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做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管理工作
旅游公共服务五大内容体系
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
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
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
旅游行政服务体系
旅游网路信息服务
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游客中心、信息亭、触摸屏、旅游地图指南信息服务、移动短信服务、旅游呼叫中心服务(旅游热线、投诉电话)
旅游标识解说服务:交通导引、景区解说标识标牌、自助导游
旅游安全环境建设: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消费安全环境建设
旅游安全设施建设:消防安全、游乐安全、安全标识
旅游安全机制建设: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安全求助、旅游保险
旅游交通通道建设:旅游风景道、游步道、无障碍通道、旅游专线专列、旅游观光巴士
旅游交通节点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停车场、旅游站点、旅游码头、旅游机场(停机坪)
旅游交通服务建设:车辆租赁、自驾车营地、自驾车加油站及维修呼叫服务
旅游便民设施建设:无限网络、通信、邮政、金融等
免费游憩场所建设:休闲街区、城市公园绿地、休闲广场、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公共海滩等
旅游惠民政策:旅游消费券、旅游年票、旅游一卡通、特殊人群优惠政策(老年人、学生、残障人士)
旅游行业规范与标准制定与相关评定服务
旅游从业者教育培训服务
旅游者消费保障服务
国内发展动态
产生背景
旅游业发展新阶段
中国旅游业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正在由小产业向大产业转变。
中国现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为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
“大旅游”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促进社会相关产业链转型升级,有利于加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和改善民生。
游客需求导向
随着旅游业大众化、产业化发展,游客更加注重旅游活动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游客更加注重旅游品质和安全,对目的地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安全保障服务等的需求更加强烈、多元,要求更高。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成为适应旅游业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中国自助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是近年来最流行的新兴旅游方式,具有自主、灵活等特点对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配套设施、自助旅游信息等要求较高。自助游市场的迅速崛起,急需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
中国旅游业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正在由小产业向大产业转变。
中国现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为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
“大旅游”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促进社会相关产业链转型升级,有利于加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和改善民生。
Ⅱ 康养文旅是什么意思
是指以文化为引领、旅游为主体、康养为支撑;现代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从物质领域上升到精神领域,从生命的长度上升到了宽度。
随着中国老龄化发展的日新月异,老年人的旅居观逐渐从粗放低效旅居向精细高效旅居转变,从封闭的旅居自循环向开放的“旅居+文化”融合发展方式转变。
文化是旅居的灵魂,旅居是文化的载体,旅居在文化的熏陶中得以丰富,文化在旅居的认识中得以传承。从而衍生出了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康养文旅。
旅游度假作为新时期人们的一种旅居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休闲生活主流。但是随着各方面政策的不断完善、形势的不断改变,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也迎来很大的变革,文旅康养产业的发展也体现在了以下9点:
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一、传统景区的转型升级
据相关部门指出,目前,全国各地已有九百余景区实施免费开放或降价措施,其中一百余5A景区,五百余4A景区,另外,驴妈妈旅游网创始人曾说80%的景区为零利润或负利润,由此可见,随着消费升级,传统景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二、跨领域的产业协同发展
城市中对老街区的改造与再生,完善城市功能,乡村振兴中对文化村落的转型与升级,在保存传统文化的同时,嫁接新的功能,满足文化旅游消费时代对文化、艺术、休闲、创新的需求。
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三、乡村旅游向纵深发展
文旅康养的提出,带火了“康养小镇”,随之乡村旅游也变得重要起来,从十九大开始,国家各个层面共同发力,积极推动乡村建设,截止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得到了迅猛发展。
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四、跨行政区的区域协同发展
国家深化推进区域合作,构建文旅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成效显著,目前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也成为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以这些区域为标杆引领,带动全国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五、文旅IP的创新发展
中国的旅游业进入了全域旅游时代。此时的旅游业更加需要文化主题提炼,更加需要文旅IP引领,应该充分挖掘或移植中国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为文旅IP动力宝库积累能量,要对独特的文旅资源实施强有力的文化创意策划,使之形成文旅IP价值力。
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随着消费的升级,游客们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开始不仅注重休闲娱乐,更重视身心舒畅,而这样多样化的诉求,对旅游公共服务产生了极大的挑战,游客享受到的服务质量将深刻影响到游客的度假体验,故旅游目的地不仅要完善硬件服务,还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品质。
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七、OTA的定制化转型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实现旅游资源与多样化市场需求的高效对接。
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八、人才培养将出现新的探索
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业稳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时代更迭,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员结构的不断变化,企业需要不断的树立新的职业观念、培养复合型人才,开发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九、高品质服务仍然是建设重点
随着大众旅游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演化,少数人追求的旅游品质快速演化为愈加普遍性的品质旅游。游客满意度是评价服务质量的关键。
新的时代开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温饱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对精神上的追求。不仅要避寒避暑还要避霾,不仅要养身养心还要养精神,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旅游”无疑可以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成为新时期经济突破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Ⅲ 如何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
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来推进:
(一)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
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重在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考虑旅游配套设施及其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衔接。
二是改革创新旅游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适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这也是地方政府对旅游发展认识升级的最典型和最生动表现。
三是改革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机制,鼓励推进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等改革创新,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要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的范畴内,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联动。建立健全逗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地的旅游安全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设立旅游警察和旅游巡回法庭,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早已设立旅游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国、俄罗斯、希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这些旅游警察大多会外语、着装醒目、在酒店和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小到问路、物品遗失,大到被敲诈勒索,他们都会马上介入解决。旅游警察提升了国内外游客的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旅游环境。旅游警察还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有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
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因循传统规划思路,必须改革创新规划。
一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多规合一。
三是创新旅游规划。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发展各、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三)改革评价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是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
二是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
三是加强综合效益评估,摆脱门票经济逗依赖症地。我国大多数景区仍然处于门票经济。2014年,除黄山门票占总收入的17.5%外,其余景区门票占比均超过40%,有的景区门票占比更是超过80%。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变,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迫切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五)创新旅游业态
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休闲区、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要加快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创建区域品牌。
(六)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强求一律。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国家每年遴选一批市县创建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地,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上不封顶,下不设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要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了解更多全域旅游内容,可以关注下云途智旅。
Ⅳ 旅游设施建设中应当注意协调哪些方面的关系
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交通体系、咨询服务体系、标识系统、安全预警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深入实施“旅游+”工程,打造一批新型主题景区和旅游综合体,加快建设百镇千村、古村落旅游区和田园综合体,形成一批乡村国际旅游度假区。加快发展特色餐饮美食和精品文化酒店,改善交通条件,发展特色旅游商品购物产业。
另一方面,深入实施“+旅游”工程,推动工业、农业和交通、金融、科技、教育、医疗、养老等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全新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交通体系、咨询服务体系、标识系统、安全预警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推动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不足扩展阅读:
推动旅游业资源优化配置、转型升级,必须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机构在规划、培训和发展绿色旅游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建立多种类型、不同主题的永久性交流合作平台;
积极开展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参与国家及地区的多层次、多形式旅游合作,加强互联互通,开辟“一程多站”邮轮旅游航线,共同推动海洋旅游发展;
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在旅游投资、管理、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激发创新活力的合作机制。此外,开展持续深入的国际市场开发,引进国际著名旅游企业,学习借鉴国际旅游开发和管理运营的先进经验。
Ⅳ 自驾游兴起,传统旅游服务体系遭受哪些冲击
第一,自驾游对景区体系的挑战。
我国的旅游景区体系广义来说包括了各类A级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等多套相互交叉又有所不同的系统。
自驾游是多数是无景点度假旅游,自驾游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景区体系,而使得自驾线路、风光带、河(海)滨廊道、区域内环线受到关注;一些冷点的、新兴的地区代替传统景区成为旅游线路节点。高流动性和随机性强,使得自驾游流动从点到面扩散,很难被限定在一个固定的景区或线路上。对游览的需求甚至在沿途就已经被满足。
从国际范围来看,无论是在自驾游发展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美国66号公路,风景优美的加州1号公路,还是中国近两年兴起的草原自驾线路“草原天路”,都是典型的线路型产品。 虽然当前国内自驾游在流向上仍有相当大的比例流向A级景区,尚未显现出市场分层、分流的变化。但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前国内自驾游专项产品缺乏,相当部分的市场需求被抑制和转移的结果。
第二,自驾游对旅行社体系挑战巨大。
散客化趋势对旅行社体系冲击巨大,个人出游是我国当前自驾游的主流形式,超过一半,占54.12%,其次是自驾游俱乐部组织出游,占13.32%,通过旅行社出游9.64%,相关网站和车友会占7.91%,4S店6.53%,广播、报纸平面媒体3.1%,自驾游组织者的多元化趋势非常明显,这是对传统旅行社的巨大挑战。
在携程等OTA和自驾游俱乐部的双重夹击之下,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处境困难,截止2014年,全国26650家旅行社,利润只有33.22亿元,同比增长1.52%,是名符其实的微利行业。一些旅行社关注到自驾游领域的商机,纷纷设立自驾游部门,建立全国的自驾游销售网络,但往往因“玩法”不同,知难而退。
自驾游游客的招徕、组织、服务、互动、导游等较之旅行社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驾游客通常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招徕、通过搭建平台,维护社区,提高客户黏性,服务社区用户而达到多元化盈利的目的,这和以往的旅行社赚取差价的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
第三,自驾游对住宿体系的挑战。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高端酒店、经济型酒店、青年旅社、民宿、酒店式公寓、短租房、木屋等多种类型的住宿产品谱系。自驾游对传统住宿业的挑战在于,第一,面对占据半壁江山的自驾游市场,传统住宿业需要考虑自驾客人的需求,进行设施和服务的改造和升级。第二,围绕自驾游需求而形成的新的住宿业态,对传统领域将构成一定的冲击。
在住宿产品谱系中,民俗、客栈、木屋、帐篷等均属于非标准性住宿,当前这一部分在国内发展迅速,丰富和完善了我国住宿产品类型,但同时也对传统的住宿业态构成了一定的冲击。
在自驾游领域,围绕自驾游客、房车游客等建立的汽车营地和露营区,无论从经营模式还是地理布局上,都打破了以往的住宿业的运营方式,成为未来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前途的领域。此外,特别是以airbnb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发展,成为非标准住宿的集中平台,推动了个人住宿供给,也将对传统体系带来挑战。
第四,自驾游对旅游交通体系的挑战。
有别于团队旅游时期,空运、水运、铁路加大巴车的交通模式,自驾游通常以汽车为交通工具,以高速路为依托、包括一部分的国道、省道甚至乡村公路。在交通上通常是小尺度、多节点、一程多站式的行程设计。也有相当部分的自驾游以“飞机+租车”、“高铁+租车”的方式开展,这种散客化的旅游方式,要求长途和短途交通之间的高效转换,多种交通工具之间的自由转换。这对交通设施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自驾游客的增多,一程多站式的交通方式更为普遍,在一些路段,以往以货运为主的道路服务体系不再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这就对高速路服务区的休闲化改造提出了要求,同时也要求在国道、省道及乡村公路,增设更多的驿站、休息点、加油站、观景台、充电桩等设施和服务。
第五,自驾游对旅游零售业的挑战。
同传统团队旅游购物不同,自驾游客购买的数量、种类、场所都发生了变化。从数量来说,当前自驾游群体是中国的中上收入阶层,游客购物随意性强,再加之汽车后备箱储存空间大,如果目的地旅游商品开发得当,会吸引自自驾游客装满后备箱,购物消费的潜力巨大。
从种类来说,自驾游客更倾向购买目的地的土特产、有机食品、特色商品,甚至是大件商品,而非以往便于携带的旅游纪念品。例如,乌兰察布市的特色产业皮草服装成为除了草原风情之外,最为吸引自驾游客的重要因素。 并且,在专业的户外自驾中,自驾游客还会添置更多的汽车用品,如婴儿座椅、导航仪、手台、防滑链、维修工具、帐篷、休闲服装、烧烤设施等车载用品和户外活动用品。
从购物场所看,自驾游客交通方便,更深入目的地的城镇和乡村,更倾向于在当地人购物的场所进行消费。这对传统的旅游商品开发、销售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六,自驾游对公共服务体系的挑战。
自驾车旅游需求是人-车双核驱动的,人的需求包括食、住、游、购、娱、信息、安全、医疗等多个方面;车的需求包括了路(路网、路况)、加油、停车、修理、救援等方面, 这些方面的服务,有的是需要私人部门提供的,有的是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以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人车分离的两个系统,但是,自驾游需求兴起之后,人-车互动合一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需求,能够填满后备箱的购物需求、露营地、汽车旅馆、汽车娱乐、公共安全救援、交通服务等。
这对原有并不太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成很大的挑战,需要打通旅游者公共服务和车辆公共服务两个体系,并在未来围绕人-车两个要素来配置和布局公共设施和服务,在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交通服务、安全保障服务、卫生医疗服务、紧急救援服务等方面做出突破性的创新。
Ⅵ 国内旅游服务贸易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相关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行业逗十三五地市场前瞻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逗十三五地时期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改革的深化年,对于旅游业来说亦是如此,旅游地位的持续提升、旅游产业的质效升级、旅游要素的创新完善、旅游服务的软硬结合、旅游市场的理性发展……旅游业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在转型升级、幸福生活、美丽中国的建设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发展、创新突破成为关键。本文将从旅游业的发展地位、时间维度、推进导向、突破领域四个方面对旅游业在逗十三五地中的改革方向和要点进行全面阐述,以期对逗十三五地旅游业改革发展有所贡献。
Ⅶ 如何理解新常态下旅游政策的新突破
与其他行业不同,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属于发展相对晚的,在条块分割的发展模式中,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拥有的调控手段和行政资源非常有限;旅游所涉行业和管理部门多,尽管游客碰到问题都会想到找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但显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协调时受限于条块分割的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新突破1:制度化的保障
31号文件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化保障。比如,文件指出,“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国家支持服务业、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要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支持范围”,“统筹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这些政策很好地解决了以往因为旅游企业不属于控制这些专项资金的行业主管部门管辖,因而无法享受这些专项资金支持的问题。
文件还规定,“在城乡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国民休闲度假需求”、“有条件的城市要加快建设慢行绿道”,从而将休闲度假设施建设和功能布局制度化到城乡规划之中,不仅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也为城市回归其休闲功能提供了制度保障。
文件指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建设要统筹考虑旅游发展需要”、“完善加油站点和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将通往旅游区的标志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范围”,则对解决旅游中关键的可进入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有没有高速公路出口对接,显然是影响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核心因素。另一方面,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厕所、加油、快餐”这样“点”的概念,在服务区空间中没有形成旅行服务业态的集聚。这既不便于游客出行,也对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经济效益不利。此次文件的出台将在推动高速公路点状式、杂牌化服务向集聚区、连锁化服务转型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次文件专门指出,“抓紧研究新形势下中央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做好国家旅游宣传推广、规划编制、人才培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而以前完成上述任务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旅游发展基金。这预示着中央财政支持旅游发展的力度可能在原国家旅游发展基金基础上有新突破。此次文件还提到了“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结合“增强旅游发展动力”部分所涉及的针对旅游企业的多项鼓励和支持,使我们对旅游产业基金的作用充满了期待。
新突破2:旅游用地政策
在2009年41号文件中,关于用地问题的政策是“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可以开发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仅作为“保障措施”中“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的一部分。而在今年的31号文件中,则在“完善旅游发展政策”中,单列了“优化土地利用政策”部分,可见对旅游用地问题的高度重视。
土地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旅游项目的建设也是如此。以前,由于在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没有单列的旅游用地类型,因而对旅游用地的供应造成了很多限制,也给旅游项目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不少障碍。31号文件几乎每一条有关优化土地利用政策的条文都有所指,都利好新常态下旅游的新发展。比如,“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安排旅游用地规模和布局”的规定,为旅游用地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破解了旅游用地类型缺陷。“严格控制旅游设施建设占用耕地”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旅游发展用地、耕地与复耕地置换建设旅游设施等未来发展留了制度的口子,对借助旅游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是利好。
“改革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旅游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亦是一项具有很高含金量的政策,可以视为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所指“负面清单”的具体措施,是推动旅游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型的重要调控手段。
该条政策背后隐含的含义,是不同类型的旅游项目将会有不同的用地供给政策,对于那些优先发展的旅游项目将提供优先优惠的土地供应。而对于那些限制发展的旅游项目,将在土地供应上进行约束,通过土地供应的调节阀作用,来推动旅游目的地供给结构的优化。
在旅游项目用地中,存在着设施用地与景观用地之间的差别,31号文件提出的“土地差别化管理”在“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发展,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的新常态下会显得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到一个旅游项目的生死存亡。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很多休闲度假项目的景观用地可能比设施用地要大很多,而这些景观用地一方面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则往往具有很强的正向外部性,有助于改善周边区域的旅游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景观用地和设施用地规定同等的地价,则是项目投资方很难承受的。这也是很多旅游地产、休闲度假类投资项目比较棘手的问题。
我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还有300平方公里海洋国土、3.2万公里海岸线(1.8万大陆海岸线),但是1.8万大陆海岸线中,真正留给滨海休闲度假的资源已经不多。31号文件指出,“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海洋功能区规划时,规范用海及海岸线占用”。这一政策将在协调我国发展滨海休闲度假需求动力和供给约束之间的矛盾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对于大量适合发展滨海休闲度假资源的工业化利用是一个约束。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则是在乡村经济发展的高度来更加客观地认识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很多中国的乡村从农业经济走向乡村经济的重要抓手,城乡互动大潮中不断涌现、迅速壮大的微旅行市场(慢旅行、轻度假、深休闲)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而解放土地要素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相信土地要素的解放必将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资金流动、产品完善、品质提升。
新突破3:研学旅行定位
《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提到,人们的亲自然情结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能够唤醒埋藏在潜意识里的亲近自然的本能的路径。注意力重建理论认为,自然环境能够提高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因为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温柔的魅力”——沙沙作响的树木、清澈宜人的水流,都能为思维带来高度的放松和补充。认知心理学的试验也表明,自然界对人类认知能力有重要的“修复和滋补”作用。出门旅行正是唤起这种本能进而提升人们认知能力的最佳选择之一。
同时,需要深刻认识到的是,再辉煌的文化也只有在有文化的后辈那里才能闪闪发光。如何推动年轻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的深刻认识,进而在中国的年轻人中加强文化传承、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就成了一个非常迫切的议题。在这方面,旅游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也正是基于上面的认识,“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单列构成了31号文件中“拓展旅游发展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将研学旅行放到全面素质教育、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高度来阐述,这对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化以来的中国教育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分阶段研学旅行体系、建立一批研学旅行基地、完善接待体系等具体举措,使得这个重要突破具有更强的可行性。如果能够从增强青年人全球视野的角度考虑,进一步将大学阶段的国际研学也纳入到体系建设中来,则会更臻完美。
抓住青年就抓住了中国的未来,抓住青年旅游也就抓住了中国旅游的未来。从这个角度来看,31号文件专门强调研学旅行的突破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Ⅷ 旅游业公共关系中需要协调哪些方面的关系
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交通体系、咨询服务体系、标识系统、安全预警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深入实施“旅游+”工程,打造一批新型主题景区和旅游综合体,加快建设百镇千村、古村落旅游区和田园综合体,形成一批乡村国际旅游度假区。加快发展特色餐饮美食和精品文化酒店,改善交通条件,发展特色旅游商品购物产业。
另一方面,深入实施“+旅游”工程,推动工业、农业和交通、金融、科技、教育、医疗、养老等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全新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交通体系、咨询服务体系、标识系统、安全预警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推动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不足扩展阅读:
推动旅游业资源优化配置、转型升级,必须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机构在规划、培训和发展绿色旅游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建立多种类型、不同主题的永久性交流合作平台;
积极开展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参与国家及地区的多层次、多形式旅游合作,加强互联互通,开辟“一程多站”邮轮旅游航线,共同推动海洋旅游发展;
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在旅游投资、管理、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激发创新活力的合作机制。此外,开展持续深入的国际市场开发,引进国际著名旅游企业,学习借鉴国际旅游开发和管理运营的先进经验。
Ⅸ 《旅游法》实施后会不会改变现在旅游业的现状
会的。
“不得强迫购物,不得安排指定项目和自费购物点,违反这一做法最高将吊销营业执照并罚款”,这一法律的出台让旅游消费者从此有了保护自己的武器,这些都得益于2013年10月《旅游法》的实施,它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在法律层面上保障带薪年休假制度的落实。《旅游法》实施一年多来,给旅游业带来了诸多变化。
第一,《旅游法》出台将在法律层面上保障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效应持续发酵。
尤其是《旅游法》对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法律层面上保障带薪年休假制度的落实,将使过夜游客数量明显增加,从本质上改变我国境内旅游消费不振的现状,能实质性推动旅游休闲产业发展。
根据澳新银行最新发布的备忘录显示,我国旅游业处于旅游支出增长阶段初期,上行趋势与30年前的日本非常相似。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出境游客数量大增,从400万人飙升至1600万人。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我国低收入人群更能负担得起旅行费用,从而加速了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
第二,虽然受禽流感疫情、地震灾害及限制“三公”支出因素等影响,上半年我国旅游消费增速出现回落,但业内人士对旅游消费“东风再起”的乐观预期并未改变。
尤其是在目前稳增长、保就业背景下,政策导向将进一步向稳增长、促消费倾斜。有关部门旨在让经济增长模式从以投资和出口为动力转变成以国内消费为动力的努力,最终会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有关部门出台推动鼓励居民旅游休闲消费的政策措施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比如,有关部门将鼓励各级财政逐步增加旅游休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福利旅游、减免部分景点门票价格,以刺激国民旅游休闲消费。
有关部门将鼓励地方在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财政金融上给予旅游业全力支持,允许旅游度假区探索以特许、营运、收费等经营权和股权质押贷款方式进行融资, 增强银行卡旅游度假服务功能,开展旅游度假消费信贷服务。针对特定子行业(如免税业)或特定区域(如中西部)旅游政策利好值得期待。
从市场角度看,现有旅游产品总体数量与需求基本匹配,严重失衡的是服务体系特别是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欠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需有关部门着力引导。在加强硬件建设同时,要逐步改进旅游服务软环境。
第三,城镇化、人口结构成熟、交通改善将对旅游业产生结构性影响。
城镇化将为旅游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增需求。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趋于成熟,有“钱”有“闲”的35岁以上旅游适龄人口和老龄人口有望成为旅游市场主力军,为行业发展提供新机遇。近年来,高铁和航空业发展带动了沿线区域旅游发展,私人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则使自驾游兴起,短途游和出游次数正呈上升趋势。
国内移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更颠覆了旅游业传统消费方式。澳新银行认为,目前,互联网降低了旅游成本,海外旅游变得更普遍。
我国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近年来,国家对旅游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将对推动行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