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马鞍山采石矶的三元洞名字的来历
传说湖南有三秀才进京赶考,行船途经采石,听到崖边有人呼喊他们的乳名,便循声而去,回发现岸壁答间有一洞口,遂进洞观察。这时,忽然江面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其他船只均被风浪吞没,唯三人幸免。后三人皆得高中。为感神灵搭救之恩,遂捐资修建洞阁,称“三元洞”。
B. 马鞍山采石干的由来
采石矶茶干的传说 安徽是豆腐的故乡,用豆腐制作的茶干更是花样繁多,名气最大内的当容属采石矶茶干。采石矶茶干问世已有近二百年历史了。相传在清朝嘉庆年间,采石镇翠螺山下住着一对清贫的老夫妻,膝下无儿无女,终年以摆摊卖茶为生。采石矶的水质极好,沏出的茶水清香四溢,深受游客赞赏。老汉常想,如果能有一种食品供游人佐茶,必定可以增加收入。于是老夫妻俩试着用当地的黄豆磨豆浆做豆腐,压制成紧薄柔韧的豆腐干,放入以酱板、食盐、冰糖、大茴香、桂皮、甘草熬成的酱汁浸煮,入味后晾干,便成为甘香筋道、越嚼越香的佐茶小吃,卖茶生意也随之兴旺起来,茶干从此成为一方名产。新中国成立时,采石镇上约有12家作坊制作茶干,规模不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采石镇已建起一座现代化的豆制品厂,技术不断改进,花色品种增加,俏销全国各地,先后有五十多个国家的客商到厂参观。有一次几名美国人在品尝时从不同的茶干中分别尝出虾米、鸡丝、牛肉干,十分惊奇,认为这在中国的茶干中是独一无二的
C. 采石矶名称的由来
采石矶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南约5公里的采石公园里的翠螺山麓,采石矶的得名据说是因三国东吴时.此处曾产五彩石,又固其形状如蜗牛,又有“金牛出渚”的传说,故又名牛渚矶.它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里曾发生“宋金采石之战”。
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反侵略战争,侵略的一方为金国统帅为金海陵王完颜亮.甫宋主将虞允文仁寿(今四川仁寿)人,绍兴三十年奉派出使金国,见该国大事战备,回国后就奏请朝廷加强防御。次年,完颜亮率60万军队分四路甫侵,他自己带领的一路约数十万兵马于同年11月抵达采石矶对面江岸 跟宋军隔长江对峙。据《宋史》记载;当时形势危急,江北完颜亮高踞在刚刚绽起的高台“黄居”下,杀白马祭天 准备次日渡江。而江南的宋军却因正“易将”而无人负责,“我师三五星散,解鞍京甲坐遭旁”。虞允文蒿目时艰,毅然负起守卫重任,刚部署完水陆军队,完颜亮“ 大呼,操小红旗序数百艘绝江而来,瞬间,抵南岸者艘,直薄宋军”。虞亢文勉励身旁的勇将时佐应战,时俊立即挥舞双刀冲向金军,大队宋军跟着向金军冲杀.金军后退,宋军用“神臂弩”射击敌船,致大批金兵死于江中。逃回去的也被完颜亮“悉敲杀之”。次日,完颜亮又来侵犯,被宋军焚毁战船300,大败而去。全军在淮北的主力基本被歼,完颜亮又向宋军施用反司计,也被虞允文识破。完颜亮恼羞成怒,率领部队去江苏扬州时的瓜洲渡,想从这里渡江夺取京口(今镇江)。虞允文率 万余军队赴京口增强防御,并将马船改造成战舰。完颜亮在瓜洲渡发布军今,实行连坐法;军士逃亡则杀部将,部将逃亡则杀主将。以致人心浮动.导致11月2日黎明他在帐中为部将所杀.不久,全部金军都铩羽而归。
采石矶历来为江南名胜,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特别是唐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饮酒赋诗,相传最后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说:名山得诗仙李白而益著,诗仙则望名山而流连忘返! 多次来采石矶游览,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现在在采石矶上建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马鞍山的重要旅游景点。
D. 安徽省马鞍山当涂县的藏汉桥的由来、急需、、、、
帝王传说藏汉桥
当涂城东15华里处有一个地名叫藏(chang)汉桥。那是因路傍小回溪之上有一石拱桥而得答名。桥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却有着与帝王生死攸关的神奇传说故事。传说: 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大军追杀,藏身该处桥下,而神奇得救。东汉政权建立后,该桥受光武帝封赏重建,并取名“藏汉桥”。历朝历代,几经水毁重修,桥名沿袭至今。
以前班上同学也有说过~和这个差不多!这是我上网找到的
E. 香港马鞍山的由来
香港马鞍山有两个山峰,较高的俗称马头顶,高702米,它是新界东部最高的山峰,而副峰为牛押山,六百多米高,两峰之间形成一条很长的弧线,形如马鞍,故被称为马鞍山。
F. 马鞍山诗歌节的来历是什么
古时,马鞍山是一片诗意沃土。春秋战国之际,马鞍山地处楚头吴尾。秦回汉时期,马鞍山东西两岸又分答属会稽郡与九江郡。逮及三国,吴魏常在此纷争鏖战。六朝更迭,马鞍山成为扼守建康(今南京)的西南门户,地近京畿,王孙贵族常于此啸吟咏叹,“文的自觉”随之到来。唐宋时期,江北之和州(州治历阳)、江南之太平州(州治当涂)得到进一步开发,交通便捷,人文荟萃,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诗文流韵,灿然生辉。流风余韵,波及元明清。
而今,马鞍山是一座诗歌之城。马鞍山目前有两万多位市民一直在坚持诗歌创作,涌现出了诸如杨健、欧震等一批新生代诗人。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马鞍山共出版了近50多部诗集,本报发表了6000多首马鞍山市民创作的诗歌。校园里,古诗文书法比赛、读书征文评比、吟诵比赛、背诵比赛以及诗歌创作评比等系列活动接连不断,吟诗声声声入耳。鉴于马鞍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市民对诗歌活动的充分认可和参与热情,2014年,中国诗歌学会授予马鞍山市“中国诗歌之城”称号。
G. 马鞍山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马鞍山人的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一个大众化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午阳节、艾节、夏节等。马鞍山人传统的端午节习俗虽然与其他地方总体一致,但从吃、穿、玩等方面来看,也还有一定的地方民俗特色。
传统节日一般都带有人们良好的祈愿,端午节也不例外。
除纪念屈原外,每年的这一天,马鞍山人大都将艾叶及菖蒲摆放在正堂、香案之上或插于门楣。以艾叶为神器、菖蒲作神剑,祈求驱魔祛鬼、避邪清毒。不少人家还悬挂钟馗像,以镇宅驱邪,祈求平安。遇上有的人家当年有长者仙逝,这一天,晚辈们还得带上粽子等物品上新坟祭祀,以祈愿家人平安。
端午节,在当涂县还有“大送小”的习俗。节前或过节当天,长辈们主动给小孩送来“端午线”、“端午龙”、夏令衣物等礼物,以求晚辈少儿健康成长。
每逢节日,丰盛的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涂人对端午节的“吃”一直颇有讲究。
这一天清晨,当涂人用绿豆糕、蜜饯糕当点心,品茗着早茶。早餐以粽子为主食,午餐则盛行吃“五红”。
“绿豆糕”以绿豆为主料(没有绿豆则以蚕豆代之),颜色黄绿,味道香甜而酥;“蜜饯糕”则以糯米为主料,外撒芝麻,色泽圆润,味道甜而黏。“粽子”千姿百态,味道各异。从形状上分,有“小脚形”、“枕头形”、“菱角形”、“牯牛形”等;从原料上来看,均以糯米为主料,因配料不同而分为枣子粽、赤豆粽、火腿粽、鸡丝粽、白米粽等。
所谓“五红”:一是红心咸鸭蛋,二是黄鳝,三是河虾,四是苋菜,五是雄黄酒。“五红”之中,有荤有素,有吃的有喝的,有腌制的有新鲜的,均为时令佳肴,美味无穷。
端午节这天,当涂人的穿戴也富有一定的节日特征。
这一天,传统的当涂妇女都在手腕上戴着“端午线”,孩童们则将“端午线”系戴在手腕、脚腕上,胸前挂“香袋”,背背“布老虎”,脚穿“老虎鞋”,手握“端午龙”,以示驱邪避疫。“端午线”是用数十根五色丝线环绕而成,带着清香。“香袋”是用五彩丝线穿连的饰物,一般呈“红心”形,内填五谷及香料。“端午龙”及“布老虎”在制作方法上与“香袋”大体相同,只是外形上略带夸张,色彩鲜艳花哨。
据明《山堂肆考》记载,端午佩香袋是明代以后的事。如今,人们从科学角度认为:端午节前后天气开始闷热,梅天将至,佩戴“香袋”则有消除汗臭、霉味,清爽神志之功效。
赛龙舟是端午节传统上最热闹的一项大众化游艺活动。姑孰大地,江东泽国,历史悠远,地介吴楚,襟江带湖,龙舟竞渡,传统亦久。采石、大信于江,姑溪、黄池于河;博望、湖阳尚勇捷,丹阳、新市尚文巧。端午时节,四乡八镇龙舟竞渡,视先后为胜,热闹非凡。届时,水面龙舟彩绘、旌旗招展,两岸标杆悬彩、人头攒动。重炮开鸣,众舟齐发,循爆竹声声飞驰,奔锦壱彩杆而去。击鼓指令节奏,掌舵把握方向,划桨奋力前行,一鼓一浆,整齐有力,如离弦之箭,破浪前冲,以摘得“彩头”为先。岸边人家及水上船家,忽东忽西、忽左忽右,或远或近、或前或后,升起“彩头”,引得龙舟们争先恐后,来回奔腾,奋力争“彩”。岸上人山人海,呐喊助威,好不热闹。
紧张过后,大家赛唱船歌,《划龙船》成为当涂民歌优秀曲目,入选安徽百首民歌、上海市、安徽省中学音乐教科书、全国初中义务教育读本。在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锣鼓声、划桨声中,一人高亢领唱,众桨手时而伴唱、时而帮腔、时而吆喝号子,唱腔和韵律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大公圩等地流传的《龙船调》民歌这样唱道:清水河长又长,两岸人海又人山;老年人拄着龙头杖,姑娘们穿起了花衣裳;要问今天做什么事,端阳佳节赛龙船;青龙黄龙来竞赛,赛得江河翻浪花;赛得小孩子蹦蹦跳,赛得姑娘笑断了肠……
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人的端午习俗年年有龙舟赛事,当涂龙舟全省屡屡夺魁,全国大赛也取得过第三、第四的好成绩。近年来,当涂县连年在护城河上举行龙舟大赛。护城河整治,还专门修建了民俗味浓厚的龙舟广场。
H. 马鞍山的由来
马鞍山是传说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在垓下全军覆没,败退至安徽和县乌江专,自觉无颜见江属东父老,便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刎而亡。 乌骓马思念主人,长嘶不已,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因此而得名,马鞍山的市名因此山而来。
I. 马鞍山名字由来的图片
马鞍山的地名有着非同寻常的来历。相传楚汉战争时,西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得名。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表达了对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史事的无限感慨。
马鞍山有悠久的历史,西周为吴国境地,春秋战国为越、楚两国地。秦置丹阳县,其地属之。东晋咸和四年,因战乱等原因,侨置当涂县于今南陵一带。永和元年,侨置豫州于牛渚。南朝梁天监元年,置南丹阳郡,治采石。
隋开皇九年,当涂县徙治姑孰城,为姑孰城治之始,至今不变。北宋太平兴国二年设太平州,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治姑孰城。元代改太平州为太平路。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改太平路为太平府,并沿至明清两代。民国时期,当涂县直属安徽省。
1954年2月,设马鞍山镇,属当涂县。1955年8月,设马鞍山矿区,隶属芜湖专区。1956年10月12日,以马鞍山矿区、采石镇等区域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1963年设马鞍山市郊区,1969年2月设马鞍山区,1975年9月,分拆马鞍山区为四新、花山、雨山、向山4区;1979年10月,撤销马鞍山市郊区,四新区改名金家庄区;1983年7月,原属宣城地区的当涂县划归马鞍山市;2001年7月,撤销向山区;2011年8月,原属地级巢湖市的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2012年9月,撤销金家庄区,并入花山区;析当涂县博望、新市、丹阳3镇设立博望区。
J. 请问马鞍山市是不是有座山就叫这个名啊或者说这个市名的由来是怎么样的
一直以来,我们大家都认为因为有马鞍山这座山,所以我们的城市因山命名为马鞍山版市。虽事实如此,但权却并非如此简单直接。实际上马鞍山市市名的由来经历了从山名――机构名――行政建制名三个阶段的延变。
马鞍山山名的来历
马鞍山的山名来自一个凄美的传说,这一点众所周知。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在垓下全军覆没,败退至和县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长嘶不已,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因此而得名。
在马鞍山市现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马鞍山山名记载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舆地志》: 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旧有神祠,赤乌二年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