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凹山

马鞍山凹山

发布时间:2022-08-31 18:22:15

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

(一)古代矿业简史

古代矿业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时期的采矿业。

(1)原始社会时期 根据我国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最新发现,原始社会初期的“元谋人”,约在170万年以前,已经开始使用石器。生活在安徽省的“和县人”,同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一样,也是使用石器的人类。石片和石块是他们唯一能够开发利用的矿物原料。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我们的祖先不仅在石料的采集、利用和加工技术方面,远远超过了旧石器时代,而且能利用粘土来烧制精美的陶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彩陶文化。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出土的石斧,为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用自然铜制造简单的红铜器。

(2)奴隶社会时期 夏代,为由石器到铜器的过渡时代。合肥市曾有商代陶器出土,说明安徽省合肥市一带粘土矿的利用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

最近的考古发掘认为,铜陵、南陵的采铜遗址的时代可以上溯到西周。西周前期青铜器发现地点有安徽的屯溪。

春秋时代为由铜器到铁器的过渡时期,那时已有铜矿和铁矿的开发,安徽省铜陵等地区已采冶铜矿。

(3)封建社会时期 战国时期已向铁器时代迈进。铜陵、南陵仍有铜矿开采。省内发现战国时期楚币有铜币,也有黄金制成的金币,说明当时已有铜矿、金矿的采冶业。灵璧也已开采大理石矿。

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据《汉书·地理志》,在丹阳郡(今宣城)设有铜官,庐江郡皖(今潜山),设有铁官。开采大别山史河、淠河的砂铁矿,还有铜陵铜官山及当涂境内铜矿,青阳县小陵阳黄金矿,凤阳石膏矿等也在开采。淮河流域人民用石膏做出的八公山豆腐闻名中外。

东汉时期据《后汉书·郡国志》,“庐江郡皖有铁”。仍开采大别山区砂铁矿。三国时代,吴国统一江南,江南诸郡有铁者或置冶令或丞,对矿产资源开发仍较重视,继续开采丹阳郡宛陵所辖区内的铜、铁矿产。

南朝,发现当涂铁砚山产铁。据宋《太平寰宇记》铜陵县本汉南陵县,自齐梁之代,为梅根冶以烹铜铁。在铜官山设有炼铜场,说明那时铜官山就有铜矿的采冶业。

隋、唐为古代矿业的繁荣时期。安徽省开采的金属矿产,有当涂、南陵(含今铜陵、繁昌一带)的铁矿,全椒、天长、滁州、庐江、当涂、南陵、秋浦(今贵池)、青阳、泗县的铜矿,宣州的铅矿,南陵、宁国、绩溪、秋浦、青阳的银矿。唐代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曾作《秋浦歌》17首。其中第14首“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生动地描写了炼铜场月夜景色,为秋浦铜矿留下了可贵的历史见证。南陵县凤凰山和宁国县银山,为唐代重要银矿区。传说,公元808年,唐宪宗在相地设宿州,筑城挖土,无意中发现了煤矿,说明在淮北相山一带发现煤矿。唐代安徽省非金属矿的开采,有庐江县大矾山的明矾石矿,在皖南开采板岩加工的歙砚,还有多处瓷石在开采。唐代著名的瓷窑有寿州窑(今淮南)、白土窑(今肖县白土寨)、繁昌窑等。

北宋初期,在歙县有金矿场,泾县铜山有铜矿开采。南宋时,舒州怀宁县、池州贵池县和铜陵县开采铁矿。宋代冶铁遗址发现在繁昌县,说明当地有铁矿开采。池州铜陵县开采铜矿,并在铜官山置“利国监”,山改为利国山。舒州怀宁县开采铅矿,无为三公山开采明矾石,宋代仍有著名的瓷窑寿州窑、白土窑、繁昌窑等,说明仍有瓷石开采。北宋元丰元年(1078)十二月,苏轼(1037—1101)派人在宿州之西南肖县白土镇之北发现了煤矿,并写下了著名的《石炭行》,称赞发现的石炭(煤)是“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石流金见精悍。”

元代和宋代一样,是古代矿业的继续发展时期。在铜陵铜官山置“梅根监”开采铜矿。阜阳、歙县、宣州有铁矿开采,金寨县银水寺有银矿开采,徽州、贵池有金矿开采。

明代和清代,为封建社会古代矿业继续发展时期,并出现了资本主义矿业的萌芽。

明代的矿业,有铜陵开采的铁矿,怀宁、贵池一带的古采坑与开采(铜)有关。据传庐江县沙溪铜泉山古采坑为明朝所掘。贵池有银矿的开采,铜陵、贵池、绩溪一带产铅,含山县牛头山有煤矿开采。明万历年间广德县产煤。明朝开始,淮北烈山及沿江一带的露头煤,民间已少量开采用作燃料。淮南煤矿在明神宗万历年以前已开始采煤,明末淮南大通也已开采煤矿。铜陵大通、泾县东北乡鼓楼铺和晏公堂也有煤矿的开采。明代还开采了安庆市集贤关大理石用以修建安庆振风塔,在灵璧县也有大理石的开采。明末宋应星著《天工开物·陶诞》云:祁门出瓷器。说明已有瓷石的开采。

清代初期,在铜陵铜官山设置“铜官督”,负责铜矿的开采。清代,铜陵、贵池、绩溪一带产铅,还开采了贵池安子山硫铁矿。淮北市烈山土法开采煤矿,贵池市殷家汇五凸凹、宁国港口灰山、宣州市水东大汪村项村、广德、贵池渎山等地也有煤矿开采。灵璧县有开采大理石的记载。

另外,省内古矿的开采还有凤阳的云母、石膏,当涂、黟县、巢县的煤,休宁的白石英,滁县的长石,以及太湖的玛瑙、南陵的石绿(孔雀石)等。

(二)近代矿业及矿产调查史略

近代矿业及矿产调查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跨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历史阶段。安徽省的采矿业有进一步发展,并开始了对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工作。

1.近代矿业史 安徽省近代的采矿业,主要为淮北、淮南和沿江一带煤矿,以及明矾石、瓷石、陶瓷土、砚石、硫铁矿、石棉、玻璃砂等非金属矿产的开采。

1894—1936年,淮南从地方乡民采煤至官商联办煤矿,先后成立过大通煤矿公司、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大通煤矿保纪实业有限公司、华商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等,日产原煤200—300吨。淮北烈山一带采煤业也开始兴起,1904年,当地乡民组办煤矿公司,并初步形成一定规模,日产原煤300吨左右,至1916年,普益公司成立,继续开采烈山煤矿。

1902年,铜陵大通煤矿在开采。清初贵池渎山开采的煤矿于1924年闭坑。清末至民国初期,安庆集贤关煤矿在开采。

20世纪初叶,新安江流域有人淘砂金,铜官山有人开采铁矿。1912年,采石人张某发现平岘岗铁矿(今黄梅山铁矿戚山矿段),由宝兴铁矿公司开发。1913—1935年,沿江一带铁矿开采日盛,相继成立了繁裕、福民、利民、振冶、益华、宝兴等公司,在马鞍山至铜陵一带开采铁矿。

日本侵华时期,对沿江的铁矿、铜矿、硫铁矿及淮北、淮南的煤矿,进行掠夺性开采。其中,华中矿业公司开采铜陵铜官山铜矿,日产铜矿石400吨,马鞍山铁矿至少被开采1000万吨矿石,并在马鞍山的向山开采硫铁矿矿石98万吨。

抗日战争胜利后,淮南煤矿恢复生产,成立了淮南矿务局。1947年5月,在八公山西区建井,并在新庄孜开凿斜井采煤。淮北烈山煤矿最初由矿区乡民集股开采,后由国民政府接管。沿江一带进行了铁矿、铜矿的开采。马鞍山向山硫铁矿,1948年4月停产,1949年6月又恢复生产。其它开采的非金属矿有:庐江的明矾石,祁门的瓷石、瓷土,歙县的砚石,宁国的石棉,怀远的玻璃砂等。

2.矿产调查史 安徽省矿产调查工作始于19世纪60年代。早期为英、德等国之人擅入所做。我国地质工作者自1911年才开始做矿产调查。当时调查的主要矿种为煤矿和铁矿。近代煤田地质工作者,共留下51份煤田地质资料和少量铁矿、硫铁矿地质资料,并且发现了马鞍山地区的铁矿和硫铁矿,重新发现了铜陵铜官山铜矿。对省内粘土、瓷土、明矾石、石棉、玻璃砂、石灰岩等非金属矿产做了调查,还发现了凤台磷矿。

1863年,英国人金司米尔开始对我国东部和南部做地质旅行,著有《中国东南省份的边区煤田》、《中国东部沿海地质》、《中国地质,重点在扬子江下游各省》等文,文中讲到有关含煤地层和表生沉积粘土时略述及本省;1869年,他在《中国地质》一文中,也谈到了本省长江流域地表沉积粘土。嗣后,德国人李希霍芬在调查皖南地质时,描述了祁门至江西婺源一带的粘土,并将其中的一部分命为“高岭土”。

1902年,英国人凯约翰在铜陵大通煤矿西井田用冲击钻找煤,并在铜陵铜官山调查铁矿,也曾到本省沿江一带做过其它矿产调查。1905年英国矿师麦奎来铜官山考察。

1911年,繁昌居民向汉冶萍公司报矿,职员洪受之发现了繁昌长龙山铁矿。

1913年,章鸿钊调查沿江铁矿,尔后张与权做了鄂皖间及皖南地质调查,并于1915年和1916年发表专文。

1917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刘季辰、赵汝钧调查淮北烈山一带煤田地质,绘制1∶15万地质略图,编写了《苏北皖北煤矿调查报告》。当年还调查淮南和六安—霍山、潜山—怀宁一带地质矿产。同年,虞和寅调查了宣城煤田地质。

1917年2月,北洋政府农商部又派顾问丁格兰(瑞典人)对铜官山铁矿详细观测,认为老庙基山铁矿含铜甚高,还到本省沿江一带调查铁矿;后又同德国人毕象贤等先后调查了马鞍山凹山一带铁矿,并测绘了地质图,计算储量185万吨,调查结果载于丁格兰著、谢家荣译的《中国铁矿志》中。

1921年,国民党军政部派德国矿师凯伯尔·罗曼斯前往淮南煤矿调查。

1922年10月,李捷曾在安徽省北部调查,编写了《皖北淮河流域地质报告书》。

1923年,中央地质调查所王竹泉来淮南调查,编写了《安徽省怀远县西南部地质》。同年,刘季辰等再赴淮北烈山调查煤矿,由普益公司钻探,共施工13个钻孔,计算煤炭储量3500万吨。1923年,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叶良辅、李捷对铜官山闪长岩及其接触带变质铁矿成因与类别进行了初步研究。

1927年3—4月,国民政府实业部派虞和寅、刘季辰、赵汝钧、李春昱、计荣森等到淮南舜耕山、上窑调查,编写了《苏北和江淮大地地层对比》。

1928年及1933年,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两次赴淮北烈山调查,并对淮北杨庄、淮南洞山进行钻探普查,发表的代表作有《安徽省宿县烈山及雷家沟煤田地质》。

1931年3月,刘季辰、计荣森编写了《安徽省怀远县舜耕山及上窑煤田地质》。

1931,王恒升、孙健初调查贵池安子山硫铁矿,著有《贵池县黄铁矿简报》。同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孙健初等来铜官山调查铁矿,测制了狮子山、鸡冠山1∶2.5万矿区地形地质图一幅,对两处铁矿做过较详细叙述。

1932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孟宪民、张更,在铜官山测制了1∶2.5万地形地质图一幅。

1933年,实业部地质研究所谢家荣在铜陵铜官山调查铁矿,还调查了凹山一带铁矿,著有《扬子江下游铁矿志》,并计算了凹山铁矿矿石储量398万吨。

1933年,程裕淇、陈恺在庐江县大、小矾山及天光山一带,进行了8个月的地质调查,著有《安徽省庐江明矾石矿地质研究》一文,附1∶4万地形地质图及剖面图、照片等,计算明矾石矿石储量1289.28万吨。1937年,二人又对无为三官山明矾石矿进行了调查。

1934年,南延宗、丁毅在休宁里广山调查,在安徽省首次发现了锑矿。

1913—1935年,李四光、程裕淇、陈恺、朱森等在马鞍山至铜陵一带调查铁矿,先后发现马鞍山东山、南山、凹山、尖山、萝卜山、龙虎山,当涂钟山、姑山、和睦山、黄梅山、钓鱼山,繁昌长龙山等铁矿产地。1936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丁毅,首次在当涂县北区进行电法探矿初步试验。

1917—1937年,先后在本省调查煤田地质的还有叶良辅、王恒升、李毓尧、丁文江、孙健初、毕庆昌、边兆祥、黄汲清、董南庭、杨公兆、徐克勤、刘祖彝、程义法、姜达权、王朝钧、喻德渊等。工作地区除淮北、淮南外,还有巢湖、含山、和县、宿松、太湖、怀宁、安庆、铜陵、泾县、宣城、广德、贵池等。其中除淮北烈山和淮南洞山工作较详外,其余均属路线踏勘,重点调查了煤层和煤质。

日本侵华时期,曾对淮南煤矿、沿江的铁矿和铜矿、硫铁矿、明矾石矿做过调查。

1938年6月4日以后,日本人在淮南进行煤田地质调查,同时配合地表勘查和钻探手段。德田贞一、山本谦吉罗编写了《安徽省怀远县舜耕山煤田地质调查报告》,提出“大淮南盆地”一词。岛仓已三郎编写了《淮南煤田洞山地区调查概要》。

1939年,日本人在淮南以西做过地震勘测。日本人东中秀雄在当涂向山实施磁力、重力探矿,在自电异常较高的向山和寨山钻探,发现了向山硫铁矿,并测制1∶1000地质图,计算储量约140万吨。

日本侵华期间,先后派神山昌毅、楠木实隆、神永幸三、佐藤喜志雄、管原省、夏井一郎等在铜陵铜官山地区进行铁、铜矿产调查。对铜官山黄狮涝、松树山、小铜官山进行槽井探工作,在老庙基山等地进行钻探。老庙基山铁矿在日本八幡制铁所冶炼时,发现含铜量甚高,即转以勘探铜为主,在老庙基山发现了铜,使古代铜官山的铜矿重新“复活”。再后,又发现滁州破山口(琅琊山)和怀宁蟹子岗(月山)铜矿。贵池、蚌埠、当涂等地也有铜矿报导。

1941—1943年,日本人小林冶夫、神永幸三、田烟武一郎等在铜陵天鹅抱蛋山、当涂南山、滁县破山口用电法和磁法物探勘查铁矿分布情况。

1945年以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谢家荣、燕树檀等在柴登榜配合下调查了淮南舜耕山、八公山、明龙山及山金家一带煤田地质。谢氏提出了“大淮南盆地”的推论,经钻探证实了淮南隐伏煤田的存在,在煤田地质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谢家荣发表了《如何发现煤田》的文章,1947年又写了《淮南新煤及大淮南盆地地质矿产》报告。

1945年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华中矿务局,对马鞍山向山硫铁矿储量进行计算,计算结果;黄铁矿矿石储量为200万吨。

1946年,谢家荣在淮南进行煤田地质工作时,发现凤台磷矿。1947年著有《安徽凤台磷矿之发现》。

另外,据章鸿钊的《古矿录》,安徽省的矿产还有凤阳的云母、石膏,当涂、黟县、巢县的煤,休宁的白石英,滁县的长石,灵璧的磬石和菜玉(大理石),太湖的玛瑙,南陵的石绿(孔雀石)。在《中国矿产纪要》中提到,安徽省的矿产有祁门的瓷土、宁国的石棉、怀远的玻璃砂及省内分布较广的石灰岩。

❷ 马鞍山南山铁矿的采矿历史

马鞍山南山铁矿位于马鞍山市东南,距市区13km,有公路、铁路与马钢冶金厂区内相连。南山矿区早在容1916年就有少量开采。日本侵华期间,由日伪合办的中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开采。建国后,成立了南山矿场,1955年恢复了生产。1958年9月,改称为马鞍山钢铁公司南山铁矿,并相继建成了凹山、东山两个采矿场和与之配套的凹山、东山两个选矿厂。年处理原矿能力分别为50万t和100万t。并有动力、机修等辅助生产车间。综回合收硫磷工程。1990年10月竣工投产。南山铁矿为华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具有采一运一选一机修配套的大型露天铁矿山,1991年采铁矿石611万t,选铁精矿212.37万t。它是马鞍山钢铁公司铁矿石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 。

❸ 马鞍山市绿松石矿()

马鞍山市绿松石矿分布于马鞍山市向山地区,北起笔架山,南抵马山,西邻黄梅山,东至大金山,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7公里,与宁芜中段铁、硫矿带相重叠。矿床成因类型属风化壳型。矿床规模较大,矿石品位高、块度大、颜色鲜艳,采出之矿石即可加工成各类工艺品,档次高者可做首饰用。该宝玉石矿产地是安徽省首次发现的,它的发现为我国宝玉石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资源基地。

马鞍山市绿松石矿有南山、凹山、笔架山、大王山等矿产地,矿体产于中生界白垩系含磷铝之火山岩和次火山岩风化淋滤带及原生带内,与铁、硫矿床在成因上有密切的关系。矿体有囊状、脉状、层状,单个矿体长几十厘米至百余米,厚0.02—1.60米,常成群出现,呈平行排列和雁行排列。矿石结构多为隐晶结构、纤维结构、球粒结构。矿石构造为胶状构造、结核状构造、脉状构造。绿松石是铜的含水铝磷酸盐矿物,属绿松石-铁绿松石系列。矿石含量0.2—41.03公斤/立方米,远景储量约在1000吨以上。本区自50年代以来,许多生产、科研、教学单位先后做了大量的地质工作,对铁、硫、硬石膏、明矾石、高岭土进行了勘查,并提交了相应的地质勘查报告和科研成果,唯对绿松石矿未做相应的工作,其主要原因是一般地质人员不认识,误以为“绿高岭土”,致使该种贵重宝玉石矿长久沉睡于地下,无人问津。1970年后国内对华东火山岩铁矿的重视,在该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铁(铜)矿成矿条件、成矿规律研究,全国各地的地质专家也来马鞍山地区进行地质研究和地质考察,发现了南山、凹山铁矿床内外缘有绿松石的存在。由于当时我国对该矿种的利用未打开销路,加之地表矿石因氧化缘故,表面呈黄绿色,经济意义不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原湖北省郧县绿松石的产量剧降,急需寻找新的矿产地,1983年第一期《中国地质》中王福泉撰文,认为凹山铁矿内的绿松石在采铁矿石时可回收利用。据此信息,省地矿局三二二队区调分队在开展1∶5万小丹阳幅、慈湖镇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在技术负责人赵玉琛的领导下,由矿产组许国成(组长)、陈复元、吴敏等人对南山绿松石矿进行地表勘查和研究工作。大家不怕采场的深沟断堑,不顾酷暑严冬,默默地认真仔细工作着。记得当时刚到南山铁矿床采场时,不时看到一片片、一条条蓝色吉祥之光,尤其是雨后,采场内更加灿烂夺目。绿松石呈大脉状、结核状,产于黄铁矿脉内的绿松石呈蔚蓝色、靛蓝色,真是高贵富丽。矿石的重量(块度)一般0.1—0.5公斤,部分可达数公斤,偶尔可见数十公斤,价值达数万元的特大矿石。绿松石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的消息传出,地质勘查工作受到严重干扰,普查工作只能暂停。最后按地质块段统计平均品位,估算矿石储量432吨,1988年编写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南山绿松石矿床普查评价报告》。

大王山绿松石矿是在普查该点高岭土矿时发现的,发现后对主矿体以40×40米,局部地段以20×20米的工程间距布置探槽、浅井进行控制,1990年结束野外工作,同年由许国成、陈复元等人编写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大王山绿松石矿床普查地质报告》,探明储量41吨。在普查该矿床中,还发现了国内罕见的具磷灰石巨晶的假象绿松石,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研究价值。

在总结绿松石矿床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工作,相继发现了凹山、笔架山等一批绿松石矿床(点),扩大了该区绿松石的远景储量。

马鞍山市绿松石矿床交通便利,开采技术条件简单,矿山在采铁硫矿石时顺便回收。地方政府也组织开采,并建立工艺厂;年产矿石约10—20吨,除少量供本地乡办工艺厂加工绿松石产品外,大多数矿石直接销往河南、湖北、深圳等地。今后应采取探、采、工、贸一条龙,提高经济效益。

❹ 马鞍山矿坑公园在哪

马鞍山向山凹山湖畔。

6月26日项目启动,6月30日施工方案出炉,7月5日施工图敲定,7月11日种下第一棵树,“三棵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建设的“进度条”不断刷新,一个月的时间里,凹山湖西侧200平方米的观景平台已基本建设完毕,从观景平台可以俯瞰凹山湖全貌;一直延伸到边坡的景观带也基本种植完成,待部分喷播工序及完善工作结束后,凹山湖西侧这片山体公园就可以与市民见面。

‘元宝枫、杜仲、山桐子’是附加值极高的特种经济林树种,种植这些树木在实质性解决矿山生态修复、环境整治等问题的同时,也将带动后续产业发展。

项目现场负责人魏泽伟介绍,中国化学工程集团通过对“三棵树”产业的深入探索实践和特种经济林行业的研究,总结出“矿山治理+特种经济林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推行这样的发展模式,使绿水青山真正向金山银山转化,推动向山地区真正实现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的协调发展。

凹山采场的转型是向山地区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面对生态欠账,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打响了生态修复攻坚战、持久战。一片片荒山被覆土复绿,一处处矿坑被治理造景,一系列功能配套提升陆续就位,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正在高规格高标准推进。

对接主城区路网升级,想要对焕然一新的景观公园一探究竟,需要的是畅通无阻的交通路网。

去年以来,特别是今年7月以来,雨山区和宝武马钢等企业密切配合,高效协同发力推进综合整治,全力打好新时代“凹山大会战”,向山部分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道路完成升级改造,老旧厂房修葺一新,处处展示出生态蝶变的美好图景。

如今,在市区通往向山镇的西部入口处,已很难再寻觅破败气息,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绿植、层次分明的花园式景观,向山镇逐渐与主城区连为一体。进入西部入口,沿着新修建的向阳路一路向南,进入南山大道,破碎颠簸的盘山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舒适的沥青马路,移步换景的蜿蜒山路为行程增添了野趣。

不仅进入向山镇的路网进行了升级改造,其内部对偏远村落的交通要道也进行了改造提升。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向山镇打造了一条南部循环路,将各村之间打通,方便车辆通行的同时,也由着这些柏油马路将向山镇推介出去。

“过去落星村南边的自然村到省道313需要先到镇上绕道,南部循环路修好后,可以直接以两地最短距离穿行,至少能节约一半时间。”“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程落星村南部循环路项目负责人李正介绍,南部循环路全部采用沥青铺设,改变了以前机动车无法通行的状况。

随着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向山地区还将通过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转化,真正把向山地区打造成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早日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东部新城。

以上内容参考马鞍山市人民政府-荒山披“绿装” 矿坑变公园

❺ 马鞍山凹山地质公园收费吗

不收费。
凹山湖是由原来的凹山采场注水填坑而成,水深200多米。为了能让游客更直观地欣赏凹山湖美丽景色,项目建设方对原矿坑边坡进行了削坡减载,在距离地平面61米高的位置向外伸展,建成了300多平方米的观景平台。
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❻ 马鞍山市凹山铁矿()

凹山铁矿是以铁为主,伴生钒、镓、磷、硫等的大型矿床。是马鞍山钢铁公司主要矿石原料的供应基地,也是我国地质工作者70年代创立玢岩铁矿典型模式的矿床之一。

凹山铁矿位于安徽省东部马鞍山市向山镇南约3公里处,与江苏省南京市的梅山铁矿和安徽省当涂县的姑山铁矿等构成一个北东向断续长50公里,北西向宽约3—5公里的火山岩型玢岩铁矿带。总储量20亿吨,被誉为“地下铁海”。与凹山铁矿毗邻的有高村(原称陶村)、东山、梅子山、和尚桥等大中型铁矿和马山大型黄铁矿床,以及明矾石、高岭土、石膏等非金属矿床,统称为凹山矿田。

据史料记载,凹山铁矿于1912年由采石人张某在平岘岗发现矿层。当时误以为铁矿中伴生的黄铁矿为铜矿,即呈报安徽省实业科,经派人调查后始知主要为铁矿,后由当涂县知事谢凤岗筹办宝兴铁矿公司进行开发,随后发现了凹山铁矿。

最早进行的地质调查是1912年间的章鸿钊、张景光及德国人梭尔格等人,但未查到调查结果的文字记载。1917年前后,瑞典人丁格兰、德国人毕象贤等先后又进行了调查,并测绘地质图。当时凹山比高为160米,现凹山山体已不复存在,露采坑底已深达负30米。计算储量:大凹山为150万吨,小凹山25万吨,块砾矿(即今所称的坡积矿)约10万吨以上,合计185万吨。调查结果载于丁格兰著、谢家荣译的《中国铁矿志》中。

1926年,叶良辅、李捷二人调查安徽省地质矿产时,对皖南各铁矿亦曾做过详细研究,有关内容载于《地质学会会志》第五卷第一号中。

1929年,王恒升、李春昱二人在调查京汉、粤汉铁路沿线地质矿产时,亦曾至当涂、繁昌二地观察铁矿。

1931—1932年间,谢家荣等人两次调查当涂附近之铁矿。第一次由孙健初与谢家荣二人前往各矿区调查铁矿,自1931年3月初至4月,重点考察铁矿储量及其经济情况,以备筹建钢厂;第二次由谢家荣、陈恺、程裕淇三人,于当年8月开始除复勘第一次调查的铁矿外,还到江西九江调查了城门山铁矿等。有关调查结果载于谢氏等所著的《扬子江下游铁矿志》中。

谢氏等认为,凹山铁矿主要为脉状,产状陡立,由闪长岩残余岩浆分异出之热液充填裂隙而成,此即今所指的富铁矿大脉,而非凹山铁矿的主体。计算储量为398万吨。

1938年以后,日寇在矿区大肆掠夺的同时还组织了一些勘探和物探工作。由日本人佐藤舍三和筱田贡三负责,在凹山施工钻探约2000余米,并于1943年计算出凹山矿量为960万吨;此外,筱田贡三还对铁矿中的磷矿组分进行了专门研究。

凹山铁矿及其附近各矿山由于发现较早,矿石质量好且出露地表,极易开采,加之交通方便,所以很早就有开采的记载,先后在矿区开采的有宝兴公司、福利民公司和益华公司。宝兴公司成立于1912年,1917年开始开采矿区西部相距13公里的平阳岗铁矿,至1920年采尽;1924年改采凹山铁矿,但因其铁矿含磷较高而同时开采东山铁矿互相掺合使用,年产量达15万吨,矿石含铁量均在60%以上。当时全矿工人300名左右,公司资本为45万元,矿石价格为每吨7—8元。

上列公司均属半官、半商性质,他们联合于1922年筑成了通往马鞍山长江边的轻便铁路,总长约20公里。所采矿石全部经长江运销日本,仅10余年,送往日本廉价的好铁矿石达130余万吨。

1938年,矿区为日寇占领并着手恢复工作,将占领前拆毁的运矿铁路修复通车,并于1939年又成立了华中铁矿股份有限公司(也称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资本约2000万元,雇用矿工等约2000余人,1939年年产量即达54万吨,此后更多,企图掠夺整个华中及华东的铁矿资源。至抗战胜利前,以其年产量推算,至少掠夺凹山铁矿石近1000万吨。

日寇主要掠夺开采富矿石,并试图开采副产品——磷灰石,曾于矿体中部开挖运输巷道一条,长约500米,开采及采矿坑道总长近千米,又从铁矿中手选磷灰石,全部盗运至日本。

抗日战争胜利后,矿山为国民政府接管,但未能及时恢复生产,而且在解放战争中将所余的机器、厂房等不动产劫走或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53年马鞍山铁厂钻探队成立(即凹山铁矿的主要勘探队伍。安徽省地质矿产局三二二队的前身),进入矿山进行钻探,完成主要工作量为:槽探约8000立方米,浅井1209米,坑探约1607米,钻探进尺1.10万米。探明铁矿石储量约1.4亿吨、硫铁矿约3万吨。五氧化二钒37万吨。总投资约120万元,折合每吨矿石的勘探成本为0.0133元。

1955年下半年转入正式勘探,是为第一阶段,历时约3年,于1958年3月提交了《凹山最终地质报告》。当时队长为杨永瑾,总工程师为杨源昆,报告主要编写人为鲍学文、毕庶甲、陈树林及蒋维镛等。该报告于1958年10月9日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

在此期间,先后还有地质部三二一队、南京大学地质系55届毕业生及重工业部地质局物理探矿队胡肃之等分别进行过寻找铜矿、填制区域地质图及物探扫面等工作。

1957年,凹山铁矿开始恢复生产。当时的设计目标是首采125米水平以上的富矿体,计划1958年产矿石25万吨,以后陆续达到年产50—100万吨,总投资为673万多元,在册职工393人,主要设备有推土机2台、挖土机2台、钻机2台、运输汽车9辆。

1958年末,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并计划在1959年建成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而1958年提交的勘探报告仅涉及凹山主矿体,对一些次要矿体尚未工作,因此,又继续进行了以龙虎山、萝卜山铁矿体为主的补充勘探工作;结果增加铁矿储量约1000万吨,总储量上升为1.5亿吨,每吨勘探成本降低到0.9分。1959年3月提交了《凹山铁矿最终地质报告(补充报告)》。报告编者为鲍学文。1959年11月该报告经安徽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批准。

1962年初,安徽省储委根据地质部指示,对1958年以后所审批的报告进行全面复查,省储委认为凹山勘探报告在储量计算方面尚存在问题,经复算将凹山铁矿总储量降低到约1.3亿吨,地下水面以下储量在未补充水文工作前作降级处理。为此,1963年5月又提交了《凹山铁矿储量重算说明书》。鉴于凹山矿山勘探时水文地质资料不足而使大部分工业储量降级,1963年8月又进行了凹山矿区及外围水文地质调查,完成1∶5万水文地质测量面积540平方公里,断裂构造调查范围187平方公里,水文普查钻探390米,抽水15层、15次。结论是强富水带只出现在矿体附近,因围岩透水性差,大规模开采不会有充沛的补给量。于1964年2月提交了《凹山磁铁矿区及外围1∶5万水文地质测量报告》,当时队长为李恩国,总工程师王东爵,报告编写人员有全望永、郭怀羔、孙宝吉、赵玉琛、张良才、孙庭芳等。

此后到1970年的8年间,凹山铁矿除矿山生产勘探外,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作。

1971年前后,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确保马钢有足够的铁矿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结合凹山矿体受隐爆角砾岩体复杂构造控制而未能充分查明,加之铁矿石工业边界品位降低等因素,又进行了凹山主矿体及其外围的补充勘探。该阶段共完成钻探约1.2万米,获铁矿石储量2600余万吨、五氧化二钒0.4万吨,于1972年7月提交了《凹山铁矿外围补充勘探报告》,当时队长为刘洪友,报告主要编写人为朱文元、易武齐、赵玉琛、全望永、孙庭芳等。该报告于1972年11月由安徽省冶金地质局审查批准。

由于凹山铁矿先后进行过五次工作、四次计算储量,工业指标前后也不统一,不便生产部门使用,根据上级指示,于1973年1—3月,又进行了凹山铁矿储量总算,结果铁矿总储量约为1.8亿吨,其中富矿2400万吨;五氧化钒38万吨;黄铁矿为210万吨,其中富矿65万吨。参加储量总算的主要人员有朱文元、孙化东、张希圣、吕忠业、吕开之、徐继鸣等。

1981年5月,鉴于采选水平的提高,以往对矿石中硫、磷元素均作为有害杂质处理,未进行储量计算,经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及南山铁矿的选矿回收试验,证明在铁矿选矿中进行硫、磷回收利用是既方便又经济的,能大幅度提高矿山开发综合效益。据省地质局下达任务,在1973年凹山铁矿储量总算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磷、硫伴生组分的储量计算,结果为:硫储量约77万吨,折合含硫35%标矿为221万吨;磷储量约155万吨,折合含磷为30%标矿量约1200万吨。参加计算人员为黄明贵、李必钧、周利飞等。至此,凹山铁矿的勘探工作基本结束。

三二二队在马鞍山地区普查找矿中,发现、查明了一大批主要矿产地,对马鞍山钢铁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地质部授予三二二地质队为“地质找矿功勋单位”荣誉称号。

❼ 去马鞍山向山凹山人工湖怎么走导航怎么走

摘要 驾车路线:全程约153.5公里

❽ 我就想问为什么加双氧水和氯气会有滤渣B沉淀(°_°)(2014•安徽二模)安徽凹山铁矿坐落在马鞍山

❾ 马鞍山原隶属于当涂县,为何很快发展成为了省辖市

众所周知,我国华东地区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物产资源也相当丰富,并且工业技术发展迅速,交通运输方便,所以可以说是我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而在华东地区有一个叫马鞍山的城市,它如今的名气非常大,但是在历史上却是很长一段时间默默无闻,马鞍山原本是隶属当涂县的一个小镇,后来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迅速地发展成为了省辖市。

最后,马鞍山抓住了资源的优势,抓住了机遇快速发展,从而才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从隶属镇变成了省辖市。

❿ 马鞍山市陶村铁矿()

陶村铁矿床位于马鞍山市向山镇东北2公里处,有公路、铁路通往马鞍山市,交通较为方便。

矿区地质构造处于宁芜向斜东南翼,其林山—尖山断裂西南侧。区内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大王山组的安山质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及安山岩,构成—长轴为北东方向的火山穹窿,次火山岩闪长玢岩侵入于该火山穹窿之中;由于风化剥蚀,闪长玢岩大面积伏于第四系之下,火山岩多分布在矿区边部。

磁铁矿体均产于闪长玢岩内部,是凹山铁矿外围的一个大型贫磁铁矿床,也是玢岩铁矿系列中岩浆晚期至气成高温热液型(陶村式)铁矿的典型矿床。矿体与围岩呈渐变关系,大致平行于岩体顶面产出,构成一长约1600米,沿倾向延伸800—1000米,厚50—300米的矿带,其走向为北东30°,倾向北西,倾角30°—60°。矿带中共有8个矿体,矿体长300—1600米,宽97—810米,厚14—150米,呈不规则的似层状—凸镜状赋存于+5米至负535米标高之间。矿石主要为浸染状矿石,少量为网脉状—脉状矿石。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少量为假象赤铁矿、镜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钠长石,其次有阳起石、磷灰石、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等。全区平均含铁22.38%,经选矿可获得含铁59.10%—64.11%的铁精矿,回收率73.79%—83.17%。全区已控制平均含铁22.33%的表内矿石储量2.2亿吨,另有平均含铁17.22%的表外矿石储量1.3亿吨,其中大部分可在露采时顺便采出,并产生经济效益。

由于陶村铁矿具有规模大、埋藏浅、易采、易选等特点,被列为国家“八五”重点矿山建设项目(称马钢高村铁矿),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即将兴建;投资2.56亿元,一期规模为年采选200万吨矿石,建成后可年产含铁63%的铁精矿46.42万吨。

陶村铁矿是一个贫磁铁矿床,在生产力落后的旧中国是不可能被发现和开发的。该处既无古采迹,又无近代国内外专家的论述,可以说,该矿床的发现是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地质工作者为满足钢铁工业发展对铁矿资源的需求,在采、选及设计、研究部门的配合下,通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而发现的一种铁矿工业类型。这个过程始于1955年,结束于1983年,断续进行了28年,现分四个阶段叙述如下。

第一阶段——1955—1958年:

为了满足马鞍山钢铁公司对铁矿资源的需求,1955年上半年,重工业部南京地质勘探公司八○四队以航磁异常为线索,在南京大学实习生的配合下,填制了包括陶村在内的1∶1万地质图10平方公里,并施工了24条探槽209.5立方米、102个浅井554.05米、8个钻孔643.81米的工作量,发现陶村一带的闪长玢岩中存在浸染状磁铁矿体,估算地质储量34万吨。

1955年下半年,重工业部地质局第八分队杜学国、胡肃之等25人开展了36.2平方公里的电法、磁法普查,较详细地圈出了陶村一带的磁异常,提交了《安徽省当涂县向山矿区附近物理探矿工作结果报告》,为陶村铁矿普查工作提供了物探依据。

1956—1958年,原八○四队因隶属关系的变化,队名经过几次变更,最后称为安徽省地质局三四二地质队。在这期间,该队断续进行了一些地表工作和磁异常验证,认识到陶村一带闪长玢岩中的浸染状磁铁矿具有规模大、品位低、埋藏浅等特点,估算其地质储量为6215万吨;并认为这种矿石如果能被利用,将为马鞍山钢铁公司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矿石资源。这一阶段在本区从事地质工作的主要地质人员有谢衍源、赵玉琛、黄良珍、张震民、张顺才、李旭初等。该阶段的工作程度大致相当于勘探阶段四分法的初步普查阶段。

第二阶段——1959—1962年:

为了解决陶村浸染状贫磁铁矿的利用问题,省地质局三二二队于1959年4月采集了“陶01号”选矿试验样品送往冶金部选矿研究院进行试验,并将陶村、阡山等同类型矿床的地质资料报主管部门及有关工业部门,供确定工业指标使用。之后,有关部门、单位也围绕陶村贫磁铁矿的利用价值、工业指标、地质工作等问题开展了紧张工作。

1959年6月,冶金部选矿研究院经试验提交了《安徽省陶村专题可选性试验报告》,初步确定该类矿石经磨细,通过单一磁选可获得含铁63%左右的铁精矿,回收率达80%左右;但该报告认为矿区面积大,样品只采自两个钻孔,代表性差。

1959年12月,安徽省冶金工业厅以关于《降低凹山外围低品位铁矿工业指标的函》下达了陶村等地的工业指标:边界品位全铁≥20%,矿块最低可采平均品位≥25%,最低可采厚度≥2(富矿≥0.7米),夹石剔除厚度≥0.5米。同月,三四二队赵玉琛、陈树林等编制了陶村、和尚桥铁矿普查设计书,并于1960年3月开始野外施工。

1960年4—6月,三四二队经详细研究矿石特征及其分布情况,从10个钻孔矿心中采集了“选1”、“选2”两个可选性试样,送往江苏省地质局实验室进行试验。两个试样原矿石铁的品位分别为21.68%、15.19%。

1960年8月,江苏省地质局实验室提交了《安徽马鞍山陶村磁铁矿可选性试验报告》。“选1”、“选2”试样经单一磁选,精矿品位分别为59.10%、59.67%,回收率分别为83.17%、73.79%。初步证实陶村这种浸染状贫磁铁矿石可选性能良好,属易选矿石。

以选矿试验结果为依据,1960年10月,马鞍山钢铁公司函复三四二地质队,提出原生带贫铁矿边界品位≥15%,平均品位≥20%的意见,安徽省地质局正式批准了《陶村—和尚桥铁矿地质普查设计》。

普查工作野外施工于1961年初步完成,计施工钻孔52个,工作量9876.03米。但对工业指标的探讨还远远没有结束。1961年10月,安徽省地质局重新下达的工业指标,确定贫磁铁矿的边界品位为全铁≥20%,块段平均品位≥30%。根据这一指标三四二队于1962年6月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陶村铁矿评价报告》,提交铁矿石109.5万吨,平均含铁30.56%,暂时不能利用的铁矿石1.80亿吨,平均含铁23.26%。当时三四二队的队长是张作锦,技术负责人鲍学文,报告编写人张顺才、李旭初、赵玉琛、陈长春等。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四分法的详查阶段。由于工业指标的重新提高,原以为储量规模较大的陶村铁矿床合乎工业要求的铁矿石储量就很少。之后的10年中,地质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省地质局三四二队于1962年10月与三二二队合并,合并后称三二二队。

第三阶段——1972—1974年3月:

随着采、选、冶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马钢发展对铁矿资源需求量的增大,省马钢建设指挥部和马钢公司于1972年向冶金工业局呈报了《呈批陶村铁矿储量计算工业指标的报告》,该报告提出贫磁铁矿的边界品位全铁≥18%,工业品位≥20%,可采厚度与夹石剔除厚度均为5米。并向主管部门提出按上述指标勘探陶村铁矿的要求。同年,冶金工业部与中共安徽省委对陶村铁矿勘探问题作了指示,要求省冶金地质局在1973年内结束勘探野外施工。省治金地质局于同年12月正式向三二二队下达勘探陶村铁矿任务。

1973年初,三二二队陆续调集16台钻机,以“勘探会战”方式开始了野外施工。与此同时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马鞍山钢铁公司、省马钢建设指挥部、三二二队等有关单位为确定陶村铁矿的工业指标进行论证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有关资料。1973年9月3日,省冶金工业局以《关于马钢陶村铁矿储量计算工业指标的批复》正式批准了省马钢建设指挥部和马钢公司建议的工业指标。

野外勘探工作于1973年10月底结束,仅用10个月的时间施工钻孔109个,完成钻探工作量34559.03米,于1974年3月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陶村铁矿勘探报告》,提交铁矿石储量2.19亿吨,平均含铁22.38%,暂难利用铁矿石1.27亿吨,平均含铁17.22%。1974年4月中旬,省冶金地质局组织设计、开采、勘探部门进行“三结合”审查,批准了该报告,批准铁矿石储量2.19亿吨,暂难利用铁矿石储量1.27亿吨。当时三二二队负责人是刘洪友,技术负责人是孙化东,报告编写人主要有孙德忠、朱文元、张兆丰、赵玉琛、易武齐、孙宝吉等。

这一阶段的工作程度大致相当于四分法中的详查、初勘两个阶段。

第四阶段——1974—1984年:

按一般程序,勘探报告被批准,地质队的任务就圆满完成了;但由于对该矿区这种贫磁铁矿的利用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开采前还有大量的试验、证论、可行性研究工作要做,三二二队配合有关单位做了下述工作。

1974年3月上旬,由三二二队易武齐主笔编写了《陶村铁矿贫磁铁矿选矿工艺流程采样设计》,并于3月中旬将样品送到马鞍山矿山研究院进行试验,该样品采自14个钻孔的岩矿心,总重量达4065.75公斤。试验结果:精矿品位63.05%,回收率79.66%,进一步证实矿石选矿性能良好。为开发利用论证提供了依据。

1982年,马钢矿山公司在进行陶村铁矿开发利用可行性研究时,在浅部采了一个样品进行选矿试验;试验结果,精矿品位和回收率都不够理想,认为可能是由碳酸铁含量高所致,开发利用面临流产的危险,为此,冶金都要求对陶村铁矿碳酸铁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1983年2月,省地质局以便函将这一任务下达给省地质局三二二队。1983年4月,三二二队三分队易武齐、张希圣、冯荣英、李必钧等通过翻阅大量岩心、采样测试及深入研究成矿地质条件,于1983年12月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陶村铁矿床碳酸铁的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碳酸铁主要以菱铁矿、铁白云石的形式存在,它的生成与磁铁矿同源同构造体系,但时间略晚;其分布特征是矿体隆起部位含量高,凹陷部位含量低;高含量带范围不大,其展布受原生节理控制,高含量带间的间距为400—500米,即使在高含量带,碳酸铁中的铁的平均含量也只有1.40%—1.96%,对矿石利用价值影响不大。由于这项成果,使得陶村铁矿的开发利用可行性研究得以继续进行。当时三二二队的队长是叶忠民,总工程师为孙化东,三分队队长为沈迪彦,分队技术负责人为易武齐。

综上所述,陶村铁矿的发现史,是一种新的铁矿石工业类型的开发史。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整个过程如果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这种开发是不可能成功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在新中国生产力发展,采、选、冶技术不断提高和钢铁工业发展对铁矿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大的前提下,地质工作者也无用武之地;然而,地质工作者通过近30年的努力工作和深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矿石类型,为国家提供了一个大型铁矿产地,并使陶村铁矿床作为一种成因类型的典型矿床编入了地质院校教科书,他(她)们的业绩和他们这种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精神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与马鞍山凹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市麻将馆 浏览:609
sm2证书 浏览:655
汽车销售投诉比 浏览:951
成果用的手机 浏览:673
商标注册授权委托书 浏览:825
苏州市专利代理人薪资水平 浏览:527
工商局几号发工资 浏览:836
认缴年限多久合适 浏览:57
哇米诺商标注册详情 浏览:243
江发明被抢劫 浏览:770
上海信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
苏州注册商标公司地址 浏览:54
在淘宝如何投诉卖家 浏览:439
利川有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浏览:821
汕头市潮南区工商局 浏览:704
杭州麦下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浏览:3
志诚商标公司上班 浏览:160
出租土地使用权的税率 浏览:139
日本商标注册多少钱 浏览:75
商标注册证天猫 浏览: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