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工商局武吉兵

工商局武吉兵

发布时间:2022-09-10 20:23:16

1.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和同时期清末立宪失败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经过了200多年的“闭关锁国”,这个结论是按照西方标准得出的,按照中国的标准则不一样。因为,在明治维新以前的200多年中,中日两国的交往始终没有断绝。因此,所谓日本的“闭关锁国”也是针对西方的。那么日本200多年的“闭关锁国”对它究竟造成什么影响呢?
首先,它保证了日本主权的完整。如果没有从17世纪开始针对西方的“闭关锁国”,日本很可能沦为像东南亚和印度一样彻底的殖民地。而当初的日本为什么舍弃西方,唯独愿意同中国保持交往呢?因为,中国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具有强大的攻击性,与西方列强相比,中国是一个令人放心的国家。其次,日本在这200多年中,培育了自己的封建制度,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打下了基础。封建制度为何能孕育资本主义,以后再说。第三,保护了日本的传统和文化没有被西方摧毁。简单来说,不论是中日学者还是西方学者都比较一致地认为,日本针对西方长达200多年的“闭关锁国”,对于日本来说,益处明显大于害处。
那么,日本为何在“闭关锁国”200多年后,突然开始了明治维新运动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看到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结局。庞大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遭遇,对于日本来说有着巨大的震撼作用,日本意识到,连中国都不是西方列强的对手,自己如果不改变,那就更加不是对手。因此,1860年,当美国军舰到达日本,日本只是稍稍抵抗了一下,便放弃了。明治维新运动由此开始。

我们应该探讨一下明治维新运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原因。

首先,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国王长期都是傀儡,没有实权。美国军舰打开日本大门,长期把持日本政治权力的幕府承担了失败的责任,日本国王被抬到历史上的最高地位,明治维新便在日本国王的中央集权下,自上而下在全国展开。相比较而言,当时的清朝政府很难将鸦片战争失败的责任归结到皇帝头上,因此,无法形成权力的转换和政策的大规模更新,庞大的身躯调整起来比较缓慢。本来光绪亲政有可能成为一个契机,但是,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叠加,这个机会也失去了。

其次,自从鸦片战争野蛮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西方列强的注意力,几乎全部转向最为富裕的中国,顾及日本的精力有限。

第三,日本的岛国意识使他们拥有现成的民族主义,正好被日本国王的明治维新运动所利用。例如,1860年与美国签署合约的日本官员,很快就被国内热血青年刺杀。1862年,21岁的伊藤博文曾密谋烧毁东京的英国大使馆,其行径和几十年以后中国的义和团没有两样,只不过,清朝时期中国人的民族主义热情来得晚了,革新派人士也没有及时引导和利用。清朝政府对于涌动的民情,态度一直十分矛盾(假设当年清政府接受了青年孙中山的建议会怎样?)等到义和团运动时期,这种爱国热情由于缺乏正确引导,没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清政府对于民意和爱国热情的缩手缩脚,过多顾虑皇室的延续,最终使得本来应该发奋图强的热情,变成发泄不满的怒火;本来应该针对西方列强的怒火,最终烧到了清政府自己身上,使得中国失去了很多时间。

但是,除了探讨日本明治维新能够实现的原因之外,我们还应该探讨一下明治维新成果的实质。首先,民族主义,乃至狂热的国家主义,最终到极端种族主义,在西方大国崛起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没有一个列强不是怀抱着民族主义的狂热,从事开疆拓土的掠夺。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原先的民族主义热情,演变成为种族主义狂热,这是明治维新带来的一个恶果,最终危害了整个亚洲。
其次,面对老列强的固有势力,新列强大都采取了军国主义的政策。在欧洲,典型代表就是缔造德国的普鲁士。普鲁士在最高峰的时候,国家收入的80%都用于军备,军队人数占总人口的4%。这是怎样的一个概念?用今天中国的人口来说,相当于拥有5000万人数的军队。而且,整个国家官僚系统全部由军官系统充任。日本明治维新后,结果与德国没有本质区别。日本国王在全国人民面前作秀,每天只吃一顿饭,说是要节衣缩食,省钱为了购买军舰。甲午战争之前,日本为了扩充军备,整个国家面临破产。只是因为在甲午战争中的赌博赢了,才挽救了它。日本占领我国东北后,当地的行政管理都由关东军控制,国内的内阁也日益被军人掌控。如此庞大的军事开支,丝毫不顾及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最终想要获得回报,只有战争和掠夺。日本也确实就是这么做的。在那个年代,列强的战争就是投资,就是疯狂冒险和赌博。而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战争从来只是保家卫国,中国人无法理解当年列强的战争逻辑,至今也不能接受他们的战争理念。
第三,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历史不应该割裂开。现在有些人只看到明治维新改革的决心和措施,而不把它的结果联系起来看。似乎是说,明治维新的决定是对的,只是运作之中出现了偏差,导致后来的坏结果。在我看来,在19世纪的世界环境中,要想成为强国,只有采用暴力手段这一条路。那个年代的世界政治就是一个匪徒横行,强盗林立的现实。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如果要成为强国,只有把自己变成比其他强盗更狠的强盗。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成为唯一一个非西方国家的强国,成为在那个年代弱国变强的特例。它的罪恶历史,恰恰证明了这一点。那是一个逼良为娼的年代,西方列强营造了一个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它的结果就是两次世界大战。

对于日本来说,明治维新变法自强的选择,恰恰发生在那个年代世界政治的丑陋环境中,最终使得整个日本民族性情大变,短短几十年间,变成了穷凶极恶的坏蛋,为了自己的利益,肆无忌惮地践踏其他国家和民族。因此,中国真正的失败就在于我们的国民性无法彻底走上以暴制暴的道路,我们对列强的良心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那是一个罪恶的时代,任何不想成为歹徒的善良民族,只有遭受奴役的命运。换句话说,在19世纪,中国毫无可能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而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之一就是热爱和平。
当今世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政治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很多根本问题上,变化并不大,只是被掩饰了而已。因此,即便是在今天,中国终于有可能走上和平发展道路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也变成为了财富不择手段的强盗。同时,我们必须具备对付各种公开的、隐藏的现代强盗的手段。闭关锁国的话题快说完了,明天再说最后一段。

2. 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会取得成功

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达成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有观点认为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大多将目光投注在像是印度、中国这样既有广阔市场又有丰富原料的国家,对日本的殖民侵略相对而言没有那么严重,也让日本能够把握住难得的机会而走上强盛之路。但若深入检视改革历程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一些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则仍旧欠缺。例如: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则几乎付之阙如,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要在中国推行类似明治维新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
此外,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中国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但改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足,最终仍逃不过传统守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

3. 《封神演义》武吉为什么没有封神

《封神演义》武吉没有封神是因为他的成就不算大。

《封神演义》中,能够封神的都是有大机遇,大成就,或是立有大功的人间将校,或是修炼有成的仙界诸神。

万仙阵中,万仙遭戮,然能得以封神者只有365位,就连封神榜执掌者姜子牙最终都未能封神,更不必说作为凡人的武吉了。他能从一个普通樵夫度过封神大劫,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得享人间富贵,这就已经是最好的安排了。

《封神演义》武吉生平

武吉乃一介凡人,本是樵夫出身,后为西周做出了一定贡献。姜子牙钓于磻溪,二人初次相遇时,武吉在渭水旁认识了钓鱼的姜太公,见子牙用直钩钓鱼大笑,子牙看武吉气息断曰:“今日入城会打死人”。

武吉怒别,担柴入城,结果误触门军王相致死,后来周文王画地为牢,武吉后被暂释,照顾老母至秋后正法,老母令其找姜子牙求救,姜太公收其为徒,授兵法,成为阐教三代弟子之一,又令其挖坑施咒破解先天,秋后不见武吉伏刑,文王演先天数,以为武吉已畏罪自杀。

之后周文王碰见武吉,武吉引文王见姜太公,其受封为“武德将军”一职,成为周军四大先锋之一的右哨,师徒二人后为周文王效力,讨伐商纣王。

武吉兵器为长枪,骑着白马,曾在伐纣时斩杀了赵江、孙合、犁锄殷郊,斩首朱子真等,常跟随姜子牙贴身保护,处理杂务,参与混乱,监造芦篷,最终推翻商纣王之后,因封神榜上无名,得享人间富贵。

4. 武吉的兵器是甚么

一根树枝。

武吉是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的虚拟人物。为姜子牙的弟子,本是樵夫出身,后为西周做出了一定贡献。姜子牙钓于磻溪。二人初次相遇时,武吉在渭水旁认识了钓鱼的姜太公(子牙)。见子牙用直钩钓鱼大笑。子牙看武吉气息断曰:今日入城打死人。武吉怒别。担柴入城。

误触王相致死。文王画地为牢。武吉后被暂释。照顾老母至秋后正法。老母令其找姜子牙求救。太公收其为徒。授兵法。又令其挖坑施咒破解先天数。秋后不见武吉伏刑。

文王演先天数。以为武吉已畏罪自杀。后文王碰见武吉。武吉引文王见姜太公。受封武德将军。师徒二人后为文王效力,讨伐纣王(事迹见于《封神演义》)。

(4)工商局武吉兵扩展阅读:

人物生平:

武吉 :姜子牙的弟子,平民出身,后为西周做出了一定贡献。

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八十老人姜子牙曾任商朝下大夫,因见纣王荒淫无道,便弃官逃往西岐本想自投西伯姬昌,又怕被人耻笑,所以暂时隐居在渭水河边的小村庄里,以待时机。

一天, 他正在渭河边钓鱼解闷,有一樵夫武吉担柴路过,见他竟用直钩钓鱼,还离着水面三尺远,鱼钩上也没挂香饵,便问长者贵姓。姜尚答道:"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

武吉叹了口气说:"真是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象你这样愚拙的人,还自号飞熊,实不相称!"姜尚微微一笑:"老夫钓鱼是假待机进取是真。然而要钓王与侯,宁在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武吉道:"你哪像王侯倒像活猴。"说罢,就担起柴担进城去了。不料武吉进城失手打死了守门的军士招来杀身大祸,巧逢西伯姬昌路过,得知武吉是个孝子,家中有老母无人奉养,便赠与黄金十两,命他回去安顿好老母再来领罪。

老母绝望,便带武吉来向姜尚求教解救之法。姜尚教他如此这般,从此武吉只在乡中干活,不再进城去了。

5. 历史问题:你们眼中的汉武帝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一位具有突出历史地位的皇帝。人们经常以秦皇汉武并称,正是这两位划时代的帝王,奠定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和天下秩序。

汉武帝历史功绩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汉族的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特殊历史功勋,起着巨大推动作用的帝王。

首先,在汉武帝时期,征讨四夷,开疆扩土,奠定了此后汉人大致的居住区域,给了后世子民足够的生存空间。在武帝统治期间,国家的版图几乎同时往东西南北四方扩张。东边,水路并进,灭了卫氏朝鲜,设置四个郡,把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纳入中央控制下;西边,在降服匈奴的休屠王和浑邪王后,在河西屯田建设,割断了西羌和匈奴的联系,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阳关大道;且斩楼兰,破车师,灭大宛,威震西域各国,为日后西域纳入中央管辖奠定基础;北边,发动对匈奴大规模的反击战,经过河南、河西、漠北三场决定性的战役,拓地千里,使得匈奴远遁;南边,分别降服了南越、闽越、东瓯、滇国、夜郎等许多国家,势力深入中南半岛。在打下来以后,汉武帝还能很好地巩固,并用中原的文化对四方进行感化,汉武帝时期全国郡县的分布区域大致和现在汉文化覆盖的区域相当,除了汉族本部,还多了两块受汉文化影响很深的地方——越南和朝鲜,可以说是汉武帝把华夏文明的火光扩大到四方,并奠定了华夏子孙的居住区域,对后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其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给了读书人共同的道德规范和信仰,也使得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有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认同意识。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思想意识形态上的统一是很必要的。而武帝刚接手的时候,国内是多方面的思想并存,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占了统治地位。汉初的政治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变动,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纲领。武帝在遍阅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找到了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的统一思想,外儒内法,儒法结合的统治方法贯穿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这点对于中国的影响十分深远,对于汉族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认同正是以儒家作为主线在此时开始形成。

再者,大大加强了国家的军事能力,击败了盛极一时的军事强国匈奴,降服了周边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确立了中国对周边民族宗主关系。武帝对军队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和水师,为汉军横扫四方奠定了基础。而且武帝的改革是在更深层次——物质和制度层面进行,通过改良武器和优化制度,保证了汉朝军队长久的武运。在武帝之后,整个汉王朝,中原对周边的部族都有着巨大的军事优势。武帝很注意保持中原对于四夷的武器优势,严格控制武器和铁器进出边关,对于违法的商人,毫不留情地正法。在西汉的时候,一个汉兵能对抗五个胡兵,主要是武帝缔造的武器优势。

最后,加强了中央集权,以推恩令为依托,加以政治军事手段,逐一虚弱并消除了各个同姓诸侯国,从此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经济上,收回了铁盐铸钱三大利,作为国家独营,使得中央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大为加强。还设置了京师太学,大力多渠道地选择人才,不拘一格,这些人才选拔的措施,在当时无疑是先进,也为后来的科举制度起了一个雏形的作用。

当我有幸在敦煌以西看到汉代的长城遗址的时候,顿时肃然起敬,更对当时的将士心存敬畏。就是在这片当今看来仍然是人类难以生存的茫茫戈壁沙漠,我们的祖先在这里艰辛开拓,才有了如今广袤的国土。而这玉门关外一段段残存的长城,在夕阳的照耀下,更显得无比的伟岸,因为那是一个民族强大的背影。

1.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
2.颁布推恩令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加强监察制
5.派卫青 霍去病攻打匈奴
雄才大略 有文治武功的伟大君主对汉武帝的评价是一个非常棘手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汉武帝死后不久、就是他的儿子刘弗陵继位8年之后召开的盐铁会议上,对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与其他国策进行了激烈的批评。桓宽写作整理的《盐铁论》,详细记述了这次会议的实况。到了东汉班固写作《汉书》时,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主要记述他的文治,第一次提出了他“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功绩;也就是说,只提他的文治,不提武功——不提,就是表示含蓄的批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武帝去世后,关于他的评价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到司马光写作《资治通鉴》时,对于汉武帝的批评就公开了,说他穷兵黩武。
对于汉武帝的评价,在他身后,为何出现不同的声音?该如何看待这些评价?汉武帝不是一般的君王,他是西汉王朝的一个关键人物——西汉王朝的鼎盛期正是武帝时期。这个人至今该如何评价、看待,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汉武帝的旷代武功

汉武帝一生,从16岁继位,70岁去世,在位54年,在位时间之长一直到清朝康熙才打破这个纪录,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

在这54年中,对匈奴作战长达44年。所以很多人评价汉武帝的时候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对匈奴作战的问题。司马光评价他穷兵黩武,班固绕开他的武功。

匈奴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的草原民族,存在时间很长。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主要就是为了防止匈奴草原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骚扰。

匈奴和汉朝的矛盾,在刘邦在位期间已经不可收拾。刘邦曾亲自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征讨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的四十万精兵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粮草断绝,处境十分险恶。陈平提出用重金贿赂匈奴阏氏,刘邦的部队才得以解围。这次惨痛的教训使刘邦清醒地认识到,当时西汉王朝没有足够的实力在军事上同匈奴抗衡。从此以后,刘邦就定下政策,以和亲的方式来缓和同匈奴的关系。这一政策在刘邦死后一直延续了汉惠帝、汉文帝和汉景帝三个朝代。

和亲的六七十年间,汉朝没有大的战事,但匈奴对汉朝的掠夺,从来没有停止过。早期以掠夺财物、掠夺边地的老百姓为奴为主要目的;后期目的就是报复。

汉武帝16岁继位,第二年他就在全国搜罗人才,出使大月氏。因为他了解到大月氏曾是匈奴的天敌,他想联合大月氏,对抗匈奴。这个出使的人就是张骞。虽然,张骞花了10多年时间才回来,但我们可以看出,17岁的汉武帝作为一个少年天子已经下决心要联合大月氏,对付匈奴,有了一个对匈作战的整体规划。

这种勇气、这种魄力、这种战略眼光是非常罕见的,何况出自一个17岁的皇帝,刚继位二年的皇帝。

当然,打仗需要大量的战略物资,打仗就是烧钱。汉武帝有这样的眼光,是因为他继位的时候西汉经济力量空前雄厚,这是他的经济资本,是他的本钱。

但是,除了谈基础之外,首先应该看到汉武帝的魄力。

每一代国家的领导人,都会面临他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重大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他有没有勇气面对、他有没有魄力去解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评价一个皇帝,不是看他后宫有多少嫔妃,而是看他敢不敢担负起他作为一代皇帝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武帝是非常懂得自己的历史责任,所以汉武帝采取的办法就是要对匈奴进行战争。

提到汉武帝对匈奴作战,必须提到三个人:卫青,霍去病,李广。很多人喜欢卫青和霍去病,称他们为卫帅、霍帅。其实,真正的“帅”是汉武帝,他是整个对匈作战的蓝图的绘制者、战略的决策者、战役的制定者。每一次作战,攻击的对象、将领的选择、兵力的配备、后勤的保障,都是汉武帝亲自过问安排的。卫青、霍去病,是将兵之人,汉武帝才是将将之人,是没有带兵的军事战略家。

汉武帝的千古文治

我们看汉武帝另外一个方面,在文治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西汉政府此前没有明确的治国思想,谈不上儒,也谈不上道。汉武帝继位前,同时接受两种教育,既读了道家的书,也读了儒家的书。

而由于窦太后的影响,西汉此前实行“无为而治”——当时由于经济力量不雄厚,没有办法作事情;而汉武帝时,经济力量雄厚,想要有所作为,所以需要“有所为”的儒家思想作为他的统治思想。

所以,汉武帝很重要的思想,是尊儒。但,这个“独尊”,需要正确理解,当时其他诸子百家还在发展。汉武帝其实是王霸兼用,王道就是儒家,霸道就是法家。

封建统治者的一个特点,就是独裁,最喜欢的就是法家。法家告诉他怎样统治臣子驾驭百姓,但他又希望天下百姓按照儒家思想,尊卑有序。对外推行儒家,自己喜欢法家,儒表法里,这是历代君王最本质的东西。

汉武帝的作用,是为儒家推崇的五经设立五经博士,建立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以儒家思想为价值体系的文人。这批文人,作为西汉政权文官的储备队伍,给知识分子指了一条路,形成了中国流传久远的文官集团制度。

中国历史上,有四种执政力量:文官,武将,宦官,外戚。四种力量中,文官执政,政治清明;武将掌权,往往造成割据;宦官和外戚是中国政坛上最黑暗的两股势力。

汉武帝在尊儒这一方面所作的工作,等于给后世开辟了一种制度,他创立的这种制度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非常深远。他是一个建立制度的人、制定规则的人,所以,他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

汉武帝文治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他第一个要解决的是诸侯王的问题。诸侯王始终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一方做大,形成对中央叫板的形式。从刘邦杀异姓诸侯王,到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朝前期几个皇帝都在和诸侯王的较量中奋斗,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汉武帝。

他用了两手办法:实行推恩令,让诸侯王每个儿子都能封到领地,把一个大诸侯国从大的切成中的、中的切成小的,表面上是推恩,实际上是挖了诸侯国的根基,使诸侯王国的面积大幅缩水,对巩固中央集权起到很大作用;第二手,借酎金(祭祀太庙时诸侯助祭的献金)成色不足,一次夺了106个诸侯王的爵位,几乎把诸侯王的爵位夺光。这种大规模的罢黜非常罕见。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央政府实力非常大,大到可以任意削你的封,夺你的国。这是武帝时期独有的。

再一点,汉武帝开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朝相府权利向来非常大。汉武帝不信这个,他要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他的做法,不是废掉相国而是实行内外朝制:在全国选拔许多年轻人才,加一个侍中的头衔,和他在宫内一起制定政策,以诏书的形式发给丞相,丞相由国策的制定者成为了国策的执行者。

制定和执行,是两码事。执行,最多做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制定规则,往往涉及利益的分配。汉武帝一下子把相国从规则的制定者变成执行者,所以武帝时期的13任相国,到后面几个,丞相府就破败不堪了,没有权力啊。

这个政策,到底好不好?也值得商榷。以前,和相国商量政策,相国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决策的时候多了一层监督。现在变成皇帝和地位卑微的人制定政策,导致皇帝更加独裁。

汉武帝还创立了13部刺史制,把全国分为13个行政区.刺史的权力就是监督这个范围中的2000石以上的高官。也就是说他最早实行了中央政府的监察制度。

汉武帝是创造制度,制定规则的人,所以在文治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树。

武帝评价毁誉参半

综合以上两点,汉武帝在文治武功上都有建树,他知道自己的历史责任,是一个有作为的人,而且他把秦代的国土扩充了一倍,现在的云、贵、川包括两广、黑吉辽,都收归中央政府管辖。所以他的贡献是非常大。

但这个人,历史上又称他为暴君,穷兵黩武。有没有呢 ?他确实有着杀伐任性、暴虐无道的特点。

一个人,都有两面,有善、有恶。所以,每一个人都面临一个问题:抑制本性中恶的一面,光大善的一面。但是,作为皇帝,谁去克制他性格中恶的一面?没有有效的力量去克制。这样就导致武帝的人性,后期发生很大变化。

汉武帝这样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到了晚年却逼死了自己的皇后卫子夫,逼死了太子刘据,逼死了3个皇孙中的2个,导致他死的时候,没有年长的太子可立。

国赖长君。一个国家政治是否清明,某种程度上决定于国家是否由一个成年人掌握。汉武帝死的时候只有4个儿子,两个还不成器不能用。选来选去选了他的皇八子刘弗陵,著名的汉昭帝。

选择8岁的儿子作皇帝,那是不得已而为,那不是他的本意。理论上,40多岁的太子刘据才是最合适的人选,但被他逼死了。幸亏,他立小儿子继位的时候,找了以霍光为首的5位顾命大臣,作为他8岁幼子的辅佐人,保持了政权的延续性。你想想,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晚年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汉武帝评价的复杂性

汉武帝评价非常复杂,有人说他暴君,有人说他明君;有人说他英雄,有人说他庸主。一直到现在,评价仍然有分歧。其实,汉武帝就是一个多样性的人,他本人的多样性,导致对他本人评价的多样性。

拿汉武帝对人才来看,他既爱惜人才,又不爱惜人才。汉武帝一朝一共用了13位丞相,6位死于非命。封建社会当官的人,一生中能做的最高的官,就是相国。但是汉武帝中后期,要谁当相国,谁都吓得要死。公孙贺是汉武帝时期的抗匈名将,他的妻子是卫子夫的姐姐,既是高官、又是名将、还是皇亲,汉武帝任命他做相国,他竟然趴在地上嚎啕大哭。他的哭声也让汉武帝潸然泪下,当然,汉武帝最后还是一咬牙走了。干了十几年,公孙贺全家灭族。

汉武帝手下的大臣汲黯曾经强烈批评汉武帝,说“天下人才早晚被你杀光”。汉武帝回答说,“天下人才杀不完,缺乏的不是人才,是发现人才的眼光”。一个皇帝这样说,少有。

他喜欢一个女人,可以对她很好。他喜欢卫子夫的时候,她的姐姐、弟弟,全部得到重用;他喜欢李夫人的时候,李广利就封了贰师将军。一旦不喜欢,他马上变脸。卫青受宠时,3个幼子都封侯;但他晚年,非常凄凉,3个儿子都失侯,长子卫伉还被杀。

汉武帝的多样性表现得太明显了。做皇帝的人,有了过错,两种办法,罪人、罪己。自我批评,罪己;拿别人出气,罪人。

他曾听信人言,认为太子刘据谋反,结果逼死了刘据和皇长孙,而且把当时帮助太子的人也全部杀了。后来,当他知道“谋反”是个冤案,为太子平反的时候,又把镇压太子的人都杀了。这样的做法,等于把所有错误的做法都加罪给了臣子。

汉武帝是个性情中人,一生气就杀人,一高兴就封人,罪人的一面非常突出,但他在罪己方面也很了不起。他晚年曾下发《轮台罪己诏》,对44年对匈作战,耗尽国家钱财之事,进行自我批评;同时,调整政策,缓解矛盾,昭帝、宣帝继续这个政策,出现昭宣中兴。

所以,汉武帝既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个暴君。说他是明君,是因为他知道其承担的历史责任;说他是暴君,则缘于他杀伐任性。

汉武帝这个人评价的多样性首先是他是一个多样性的人,比如说,你说他对女人好与不好,很难讲,好的时候非常好,差的时候非常差;他对人才怎么样?既爱惜人才又不珍惜人才;他对他自己,出现错的时候,既罪人又罪己。这种多样性导致我们现在对汉武帝的评价非常难办。

6. 武吉的兵器是什么

火铳
专属:武吉
攻:7
说明:武吉的专属武器。
获取途径:乾元山路各个关卡战斗商店刷出

7. 问德川家康的生卒年月

德川家康(1541—1616),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江户幕府的第一代将军。

德川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天文11年12月26日-元和2年4月17日;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年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冈崎,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之长子,原姓松平氏,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后改名元康,最后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德川家康的先祖是发迹于三河地方的一个土豪,在战国时代逐渐上升为战国大名,到松平广忠这一代时,松平氏已领有整个三河国。但其领国被夹在势力较强的两个大名尾张的织田氏和骏河的今川氏之间,地位很不巩固。

1547年松平广忠与尾张的织田信秀作战,为请骏河的今川义元援助,将六岁的家康送作今川氏的人质,但中途被织田氏所夺,监护在热田有两年之久(一说被扣在那古屋)。在此期间,其父广忠被自己的近臣暗杀。1549年担任今川军师的太原雪斋指挥七千大军攻陷三河的要冲安祥城并掳获了守将织田信广,雪斋遂跟织田信秀交涉,成功以信广交换被劫走的松平竹千代(德川家康)。德川家康便返回冈崎,仅十日又作了今川氏的人质。八岁至十九岁这十二年间,德川家康作为人质住在骏河。

1560年桶狭间之战,织田氏大败今川氏,今川义元阵亡。从此德川家康摆脱今川氏而独立,1562年与织田信长结成同盟,开始全力经营三河。由于他求成心切,采取过激措施,激起了1563年三河国全境的一向宗起义。经过他近一点的攻战,残酷地镇压了起义后,才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地。

1568年德川家康的同盟者织田信长进入京都,迈出了统一全国的第一步。这时已在三河打下了坚实基础的德川家康开始采取东进政策。1570年他联合织田信长在妹川打败浅井氏、朝仓氏,将治所迁往滨松。但这时武田信玄也想夺取全国政权,为扫清进军道路上的障碍,屡次出兵远江和三河。

1572年10月,武田信玄率四万五千人大举进军京都。德川家康闻讯率自己所部及织田信长援军一万余众迎战于三方原。此战便被称为三方原合战。由于双方兵力悬殊,且用兵之妙信玄又略高一筹,结果德川、织田联军大败,织田援将·平手凡秀战死。此战死伤千余,德川家康逃回滨松。此役德川家康虽然打了败仗,但武田信玄却十分佩服德川军的勇猛顽强。武田信玄的猛将马场信秀事后对信玄说:“看了三河军的尸体,面朝我军倒下的都是脸朝下,面向滨松倒下的都是脸朝上,这说明这些士兵都是向前冲杀时战死的,因想逃跑而被处斩的一个也没有。”据说德川家康就是经过此役而取得了“海道一雄”的名声。

此后德川家康一面与武田氏对抗,一面加强领内建设。1575年5月,联合织田氏于长筱之役大破武田胜赖,1581年陷远江的高天神城,把武田氏驱逐出远江。翌年随织田氏灭掉武田氏,领有骏河。

1582年织田信长死于本能寺。信长一死,围绕政权落入谁手的问题各大名之间展开了激烈斗争。本能寺之变时德川家康正在界市,因急取近道需经伊势返回三河,期间由服部半藏等护送平安回到三河,才免遭危难。

德川家康返回冈崎后,发现中央的实权已被丰臣秀吉夺去。为了积蓄实力准备将来与丰臣秀吉分庭抗礼,他更加坚定了东进的决心。不久发兵占领了甲斐,同时把手伸进了信州。至1583年前后,德川家康已先后把三河、远江、骏河、甲斐、南信浓五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当时东海道地区兵农分离进行得很缓慢,还没有像大内氏和北条氏那样形成大名的城下町,家臣和自己的封地还紧密地联在一起,因此要控制家臣必须牢牢地控制住土地。鉴于这种情况,德川家康当时对所属家臣一律采取给予封地的形式,通过土地这个纽带来控制家臣。

这一时期德川家康也很重视发展领内的工商业。早在三河国时他就把三河的小山新市作为“乐市”,免除各种税役。迁入滨松后,他又整顿了各种工商业团体。征服甲斐后,统一了通过甲斐全境的度量衡,招揽外地商人到三河、远江进行贸易。通过这些措施,德川家康不仅稳定了对新领地的控制,而且增强了经济实力。

此后丰臣秀吉步步推进国内的统一,不久当上了关白和太政大臣,名副其实地掌握了全国政权。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之间也很自然地变成了近似于主从关系的一种关系。

丰臣秀吉征伐九州时,德川家康未被征调,摆脱了一次巨大的消耗。但1590年征伐小田原时他参加了战斗。北条氏灭亡后,德川家康被封于关八州,年贡260万石。1590年8月1日德川家康离开五国迁往江户(现东京),从此采取一系列措施,权利经营关东。

首先,采取新办法配置家臣。德川家康在靠近江户的武藏、相模等地,集中了直辖地和封地在一万石以下的下级家臣。万石以上的高级家臣配置得尽量远些,分布的密度是关东的西南部略稀,东部与敌对性大名接壤的边境地带较密。显然,这样配置是一种临战体制。而且他在进入关东的同时,便决定将封地换算成产量发给家臣。这些措施对进一步控制家臣,巩固关东新领地起了很大作用。

其次,德川家康为了调整农村中的租佃关系,稳定新领地的秩序,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检地。其具体办法是,在土地登记册上,在隶属农民登记人姓名的右上方标上人名肩书,表明该人耕种的土地其领有权是属于哪个名主的。这样做,是既承认身为领主的名主的土地领有权,使其负担交缴年贡的责任,另一方面又承认租佃者尚不稳定的耕作权。这种措施对治理关东这种比较落后的地区是得策的。

最后,德川家康也十分注意发展领内的工商业。为了解决陆路运输和吸引外地商人来江户经商,从江户和周围农村征调人夫建立了道中云马役。为了解决水路交通问题,组织人力挖掘沟渠,使船舶可以直接停靠江户城下。又指定专人管理领内的度量衡;委托从旧领地跟来的土豪式商人发展江户的市区建设和对工商业进行管理;1592年以后,铸造了号称武藏小判的一两金币,以促进货币流通。随着江户建设的步步进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外地商人纷纷来到江户。德川家康对关东的建设,为他后来夺取全国政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援和巩固的根据地。

1598年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是五大老的首领。1600年,他进攻上杉景胜。接着于当年9月的关原之战打败石田三成,掌握了全国政权。1603年2月,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右大臣、源氏的长者(即源氏的族长、家主)。同年,他在江户开设幕府。1605年,把将军职让给了儿子秀忠,退居骏府城,但作为大御所仍然掌握着军政实权。1615年5月大坂(今大阪)之役,灭掉丰臣秀赖,实现了所谓的“元和偃武”。1616年3月,出任太政大臣。4月17日死于骏府城,终年76岁,葬于久能山。翌年,追谥正一位,受东照大权现的敕号,后改葬日光山。

日本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大名之间争夺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实现国家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德川家康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必须对统一的大局有清醒的认识,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是顺应了时势,举措得宜的。

本能寺之变以后,丰臣秀吉捷足先登,抢先控制了局面,使德川家康失去了一次夺取全国政权的机会。当时大局虽然对他很不利,但这时他与丰臣秀吉之间的关系和实力已非昔日的织田信长与他的关系可比。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他采取了有限的行动。1584年,德川家康应织田信雄之请,与丰臣秀吉战于小牧、长久手,就是出于有限目的的一种有限行为。长久手之战,德川家康打败了丰臣秀吉的一个支队,打死了丰臣秀吉的勇将池田信辉,迫使丰臣秀吉以相当有利于他的条件讲和,这对全国都很有影响,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不得不另眼相待。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时,没有把德川家康的部队编入渡海战列。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德川家康的幸运,其实这是德川家康运用自己的实力和采取巧妙的策略得来的。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使丰臣政权和西南大名损失惨重,而德川家康却在和平建设中积蓄了财力,壮大了力量。这些变化是丰臣氏政权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德川家康后来夺取全国政权的重要转折点。

注意内治是德川家康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德川家康的内治是和改组与强化封建秩序溶为一体的。在取得全国政权前,每占领一地,总要对新领地的统治加以整顿,而不是一味追求武力扩大版图。夺取全国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除保持丰臣秀吉的政治成果外,又采取了一系列改组和强化封建秩序的措施。

一是没收和削减敌对性大名的领地,充实幕府的经济基础:德川家康没收了87个敌对性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414万石(一说没收了90个大名的领地),减封了三个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207万石(一说减封四家大名领地)。其中的3/4转封给自己的功臣和亲近大名,其余的1/4划为德川氏的直辖地,再加上甲斐、信浓、美浓、近江、越前、佐渡、陆奥南部等地区的直辖地,总收入量达6万石以上,此外,德川家康还把佐渡、石见、伊豆等地的重要矿山和京都、大坂、奈良、骏府、长崎等重要城市和港湾地划为幕府直辖。这样,幕府就几乎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重要财源。

二是建立起幕藩体制的封建统治制度。德川家康根据对幕府的向背,把全国的大名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他的儿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这一类叫做“亲藩”;第二类是忠于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这叫做“谱代大名”,“亲藩”和“谱代”是幕府政权的支柱;第三类是关原之战前与德川家康同为大名的人,或战时曾忠于丰臣秀吉战后降服的大名,属于这一类的叫做“外样大名”。德川家康把三种类型的大名混杂相间,使亲藩和谱代大名监视外样大名。其次,为了加强对武士的统治,树立幕府的权威,又于1615年颁布了《武家诸法度》。其要旨是奖励文武、诫逸乐奢华、守节俭、严阶级(即服饰、乘舆的等级规定)、不得蓄浪人、不得擅自修缮城池、不得私婚、不得结党,但最主要的是规定了大名的“参觐交代”制。按规定,全国外样大名分为东西两半,半住江户,半住领地;每年4月为东西两半部大名的交代时期(对谱代大名另有规定),大名的妻子须常住在江户,事实上作为人质,大名依地位带领侍从,构成“诸侯行列”,按期到江户参觐交代。由于“诸侯行列”人数众多,往返于江户和领地之间的耗费十分巨大。因此这一制度不仅可以使幕府实际上把江户交代的大名作为人质而加以控制,还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财力,使之无力叛乱。与此同时,德川家康还进一步推行丰臣秀吉的兵农分离政策,完善了身份制度,把整个日本社会划分为身分世袭的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内部又贯穿着纵的主从关系。最后,在1615年还针对皇室、朝廷、寺社颁布了《禁中及公家诸法度》和五山十刹的法度。这样,以身分制为核心,以幕府为政权的中枢,上对天皇、公卿,下至各藩大名、一般武士、僧侣、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就是主要靠这个体制来统治全国。

第三,在对外事务方面,德川家康不是个完全的锁国主义者。创立幕府后,他立即遣使朝鲜,并于1608年恢复了和朝鲜的邦交。与此同时,又积极谋求与明朝的间接贸易。他出于对军需物资和生丝贸易的需要,创立幕府后的初期,对发展与西欧各国的贸易也很积极。1608年,他聘用英国人三浦安针为外交顾问、贸易事务官,并向他学习世界知识、天文和数学。他甚至默许基督教的传播,后来因感到危及日本传统的封建统治,又加以禁止。1612年,幕府在直辖地首先颁布禁教令,翌年便把这一法令推行到全国。1615年起,进而对朱印船贸易也严加限制。

第四,德川家康大力提倡文治。他十分好学,喜欢读有关治国平天下的经史典籍,鉴于字镰仓幕府以来佛教势力已与庄园制紧密结合的事实,他在创立幕府前一直抑制佛教,推崇儒家思想。创立幕府后,他认为庄园制已彻底摧毁,佛教因失去旧的经济基础和遭到沉重的政治打击也已衰落,这时恢复佛教的威信,对巩固新政权不仅无害而且有益,因此晚年逐渐扶植佛教,与名僧探讨各宗的佛法,日益趋于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

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业绩在于他继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后,改组和强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开创的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维持了长达260多年的和平统一局面,这给日本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庄园制时代略好一点的社会环境。但是,德川家康所改组和强化的日本封建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严格的身分制度把每个人都死死地固定在一个狭窄的框子里,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他推动海外贸易并非要民间贸易自由发展,走上近代重商主义的道路,而是出于幕府政治和经济的需要,维护封建的政治统治,其范围只限于由极少数幕吏、大名、特权大商人所把持的官方贸易,一旦超出幕府的政治需要,就立即加以取缔或限制。1612年颁布的禁教令,实际上是德川幕府政治锁国的开始,从1615年开始对朱印船贸易的限制,则是一种部分的经济锁国,是德川幕府后来全国锁国的先声。此外,德川家康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对日本人民的思想起了很坏的束缚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以后。

德川家康的家训
「一、人の一生は、
重き荷を负うて远き路を行くが如し。
急ぐべからず。

二、不自由を常と思えば不足なし。

三、心に望みおこらば困穷したる时を思い出すべし。

四、堪忍は无事长久の基。

五、怒りを敌と思え。

六、胜つことばかり知りて负くるを知らざれば、
害その身に至る。

七、己を责めて、人を责むるな。

八、及ばざるは过ぎたるに胜れり。」

1. 人的一生就像挑着重担走远路一样.不该着急.

2. 把不自由当作平常的话,就没有不足之处.

3. 当感到没有希望的时候,该想起以前困境之时.

4. 忍耐是长久没事的基本.

5. 把愤怒看成敌人.

6. 只知胜利而不知失败者,灾难降之身.

7. 自责可,不能责怪与他人.

8. 达不到胜过于过头 / 过犹不及

=====================================================================================================

粤语完整版

幼年
佢喺三河国冈崎出世,父亲系第八代当主松平广忠,母亲系水野忠政个女,叫於大之方,不过佢阿妈喺细过嗰阵受到今川家嘅庇护,因此佢同母亲已经离别,父亲广忠为咗对抗织田信秀,於是同今川氏结盟,竹千代成为咗人质,被送到骏河骏府。

[编辑] 人质嘅日子
不过送到府中期间,就被织田信秀部下捕获。不过喺两年后,织田信秀嘅庶长子织田信广被广忠逮捕,於是广忠提出交换人质嘅条件,虽然当时广忠已经死咗,但系今川义元唔允许竹千代成为冈崎城主,呢几年就喺骏府渡过,期间受到义元嘅家臣太原雪斋教育。14岁元服,改名为松平元信,两年后改名松平元康,同义元嘅侄女筑山殿进行婚姻,元康先至可以返到冈崎城。

[编辑] 桶狭间之战
桶狭间之战松平元康率领三河众成为战役嘅先锋,率先突袭敌军。不过另一边,当主今川义元喺休息期间被织田信长嘅毛利新助同服部小平太杀死,於是元康返到冈崎城,不过到冈崎城嘅时候,发觉今川家已经放弃哩座城,城裏一个人都冇。於是元康正式从今川家独立起嚟。

[编辑] 清洲同盟

德川家家纹1562年,同今川氏嘅今川氏真断交,改为同织田信长结盟,是为清洲同盟,第二年改名为家康。1566年,平定咗三河领地内嘅一向一揆,统一三河国。同年,从朝廷任命为三河守,并改姓德川。之后家康集中攻击今川氏嘅领土,间接令到今川氏冇咗大名嘅身份。1570年家康的根据地由冈崎城改为曳马嘅滨松城。

[编辑] 同信长共渡苦难
当时幕时将军足利义昭曾经游说渠加入信长包围网嘅行列,义昭赐与副将军一职,不过家康断然拒绝。其后家康喺姊川之战中协助出兵,令到浅井长政同朝仓义景嘅势力大幅减退。不过1572年嘅三方原之战对武田信玄大败,几乎令到德川家有灭亡危机。好在武田信玄嘅主要目标系上洛,德川家避免咗一次灭亡嘅危机,无耐,武田信玄喺向西的途中病死,武田军返到甲府。两年后,喺设乐打败咗武田胜赖,令到武田家势力大幅衰退。跟住喺1582年由於木曾义仲背叛武田家,令信长对武田的讨伐开始,家康协助信长攻下支城,最终令武田胜赖喺天目山自尽,武田家灭亡,战后获得骏河一国领地。

[编辑] 本能寺之变同秀吉嘅决战
同年,获得丰臣秀吉嘅接见,到安土城一游,期间家康同佢部份嘅家臣逗留安土城,不过织田信长喺京都遭到明智光秀嘅暗算而死亡,织田领内陷入大乱,当时德川家康仍然近畿领域,有被追杀嘅危险,当时服部半藏提议由伊贺逃离,最终成功逃脱。之后同后北条氏结盟,又积极扩充领土,使到佢成为拥有五国嘅大大名。

羽柴秀吉喺山崎打败明智光秀后,更喺贱岳之战打低柴田胜家,而秀吉下一个嘅目标系德川家。羽柴军同德川军喺小牧长久手两地对峙。秀吉派遣突袭队攻击家康嘅营地,不过家康事先察觉,将突袭队总大将羽柴秀次击退。虽然家康喺小牧长久手之战打赢咗一场胜仗。不过后来秀吉改打织田信雄,信雄最后同秀吉讲和,於是家康亦提出和议,最终将三男秀康送往大坂城做人质。

1586年随秀吉攻打竹佐嘅长宗我部元亲、越中嘅佐佐成政。而且派鸟居元忠进攻上田城失败告终。加上家臣石川数正突然出走,投靠丰臣秀吉。终於喺10月同秀吉达成咗从属嘅要求,秀吉嘅妹妹朝日姬成为家康嘅正室。秀吉嘅生母大政所送往冈崎城成为人质。10月27号家康到大坂城拜见秀吉,正式成为从属关系。

[编辑] 秀吉家臣时代
家康喺11月返到滨松,同月,被秀吉分封到骏府等五国嘅领地。喺1590年嘅小田原征伐中,协助秀吉成功包围小田原城,令到守军不战而降。之后,更被秀吉分封关东七国,成为咗百万石嘅大名。之后虽然秀吉派兵出征朝鲜,但家康以讨伐北条嘅残党为名义,令到德川家最多喺名护屋城做守备嘅工作。

[编辑] 关原之战
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由年仅6岁嘅丰臣秀赖继位。家康藉机安排自己嘅亲属获得领地,又同大名安排婚姻。终於引嚟亲丰臣嘅家臣不满,特别系石田三成。自从三成受到七将(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两者关系极度紧张,更传出有人暗杀家康。终於喺1600年初,东北地方大名上杉景胜嘅家臣直江兼续写咗直江状,令到家康好嬲。终於下令所有大名准备讨伐会津嘅上杉景胜,不过喺家喺去到上野国,收到石田三成以打倒家康为目标,喺佐和山城起兵,家康立即兴行军议,大部份大名支持讨伐三成,於是军队折返江户城,并派遣先锋先由西进发,调查三成嘅动向。

9月1日家康本队喺江户城出发,14号到达美浓,当家康到达后,三成队离开佐和山城,三成嘅家臣岛左近喺杭濑川击退咗中村一荣同有马丰氏嘅迎击队。

15号,两军喺关原开战,是为关原之战,最初嘅战况对德川军极为不利,直到中午,战况先至有变化,家康派遣一队铁炮队对小早川秀秋作恐吓射击。最终令到小早川秀秋倒戈,向大谷吉继嘅阵地杀去,战况先至有改变,最终东军赢咗呢场仗。

家康喺关原之战取胜后,分封领地,将大多数支持西军嘅大名除封,并安排新领土畀佢嘅支持者,而丰臣家只系得65万石嘅大名。

[编辑] 就任将军
1603年,家康喺伏见城招请朝廷嘅人士,并且喺二条城就任将军,成立江户幕府,而家康就系江户幕府嘅第一位将军,虽然家康喺1606年将将军嘅位置让给次男德川秀忠,并且以骏府城用嚟隠居嘅地方,但系家康仍然掌握实权,从佢处理冈本大八事件同埋大久保长安事件可见一番。

[编辑] 大坂之阵
家康虽然安排秀忠其中一个女千姬同丰臣秀赖进行婚姻,不过家康有意消灭丰臣家。终於方铭寺寺钟起名嘅问题引嚟家康嘅不满,原因系条目写咗啲对德川家唔吉利嘅嘢,於是家康尝试迫使秀赖劝降,但系领内引起好大嘅反弹,终於迫使家康命令所有大名出兵到大坂。1614年12月到爆发大坂冬之阵,不过由於守军嘅反抗强劲,迫使家康用议和嘅方式,成功令大坂城嘅防御力大减。

不过由於大坂城冇意放弃抵抗,而且重新将城外嘅堀重新起过,终於家康第二次出兵,夏之阵入面,虽然丰臣军多次派军队迎击,不过德川军步步进迫,最终喺天王寺冈山之战击败丰臣军,秀赖喺哩场战争中切腹自尽。战后,家康实行一国一城令同武家诸法度等条例,进一步巩固幕府嘅领导地位。

[编辑] 病逝
家康喺1616年四月十七喺骏府城病死,享年75岁,佢嘅墓地喺东京都日光东照宫,到佢死后,秀忠先至真正控制江户幕府。

[编辑] 家族

[编辑] 妻妾
正室:筑山殿 (濑名,关口亲永女)
继室:骏河御前(旭姬,丰臣秀吉妹)
侧室:长胜院(阿万之方,小督局,永见吉英之女)
侧室:西乡局(阿爱之方)
侧室:西郡局
侧室:阿茶局
侧室:良云院(阿竹之方,市川昌永之女)
侧室:下山殿(於都摩之方,秋山虎康之女)
侧室:於牟须之方(三井吉正之女)
侧室:於茶阿之方(朝觉院,花井氏之女)
侧室:阿梶之方(英胜院,太田康资之女)
侧室:阿龟之方(相应院,志水宗清之女)
侧室:於万之方(养珠院,正木邦时之女)
侧室:阿夏之方(清云院,长谷川藤直之女)
侧室:阿梅之方(莲华院,青木一矩之女)
侧室:阿六之方(养俨院,黑田直政之女)
侧室:阿仙之方(泰荣院,宫崎泰景之女)


松平信康(1559年—1579年)(母:筑山殿)
结城秀康(1574年—1607年)(母:小督局)
德川秀忠(1579年—1632年)(母:西乡局)
松平忠吉(1580年—1607年)(母:西乡局)
武田信吉(1583年—1603年)(母:於都摩)
松平忠辉(1592年—1683年)(母:阿茶局)
松千代(1594年—1599年)(母:茶阿局)
仙千代(1595年—1600年)(母:阿龟)
德川义直(1600年—1650年)(母:阿龟)
德川赖宣(1602年—1671年)(母:阿万)
德川赖房(1603年—1661年)(母:阿万)
私生子(未确定):铃木一藏(1565年 - ?)
私生子:永见贞爱(1574年—1605年)(母:阿万)
私生子:松平民部(1582年—1616年)(母:法光院)
私生子:小笠原权之丞(?—1615年)(母:三条氏)
私生子(未确定):土井利胜(1573年—1644年)


长女:龟姬(1560年—1625年)(母:筑山殿) - 奥平信昌室
次女:督姬(1565年—615年)(母:西郡局) - 北条氏直 池田辉政室
三女:振姬(1580年—1617年)(母:良云院) - 蒲生秀行 浅野长晟室
四女:松姬(1596年 - 1598年)
五女:市姬(1607年—1610年)(母:英胜院)

养子
松平家治 - 奥平信昌次男、家康之孙
松平忠政 - 奥平信昌三男、家康之孙
松平忠明 - 奥平信昌四男、家康之孙
良纯入道亲王 - 后阳成天皇第八皇子

养女
小松姬(大伦院) - 本多忠胜女、真田信之室
满天姬(叶纵院) - 松平康元女、福岛正之・津轻信牧室
荣姬(大凉院) - 保科正直女、黑田长政室
阿姬(光照院) - 松平定胜女、山内忠义室
莲姬(长寿院) - 松平康直女、有马丰氏室
国姬(荣寿院) - 本多忠政女、堀忠俊・有马直纯室
龟姬(圆照院) - 本多忠政女、小笠原忠真室
万姬-{(敬台院)}- - 小笠原秀政女、蜂须贺至镇室
久松院 - 松平康元女、田中忠政・松平成重室
净明院 - 松平康元女、中村一忠・毛利秀元室
唐梅院 - 松平康亲女、井伊直政室
高源院 - 冈部长盛女、锅岛胜茂室
清净院 - 水野忠重女、加藤清正室
贞松院 - 保科正直女、小出吉英室
名不明 - 松平康元女、松平忠政 菅沼定芳室
名不明 - 松平康元女、冈部长盛室

8. 同样是维新运动,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成功,而中国的wu'xu'bian'

因为政治环境不同 现在还有试验田呢 日本一个省大的岛国 人口少 可变因素自然也少 阻力小了 成果还显示的快 自然就成功了 。中国地域太大 拿出几个省开始搞实验,还没看到成效,反对声音就出来了,各阶层利益也不一样,所以中国不稳定因素太多 ,失败也是正常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推翻了封建统治后的辛亥革命成功了,而未推翻封建统治之前的所有变法和改良西学都失败的原因。只有破后而立,由上而下的权威改革维新才能改变中国。

9. 给我一些关于日本明治维新至今天的政治的情况

日本人显然是极端主义者,思想较为偏颇,考虑问题有些向极端发展。在决定一个事情之后,会奋不顾身的去履行,完全不管最后有何结果,像飞蛾扑火一样,有时候根本不考虑可能会出现的结果,只是低头去做,直到结束。
但是这样也有可怕的地方,就是只要发现事情朝不是原来自己想像的结果的话,日本人就不顾一切的去让事情朝着自己原来的目标前进。那么,可能就会造成鱼死网破。日本人也是比较爱国的民族,有着坚毅的性格,一旦有为国捐躯的号召,则可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其力量不可小视。
日本的等级制度森严,也许和历史及其教育有关,但是一旦不能达到自己的目地的话,日本人立刻就会彻底打破等级的控制,疯狂的结果就有可能产生。由于日本民族的历史也是战乱不断的历史,几百年的武士教育深入民族的各个思想领域,因此,这是一个以争斗为荣的民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可以说,日本民族是最可能走向极端的民族。

纵观日本对中国在近代以来的历史,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将田中奏折为国策,先是鲸吞琉球国,继而攻击朝鲜,从1894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开始,经过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日本人从来就蔑视中国,从来就认为中国是待宰的羔羊。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公开宣称蒋介石不是对手,对八路军诬为“土八路”,当然更是小视。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但是日本人根本就不认为中国战胜了日本,而是认为是向盟军投降。直到现在,日本许多人仍然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曾经杀害了30多万中国人,而且认为是中国人制造的谎言。在日本,右翼势力的市场是很大的,日本国民至少有一半是相信日本右翼的一些言论的。日本首相小泉多次公开朝拜靖国神社,是对中国的公然蔑视。

日本是个欺软怕硬的国家,在诺门坎之战和远东战役屈服了苏联,太平洋战争被美国复仇而一败涂地。但是,对这两个大国日本却没有多少仇恨。对美国,日本半个世纪都是摇尾,对苏联占领其北方四岛六十多年无奈。在苏联发生分裂时企图花钱捞回来,但是被普京拒绝,至今日本只有默看北方四岛在俄罗斯手中。对中国,日本仍然没有改变多少看法,由于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从机器制造到电子产业,在许多行业中中国挤掉了日本在世界贸易的份额,使得日本对中国的高速发展充满嫉妒。

时至今日,日本人尚且潜入到新疆和四川勘测地形,几次被抓驱逐,这些日本人勘测地形为的是什么?

很多中国人不知道,当钓鱼岛领土之争消息传到日本国内,日本数万青年纷纷表示要保卫钓鱼岛,认为那是日本的领土。

现在,日本公然违背二战所订立的限制条约,日本自卫队已经升级为防卫厅,军备大大加强。以日本人所掌握的原子利用技术,随时都可以造出原子武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由于日本多年进行谎言式畸形历史教育,使得日本年轻一代认为日本在二战中是受害者,亚洲包括中国在二战中受日本侵略的屠杀是捏造的,因此,一代一代的日本年轻人对前辈所犯下的罪行的了解越来越少。

对于我国有敌视的国家,日本在其中绝对是我们最危险的邻居。
美国人已经在我们面前失败过两次,轻易不敢向我国挑战;俄罗斯审时度世,努力在发展经济,不见得有胆量与我国开战;越南和棒子根本不是对手,印度已经尝过我们铁拳,其他国家尚且不具备向我国挑战的能力。

由于历史和现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而使日本经济萎缩及日本缺乏能源的原因,中日领土和领海之纠葛,中日战争的因素一直会存在!
由于日本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政治、文化也牵涉到日本的历史,了解日本的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日本本身。作为日本的邻国,中国人很有必要清楚日本在过去两千年中的所作所为。有的历史可以忘却,有的历史是绝对不能抹到的,这也是我们不惜篇幅的原因。同时日本的历史正是对“一衣带水”这个成语的最好诠释。
邪马台国
在1世纪,班固所编《汉字•地理志》写道:“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这段记载概述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日本部落情况。于3世纪前期,在日本西部地区,组成了一个早期的奴隶制国家——邪马台国。
邪马台国有七万多户。女王称“卑弥呼”,卑弥呼女王曾多次派遣权臣到中国访问,并向魏王奉献过奴隶和其他物品。魏明帝曾授与她“亲魏倭王”的称号和金印紫绶,并回赠其他珍贵物品。
大和国
3世纪中期以后,在本州中部以大和地方(今奈良县)为中心兴起了另一个更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大和国。到5世纪,统一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大和国的首脑称“大王”,是奴隶制国家中的最高执政者。
“大化改新”
所谓“大化改新”就是指大化二年(646年),大和国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推翻了以苏我人鹿为首的大奴隶主贵族集团,夺得了政权;并拥立孝德天皇即位,改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次年元旦,发布革新诏书,并仿照中国唐朝封建制度,实行政治经济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古代天皇制的确立和发展
从“大化改新”到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的1200年左右的时间,是日本的封建社会时期。这段时期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645年到1192年,第二阶段从1192年到1868年。
根据帝都的变迁,第一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代。
飞鸟时代(539年~年)由于当时的帝都在飞鸟地方(今奈良市以南20公里)的藤原京,故称“飞鸟时代”。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
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是从桓武天皇于794年(一说784年)迁都长冈(今京都市)时起,到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为止的时期。
幕府政治
日本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是从1192年源赖朝正式开创镰仓幕府起,到1868年“明治维新”为止的时期。这是天皇的大权旁落,各地领主依靠一定的武士集团,不执行朝廷政令,独自进行 根据幕府的发展变化与封建统治者内部的纷争,这个阶段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下几个时代:
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是源赖朝(1147年~1199年)于1185年推翻平氏,1192年称“征夷大将军”正式在镰地方(今神奈川境内)设置幕府,到1333年北条氏灭亡、镰仓幕府被推翻为止的时期。
南北朝时代(1336年~1392年)是从镰仓幕府灭亡到室町幕府初兴的时期。上在1270年镰仓幕府末期,皇室内部就分裂为大觉寺统(龟山天皇系统)和持明院统(后深草天皇系统)两派。1336年,前者建都吉野(今奈良县境内),称南朝;后者建都京都,称北朝,从而形成了南北两个天皇并立,彼此对峙纷争的局面。直到1392年,南朝合并于北朝,这一局面才告结束。
室町时代(1338年~1573年)是足利尊氏(1305年~1358年)于1333年推翻镰仓幕府,1338年称“征夷大将军”,在京都室町地方设立幕府起,到1573年织田信长(1534年~1582年)推翻室町幕府为止的时期。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1598年)是从织田信长于1573年消灭室町幕府,到1598年丰臣秀吉(1536年~1598年)统一日本全镜为止的时期。因前者统治中心在近江安土城,后者统治中心在京都的伏见城(桃山),故称“安土桃山时代”,又叫“织丰时代”。
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是在丰臣秀吉死后,织田信长的一部将德川家康(1542年~1616年)于1603年在江户(今东京)设立幕府,到1867年江户幕府被倒幕维新派推翻为止的时期。德川家康早年结识田信长,1590年随丰臣秀吉转战各地。丰臣秀吉死后,他于1600年握取实权,并于1603年任“征夷大将军”,成为江户幕府的创建者。从此德川幕府的统治延续260多年。故这一时代也叫“德川时代”。
近代(19世纪-战前)
受美国逼迫恢复了国际间的交往,天皇重新掌握政权并实行“明治维新”。为了赶上各国,以工业为中心,对发展产业实行了奖励政策。自1889年颁发“明治宪法”以后,随着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和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为了进一步加强统治,明治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力图将近代教育纳入以宣扬忠君爱国、纲常伦理以及日本神道主义精神的轨道,这就把日本的教育改革引上了为军国主义政治服务的歧途。
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日本走上了通往军国主义的道路。
日本的近代天皇制政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从天皇的更替来看:1868年~1911年为明治时代,是睦仁天皇当政的时期;1912年~1925年为大正时代,是嘉仁天皇当政的时期,从1926年起为昭和时代,是裕仁天皇在位的时期。现今天皇是明仁,年号平成。
明治维新开始不久,此时的日本迫不至今及待地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给其周边的朝鲜、中国等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
1894年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侵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1904年进行日俄战争。1910年侵占朝鲜半岛。后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攫取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和在中国的特权。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1944年12月发动太平洋战争。
中、美、英三国于1945年7月26日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8月9日,苏联红军正式参战,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给日本帝国主义致命的打击。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签字无条件投降。
现代(战后至今)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条约》同时生效,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宣告结束,盟国占领机构取消,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美国军队根据《日美安全条约》继续驻在日本。美国对日本保持着半占领地位。正由于朝鲜战争,日本获得了战后经济增长的最初动力,并在美国军事保护下,一心一意地发展经济。
1959年,池田勇人内阁登台执政。为了稳定政局,缓和国内矛盾,增强日本的经济实力,池田表示要实行“新政策”,对内要为“国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福利的增长”而努力,对外要“丢掉从属于美国的屈从思想”,“对一切国家都采取睦邻友好政策。”到1971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由1960年的430亿美元增加到2184亿美元。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在1973年受到国际性石油危机的冲击,增长速度放慢,转入“稳定增长”时期,但增长率仍然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最高的。
1972年9月25日,日本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和外务大臣大平正芳访问中国。9月29日,中日两国总理和外长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上建立和平等友好关系,结束两国之间的战争状态,正式恢复邦交。
进入九十年代,日本为泡沫经济付出长达十年经济疲软的代价。这种状态将持续进入新的世纪。

10. 韩国历史概况

韩国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据说,韩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与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历史学家将韩国的这段早期历史阶段称为“古朝鲜”时代。
古代韩国最初以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会为特征,各小城邦又逐渐合并成政治结构复杂的部落联盟,并最终形成了王国。
在这些部落联盟中,位于鸭绿江中游的高句丽(公元前37-公元668)最先建国。高句丽富于侵略性的军队逐一征服了周围的部落,并在公元313年甚至攻占了中国的乐浪地区。百济(公元前18-公元660)是由位于今天的汉城附近汉江南面的一个小城邦发展而成的类似高句丽的部落联盟王国。百济于近肖古王(346-375在位)统治时期发展成为一个由贵族统治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新罗王国(公元前57-公元935)位于韩半岛最南端,最初是三国中最弱小、最落后的国家。然而由于在地理上远离中国的影响,它很容易接受非中国的外来习俗和思想。它的社会阶级特征明显,后来产生了独特的“花郎团”并发展了佛教。

统一新罗与渤海

6世纪中叶,新罗王国征服了临近的伽倻王国(从1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在韩半岛南部地区发展起来的一批城邦国家)并与中国唐朝结成军事同盟,征服了高句丽和百济王国。当中国唐朝后来暴露出要将高句丽和百济纳入其帝国版图时,新罗便以武力相抗。
公元676年,新罗将中国人逐出韩半岛。其后,居住在满洲中南部地区的前高句丽人于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国。
渤海王国不仅有高句丽人,还有众多的靺鞨族人。渤海王国按高句丽王国的行政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五京政权体系。渤海王国有着源于高句丽文化的先进文化。
渤海王国的繁荣和强大在公元9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它占领了北至阿穆尔河,西至满洲中南部开元的广大地区,并同突厥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渤海王国于公元926年被契丹人灭亡,其统治阶级中的很多人(大部分为高句丽人)迁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丽王国。
新罗在公元668年统一了韩半岛,并在8世纪中叶进入繁荣强大的鼎盛时期。新罗一直想建立一个理想的佛教国家,佛国寺就是在统一的新罗时期所建立的。但因王公贵族沉溺于安逸奢侈的生活,王国对佛教的崇尚开始衰落。此外,和被占领的高句丽和百济声称有统治权的地区领袖间产生了冲突。公元935年,新罗国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丽王朝投降。

高丽

尽管韩半岛经常遭受外来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罗统一后一直由一个单一的政府治理,并保持了政治独立,以及文化和民族传统。无论是高丽王朝(918-1392 年),还是朝鲜王朝(1392-1910 年),他们都巩固了政权,发展了文化,驱逐了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高丽王朝的开国君主王建是新罗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将军。他选择自己的家乡松岳(即现今北韩的开城)作为都城,并宣称要收复高句丽在中国东北的失地。他将他的王国定名为高丽,韩国现在的名称“ Korea ”就是由此而来。尽管高丽王朝未能收复失地,但却取得了以青瓷和佛教繁荣兴盛为代表的辉煌的文化成就。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是,早在1234 年,即比德国古登堡早两个世纪,韩国人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大约也在这一时期,韩国的工匠还完成了在大块木板上雕刻全部佛经的艰巨任务。
这些雕刻佛经的木版有8万多块,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击退蒙古人的入侵。这些称为 《高丽大藏经》的木版现珍藏在历史悠久的海印寺内。
高丽王朝末期,士大夫和武士之间的冲突以及儒教信徒与佛教信徒之间的争斗,使高丽王朝衰败。蒙古人入侵高丽始于1231年,高丽人民虽然与蒙古人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高丽仍沦为蒙古的附庸国长达近1个世纪之久。

大韩民国的成立

韩国人民对日本在二战中的失败感到欢欣鼓舞,但他们并没有高兴多久,光复没有立即给他们带来他们为之英勇奋斗的国家独立。
相反,由冷战引起的意识形态的分歧造成了国家的分裂。韩国为建立一个独立政府的努力,因美军占领半岛南部和苏军控制半岛北部,而遭到失败。
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通过一项决议,要求韩国在联合国一个委员会的监督下举行大选。
然而,苏联却拒不执行联合国决议,并且不准许联合国这个委员会进入韩国北方。于是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一个新决议,要求在这个委员会能够到达的地方进行选举。韩国首次总统选举于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线以南地区举行。这条线终于将韩半岛分成了南方与北方。
1948年,李承晚当选为大韩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与此同时,三八线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领导下的共产党政权。
北韩于1950年6月25日无缘无故向南方发动大规模入侵,引发了一场持续3年,由美国、中国和其他外国军队介入的战争。整个半岛遭到破坏。1953年7月签订了停火协议。
韩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伤亡人数几乎达到300万,成百万人流离失所,骨肉离散。李承晚政府领导时期严重的社会骚乱不断。
当时韩国的民主并不成熟,国家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困难。李承晚总统最终因一次学生领导的起义而于1960年4月下台。民主党的张勉于1960年8月组成政府,建立了第二共和国。
但是,新政府却被朴正熙少将于1961年5月16日发动的政变所推翻。以朴正熙为首的国家再建最高会议,接管了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利。
朴正熙于1963年的一次选举中当选为总统。朴正熙政府致力于快速实现工业化,并于20世纪60、70年代实现了被称为“汉江奇迹”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是,朴正熙的统治伴随着对人民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的严格限制。
朴正熙总统于1979年10月遇刺身亡后,出现了实行戒严的过渡时期。代总统崔圭夏于1980年8月辞职,强有力的军官集团的领袖全斗焕由统一主体国民会议(选举团)选为总统。
20世纪80年代民主运动高涨。1987年修改了宪法,恢复了直接选举总统的制度。
在新宪法下,另一位将军出身的人——卢泰愚当选为总统。卢泰愚执政期间,民主有了长足的发展,为32年来选举第一位文人总统打下了基础。
长期从事民主运动的活动家金泳三以执政党候选人的资格于1992年当选为总统。
1997年,主要反对党新政治国民会议领袖金大中当选为总统。金大中政府被称为“国民政府”,是韩国宪法史上第一个由执政党向反对党和平移交政权而产生的政府。
卢武铉政府,即“国民参与政府”,成立于2003年2月25日,是韩国历史上第十六届政府。卢武铉政府提出了3项目标:“国民共建民主主义”、“建立国民共享,均衡发展的社会”和“迎接和平与繁荣的东北亚时代”。
卢武铉政府是国民力量的产物。珍视原则和情理的公民自愿筹集资金开展选举活动,从而使卢武铉在总统竞选中获得胜利。
最为重要的是,卢武铉政府是在国民普遍参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一如在其诞生时一样,在政府未来的运作过程中,国民的参与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历史沿革】

起源
韩国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合称为三晋。
强盛
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幸而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前375年,韩便曾以其厉兵灭了中原传统古国郑国。而韩国国势最强要数韩昭侯在位之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
衰微
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区,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在七国之中最小,屡遭列强欺凌。早年已经为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于前341年的马陵之战是围魏救韩的结果。秦楚争霸时,秦又要挟韩魏共同伐楚。晚年韩国成了秦国和山东各国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前265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改降于赵,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验到韩国被列强围欺鱼肉的困境。最终于前230年,韩国军队在屡战屡败下,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山东六国。

【大事记】

前403年:韩联同赵魏三家灭知。周初命晋大夫韩虔、魏斯、赵籍为诸侯。
前400年:韩联同魏赵伐楚,至桑丘。郑围韩阳翟。
前394年:韩救鲁于齐。
前391年: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前385年: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
前380年:齐伐燕,取桑丘。韩联同魏、赵伐齐,至桑丘。
前378年:韩联同魏、赵伐齐,至灵丘。
前376年:韩联同魏、赵三家废晋静公,分其地。
前375年:韩灭郑,徒都新郑。
前366年:秦败韩师、魏师于洛阳。
前362年:魏败韩师、赵师于浍。
前358年:秦败韩师于西山。
前353年:韩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
前341年:韩被魏伐。齐救韩,马陵之战。
前337年:韩申不害卒。
前335年:秦伐韩,拔宜阳。
前333年:合从。
前323年:韩、燕皆称王。
前318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
前317年:秦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麿、申差于观泽。
前316年:侵秦,败北。
前314年:被秦败于岸门,韩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
前312年:秦、韩、魏南袭楚,至邓。
前308年-307年:秦将甘茂破韩国宜阳,斩首六万。
前306年:秦以武遂复归之韩。楚王与齐、韩合从。
前303年:秦复取韩武遂。齐、韩、魏以楚负其从亲,合兵伐楚,秦救楚,三国引兵去。
前301年:秦会韩、魏、齐兵伐楚,败楚。
前296年:齐、韩、魏、赵、宋同击秦,至盐氏而还。
前293年:韩、魏伐秦。秦白起击败魏师、韩师,斩首二十四万级,拔五城。
前291年:秦伐韩,拔宛。
前290年:韩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
前286年:秦败韩师于夏山。
前284年:乐毅领燕、秦、魏、韩、赵联合伐齐。
前275年:秦相国穰侯伐魏。韩暴鸢救魏,穰侯大破之,斩首四万。
前273年:魏赵联合伐韩华阳。秦救韩,杀魏赵兵十四万。秦王欲令韩、魏与秦一起伐楚,未行。
前265年:齐赵联合伐韩,取注人。
前264年:秦伐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
前262年:秦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韩献上党与赵。
前256年:秦伐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
前254年:韩王入朝于秦。
前249年:秦伐韩,取成皋、荥阳,成为秦国的三川郡。
前246年:韩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
前244年: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
前233年:韩王向秦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聘秦。
前231年:韩向秦献南阳地。
前230年:秦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颖川郡。韩亡。 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取消
.此猫不怕开水浇 | 2009-08-17 16:26:10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国家名:韩国
英文名:korea
主要城市:首尔、釜山

韩国历史-概述
史前时代

经人类学研究发现, 在70万年前, 韩半岛就有人类居住。

古朝鲜

据传, 神话人物檀君于公元前2333年建立了韩国第一个王国- 古朝鲜。 此后, 几个部族由满州南部地区移到韩半岛。

三国时代( B.C. 57~A.D. 676)

高句丽, 百济, 新罗建于一世纪。 这期间古代国家的政治体系, 宗教(佛教和儒教) 文化得到发展。

统一新罗时代( A.D. 676~A.D. 935)

新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佛教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最大的普及。 统一新罗因贵族的霸权争斗而衰退, 935年归属高丽。

高丽王朝(A.D. 918~1392)

高丽建于918年。

佛教在这一时期被定为国教, 给政治和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 著名文物有高丽青瓷和《高丽大藏经》。 高丽时代发明了直指。 直指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金属活字本,比古腾堡发明的金属活字本早了78年。14世纪中期后,高丽衰退。

朝鲜王朝(1392~1910)

朝鲜王朝建于14世纪末, 儒教成为国教, 对全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443年发明了韩文字母。 由于日本的侵略(1592年, 任辰倭乱)和外国势力的侵略使朝鲜开始走向衰退。

阅读全文

与工商局武吉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市麻将馆 浏览:609
sm2证书 浏览:655
汽车销售投诉比 浏览:951
成果用的手机 浏览:673
商标注册授权委托书 浏览:825
苏州市专利代理人薪资水平 浏览:527
工商局几号发工资 浏览:836
认缴年限多久合适 浏览:57
哇米诺商标注册详情 浏览:243
江发明被抢劫 浏览:770
上海信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
苏州注册商标公司地址 浏览:54
在淘宝如何投诉卖家 浏览:439
利川有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浏览:821
汕头市潮南区工商局 浏览:704
杭州麦下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浏览:3
志诚商标公司上班 浏览:160
出租土地使用权的税率 浏览:139
日本商标注册多少钱 浏览:75
商标注册证天猫 浏览: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