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徽芜湖有哪些美景
1、赭塔晴岚
赭色双峰拥古塔,宛如玛瑙饰奇葩。临轩听雨数滴翠,登阁望晴歌缀嘉。
深水浅溪腾瑞气,繁花秀木吐丹霞。泠然钟鼓声声远,归又魂牵小九华。
“赭塔晴岗”系古“芜湖作景”之首,久负盛名。赭塔坐落在赭山公园的“九华行官”后院,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系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依山拥寺,气势雄伟;四周茂林修竹,芳草萋萋,“每当雨后,岚光飘渺”,景致分外绮丽。
雨后斜阳,登临远眺,领略古人“大江烟外动,春鸟渚边鸣”的诗情画意;尽览江城广厦栉比,大道纵横,山水环绕,花树繁茂的一派生机勃勃的现代都市风光,令人如入画中。
2、镜湖细柳
步月观岚已出神,满堤烟柳更迷人。游丝袅袅齐摇浪,飘絮盈盈竞逐尘。
山欲飞来同入画,客当归去复回身。镜湖本是梳妆镜,装扮江南第一春。
镜湖细柳”系古“芜湖八景”之一,处于市中心,历来“为邑中风景最佳处”。镜湖是开放式风景区,亭台楼阁相望,曲桥长廊互通;细柳掩映下,芜湖籍文化名人萧云从塑像、阿英、洪?藏书室、王步文纪念亭等点缀其间;各式现代化建筑群环湖矗立,使“镜湖细柳”这一著名历史景观又平添浓郁的都市情调,现代风光。
3、赤铸青锋
沉沉雾霭笼逶迤,赤水赤山拥赤旗。一柄青锋平地起,万丛翠柏接天齐。
神如隐约风流画,雄似巍峨铁铸诗。北望群山迷乱势,而今更喜雨逢时。
赤铸山们于市东北郊,与神山、火炉山、马鞍山连绵一体,因“山势逶迤”、“曲径幽邃“,为近郊之胜境。赤铸山充满历史古韵,极富传奇色彩。相传春秋时干将在此设炉造剑,三年成雌雄,其剑青光闪烁,锋利无比。至今山上仍存“淬剑池”、“砥剑石”、“铁门槛”等遗迹,“淬剑池”位于山巅,池不大,水不深,但终年不枯,水清鉴人,颇为神奇。
4、玩鞭春色
满亭春色百花开,临水登高敞醉怀。尚忆强臣惊梦起,尤闻飞骑落荒来。
愚军玩宝徒劳乐,明帝遗鞭幸免灾。纵有宝鞭无老妪,争留今日此亭台。
玩鞭春色”系古“芜湖八景”之一,千百年来以其动人的历史典故为世人所传颂。玩鞭亭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5年),后毁;明代重建,清代重修,又废;现亭于1984年新建于市北郊汀棠公园内。亭高10米,二层,八角八柱,金碧辉煌。亭内绘有晋明帝遗鞭脱身的壁画四幅,栩栩如生。汀棠公园系全国第一家农民依次修建的公园,水面广阔,景色天然。春游玩鞭亭,“风暖云闲上此亭,亭花烂漫鸟丁宁”,无边春色,令人陶醉。
5、双江塔影(原名:双流夕照)
大河澎湃小河姣,际会双流在楚皋。共映夕阳荣宝塔,独擎彩笔绘今朝。
千年古韵翻新韵,万里歌潮涨浪潮。绝似蓬莱仙圣境,流连忘返任逍遥。
中江塔巍然耸立于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江堤上,半依闹市半偎江,古人誉之为“江上芙蓉”,系芜湖市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中江塔为砖石结构,高35米,每层每间均有一门,门两边各有一窗,专供夜间置灯,导航来往船只,故中江塔堪称为芜湖地域位置的标志。
该塔雄视双江,影映二水,晨曦夕照,塔影长长,朝映浩浩大江,夕移清清弋水,波光塔影,美不胜收。入夜,月华皎皎,渔火点点,月升影移,波荡影晃,伴之涛声铃声,更令人陶然悠然。
6、天门烟浪
一挽长河气不收,天门双柱扼吴洲。波惊碧落风云急,雾笼黛横山水幽。
两岸欢歌摩峭壁,满江溢彩绿平畴。更凭造化无穷力,喝令东流向北流。
天门山雄踞市北郊长江畔,距芜湖市区约15公里,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和县境内)之并称。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诗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被评为“芜湖十景”之一的“天门烟浪”意境,正缘于此。
7、西山灵石
千古南陵形胜地,西山美景袖珍藏。云烟缭绕由慷慨,峰路盘旋信倘佯。
妙石夹间花艳丽,甘泉流处竹幽篁。清明山水清明世,国色天香比洛阳。
西山风景区位于南陵县丫山镇境内,距县城约34公里。西山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1987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西山风景区面积约为20余平方公里,区内奇峰异石和溶涧、清泉、瀑布融为一体,景色十分秀丽。有形态各异的奇峰60余座,如丫山峰、美人峰、狮子峰、蝙蝠峰等;也有数不胜数的异石遍布各处,如大神龟、八戒石、蟾蜍朝天、犀牛望月等更是妙趣横生。西山石景的袖珍性、盆景堪称一绝。
8、马仁云壁
赤沙云壁夺天工,万马行空九子雄。百丈神岩拥圣地,千年秀气孕奇峰。
仙人摆渡迎香客,佛殿鸣钟颂古风。松柏杉楠檀槭竹,繁荣昌盛郁葱葱。
马仁山,位于繁昌县赤沙镇境内,距县城约12公里。马仁山因其山峦秀丽、植被良好,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马仁石壁”曾列为繁昌县古十景之一。
该山石壁形状多样,雄伟峻峭。仙人摆渡、和尚朝圣、玉猫回头、一线天、擎天柱、月亮洞等景点,形象生动、鬼斧神工。
始建于唐代的马仁寺,如今仍香雾缭绕,香客不断。马仁寺的南麓尚有乌霞寺,两寺隔峰相对,更添千年佛地光彩
9、陶辛水韵
鸠兹素以水乡誉,更有陶辛水韵殊。两岸小荷争斗艳,弋江么调竞相娱。
井田光大千秋说,圩垸弘扬万亩图。陶令后人今再会,举杯同庆在香湖。
陶辛镇,位于芜湖县,距市区约20公里处。青弋江蜿蜒而过,境内沟渠纵横,碧水环绕,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江南水乡风韵。
在陶辛圩内,有一香湖岛公园是主要景点之一。岛上建有香荷亭、垂钓亭、强陶亭、九曲长桥和香湖宾馆,为万亩水系的自然美又平添了古朴、典雅的情韵。
10、褐山揽胜
芜湖美景不胜看,欲览全城上褐山。古邑风光收眼底,中江虹韵感心端。
千年烽火生青草,百亩沙洲唤客船。取蟹助樽歌一曲,停舟信步共跻攀。
褐山,地处芜湖市北郊,离市中心12公里,海拔132米,是芜湖市的最高点,与天门山遥遥相望。
褐山林木茂盛,绿荫葱笼,是该市绿化覆盖率最高、苗圃种植面最大,野生药材最丰富的天然宝库。
褐山脚下,江水滔滔,江心岛曹姑洲与褐山一衣带水,相映成趣。登临山巅,远眺扬子江,数十里码头历历在目,长江大桥近在咫尺;俯瞰曹姑洲,白墙红瓦,良田千亩,一派田园风光。
Ⅱ 李白与马鞍山
李白在马鞍山地区游踪遗迹一览表
牛渚·牛渚矶 在市区西南公里滨江处 又称采石矶
姑孰·姑孰溪 在当涂县城,城外有姑孰溪 姑孰溪又名姑浦、姑溪河
青 山 在当涂县城东南15公里 又名青林山、谢公山、谢家山
黄山·陵歊台 在当涂县城北2.5公里 又名黄江山、浮丘山
天门山 在当涂县西南15公里长江岸边 又称东、西梁山
望夫山 在金家庄区前杨桥南 又称枣子矶、人头矶
白壁山 在市区西南滨江三峰处 又名石壁山
慈姥山 在市区慈湖镇西北2.5公里滨江处 又称慈姥矶、鼓吹山、猫子山
横山·石门 距当涂县城东南30公里 又称横望山、隐居山
白 山 在当涂县城东2.5公里姑溪河北岸 又名楚山
龙 山 在当涂县城南5公里青山河畔 传为桓温宴游之处
灵墟山 在当涂县城东15公里 传为丁令威得道飞升之处
丹阳湖 在当涂县城东39公里 古为丹阳、石臼、固城湖
横 江 天门山下游转北横流之江段 又称楚江、西江
横江馆 在采石镇滨江津渡处 又称采石驿、皇华驿
化城寺 在当涂县城向化桥西礼暴风骤雨坊内 又名万寿寺
清风亭 唐在化城寺内,明移建谪仙楼后 现亭为粹然亭改建而成
谢公宅 在当涂青山南小市 为谢 筑宅
谢公亭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顶 又称谢氏山亭
谢公井 在青山小市路南 近谢公宅
谢公池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上 为谢 所筑
恒公井 在当涂白 山上 又名饮马泉,为桓温所筑
姑孰亭 原建姑孰溪彩虹桥上 俗称姑溪水亭
李白宅 在青山、龙山、采石三处 今尚不能确指
李白在马鞍山地区所作诗文一览表:
1 望天门山 开元十三年(725)
2 夜泊牛渚怀古 开元二十七年(739) 一作开元十五年(727)
3 自金陵激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天宝七年(748)
4 赠丹阳横山周处土惟长 天宝九年(750) 一作天宝六年(747)
5 白 辞三首 天宝九年(750) 一作开元十三年(725)
6 题东溪公幽居 天宝元年至九年
7 横江词六首 天宝十二年(753) 一作李白放还后
8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天宝十三年(754)
9 当涂赵少炎粉图山水歌 天宝十四年(755) 一作天宝十二年(753)
10 登黄山陵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天宝十三年至十四年(754—755)
11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天宝十三年(754)
12 陪族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天宝十四年(755) 一作天宝二年(743)
13 赠友人三首 至德元年(756) 一作越中剡溪作
14 酬殷佐明见赠五云裘歌 天宝十三年(754) 一作上元年间作
15 姑孰十咏:姑孰溪、丹阳湖、谢公宅、陵歊台、桓公井、慈姥竹、望夫山、牛渚矶、灵墟山、天门山 分别作于天宝后期至上元、定应年间(756—762) 从《十咏》中所写春山、夏莲、秋涧、凋柳看,并非一时之作
16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上元二年(761) 一作宝应元年(762)
17 春日独的二首 宝应元年(762) 一作开元二十五年(737
18 江南春怀 宝应元年(762) 一作上元元年(760)
19 下途归石门旧居 宝应元年(762) 一作天宝十三年(754)
20 览镜书怀 宝应元年(762)
21 见野草中有名白头翁者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2 日出入行 宝应元年(762) 一作天宝六年(744)
23 江上秋怀 宝应元年(762)
24 田园言怀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5 九日龙山饮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6 九月十日即事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7 游谢氏山亭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8 古风其五十九恻惘泣路歧 宝应元年(762) 一作至德二年(757)
29 临路歌 宝应元年(762)
30 笑歌行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31 悲歌行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32 天门山铭 宝应十三年(754) 一作天宝后
33 化城寺大钟铭并序 天宝年间 有作天宝二年、六年、七年、十四年者
34 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 天宝十四年(755)
35 春于姑孰送赵四流炎方序 至德元年(756)
36 当涂李宰君画赞 宝应元年(762)
Ⅲ 江南有那三大奇石
江南有太湖石、昆山石、雨花石三大奇石。
1、太湖石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
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2、昆山石
昆石产于昆山市玉峰山,即马鞍山中。马鞍山所产之石与众不同,举世独夺,所以称为巧石,又名玲珑石。又称昆山石,因产于江苏昆山的玉峰山而得名。昆石开采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来被视为艺术欣赏品。在马鞍山麓亭林公园东侧两个方亭内,陈列着最大的两座昆石。
东亭内的名曰“春云出岫”,西亭内的名曰“秋水横波”。嶙峋冰清,体态飘逸。系石英脉在晶洞中长成的晶簇体,呈网脉状,晶莹洁白,剔透玲珑,少见大材。
昆石与灵璧石、太湖石、英石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又与太湖石、雨花石一起被称为“江苏三大名石”。在奇石中占据重要地位。数量稀少,市场上难见踪影。很多石友只能在资料上见到昆石。
3、雨花石
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也称文石,观赏石,幸运石,主要产于南京市六合区及仪征市月塘镇一带,是南京、仪征著名的特产。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至唐宋时期达到巅峰,雅史趣事中有关赏石的佳话不胜枚举,神奇的雨花石更是成为石中珍品,有“石中皇后”之称,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
雨花石的欣赏,追求的是“意境”,所谓景外之景,图外之画,弦外之音,无论诗情、画意、神采、文韵都包含在意境之中,这就要求收藏者要有比较高的文化品位。一般提到雨花石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南京雨花台,都以为雨花石就是产自雨花台一带。
实际上这只是人们的误解,雨花石是世界观赏石中的一朵奇葩,有美丽的色彩和花纹﹐可供观赏。她主要产自扬子江畔、风光旖旎的南京六合和仪征月塘。雨花石以“花”为名,花而冠雨、美丽迷人。
(3)马鞍山古风扩展阅读
雨花石为我国特有的美石,在百千种奇石中,堪称石中皇后的佼佼者。提到雨花石,先声夺人的是一则关于雨花石的神话:传说古时雨花台上有一座雨花观,雨花观中有一位雨花真人。雨花真人端庄睿智、深藏若虚,他经年静坐而绝少宣道,仿佛自己就是一部玄秘古奥的经书。
一天,雨花真人开坛讲经。微言大义、悬河流水、探本溯源、咳唾成珠,品格和智慧的魅力震撼了众多百姓乃至感动了上苍诸神,欢悦之中诸神命令降下一场五彩天雨来。
五彩天雨比肩接踵杂沓而下,好似一幅珍藏在故宫博物院里的米芾山水长卷。泠泠雨水敲击在雨花台上,一粒粒变成了玛瑙般的雨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