常生产了18年。至1976年,向山硫铁矿根据原勘探资料和开采情况估计保有储量大约还可以开采10年,因此,开展矿区边部、深部找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和准备接替矿山又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时,皖东南地质队的番号已不复存在,原在马鞍山地区工作的三四二队与原在芜湖地区工作的三二二队早已合并,成立了安徽省地质局三二二地质队,该队总工程师孙化东,物探技术负责人曹顺祖等通过研究区域成矿规律,运用玢岩铁矿“三部六式”的模式,分析矿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提出在向山矿区南侧可能存在具一定规模的铁矿、硫铁矿体。

1976—1984年,三二二队三分队先后编制和实施了普查设计、普查补充设计、详查设计,共完成钻探工作量3.48万米,于1984年结束野外施工,1985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南硫铁矿床详细普查地质报告》,提交矿石储量:

硫铁矿矿石:1501.03万吨,平均含硫19.82%。

铁矿石:2647.33万吨,平均含铁32.56%。

当时三二二队队长叶忠民,总工程师孙化东,分队长沈迪彦,分队技术负责人易武齐,报告主编易武齐,编写人还有杨联镜、任启鹏、陈世金、方开华、王益金、胡福欧等。该报告经安徽省地矿局批准,并获地矿部找矿四等奖。

向山硫铁矿床与向山南铁矿床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矿体在深部相连,由于历史的原因以矿区的8号剖面线为界分成两部分,据1990年重新统计,全区保有储量为:

硫铁矿矿石:1501.03万吨,平均含硫19.82%。

铁矿石:3917.08万吨,平均含铁32.41%。

当时,向山硫铁矿的坑道已开到8线负100米标高。8线以北的硫铁矿已基本采完。

为延长向山矿山的服务年限,开采深部的铁矿供马钢利用,1990—1991年马鞍山市政府组织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马鞍山矿山公司、向山硫铁矿、马钢南山铁矿等单位提出了一个向山矿扩建工程计划,准备先行开采向山硫铁矿深部负100米标高以下的铁矿石,然后将坑道系统南延、下延,开采南部的硫铁矿石、铁矿石,并由三二二队易武齐编制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硫铁矿扩建工程地质勘查设计书》,准备对南部的矿体加密钻孔;1991年6月该方案正在论证时,安徽省发生特大水灾,马鞍山地区也暴雨成灾,洪水以每小时700立方米的流量涌入矿井,形成酸性水,严重腐蚀水泵,经检修无效,6月15日矿井被淹没,井内设施受损。灾后经核算认为复产无经济效益,故正式申请闭坑,扩建计划和地质勘查设计也就未执行。

向山硫铁矿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自1958年扩建至1991年6月4日止,在31年半的时间内,共采出硫铁矿石1505.14万吨,其中富矿389.16万吨,采出铁矿石153.06万吨;全矿形成固定资产原值5210.20万元,净值680万元,在册职工3223人,离退休职工920人,实现利税6400万元,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地质科学技术领域,通过几代地质人员的辛勤劳动、深入钻研,向山硫铁矿床作为一种成因类型的典型矿床载入科研报告,编入了地质院校的教科书;作为一种勘探类型的实例编入了硫铁矿勘探规范,为现在和将来的地质探矿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范例。

纵观整个向山硫铁矿的地质勘查历史可以看出,进行找矿勘探必须严格遵循地质工作程序,要研究成矿地质条件,查明控矿因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目的地部署勘查工作,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提高找矿效果。

在贯彻“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方针方面,向山硫铁矿1958年批准的铁矿石储量为1320.85万吨,但采出量只有153.06万吨;据1990年的统计资料,向山矿区8线以北负100米标高以上,即向山矿坑道系统范围以内的铁矿石还有984.06万吨未在采硫铁矿的过程中顺便回收,现已塌陷。1990—1991年马鞍山市提出的向山硫铁矿扩建工程计划,打破了部门和行业的界限,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单一开采的不合理现象,贯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所规定的“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的方针,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可惜由于水灾等原因而未能实现,如果这一扩建计划得以实现,向山矿会再一次焕发青春,为我国的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将做出新的贡献;这支为向山硫铁矿的发展奋斗了近40年屡建功劳并曾经被地矿部命名为功勋地质队的地质队伍继续为向山硫铁矿的扩建再立新功。

D. 马鞍山有哪些混事的

黑老八!向山搞矿的!曾大兵!还有你爸!大老板!

E. 马鞍山最著名的什么地方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宣城县接壤。至芜湖市区30公里;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具有临江近海,紧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优越地理位置。马鞍山市最北点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点在黄池镇水 采石-马鞍山旅游景点 采石矶,又名牛渚矶,居我国著名的“长江三矶”之首。绝壁临江,水湍石奇,被誉为“天下第一矶”。“采石山水甲江南”,李白曾多次登临吟咏,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最终长眠于附近的青山。唐代元和年间,这里就建起了太白楼。登楼远眺,千里长江,尽收眼底,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 雨山湖-马鞍山旅游景点 雨山湖位于马鞍山市中心地带,通过雨山河与长江沟通,水域面积1087亩,1959年开辟为城市公园,与临近的佳山和雨山共同构成了马鞍山城市景观中山水相依的特色。 整个马鞍山市的中心区依雨山湖而建,四条繁华的城市街道环湖修筑,沿路栽种的香樟、银杏、迎春花和悬铃木不仅给雨山湖增色,而且成为整个城市的绿肺。一年四季,这里秋冬有皑皑白雪覆压香樟红叶;初春 濮塘-马鞍山旅游景点 濮塘风景区位于长江之滨,江南重镇马鞍山市东郊的濮塘风景名胜区以其质朴天工,古老久远的瑰丽风景与位于马鞍山市西郊的采石矶太白楼交相辉映,构成了马鞍山市独特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吸引着四面八方,古往今来的文 青山-马鞍山旅游景点 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势峥嵘,峰峦遥接,岩壑灵秀,蜿蜓起伏,林木葱郁,泉水潺潺。史载南齐诗人、?宣城太守谢跳酷爱其胜,谓之“山水都”,曾筑室山南。唐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生前既爱青山风景,又谢公品格,曾有“宅近青山同谢眺”的夙愿,一心想与谢眺结为异代芳邻。 李白逝世后,原葬龙山东南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 朱然墓-马鞍山旅游景点 朱然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关三国时期考古的一项重要发现,也是已发掘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规模大、时间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为80年代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朱然墓位于市区南部的雨山乡安民村林场境内,1984年6月市纺织厂基建时发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马鞍山市文物普查队对墓葬进行了发掘。发掘资料证明,墓主为三国东吴左大司马 小九华-马鞍山旅游景点 小九华位于马鞍山采石镇西北二里处,是从马鞍山驱车至采石(古镇)风景区的必经之地。山高百丈,周围15里。相传,地藏王曾到这里住过,留下许多神奇传说。早在古代这里就建有地藏王殿,辉宏壮观,游人不绝,千百年来,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七月三十,进香者络绎不绝,由于山峦秀美,香火机盛,酷似百里外的青阳九华山,所以人称“小九华 林散之艺术馆-马鞍山旅游景点 林散之艺术馆是我国草书大家,有当代草圣之称的林散之先生的作品陈列馆。 林散之先生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一生酷爱山林,早年受益于书画大师黄宾虹,他每遇山水佳境,必登临、吟咏、图貌之,得写生画稿八百余幅,诗作二百余首,尤精于书法。他六十岁起始作狂草,却功深力到,妙造自然,享誉海内外,有一代宗师之誉。先生生前曾十 丹阳湖-马鞍山旅游景点 丹阳湖,古称“巨浸”,旧名“南湖”,又称“西莲湖”。《太平府志》载:丹阳旧多红杨,一望皆丹,故曰丹杨,杨与阳同音,遂称丹阳湖。 丹阳湖位于当涂县城东南部,与石臼湖相通,东南角为江苏高淳县境。古丹阳湖原为江南著名的大泽,大致成湖于二三百万年前,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约在春秋前期,古丹阳湖逐步解体,分化出固城湖和石臼湖。唐时,丹阳湖还 澄心寺-马鞍山旅游景点 澄心寺位于横山南麓十保山西侧,前身隐居院,因南朝齐梁间“山中宰相”陶宏景在此隐居而闻名。澄心寺建于当年陶宏景读书堂故址。这里有关陶宏景遗迹甚多,其中陶宏景炼丹遗址“丹灶寒烟”是姑孰八景之一。到了宋代,横山的修练道学者已不见继者,佛教却在这里悄然兴盛起来。门庭替换,名山易主,宋嘉祐八 江东第一桥——叶家桥-马鞍山旅游景点 叶家桥横跨丹阳河,连接薛津、新市,是历史上当涂至溧水官道上重要桥梁青条石结构,5孔拱桥,长44米,高8.5米,宽8米。? 叶家桥建于明弘治年间,清代和民国年间普3次重修。工艺精细,气势磅礴,素有“江东第一桥”之称。据记载,叶家桥为当地叶员外所建。大桥竣工之际,貌美如花,心地善良的叶员外独生女,为免除老你之忧,为保大 甑山禅林-马鞍山旅游景点 甑山距县城东7.5公里,壁立百仞,群山环供侍立,“尊重如袍笏贵人”。 禅林最初兴建于唐代,是一座禅宗丛林式的寺院有屋99间半,是当涂远近闻名的古寺之一。历史上时有兴废。清光绪年间,住持僧启圣重修。 爆发后,遭日寇破坏,屋毁大半。“文革”期间,遭到彻底毁坏。1987年始,慈禅法师住持,四处奔走 金柱塔-马鞍山旅游景点 金柱塔,位于姑溪河入长江口岸,为六角七层宝塔,建于明朝前期。 那时当涂常患洪灾。风水家认为,姑溪河水逆向西流,于水性地脉不宜,需建宝塔以镇水口。县令章嘉桢在发动民众筑圩治水同时,决定建塔。限于财力三年无果。万历十七年,县城四条巷发现宋理宗时的窖金,嘉桢请求郡守陈壁,割金之半建塔。先购得新城圩民田为塔基,累土成阜而名 青莲书院-马鞍山旅游景点 青莲书院是墓园后区的主要建筑,面积达300多平方米,门前匾额"青莲书院"是当代书法家范曾凭吊李白墓时的墨宝。书院内珍藏有唐代李白墓墓砖,及省市级书法名家书法作品,长期举办书法作品展览销售 太白碑林-马鞍山旅游景点 全国新建碑林中的精品---太白碑林,九九年以来马鞍山市政府、当涂县政府投资一百五十多万元兴建了太白碑林,现已正式对外开放。 太白碑林建筑由支南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良文教授领衔设计。风格采用江南园林式,回廊环水而建,亭台榭阁,古朴典雅,造型别致,均有典型的徽派特色。碑林内芳草萋萋、水波荡漾、石山古拙、林木青翠、景致怡人 李白墓园-马鞍山旅游景点 位于市区东南20公里处的青山脚下。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势峥嵘,峰峦遥接,岩壑灵秀,蜿蜓起伏,林木葱郁,泉水潺潺。史载南齐诗人、 宣城太守谢跳酷爱其胜,谓之“山水都”,曾筑室山南。唐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生前既爱青山风景,又谢公品格,曾有“宅近青山同谢眺”的夙愿,一心想与谢眺结为异代芳邻。 李白逝世后,原葬 朱然陈列馆-马鞍山旅游景点 朱然陈列馆位于市区南部的雨山乡境内,为三国东吴大将朱然之墓。从马鞍山火车站广场乘坐10路车可以抵达。 朱然墓发掘于1984年6月,出土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漆器填补了三国美术史的空白,也是已发掘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规模最大的、时间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为80年代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盆山度假村-马鞍山旅游景点 马钢盆山度假村位于马鞍山市东郊濮塘风景区内,因四周丘峦重叠,群峰环绕,形似盆状,故名盆山。 盆山度假村距市区14公里,占地2000余亩,此处水碧山青,林木葱郁,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度假村设有室外卡丁车场、高尔夫球、跑马场、射箭场、垂钓、彩弹野战、灯光网球场、斗鸡、斗马、保龄球馆、乒乓球馆、羽毛球场、棋牌室、司 采石矶-马鞍山旅游景点 采石矶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的核心景区,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处的长江东岸,南接著名米乡芜湖,北连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寻,突兀江流,历史悠久,名胜众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誉。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平生涉历山川,迹遍天下,惟百年不忘采石。曾多次登临吟咏,在这里写下了《横江词》、《牛渚矶》、《望天门山》、 太白楼-马鞍山旅游景点 太白楼位于古镇采石矶西南一公里处,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浓荫蔟拥是一座金壁辉煌,宏伟壮丽的古建筑。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腾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太白楼原名谪仙楼。? 旧志载,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因记载过简,不得其详。目前能够确认兴建较早的时间为明正统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 三台阁-马鞍山旅游景点 三台阁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长江名阁,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后毁于战火。20世纪末得以重建。建成后的三台阁高五层约3O米,阁体呈方形,琉璃覆项,飞檐翘角,气势恢弘。 登临三台阁,可南望天门中断,西眺大江奔流,东睹古镇采石,北看九华风光。三台阁已成为采石砚风景区乃至马鞍山的新亮点。 三元洞-马鞍山旅游景点 三元洞又名三官洞是采石砚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素为江南天然胜景之一。 三元洞得名有二:一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僧人定如云游,悦此清幽绝俗,遂率众僧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于此而得名三元洞 另有民间传说,湖南三秀才乘船赴京会考,途经采石忽遇狂风骤雨,幸得神仙保佑,

F. 中国的马鞍山古墓,为什么惊动了整个日本呢

因为在马鞍山出土的文物里人们发现了木屐,日本一直认为木屐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版而木屐在我国很早权以前就有了。

原来吸引日本的不是古墓主的朱然,而是因为在朱然的坟墓里发现了木屐。“木屐”在中国古墓中被发现这让日本人很是打脸,因为日本一直声称,作为他们传统服饰的和服和木屐是他们自己发明的。可是现在,在中国境内发现的这双木屐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这项发现日本人会怎么解释?而事实证明,木屐首先出现在了中国,然后传到日本,日本继续前进,于是就有了一套传统服饰。

G. 马鞍山有比我还可怜的“地狱倒霉鬼”吗

同命相连,只不过我要比你好点点。今年应该才算毕业,虽然家人安排好了工作,可是唉......

H. 马鞍山的三个区怎么划分的

截止2019年10月,马鞍山下辖的三个区分别是博望区、花山区、雨山区。具体介绍如下:

1、花山区

花山区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位于马鞍山市东部,与南京江宁区接壤,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20公里,处在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层。截止2019年10月花山区下辖霍里、桃源路、湖东路、沙塘路、解放路、江东、塘西、金家庄8个街道。

2、博望区

博望区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位于马鞍山市最东端,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内,与南京江宁、溧水、高淳三区接壤。截止2019年10月博望区下辖博望、新市、丹阳三镇。

3、雨山区

雨山区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始建于1976年,雨山区位马鞍山市城区西南部,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8度29分、北纬31度41分。东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接壤,南与当涂县相连,西临长江,东北与花山区和金家庄毗邻。

截至2019年10月,雨山区辖4个街道、3个乡镇和1个省级开发区。平湖街道、雨山街道、安民街道、采石街道、向山镇、银塘镇、佳山乡、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8)马鞍山的山火扩展阅读

马鞍山市的历史沿革:

马鞍山市名来源于历史,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得名。

1949年4月,当涂解放。1954年2月,设马鞍山镇,隶属当涂县。1955年8月,设马鞍山矿区政府(县级),隶属芜湖专区。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其间,当涂县先后隶属芜湖专区(地区)、宣城地区。

1983年7月,当涂县(除大桥乡外)划属马鞍山市。辖县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2011年8月22日,原地级市巢湖市所辖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2012年,撤销金家庄区、花山区,设立新的花山区;设立博望区,将当涂县博望、丹阳、新市3个镇划归博望区管辖。

I. 马鞍山介绍资料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与六朝古都南京毗邻,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众所周知,万里长江自天门山起折为北上,“碧水东流至此回”,江南变为江东。马鞍山由此得名为“江东第一城”。马鞍山地区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属越国和楚国;秦统一时,属丹阳。马鞍山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璀璨的文化,历代名人荟萃。1956年马鞍山建市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当我们以国家卫生城,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为荣的同时,还要自豪地强调:地处“江东第一城”的马鞍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城!
一、历史悠久
马鞍山地处和县猿人、汤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处。古人类遗址的中心位置,属长江流域中华文明摇篮的中心地带。通过市内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可以把历史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37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000多件珍贵的出土文物,准确地展示了马鞍山地区悠久的历史。
(一)马鞍山地区早期遗址丰富多彩,文化信息丰富。
烟墩山、七亩塘、高个山、郑家等新石器时期遗址表明,马鞍山地区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发达的农业文明。烟墩山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证明了马鞍山地区早在5000多年前,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就已十分显赫。五担岗、邓家、船墩、荒庙墩等遗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时期,马鞍山地区手工业文明已达相当高度,人们开始使用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物品,根据五担岗遗址出土的文物类别和遗址布局,可以初步判断这里是早期的中心城池。
(二)马鞍山市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三国的姑孰城和东晋的牛渚诚。
公元222年,三国孙权筑城姑孰。347年,东晋镇西将军谢尚筑城牛渚(今采石一带)。虽然,这“城”与现代的“市”内涵有别,但是,其军事地位、政治地位显赫,且有较大的地域规模(牛渚城达10多平方公里),别处无可比拟。由此,我们可以把这两城视作马鞍山城市的源头。
(三)采石矶为群雄逐鹿之地。
马鞍山市与六朝古都南京近在咫尺。采石矶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南京的天然屏障,也同时成为著名的古津渡、古战场,此地曾发生过数十次战争,史册中载有许多剑影刀光、金戈铁马的采石大战故事。
(四)馆藏文物类别齐全。
马鞍山文物管理部门珍藏着丰富多彩、类别齐全的珍贵文物,其中经过鉴定的珍贵文物1028件(套),这些文物绝大部分为我市出土,文化信息准确,文化内涵丰富。其中春秋勾连纹大铙,三国青瓷鸡首罐、青瓷虎子、青瓷羊、 孟府 君墓志砖、季扎挂剑图漆盘等一、二级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古文化璀璨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马鞍山地区劳动、生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这一地区以太白墓、朱然墓为代表的墓葬,广济寺为代表的寺庙,太白楼为代表的楼台亭阁等古文化资源俯拾皆是。主要有:
(一)朱然墓轰动全国。
马鞍山地区曾先后出土大量三国、两晋时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的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其墓葬为目前已发掘的300多座三国东吴古墓中墓主身份最高的大型墓葬。其墓的结构与墓中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令世人瞩目。尤其是60多件精美的漆器及其绘画作品,填补了汉代至三国时期漆器工艺及美术的空白。其文物在日本展出期间,曾引发“三国热”。此墓的发掘,被列为80年代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二)广济寺名冠江南。
位于翠螺山南麓的广济寺,又名资福院,始建于三国时间,后毁于战火。清光绪年间,重新建造山门、大雄宝殿和观音阁,气势壮观,为江南名刹之一,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誉。
(三)黄山塔镇守市口。
此塔位于宁芜路东侧的黄山之顶,为当涂进入市区的标志物。此塔由南朝宋武帝刘裕建造。原塔前有凌敲台,后有怀古亭,为武帝避暑离宫,李白有“长啸倚天梯”诗句赞其雄姿。
(四)谢公宅争辉青山。
谢公宅位于当涂青山,为南朝宣城太守谢脁故宅。环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谢脁诗、书、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诗,有山水诗祖之称,李白对其推崇备至,曾明确表示死后要与谢脁结为“异代芳邻”,留下了文坛千古佳话。
(五)太白墓古朴典雅。
太白墓园位于当涂青山西麓,占地6公顷。李白逝后初葬龙山,后人遂其“与谢脁为邻”之愿迁葬青山。园前立挺拔的牌坊,园内有李白墓、太白祠、青莲池、十咏亭等古迹,其古朴典雅的布局与李白旷达的情怀、浪漫的诗风相得益彰。启功、赵朴初、林散之、舒同、司徒越等书画大师的题额更使墓园增色。宋碑“大唐翰林李公新碑”2000余字,是今人研究李白最重要的资料。
(六)谪仙楼辉煌壮美。
谪仙楼,太白楼别称。因李白人称“谪仙人”而得名。此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合称“长江三楼一阁”,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美誉,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钟情。李白祠、清风亭,同风阁等建筑与太白楼相互呼应,构成了别具特色的太白楼古建筑群。
(七)昭明阁遗迹犹存。
昭明,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谥号。萧统博览群书,编纂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昭明文选》。昭明阁,系昭明太子读书处,位于慈姥山,原有阁、厅、楼和碑刻,现留残碑一块,上刻有昭明读书的形象。
(八)三元洞临江欲飞。
三元洞原为采石江边悬崖绝壁中的天然石洞,清康熙年间,一僧人依崖造屋,设天、地、水三官神位于内,三元洞由此得名。整修后的三元洞,三面临江,跃跃欲飞。游人入洞后,可直达江底;返登其上,既可极目远眺,也可俯视江流。三元洞的有关传说,折射着中国文化人的道德追求、政治想往和价值取向。
(九)峨眉亭江月尽揽。
峨眉亭与三元洞紧邻,因亭飞檐如峨眉而得名。北宋沈括咏其“双峰秀山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此外,文天祥、赵孟兆页等人均登亭揽胜,留下佳作名篇。现亭内存碑五块,元碑《过采江诗》尤为珍贵,郭沫若称其为不可多得之物。
(十)翠螺山古迹荟萃。
翠螺山一面临江、三面环河,其山上的燃犀亭、醉月斋、赤乌井、怀谢亭等文物古迹随处可见,尤其是与李白有关的李白衣冠冢、捉月台更具文化韵味。更值得一说的是翠螺山的自然景观十分幽美。长江三矶之首的采石矶突兀江流,有“千古一秀”之美称,是如今长江下游唯一的岸蚀景观。历代文人孟浩然、刘禹锡、王安石、陆游、苏轼……均到此漫游。李白曾多次登矶游览,写下《横江词》、《牛渚矶》等不朽诗章。
(十一)明皇窑遥传辉煌。
当涂青山有两座窑场遗址。南窑专制琉璃,北窑专制砖瓦,是明洪武年间为烧制凤阳皇陵而特建的皇家窑场。现此窑已废,但透过窑址随处可见的琉璃瓦碎片及断砖,不难发现其昔日的辉煌。
(十二)古诗文争奇斗艳
马鞍山地区的山水为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备至。著名南齐山水诗人宣城太守谢朓迷恋当涂青山,称其为“山水都”并筑室凿井,作《治宅》《游山》诗作,当为名人为马鞍山地区留下的较早的佳作。李白一生酷爱山水,尤其钟情马鞍山地区,给马鞍山留下了60多首(篇)诗文。其中的《登天门山》、《姑孰十咏》、《横江词六首》、《夜泊牛渚怀古》等成为千古绝唱,广为传诵。李白逝世后,刘禹锡、白居易、贾岛、李绅、杜牧、韦庄、梅尧臣、杜荀鹤等一大批诗人即到马鞍山拜谒李白墓,李白祠和李白衣冠冢,留下了大量的华章佳句。其中刘禹锡的《泊牛渚》、白居易的《李白墓》、杜牧的《牛渚》等诗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仰慕之情。截止清末明初,马鞍山地区已积淀了赞咏李白及其胜迹的诗文1100余首(篇),楹联130多幅,各类碎文、序文、祭文数百篇,涉及文化名人和文臣武将600多人。
(十三)古碑刻丰富多彩。
大量的古碑刻散落在城乡各地。其中太白墓内的李白全身像碑、唐李华《古文翰林学士 李 君墓志》、刘全白《唐古文翰林学士 李 君碣记》和裴敬的《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以及范传正撰写的《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为考证李白生平创作与思想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采石峨眉亭内的宋碑、元碑、明碑,被 郭沫若 先生称之为“不可多得之物”。此外,横山“石门、慈姥山“昭明太子碑”、太白楼内的重修太白楼记碑、梅花碑、虎字碑、然犀亭碑等均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马鞍山麓的“江东第一城”虽然为当代人所刻,但其社会价值也绝不可小视。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的山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