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蒋姓的来源
湖南蒋氏
蒋氏之族出自周,周公三子伯龄封于蒋。至九世孙诞,为幽王太子太傅,幽王弑,平王立,而诞子孟仍归蒋。越十代孙蟾移居豫州之弋阳,又五代孙简遂为楚所并,厥后子孙四散。裔孙琬,居湘乡曲静。后唐同光2年(924)仲南公由江西返归曲静,生子三:文辕、文通、文炳,三支分派,散居湘潭、湘阴、湘乡、宁乡、善化、安化、益阳、邵阳、溆浦、武陵、沅陵。长文辕数传至真公,号洞添,生子十,除十无传,长居湘乡之石龙;二居安化之三都;三居溆浦之柳溪;四居邵阳之栎坑,清初又分栎坑、宁乡之团山、新化之税塘;五居安化之常安、归化;六居益阳之鲊埠;七居安化之四都;八居安化之通溪;九居安化之常丰。次文通数传至汝臣,迁湘阴之赤土坎。三子文炳,登宋建隆乡榜,为宁乡令,子孙卜居宁乡之横冈塘,湘潭之筠湖,善化黑石铺,宁乡道林,益阳之志溪、沧溪,武陵之泥湾。清嘉庆10年(1805)六邑合修通谱,光绪34年(1908)再续通谱。嘉庆通派:恭维先泽本隆昌,次序敦和肇锡长,钜望汉中经鼎盛,鸿勋楚宇灿云章,诗书力业登科甲,孝友承家选俊良,蔚起人才昭善述,魁名辉映冀联芳。
长沙蒋家塅蒋氏
始祖琬公,汉大司马,由江陵迁长沙,支祖万芟公,世居长沙锦绣都蒋家塅。
长沙蒋氏
迁湘始祖虎公,字啸溪,明洪武23年(1390)由江西丰城迁居浏北珠山,四代孙廷宣,由珠山迁苗田,生希量、希衡,希量仍居浏,希衡生志科、志贵、志学,贵裔居浏北上埠岭,学裔居浏西竺家园,志科子惟先、惟景、惟明明末由苗田再迁长沙东屯渡,建祠于马鞍山。清乾隆9年(1744)一修族谱,同治3年(1864)二修,1911年三修,2005年大豹公支四修。派式:虎叟均廷希,志惟文启应,士开光大运,朝典尚躬修,孝思本忠敬,敦厚方裕远,家声南楚振。
浏阳忠诚乡蒋家河蒋氏
始迁祖虎公,字啸溪,江西省丰城县人。明洪武年间因宦游迁湘,开基于湘省浏阳县北乡(即忠诚乡)珠山里(即蒋家河)。至1949年,已传24代,约3000余人。宗祠设珠山里黄甲寮。
浏阳向埠岭蒋氏
始迁祖延宣公,明末迁此。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18代。
宁乡道林蒋氏
始迁祖国宝公,元时自宁乡横冈塘迁居本邑道林。子孙分为八房。1922年十修族谱。
湘乡石龙蒋氏
谱称蒋氏居湘乡,始于蜀汉司马琬公,五代之乱,迁徙靡定。后唐同光间仲南公自江西吉安回归琬公故里湘乡曲靖,生文辕、文通、文炳。文辕生应清,应清生伯万,伯万生士龙、士凤、士虎。士凤裔迁安化,士虎裔居湘乡戴家冲、横港、桥头。士龙十传至荣臣公,居湘乡石龙。又三传分为永贤、永芳二宗。永贤公六传而分八房,长房敏忠公,长子廷富居县门南,次子廷贵居黄连;次房海忠公,居蜡树坳;三房祈忠公居黄家岭;四房益忠公居何家巷;五房全忠公居张家冲;六房玺忠公居蒋家湾;七房武忠公居娄底;八房敏忠居唐家湾。永芳公六传分为三房,长彝忠公无嗣,抚曾姓子,居西阳;次利忠公居杨树坡;三仕忠公居伏成。清康熙、乾隆间纂有族谱,嘉庆10年(1805)安化、湘乡、宁乡、益阳、常德等邑合修通谱。咸丰5年(1855)、光绪26年(1900)又续修族谱。旧班:安湘宁益德,祖泽永贤良,孝友敦伦重,光先裕业长。该族名人蒋凝学,字先民,陕西布政使,赠内阁学士。蒋德钧,字少穆,蒋凝学之孙,龙安知府,参与筹设时务学堂。
湘乡沙溪、衡阳梅树里蒋氏
远祖诩公,传六世琬,从父佐公官居零陵,卜居湘乡曲静。又八世至后梁时,北宸由进士官内阁都堂学士,辞爵归里,值长沙马殷兵阻,遂趋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卜宅严庄。又二传至绍禄,后唐同光2年(924)携子仲南、仲山复还湘乡长乐乡崇义里普田冲沙塘落业。仲南三子:长文辕,派衍石龙;次文通未详;三文炳徙宁乡横港。谱以仲南为第一代鼻祖。炳裔十二代高荣,字绳武,行千五郎,明洪武时偕第四子如玠复徙迁上湘荷塘都中倚沙溪小星桥立业。三传思泷居故址;思凤派衍邵阳另修;思凰徙桐梁,复由湘迁衡,居四十二都梅树里。遂有沙溪、梅树之别。清乾隆8年(1743)创修族谱,嘉庆8年(1803)、同治13年(1874)、宣统3年(1911)凡四修。乾隆54年(1789)创建宗祠。班行诗:(自二十五代始)安湘宁益德,祖泽庆贤良,孝政敦伦重,光先裕后长。
湘乡西阳蒋氏
谱以伯龄为一世,七十一世仲南公。八十四世荣臣公,字时举,元贡生,由曲靖徙居石龙。荣臣公九世孙彝忠,抚内侄曾氏为嗣。十一世孙正芳,字湘洲;正茂,字湘台,兄弟复迁西阳。清光绪26年(1900)荣臣公裔合修族谱,而列该支为附录。1942年西阳蒋氏另修族谱,以别于石龙蒋氏。光绪31年(1905)西阳另建宗祠。行派:安湘宁益本隆昌,次序敦崇祖德其,国运文明家庆永,民权发达耀南乡(而不采用嘉庆蒋氏通谱)。
湘潭瓦子坪蒋氏
始迁祖际明公,明初自宁乡道林迁居湘潭筠湖。六世孙海清再迁瓦子坪,为瓦子坪支祖。1927年十修族谱。
醴陵长垅蒋氏
始迁祖友莘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丰城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族人分布分布于枫树塘、南田桥。
醴陵白竹岭蒋氏
始迁祖原公,明洪武2年(1369)自江西丰城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400人,族人分布于鹅头。
茶陵蒋氏
始迁祖一贵公,河南汝宁府光州人,明初领苏松归附军调茶陵卫任职,离任后定居上东(今下东乡四联村境),后裔分徙窑里、石井等地。
衡南神山蒋氏
始祖应兴公,元末明初由江西赣州(一说庐陵县)迁衡阳政平乡神山(今属衡南县)。三派分祖旺、祖达两房。祖达公派下四世祖友富公分二、五、六、十摊,友贵公分四、一、七、八摊及禄公房、正公房、考公房。族谱清雍正2年(1724)一修,2000年八修。宗祠始建于康熙间。班行:应正祖友单,士代忠世朝,兴文一廷景,万福允承先,宏才昭时望,芳名扬德光,传家惟笃厚,积善显荣昌。是族后裔蒋永和官至提督。蒋福泽任连州知州。蒋玉轩为湘中名医,著《医学歌括》。蒋璧城为黄花冈烈士。
耒阳蒋氏
始迁祖少一、少二公,明初由江西泰和县茅头岭迁耒北咬柴岭。
㈡ 蒋姓的来历
姓氏起源: 关于蒋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姬姓,以国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元和姓纂》中记载:"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期思县因期思公复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滨县城东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邻死河,系春秋时楚灭蒋后所置,属于汝南郡,魏、晋时改属弋阳郡。因此,蒋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滨。 聚集地: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蒋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内发展繁衍。自楚灭蒋后,蒋氏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迁。其中,有一支首先于汉时已迁居陕西省境内,又一支于东汉迁往山东东莱郡。另一支于南朝宋时迁往义阳羡县(今属江苏)。西汉哀帝时,又杜陵人(今陕西长安县东南)蒋翊被封为兖州(今属山东)刺史,其子孙东汉初渡江散居江南各地,其中一支徙居阳羡(今江苏宜兴),一支徙居毗陵(今江苏常州)之滆湖,一支迁至今浙江奉化之三岭。个儿子避难四方,待帝省悟后,9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颖,会稽(今属浙江)侯郑,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临湖侯曜、临苏侯浙、浦亭侯巡、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侯默、函亭(今属江苏)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便多散居我国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河南蒋姓将佐随从,后在福建安家落户。宋代,蒋氏已有移居今广东者,如南宋理宗时进士蒋科为电白人(今广东高州县东北)。元末,永嘉人(今浙江温州)蒋允文避乱移居闽中。元、明时期,福建、广东的蒋氏已发展成为大族。 蒋姓是台湾的第六十六大著名大姓,其地位的显赫,自不待访问说。蒋氏家族的源头,史书上记载为:“系承伯龄,望出蒋乡”。蒋氏迁台,始于明末永历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当时,有位叫做蒋毅庵的人,跟随郑成功父子在台湾高举义旗,反清复明,并且当了郑氏军队的副总。蒋毅庵死后,就葬于彰化市的八卦山麓。同时期,还有一位姓蒋郑氏部属,入垦港东中里西势庄。这两 位追随郑成功来台的蒋姓人士,已被公认为蒋氏移台的始祖。另据史籍记载,台湾的蒋氏,主要来自福建的泉州。从《福建通史》可知,泉州的蒋氏的始祖,是南宋的大学者蒋邕,他是仙游人,在南宋绍兴年间,到泉州教书,后来就定居下来,成为蒋氏在闽南的开山祖。由此推断,台湾蒋氏的祖先,应该也是来自中原的蒋邕。 蒋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三、堂号 "钟山堂":后汉时有秣陵尉蒋子文在山中剿匪时牺牲了。他生前说过"我的骨头轻,死后一定成神"。到了三国时代,吴国孙权在健康(今南京)建了国都。一天,孙权到钟山堂游览,果然看到了死去了好久的秣陵尉蒋子文,骑着白马,拿着鹅毛扇子,孙权于是就在钟山上给他盖了庙,封他为蒋侯,专门派人奉祀他。蒋氏因以"钟山"为号。 "九侯堂":西汉时蒋诩忠于汉室,王莽篡汉后要他做臣子,他坚决不干,就被王莽杀害了。光武帝中兴汉室后,蒋诩已死,光武帝就把他的九个儿子都封为侯。蒋氏因以"九侯"为号。 历史名人 蒋介石:名中正。早年入保定军校学习,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依附沪军都督陈其美。后在上海经营交易所失败,投靠孙中山。1924年,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蒋介石表示拥护,得到孙中山信任派去原苏联学习。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兼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顿党务案",排斥共产党人,乘机取得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主席、组织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1927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国民党政府,任军委会委员长、中央政治局会议主席,掌握了军政大权。1948年他召开国大会议,通过宪法,他被推选为总统。1949年冬,他率领国民挡部分高级官员和残余部队退至台湾。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势,终年88岁。 蒋琬:三国时蜀汉著名大将军。初随刘备入蜀,后为诸葛亮所重,任丞相长史。诸葛亮攻魏时,他主持兵源粮饷的供应。诸葛亮称他为"社稷之器",诸葛亮死后,他曾代诸葛亮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 蒋廷锡: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工诗善画,尤精花卉,多用逸笔写生,点缀坡石,无不超绝。曾奉雍正皇帝命核定"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 蒋植:戏曲作家、文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作有杂剧、传奇16种。诗文负盛名,与袁枚、袁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㈢ 蒋姓的来历与分支
蒋:出自姬姓。周公旦第三子伯龄被封于蒋(河南固始县东北蒋集),建蒋国,公元前六一七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名为姓。蒋氏族谱相传,明永乐年间,老祖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北省交河县,建村蒋家坊(今属阜城县)。明崇祯年间,蒋氏有“文”字辈兄弟三人:老大文升,住交河县小赵屯村,老二文吉去哈尔滨,老三文翰迁至永清县城东关。清乾隆六年(公元一七四一年),文升之后裔“希梦”由小赵屯迁至方佑屯(即现东方屯),与其外祖叶氏同居,繁衍后代至今,故有“蒋家坟,叶家祖”之说。 方佑屯蒋氏先祖统一家族辈份称:“文、维、希、士、绍、东、兴、连、玉、凤、树、焕、堪、锡、致”。先人曾几次撰续《家谱》,由于历史原因,该《家谱》于公元(下同)一九六八年“文革”中被焚,造成蒋氏家族最大的遗憾! 国家有历史,地方有志书,家族有宗谱,此乃后世知晓木本水源的重要依据。为拯救蒋氏《家谱》即将失传的现实,一九八五年冬,族人玉英、凤增经过走访、回忆,整理了蒋氏《家谱》初稿,并与族人树兴一起,拟续了“立、雨、敬、春、明、开、延、满、永、升、署、秋、双、发、杰、荣、首、中、部、庆”二十辈宗谱。尽管该《家谱》初稿不尽完善,但该二人付出了一定艰辛。二○○四年夏,九世玉俊邀集族人凤凯、春生、树才、树学、振民、振芳等人,分别了解、收集族人的婚、育情况,在一九八五年《家谱》初稿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内容,更正差错,由玉俊组稿,族长玉才审定,编辑了《蒋氏家谱》第一卷。 本次编辑,从“绍仁”及其后世长子始录,本世录完,再启一世;每世首录的第一人,在其名字上面标有五星;凡已婚男子则予立户,对未婚男女和在外定居婚、育状况不详的,只在其父母户内注明生有其人(已婚女子兼注明出嫁何处),一男娶多妻者,只收录了生有子女的妻室;所收录人员,只录其婚、育情况,不涉及政治和社会活动;为便于分辨,对同辈同名者,在容易弄错的名字后加注了乳名;收集时限为二○○四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这次资料收集,本着实事求是,知道多少算多少。应该说明的是,古代,农民入学或参与社会活动者甚少,日常多用乳名,大号传不开,现流传之大号,有的系后人追封。
㈣ 蒋姓的由来
姓氏:蒋 祖籍:河南
祖宗: 伯龄
分类: 以国为氏
堂号:乐安堂 郡望:乐安郡
堂联:三径世泽九侯家声
周成王(西周国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龄于蒋地(今河南光山县),建立将国,其国人以国名为姓就是将氏。
春秋时期蒋国被楚国所灭,其裔有迁居乐安者(今山东邹县),并在当地发展成望族,因此以“乐安”为郡望、堂号。
西汉时伯龄裔孙蒋诩,哀帝刘欣时为兖州刺史,以廉直著称,后因王莽撮政,借病归隐,荆棘塞门,舍中开三经,不出。唯羊仲求仲同游之。
东汉初年,蒋诩曾孙蒋横,佐光武帝刘秀讨赤眉有功,官至大将军,其九子俱封侯,公华侯颖;会稽侯(今浙江绍兴)郑;临江侯(四川忠县)川;临湖侯(安徽无为县)曜;临苏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远县)稔;云阳侯(陕西淳化县)默;函亭侯(江苏宜兴)澄。蒋澄为宜兴始祖,其裔孙将仕杰,元朝末年避乱而迁浙江奉化溪口镇,为标榜蒋氏的发展,
氏人以“三径世泽、九侯家声。”为堂联。成为蒋氏的代名词一直延用至今。
寻根溯源
1、蒋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统与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龄,周成王时受封于蒋(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光山县西),建立蒋国,为伯爵,史称其为蒋伯。春秋时,蒋遭楚灭,蒋伯的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蒋氏。2、其他少数民族如满、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瑶、傣、土家、壮、羌及苦聪人有此姓。
得姓始祖
蒋伯龄。乃周公旦第三子,周武王姬发灭掉荒淫无道的商纣王之后,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的叛乱,确定宗法制,创立了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同姓诸侯,其中将自己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地,称蒋伯。公元前六一七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名为氏,并尊蒋伯龄为蒋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河南为蒋姓的最初发祥地,楚灭蒋后,蒋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迁。秦汉之际,有蒋姓西迁入陕西,东迁入山东,其中在山东博兴、寿光的蒋姓繁衍的最为旺盛,故蒋姓世代有以“乐安”为堂号的习俗。蒋姓南迁较一般姓氏都早,始于汉代,东汉建武年间,逡道侯蒋横遭谗害,其九子避难四方,光武帝醒悟后,九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颍、会稽侯郑、临苏侯浙、临湖侯曜、浦亭侯巡、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苏宜兴)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多数散居于我国南方的江苏、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并且成为当地的开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蒋姓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东汉末年,有一支从河南迁往山东东莱郡,三国时曹魏的蒋济即其后裔。此期有蒋休(西汉名臣蒋翊之十世孙)自乐安迁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其子孙有迁浙江奉化之三岭。据考证,天下无二蒋,蒋姓中国人本出自于一家。汉代以后的蒋姓,大都出自江苏的宜兴,其始祖为函亭侯蒋澄,后来中国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唐初,陈元光入闽开漳,有蒋姓将佐随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蒋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时,蒋翊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的采莲桥,其后代文人蔚起,成为甬上望族。宋以后,福建、广东蒋姓已盛,元季,仕杰公(宋神宗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之裔)始迁奉化武岭禽孝乡(即今溪口镇),此即蒋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闽粤蒋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居台湾,蒋姓族人大批随往。如今,蒋姓已广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蒋姓约占全国汉族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