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成渝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

成渝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

发布时间:2022-12-19 03:44:47

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率先探索区

9月1日下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中央电视台对这次会议的报道时长近十分钟,可见会议的内容之丰富。

毫无疑问,这次会议中,“双循环”是一条主线,在深改会上,国家领导人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代表着改革开放迈入新境界,这也是这次会议提出的“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所指明的方向。而如何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这次会议提出“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 历史 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防范风险挑战。”

这是从整个国家层面来说的,而城市群、经济圈、都市区、国家级新区、自贸区等重点区域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率先 探索 区。在这次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强调“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 探索 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那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的“第四极”,也要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率先 探索 区。


中国改革开放的 历史 进程,重塑了中国,也重塑了世界。就中国内部而言,东部沿海自环渤海至粤港澳琼形成了一条沿海开放弧线,而西部内陆由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串联成了一条内陆开放弧线。长江经济带不但连接起沿海开放弧和内陆开放弧,还因为其以占全国约两成的面积,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四成,是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中心,以及人口和资源要素的聚集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

目前长江经济带形成了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大城市群,2019年这三大城市群的GDP超过了日本,可以说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定海神针。

长江经济带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不但体现在经济规模,还体现在生产能力,国家层面近年来在长江经济带重点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 汽车 、家电、纺织服装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这主要依托于长江经济带区内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核心城市,并利用整个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形成产业协同,共同打造产业链完备的跨区域产业集群。

同时,长江经济带还是产业从东向西转移的一条大通道,重庆在通过垂直整合模式承接了东部笔电产业的转移,并依托强大的笔电工业基础,拓展智能终端手机产业;江西南昌从触摸屏产业集群向上拓展,形成“品牌、代工、配套”为一体的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生态。成渝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近年来依托日益完善的工业基础和交通网络,承接东部的高端电子产业等优势产业,推动形成区域价值链。

此外,长江经济带还形成了一条“创新带”。根据国家 科技 图书文献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长江经济带11省市科研表现监测分析报告》,2009年至2018年,长江经济带科学论文整体发文全国占比由48.84%提升至52.12%,总被引次数及影响因子复合占比由48.57%提升至53.67%,国际科研合作、重要成果发文占比与影响也持续提升。

而任正非为了推进华为的芯片和人工智能战略,在近期密集拜访了位于长三角的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再加上培养出任正非这样的大型科创企业领军人才的重庆大学,以及为华为输送了大量创新型人才的华中 科技 大学,长江经济带的创新能力在全国首屈一指。

而长江经济带还是畅通“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关键枢纽,其中成渝地区起到联结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重要作用。“一带一路”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动脉,而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脉,这两个大动脉的结合非常重要。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GDP之和超过12.0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例超过16.0%;人口总数超过32.1亿人,超过全球总人口的43%;对外贸易总额超过全球贸易总额的21%。

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任务就是发挥好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这两条中国经济、全球经济大动脉的联结点、枢纽、门户功能。 一是做好创新驱动 。通过把握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趋势,发挥成渝地区的后发优势,将“双城圈”建设成为智慧型经济圈,以智能化大数据做好区域经济的创新驱动。

二是做好投资驱动 。进一步厚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新一重”建设,积极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让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更强大的微观基础。

三是做好消费驱动 。积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涵养消费升级医院,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消费品工业和在线消费业态发展,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消费业态发展,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四是做好开放驱动 。积极 探索 开放通道的走深挖潜和开放平台升级,加强服务业扩大开放,推动服务业“走出去”以为制造业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积极打造国际规则发源地,加快取消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的跨区域壁垒,强化对内开放能力。

五是做好生态驱动。 将成渝地区的大山大川、快慢生活、物产丰富、佛道融会的优势发挥好,打造生态型、休闲型、康养型经济圈,做好绿色产业、绿色建筑、绿色金融、海绵城市及生态城区的建设,推动跨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治。


目前与长江经济带的其他两大城市群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规模和地均、人均指标上都有需要提升的空间。 首先是区域面积上还要继续提高50%—6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未来有与关中城市群、滇中和黔中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几个方向融为一体的趋势。可以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不能做大做强,关系到长江经济带能不能最终成型,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大循环能不能建成的大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要注意经济圈内的联动,还要注重与经济圈外的各大经济区域的互联互通,做好相关的路桥建设、数据通道衔接和供应链体系的对接。

其次是人口还要再提升30%—50%。 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人口、人才的吸引力,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解决成渝地区在落户、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环境等方面的瓶颈,让城市更宜居、宜业。另一方面是要做好产业结构的提升,加强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的打造,提高行业利润率,可以为高端人才进一步提供高薪酬岗位,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和技能培训来解决城镇化率提升和人口流入所加剧的就业问题。

再次是地均指标要提升一倍。 目前成渝地区的地均GDP高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但仅为长三角的一半左右。成渝地区要注重区域性增长级的打造,提升两江协同创新区、重庆高新区等重点区域的单位面积产值,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优质企业、高生产力企业的培育和聚集,不但有高端制造业,也要有高端服务业,天府新区的独角兽岛、两江新区的寸滩国际邮轮母港显示好的规划有利于高产值区域的培育,经验值得推广。同时,在严守绿水青山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丘陵、山地因地制宜的垂直开发,发挥好“金山银山”的作用。

再次是人均指标要提升60%—70%。 进一步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赋能,推动成渝地区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在智能硬件和智能系统、新家电新家居、精细化工、纳米科学和材料科学、智能 汽车 和智慧交通、绿色制造与先进制造、精准医学等方面加强培育和集聚力度,在商业服务、工程服务、消费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 健康 服务、金融服务、文旅服务、运输服务等方面做好相关新业态新服务的打造,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从而提升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

最后,是重庆要实现三大升级:

1.实现城市的升级,从网红之城转变为有高级感的城市。 重庆近年来通过“网红城市”的打造,成功地为城市进行了引流,并培育出洪崖洞、千厮门大桥、解放碑、轻轨穿楼等一批网红打卡地。而重庆的进一步发展,要推动城市的管理理念从从工业时代的注重高楼大厦、城市硬件的思维变成更适合创意经济、数字经济、服务经济发展的思维,做好各方面的智能化、精细化、品质化提升。

要在城市盲道、厕所提质、垂直绿化、城市风道、滨水生态、智能治堵等方面彰显城市的智能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用好直辖市的地方立法权为相关改革和建设做好法治保障。同时,最大的“高级感”来源于人,一批自律、昂扬、 时尚 、礼貌、自信的市民,是彰显城市高级感的最好的名片,也是城市服务业提质的最好的支撑,要做好“人”的培养工作。

2.企业的升级,要善于在“双循环”中培养大企业。 重庆目前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在大企业数量、上市公司数量、独角兽企业数量、科创型企业数量等方面尚有不足,要用好“双循环”的机遇实现赶超。

国内大循环的海量市场、关键领域进口替代有利于大型企业的发育,而国内的海量大数据又有利于智能化系统的迭代升级、国内丰富的应用场景和用户群体也有利于产品的不断提升,成渝地区要用好“双循环”的机遇培育一批大企业、上市公司和知识资产、行业标准,为这批企业将来的“走出去”成为跨国公司打下能力基础。

3.开放的升级,从欧亚大陆的新变局中谋新篇、布新局。 抓好欧亚大陆崛起的机遇。据西班牙媒体的计算,2019年欧亚大陆名义GDP占全球55%以上,其中欧盟(21%)、中国(16%)、日本(6%)、东盟(4%)和印度(3%),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东盟合计占12%。同时,中国、印度和东盟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45%,整个欧亚大陆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与之相比,美国2019年名义GDP约占世界的25%,人口占比不到5%,美墨加三国名义GDP占世界的28%,其总人口占世界的6.5%。

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欧亚大陆GDP占全球的比重为近60%,而美国仅为15%,美墨加仅为20%。欧亚大陆的巨大市场和庞大供应链体系,使得美国的后院南美一些国家与欧亚大陆的经贸往来甚至超过了其与北美的经贸往来,比如巴西与欧亚大陆的贸易量是其与美墨加三国贸易量的约2.5倍。

美国对付欧亚大陆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正在失效,据统计美国对中国、朝鲜、缅甸、伊朗、巴基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土耳其等超过15个国家有不同程度的经济制裁,这反而激起了欧亚大陆多国支持“一带一路”,推进欧亚大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决心。

在新的 历史 时期,重庆对开放的谋划,要把打造面向欧亚大陆的交往中心、供应链枢纽作为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抓手。目前火热进行的2023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重庆赛区筹备就是一个好的开端,要进一步加强对欧亚大陆区域性合作机制的谋划,积极向国家层面建言献策,吸引欧亚大陆的知名机构、企业、高校、赛事汇聚到重庆,做好陆上贸易规则等重庆源发性规则的推广,加强重庆的高新产业合作、高端市场开发、能源合作、向新兴市场的低端产业转移等方面的全球合作能力建设。从而,争取重庆在推动欧亚大陆的交往和经济一体化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川渝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合作协议

7月2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签署《关于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合作协议》。双方将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政务服务利企便民,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政务服务标准化、数据共享、线下异地办理、线上“一网通办”、跨区域协同监等6个方面进行合作。

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方面,两地将建立两地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并设立专班负责日常联系、协调和推动。会议原则上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由四川、重庆两地轮值承办。

在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方面,双方将推动同一事项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等要素相统一,逐步实现同一事项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行政审批结果互认。

在加强数据共享利用方面,将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两地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设,推进两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逐步推动高频电子证照互认互信。

在推行线下异地办理方面,将聚焦企业群众需求,梳理跨省市可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通过业务远程会商和协作联动,实现线下“异地受理、两地可办”。

在推进线上“一网通办”方面,将推进四川省、重庆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及“天府通办”“渝快办”等有关移动端对接,开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网上政务服务专区,推动用户身份跨省市互认、移动端跨区域服务自动切换。

在加强跨区域协同监管方面,将探索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加大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力度,推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建立信用联合奖惩机制。

此外,为增强合作实效,双方围绕服务联办、监管联合、数据联享、人员联训、机制联动梳理出24项“放管服”改革合作事项清单。清单对合作事项、牵头单位、完成时限都进行了明确规定。

3. 重庆与“十四五”——战略篇

在2020年线上智博会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在致辞中说,“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当前,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前所未有地改变世界,加强 科技 创新和产业合作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我们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进,坚定不移地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发展之路,加快实体经济优化升级,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奋力谱写重庆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新篇章。

当前,以智能化浪潮为鲜明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点亮着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着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际化城市的发展。重庆要开启“十四五”时期新一轮发展,就要进一步地高度重视工业革命和现代化中的一些战略性、趋势性因素,为重庆的高质量发展做好谋划、夯实基础。

工业革命之火,从英国点燃,催生了一系列强国的产生,也开启了人类一系列现代化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接力推动着经济、 社会 、文化、城市面貌的更新。而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但并非第一大工业强国。虽然从工业规模及门类来看,中国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从技术实力和 科技 创新力方面来看,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在光刻机、芯片、短舱、光刻胶、核心工业软件等领域还面临着被卡脖子的困境。

同时,中国目前常年位居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但是仍存在着中西部出口占比偏少(特别是中西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偏少)、服务贸易逆差较大(特别是 旅游 、留学、购物、医疗 健康 养老等方面的海外消费带来的逆差较大),这显示了国内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的调整刻不容缓。

此外,我们即将迈入“第二个一百年”的征程,同时明年还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按照哈佛大学学者齐夫提出的齐夫法则(Zipf's law)来看,如果未来二十年内长三角各都市圈的人口达到2.5—3亿(包含上海、南京、杭州、苏锡常、合肥、宁波6大都市圈),这个人口数将是排名第四的都市圈人口的4倍。也就是说,如果成渝未来是中国的“第四极”,成德眉资和重庆主城都市区两大都市圈的总人口将达到六、七千万人口这个量级,成渝两大极核城市的规模经济将成倍放大,同时城市管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将成倍放大,亟需要在“十四五”规划中早作谋划。

本系列文章将从战略、结构、区域三个维度,来为重庆做好“十四五”规划提出有关建议。本文是战略篇。

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制定了一系列指标,其中2019年GDP为99.09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3件,已经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而2019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5万元/人,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9%,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2.23%, 科技 进步贡献率达到59.5%,已经接近达到“十三五”规划制定的目标,需要2020年再接再厉完成“十三五”相关目标任务。

这些重要指标的进展,给我们圆满实现“十三五”期间的各项目标任务以信心。制定科学的“十四五”规划,最需要把握我国在“十四五”到“十六五”时期的大趋势、大任务,也就是“基本实现 社会 主义现代化”。

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个一百年第一阶段的目标任务为: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 社会 主义现代化。

具体来说:

1. 我国经济实力、 科技 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2. 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 社会 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3. 社会 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4. 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5. 现代 社会 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社会 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6.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这是从经济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民生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方面来讨论2020—2035基本实现 社会 主义现代化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而“十四五”所处的阶段是为基本实现 社会 主义现代化奠基,在对“十四五”规划的谋划中,也要注重提升经济、治理、文化、民生、生态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水平。


经济现代化方面,要注重对新一代人工智能、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和城市有机更新。治理现代化方面,着眼于党建引领、重心下移、 科技 赋能、法治保障,不断提升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文化现代化方面,要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民生方面,进一步做好人口老龄化的应对和生二胎的鼓励工作,大力提高人均收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生态现代化方面,围绕美丽中国建设,要凸显绿色发展,突出 科技 支撑,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各地都开展了对“十四五”规划的研究和谋划,其中最重要的是总体战略。重庆要借鉴一些发达城市和兄弟省市的一些好的做法,抓好“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赋能城市建设、“双循环”背景下的内陆地区开放和发展能级跃升,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发展、一体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持续迈向高端,数字经济打通生产价值链和服务价值链等重大发展机遇和红利,发挥战略主动性抢占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沿,进一步推动重庆的发展迈向高端。

建议重庆在“十四五”期间要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大枢纽、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品质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地、现代化高地、区域一体化高地、数字经济高地(“一枢纽一城市四高地”)。

首先是要成为国际国内双循环大枢纽。 7月21日,最高领导人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国内青岛、苏州等城市都提出要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成为重要“中转站”。重庆在“十四五”期间融入双循环,服务双循环,重点就是推动自身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促进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打造自身的大工厂、大市场、大实验室建设,成为服务于欧亚大陆资源和要素聚合和流动的大枢纽。

其次是要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品质城市。 近年来,“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城市建设成为一股热潮,比如2019年11月,最高领导人在上海考察期间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 娱乐 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那么重庆在“十四五”期间要打好“高品质城市”牌,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整体风貌、人居环境、交通建设、营商环境和 旅游 环境、购物环境等的进一步提升。

再次是要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 “十四五”时期中国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要应对这些形势,最重要的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不少省市都开展了相关谋划,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将“高质量发展高地”作为深圳的首要战略定位。那么重庆也要通过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实现城市能级的提升,这就需要进一步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完善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再次是要成为现代化高地,在经济、民生、创新、开放、文化、生态这六个方面进一步取得突破 。全国来看,江苏将“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作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主线,而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也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作为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定位。那么重庆结合发达地区的经验,要率先在这些领域取得现代化突破:

经济方面,重点是打造增长极 ,重庆“十四五”发展要进一步发挥好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的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多点支撑。 民生方面,重点是做强公共服务, 实现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公共资源的优质均衡,建立完善全覆盖可持续的 社会 保障体系。 创新方面,重点是建好科创中心, 在前沿性、关键领域 科技 产业发展上取得实质性进步,全面提升 科技 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 开放方面,重点是推动开放升级, 依托“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枢纽和跳板。 文化方面,重点是构建城市文明, 践行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生态方面,重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

再次是要成为区域一体化高地。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之一,重庆要多向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取经,处理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动发展、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重庆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要以重庆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抓手,持续打造世界级景观城市、世界级产业集群、世界级人才和创新高地;做好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特别是要在渝东北渝东南打造区域增长极,并推动其与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功能区域的互联互通互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动发展,重点是在成渝之间实现区域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两繁荣”“两促进”的格局,共育世界级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推动区域合作能级提升。

最后是要成为数字经济高地。 当前,数字经济正成经济发展的巨大动能。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加值达35.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已达到36.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7.7%。浙江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成立了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该学会发布了《解码数字新浙商I》,显示了浙江省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促进、数字化与新商机相互孕育、产学研转化渠道便利畅通的景象。

重庆在数字经济发展上,可学习纽约硅港、东伦敦 科技 城、波士顿海滨创新区、首尔数字媒体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合肥环巢湖 科技 创新走廊、无锡太湖湾科创带等创新区域的好经验,打造两江四岸创新带。用两江四岸创新带连接起两江协同创新区、重庆高新区、礼嘉智慧公园、仙桃数据谷、江北嘴金融 科技 港等重庆的科创资源密集区域,将两江汇流所代表的“汇聚智慧”与四岸所代表的“互联互通”结合在一起,做好新基建的软环境和硬条件建设,主打数字化创新的策源地和数字经济的 探索 地、数字化企业和技术的孵化区,以此为特色助力重庆将来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前全国有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深圳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4. 如何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枢纽+通道+网络”的现代物流服务

全面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枢纽+通道+网络”的现代物流服务要全面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积极申报次级铁路枢纽,规划建设内江新区二级铁路物流基地。

5. 成渝经济圈 迎来新机遇

核心阅读

加强产业联动,健全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发展……随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这片土地未来的发展有了新定位和新路径。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两地正在协同发力。

川渝高竹新区是四川广安联手重庆渝北在不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前提下,在邻水县高滩镇、坛同镇和渝北区茨竹镇、大湾镇,一体规划建设的一个总面积262平方公里的跨省域产城景融合新区。最近两个月,已经有52家企业“抢滩”川渝高竹新区。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由此,这片土地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也引发了各界的热议。

如何从竞争走向协同,实现产业整合提升?

成渝地区腹地广阔、人口众多,多年来经济 社会 持续发展,后续强大的支撑力很被看好。但也要承认,两地发展水平相近,产业大类相似。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定位更加明确,双城的支柱产业也将从竞争走向协同。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认为,双方应在规划指导下,按照合理分工协作原则,细化合作内容,共同制定促进分工的要素配置政策、利益分享机制,站在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角度,来构建产业链和供应链。

“双城优势特色产业的重叠,也是整合提升、携手发展的基础所在。”四川省发改委主任郑备说。

走进位于成都经开区的成都华川电装有限责任公司,流水线上机械手臂和智能设备高效运转,工人们分工合作,把各式各样的零部件组装成交流发电机。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近年来华川电装与重庆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华川电装常务副总经理万宾介绍,在企业供应商中,成都和重庆两地的都超过20%。“成渝地理位置相邻,交通便利,既能提高配套效率,也可以节约成本。当天发货,第二天我们的产品就能出现在重庆的整车厂生产线上。”

成渝地处300公里零部件配套半径内,两地已聚集整车企业69家,零部件企业超过2000家,彼此间将逐渐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协同发展。

今年年初,四川首票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货运报关单在成都海关申报成功,标志着成都至东南亚国家的公路货运模式全面开启。截至目前,这条跨境公路货运班车线路已经开行25班,运输货值8000余万元,主要是“成都造” 汽车 零配件以及重庆企业生产的摩托车配件。

成都海关关长冉辉表示,下一步,成都海关将继续推动落实与重庆海关签署的《共同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备忘录》,在助力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支持开放平台载体发展、开展业务协同合作、促进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加强协作配合,实现成渝两地跨关区通关“无缝对接”。

如何实现整个区域“水涨船高”、协同共进?

当前,新的发展机遇将如何为成渝中部和两翼地区的城市带来更多可能?

“《规划纲要》提出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这为紧邻成都的眉山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眉山市发改委副主任罗雪梅表示,眉山将紧扣四川省委提出的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将成眉同城化发展推向纵深。

10月19日,在天府新区眉山片区视高街道,作为成眉同城化发展的重要项目——川港合作示范园建设正如火如荼。示范园项目总投资达966亿元,建成后将引来千余家企业入驻。项目负责人陈梁杰表示,今年要完成商业街主体工程,配套完成部分主体建设,力争一期项目早日竣工。

西南 财经 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杨继瑞认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只是做大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还要通过双城带动,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竞相发展,实现整个区域“水涨船高”。

郑备建议,要重视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一方面,深化与成渝的协作配套,优先承接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价值链;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通道、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供给,提升要素集聚能力。

下一步,川渝两地将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协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围绕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加快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更加注重城市的更新和城市治理,提高对产业和人口集聚的支撑能力,推进人口流动、迁徙、转移的便捷化,以新型城镇化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

如何健全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加快将《规划纲要》“任务书”变为“施工图”,川渝两地都加快了行动步伐。

10月21日,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党政联席会第二次会议在四川省开江县召开,重庆市梁平区、垫江县,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达州市达川区、大竹县、开江县6个毗邻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坐在一起,审议《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会上还举行了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截至目前,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已经储备了64个重大项目,投资金额达到5135亿元,其中31个项目已经开工。

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孙超英表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发挥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用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行业、各领域、各方面共同参与。”四川省委副秘书长唐文金认为,要构建多方参与、共抓落实的战略推进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激发多元 社会 主体积极性,凝聚最广泛最深厚的建设力量。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董建国说,下一步,两地将携手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30日 10 版)

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何画好“交通圈”规划出炉

定目标

到2025年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0000公里以上

根据《规划》,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0000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 9000公里以上。

同时,力争重庆、成都“双核”之间以及“双核”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主要节点城市 1 小时通达,重庆、成都都市圈内享受 1 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此外,智能绿色安全发展水平要明显提高,5G 网络覆盖交通重点场景,重庆、成都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超过 70%。

织个“网”

构建对外运输网络 “水陆空”齐发力!

《规划》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完善综合运输通道格局。加强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衔接,向 东强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连通,通江达海;向西融入亚欧通道,打通出疆入藏战略通道;向南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东南亚、南亚;向北衔接京津冀地区、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对接东北亚地区。

同时,将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以高速铁路、普速干线铁路建设为重点,推动沿江、陆海等对外运输通道加速形成,高质量建设川藏铁路,全面推进沿江高铁建设,推进实施一批普速铁路,恢复沪汉蓉铁路货运功能。

还要加快构建广安经南充至成都等快速通道,实现相关区市与成都、重庆快速连通。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重点项目

高速铁路

推进建设重庆至昆明、重庆至万州、西宁至成都、成都至达州至万州等铁路。开工建设重庆至西安、重庆至宜昌、成渝中线等高速铁路。规划研究重庆至贵阳等高速铁路。

普速铁路

推进建设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开工建设黄桶至百色铁路及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扩能改造工程等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补短板项目。规划研究安康至张家界、广安至涪陵至柳州铁路以及广元至达州至万州、内江至宜宾等铁路扩能改造工程。

国家公路

加快建设 G0615 久治至马尔康、G4216 新市至攀枝花、G4218 康定过境段、G8513 九寨沟至绵阳、G69 城口至开州、G6911 镇坪至巫溪(重庆段)和奉节至建始(重庆段)等高速公路和国道剩余待贯通路段建设、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以及拥堵路段扩容,力争开工建设 G0611 汶川至川主寺等高速公路。全面推动 G318 川藏公路提质改造,开展 G4218、G4217 等国家高速公路远期展望线项目前期研究。

干线航道

加快建设长江朝天门至涪陵河段、羊石盘至上白沙水道、渠江等航道整治工程,嘉陵江利泽、乌江白马、岷江犍为、龙溪口等航电枢纽。推进岷江老木孔、东风岩、张坎、嘉陵江水东坝、渠江风洞子等航电枢纽工程,岷江龙溪口至宜宾段、嘉陵江草街库尾、乌江白马至彭水、渠江达州至广安等航道建设整治工程。积极研究岷江板桥航电枢纽、嘉陵江井口航运枢纽等级提升工程可行性。

油气管道及储气设施

开工建设川气东送二线管道项目及配套威远泸州自贡区块页岩气集输干线、川气外联、渝西天然气管网等管道工程和西南百亿立方米级储气调峰基地,打通广西经贵州、重庆入川成品油管道,推进兰成渝成品油管道与遵义—重庆成品油管道互联互通。

《规划》提出,要建设高水平国际枢纽集群。重点打造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发挥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交通中枢作用。推进泸州—宜宾、万州—达州—开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南充、遂宁、广安、绵阳、内江、自贡、乐山、黔江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衔接带动作用,优化不同层次枢纽城市分工协作。

·机场群重点工程

高质量建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加快推进重庆江北机场改扩建工程,实施成都双流机场提质增效改造。推进阆中、达州(迁建)、乐山等机场建设,以及遂宁、广安等机场前期工作。规划研究重庆新机场、雅安、内江机场建设。

画个“圈”

打造1小时通勤圈 川渝更“近”了!

《规划》强调,要完善成渝“双核”辐射综合交通网络。打造高效互联城际交通网,以重庆、成都为核心,优先利用干线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城际列车,适当新建城际铁路,构建以成渝主轴为骨架、双核放射为主体、其他节点城市连接为补充的城际铁路网。优化城际快速路网,实施成渝扩容、遂渝扩容、大竹至垫江等一批高速公路工程,强化城际间高速公路互联互通。

· 城际交通网重点工程

城际铁路

推进建设川南城际铁路内江至自贡至泸州段(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开工建设绵阳至遂宁至内江等城际铁路。规划研究成都外环等城际铁路。研究论证重庆至自贡至雅安城际铁路。

高速公路

加快成渝、渝遂、渝泸、渝邻、成自泸赤、成绵广、成渝地区环线等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容改造。推动毗邻地区互联互通,建设重庆至合江至叙永、泸州至永川、大足至内江、铜梁至安岳、南充至潼南、大竹至垫江、开江至梁平等高速公路。

同时,《规划》明确,要构建都市圈通勤交通网。加强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公交线路对接,打造1小时通勤圈。

· 都市圈通勤交通网重点工程

市域(郊)铁路

推进重庆至合川、重庆至江津、璧山至铜梁等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研究重庆都市圈环线及成都都市圈等市域(郊)铁路。

都市圈道路

加快实施梓州大道南延线、天府大道眉山段、成资大道、两江新区至长寿、两江新区至涪陵等项目。规划研究重庆主城至永川、合川及綦江、万盛等项目。

《规划》提出,要分类推进大中小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绵阳、南充、泸州、宜宾、达州、万州、黔江等城市,要充分发挥地面公交主体作用,加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城市停车设施建设。

此外,《规划》还强调了,要构建高效率物流体系,提升绿色智能安全发展水平,创建一体化协同治理样板。

7.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第三节 加强国内区域合作

加强与西部地区协调联动。加强与关中平原、兰州-西宁城市群联动,深化能源、物流、产业等领域合作,辐射带动西北地区发展。加强与北部湾、滇中城市群协作,把出境出海通道优势转化为贸易和产业优势,促进西南地区全方位开放。深化与黔中城市群合作,带动黔北地区发展。

有力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与长江中游和下游协作,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促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加快建立长江流域常态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共同推进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铁路、成品油输送管道等建设。优化沿江经济布局,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迁移。

深化与东部沿海地区交流互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加强 科技 创新合作与 科技 联合攻关。鼓励与东部沿海城市建立产业合作结对关系,共建跨区域产业园区,促进项目、技术、人才等高效配置。支持沿海港口在双城经济圈设立无水港。深化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工作。

第四节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共建统一的市场规则、互联互通的市场基础设施,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打破行政区划对要素流动的不合理限制,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 探索 以电子营业执照为基础,加快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市场主体信息共享与互认机制。 探索 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机制,推进双城经济圈内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信用一体化建设,逐步形成统一的区域信用政策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支持共同开发适应经济 社会 发展需求的信用产品。

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推行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加快实现区域内“一网通办”。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综合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

第五节 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力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健全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体制、高度市场化和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激励和约束并重的现代企业激励机制,推进国有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支持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成渝混合所有制改革产业基金,吸引更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推动国资监管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深化效率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规范化、常态化政商沟通机制,畅通民营企业反映问题和诉求的渠道。积极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难题,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搭建川商渝商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川渝两省市商(协)会和重点民营企业共同开展项目推介、银企对接,鼓励川商渝商回乡创业。支持举办川渝民营经济发展合作峰会。

第六节 探索 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支持在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以及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地,率先 探索 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试行建设用地指标、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机制, 探索 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范围适度分离。支持在合作园区共同组建平台公司,协作开发建设运营,建立跨行政区财政协同投入机制,允许合作园区内企业自由选择注册地。以市场化为原则、资本为纽带、平台为载体,推动两省市机场、港口、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领域企业采取共同出资、互相持股等模式促进资源整合和高效运营。允许能源、电信、医疗等行业有序提供跨行政区服务。 探索 经济统计分算方式,支持建立互利共赢的地方留存部分税收分享机制,推进税收征管一体化。

第十章 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目标,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一节 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

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在重庆主城和成都加快取消对稳定就业居住3年以上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群体的落户限制,推动都市圈内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完善居民户籍迁移便利化政策措施。尽快实现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完善集体经济组织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机制, 探索 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模式和多种人才引进方式。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研究通过合资、合作、投资入股等方式保障新村民依法享有农村相关权益。健全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快建立衔接协调的劳动力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

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 探索 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 探索 建立国有土地使用权到期续期制度。深化土地用途转用模式 探索 ,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探索 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和点状供地模式,允许不同产业用地类型依法合理转换。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管理、统筹开发利用制度,促进地下空间开发。

增强城乡建设资金保障。鼓励发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在防范债务风险前提下,推动城市建设投资稳定增长。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作用,支持引导工商资本在农村投资。依法积极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鼓励创新开发适应农业农村发展、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领域建设项目。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高涉农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未完待续)

第二节 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推动城乡一体规划。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留白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规划适应性。开展城市体检,查找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探索 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有序推进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及城中村改造。强化城市风貌管理,促进建筑物设计更加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推动天际线、街道立面、建筑色彩更加协调,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建设。加强 历史 文化街区、古镇古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遗产遗迹的整体保护和合理利用,延续城市和乡村文脉,保护传统的山水城格局。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和超越发展阶段撤村并居。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完善级配合理的城乡路网和衔接便利的公交网络。推进城市电力、通信、供水、燃气、污水收集等市政管网升级改造和向乡村延伸,合理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居民卫生环境。加强城乡无障碍设施建设和设施适老化改造。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源、模式和手段逐步向乡村延伸,明确乡村基础设施产权归属,合理确定管护标准和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机构管理运行。优化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完善抗震、防洪、排涝、消防等安全设施。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鼓励招募优秀退休教师到乡村和基层学校支教讲学,动态调整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标准,在职称评审和分配特级教师名额时适当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对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推动对符合条件的全科医生实行“乡管村用”。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

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 社会 组织的党建工作。培育专业化 社会 组织和 社会 工作者队伍,调动企业履行 社会 责任积极性,畅通公众参与城乡治理渠道,推动政府、 社会 、企业、居民多方共治。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沉,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和便民服务体系,显著提升社区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公共服务提供、社情民意收集等方面的作用。积极运用现代化手段,推动实现智慧化治理。妥善解决村改社区遗留问题。加强交界地带管理联动,建立重大工程项目选址协商制度,充分征求毗邻地区意见。

第三节 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依托相应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等依法流转和高效配置,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培育高品质特色小镇,着力发展优势主导特色产业。优化提升美丽乡村和各类农业园区,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

第十一章 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扩大民生保障覆盖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联合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增加保障项目,稳妥提高保障标准。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投入机制,鼓励 社会 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加大双城经济圈对周边地区支持力度,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共建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智汇巴蜀”、“才兴川渝”人力资源品牌。重庆市和四川省互设劳务办事机构,推动农民工劳务企业规范化发展。支持 探索 发展灵活共享就业方式,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加快实现双城经济圈 社会 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推动养老金领取资格核查互认,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跨省异地就医管理子系统建设,推进跨省市异地就医门急诊医疗直接结算,推进工伤认定和保险待遇政策统一。建设统一的 社会 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以 社会 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将常住人口纳入城镇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逐步实现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异地贷款信息共享、政策协同。

第二节 共享教育文化 体育 资源

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扩大普惠性幼儿园供给,加大对 社会 力量开展托育服务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开展对口帮扶,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在流入地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统筹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打造一批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一批实训基地和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联手打造“巴蜀工匠”职业技能大赛品牌,打造有区域特色的产教融合行业、企业和院校。组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联手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高校向区域性中心城市布局。建设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支持引进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允许外国教育机构、其他组织和个人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单独设立非学制类职业培训机构、学制类职业教育机构,支持建设国际合作教育园区。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书香成渝”全民阅读服务体系,鼓励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建立合作联盟,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建设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出版、影视、舞台艺术发展,共同打造“成渝地·巴蜀情”等文化品牌。放宽文化演艺准入,研究建设文化艺术品和文物拍卖中心。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制,支持川剧、蜀锦、羌绣、夏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研究建设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

共同推进 体育 事业发展。促进全民健身,推动公共 体育 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体育 公园、社区 体育 场地等资源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支持公办中小学校和高校的 体育 场馆、附属设施向 社会 分时段开放。建立成渝 体育 产业联盟,支持建设国家级足球竞训基地等专业场地,推动 体育 项目合作和竞技人才交流培养,协同申办国际国内高水准大型 体育 赛事。(未完待续)

第三节 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公共卫生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省级和市地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分级推动城市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实现地级市传染病医院全覆盖,加强县级医院感染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区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完善联防联控常态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提升应急物资生产动员能力。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支持共建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推进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基地建设,支持重庆整合有关资源建设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四川省儿童医学中心建设。深化中医药创新协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支持医联体建设和跨区办医,推动中心城市三甲医院异地设置医疗机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发展在线医疗,建立区域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体系,实现会诊、联网挂号等远程医疗服务。完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和双向转诊合作机制。

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开展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构建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 健康 服务体系。支持以市场化方式稳妥设立养老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制定产业资本和品牌机构进入养老市场指引,支持民营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推动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老年人入住评估等互通互认。鼓励养老设施跨区域共建。统筹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促进医养融合。推动人口信息互通共享,率先建立人口发展监测分析系统,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

第四节 健全应急联动机制

健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标准和规划体系。强化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重大灾害事件预防处理和紧急救援联动机制,加快建设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以及物资储备中心,打造2小时应急救援圈,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联动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推广实施公共设施平急两用改造,提升平急转换能力。在跨界毗邻地区,按可达性统筹120、110等服务范围。

第十二章 推进规划实施

加强党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领导,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职责,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协同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第一节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事项决策、重大规划制定调整等各方面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激励干部锐意进取、担当作为,组织动员全 社会 力量落实规划纲要,形成强大合力。

第二节 强化组织实施

重庆市、四川省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把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中央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指导,在规划编制、体制创新、政策制定、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依托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统筹指导,协调解决规划纲要实施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适时组织开展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做法。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按程序报批,重大问题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第三节 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强与重庆市、四川省沟通衔接,负责编制印发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综合交通发展、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科技 创新中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巴蜀文化 旅游 走廊等规划或实施方案,指导编制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建设方案,研究出台产业、人才、土地、投资、财政、金融等领域配套政策和综合改革措施。重庆市、四川省编制出台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共同推动形成规划和政策体系,不改变不减弱对三峡库区等周边地区的支持政策。

第四节 健全合作机制

健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机制,研究落实重点任务、重大改革、重大项目等,压茬推进各项任务。建立交通、产业、创新、市场、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等专项合作机制,分领域策划和推进具体合作事项及项目。培育合作文化,鼓励两省市地方建立合作协同机制。推动与东部地区开展干部人才双向交流、挂职任职。广泛听取 社会 各界意见和建议,营造全 社会 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良好氛围。(完)

8. 着力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新时代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形成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举措。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川渝两地要从顶层设计、政策供给、要素配置、利益协调方面发力,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国家战略方针,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一是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整体规划,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结合成渝地区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助推产业和人口集聚,努力实现城乡互动、产业融合。加快出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全国性5G枢纽、制造业枢纽、科技创新中心枢纽、金融产业枢纽建设规划,促进高科技产业极化效应形成,带动成渝地区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等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一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空间布局,增进成渝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市场统一、制度安排等领域的互动,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主要基础设施的对接;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实现互联互通,促进要素流动,为产业发展赋能。三是着眼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提高产业融合发展质量。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西部产业发展中的优势,规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实现由“成渝制造”向“成渝创造”转型,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
强化公共政策供给,提升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一是发挥好财税政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功能。加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对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同时考虑到成渝地区间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差异,根据各自产业定位,设立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对落户共建园区重点区域内、有利于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企业予以扶持。税收方面,推进涉税数据共享,降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制度交易成本。二是依托川渝金融资源优势,拓展金融服务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作用。鼓励两地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银行资金直接进入股权和资本市场试点,打通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的通道,拓宽成渝地区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争取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银团、国际金融机构等资金支持,确保成渝地区私企与国企平等享受金融资源,为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三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推进PPP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加强与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合作。对于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发区内的企业产品,政府采购时给予优先支持。
优化市场配置功能,提高要素全域配置效率。一是打破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壁垒。实现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关键在于实践竞争优先理念,尊重市场作用。必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市场体系,打破行政壁垒,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分工有序的区域良性发展机制。二是实施产业空间分区规划指引。统筹规划配套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园区等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空间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化、高端化发展。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等为依托,促进在自贸区建设、口岸、物流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国家级新区协同开放,以重点区域开放提升成渝地区资源要素利用水平。三是发挥交通物流设施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联动海关、铁路等相关部门,促进货源组织、口岸服务、一体通关、硬件设施共享的合作,缩短“双核”间时空距离;共同拓展四川、重庆经广西、云南至东盟的国际道路跨境运输线路,降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交易成本。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确保双城共享发展红利。一是建立政府内部协作机制,破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流动壁垒。重构两地产业价值链,避免产业过度同构、重复投资,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利益协调机制力度,削弱各种壁垒,加速产业资源的区域流动,提高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二是建立区域外部联动机制。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目的,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联动,由点到面向外扩散发展,产业间彼此取长补短,避免出现同质现象,进一步深化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更好地实现成渝地区产业间协同发展。三是强化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利益协调硬约束。产业融合的实现以相应工业园区为载体,要加强双城经济、产业园区等合作发展平台建设。要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利益协调,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9. 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怎样的意义

培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利于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发挥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区位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探索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峡人寿董事长黎已铭指出,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成渝两地党政、企事业单位互动频繁,锦泰保险、三峡人寿等两地的保险法人机构加强战略合作、共同发展十分有必要。通过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大局、促进合规、促进发展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扩大两地保险法人机构的社会影响,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形成规模聚集效应,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两地保险法人机构更好地参与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创造条件。

10. 关于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你有何看法

最近关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讨论,包括轨道、高铁等基础设施、大型投资、产业引进、重磅政策等等,实际上对重庆、成都两地来说都是机会。

对于这次机遇,成渝必然合作大于竞争,因为只有共同站在“中国经济第四极”的位置上,西部地区,才能具备更强的人口、产业、经济虹吸能力,去和东部区域掰手腕。

而重庆,实际已经在快速“出牌”。

比如战略重心层面,“一圈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为当前重庆的整体思路。

按照国家《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都市圈中左侧的“渝西地区”是双城经济圈发展的主轴。因此,推动“重庆向西”,“渝西更强”,或是重庆整场牌局的“关键”。

成都向东已经发展了数年,这次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对西部槽谷的发展是一个契机:

以大学城核心升档为“产学研”一体化的「重庆科学城」;

又以科学城为“智核”,助力高新产业落址,形成「重庆高新区」。

再插上“重庆向西”的大翅膀后,西部槽谷,或会变成“承前启后”的战略中心级城区。

宜宾正在加马。已经获批全省第一个省级重点示范新区,那就是三江新区,四川省的全省的唯一一省级新区。这个规划开发建设工程用地面积范围,它要求得十分相当的高,这包括有:临港新区全部的三个街道办事处、长江工业园整个、罗龙街道办事处面积的一部分、江南镇的一部分,以后还要继续扩大开放到江安区域流域范围分布,加强和完善新区建设项目可行性创新规划,它的规模空间与范围将超越很广,它越来越成为成渝地区的重要的最佳核心焦点,纳入成渝经济区的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发展,进入成渝城市群的重点建设。

第二个,宜宾有新建的大学城和 科技 创新城,这也是在四川省范围内最大的规模,(除了成都市而外)临港有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等。

第三个,有四川省的最大的重点港口 一是它的水运口岸出入境通关和铁路运输口岸以及它的空港新区、新城物流,它有很多国际快线开通与国际集装箱运营合作。

因为,宜宾有超前的规划意识。宜宾完全具备了一定的良好的成渝地区双城建设的重点规划条件!宜宾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十分优越的环境自然资源,宜宾有得天独厚的万里长江第一大港口 码头 它的物流和货物吞吐量将首次超过,属全省最高,宜宾临港今后将突破更多的货物进出口贸易的收获数量。宜宾正在加大力度推进和深化改革的投入。未来的宜宾,将是欣欣向荣最佳景象!宜宾正在向国家新区推进,这让宜宾的经济加大更快地增长,速度势头强劲迅猛,良好的基础和丰富层次程度日渐完善。宜宾的城市将焕然一新……

双城建设是宜宾的主攻方向!为宜宾的三江新区打造开发提供强有力支撑保障,这就是宜宾的动力系统来源。关键还要负责长江经济带流域的环境大保护和生态治理的工程建设。为国家的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早在1957年的时候,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就提出 未来支配空间经济形式的不再是单一城市而是多中心的城市群 。著名的齐普夫法则揭示了 由于规模效应完全补偿了边际成本递增,现代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并不会比小城市慢这一基本事实

所以,城市与城市之间抱团发展,远比单个城市单独发展要快得多,更重要的是,城市群的发展会带动一大批相邻城市的发展,从根本上盘活一个地区的经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今年提出的新概念,但是成渝地区的合作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在2011年的时候,就有成渝经济区的概念了,到2016年,就变成了成渝城市群。

到如今,更是上升到了国家级城市群的概念,《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外界普遍看好成渝地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片段)

成渝地区的发展不可谓不迅速,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成渝两城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上有着重要意义。 纵观我国城市发展,北有京津冀城市群带头,南有粤港澳大湾区坐镇,东有长三角城市群引领,唯独我们西边,缺少城市群的抱团发展,经济和其他地区始终存在差距。

就拿四川和重庆来说,四川省总面积约48.6万平方公里,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截至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837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46615.8亿元。重庆总面积约8.24万平方千米,辖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截至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312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23605.77亿元。

这两个地区,占了国家约8.2%的人口,创造了相当于国家总GDP7%的份额(2019年中国GDP约为99亿元),人口体量大,但是创造的经济却是落后的,所以迫切需要寻求经济上的突破。

(川渝地区)

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毕竟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眼瞅着其他地区的人民一步步的富了起来,西部肯定也不能拖后腿。而且今年正好是我国第一个100年目标的最后一年,所以我们成渝地区打造国家级城市群已经刻不容缓,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次我们的动作这么迅速,是因为现在 西部迫切需要一个国家级城市群

第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该是中国第四极。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珠三角,西是哪个?西部地区,除了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其余均为欠发达地区。而重庆和成都均为全国十大城市之一,西安为全国二十大城市之一。说起资格,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为成渝城市群。有人问,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海峡西岸等等呢?长江中游城市群姑且不说,山东半岛和海峡西岸城市群位于三大主要城市群之间,战略意义较东部率先崛起和成渝城市群对于西部大开发意义略小。

第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关键在于成都和重庆的带动。成都带动成都都市圈,包括成都,德阳,眉山,资阳。重庆带动重庆都市圈,包括老重庆地区,涪陵区,南川区。次一级就是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四川的绵阳,南充,宜宾,泸州,达州,乐山,重庆的万州,黔江。

第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塌陷是个阻碍发展的很大矛盾。资阳,内江,遂宁,重庆的西部,需要进一步提升能级。但是这几个城市怎么不被继续吸血,从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是个较大的问题。资阳的简阳被成都代管后,资阳迅速经济下滑。资阳又怎么整合资源利用优势,没有顶层设计,靠资阳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资阳西进,对接成都,谁知道会不会像西咸新区那样咸阳的结果。内江,可以说和重庆接壤,但是和成都的经济联系远远大于重庆,靠成都和重庆就能促进内江的崛起?内自一体化,都是两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城市,又能够提升多大能级,需要拭目以待。遂宁,搞遂潼一体化,公交车都通了,而重庆对于潼南的定位,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不如江津,永川,合川等。之后大英可能撤县设区,不与成都直接接壤,要想从成都发展捞碗羹,可能还是有点难。唯有顶层设计,才可能打破一些中部塌陷的现状。四川长期发展重心在于成徳绵一线,重庆将主城区的经济分流到三峡区域建设,最近才相对重视成渝中线,可能遇到困难还不少。

第四,次级中心城市,又有何种方式发育?绵阳搞科学城,宜宾搞三江新区,南充搞临江新区?未来达州和泸州呢,也是拭目以待!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中国四大地区中,成渝是唯一一个地处西部内陆的地区。

重大意义:培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利于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发挥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区位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 探索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央 财经 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科技 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当年四川的大哥二哥已成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昔日三哥自贡如今已落后太多了!自贡当奋力向前。

成立成渝中部新区,建设强大的中部才能真正发挥成渝协同发展与带动发展。

我就看看新闻、听听传说。

战略是好的,策略是差的,口号喊得响,实施慢如蜗牛!

阅读全文

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市麻将馆 浏览:609
sm2证书 浏览:655
汽车销售投诉比 浏览:951
成果用的手机 浏览:673
商标注册授权委托书 浏览:825
苏州市专利代理人薪资水平 浏览:527
工商局几号发工资 浏览:836
认缴年限多久合适 浏览:57
哇米诺商标注册详情 浏览:243
江发明被抢劫 浏览:770
上海信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
苏州注册商标公司地址 浏览:54
在淘宝如何投诉卖家 浏览:439
利川有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浏览:821
汕头市潮南区工商局 浏览:704
杭州麦下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浏览:3
志诚商标公司上班 浏览:160
出租土地使用权的税率 浏览:139
日本商标注册多少钱 浏览:75
商标注册证天猫 浏览: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