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广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广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2022-12-22 01:38:38

① 广州沙湾古镇的古镇文化

古镇街核心区居住人口大约1万多人,原住民占了60%左右,这也是沙湾古镇人文环境的一大特色。当地政府强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投入、合作经营、利益共享”的旅游运作模式,合理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通过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环境整治三大工程,进一步发挥民间艺术在促进当地经济生活、文化事业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建设,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广大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让广大居民分享文化发展的果实,进而形成保护民间文化、传承民间文化、创新民间文化的良好社会风气,共同维系原汁原味的广府文化、民俗风情,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② 广州中山图书馆有70年代课本吗

广州中山图书馆,

当然有70年代课本。

海珠中路的中原集藏品市场,

也是有的。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是广东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东省分中心、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广东省分中心所在地,是国级重点古籍保护单位。2018年5月被评定为国一级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创建于1912年,前身是明代羊城胜迹“南园”,后为清代广雅书局藏书楼;1917年7月定名为广东省立图书馆;1933年10月广东省立图书馆并入广州市市立中山图书馆;1950年7月广东省立图书馆改名为广东人民图书馆;1955年5月广东人民图书馆与广州市中山图书馆正式合并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2002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更名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截至2017年底,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收藏普通文献861.18万册(件),其中纸质文献847.01万册。

愿景:传承岭南文化精粹,发现图书流动之美,构建均等互联体系,引领时尚阅读潮流,打造智慧服务生态。

使命:完善广东省信息资源保障与协调机制,建设广东总书库;为全省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着力构建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地方基层公共图书馆提供业务辅导和交流平台,协调各系统图书馆工作;为公众提供各种便利的信息获取途径和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

③ 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纪实

加快文化发展,深化体制改革——
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指明方向
2003年以前,我国电影产量一直徘徊在100部以下,2009年则达到45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2010年,影片《唐山大地震》上映17天,票房达5.32亿元,创造了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从2002年到2010年,站在文化体制改革风口浪尖的电影产业描绘了一条华丽的上升曲线,成为文化体制改革成就的一个缩影。
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一样,文化体制改革与改革开放相伴相生——1979年,广州出现第一家音乐茶座,市场力量开始向传统文化领域渗透;1988年,国务院相关部门陆续颁布文化市场管理法规,文化市场的概念得以确立;2000年,“文化产业”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
但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束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厘清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3年6月,包括深圳在内的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成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试点地区和单位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体系。
2005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新确定了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走上全面推开的新里程。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作出全面阐述,对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部署。
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
随后,我国文化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630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419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当于同期GDP的2.43%,比2004年提高了近0.3个百分点。
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重要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两个月后,拍摄了众多“商业大片”的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上市申请获证监会批准通过,成为内地第一家成功上市的影视制作公司。虽然这是资本市场上的一件寻常事,但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步。
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
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文化事业——
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谱写惠及13亿人“文化民生”的新篇章
千余家博物馆免费开放,18亿人次农民免费看电影,农家书屋覆盖一半行政村……这张收获于2009年的成绩单,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添了又一抹亮色。
浇灌出累累硕果的,是党和政府对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深刻认识和对实现文化公平的不懈努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不等于把“事业”都变成“产业”。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仅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还需要政府转变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拨付专项资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项目。
据统计,“十一五”时期前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超过900亿元,年均增幅25.28%。仅2009年,中央财政对地方各项文化工程投入总量就达30多亿元。
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有1444座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国已有2850个公共图书馆、3223个文化馆、38740个文化站;农家书屋工程自2007年实施以来,已建成农家书屋24万个,每个书屋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预计到年底,将有70多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将全面“扫盲”;在城市,由政府投资建设的综合性文化场所,如大剧院、音乐厅等,如今遍布全国各地。一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全国形成……
服务水平也在创新中不断提升——
伴随覆盖面的扩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服务水平也在技术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中不断提升——
在深圳,“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的出现,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
在云南,从2009年起,农民收到了来自政府的“文化补助”。省级财政每年将按照农民人均5角钱的标准,安排文化惠农活动补助经费,用于农民的基本文化活动补助;
在浙江,全国首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的推出,让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了硬指标;
在贵州,因独特的传统竹管乐器玉屏箫笛而闻名的玉屏侗族自治县,制定出台了贵州省首个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
……
这一过程中,人们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发展公共文化的着力点——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1亿多进城务工人员、8亿农民、13亿中国人……当亿万人民都能享受文化带来的滋养,感受文化独有的魅力,文化的基石才能牢固。也只有亿万人民精神状态与文化生活的改善,才能真切生动地展示出文化中国的活力,文化的繁荣才有保证。
不久前,广东省中山市百万外来务工人员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广东省“爱心电影卡”工程可以让他们免费享受100场电影文化大餐。
同样在这个炎热的暑期,《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绘画书法免费教学活动、精彩的文艺演出、免费看电影……湖北省文化部门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陪伴广大市民度过酷暑。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惠及13亿人民的“文化民生”。这张常写常新的考卷,将带给我们新的挑战,也必将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遵循市场规律,发展文化产业——
转企改制让一大批文化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文化产业成为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的“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实践告诉我们,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如何打造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成为关键。推进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各项改革措施有条不紊地推进。
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在原北京市儿童艺术剧团基础上自2004年1月转企改制成为股份制现代企业,在新的运行机制下迸发活力。转制当年创收2163万元,其中营业收入1568万元,是转制前的18倍。
继2006年北京儿艺在云南昆明建立全国第一个儿童剧基地后,2008年,他们与江苏无锡广电集团联手,建立了“星辰儿童梦剧场”,开始实施儿童剧演出连锁经营。2010年4月,北京儿艺与吉林省3家演艺企业联合成立的吉林京演儿艺联合剧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作为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先行者的北京儿艺,在跨地区重组、演出院线建设方面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才能在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不深化改革,就无法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无法推动文化内在活力进一步迸发。
截至2010年上半年,148家中央部门和单位出版社已有102家核销事业编制。地方需要转企改制的出版单位已基本完成任务,全国近3000家新华书店已有2900多家转企改制,需转企改制的35家电影制片厂已全部完成任务,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影院以及58家电视剧制作机构完成转企改制任务。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院团总数达228家,新增数即达106家。
转企改制使文化单位摆脱传统事业体制的束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转制之后,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成为另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更高目标。
2009年8月,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201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宣部、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鼓励已上市的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探索建立宣传文化部门与证券监管部门的项目信息合作机制,加强适合于创业板市场的中小文化企业项目的筛选和储备,支持其中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4年完成规范转制,2006年8月实现重组改制,2007年12月在国内第一家将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整体上市。2009年又变更名称,以区域性大型出版传媒产业集团和战略投资者的面貌,踏上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征程。上市之后,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对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出版策划人和职业经理人,连同他们的策划团队、签约作者、有效出版资源实施规模性并购,相继成立了万榕(上海)书业、智品(北京)书业、万邦(北京)书业等3家公司。除“外延式扩张”,它还按照行业规律、市场规则,对图书产品结构做出强力调整,放大品牌效应,提高图书产品在细分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持续稳健的“内生性增长”。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7月,作为湖北省出版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全资子公司18家、控股公司8家、参股公司3家,其下属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包括全省各市州县84家分公司。转企改制以来,企业总资产由21.6亿元增长到81.7亿元,销售收入保持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为国家创造利税13亿元。
业界专家指出,要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必须多拳出击。比如在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传媒业、网络业、影视业、出版发行业等重点文化产业选择一批改革到位、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集团公司,推动上市融资,做优做大做强。
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看到了文化体制变革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而金融资本大量涌入,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传播先进文化,突出以文化人——
作为文化行政部门,采取措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大发展大繁荣,是坚持不懈的追求:
——为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不断从制度上作出明确规范,加强引导监管;
——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对部分优秀曲艺艺术实施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
——进一步改进文化产品的各类评奖、资助、奖励机制,鼓励多出力作,创作精品;
——对民营艺术院团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在评选表彰、演员职称评定、社会保障、优秀剧目支持等各个方面一视同仁;
……
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要求,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努力践行“艺术的生命力蕴含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实践标准,在出版发行、电影电视、演艺演出等多行业多领域,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主旋律作品,产生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工作者。
针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文化管理部门会同其他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规定和措施——
针对一些文化企业眼睛只盯着经济利益、唯利是图、忽视社会责任的问题,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加强了引导和监督;
为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和综合执法机构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封堵非法网络文化产品及其网站;
针对当前呈泛滥之势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文化管理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纷纷出台针对性措施;
……
发展无止境,探索无终点。一个重视文化改革发展的国家,必定富有活力;一个文化生机勃发的民族,必将充满希望。

④ 广州市图书馆的书可以在海珠区图书馆还吗

可以还的,理由是:
为积极贯彻落实《广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下,广州图书馆务实推进,于2010年9月成功启动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目前,已实现广州图书馆,白云区图书馆、荔湾区图书馆、海珠区图书馆、南沙区图书馆、天河区图书馆、萝岗区图书馆、黄埔区图书馆、增城市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流动图书馆、从化市图书馆、花都区图书馆、越秀区图书馆、番禺区图书馆、广州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金花街分馆、光大花园分馆、石牌街分馆、车陂分馆、芳村花园借阅处之间的中文图书通借通还。该项服务的成功启动,为建设公共图书馆城域网,实现“广佛同城”、“广佛肇一体化”奠定良好基础。我馆将继续大力推进通借通还项目的实施,争取早日实现整个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之间通借通还的总体目标。

⑤ 海珠生态城的为新型城市化打造“样板”

新型城市化是什么?海珠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姚奕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新型城市化就是要让住在城里的人,早上睡觉能被鸟叫醒,晚上还能数星星。”广州市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要把海珠生态城打造成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城市示范区和建设花城水城绿城的样板区。今年,海珠生态城的“核心区”万亩果园即将通过整体征地建成湿地公园;5年内,作为广州新型城市化样板之作的海珠生态城将初具雏形。
海珠生态城蓝图绘就
“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海珠生态城的基本框架!”在今年2月召开的广州市委十届二次全会上,与会者们注意到一个新亮点——海珠生态城。在这次会议的报告中,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描述未来“海珠生态城”的蓝图——围绕打造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城市示范区和建设花城水城绿城的样板区,借鉴世界生态城市的先进理念,整合海珠区现有的万亩果园、海珠湖、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琶洲地区、黄埔古村等功能区,规划建设集会展商务、总部经济、园林景观、文化创意、宜居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海珠生态城。
在规划图纸上,海珠生态城主要是广州大道以东的海珠区板块,面积占到海珠区的一半左右。在现在的广州,或许没有哪一个板块像海珠生态城一样拥有如此优越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空间优势。
在这里,园、林、湖、涌、江、城融为一体,万亩果园、海珠湖、穿城而过的珠江和大小河涌为“美丽城乡”提供了天然的注释;在这里,以琶洲展馆为载体的会展经济形成了高端服务业强大的凝聚核;在这里,许多工业厂房摇身一变成为创意产业园,腾出了136万平方米发展用地,原来沉重的包袱正逐步转化为后发优势。
有规划专家指出,海珠生态城将是继中新知识城、南沙新城之后,广州在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上倾力打造的又一重点战略区域,将成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时尚创意完美融合的重大展示平台。
“六个一”带出生态城
建设“海珠生态城”的战略思路可以用“六个一”来概括:一馆带动一岛,一塔带动一轴,一湖带动一园,一村带动一体,一厂带动一片,一路带动一环。
用琶洲展馆带动整个海珠岛服务业、总部经济的发展;用广州塔“点亮”广州新中轴线南段;用海珠湖带动整个万亩果园的升级保护;黄埔村、小洲村等城中村改造新模式,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T.I.T、太古仓等旧厂改造的成功范例,连片带动提升产业、改善周边环境;通过建设环岛路,带动环岛交通、景观、功能大提升。
“国际展都、广州绿心、文化名区、幸福海珠”这四个关键词,指明了海珠区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海珠这个美丽的岛区将迎来更华丽的转身:依托琶洲国际商务会展区,将进一步提升总部聚集功能,将打造国际一流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加强琶洲、敦和、大干围等科技园区建设,建成“智慧城区”;发展和保护好“广州绿心”万亩果园,将海珠打造成广州的“中心花园”;擦亮海珠文化名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去年,琶洲被确定为广州未来十年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心,琶洲地区成为海珠区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强大动力。今后,琶洲的目标是成为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门户,打造国际展都。根据规划,琶洲地区将容纳6家五星级酒店、30多座超过22层的写字楼。目前,琶洲地区多个总部项目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设计方案国际招标,相继动工兴建。海珠区将积极争取市的支持,加快筹备成立琶洲会展总部功能区管委会。
据了解,今年“海珠生态城”将重点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抓紧推进南洲北路东延线、环岛路等重点路网建设,力争在5年内建成海珠生态城的基本框架。
城区建设迎来“蝶变”
过去5年,是海珠区城区面貌大变样的5年。海珠区从一个厂房、城中村林立的老城区,摇身一变成为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新中心区。未来5年,海珠生态城将建成基本框架,必然将带来城区环境的大升级,一系列城市建设亮点正在浮出水面。
黄埔村、小洲村,通过升级改造成为“海珠名片”。近年来海珠区对“广东第一村”黄埔古村实施选择性保护开发和抽疏整治,改造后的黄埔古村成为城中村综合整治模式的典范,古建筑得到修缮保护,市政设施得到升级改造,旅游经济得到开发,集体经济实力和全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小洲村,经过综合整治后,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名人、艺术名家聚集在这里居住或开设工作室,形成了远近闻名的“艺术村”。村内各种工作室达60多家,已成为艺术家的伊甸园。
目前,海珠区正在加快黄埔古村二期绿化景观升级改造、南城河综合整治等工作,做好黄埔村内商业、旅游配套设施布点,引导特色餐饮和商贸企业进驻,打造岭南文化聚集地、展示地、体验地。
42.2公里的环岛路也将是未来“海珠生态城”的最大亮点之一,它犹如一条珍珠项链,将海珠区的江岸线连成一体,打造珠江后航道黄金岸线。未来,环岛路将成为一条集交通、景观、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标志性道路。通过环岛游线路开发、争取举办环岛马拉松或自行车等赛事,将成为广州新名片。
据了解,目前环岛路已建成16公里;在建路段12.2公里,力争2012年完成建设;未建路段为14公里。今年,将在推进环岛路沙渡路至石岗路段建设,沿线计划增设游艇俱乐部、水上巴士码头等港口设施,以及亲水平台、水幕、雕塑等广场节点。
?核心
“广州绿心”承载 新型城市化理念
万亩果园湿地保护建设是“重头戏”
“海珠生态城”建设的核心是万亩果园湿地保护建设。这片河涌纵横、小桥流水、百果飘香的“广州绿心”,在高密度的城市建设中显得弥足珍贵。今年3月16日,国务院、国土资源部批准了万亩果园“只征不转”的特殊政策。而海珠区也不负众望,仅用短短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10762亩土地的征地签约工作。
据了解,围绕海珠生态城的建设和万亩果园整体保护,今年海珠区要完成万亩果园湿地一期800亩示范区、14公里绿道和石榴岗河涌升级改造工程,把万亩果园建设成为“突出传承广府文化,强化岭南水乡特色,凸显果林湿地生态环境”的生态城核心区、样板区,使一年四季都能船走湿地、通江达海、看鱼观鸟、摘果赏花。
为什么万亩果园的保护建设对于海珠生态城、对于广州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海珠区委书记姚奕生有一番生动的比喻:“新型城市化,我理解就是让市民既享受城市现代生活的便利,又能享受乡村那种亲近自然的生活。让市民早上睡觉能被鸟叫醒,晚上还能数星星。”他指出,新型城市化,就是要让老百姓“鱼和熊掌兼得”。
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广州市委提出的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部署,要求海珠区今后要把生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保护生态上。今年,海珠生态城建设的“重头戏”,是做好万亩果园一期工程。海珠区决心要把万亩果园打造成为“全国最美丽的湿地公园之一”,让万亩果园一年四季有更多时间佳果飘香,能看到更多鲜花,让越来越多市民早上被鸟叫醒,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出门就能看到小桥流水。

⑥ 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领导信息

陆志强,男,汉族,1965年1月生,广东广州人,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9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政法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现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局长、党委副书记,主持行政全面工作。
1980.09--1983.08广州市师范学校学习。1983.08--1989.06广州市东山区东风东路小学教师。1989.06--1991.07广州市东山区教育局团委副书记。1991.07--1993.02共青团广州市东山区委副书记。1993.02--1995.07共青团广州市东山区委副书记,华南实业总公司副总经理、云南省瑞丽市星火总公司副总经理兼星火木地板厂厂长(挂职)。1995.07--1997.06广州市东山区芳草工商联合公司经理。1997.06--1998.06广州市东山区芳草街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1998.06--2000.11广州市东山区大塘街党委书记(其间:1997.09-2000.07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函授学院97级经济管理专业学习)。2000.11--2003.02广州市东山区大塘街党工委书记(其间:2000.09-2002.12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函授学院2000级政法专业学习)。2003.02—2008.12 广州市天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08.12- 2009.10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2009.10至今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局长、党委副书记。
杨韬,男,汉族,1963年6月生,湖南平江人,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中山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现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分管组织人事处。
1980.09-1984.07 广州师范学院化学系化学专业学习。1984.07-1987.07广州师范学院化工学系学生辅导员、教师、团总支书记。1987.07-1994.03广州市第二轻工业局团委干事、团委副书记、书记。1994.03-1996.02共青团广州市委联络部副部长、部长,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秘书长。1996.02-2001.10 共青团广州市委副书记、党组成员,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2001.10-2003.07广州市总工会副主席、党组成员。2003.07-2007.02中共广州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2007.02-2011.09中共广州市委老干部局局长。2011.09至今,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党委书记。
刘宛子,男,汉族,1957年9月生,广东阳春人。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现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党委副书记。负责党建、计生、老干、统战、维稳、外事、安保、群团、扶贫工作。分管机关党委、文化工会、团委、妇委会。
1975.12—1978.10 乐昌县贮木场任木材检验员。1978.10—1982.07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文专业学习。1982.07—1984.07 广州市第五中学任语文教师。1984.07—1986.02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宣传处任干事。1986.02—1990.12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副科级干部。1990.12—1993.02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宣传处主任科员。1993.02—1998.10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副处长、文明办副主任。1998.10—2001.08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副主任(正处级)。2001.08—2004.03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正处级)。2004.03—2008.07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2008.07—2009.11 广州市文化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09.11—2010.12 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纪委书记。2010.12至今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党委副书记。
陈春盛,男,汉族,1961年8月生,广东汕头市澄海区人。1981年9月参加工作,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局长、党委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委员,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负责计划财务、社会文化、群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分管计划财务处、社会文化处。
1979.09--1981.09 广州航务工程学校船舶机电专业学生.1981.09--1983.09交通部四航局船厂政工办宣传干事、秘书。1983.09--1984.09交通部四航局船舶公司宣传科干事。1984.09--1988.08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本科班学习。1988.08--1997.06交通部四航局船舶公司办公室主任、副经理。1997.06--1999.04市政协办公厅行政处、接待处副处长。1999.04--2000.08市政协城市建设和环境资源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其间:1999.09--2002.07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学专业学习)。2000.08--2002.08市政协办公厅秘书处、信息信访处处长,兼任广州市政协诗书画室主任。2002.08--2003.04市政协城市建设和环境资源委员会办公室主任。2003.04—2008.04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2008.04—2009.12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党委委员。2009.12至今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张润华,男,汉族,1960年8月生,浙江宁波人。1972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党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大学学历,一级演员,广东省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广东省第九届党代会代表。现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局长、党委委员,兼任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负责市“文管办”及“扫黄打非”办工作、演出、电影(城市院线)、文化娱乐场所、网吧管理。分管文化市场处、执法监督处、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
1972.08—1984.08广州歌舞团学员、演员。1984.09—1986.07北京舞蹈学院学生。1986.07—1988.01 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队副队长(借调)。1988.02—1995.09广州市歌舞团舞蹈队队长、团长助理、副团长。1995.10—2003.07广州歌舞团团长。2003.07—2004.09广州市文化局艺术处处长(其间2000年9月至2002年12月中央党校函授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习)。2004.09—2009.12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党委委员。2009.12至今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梁正祥,男,汉族,1954年6月生,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人,1972年8月参加工作,197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现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局长、党委委员。负责政策法规、新闻出版、宣教、创文等工作。分管政策法规处、新闻出版处、宣传教育处。
1972.08---1979.09市五十二中学工人、政工组副组长、任课教师。1979.09---1981.07市教师进修学院脱产学习(中文专业)。1981.07---1983.09市七十八中学语文教师。1983.09—1985.07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理论师资班哲学专业本科脱产学习)。1985.07---1988.07市委讲师团讲师。1988.07---2001.03 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办公室正科级干部、副处级调研员、副主任(正处级)。2001.03---2006.01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2006.01—2009.12 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党委委员。2009.12至今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任天华,男,汉族,1959年6月生,山东武城人,1976年12月参加工作,199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山大学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现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局长、党委委员。负责广播电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科技发展、网络安全等工作。分管广播电视处、科技网络处、广播电视监测中心。
1983.08-1987.04 中央电视台总编辑室干部。1987.05-1990.05广州电视台总编辑室干部。1990.05-1996.05广州电视台总编辑室副主任。1995.05-1997.03 广州电视台国际部副主任。1997.03-2001.08 广州市广播电视局编播业务处处长。2001.08-2004.06 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处处长。2004.06-2007.3 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事业科技处处长。2007.3-2009.12 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局副局长、党委委员。2009.12至今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局长、党委委员(其间2007.4-2011.06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广播电视与媒体服务部副部长)。
张友泉,男,汉族,1953年12月生,江苏启东人,197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现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局长、党委委员。已调任市创建办常务副主任,暂不安排具体分工。
1972.12-2004.07 历任海军某部战士、正排职会计、副连职干事、正连职干事、副营职干事、政治教导员、保卫科科长、保卫处处长、政治部主任(副师级)、后勤部政治委员(期间,1995年12月中山大学自学考试行政管理专业大专毕业,1994年8月至1996年12月中央党校函授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2002.06就读华中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硕士)。2004.07-2005.07 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稽查队队长。2005.07-2008.06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执法监督处处长。2008.06-2009.12 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党委委员。2009.12至今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赵冀韬,男,汉族,1971年11月生,河南新郑人,1988年6月参加工作,199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专业毕业,博士学位。现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局长、党委委员。负责文物保护、文物普查、考古、博物馆、纪念馆及文化产业发展等工作。分管文物处、博物馆处、文化产业处。
1985.09-1988.06 河南电影技术学校图书管理专业学习。1988.06-1996.09 河南教育学院图书管理助理馆员。(其间:1988.09-1991.07 河南电大中文专业大专学习;1993.09-1996.07河南教育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学习)1996.09-1999.06 郑州大学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全日制脱产)。1999.06-2000.09 郑州大学法学院讲师。2000.09-2003.07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商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其间:2000.09-2003.0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讲师)2003.09-2006.04 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副区长(副处级)(其间:2003.07-2006.09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方向博士后。)2006.04-2008.11 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处)。2008.11- 2009.12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党委委员。2009.12至今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练怡,女,汉族,1955年12月生,广东广州人, 1973年11月参加工作,197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党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市纪委派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纪检组组长、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纪委书记、党委委员。负责反腐倡廉、党风廉政建设、政风行风、纪检、监察、审计、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分管监察室。
1973.11—1974.11广东花县当知青。1974.11—1976.07 广州造纸厂技工学校读书。1976.09—1984.07 广州造纸厂技工学校任教。1984.09—1986.07广州师范学院干部专修科学习中文专业(全脱产)。1986.08-1986.09 广州造纸厂党委办公室科员。1986.10—2000.09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级、正科级 、副处级调研员。2000.09—2004.10 广州市文化局任组织部副部长、纪委办公室监察室副主任 (其中:2000-2003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2004.10-2005.07广州市文化局专职纪委副书记。2005.07-2010.07广州市文化局纪委专职副书记、纪委办公室监察室主任、保卫处处长。2010.07-2010.12 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监察室主任。2010.12-2011.09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纪委书记、党委委员。2011.09至今市纪委派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纪检组组长、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纪委书记、党委委员。
黄南冰,男,汉族,1962年4月生,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总工程师、党委委员。负责文化艺术、文艺对外交流、艺术院团管理及大中型文化设施建设工作,分管艺术处。
1979.09—1983.07广州师范学院历史系读书。1983.07--1986.11广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工作。1986.11--1995-09共青团广州市委工作 主任、学校部长、少工委主任、机关党委副书记、常委、组织部长、秘书长。1995.09—1996.09广州少年宫党支部书记。1996.09—2008.12 广州少年宫主任、党支部书记。2008.12—2009.11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志愿者部副部长。2009.11—2011.01 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庆典和文化活动部副部长。2011.01至今 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总工程师、党委委员。
周宪华,男,汉族,1954年9月生,广东汕头市潮阳区人,1972年10月参加工作,197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南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现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巡视员,负责印刷、复制、发行及著作权保护及版权示范城市申报工作。分管印刷发行处、版权处。
1972.12-1983.10 广州食品厂、荔湾华林工业公司工人.1983.10-1987.03 深圳电视台工作人员、记者。1987.03-1989.08 广州电视台记者、新闻部工商组组长(期间获记者中级职称;参加中央电视台编辑培训班)1989.08-1993.03 广州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其间89.09-91.07 广州师范学院新闻出版专业学习)。1993.03-1994.05 广州电视台人事部主任。1994.05-1995.03 广州人民电视台台长助理。1995.03-1999.02 广州人民电台副台长、党委委员(期间:1996.04-1998.0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大众传播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学习) 。1999.02-2001.07 广州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党委委员。2001.07-2009.12 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党委委员、广州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其间:2007.08-2011.03西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习)。2009.12至今 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巡视员。
李建英,女,汉族,1954年5月生,广东梅州兴宁人,1972年8月参加工作,197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现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巡视员。分管信息中心,协助陈春盛副局长负责社会文化工作。
1972.07-1985.02 广州市燃料公司工人、车间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指导员、宣传科长、团委书记。1985.02-1993.02广州市燃料总公司宣传部副部长、组织部副部长。1993.02-1994.05 广州市新闻出版局办公室副主任。1994.05-2001.08 广州市新闻出版局办公室主任兼政治处处长。2001.08-2004.06 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纪监察室主任兼机关党委书记 (其间2003.08-2005.12 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广东分院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习)。2004.06-2009.12 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副巡视员。 2009.12至今 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巡视员。
王丽贞,女,汉族,1955年7月生,福建晋江人,1972年8月参加工作,197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国际政治经济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巡视员。分管办公室。
1972.08-1975.12 广州市曙光电影院组织宣传员。1975.12-1985.09 广州市演出公司办公室、政治处、组织科科员、团委副书记。1985.09-1987.07 广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干部专修班学员。1987.07-1994.05 广州市文化局宣传部、办公室、组织部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1994.05-1996.08 广州市文化局组织部副部长。1996.08-1997.12 市委宣传部干部处副处长(挂职)。1997.12-2001.08 广州市文化局宣传部部长。2001.08-2004.12 广州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2004.12-2008.01 广州市文化局组织人事处处长。2008.01-2009.12 广州市文化局副巡视员。2009.12至今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巡视员。
李永祥,男,汉族,1954年10月生,广东鹤山人,1972年8月参加工作,199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广州教育学院政治系毕业,大专学历。现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巡视员。分管机关服务中心,协助黄南冰总工程师负责大中型文化设施建设工作。
1972.08--1973.03广州市85中任辅导员。1973.03-1974.08广州市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74.08--1978.08广州市第30中学教师。1978.08-1981.09广州市第105中学教师。1981.09--1988.02广州市第11中学教师。(其间1981年7月至1984年7月在广州教育学院政治专业业余学习)1988.02-1989.03广州市新闻出版局科员。1989.03-1991.01广州市新闻出版局副主任科员。1991.01-1991.04广州市新闻出版局主任科员。1991.04-1996.12广州市新闻出版局版权管理处副处长。1996.12-2001.08广州市新闻出版局版权法规处处长。2001.08-2004.01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出版物市场处处长。2004.01-2009.01 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办公室主任。2009.01-2009.12 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副巡视员。2009.12至今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巡视员。
徐彬,男,汉族,1956年4月生,山东荣城人,1972年12月参加工作,1 97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京政治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现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巡视员。协助陈春盛副局长、黄南冰总工程师负责大型文化活动项目工作。
1972.12—1985.06 历任武汉军区某通信总站学员、报务员、司务长、副连职干事。1985.06—1986.11历任广州军区某通信总站政治处宣传股正连职干事、股长(其间1985.07-1987.06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1986.11—1994.03 历任广州军区司令部直属工作部宣传处副营职、正营职干事、副团职干事。1994.03--1998.11 广州军区某通信器材仓库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正团)。1998.11--2001.03 广州市文化局文化处副处长(其间1998.09-2002.06 南京政治学院经济管理本科学习)。2001.03--2004.10 广州市文化局文化处处长。2004.10--2010.07广州市文化局艺术处处长。2010.07--2011.0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艺术处处长。2011.04至今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巡视员。

⑦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交通

铁路地铁: 广州地铁1号线农讲所站
电车: 101、104、106
巴士:文明路总馆:中山图书馆站
文德分馆:文德路站
桂花分馆:桂花岗站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九十年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馆特色:
一、丰富的馆藏典籍,以富藏地方文献为特征;
二、优质的读者服务,以大面积开架、多元化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为标志;
三、先进的技术设备,以检索自动化、文献电子化、传输网络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
四、积极的文献开发,以建立区域文献信息中心为方向;
五、活跃的公共关系,以创造文化品牌、增值无形资产为宗旨。
为推动我省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作出重大贡献。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非常重视提高自动化水平,在图书采选、编目和读者服务等领域,均已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由该馆承担建立的广东省数字图书馆(一期工程)自2002年投入运行以来,已建立目前国内最大的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群,其中有电子图书40万种,中文电子期刊论文1200万篇,博士、硕士论文10万篇,外文电子期刊500万篇,以及80多个事实型、文献型的数据库,存储容量达8000GB。2002年数字图书馆藏书被下载19亿页,相当于流通630多万册次。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还依托海量的数字化资源和良好的网络环境,积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一年多来共解答来自全球的读者咨询近20万例,远程传递文献100多万(册)篇,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用化的省级数字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图书采选、编目和读者服务等领域,实现了自动化管理;目前已建成共享工程广东省分中心以及“广东数字文化网”1个,市级基层中心21个,县区图书馆、乡镇图书馆、文化站等基层中心300多个;建成拥有120万种电子图书,2200万篇期刊论文,35万篇博硕士学位论文,20万篇学术会议论文,数十个事实型数据库的数字化资源库群;建立了联合参考咨询网,2006年解答读者咨询26万例,远程传递文献86.8万篇大力开展网上信息服务,积极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的文献检索和免费远程文献传递服务。 广东流动图书馆经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自2003年起开始启动,截止2006年已建成39个广东流动图书馆分馆。它形成了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龙头带动和中心辐射的图书物流和信息虚拟物流的服务网络,开创了广东省文献信息服务的新机制,提高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能力。2006年广东流动图书馆作为构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三大网络之一,荣获文化部第二届创新奖特等奖。

⑧ 关于两广一带的政策有什么

最著名:
对广东的改革开放,在珠海汕头设立经济特区,开发珠三角沿海地带。

对广西实行西部大开发,广西虽数中部地区,的内在政策上并入西部,实行西部大开发。

其他: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有一定的少数民族优待政策,在政治经济人大代表选举,中考高考加分上都有一定的优待。

广东作为华侨聚居地,对华侨也有一定优待,包括在住房落实,投资办厂,户口转移等各方面。

历史上:两广一带属于西南边陲地区,在元代曾设立土司,进行管理。清朝时期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阅读全文

与广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表 浏览:294
内地音乐版权 浏览:208
公共卫生服务今后工作计划 浏览:457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