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老科协

马鞍山老科协

发布时间:2023-08-03 18:05:40

1. 安徽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0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挑战最为严峻的一年,也是我们抢抓机遇逆势而上、发展成就振奋人心的一年。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克难奋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取得明显成效,综合实力有新提升,结构调整有新进展,改革开放有新突破,人民生活有新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崛起信心。
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达到100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收入1551.2亿元,增长17%,其中地方收入863.9亿元,增长19.2%。粮食总产量61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87.9亿元,增长2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63.2亿元,增长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7.8亿元,增长19%。进出口总额156.4亿美元,下降22.5%,较上半年降幅收窄10.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6元,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4504元,增长7.2%。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9%。城镇新增就业5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1%。
过去的一年,我们主动强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举措,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密切关注形势变化,积极跟踪政策走向,主动作为,果断决策,深入落实中央一揽子计划,先后出台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较早地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牢牢把握国家扩内需的政策机遇,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干了一批我们多年想干而没有条件干的大事。合蚌客运专线、合福铁路安徽段、九华山机场、宣绩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马钢车轮扩能改造、新桥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江淮汽车年产20万辆乘用车、铜陵锐展发动机、国电蚌埠电厂二号机组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经过多年建设,总投资183.4亿元的14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完成,标志着淮河中游骨干防洪体系基本建成。六潜高速、六武高速安徽段、阜周高速北段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302公里,通车总里程超过2800公里。千方百计保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出台减轻企业负担和金融支持小企业的多项举措,全年减免缓税费312亿元,在关键时刻提振了企业信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中部第一、全国前列。认真落实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工作,销售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等231.5万台(辆),销售额108亿元,家电下乡销售量居全国前列,补贴兑付率全国第一,200多万农户受益,同时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开展地产品销售对接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坚持把保市场、保份额作为外贸工作的重点,多措并举,有效遏制了进出口急速下滑的态势。把握宏观政策导向,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加大信贷投放,新增本外币贷款2406亿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年新增上市公司7家,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63亿元,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共234亿元,财政部代理发行我省地方政府债券77亿元。大力完善地方金融体系,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信用社专项票据兑付工作全部完成,新组建开业农村银行13家,新增担保机构25家,获准开业小额贷款公司123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17个市,中国进出口银行、民生银行、汇丰银行等14家境内外银行在我省新设23家分支行。
过去的一年,我们全面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大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眼增强创新能力,重点实施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人才和技术研发政策,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全省呈现出创新活力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人才集聚、创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的好势头。我省被批准为首批三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之一;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16386件和8594件,在全国位次分别提升2位和6位;13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其中1项首次获得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新增国家级创新型企业6家、试点企业10家,增量全国第一;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4家;新增国家级质检中心2家,总量达到9个,居中部地区首位;新增两院院士4名。全力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聚焦核心区域、核心企业和核心项目,狠抓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建设,科技、产业、改革和人才成果加速涌现,试验区建设进入国家层面。科技研发实现新突破,建成世界首个量子通信网络,奇瑞混合动力轿车、科大讯飞畅言教学产品等成功面市。创新型产业加快发展,京东方液晶平板显示器、普乐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高新技术领域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9户。体制机制创新加速推进,启动建设合肥创新服务平台,省及合芜蚌三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顺利运行,招募风险投资机构10家,募集资金30亿元以上。人才培养和引进取得新进展,与国家外专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实施引智项目237项,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落户合肥,中科大微尺度国家实验室和奇瑞公司成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制定实施钢铁、汽车等9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文化、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完成重点产业技改投资1800亿元,工业化率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产值增幅达30%以上,皖新传媒成功上市,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速。落实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推开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工作,选择150个实力较强的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县域经济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扎实推进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和沿淮城市群建设,区域发展进一步协调。继续深化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皖北地区呈现加速发展的可喜局面,合肥等市县与皖北三市六县结对合作进展顺利。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推进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环境整治,所有市县都建成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101.5万吨,新增燃煤机组脱硫设施496万千瓦,“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完成。
过去的一年,我们持续加强“三农”工作,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着力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认真执行小麦、水稻等最低收购价,发放各类涉农补贴120.7亿元,比上年增加11.7亿元。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战胜皖北地区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等自然灾害,夺得粮食丰收。扎实开展畜牧业升级计划和水产跨越工程,畜牧水产业规模养殖比重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582.5亿元、增长29.7%,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115家、增加744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07个,完成新型农民培训59.8万人。成功举办首届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和第十届安徽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新网工程”网点达3.8万个,比上年增加3296个。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708公里,新建改造排灌泵站11.8万千瓦,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30万亩、除涝面积80万亩,投入16.6亿元、新开工建设43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营造林195万亩,新增农村沼气用户近10万户,解决了316.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试点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连续1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取得新进展。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启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惠民直达工程”试点成效明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扩大省级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基本完成集体林权确权发证任务并开展配套改革试点。
过去的一年,我们积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切实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中小企业2502户,增长23.8%。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开,地方税制改革继续深化,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完成,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全部取消。经过周密部署精心实施,稳妥解决了工商系统市场办管脱钩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筹备组建省演艺集团、省广电传媒产业集团,172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实现转企。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选择32个县(市、区)启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这项工作受到广泛认可,人民群众普遍欢迎。全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主动配合国家部委编制示范区规划,边规划边建设,边申报边推进,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示范区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准,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家层面战略规划,为加速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平台。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区域分工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交通、能源、科技、金融、旅游、质监等重点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积极谋划并大力推进与央企调整结构合作发展,在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签订合同项目77个、总投资1840.8亿元,已开工项目35个、投资额975.1亿元,开创了与央企战略合作的新局面,对推动我省长期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积极参与并主动对接上海世博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在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取得了丰硕的经贸与合作成果,彰显了安徽优势,扩大了对外影响,提振了崛起信心。黄山航空口岸和马鞍山、池州水运口岸对外开放,全省口岸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对台经济合作加强,合肥至台北直航开通。全年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640亿元、增长43.8%,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8亿美元、增长11.3%,新落户世界500强企业4家。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56.2万人次,增长18.2%。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33.4%,对外投资拓展到44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资源开发勘探迈出新步伐。国际友好城市新增3对,达到69对。
过去的一年,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民生为第一目标,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剧的情况下,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推进力度,实施项目由上年的18项拓展到28项,投入由176亿元增加到254亿元,惠及6000多万城乡居民。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困难群体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1%,建成和在建农民工创业园253个,培训农民工52.8万人,返乡农民工中98%返城就业,全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26.8万人、1447万人和377.8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2.5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廉租房保障。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首批项目进展顺利。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扶贫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大省建设,高等教育“双百工程”和质量工程取得新进展。按照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全面排查鉴定中小学校舍,制定实施3年消除安全隐患工作方案,完成加固改造年度任务,努力将中小学校建成质量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场所。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话剧《万世根本》、黄梅戏《雷雨》等一批精品佳作获国家级奖项,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徽州文化生态保护项目获第三届文化部科技创新奖唯一特等奖。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婚前医学检查和农村孕产妇保健,启动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社区卫生覆盖率达8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质量全国领先。 “全民健身、健康安徽”主题活动蓬勃开展,我省健儿在全运会上取得13金、12.5银、9铜的历史最好成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马鞍山市荣获中部地区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外事、侨务、港澳、统计、文物、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工作继续加强,地震、气象、地质、测绘、防灾减灾工作扎实推进,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事业取得新进步。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局面继续巩固。
过去的一年,我们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认真落实稳定第一责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安保任务,全省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加强信访工作创新,建立下行接访、涉访特困救助、网友留言办理反馈等制度,加强积案化解,信访总量稳中有降。深入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顿,扎实推进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基本形成覆盖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落实法律援助政府责任,全省已建法律援助中心123个、法律援助工作站2060个。对口支援松潘县灾后重建工作加速推进,已完工和在建项目37个,占项目总数的80.5%,受到灾区群众的广泛好评。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工作取得新进步,驻皖部队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抗灾救灾、维护社会稳定、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的一年,也是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施政水平不断提高的一年。我们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完成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45件、政协委员提案815件。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规范执法行为,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2件,制定、发布省政府规章8件。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启动实施新科技成果、招商项目和就业劳务信息发布“三个窗口”建设,继续深化“一站式”服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八项要求,因公出国(境)、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支出比前三年平均数分别下降37.5%和20.6%,“小金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勤政廉政建设有新成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差距。主要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仍比较困难,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居民消费后劲不足,外贸下降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一些长期制约我省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城镇化进程滞后,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难度加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职能转变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增强,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部门思想解放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2. 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校外教育阵地

一、高举公益大旗,以“流动青少年宫”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各类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

.办活动传文明。在每年举办的几十场的公益演出、十几场的比赛以及数百个班级素质培训和公益活动的组织中,市青少年宫高举公益性的大旗,传承文明之火,服务青少年成才。多年来,“流动青少年宫”的身影在频频流动中闪耀着夺人的光芒,在马鞍山九运会的开幕式现场闪动着武术队的踪影,在每年诗歌节的舞台上划动着精彩的乐章,在重阳节的慰问现场留下了迷人的微笑,在千人千米书画表演现场呈现了美丽和谐的画卷,在“六一”活动广场舞动着灿烂绚丽的身姿,在对外文化交流的访问中传送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夏令营和主题日活动中影印着科技创新和体验探究的风采,“文明伴我行,和谐你我他”的公益宣传理念时刻贯穿渗透于“流动青少年宫”活动的全过程。

2.向社会献爱心。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市青少年宫都会选拔出20名“爱心小天使”,组织他们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和食品亲手送到市福利院儿童的手中,并与他们进行了互动交流。每年春节前后举办的迎新春文艺演出,都不忘邀请100名左右的福利院儿童和留守未成年人到现场观看演出,并向他们赠送了学习用品和书籍。2008年暑期,市青少年宫举办了“平安自护夏令营”,来自全市22所小学的50多名家境贫困的小学生参加了此次免费夏令营活动。小营员们在地震工作者、消防官兵、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和青少年宫老师的指导下,先后参观了市地震台和市120紧急救援中心;聆听了消防安全知识的讲座,掌握了一些消防安全知识和灭火技能,参加了火灾逃生的演练;还通过游戏和培训,了解了提高心理综合素质的方法和应急状态下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增强了青少年在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下的自护自救意识,为青少年健康、快乐、安全的成长提供了帮助,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赞同和社会的好评。此外,从2006年开始实施“贫困家庭子女素质培训救助计划”,每年累计为持有城市低保证、失业证、再就业优惠证或残疾证等家庭的子女减免活动和培训费用达8万余元。从2005年开始举办的“周末公益课堂”,每个周末都向少年儿童及家长免费开放,受众已逾万人。

3.入社区倡共建。“流动青少年宫”先后深入10多个社区,组织小学员与社区文艺骨干一道,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编、自导、自演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共建共享氛围,深受群众欢迎,教育效果非常显著。

4.下农村送温暖。实现城乡少年儿童互帮互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流动青少年宫”的自觉追求。每年暑期,青少年宫都会开展“城乡同拉手,结对共奋进”活动,组织城区小朋友和农村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开展为期两天的体验活动,城里孩子到农村感受田野气息,农村孩子到城市触摸现代文明。每年的春节前夕,市青少年宫还组织十多个“小书法家”,到当涂县农村开展送春联下乡活动。

5.进校园送文艺。每年诗歌节和“六一”期间,市青少年宫都开展文艺进校园活动,组织市青少年宫优秀教师先后走进市十二中、安工大附中、实验小学、湖东路二小和采石小学、幸福路小学、十三中、二十二中等中小学,举办“李白文化”、“诗歌赏析”、“朗诵艺术”等专题讲座,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学习、吟诵诗歌的积极性,为提升诗城人文底蕴作出了应有贡献。同时,应广大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要求,“流动青少年宫”还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马鞍山的老城区金家庄区,向该区的小学生捐赠图书等。

6.驻企业结硕果。南山矿是马钢公司最大的一个厂矿,也是马鞍山城郊向山地区最大的工矿企业,有职工及家属两万多人,职工子弟2000多人。为了满足南山矿职工子女乃至向山地区青少年追求优质校外教育资源的需要,市青少年宫于2001年联手马钢南山矿职工子弟小学,将“流动青少年宫”进驻企业所属学校,并于每周末选派市青少年宫最优秀的师资前往该校开展艺术特长培训,八年来共为城郊培养青少年艺术人才2000多名。

7.赴军营展风采。为推动“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每年“八一”建军节前后,“流动青少年宫”都会开进武警马鞍山消防支队或武警马鞍山市中队,开展军民联欢活动,一方面让小学员领略军人风采、体验军营生活,另一方面与战士们同台演出,展示当代青少年风采,活跃军营文化。

8.建基地学科技。2006年,青少年宫与雨山区科协联合建设了“马鞍山市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基地”,定期组织青少年到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学科学、知科学、爱科学、懂科学教育。每年暑期,还组织青少年到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观摩学习,借用长三角地区优质的科普教育资源推进我市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

9. 做培训育人才。为增强市青少年宫青少儿培训工作的新特色,树立鲜明的青少年素质教育新理念, 我们形成了以文化艺术为根本、科技体育为特色的鲜明的青少年素质培训理念,让广大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会一种本领、体验一份快乐、养成一种品质、明白一个道理。在青少年素质培训项目上,除了办好传统的文化艺术培训,还合作新办了轮滑、街舞、心理健康、折纸、拉丁舞、少儿模特、小星星英语等特色培训,重点开设了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创新班,并在2007年8月由中国教育学会等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一举夺得小学组灭火赛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此外,我们还以“教学公开课”和年终教学汇报演出等形式,经常性检阅、督促各专业的教学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家长对教学进度的了解。为了进一步塑造马鞍山市青少年宫的品牌,于2007年6月至7月连续两个月在《皖江晚报》每周开设一期“青少年宫之星”专栏,以青少年宫优秀学员为切入点,重点宣传青少年宫拳头专业及优秀教师,重点介绍了武术、美术、器乐、舞蹈、书法、作文、棋类、英语、声乐、科技等十个专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突出安全教育,以环境建设为重点,促进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有序开展。

为突出校外教育的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市青少年宫严格执行节假日值班制度和晚间的班主任值班和保安的巡逻制度,并于重大节假日前组织对重点部位和暑期的安全用电进行了检查,安排了专业人员对要害部门组织检查(如:对健身器材进行检查,更新损坏件;对配电房进行检查等),在易发生安全隐患的地方(如:通道、楼梯、停车场、转弯处等),张贴醒目的安全警示牌和安排专人看护;就学员的培训安全专门下发了《告全体学员家长的一封信》;不定期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聆听消防安全知识讲座,以增强消防知识和防火意识;向每位教职工颁发并解读了《市青少年宫安全防范措施》、《市青少年宫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做到群防群治;投资安装了4路视频监控设施以防范广大青少年来青少年宫学习、活动期间的安全隐患的发生;认真落实签订的安全责任书的各项工作内容,确保了全年无重大人身、安全、财产事故发生。

近三年来,为了配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和巩固全国卫生城市的创建成果,市青少年宫自筹资金30余万元,进一步加强了宫内环境建设,先后对教学楼屋顶的渗漏进行了全面修缮,亮化了青少年宫科技楼,对宫内各教室、走廊进行了彻底粉刷,新建了宫内操场、道路和停车棚,还配合环境整治工作对后院杂草地进行了平整、将围墙进行了封闭修建、对塔楼及过道的卫生和积压的物品进行了彻底的清理,一改先前后院内的公园随意倾倒垃圾、市民随意种植蔬菜、人员进出无序的杂乱状态,宫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确保了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重视外宣工作,以“马鞍山市青少年宫”网站建设为纽带,进一步扩大青少年校外教育主阵地的影响力。

在现有青少年宫网站的基础上,改进丰富了青少年宫网站,于2006年5月起恢复了正常的网站内容更新,截止目前累计发文200多篇,近5000人访问了网站,同时在马鞍山市政府网、皖江在线、马鞍山青少年网等网站成功链接了马鞍山市青少年宫网站,并及时向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网、中国校外教育网上传活动资料,加大了外宣工作的力度。此外,加强了与省市各媒体的联络,近三年在省市报刊、电视台、电台刊发各类稿件115篇次,极大地宣传了青少年宫的公益形象,扩大了青少年宫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3. 合肥工业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合肥工业大学有任传俊、张家仁、浦天祥、赵经彻、叶青等名人。

任传俊:原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

张家仁: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

浦天祥:原中国西电集团总经理。

赵经彻:原兖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叶青:原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

合肥工业大学(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3)马鞍山老科协扩展阅读

师资力量:

根据2018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教职工3783人,专任教师数2269人,其中正高416人,副高885人;具有博士学位1410人,硕士学位663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

综述:

根据2018年11月综合信息显示,学校合肥工业大学有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六安路校区、宣城校区共4个校区。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六安路校区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简称“合肥校区”;宣城校区坐落在安徽省宣城市区。

4. 石横镇的地理环境

石横地区处于肥城凹陷区西端。凹陷与基底构造线斜切,内部第四系广布。第四系之下为石炭—二迭系煤系, 其他地层走向近于东西,倾向北,呈单斜状。构造以断裂为主,纵横交错,多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走向主要为北东向,分布密集。其中自石横向南为演马庄断层,呈东东南—北北西向延伸。
境内地层属华北型地层沉积。出露的地层有太古界的泰山群,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新生界的下第三系、第四系。受中生代以后燕山及喜马拉雅山运动较剧,发育较齐全。石炭系、二迭系构成煤田。奥陶系隐伏在第四系之下。寒武系裸露在周围山区。 石横镇处于肥城盆地西北隅,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丘陵区,海拔在100—250米之间;赵庄管理区全部、大留管理区和石横管理区北部、中部为平原,海拔在70—75米之间;南部为涝洼地,海拔60米左右。丘陵、平原、涝洼约各占三分之一。
境内浑圆形缓坡度的丘陵山头共38个,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均系泰山之延脉,自西向东有寨山、石庙山(福山)、马鞍山、万灵山、薛山、流力山、围子山、凤凰山等,形成肥城盆地西部天然屏障。石质多为青色石灰岩。 其中围子山最高,海拔250米。
石横镇境内微地貌变化明显,全镇大体分为10个微地貌单元。 微地貌单元分布位置面积(亩)占总面积石质山岭 寨山、福山、薛山、万灵山、流力山 1.300 1 荒坡岭 寨山、尖山、马拉山、万灵山等山中上部 4.793 3.5 山坡梯田 对福山、仁里、圣佛寺、双泉峪等 14.063 10 沟谷梯田 圣佛寺、八道岭等 1.288 0.92 坡麓梯田 赵庄、双泉峪、正明山等 11.147 8 缓阶地 石横以北以西、中高余以西 14.553 10.44 倾斜平地 南大留以东、以西 16.222 11.64 近山阶地 北高余、西铺等 4.347 3.1 微倾斜平地 石横东部和衡鱼、红庙 65.430 48 塌陷 煤矿区(隆庄北、南大留、中高余) 6.201 3.1 石横属于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暖快,变化强烈,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气温湿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减,天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年降水量约650毫米, 最大降水量是1082.7毫米(1964年);最小降水量是434毫米(1966年)。 全年降水分布不均,春旱夏涝。年蒸发量2200毫米。有霜期平均176天,无霜期平均189天。年平均总辐射量123.53千卡/平方厘米。大风多发生在春季和秋季,最大风力一般为7—8级,冬春之交多为东南风和西北风。北部八道岭为主要风口区。
由于境内发电厂诸晾水塔产生巨大蒸气,电厂和附近几平方公里以内形成独特的小气候,夏季往往局部降小阵雨,或增大降雨量;冬季往往形成小阵雪。 地表水
石横镇境内诸河流为大汶河支流,属大汶河水系,多由北流向南或由东流向西,中部和南部有汇河、康王河两条较大河流,境内流域面积92平方公里。 汇河发源湖屯镇北部陶山、小泰山一带,在隆庄东北入石横境,经隆庄村南、东衡鱼和后衡鱼村北,在后衡鱼村西与康王河汇流入平阴县,境内长7.2公里。康王河上游由肥河、康河汇流而成,在道口村东北入石横境,经道口、红庙、东衡鱼等村,至后衡鱼西入汇河流入平阴县,境内长10.6公里。两河均为季节河,旱季干,雨季满。
境内较大湖泊两个。隆庄湖在隆庄村西南角,为1958年冬开挖的人工湖,东西长1公里,宽100余米;煤矿塌陷湖,位于查庄西,马坊、隆庄北,中高余和南高余东,共6000余亩,20世纪90年代起用电厂煤灰填湖造田。
地下水
石横镇境内潜水埋深平均17米左右。无雨季节厂矿用水及自然蒸发水位每天下降0.5毫米,雨季时康汇两河水位上涨,潜水埋深平均每天上升2毫米左右。 1946年夏, 实行土地改革,1949年粮食总产达到156.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20公斤,总产达到2240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提倡科学种田,对境内200余公顷煤矿塌陷地进行复垦,开挖鱼塘130余公顷。对康汇两河及其支流进行多次疏浚,使水害变为水利,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占可耕地的96%。1994年被评为泰安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粮食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总产已达3400万公斤。
1990年以来, 全力发展高值田,实行种植结构调整,发展果园380公顷,2000年见果面积268公顷, 果品产量3680吨。全镇建冬暖式大棚960个,小拱棚740个,主要种植韭菜、 黄瓜、豆荚、芹菜、葡萄等10余种蔬菜瓜果。每年向市场供应蔬菜5.6万吨, 亩产值1.8万元。2000年韭菜种植面积6000亩,亩产1800公斤。是年注册了“石横牌”无公害韭菜,在全省第二家通过了无公害检测认证。并召开了“石横牌”无公害韭菜新闻发布会。
该镇重视植树造林, 保护生态环境,山区植桧柏180万株,平原林网及四旁植杨柳树550万株,既绿化了环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43亿元,其中种植业7000万元,林业900万元,畜牧业5700万元,渔业680万元。 工业:建国前,仅有少数红炉、白铁、砖瓦窑、白灰窑等零星私营手工业。建国初,手工业作坊大部停办。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起农具厂、酒厂、面粉厂、砖厂、鞋厂、耐火材料厂等小型企业。1962年,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固定资产原值20万元。1965年成立运输队、电厂施工队和电料厂,1970年至1977年先后办起查庄矿砖厂、国庄矿砖厂、焦化厂、电石厂、陶瓷厂等小型企业。1978年后,又办起被服厂、木器厂、石横砖厂、衡鱼砖厂、榨油厂、水泥厂、汽运队、预制件厂、化工厂等企业。 9个村建粘土或煤矸石砖窑,北部山村建石料厂和石灰窑,12个村建起小工厂或汽车、 拖拉机维修厂。1978年,镇办企业总产值225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47万元。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形成镇、村、联户和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 是年,镇办企业总产值399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259万元。9 0年代后,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由资源型、加工型向市场外向型经济转移,围绕“三型”(资源型、加工型、外向型) 、“四路”(调整之路、联合之路、科技之路、外向之路) ,外引内联,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建材为龙头,以化工、矿山机械配件、 建筑、食品、煤炭为骨干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2000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77个,从业人员10316人,产品169个品种,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1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48亿元,创利税4833万元。名优产品有:“万灵山”牌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获省优、部优、国家质量认证、省名牌、省免检和农业部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溶解乙炔、工业硫酸质量标准达到国际水平,产品实物质量水平达到一等品;液体硫酸铝填补省内空白,被列为省首批星火计划项目。镇建安公司承建的三中办公楼被评为省优工程。
建筑业:境内建筑业由来已久,清末民初,境内石、瓦、木、铁四大匠约400人,四大匠多为“亲连亲”“户连户”“父子师徒相传”。多为个体经营,或由师傅带领搭帮结伙承包项目,时聚时散,工薪按技术高低确定。建筑工具多为平板、瓦刀、斧头、锤子、锯、刨子等简易工具。四大匠合作承建或维修民房,少数施工技术高超的可承建庙宇、瓦房、楼房等。
建国后建筑队伍有所发展, 建筑工匠多系亦工亦农,承担农民的建房和维修。1958年之后, 不少村队组织了建筑队,承建集体用房和民房。1965年,公社建筑队成立,各村建筑人员大多加入公社建筑队。1978年之后,随着农民建新房的迅速增加,石横二、 南高余、新胜等村先后成立村办建筑队,个体办的小型建筑队大量涌现。1984年, 公社建筑队、村办建筑队均改名为建筑安装工程公司。1987年,镇建筑工程公司有干部职工1573人,村办及个体建筑队发展到49处约1400人。
1978年之后,建筑设备不断更新,打夯机、震捣器、拖拉机、汽车、绞车、钢筋切断机、搅拌机、轧路机、电焊机、吊塔、起重机等机械普遍运用,施工架改用钢管钢夹,设安全网。1987年,石横镇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共有各种机械100多台(部) 。施工水平日益提高,1987年镇建安公司为土建、安装三级企业,不仅能承建一般民用建筑,而且能承建跨度24米内的砼装配式单层工业厂房、多层砼现浇框架结构仓库、车间, 500~2000吨冷风库,60米以下烟囱和水塔,3000客座、24米跨砼、钢球形结构影剧院,6000平方米多层各式大楼。安装工程能承建大型设备安装、锅炉安装和供暖、给水、排水设备等。
2000年,镇建安公司有固定资产1265万元,干部职工1200多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365人,属国家二级资质企业,三级建筑施工起重机械拆装资质。公司下设9个分公司、3个经济实体单位,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是集生产、施工、设备安装、装饰装潢一条龙服务的镇办集体股份制企业。该公司多次被评为肥城市建筑施工先进企业、重合同守信誉企业、泰安市连续十年安全无事故企业、国家三级计量合格企业、泰安市明星乡镇企业。2000年全镇建筑业总收入1689万元。 1904年境内有私塾33处, 学生400余人,是年开始兴办学堂,建初等小学两处。1912年之后,限制私塾,发展新教育。1930年,兴办初级中学福阳民众学校,招生50余人。至1949年,境内有小学33处,在校生172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49%。建国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东衡鱼中心村创办农民业校,10余年,在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多数学员达到初中文化水平。80年代全镇学校房舍、设备均达到省级标准。90年代,镇投资800万元建起3处高标准中学和3幢教师公寓。1986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校,培养农村各类技术人才累计63 45人。1993年镇筹集42万元资金作为教育基金,每年利息用于奖励模范教师和优秀学生。2000年, 全镇有小学15所,在校生4291人;中学5所,在校生4927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1457名。
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1792人,自1983年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8项。1989年2月, 党委书记王兹英在省科普文明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1990年,中国科协领导一行16人来石横总结科普经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省市电视台记者随从采访,外省市科协领导多次来石横参观。同年被评为“泰安市科普文明先进镇”。
石横镇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诸如舞蹈、地方戏、曲艺、书法、绘画、雕刻、泥塑等代代相继。建国后,群众文化更加活跃和繁荣。1958年建文化站,1960年建广播站,1971年建电影队。80年代强村和机关、 学校建图书阅览室,镇建立档案室。1982年9月,成立史志办公室,1988年12月, 《石横镇组织史资料》出版发行。1993年4月,《中共石横镇党史大事记》出版发行,成为境内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是年在泰安市党史优秀成果评选中, 荣获二等奖。1997年8月,经史志工作者15年的辛勤劳动,石横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石横镇志》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全书74.8万字,着重记述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二、三产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志书还着重记述了石横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和创造的光辉业绩,有力地体现了时代风貌。
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只有十余名中医,几个大村有中药铺。1951年,成立卫生工作者协会,1956年成立大联营诊所,卫生技术人员增加到54人。1959年建卫生保健站,1961年改为卫生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1987年卫生院占地2.47公顷,有门诊、病房楼各1幢,总建筑面积4217平方米,医务工作者63人,病床60张,辖衡鱼1处卫生所,年门诊病人82911人次,住院1578人。 此外有村卫生室42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34人。1990年12月,南大留卫生室荣获“山东省先进行政村卫生室”称号。1991年10月,全县除氟改水现场会在隆庄村召开。不久,省改水降氟控制地方性氟中毒考核验收组会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有关专家,对隆庄村的改水工程、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进行了现场考核,属高水平达标。水降氟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5年石横卫生院投资30万元安装暖气,投资20余万元购置B超机等先进医疗设备, 改善了医疗条件,被评为“泰安市配套改貌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有镇卫生院1处,村级卫生室32处,病床178张。
境内学校体育活动空前活跃,体育竞赛形成制度。镇、强村及镇办企业有体育场、文化活动室等。 石横传统武术源远流长,有300余年的历史,有“镖不打铜城,枪不扎石横”和“徐家的枪,梅家的棍,邹家的皮锤不用问”的歌传。建国后,石横武坛群英,多次参加各级武术比赛、表演并获得荣誉。80年代开始,群众尚武精神复苏并发展。武坛老将振作精神,热心传艺。不少青年前来拜师学艺,业余武术训练场达20余处。学校师生亦掀起武术热,自愿成立武术队、组。 1987年12月,镇委副书记傅士华代表石横镇出席山东省小城镇工作理论研讨会。1990年12月,实现了百华里镇级公里竣工通车。1991年10月,镇驻地两条主街道建设竣工。1992年12月,镇驻地的马坊村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1994年8月委托泰安城市规划设计院设计“石横小城镇规划” ,共9图1书。自1997年以来, 投入城镇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新建楼房300多幢,拓宽改造9条街道,总长26公里,先后被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和山东省中心镇。该镇确立了“政府出台政策,厂矿出资修路,大户投资开发,市政负责管理”的思路,把小城镇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5%以上。按总体规划合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统筹安排工业、商业、居住、文化、市政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建设,并充分利用保存比较完整的20余处名胜古迹,积极发展观光旅游,优化了小城镇投资环境。2000年,建成了左丘明广场灯塔,投资70多万元完成了石横大街974米的硬化铺油工程。 投资26万元,投工3.6万个,完成了左丘明南路350 0米的路基拓宽工程。完成了以红石河带状公园为主的精品工程。春季一次性植法桐、桧柏3000株。石横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乡镇”。

5. 深圳科学高中的现任校长

现任校长:尚强
尚强,男,安徽马鞍山人,出生于1962年。1986年7月毕业于安徽芜湖教育学院(本院前身),后在中科大现代代数研究生班学习两年。 曾任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任深圳科学高中校长一职。
【荣誉】
1992年和1993年国家教委、中国科协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教练员”称号。
1994年马鞍山市委宣传部授予“马鞍山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7年深圳市委授予“深圳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7年深圳市人民政府授予“深圳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称号。
199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优秀教师特等奖”。
1997年国务院授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1998年共青团深圳市委授予“鹏城青年功勋章”。
1999年深圳市总工会授予“孺子牛金奖”。
2001年深圳市教育局授予“深圳市学科带头人”称号。
200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特级教师”称号。
2005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授予“广东省名师”称号。
2006年广东省教育厅授予“广东省教育专家”称号。
【著作】
在教院学习期间出版独力完成的著作《梁绍鸿平面几何研究》。其后,先后出版七本著作(共170万字)。被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科技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聘为丛书学科编委;被《数学通讯》、《数学研究》等杂志聘为特约评论员;被北京华罗庚数学学校聘为教授。
首任校长:王占宝
深圳中学校长兼深圳科学高中校长,中国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社会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3月,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任上,作为领军人才引进深圳。担任深圳中学校长后,在全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为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的学术性高中的办学模式,率先宣示了深圳中学的教育使命—建设学术性高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相关论文被国家级权威教育报刊刊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反响。2012年3月,创立深圳科学高中并出任校长,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提出校训为学会理解,创造未来,立志打造中国第一所科学高中。是江苏省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常委。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老科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表 浏览:294
内地音乐版权 浏览:208
公共卫生服务今后工作计划 浏览:457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