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发布时间:2022-12-30 19:21:09

A. 什么是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意味着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出发,创新供给模式和供给机制,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有效满足社会需求。

报告《城域开放众创空间: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建设新路径》提出,开展基于创新2.0的开放众创和智慧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政府2.0的服务转型,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报告还以共享单车、导航软件应用等案例为加快政府2.0转型,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建设智慧社会进行了论述。

政府2.0通过开放数据推动各方参与众创可以更好解决社会治理难题。比如高德、网络等商业导航移动应用,通过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应用开发和众多司机智能手机导航应用,在整个城市空间创新了基于实时交通流量数据的交通社会化参与调控模式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又如让绿色出行回归城市的共享单车。共享单车正是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通过企业、社会、政府共同参与众创共治解决城市难题,不仅是一个商业创新、更是一个社会创新,也是“五位一体”智慧城管服务转型的生动诠释,更是创新2.0时代群众路线的新探索,新网络、新数据环境下依托城域开放众创空间构建智慧社会解决城市治理难题的一个典型样本。

共享单车的出现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由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缺陷、配套公共服务、相关制度与管理的缺失等原因,导致共享单车乱停乱放、人流密集地塞满了共享单车等问题。这不是共享单车的错,也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需要面向创新2.0的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我们需要思考,城市精细化管理、制度供给和公共服务是否还存在不足与错位,城市是为车而建还是为人而生,交通疏堵关键在“堵”与“限”还是在服务与管理,城市是否是人本尺度和以人为本,为人行、骑行和社会交往提供了足够空间,政府是否在城域开放众创空间营建中发挥了应有作用?我们如何基于创新2.0推进开放众创、社会共治,让城市出行与交往空间更加美好?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需要政府2.0的服务转型。众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众创发展中去持续解决,在创新2.0时代技术、社会以及管理与制度的互动中去解决,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众创和共治去解决,如同共享单车这样的众创所已经解决的问题一样。在城域开放众创空间营建过程中,公共服务与制度供给的完善、社会治理的精进、智慧社会的建设也绝非一日之功。推动以社会为舞台的开放众创,需要构建面向创新2.0的“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政府在其间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实现面向创新2.0的政府2.0服务转型。创新2.0时代的人民政府一定是城域开放众创空间营建者、创新生态赋能者、智慧社会培育者。

B. 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高一经济生活)

第一,完善创新创业体系。创新创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不但有助于提升供给侧参与主体“质与量”,同时还对供给侧模式的完善和丰富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双创中涌现出一波又一波活跃的市场主体,让供给侧参与主体的数量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另一方面,创新创业催生出的新技术新思路,也在不断帮助供给的改善和质量的提升。此外,创新创业所带动的商业模式迭代,也为供给侧改革不断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打车软件为例,在通过效率提升改善了供给,同时还挖掘了市场中新的需求。第二,给予公共服务业发展一定的政策空间。一直以来,社会对于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呼声最为强烈,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在供给总量和供给分布上所存在的问题也由来已久。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破题的关键,在于要给予公共服务业发展一定的政策空间,坚持凡社会能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在政府相关部门监管的前提下,鼓励市场主体进入供给侧,释放改革红利,进而促进社会整体公共服务水平的改善,让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扩大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第三,各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协同。在我看来,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改善各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让各要素得到更充分和有效的利用,从而实现社会生产总体成本的降低和总体效率的提升。由于生产要素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资本、人才、技术等,这就需要通过不断深化金融、教育、科研等领域的改革,促进要素向朝阳行业有效集聚,进而通过多领域改革的协同,让供给侧改革落到实处。总的来说,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的转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更好的推进供给侧改革则需要:积极发挥创新创业体系在新动力的核心作用寻找“增量”;逐步给予公共服务业发展一定的政策空间优化“存量”;不断深化促进各领域改革谋求“协同”,在“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不断践行,实现社会总供需的良性互动,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提高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共同富裕。

C. 如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以往过度强调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理论体系和改革路径已难以实现适应当前国情,一方面长期以来的“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策略带来了产能严重过剩,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失衡等不良反应,另一方面,对于需求侧的过度强调与干预,造成了民众“刚需”难以被满足的社会问题,同时对经济调整与提振的效果也并未达到预期。
因此,这次中央财经工作会议适时对改革发展的思路和着眼点进行调整,不单单体现了决策层对于破除经济问题积弊的决心和思路,同时也是决策层将“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融入社会经济文化改革中的又一次体现。
“供给经济学派”在世界上诞生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在相关的论述与思考比较多,而当前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供给经济学派如何与当前中国国情相结合,如何稳步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落地。对此我有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完善创新创业体系。创新创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不但有助于提升供给侧参与主体“质与量”,同时还对供给侧模式的完善和丰富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双创中涌现出一波又一波活跃的市场主体,让供给侧参与主体的数量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另一方面,创新创业催生出的新技术新思路,也在不断帮助供给的改善和质量的提升。此外,创新创业所带动的商业模式迭代,也为供给侧改革不断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打车软件为例,在通过效率提升改善了供给,同时还挖掘了市场中新的需求。
第二,给予公共服务业发展一定的政策空间。一直以来,社会对于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呼声最为强烈,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在供给总量和供给分布上所存在的问题也由来已久。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破题的关键,在于要给予公共服务业发展一定的政策空间,坚持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在政府相关部门监管的前提下,鼓励更多市场主体进入供给侧,释放改革红利,进而促进社会整体公共服务水平的改善,让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扩大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
第三,各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协同。在我看来,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改善各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让各要素得到更充分和有效的利用,从而实现社会生产总体成本的降低和总体效率的提升。由于生产要素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资本、人才、技术等,这就需要通过不断深化金融、教育、科研等领域的改革,促进要素向朝阳行业有效集聚,进而通过多领域改革的协同,让供给侧改革落到实处。
总的来说,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的转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更好的推进供给侧改革则需要:积极发挥创新创业体系在新动力的核心作用寻找“增量”;逐步给予公共服务业发展一定的政策空间优化“存量”;不断深化促进各领域改革谋求“协同”,在“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不断践行,实现社会总供需的良性互动,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提高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共同富裕。

D. 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有哪四大突破

2016年10月12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财金[2016]90号,以下称“《通知》”),在开展两个“强制”试点、公平开展项目采购、规范项目实施、明确所有PPP项目均可“两招并一招”四个方面取得了突破。《通知》全文及解读如下:

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
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
财金[2016]9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改革工作,提升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巩固和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力践行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各级财政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继续坚持推广PPP模式“促改革、惠民生、稳增长”的定位,切实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新要求,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从政府供给向合作供给、从单一投入向多元投入、从短期平衡向中长期平衡转变。要以改革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要以改革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和创造力,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PPP模式推广应用力度
在中央财政给予支持的公共服务领域,可根据行业特点和成熟度,探索开展两个“强制”试点。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一般有现金流,市场化程度较高,PPP模式运用较为广泛,操作相对成熟,各地新建项目要“强制”应用PPP模式,中央财政将逐步减少并取消专项建设资金补助。在其他中央财政给予支持的公共服务领域,对于有现金流、具备运营条件的项目,要“强制”实施PPP模式识别论证,鼓励尝试运用PPP模式,注重项目运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解读】
这是财政部首次以“强制”方式推广PPP模式。根据《通知》的要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两个公共服务领域的新建项目,要“强制”应用PPP模式;其他中央财政给予支持的公共服务领域的项目,要“强制”实施PPP模式识别论证。在“强制”的同时,对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领域的PPP项目,中央财政将逐步减少并取消专项建设资金补助。这种资金支持的减少意味着,此类项目本身的经济价值和收益情况将直接决定社会投资人是否能获得预期收益。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做好项目筛选工作;另一方面,社会投资人也要审慎进行调研,选择收益率可观、现金流稳定的项目进行投资。

三、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
各级财政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型企业,按同等标准、同等待遇参与PPP项目。要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合理设定采购标准和条件,确保采购过程公平、公正、公开,不得以不合理的采购条件(包括设置过高或无关的资格条件,过高的保证金等)对潜在合作方实行差别待遇或歧视性待遇,着力激发和促进民间投资。对民营资本设置差别条款和歧视性条款的PPP项目,各级财政部门将不再安排资金和政策支持。
【解读】 PPP项目的投资体量大、运营周期长,各地政府在采购社会投资人时,考虑到民营资本的投资实力和运营能力,往往设置与项目无关或对项目而言过高的资格条件,以限制民营资本的介入。这显然与PPP模式的理念——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相悖,但因为没有相应的惩罚机制,导致PPP项目中歧视民营资本的情况时有发生。根据《通知》的要求,如某一PPP项目被认定对民营资本设置了差别条款和歧视性条款,将不会获得财政资金。这对于那些项目收入主要或全部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的项目来说无疑是致命的。这一要求将改变民营资本在PPP项目投资中的地位。然而,如何鉴别资格条件是否过高,无法参与项目投资的社会投资人如何寻求救济,仍需要财政部给出解答。四、扎实做好项目前期论证
在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的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各级财政部门要聚焦公共服务领域,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42号)规定,确保公共资金、资产和资源优先用于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按照政府采购法相关规定择优确定社会资本合作伙伴,切实防止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要严格区分公共服务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在能源、交通运输、市政工程、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领域深化PPP改革工作,依托PPP综合信息平台,建立本地区PPP项目开发目录。
【解读】 究竟什么样的项目可以用PPP模式一直是各界争论的话题之一。由于相关法律、政策的不健全,导致滥用PPP模式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开展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的目的是严格项目立项条件,只有在当地政府财政能力允许,项目以PPP模式开展优于以其他模式开展时,才应当采用PPP模式。然而,部分政府为了达成投资目标,按照政策要求反向进行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致使这一评估系统成为一纸空文。按照《通知》的要求,PPP项目建设要切实防止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严格区分公共服务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这应当可以利用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来进行防范。此外,《通知》提出要在PPP领域引入目录机制,只有列入目录的项目才可进行开发,也有助于控制项目的过度开发。

五、着力规范推进项目实施
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统筹论证项目合作周期、收费定价机制、投资收益水平、风险分配框架和政府补贴等因素,科学设计PPP项目实施方案,确保充分体现“风险分担、收益共享、激励相容”的内涵特征,防止政府以固定回报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方式承担过度支出责任,避免将当期政府购买服务支出代替PPP项目中长期的支出责任,规避PPP相关评价论证程序,加剧地方政府财政债务风险隐患。要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合同履约管理,确保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权利义务对等,政府支出责任与公共服务绩效挂钩。
【解读】
随着国家对PPP模式的大力推荐,各地政府都在积极推广应用。然而,部分地方仍存在对PPP模式认识不清,混淆PPP项目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情况,在未能对PPP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大推”、“强推”PPP项目落地,导致部分PPP项目变成了“拉长版BT”项目;甚至因项目前期论证不准确,发生项目落地难、推进难等问题。背离了PPP模式的精神,严重影响了社会投资人对PPP模式的信任。针对各地政府以固定回报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承诺吸引投资人的情况,《通知》明确指出此类承诺不受财政部认可,这提醒广大投资者在投资项目时,需要聚焦在项目本身,而非政府的承诺上。
PPP项目的合法合规性是项目能否实施的前提。随着国家对于PPP项目规范性要求的提高,势必会淘汰一部分不符合PPP模式的项目。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囿于财政困境,急于通过PPP模式解决财政压力,在手续不全的情况下便开展项目采购,这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埋下了隐患,也增加了社会投资人在项目中的风险。在本所承办的某PPP项目中,通过审查项目的合法合规性,发现政府未将项目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作为付费的前提条件,这可能导致项目付费无法列入财政预算。在本所律师与政府方的多次协调之下,成功将此条件列入PPP项目合同,避免了社会投资人的损失。
PPP项目的实施方案对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论证项目的可行性,进而实现政府和社会投资人的预期目标。PPP模式涵盖了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多个阶段,由于社会投资人不可能精通全部领域,无法把握可能存在的风险,导致在项目中的预期收益无法实现。在本所承办的某PPP项目中,因政府推动项目心切,社会投资人也急于投资,在项目的计费指标、回报机制尚不确定的情况下完成了项目的采购,导致双方意见不一,在项目磋商阶段遭遇较大阻碍,经本所律师多次提示项目风险,并参与项目磋商,最终拟定了双方均满意的解决方案。

六、充分发挥示范项目引领作用
各级财政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按照“又快又实”、“能进能出”的原则,大力推动PPP示范项目规范实施。要积极为项目实施创造条件,加强示范项目定向辅导,指导项目单位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合理选择运作方式,择优选择社会资本,详细签订项目合同,加强项目实施监管,确保示范项目实施质量,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引领性和带动性。要积极做好示范项目督导工作,推动项目加快实施,在一定期限内仍不具备签约条件的,将不再作为示范项目实施。
【解读】 2016年10月13日,财政部公布了第三批示范项目名单。这对规范PPP项目,建立标准的、具备可行性的PPP模式起到了指导作用。这些示范项目更易落地、更具经济价值,也更能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与此同时,《通知》也表明:示范项目不是“铁饭碗”,要有进有退,对尚未完成签约,在一定期限内仍不具备签约条件的项目,将不再作为示范项目实施。

七、因地制宜完善管理制度机制
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财政部PPP相关制度政策,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地区推广实施PPP模式的制度政策体系,细化对地市及县域地区的政策指导。要结合内部职能调整,进一步整合和加强专门力量,健全机构建设,并研究建立部门间的PPP协同管理机制,进一步梳理PPP相关工作的流程环节,明确管理职责,强调按制度管理、按程序办事。参考自MBA智库文档

E. 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项经济指标也步入中等偏上国家行列。然而,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使得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化工、冶炼等行业亏损严重。截至2015年12月,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从而造成我国产能严重过剩,这样不仅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而且还会成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重负。与此同时,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公平等领域,也存在着瓶颈制约。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经济结构改革方面入手,为此,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扩大有效供给,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蹄急步稳,调结构、转方式、治污染、压产能、去库存等各方面要求我们必须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破解当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强力推进。

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做到简政放权、放松管制、优化服务、释放活力,把原来政府掌握的权力放给市场、放给企业,做大、做活市场,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原来,政府的“有形之手”伸得过长,过多地通过政府的需求侧管理,特别是通过对投资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的管理,来拉动经济增长。今后,要更加突出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力量,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强行去杠杆,让一些“空壳”企业、“僵尸”企业该破产的破产、该关门的关门、该重组的重组,有效提升市场的作用,改善供给侧的发展环境。同时,政府要将自己的主要职责定位于制定好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切实做到放管结合,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理顺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关系,促进两侧均衡发展。面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仅从需求侧寻求突破已经很难有所建树,只有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方面着手,积极推进中长期的宏观调控,才能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向纵深,才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获得预期的效果。在供给侧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通过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消除服务业与工业要素价格差异,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等做法有效促进供给侧的发展。在需求侧要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配合运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全力解决有效内需不足的矛盾。通过适当提高工职人员工资,调整消费政策、调整限制消费的税费政策,推行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等做法有效扩大内需。

三是完善创新和创业体系,大力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创新驱动保驾护航,大力开展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行动,以创新促改革,以创新谋发展。推动“双创”,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要加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升级发展。二是要积极推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三是要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提升供给侧参与主体“质与量”,丰富供给侧模式。

四是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给予公共服务业发展一定的政策空间。增加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能有效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助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一直以来,社会对于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呼声最为强烈,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在供给总量和供给分布上所存在的问题也由来已久。因此,要给予公共服务业发展一定的政策空间,通过采用PPP运作等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尽可能将一些公共服务领域的事情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同时,在政府相关部门监管的前提下,鼓励更多市场主体进入供给侧,释放改革红利,进而促进社会整体公共服务水平的改善,让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扩大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

五是为企业发展减压,增强企业竞争力。当前,一些企业由于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过高等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自身正常的运转。只有通过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降低社会保险费等,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供给能力。尤其在当前经济发展换挡调速、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为企业减负能直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和资本的税后报酬,刺激劳动和资本供给的增加,进而推动潜在的产出增长。真正在供给侧为企业减压、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阅读全文

与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表 浏览:294
内地音乐版权 浏览:208
公共卫生服务今后工作计划 浏览:457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