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服务外包”是实现政府与企业合作的重要形式,政府直接通过招标购买的版方式由社会力量直接权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的是要通过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购买,培育“替代性生产者”,形成体制内机构与体制外社会力量的竞合关系;通过体制外的经验示范激发体制内文化资源存量的活力。目前,政府购买的服务大概有设计研发业务、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运营业务、演出业务等多种。
由于政府不断放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土地、资金、税收政策等,各地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实体的积极性增高,民办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书画院等文化机构大批涌现。
随着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重视,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组成各种文化社团、文化志愿者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最具典型的就是广场舞、健身舞等文化形式。另外,目前校园也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各地大型的公益文化活动由一些企业进行赞助。通过文化与企业的合作,文化增强了发展的动力,企业获得冠名或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也获得了展示和宣传,实现了企业与文化活动的双赢。
B. 社会实践关于服务社会文化繁荣的,2000字,急求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提升国民文化素质,还能扩大文化消费市场,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扎下深厚的根基。
然而,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既表现于城乡,也呈现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文化经费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如何引导、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服务的热情,也需要有完善的措施。这些问题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些基层政府,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向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从而积累了大量历史欠账。
可喜的是,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政府和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必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这是文化大发展的根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事实上,我们各级政府也已经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比如,今年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早已免费向市民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也已经开始深入街道社区。
另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竞争机制,解决我国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的单一国有资本投资体制和投资效益低下、基础设施落后、覆盖面窄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以及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机制不活、服务数量不足、服务质量普遍较差的问题。
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构建高效、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从根本上来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国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政府有责任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最终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C. 如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非营利组织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方向、思路和实施路径,必将大大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动力,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广阔空间,切实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福祉。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重中之重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正确处理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各种市场主体和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资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结构,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总体水平。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效路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公共事业领域。这有利于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促进政府自身运作方式的改革,减轻政府压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效率;有利于发挥社会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改善社会文化治理方面的作用,激发整个社会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创造力。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归根到底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政府工作重点在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各级政府保障责任和义务的标准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同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方式,激发文化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方面有许多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宝贵经验。今后,各级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健全政策措施,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扶持;营造平等准入的发展环境,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和促进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加强宣传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舆论氛围。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缺一不可,要把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引入市场机制,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格局,全面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力和发展动力。
D. 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一、创新运作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创新思路,寻求文化活动开展的新模式,如通过政企合作、资源共享的方式,联合举办文化活动,借助企业冠名等方式提高文化活动影响力。用各区各型各类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我省各地公共文化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构筑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小节点,不断充实和扩展文化活动的渗透力和覆盖面。
鼓励企业或个人投资建设公共文化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助公益性的文化创作、演出、展览、交流、节庆、网络文化内容等项目;以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等为骨干,培养街镇(社区)的公共文化积极分子。
吸引和利用社会力量组织公共文化产品生产。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委托生产等形式,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质优价廉、安全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要。采取购买服务、委托承办、项目外包等形式,吸引社会文化团体、非盈利文化机构在政府部门的引导、监督下向群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采用政府补贴、资助的办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的文化场馆向公众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二、充分利用民办非企业机构开展服务。相对于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各类民办非企业机构、社会团体更有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愿望与潜力,要关注其日常业务工作的社会公益面和服务面,加强引导和支持,利用政府资源搭建平台,使其在服务市民的同时自身得到发展壮大。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各展所长,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独特作用,共同推动文化建设。在全省各地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辅助队伍,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鼓励成立各类民间文化社团,壮大社会文化力量。加强对各类文化社团的管理和监督,引导其朝自我约束、行业管理、规范运行的方向发展,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强大后备力量。
三、拓宽服务渠道,延伸公共文化服务。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导向,拓宽服务渠道,以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帮助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并形成激励机制,引导社会民间力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主体,拓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优质化。
四、积极吸引社会捐助。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国家和省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私营企业和个人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捐赠,畅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渠道,加强对捐赠款项的监督管理,形成全社会捐助公共文化的良好氛围和有效机制。
五、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打造文化企业融资新模式。建议由各市金融办牵头提供服务和信息,信用担保机构作为中介和纽带、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三方联手为中小文化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同时,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扶持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基地,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对外文化产业工程,推出一批文化品牌、产品,构建积聚优势资源和品牌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项目集群,使几个重点城市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
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关系到社会力量办文化的实际效果和质量,甚至关系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民办公益文化单位业务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帮助提高整体素质。政府部门要对有突出贡献的民办文化经营管理、艺术创作和工程技术人才设立奖励基金,采取文化技术、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调动民办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在强化社会文化人才建设的同时,民办公益文化单位也要建立、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承诺服务制度,规范自身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以增强社会责任和社会公益意识,提高社会公信力。
E. 如何做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坚持正确导向,发挥引领作用。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明确政府主导,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财政投入和监督管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坚持与文化、体育事业单位改革相衔接,坚持与完善文化、体育管理体制相衔接,制定中央与地方协同配套、操作性强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和管理规范。
培育市场主体,丰富服务供给。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与培育社会化公共文化服务力量相结合,规范和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立足群众需求,创新购买方式。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为目标,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不断创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规范管理程序,注重服务实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机制,规范购买流程,稳步有序开展工作。坚持风险和责任对等原则,规范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关系,严格价格管理。加强绩效管理,完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切实提高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F. 如何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蒙着眼的丝带在风里轻轻飞扬,安静的感知花草被牛羊咀嚼后的芬芳,安静内的感知地平容线上牧羊的小伙子,被安详的夕阳注入了温度的背影,安静的感知,草原的一切的生命,缓缓的融入了我的身体,与我的心脏一起,铿锵有力的跳动.跳动.跳动......、有时莫名的感激大自然,感激造物主的智慧,竟是如此精巧,在大地这块硕大的画布上绘画出如此令人迷醉的草原。而且在每一篇叶上绘画出细腻的图案,如流淌的山河,如起伏的山脉,如被浓缩后的水墨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