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供给
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非营利组织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方向、思路和实施路径,必将大大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动力,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广阔空间,切实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福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重中之重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正确处理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各种市场主体和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资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结构,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总体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效路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公共事业领域。这有利于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促进政府自身运作方式的改革,减轻政府压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效率;有利于发挥社会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改善社会文化治理方面的作用,激发整个社会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创造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归根到底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政府工作重点在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各级政府保障责任和义务的标准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同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方式,激发文化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方面有许多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宝贵经验。今后,各级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健全政策措施,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扶持;营造平等准入的发展环境,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和促进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加强宣传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舆论氛围。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缺一不可,要把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引入市场机制,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格局,全面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力和发展动力。
㈡ 社会化服务特征
由于服务范围涉及公益性部门和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部门,因此社会化服务这一产品可区分为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同时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服务的定制性
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是以无形的方式,在顾客与服务人员、有形资源商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可以解决顾客问题的一种或一系列行为。这种服务的实质是与顾客的有效沟通,挖掘消费者现有的或潜在的需求,并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就一个特定的顾客而言,到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查阅地质资料这类产品消费与接受地质资料管理者提供的服务是同时发生的。按照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访问教授洛五劳克(Christopher H.Lovelock)提出的根据服务行业的性质、服务性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服务定制化服务程度和服务人员主观判断程度、服务需求性质、服务传递方式划分为4种分类方式(崔立新,2003)。显然,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属于根据服务定制化程度和服务人员主观判断程度划分的类型,如表3-4所示,可以归为 “双高型”的服务类型,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这类服务不仅要求高度定制化,而且要求服务人员作出大量的主观判断,确定服务方法和服务特点。因此,地质资料服务提供者在与顾客接触过程中,不只是就顾客提出的需求作出消极的反应,而要经常与顾客进行积极地沟通,引导顾客;同时,听取顾客所提供服务的建议,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务。由此对地质资料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接受全面培训,掌握专业技术,把握国家政策走向,善于判断,以便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表3-4 根据服务定制化程度和服务人员主观判断程度分类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也存在一般性的特点。
(二)服务的无形性
无形是服务的最明显的特点,表现为活动形式的消费品,它不是由某种材料制成的,且没有一定的重量、体积、颜色、现状和轮廓,不固定或不物化在任何耐久的对象或可以出售的物品中,不能作为物而离开服务者独立存在。顾客在消费服务之前,无法看见、听见、品尝、触摸、嗅闻服务。服务之后,顾客并未获得服务的物质所有权,而只是获得一种服务经历。
由于服务是无形的,顾客在得到服务之前,往往无法肯定他们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也很难描述;而且,顾客无法在得到服务之前先试用。正是因为服务的无形性,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一般比较主观,一般用经验、信任、感受和安全等方面语言描述服务,方法上十分抽象,很难评价一项服务的好坏。
(三)服务组织的公共性
我国的地质资料服务部门是事业单位,是政府组织推动公共产品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实施单位。作为公共组织,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产出的非市场性或垄断性,这种垄断性主要是由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政府管制等因素所造成,并会对其评估产生后果:一是服务的垄断性往往伴随着信息的垄断,使得公众难以掌握充分的信息;二是评估标准困难,因为管理者与服务者具有唯一性。
公共服务的双向活动,即通过与社会和公众互动过程来实现要求公共组织必须先获得充分的公共信息,了解社会和公众需要什么,希望从公共组织得到什么。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受众产生的各异需求,完全了解各种需求是不可能的,这给客观评估公共组织的服务效果变得更加困难。
(四)公益性与商业性共存
目前,我国的地质调资料社会化服务机构以地质资料管理部门为主,生产部门和咨询服务机构为辅;服务的对象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因此决定了服务机构主要是公共组织,服务方式分为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两类。
公益性缘于服务组织的公共性,服务内容是公共或者准公共产品,服务机构的运行源于公共财政的支撑。如果服务对象寻求服务的目的为政府决策或是公众利益,那就应该得到公益性的服务;如果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活动,如企业的投资决策活动,则属于商业性活动,对其服务则应以商业性服务管理方式加以调整各种关系,包括收费等。
(五)服务效果的滞后性、间接性和难定量化
滞后性表现在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效果尤其是服务效益不能马上体现出来,如找到了有开采价值的矿床还需要进行工程开拓、采选等投入,产品才能供应社会产生使用价值。间接性表现成果地质资料的服务只是某项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未独立发挥作用,其价值表现为贡献份额,如重大工程的部署,成果地质资料只是辅助性技术支持,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又不可或缺。
难定量化则是服务面广、效益链条长等共同因素影响的结果。公共组织目标的多元性及目标弹性,以及服务的互动特性,决定了考评的难以量化。目标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缺乏一个可以统帅各项具体指标的总目标,尽管法律、法规可能赋予特定公共组织数个目标,但并未规定各目标之间的权重和替代关系,加上目标的弹性及软目标,表述抽象笼统且难以量化的硬性指标,均使得对公共组织的服务效果评估出现困难,尤其是量化的评估更是难上难。
㈢ 什么是公共服务社会化建设
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社会化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拓展公共服务外包、充回分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答服务方面的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状况,满足公民的直接需求,缓解和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客观需要;公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在要求;优化资源配置,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㈣ 公共机构应当积极推进公务用车服务社会化,鼓励工作人员利用什么出行
公务用车应优先选用低能耗车辆。
公共机构的公务用车应当按照标准配备,优先选用低能耗,低污染,使用清洁能源的车辆,并严格执行车辆报废制度。公共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公务用车,制定节能驾驶规范,推行单车能耗核算制度。公共机构应当积极推进公务用车服务社会化,鼓励工作人员利用公共交通工具,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
(4)公共服务社会化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用车单位需定点企业提供公务用车社会化服务时,可依据《合同》约定及定点企业服务承诺,对其价格、服务及履约情况等进行监督。严禁用车单位私自租用定点企业以外的社会车辆,一经发现追究单位法人责任。
定点企业在提供公务用车服务时,严禁接收私人挂靠车辆参与运行,一经发现随时终止服务资格。用车单位对定点企业违背《合同》约定事项,可向区政府车辆管理服务中心或区财政局投诉,并对其投诉情况进行核查,按照《合同》有关规定追究其违约责任直至取消其定点企业资格。
用车单位和定点企业在实行公务用车社会化服务期间,区政府车辆管理服务中心和区财政局将对用车单位和定点企业履行合同的约定事项情况进行检查,若在公务用车服务中遇到新的问题,请及时向区政府车辆管理服务中心反映,区政府车辆管理服务中心会同财政部门适时研究解决。
㈤ 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名词解释
所谓公共服务社会化,就是根据不同公共服务项目的性质和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鼓励各种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兴办公益事业和社会服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㈥ 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主要有哪些形式
1.非营利组织的供给
2.社区的供给
3.自愿供给
公共服务社会化的主要内形式 ,归结为两容大类:
一类是市场化形式,主要为公司化与私有化、公私合作和竞争选择。其中,公司合作包括合同承包、特许经营、共同生产;竞争选择包括外部竞争和内部竞争。
另一类是非市场化形式,主要为内部分权与公众参与。内部分权也就是放权于基层;接纳公众参与,让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㈦ 公共服务与社会化服务
(一)公共服务及供给
1.公共服务及分类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够促成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公共服务体制,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是我国改革与发展进程在当前阶段的迫切要求。在我国,公共服务有三种含义:一是国家是公共服务型国家,所以其所作所为都是提供公共服务;二是政府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所以其所作所为都是提供公共服务;三是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有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公共服务的方式,公共服务可分为一般公共服务与具体公共服务。如果国家的性质与职能是为全体公民及其共同利益服务,政府是公共服务型政府,那么所有的国家公职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不论其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如何,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务,所有使用了国家公共权力和国家公共资源的社会过程都属于公共服务。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具体的公共服务则是依其内容和形式而定的。具体公共服务分为直接公共服务和间接公共服务。间接公共服务是指为满足公民及其被监护人(如未成年子女)生存、发展、生活以及从事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某种间接需求而不是直接需求、使用了国家权力和国有资源的社会活动过程,如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直接公共服务则是为满足公民生存、发展、生活以及从事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某种直接需求的、有国家权力、政府行为和国有资源介入的社会生产过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当谈到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主要任务之一是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的时候,就是指的这种直接公共服务。
根据公共服务的内容,公共服务可分为基础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服务。基础性公共服务是指那些公民及其组织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或者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有某种政府行为介入的基础性服务,如供水、供电、供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等;经济性公共服务是指通过某种政府行为的介入为公民及其组织即企业从事经济或生产活动所提供的服务,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性信贷等;社会性公共服务是指通过某种政府行为的介入为公民的生活、发展与娱乐等社会性直接需求提供的服务,如公办教育、公办医疗、公办福利以及环境保护等;公共安全服务是指通过某种政府行为的介入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务,如军队、警察和消防等的服务。
2.公共服务对象
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公民及其组织。公民的各种直接需求,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组织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公民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分别表达了公民的经济需求和社会需求。公民的经济组织即各种形式营利性的企业,公民的社会组织即各种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这两种组织形式构成了民间的组织。政府为满足公民及其组织的直接需求所开展和介入的活动,即为公共服务。如果某政府机构是在为政府本身的需要而工作,其服务对象是政府机关和政府工作人员,那么就不属于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满足的是公民及其组织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在一个社会中,公民及其组织对服务的需求可以是无限的,但却并不能要求由公共服务去满足所有需求。公共服务只需保障公民及其组织的基本的直接需求,而其他部分的直接需求则由民间服务供给机制去决定。譬如,公共服务应该对每一个公民及其被监护人保证基础教育的供给和基本社会保障的供给,在此之外的教育和社会保障可以由民间服务供给机制决定。也就是说,保障社会弱势群体或者穷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是公共服务的目标,富人则可以通过民间供给机制去满足其更多的或更高的需求。在一个社会中,公民及其组织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公共服务水平和优先事项安排是由该社会的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社会经济体制以及发展战略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3.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必须有政府介入,但却并不一定须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与手段是多样的,其所依托的组织机构也是多种形式的。譬如,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可以是公共行政机构,即正式的政府机构,可以是专门的公共服务机构,如公立学校和公立医院等;也可以是具有公共性的民间服务组织。所谓公共性的民间组织,是指私人企业和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如非营利公共服务组织和社区组织等。私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共同特性是非政府,它们都不属于公共组织。但是,如果有了政府行为的某种介入,如政府通过特许经营、合同承包、无偿资助或者优惠贷款、共同投资等方式介入了民间组织的活动,那么这些私人和社会组织在保持其民间性质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成为贯彻国家意志、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工具。在实现公共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政府必须承担最终责任,保障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绩效,但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却可以根据情况灵活选择和组合。
(二)公共服务社会化的现实条件
在世界各国的公共服务改革过程中,公共服务社会化是一个较有共性的发展趋势。所谓公共服务社会化,就是根据不同公共服务项目的性质和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鼓励各种非营利公共服务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兴办公益事业和社会服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内涵主要有:在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上,政府不再作为唯一的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而更多地转为社会主体活力的持续释放提供制度保障这一角色上来:在政府与公民关系的认识上,公民作为政府行政行为的相对方,享有参与权和发言权。政府行政的效果取决于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有赖于行政相对人的合作与支持。政府和公民之间不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同时还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服务与被监督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社会化方面进行了多样化尝试,并在局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有利条件有以下几点。
1.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第三部门”日渐壮大成熟,为公共管理社会化奠定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政府和社会组织体系之间开始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为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服务社会化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行政手段在弱化,社会渐渐从行政的一元化中分离出来,各种社会中介组织进一步发育、发展,它们正在逐渐成为民间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力量。社会关系分化速度加快,各种新的利益群体重新组合、构造,正寻找新的利益表达途径。广泛的社会参与要求已经动摇了 “单位”和 “部门”在某些领域中的特权。
2.政治体制改革为公共服务社会化创造了体制条件
通过改革,政府逐渐转变了管理方式,管理的触角正从微观管理领域收回而转向宏观管理领域,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变单一管理为多元管理、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使得公共服务社会化在管理制度层面上成为可能。
3.行政文化环境的演变为公共服务社会化提供了文化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精华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不断整合、相互渗透,对公共行政系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心理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主、公平、效率、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已成为行政文化的主流。
㈧ 公共服务社会化的重点和难点
难点在来县域,城乡统筹、包括推自进城镇化都离不开县级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计划对县域基本公共服务现状进行全面评估,按照服务能力进行分类,在摸清家底的条件下提出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政策工具包,以提升不同类型县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另一个难点是不同人群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特别是在城市框架内,中心城区与新城、城乡结合部、边远区域。包括区域一体化的大城市群都面临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区域一体化的问题,如京津冀一体化公共服务如何资源配置、制度保障、可用政策工具等。
重点在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两个层面。
㈨ 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主要有哪些形式
1.非营利组织的供给
2.社区的供给
3.自愿供给
公共服务社会化的主要形式内 ,归结为两大类:容
一类是市场化形式,主要为公司化与私有化、公私合作和竞争选择。其中,公司合作包括合同承包、特许经营、共同生产;竞争选择包括外部竞争和内部竞争。
另一类是非市场化形式,主要为内部分权与公众参与。内部分权也就是放权于基层;接纳公众参与,让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㈩ 心理咨询协会能为社会化公共服务做什么
可以这样理解:房地产建设生活家园;法律建设秩序、和谐家园;心里咨询建设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