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1,政务公开,让群众可以监督。
2,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公开,让群众监专督。
3,建立政府是应该为纳税属人服务的观念。
4,严查贪污受贿。
5,搞清楚政府的职责范围,该管的一定要负责,建立问责制度。对于不该政府管的不要去参与,如企业的经营行为,政府不能具体去插手。
6,不能以短期GDP作为衡量干部的标准。要以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标准。
⑵ 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1、有利于健全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当前在我国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中,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财政支持体制,没有建立规范的政府分工和问责机制,没有形成地区间和城乡之间资源的公平配置制度,由此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所提供的数量和质量,并制约了公共服务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
2、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随着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国家之间、地方之间公共服务的差异也越来越敏感,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务上花了多少钱,更关心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对公众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什么切实的改善。
3、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整体配置效率:政府资源配置的职能不仅没有削弱而且还在不断加强。虽然2005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8.5%,但从政府实际能支配的资源和职能范围看,我国属于“大政府”国家。
4、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日趋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以跨国企业为代表的国际竞争逐步演变为国家间市场、企业、政府、资源等全方位的竞争。政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国际竞争的后台支持,而是直接走上了国际竞争的前沿舞台。
中国政府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但在操作层面必须明确界定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从中国的现实看,可以运用基础性、广泛性、迫切性和可行性四个标准来界定。所谓基础性,是指那些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公共服务,它们的缺失将严重影响人类发展。
所谓广泛性。是指那些影响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和个人的公共服务供给。所谓迫切性,是指事关广大社会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利益的公共服务。所谓可行性,是指公共服务的提供要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能力相适应。
从上述标准判断,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是广大城乡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务,是建立社会安全网、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成为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⑶ 如何提升公务员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
一、强化宗旨意识,培育公共服务精神
要充分明确当今政府转型的方向即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因此,作为公共服务职能的执行者,我们公务员必须以平实而深邃的群众观,站在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职责的高度,培育公共精神,其内涵有: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公正精神、服务精神、责任精神等,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进一步塑造好公务员的行政人格,推动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能力建设,创造公共服务产品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对我公务员的公共服务监管提出的更高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与战略思维能力,能够持续有效地获取公共服务领域所需的现代社会综合治理知识与技能,变革思考方式,应对当今利益社会、流动社会、网状社会特点,加强对公共管理领域需求的研究与探索;依法行政能力,能够学法用法,依法办事、准确执法,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联系群众的能力,学会做群众工作,与群众交朋友,有效回应公众反映;自我规范能力,能够接受监督积极做出调整,不断端正公共服务的价值理念、权力观念等,如履薄冰,兢兢业业,管住风险,阔步前进。
三、保持耐压脱敏,应对转型管理挑战
我们基层职能部门常年处在行政一线,必将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如工作压力、责任压力、舆论压力、规则压力等,因此要学会心理调试,及时消除由压力而可能带来的种种不良心理,耐压脱敏,迎难而上,乘势而为,以反观自我、涵养修身,追求心与物、身与心的和谐,积极应对挑战。
⑷ 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互联网+”下如何能更好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力。
一、以“互联网+”解决方案为抓手,搭建互联网便民平台。
2015年4月13日,上海市政府与腾讯公司在沪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依托上海市相关产业基础和政策资源,结合腾讯公司网络社交、创业基地、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特别是优化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此次框架协议的签订把互联网+应用到了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刀刃之处。各地可参照此次框架协议,充分利用各地基础数据资源,搭建互联网便民平台,把日常所需的居民购物、出行、学习、教育、信息服务都添加到该便民平台模式中,通过此平台为便民夯实基础。
二、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实现无线热点全覆盖。
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无线热点基站,把无线城市项目打造的更能贴合民众需要。可以将无线热点覆盖到整个城市,包括社区、街道。热点内容包括居民出行、医疗、教育、社保、养老和居家服务,同时应重点打造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家庭,实现社会管理信息化、居民生活智慧化。
三、以“互联网+”为沟通桥梁,拓宽政民交流新渠道。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打破了传统政民面对面交流的局限。网民可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对事物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以及可以对政府服务提出意见和意见。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会通过互联网倾听“人民的声音”,并且与网民在线交流。现在网络举报、网络投诉、网络建议等多种平台增加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使得政府能够倾听到更多的心声,根据民众的建议提升服务能力。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之快,多种媒体渠道可以充分利用。政府机关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网站交流平台、政务微博等多种方式,让民众参与到政府工作当中,发表他们的观点,从而能够全方位的认识不足,提升服务能力。
伴随知识社会的来临,还有无处不在的数据资源,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从创新、开放多角度充分利用,从而改变政府工作的方式方法,引领工作服务“新常态”。
⑸ 如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需做到以下四点
(1) 转变职能,更新观念
(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是要坚持以服务为重点。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态度,从群众的需求出发。
(4) 建立考核制度。
⑹ 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公共服务的绩效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需求,构建以人为本、覆盖城乡、分布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任务。一是推进公共教育体系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健全财政对九年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全面实施“两免一补”,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支持力度,在满足本级教育投入依法增长的基础上,保证新增教育经费70%投向农村,引导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农村辐射,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组织优秀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内涵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落实助学贷款政策和助学政策。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建设一批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和示范院校,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鼓励、扶持、引导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二是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增加政府投入,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市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妇幼保健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完善有利于广大市民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加强基层卫生服务工作,建设城乡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使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全市居民,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机制,根据各区县实际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收支两条线管理,对社区常用药品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社区卫生的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加快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双向转诊机制,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的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医疗环境,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实现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首都广大市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要求,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构筑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为主体的四级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为每个社区和村配置方便群众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和设施。切实维护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着力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市民文化生活。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繁荣首都文化事业,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四是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解决好就业问题。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增加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郊区农民转移就业、来京务工人员就业服务,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完善并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合伙创办小企业,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稳定性。完善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体系,发挥社会各界力量,重点加强对城镇失业人员、郊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和劳动者素质。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维权、劳动保护,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社区、村镇就业服务组织网络,创建比较充分的就业社区、村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并规范社会职业介绍机构参与就业服务,鼓励发展劳务派遣企业,稳步推进公益性就业组织的发展。逐步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完善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制度。围绕构建和谐社区的要求,加大投入,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建立低保与就业联动机制,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失业人员就业。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认真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权益。五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加快建设与首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加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确保基金安全。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把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覆盖范围,强化保险基金统筹部分征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解决学生、学龄前婴幼儿及无保障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加大财政对参保农民的补贴,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培育和发展慈善组织,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推动首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全面促进社会福利、优抚、残疾人事业发展。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六是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完善监控网络,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实现公共安全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和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共安全。加强重大安全事故防治,确保安全生产,坚决防止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健全以“巡逻、社区、治安、内保”四张网为框架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预防、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和平安建设活动,推进警力下移,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到基层,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全面推进科技创安工程,在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在城市社区普遍安装技防设施,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完善管理措施,创新管理方法,建立社会管理与服务数据库,提高对社会的动态管理和控制能力。政府是公民社会中公民意愿的执行者,同时,政府团队也是区域政府辖地的精英分子,所以除履行管理职责以外,往往在发展、建设上更具开拓性,并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区域社会和政府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就是以更少的投入,获取更大的发展和管理效率,并不断提高公共福利水平。政府管理水平的主要评价标准是其工作绩效。政府的绩效管理,从宏观看,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主要体现在发展效率、环境水平和公共服务效率上。本文仅从地方政府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探讨政府管理绩效和公共支出效益的提高。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围绕提高绩效这一目标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机制和技术。绩效管理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手段。政府绩效的考核标准主要指:经济、效率和效益。政府绩效的经济性,表现为在投入水平一定时,成本最低;或者利用现有资金,获得最大量和最佳比例的投入;政府绩效的效率性,表现为行政管理活动的产出同所消耗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要素之间的比率较高;政府绩效的效益性,表现为产出质量好、产出导致了所期望的社会效果、公民或顾客满意程度的出现。近年来,北川羌族自治县围绕管理创新,积极构建“政府绩效管理网络”。按照“激励约束并重,双向调控有力”的总体思路深化财政改革,构建标准的公共财政“差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2006年全县财政公共社会事业支出占当年财政决算总支出的13.3%,比“十一五”末有了大幅下降。一是注重完善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政府绩效评估包括经济测定、效率测定和效益测定三项主要内容,每项测定都要借助于一系列的绩效指标。所谓绩效指标,是指公共管理活动中某一特定方面效果的规范化的量的显示。北川羌族自治县科学设置并逐步完善目标管理体系,尽可能量化行政事务管理目标,实行领导联系乡(镇)村制度,并指导乡(镇)制定和完善了对村(居)社干部的目标考核办法。从2005年开始,北川羌族自治县积极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服务型政府,精简机构、减少审批,系统推进行政事业机关的目标绩效考核,从组织设计、制度重塑、考评导向上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其中,党政机构目标责任的内容涉及两大类:一类是县委、县政府部署的重点工作任务,具体包括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另一类是有关职能部门的目标和责任,具体包括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经济责任、重点建设项目、公务员管理与队伍建设等,还包括部门在履职过程中的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工作效率、公务员效能投诉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将上述目标内容设计分解为详尽程度不等的具体指标体系,并赋以不同的权重。为了对目标完成情况的监测和考核评估,北川羌族自治县构筑起了多层次的督查和日常监控体系,对完成目标进展情况实行月报告、季调度、半年督查和随机抽查。不断完善以实绩考核为核心、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考核评定中注意综合运用职能部门考核、专业部门考核、日常数据分析和群众评议等结果,并将日常监督情况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化考核评估。1、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转变绩效管理观念1、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转变绩效管理观念加强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和宣传,让全社会尤其是公共管理部门充分认识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应通过对绩效管理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和了解,使人们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改变对绩效管理的消极、抵触态度,正确对待绩效管理工作,在各方面对绩效管理工作予以配合和支持,推动绩效管理事业的发展。立法保障是开展政府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制度化也是当前国际上绩效管理活动的趋势之一。对于我国,当务之急是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完善政策和立法使我国政府绩效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首先,要从立法上确立绩效聘雇的地位,保证绩效管理成为公共部门的基础环节,促使公共管理部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其次,从法律上树立绩效评管理的权威,使绩效管理机构在公共部门中应具有相应的地位,使绩效管理结论能够得到有效传递和反馈,管理活动有充分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体制是推进绩效管理事业发展的关键。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需要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的评估经验,在各级公共部门内部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机构,对公共部门实施的各种公共项目进行评估,充分发挥公共部门内部评估的功能,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水平。同时,应该借鉴国外思想库发展的经验,鼓励和发展民间中介评估组织。由于中介评估组织独立于公共项目的利益关系之外,有助于保证评估的公正和客观。而且,政府部门。立法机关的评估工作可委托民间中介组织来完成,以节省大量的公共资源。我国的绩效管理事业起步较晚,相应的管理人才培养也比较薄弱,至今还没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制度,全国性的绩效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各部门、各单位只是根据本行业的具体特点和需要开展一些临时的、分散的培训工作亟需改变,要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加强绩效管理人才的培养,形成比较完善的绩效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造就大批合格人才,为我国公共管理部门绩效管理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当前而言,政府应给公共管理中的绩效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开展绩效管理人员培训,建立比较灵活的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公共管理人员的素质。此外,还应重视对政府部门领导的培训,通过介绍国内外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经验,研究绩效管理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他们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水平。政府绩效管理的成功还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估信息系统,进行及时的信息收集、分析。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构建电子化信息系统,通过标准化的协调和优化功能,保证电子政务提高效率,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加强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间的有效沟通,利用网络、媒体等各种途径搜集社会各方面的内容信息;对数据进行正确性检测和整合,通过科学有效的统计方法和测算方法,提高对数据采集以及整合利用的能力,使数据真实可靠,决断合理有效;提高评估者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公共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自身业务修养,不断提高其业务理论水平,使其能够利用各种信息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共职能部门公共管理的有效性问题,即公共管理和行政执行的绩效如何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考核、评估,并形成系统的公共职能部门绩效管理体系,是近年来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界讨论得较多的问题之一。政府绩效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关键业绩指标体系(KPI)的方法,其中GDP增长构成了考核体系的核心指标,而社会效益、环境及资源保护、文化效益等等,则构成了与GDP增长相匹配的次级指标。这种政府考核关键业绩指标的单一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失衡。而政府公共职能部门绩效管理考核体系的不完善,则是导致失衡的管理原因。持续的制度和管理创新,是中国发展模式的核心。而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需要一种科学、平衡地评价政府绩效的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在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评价方法,“3E”评价法,标杆管理法,平衡记分卡法等,以此引导政府公共职能部门及其公务员科学、平衡、规范地执行行政管理职能。实现以传统的"政绩观"转换成为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第一步:领域界定,建构框架在此期间,根据公共服务指标设计项目工作逻辑模型(图3)界定公共服务的领域,包括公共信息、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交通、文体休闲、科学技术十大领域,每一个领域下含若干个公共服务维度,通过工作逻辑模型清晰地表达出公共服务领域(维度)的产出,其远期成果为社会效益,结合结果导向原则,综合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这样就可以较为系统地确定与各个公共服务维度绩效考评最为相关的指标,建构起一套理论设计的指标体系框架。第二步:公众访谈,提炼指标通过对公众的访谈,了解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特别是公众所关注的公众服务中的相关事项,并基于这些关注事项概括、提炼出一组指标。这一访谈的面不必太大,但访谈对象却必须有充分的代表性,不同类型公众都要尽可能涉及到。另外,考虑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认知可能受到亲身经历的范围与程度的限定,访谈对象还应适当包括一部分相关服务领域的政府公务员,以便于把握公共服务在当地的提供程度或大致情况,从而对后期绩效指标的设计与筛选提供参考信息和背景材料。第三步:整合指标,设计问卷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实际情况进行指标整合:理论设计的指标体系框架+访谈基础上提炼出的备选指标=一套初选实效指标组合。在此过程中辅以统计年鉴规范指标名称,便于实际应用中指标数据的统计和转化。进而设计指标筛选调查问卷,问卷采用五个程度值设置对各个指标进行评价,即“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和“很不重要”。以期对各初选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权衡,验证指标实际应用的信度和效度。第四步:问卷调查,初选指标将初选实效指标组合进行指标筛选问卷调查,以民众为调查主体,进行问卷发放回收,进而通过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信度与效度的检测,从第三步整合的指标中综合权衡出一套终选实效指标,大致确定公共服务的评估指标体系。第五步:查漏补缺,调整指标在被删的指标中,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对被调查群体的职业、身份分析,检验是否存在因问卷调查对象界定的局限表达(如职业背景),导致对某一方面的指标有较强的偏好性而误删指标。接着,根据指标数据的获取路径进行适当的指标调整,如可获得性、获取对象、获取方式、难易程度、成本大小等,使得调整后的指标具有便于评估、计算科学、实用经济的特点。第六步:确定体系,赋予权重立足城市公共服务实际,验证得到的指标体系,根据绩效评估设计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优化指标,以提高评估的准确度,并设立出指标相应的数据收集方法、以及评估责任单位,确定出最终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的权重赋予方面,采用常用权重分配方式,给不同领域平均赋权重。在将公共服务划分为十个领域的情况下,给予每一领域的权重值是一样的,只是在每一服务领域内部,各项具体指标的权重上体现出差异。对于具体指标的权重赋值,可采用德尔菲法。
⑺ 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有什么方法
第一,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明确公务员的工作宗旨。我们的工作宗旨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一切工作都要体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无论从政策的调研、制定到执行、修正,都要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要确立人本意识,以民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民众意志为根本导向,在执行公务中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要确立责任意识,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己任,以公众满意度为最高标准,以对民众负责为崇高使命,摆正自己与人民的位置。要确立正确的权力服务观,即公务员在权力运用中始终把服务放在首位,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牢牢记住,我们每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群众的满意为工作的出发点。
第二,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提高公务员的个人素质。公务员个人素质的好坏,决定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和服务员,必须有服务意识、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提高个人素质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学习。我们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对自身从事的行业相关业务规章制度也要了然于心。不仅要透彻理解政策,还要能正确运用政策,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协调能力。工作虽然繁重,但是我们依旧坚持接好每一个电话,接待好每一名相对人。经常对一个相同的问题,需要解答几十次上百次。但是依旧要保持平衡、良好的心态,把握服务的技能,针对问题较多的服务对象,面对棘手的问题,也要认真耐心处理。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做到群众反映的事情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公务员素质的好坏,其实就在这样重复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廉政好、服务好、态度好”就可以得到体现。
第三,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提高公务员的全局意识,加强配合,减少不必要的内耗。部门之间沟通不畅,职能业务交叉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事儿要么大家抢着管,要么谁都不管,政府公共服务出现“真空”,跨部门政府服务难以联动。这种现象造成了群众有了问题往往不知找谁,或者办一件小事而需要跑很多趟,费时费钱又费心。所以,公共服务需要一体化,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公共服务需要“一次性告知”,不要让群众办事摸不着头脑。
第四,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最重要的是要求各级政府能够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包括加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以及发布公共服务信息等。这既是保障社会公众服务的需要,也是保障一个地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要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深化和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交由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最大限度地解决公共服务职能的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
要调整和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结构,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全面提升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中心功能,推进政务的公开、便捷、优质、高效。同时,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工作的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基层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五,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推进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改变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公共支出在公共财政中支出的比重,努力做到经济性公共服务与社会性公共服务相协调。
通过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这里,要特别注重推进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保障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享有接受教育、进行创造、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正当权益,尽快形成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
通过整合社会事业资源布局,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并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比如,通过加快新农村建设,逐步把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逐步缓解城乡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目前,我国由政府主导的收入再分配,主要包括税收和转移支付两大类。因此,可从这两方面进行考虑,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缓解日益突出的城乡收入差距矛盾。
第六,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规范公共服务行为。公共服务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作为各级政府和公务员要围绕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针对目前一些地方在关系人民生命安全的食品、医药领域,假冒伪劣产品还时常出现的问题,切实强化政府监管职能。
要重在形成包括完善的法律环境、专业化的行政监管机构、多种行业自律组织、多级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以及舆论媒体和公众监督在内的现代监管体系,实现政府对市场监管职能的真正到位。
要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当前,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应当把相当大的精力用于各类社会矛盾的解决,各方面利益的协调,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切实把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实到基层。要建立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特别是采取法律、技术和增加投入等多种措施;提供良好社会治安环境,从源头上减少犯罪,增强人民的安全感;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群体,以减少社会动荡。
第七,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创新公共服务方式。要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法治化。通过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强行政立法特别是公共服务方面的立法,深入推进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推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探索建立公共服务行政执法预警制度,形成良好法制环境。
要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通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强信息互联共享,积极开展网上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公开化,要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扩大群众知情权。加快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在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调节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真正形成政府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⑻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措施有哪些
(一)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
(二)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招录和教师选聘时优先。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三)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完善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妇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农村老龄服务。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五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发展农村邮政服务。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提高综合利用效能。
(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军队和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
(七)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地震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加强专业力量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加强防洪排涝抗旱设施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落实安全标准和责任。全力做好汶川地震灾区农村恢复重建工作,加大投入,对口支援,发动群众,加快受灾农户住房重建,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
(八)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农村广大干部要进村入户做好下访工作,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政法工作,推进农村警务建设,实行群防群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严厉打击黑恶势力。
⑼ 如何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如何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过去传统上,政府一直想把自己打造成全能政府版,在思维定式当中公共服权务从提供到管理都是政府的事情,这个格局从计划经济体制一直延续下来,近年来有所突破。中央提到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如果是基于现在的政府对职能的认识,因为拘泥于自身传统思维和职责履行的方式,可能会有很大的局限。在讲到引入社会资源这个问题,进一步如何管理的问题,这个问题引起很大的争议。
再一个就是成本意识。公共服务是否要考虑公共服务提供和管理过程的成本,实际上在这个问题当中,我们讲的这种成本不仅仅是政府投入的成本,而是指实际运作过程当中效率效能程序是否繁琐。
广大人民群众需要公共服务需求量是非常大的,简单看政府职能部门,涉及到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管理的部门也不少,但是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公共服务提供的职能部门叠加、职能叠加,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公共服务缺失覆盖不足严重缺失,效率和效能低下这两个突出问题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当中过去都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⑽ 怎样提高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
第一,接待服务能力
无论是从事何种公共服务工作的公务员,都需要首先具备处理各种公众咨询礼貌接待公众的服务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和公众直接打交道的公务员来说尤为重要,它相当于政府最一线的前台服务。这一岗位的工作通常都是以直接提供服务的方式与公众发生关系,不仅关系着后续服务能否顺利开展,更关系着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融洽与否,关系着公务员、政府乃至党和国家的权威与形象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接触日益增多,公众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务员所担任的服务角色也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性要求公务员必须对各种政府信息了如指掌,并清楚地知道如何以合适的方式和态度把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给需要它的公众的手中,做好与广大公众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工作,如政策咨询、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政府各类信息的发布、政府管理服务职能的咨询、公众信访接待,以及其他的来访接待等。
第二,业务服务能力
除了咨询接待工作外,公务员还要为公众提供各种各样的与公共服务职能相对应的社会服务,诸如城市规划、城市水电建设。公共交通运输、教育设施建设、市政建设、城市环保、医疗卫生、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这些都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是公务员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这些工作与公众的日常生活以及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因而,对公务员的业务服务能力要求也较高,不仅要有履行职能的专业能力,向公众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还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现场处理、现场组织的能力。
对于公众来讲,不管公务员的服务态度有多好,只要是没有解决问题,都不会得到认可的。公众最看重的就是能不能办成事、解决切身利益问题,这也应该是服务的终极目的。
第三,管理服务能力
公务员除了履行直接服务职能外,还需履行一些必要的管理职能,这些职能通常不直接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公众,而是一种间接服务的方式。这种管理行为渗透于国家事务、公共事务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政府行为中,服务行为与管理行为往往相伴出现,相互交织。同一个政府行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有不同的结果,即从这一个角度看它属于管理行为,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就变成了服务行为。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管理与服务是相伴相生的。不同之处在于,有些行为可能是重管理轻服务,有些则恰好相反。如工商企业登记工作,对在其中工作的公务员来说,既是依法履行工商管理职能的管理行为,又是为社会公众进行公共服务的行为。
影响和决定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公务员个体的特质。是对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必须具备的特殊素质的要求,这种素质有信仰方面的,如要坚持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也要有基本智力方面的,如学历、知识以及基本的工作能力,同时还包括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心理特征等,这是提升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条件。
二是服务对象的特质。是公务员服务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素质,公务员要想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就要了解所服务对象的不同素质、不同需求、不同动机、不同价值观、不同态度等。之所以要了解这些基本情况,是因为公务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是互动的矛盾统一体,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就是在与他们打交道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培养和锻炼的。
三是环境要素。包括目标、任务、组织结构、经济条件、文化条件等在内的环境要素,这种中间的环境因素意味着任务的提出与实施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从而聚集出一种能量,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不仅仅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来衡量的,它同时要考虑到他所处的群体的素质,还要考虑到它所面对的环境。这三方面的匹配情况、互动情况决定了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状况和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