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徽安庆市西马鞍山铜矿床
一、大地构造单元
矿区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坳褶带,位于郯庐断裂与“沿江断裂带”之间的怀宁断褶束东段。
二、矿区地质
(一)地层
赋矿地层主要是三叠系。三叠系分布于月山岩体周缘,主要是下统扁担山组,岩性为钙质页岩、泥灰岩;中统月山组和铜头尖组,岩性为中厚层、薄层灰岩和粉砂岩,与成矿的关系最为密切。月山组中顺层产出的膏溶角砾岩(又称同生角砾岩)、膏盐层、层间剥离带,对岩体顶底面的控制以及对铜、铁矿床的就位和空间展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铜头尖组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屏蔽层的作用。
(二)构造
区域构造的展布受控于区域岩浆底辟变质、变形体系和白子山—月山推覆体的制约。西马鞍山矿区位于月山岩体的东部,区内褶皱断裂比较发育,根据各类构造行迹的空间展布及其成生联系,可以分为近EW向、近SN向、NE和NW向构造。
(1)近NW向构造:西马鞍山-月山复背斜位于月山岩体东支南缘接触带,成生时间较早,受后期近SN向褶皱叠加,控制了岩体东支南缘接触带及矿体形态。同时,沿岩体东支南缘接触带,发育有隐伏至半隐伏的EW向断裂构造,该断裂成矿前及成矿期均有活动。
(2)近SN向构造:是矿区内最发育的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次之。褶皱构造以中小型为主,以龟形山褶皱组最具代表性,其中以NNW向龟形山倒转背斜规模较大,是控制安庆铜矿的重要构造。近SN向断裂构造规模大小不等,成带出现,由平行排列、近等距分布的压扭性断裂组成。规模较大的有F1断裂,位于龟形山背斜东侧,成矿后活动明显,是典型破矿构造。
(3)NE向构造:位于月山岩体北支和东支交汇处的铁铺岭向斜,该向斜是很好的容矿构造。
(4)NNE向构造:具代表性的是铜牛井断裂,位于岩体北支的闪长岩内,是重要的控矿、储矿构造。
(5)NW向构造:以断裂为主,成矿期为张性、张扭性,控制安庆铜矿的部分矿体及成矿后的脉岩。
(三)侵入岩
月山岩体为燕山早期侵位的闪长岩体,岩体出露呈“十”字形,展布在铜牛井、刘家凹、东马鞍山一带,以大排山为中心,南北长5.5km左右,东西宽6.5km左右,地表出露面积约11km2。月山岩体为向NNE倾斜的似层状岩体。岩体东支接触带产状变化较大,北接触带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随围岩起伏而变化,南接触带产状变化较大。北支东缓西陡;西支北缓南陡;南支东接触带浅部向东倾斜,深部向西倾斜。与岩体接触的围岩主要是中、上三叠统。
纵览月山岩体接触带产状和构造特征,推测月山岩体的这种“十”字形态可能是深部岩浆先沿着北东向基底断裂上侵,到达浅部后沿着T2y间的层间断裂带贯入,同时又受到近南北向和北西向断裂的控制而形成的。
据1972年国际地科联中酸性侵入岩分类方案,月山岩体—400m以上的上部,岩石以闪长岩为主,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含铜铁岩体相比,钾长石含量相同,石英偏低。因此,月山岩体是一个由闪长岩向二长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过渡的碱高、偏酸、色率偏低的中性岩。
新鲜闪长岩(或二长闪长岩)呈灰色,岩石具全晶质等粒结构、似斑状结构,主要造岩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钾长石,其次为石英和黑云母。另外,该岩体内还见到一种呈大的团块状分布于闪长岩中的由长石、透辉石、方柱石组成的岩石,呈灰绿色,具半自形粒状结构,而且透辉石、方柱石都是原生的。
月山岩体副矿物组合的磁铁矿-榍石-磷灰石-锆石,属磷灰石-榍石型。在不同类型岩石中,磁铁矿、榍石、锆石、黄铁矿的含量有明显的差异。磁铁矿主要集中在闪长岩和二长闪长岩中,榍石则在透辉石、方柱石闪长岩中含量较高,而锆石在二长岩中的含量是其余两种岩石中含量的两倍。另外。岩体中普遍含白钨矿和稀土矿物褐帘石、蓝晶石、刚玉等,稀土具强选择铈族配分型。
月山岩体岩石化学成分及岩石化学参数平均值见表2-102。
表2-102月山岩体化学成分百分含量表(wB/%)Table 2-102Chemical composition(wB/%)of Yueshan intrusion
1.岩体平均化学成分特点
Al2O3、SiO2、K2O、Na2O+K2O含量比黎彤值略高,FeO、Fe2O3、MgO、Na2O、CaO含量比黎彤值低,为富碱偏酸性的中性岩。
2.微量元素特征
微量元素种类及含量与A.H.维诺格拉多夫1926年统计的中性闪长岩相比较,具有以下特征:
铁族元素种类(Cr、Co、Ni、V)普遍存在,与维氏值相比,Co含量偏高,Cr、Ni偏低。该族元素具有同步消长的变化规律。
亲铜元素(Cu、Pb、Zn)与维氏值相比,Zn偏低,Cu、Pb偏高,Cu平均含量为65×10-6,较维氏值高0.85倍,反映了原始岩浆含铜较高。
稀土元素(Be、Nb、Y、Yb、La)含量低,无明显异常。Ba、Sr、Zr广泛出现,含量略高于维氏值,Ga含量与维氏值相同,Ag、Bi含量较低。
三、矿床地质
月山矿田内矿体主要分布在月山岩体与三叠纪地层接触带、捕虏体接触带及其附近,少量分布于岩体内裂隙中。矿床在空间上的排列反映矿化的规律,以有用组分富集的地质环境和产出的状态不同,主要的矿化类型有接触交代型-铜(铁)矿床;石英脉型铜-钼矿床。矿床在矿田内的分布,由东向西依次为安庆铁铜矿床、马头山铜矿床、铁铺岭铜矿床、刘家凹铁铜矿床、铜牛井铜钼矿床、学田铁矿点、刘家大排铁矿床(图2-149)。
矿床在空间上由东向西依次排列为,矿浆型(安庆铜矿)→过渡型(刘家凹)→热液型(刘家大排)。
矿床埋藏深度也有一定规律,矿浆型在深部—280~—620m,过渡型在中部—280~—60m,热液型在上部—60~0m。
安庆铁铜矿位于月山岩体东支前锋,大小有40余个矿体,其中主要矿体有两个,分别称为I号和Ⅱ号矿体。矿体产在接触带舌状体构造部位,形状受舌状体构造控制(图2-150)并被后期断层切割。矿体与围岩界线截然清楚。
(一)矿体特征
1.Ⅰ号矿体赋存于矿区NE部,东西长1200m左右,南北宽400m,面积0.28km2。矿体形态简单,中心厚,两侧逐渐变薄、尖灭,为一变化不大的透镜体,埋深—210~—800m,矿体一般厚50m,最大厚度115m。
图2-149月山矿田矿点分布图Fig.2-149Location of mineral occurrence in Yueshan ore field(据安徽省地矿局三二六地质队)(after geological Team 326,Anhui province)
1—安庆铁铜矿床;2—马头山铜矿床;3—龙门山矿床;4—刘家凹铁铜矿床;5—铁铺岭铜矿床;6—铜牛井铜钼矿床;7—刘家大排铁矿床;8—黎彤钨矿点;9—学田铁矿点;10—团凸山铜铁矿点;11—刘岗岭铁矿点;12—章河湾铜铁矿点;13—刘家岭铁铜矿点;14—洪屋铁矿;15—横湾铜铀矿点
2.Ⅱ号矿体位于I号矿体的西侧。在F1断层上盘,主要赋存于—280~—520m间,最浅处为—236m,最大埋深—600m,面积约为0.17km2。规模次于I号矿体,厚度比Ⅰ号矿体小。一般厚15~40m,最大厚度48m,最小厚度1.5m,平均厚度19.4m。矿体形态似一张开的蚌状。在0线—460m以下,矿体走向急剧变化,普遍具分叉、尖灭、复合现象。
Ⅰ号和Ⅱ号矿体,主要产于三叠系与月山岩体接触带内。整个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
(二)矿石特征
1.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矿石分为铁矿石、铜铁矿石、铜矿石;或分为接触交代型铁矿石、磁铁矿型矿石、接触交代型铜矿石、闪长岩型铜矿石。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海绵陨铁结构及包含结构。
矿石主要构造有致密块状、浸染状、脉状及团块状构造。
2.矿石成分
(1)矿物中主要金属矿物有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及磁黄铁矿,次要金属矿物为斑铜矿、辉铜矿、赤铁矿。非金属矿物有石榴子石、透辉石、方柱石、斜长石,还可见有少量磷灰石、榍石、阳起石、方解石、绿泥石。
(2)矿石的化学成分:主要化学成分以Cu、Fe为主,伴生组分有S、Co、Au、Ag,次要的组分有Pb、Mo、Ce、Ga、Se、Te、In、稀土及放射性元素。
全矿区平均品位:Fe4 6.69%,Cul.32%,S 3.07%,Co 0.011%,Au 0.13×10-6,Ag 3.96×10-6。
(三)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很弱,大理岩几乎完全没有蚀变。钾质和钠质交代微弱,自交代夕卡岩发育。见有气成高温期钠质角闪石(钠铁闪石)化。
图2-150安庆铜矿床纵0线地质剖面示意图Fig.2-150Schematic profile of line 0 in Anqing copper deposit(据安徽省地矿局三二六队简化)(simplified from geological Team 326,Anhui province)
1—第四系;2—三叠系上统黄马青群角页岩;3—三叠系上统黄马青群钙质角页岩;4—三叠系上统黄马青群角砾状大理岩;5—三叠系中统大理岩;6—闪长岩;7—透辉石化闪长岩;8—夕卡岩;9—矿体;10—断裂破碎带
四、成矿条件
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和成矿流体性质等方面,本矿田接触交代型铁铜矿床属于矿浆到热液的过渡型矿床系列。
(一)成矿物质来源
1.岩石、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月山岩体稀土丰度∑REE平均值为225.57×10-6,高于地壳平均值(164×10-6)。与中性岩(196×10-6)、宁芜地区同熔型岩浆岩(196.30×10-6)和鄂东地区岩浆岩(192.11×10-6)相近。
w(∑Ce)/w(∑Y)平均值为8.90,远高于华南地区重熔型岩浆岩(1.19),与鄂东(5.86)、华南(5.41)和宁芜(5.82)同熔型岩浆岩相近。属于∑Ce富集型。
δEu为0.90,Eu弱副异常富集分配模式,与鄂东(0.98)、华南(0.86)和宁芜(1.03)同熔型岩浆岩相似,但明显高于华南(0.20)重熔型岩浆岩。
2.月山岩体成因类型的归属
从月山岩体稀土参数及其图解可以看出,月山岩体稀土特征值都在同熔型岩浆岩区内。
3.矿石稀土地球化学特征
矿田内接触交代型矿床矿石的稀土元素(∑REE)丰度值具有以矿浆型矿石到过渡型矿石到热液型矿石依次减小的趋势。w(∑Ce)/w(∑Y)在矿田内各成因类型矿石中均大于1,表明它们都是轻稀土富集型。
综上所述,本矿田内矿浆型矿石与闪长岩岩石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含量特征,热液型矿石具有与大理岩相似的稀土元素含量特征,从而说明成矿流体与闪长岩浆(月山岩体)可能具有同源关系。
(二)岩(矿)石微量元素特征分析
本区微量元素在矿石中的含量与岩体中的含量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矿石中的亲石元素Cs、Li,亲铁元素Cr、Ni,亲铜元素Pb、Zn,挥发分元素S、F及部分常量元素与闪长岩岩体中的基本一致,而Ba、Sr、Rb、Mn、V、Co、Cu、Ga及部分常量元素Fe、Al、Ca、Mg与闪长岩岩体中的相应元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矿石与闪长岩岩体中微量元素的一致性说明成矿物质与成岩物质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其差异性是由于深部岩浆在分异过程中,地球化学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微量元素分别富集在不同的流体(K、Na硅酸盐熔浆和含矿夕卡岩浆)中造成的。另外,这些微量元素在不同成因类型矿石中的差异可能说明成矿流体性质的差异以及可能受了围岩(大理岩)的影响。
(三)同位素地质特征
(1)氧同位素地质特征:本矿田矿床中δ18O在7.48‰~9.31‰,说明本矿田成矿介质是由初生水与部分地壳水混合而成的。区内磁铁矿的矿物δ18O 2.10‰~2.81‰,与鄂东部分地区(小包山、脑窖)深源铁矿床中磁铁矿的矿物δ18O 2.4‰~3.2‰和月山岩体中磁铁矿δ18O1‰~3‰一致。说明本矿田铁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是深源的。夕卡岩中石榴子石矿物的δ18O为7.33‰,与铁山夕卡岩中石榴子石矿物δ18O 5.7‰~8.56‰一致,说明了与本区铁铜矿密切相关的夕卡岩同样具有深源特征。
(2)硫同位素:月山矿田δ34S变化范围在1.5‰~13.1‰,其中矿浆型矿床中硫化物δ34S在1.5‰~2.7‰范围内,基本接近陨石硫组成,说明其物质来源有幔源岩浆的特点,而过渡型矿石中硫化物δ34S的变化范围在11.7‰~15.2‰,既高于陨石的δ34S,又明显低于原生沉积的碳酸盐中的δ34S,这一特征可能是月山组膏盐层中硫酸盐或地下水提供了较多的重硫造成的。
(四)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1.成矿温度和成矿压力的估算
(1)成矿温度矿田中主要成因类型矿石中,包裹体以原生气液包裹体为主,个别样品中偶见熔融包裹体。液相包裹体,在矿区内一般为3~8um,气相比总体积的10%~20%,均一温度在590~640℃。熔融包裹体存在于块状、条带状接触交代型磁铁矿及粉砂岩内石榴子石夕卡岩脉中,主要矿物为石榴子石、透辉石、阳起石,大小在5~8μm范围内,气相为黑色,个别包裹体中有子矿物出现。均一温度在280~1020℃。
区内磁铁矿爆裂温度区间很大,从411~720℃。
本矿田均一温度具有从深部到浅部,从东到西(即从矿浆型到热液型矿石)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
(2)成矿压力的估算根据邻区地层厚度来推测岩浆就位时上覆地层的总厚度。这样估算出的闪长岩形成深度约3km。本区矿体主要分布于岩体顶缘浅部,矿化顶面与闪长岩顶面标高基本一致,成矿是成岩的继续,因此,基本上可以认为岩浆侵位深度与矿体形成时的深度一致。这样间接估算内生成矿期的主要成矿阶段时压力值为80~900MPa(按每3.3km产生静压力约100MPa计算)。
2.氧逸度的估算
由于本区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成矿流体具有从矿浆到热液过渡的性质,因此,根据Sack(1980)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氧逸度值。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本矿田铁铜矿床成矿流体氧逸度值[1g(fo2/105Pa)]具有从矿浆型的—21.9526~—22.8731到过渡型流体到热液型的—20.1289~—20.3442,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五)矿床的成因类型
月山矿床的成因类型有两类:一类是接触交代型铁铜矿床,另一类是石英—方解石脉型铜钼矿床,二者总体上分离,而局部重叠(如刘家凹)。
矿田中接触交代型铁铜矿床与通常接触交代型矿床显著不同,其特点有二:同时型和夕卡岩浆型。
1.同时型
同时型矿床的特征在于夕卡岩矿物与磁铁矿和硫化物为同阶段形成,其依据主要为:
(1)豆状构造发育,它表现为磁铁矿石中有石榴子石+磁铁矿组成的豆体。豆体内磁铁矿与主体磁铁矿的特征一致,在透辉石夕卡岩中有磁铁矿和硫化物的豆体。
(2)包含互包含结构发育,透辉石与硫化物互相包裹,常见透辉石与磁铁矿的互包现象,也是二者同时形成的证据。
(3)海绵陨铁结构,结状结构等均反映了夕卡岩与磁铁矿、硫化物同阶段形成的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月山矿田中接触交代型铁矿属同时型矿床,而接触交代型铜矿床为同时型+叠加型,且以叠加型为主。
2.夕卡岩浆型
矿田中形成的夕卡岩的流体为一浆一液过渡系列,这与通常认为夕卡岩仅为热液作用是不同的,作为岩浆成因夕卡岩的依据主要有:
(1)夕卡岩呈充填—贯入状穿入大理岩中。
(2)夕卡岩既可穿入大理岩,也可穿入砂岩中。
(3)夕卡岩除以石榴子石、透辉石为主外,还有石英、长石、磷灰石、榍石、锆石等一套花岗岩的矿物组合,有时还在夕卡岩中形成花岗伟晶岩囊。
(4)夕卡岩中发育气孔构造,气孔壁上夕卡岩矿物晶体明显粗大。
(5)夕卡岩中发育有粗晶夕卡岩矿物所组成的囊状体。这种粗晶乃至伟晶囊状体的存在表明形成夕卡岩的流体中挥发分是不均匀的,正是由于这种局部的挥发分相对集中,促使形成粗大的矿物晶体。
(6)熔离条带的发育。矿石中发现由透辉石与磁铁矿组成的条带,一种形式为韵律状构造,一种为磁铁矿与透辉石各呈细条带相间而成。
(7)豆状构造发育。
(8)熔融包裹体的存在,在石榴子石、透辉石、石英、阳起石中多次发现有熔融包裹体或熔体-流体包裹体。
上述证据均表明月山矿田中一部分夕卡岩为岩浆成因,尤其在西马鞍山表现最为明显,因此安庆西马鞍山铜矿的成因类型可定为夕卡岩浆型铜铁矿床。从矿田空间分布看,无论是形成夕卡岩的流体还是成矿流体都具有东浆西液的特征,即从安铜向西成矿流体由浆逐渐变为热液,至刘家大排则形成热液交代型矿床。
西马鞍山的成矿模式可参考铁山矿床。
2.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邮政包裹代收点电话是多少
事实上是一个临时的代收点,
电话还没有确定下来。
3. 马鞍山铜矿区在那个地带
马鞍山铜矿位于柳来河县圣水镇东自15公里,马鞍山村因靠马鞍山而得名,马鞍山外形象似马鞍,矿产资源丰富,有铜矿石、金矿石、硅矿石,储量达4000万吨,占地面积5000亩,地标高150米,经国土资源厅地勘查具有开采价值。
4. 安庆市安庆(西马鞍山)铜矿()
安庆铜矿(原名西马鞍山铜矿)位于安庆市西北15.5公里的怀宁县月山镇,矿区划归铜陵市管辖,总面积为8平方公里。矿区有公路与合(肥)—安(庆)公路、合(肥)—九(江)铁路的支线高河到安庆段相接,交通便利。
安庆铜矿为隐伏的接触交代式夕卡岩型矿床,处于月山闪长岩体东枝前缘南接触带。围岩为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膏溶角砾岩及变质粉砂岩。接触带发育有辉石、石榴子石、方柱石夕卡岩。矿体产在内、外夕卡岩之间或外夕卡岩中,共有大、小矿体63个,1号和2号为主矿体,储量占全区96%。
矿体规模,1号矿体长760米,平均厚度28米,延深400—600米,分布面积为0.28平方公里;2号矿体长420米,平均厚19米,延深400米,面积为0.17平方公里。矿体埋深主要在标高负280—负350米之间,最深为负780米。矿体平面上呈“镰刀”形,剖面上西部接触带呈半环状,东部呈“S”形;倾角上部缓,下部较陡。矿石类型有铜矿石、铜铁矿矿石、铁矿石。矿物组合:主要有黄铜矿、磁铁矿、磁黄铁矿、透辉石、石榴子石、方柱石等。矿石平均品位:铜1.32%,铁46.69%;矿石易选,大混合选矿试验结果,铜精矿品位62.32%,回收率81%—93%。
安庆铜矿为深埋于地下的全隐伏矿床,无古采掘遗迹。新中国成立后虽曾有人多次来本区工作,但大都在矿区外围进行,留存的简报、论文之类资料,仅部分涉及矿区地质特征,无有关矿床的描述。
1956—1957年,地质部九○二、九○四航测队在枞阳、怀宁、庐江一带进行1∶50万、1∶20万航空磁测,发现西马鞍山航磁异常。1958—1961年省地质局物探大队多次来本区进行地面检查,圈定了西马鞍山一带磁异常范围。著有《安徽省怀宁县月山区西马鞍山测区磁测成果报告》。物探分队队长是于邦普(1958年)、李广文、王保春(1960年),分队技术负责人是张永才。
1958年12月,省地质局安庆地质分局二分队,首次验证磁异常,于异常中心施工第一个孔(CK111),因深度不够,未见矿体。1960年元月,第二次钻探验证,先后施工112、113、114、115四个孔,其中113孔于孔深382.06—443.73米见到60米多的铜铁矿,初步揭开了异常之谜,由此揭开安庆铜矿发现的序幕。
1958年,省地质局三二六队完成了宿松磷矿的普查勘探任务后进入安庆市,以该队为基础组建了安庆地质分局,负责安庆地区的普查找矿工作。刘湘培为该局三二六队二分队技术负责人,他认为在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高的沿江地区,单凭露头很难找到大矿,须依靠物探配合。当时省地质局一○五物探大队正在月山地区进行1∶2.5万磁法扫面,在物探队工作的一张平剖面图上,有3条圆滑的曲线,最高值近2000纳特,控制长度有500米,对照地质图正好在月山闪长岩体东缘的西马鞍山附近,推测可能有接触交代型铁矿床,经现场踏勘,磁异常峰值正好在闪长岩围岩的接触带附近,成矿地质条件有利。以后又做几条精测剖面,精测结果认为,磁性体埋深在200—220米,刘湘培带着这个成果去向分局领导汇报,建议上钻验证。分局刘德荣局长请常印佛和梅林参加,共同研究决定,同意上钻验证,由雷庆峰负责组织施工,探矿技术员周锐斌作技术参谋。在刘湘培的带领下,由分局局长和技术负责人到现场,在异常中心定下了第一个验证钻孔(编号111),于1958年12月15日施工,1959年2月终孔,孔深超过354米没有见矿。后因安庆地委要地质队找煤,验证工作终止。
其后,请来当时在铜官山三二一队作物探工作的曹顺祖等做了向量剖面,成图后,发现向量交会点都在400—440米之间,大理岩磁化率为零,说明111孔深度不够,经地质与物探共同研究,提出了第二个验证孔(孔号112);于1960元月施工,3月终孔,孔深577米,仅见两条闪长岩脉,其余全是大理岩。当时有人到江南向苏联专家请教,专家认为完全凭磁异常强弱很难确定是不是“矿”异常问题,如果成矿地质条件很好,一般讲5000—3000纳特可能有带磁性矿体。西马鞍山磁异常峰值虽然在3000纳特以下,但两个孔的岩心磁化率近于零,异常无法解释。有这么好的地质前提,异常就可能是矿引起,刘湘培决定提出第3孔的建议,并约梅林去找党委书记杨青汇报,杨带病同刘、梅和李锡之一起去现场研究孔位。一致认为,磁异常客观存在,大理岩无磁性,不可能引起异常,异常没有得到解释,有必要继续上钻验证。当议论第3个孔如何布置时,李锡之提出要把物探与地质构造结合起来考虑,最好对着接触带打个斜孔。刘湘培和梅林都表示同意。杨也同意打斜孔,并鼓励大家要敢想敢干,异常解释不了,就大胆验证,出错“我负责”。就这样,第3个验证孔(编号113)于1960年5月施工,9月18日传来喜讯,自孔深382.06米处开始见到厚约60多米的富铜铁矿,安庆铜矿被发现的序幕终于拉开了。于是集中4台钻机施工。1961年随着国民经济调整,钻机全部撤出,第二次工作告一段落。
1963年为贯彻加强富铁矿普查勘探工作方针,第三次进西马鞍山开展工作。先在矿区西部施工,了解浅部接触带是否有矿,施工近10个孔,仅少数钻孔见到厚度不大的闪长岩型铜矿。于是又回头针对113孔所见矿体进一步追索。当时地质部为加强对沿江铜矿普查工作的领导,在九江市设立了长江中、下游地质工作协作组,西马鞍山铜矿普查是重点项目之一。在协作组杨庆如、李锡之的指导下,布置了116、117、118诸孔。1964年3月116孔见矿,117孔有较强的磁黄铁矿化,于是又设计119孔,并于1966年初,由矿区技术负责人魏文开带着设计意见,乘省地质局在青阳召开地质工作会议的机会,向省地质局领导做了汇报,郭珍副局长和严坤元总工程师同意施工119孔;该孔于1965年3月施工,见到了厚205米的富铜铁矿体,这是一个突破性的钻孔。至此,西马鞍山磁异常得到了彻底验证,从而确定了西马鞍山铜矿床的工业远景。
119孔见矿后,地质部从北京调来了物探所李善芳、吴仁利、刘文锦等,投入了井中透视、三分量、井中充电、放射性测井、化学探矿及重力测量等。配合地质、钻探进行了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的多工种联合勘查。
1963—1965年为普查阶段,共施工钻孔19个,进尺9174米,见矿孔13个,初步查明矿体产出部位、特征和分布,为矿床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当时三二六队的队长是赵文祥,党委书记杨青,技术负责人李锡之,参加野外和室内工作的主要成员有王殿忠、魏文开、周伦义等。
1966—1969年转入勘探。在全队职工共同努力下,应冶金部门的迫切要求,于1969年结束工作,同年9月提交了《安庆铜矿最终地质报告》。完成钻探工作量3.54万米(58个钻孔)。报告经安徽省冶金地质局组织设计院和生产单位现场审查,认为对矿体控制程度不够,尚不具备设计开采条件,需进一步勘探后再审批储量。
本阶段参加工作的主要技术人员有王殿忠、陈文才、陈夕坤、魏文开、周云生、周伦义、莫静仪、刘法兴、胡高虹等。
1972年12月—1975年7月,矿区进行补充勘探。共完成主要工作量:1∶2000地质测量2.64平方公里,1∶1万地质测量69平方公里,钻探2.24万米。于1976年提交了《安庆铜矿储量报告》,探明铜金属储量41.17万吨、铁矿石储量3060.8万吨以及伴生硫133吨、钴金属量0.6万吨、金7.377吨,银162吨。补充勘探期间,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为于格,大队技术负责人为李锡之,参加野外工作和编写报告的主要人员为组长陈夕坤、魏文开,组员刘法兴、莫静仪、陈文才等。
省地质局于1976年10月批准了《安庆铜矿储量报告》,探明储量可作为矿山设计的依据。
1975—1977年,对该矿区3号矿体作为专项进行勘探,施工钻孔47个,进尺8212米,于1977年9月由魏文开编写提交了《安庆铜矿3号矿体储量说明书》。探明铜金属储量1.30万吨。同年省地质局审查批准了该《说明书》及其探明储量,作为矿山开采设计的依据。
参加该阶段工作和编写报告的主要成员为:技术负责人魏文开,组长莫静仪,组员王瑞祥、李生和等。
安庆铜矿从发现到3号矿体勘探结束,总共投入钻探工作量8.01万米(191个孔),累计探明铜金属储量42.46万吨。
1981年12月,三二六队月山地质组陈夕坤、莫静仪等观察矿山西风井工程钻岩心时,发现在孔深500米以下,有近300米的透辉石夕卡岩及透辉石化闪长岩,并具有与安庆铜矿主矿体相类似的围岩蚀变特征。据此,于1982年5月在该地段施钻普查,连续3孔没见矿。1983年4月0341孔终止,经省地质局物探大队测井分队测井,在孔深400—800米孔段发现井中旁侧磁异常;根据该孔又布置了0342孔,同年6月物探队又以书面形式向省局汇报并致函该队,建议对井中磁异常进行验证。1983年10月施工0342孔,1984年元月在孔深481米处见94米厚的富铁富铜矿,见矿后命名矿区为马头山铁(铜)矿区。后经工作证实,该段矿体为安庆铜矿2号矿体的西延部分,由于断层将其与主矿体错开南移约70余米,矿区工作到1985年6月逐次由普查过渡到详查阶段。前期工作,初步查明矿体分布特征,矿种以铁为主,铜为共生矿产,详查工作对象是铁矿。1987年12月详查结束。前后共完成1∶2000地质测量2.8平方公里、1∶5000地质测量22.8平方公里、钻探3.22万米。探明铁矿石储量891.20万吨、铜金属储量2.02万吨。
参加本阶段工作及编写报告的主要成员为组长陈夕坤、莫静仪,组员为周凤皋、成克勤、汪龙云。
1984年8月,在普查马头山矿区的同时,对“安铜”1号矿体以东开展了普查工作;到1988年施工9个钻孔,有7个孔见矿,初步控制矿体长400余米,延深约300余米,经工作证实为安铜1号矿体东延部分,命为东马鞍山矿区。1988年4月以后逐次转入详查,至1992年9月结束。前后共完成1∶2000地质测量2.4平方公里、1∶5000地质测量9平方公里、钻探工作量2.8万米,37个孔,1992年11月提交详查报告。探明铜金属储量6万吨、铁矿石储量200万吨。
参加本阶段工作的主要成员为组长周凤皋、莫静仪,组员赵玉敏、汪龙云、黄明、饶宏泰等。
安庆铜矿床,包括新发现的马头山、东马鞍山矿段,总计探明储量:铜金属将超过50万吨,铁矿石在4000万吨以上。
1978年3月,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提出矿山初步设计,同年5月经冶金部批准。铜陵有色公司成立了矿山建设指挥部,进行筹建。1979年因国民经济调整,列为缓建项目。
1981年7月—1986年9月,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金属矿业事业团和铜陵有色公司合作,于1991年3月7日正式建成投产。设计规模日处理矿石3500吨,年处理矿石115.5万吨,年产铜精矿9400吨,初步设计投资1.78亿元。1990年调整投资概算2.94亿元,目前矿山处于试生产阶段。从1991年8月开始至年底累计产铜精矿1500吨,按铜精矿市场价格8000元/吨,当年产值1200万元。按矿山建设5年规划,1992年产精铜4000吨,到1994年达8000吨,年纯利约4000万元。
5.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有个长岗村吗
有个长岗村
我的答案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