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是什么意思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就是现代化。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价值取向的现代化。
政府行政理念的现代化。
服务内容的现代化。
服务能力的现代化。
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现代化。
② 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应该是1对。宏观调控包括经济调节。在市场经济化的几天,政府只起市场监督的作用。
③ 个人消费服务业主要包括哪些行业公共服务业又包括哪一些行业
个人消费服务主要包括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几个领域。公共服务业的功能是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消费需求,提高公共福利。公共服务业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用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
④ 农村公共服务是什么
1、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
2、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
3、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比如电网、公路网、水利网、铁路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的部分政府需要直接承担起提供责任)。
4、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务。
(4)现代公共服务是什么扩展阅读
着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共需求,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人们的生活质量。
各级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为中心,树立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努力实现由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变。
在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农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为农民创新创业创造条件,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有序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发展。
2、加大财政投入,突出公共服务供给重点。有力的财政支撑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基本保障。有效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问题,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要求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总量与比例。
3、创新供给方式,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
⑤ 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哪些方面
公共设施是指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
设施有基础设施和附属设施,其中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它们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往往需较长时间和巨额投资。对新建、扩建项目,特别是远离城市的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更需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以便项目建成后尽快发挥效益。
附属设施
附属设施是配套设施,使得基础设施得到更好服务、发挥更大作用、实现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设施。
⑥ 为什么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要求,并就服务型政府的宗旨、职能配置、管理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作出原则性规定。这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对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新要求,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新的形势要求政府经济职能要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直接投资管理项目向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把不该管且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企业、社会组织,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和整个社会的活力与效率。同时,应该由政府办的事情,政府必须切实负起责任,不折不扣地办好。
第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如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的调整落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很不协调。逐步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建立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以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群众文化、公共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等,都要求政府转变管理方式,加快政府管理创新,都要求政府逐步从竞争性行业撤出资金,在履行好经济监管、市场调节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公共资源注入公共产品和公共事业发展,为社会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服务。
第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许多进展,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总的看来,行政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仍然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建设服务型政府能够很好解决政府管理中为谁服务、谁来服务、服务什么、怎样服务等问题,因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第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自觉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提高我们社会制度的竞争力,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增强防范各种外部冲击和风险的能力,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要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建立起公共服务型政府,增强其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当前关键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改变传统行政观念
树立现代政府理念
所谓现代政府理念即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念。现代政府理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蔚然成风的背景下首先由西方国家提出的,此后又得到多次修正。这一理念主张管理就是服务,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应尽可能地为社会提供满意的公共产品。
要确立现代政府理念,关键要克服传统行政管理观念的束缚和影响。
一、划清传统行政观念和现代政府理念的界限
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与现代政府理念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
1、出发点不同。在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支配下的管制型政府是为了实现统制而行使权力。它主张官本位,权力本位。而现代政府理念支配下的服务型政府则是从公民需要出发,主张人本位,社会本位,以为公民谋福祉为宗旨。
2、政府工作的实现过程不同。在传统行政管理观念支配下的管制型政府的管理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过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统治;而在现代政府理念支配下的服务型政府的管理则是公民与服务者互动的过程,双方可以交流信息,相互协商,达成一致。
3、工作对象的选择权利不同。在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支配下的管制型政府面前,被服务者也是被统治对象。因此,一切服务都不排斥强制性(包括出于好心的服务);而在现代政府理念支配下的服务型政府的管理模式下,服务的成立条件则是被服务者的自愿与要求。因此,杜绝非法不合理强制是对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
4、对政府职能定位不同。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认为,政府的核心职责是发展经济,要建立管制型政府以便管理经济和社会。现代政府理念则认为,政府的核心职能是公共服务,即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以及发布公共信息等。
5、对政府工作检测的标准不同。传统理念把行政效率作为检测政府工作的标准。现代理念则以绩效作为检测政府工作的标准。
当前,重在实现三方面转变:指导思想上实现由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转变;管理内容上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管理方式上实现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
二、树立现代政府理念
所谓现代政府即公共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因而政府在为“国家”这条船掌舵的时候,必须听从人民的意见。这就要求政府在从经济发展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树立如下理念:
1、以民为本。政府要确立公民取向的公民第一主义。
2、主权在民。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而不是属于某个个人或利益集团。因此,保障公民权利,促进公民权利的实现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3、“顾客”至上。政府要致力于建设一个“企业家政府”,像企业家一样想尽一切办法满足作为消费者的人民的合理期待和正当要求,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标准。
4、有限政府。现代政府是一个权力有限的政府,其权力的最大边界是不损害公民合法权益。
5、民主开放。现代政治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公开。只有制定出相关政策和制度以保障人民参与政府决策、监督政府行为,才是真正的民主。
改善政府结构,建立服务型体制
调整政府结构,是实行政府转型的核心内容。
首先,要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转向市场主导型经济。
其次,进一步减少行政层次,改善政府结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执行、监督、协调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同时,要整合政府机构,“压平”政府层级,构建综合化、扁平化组织结构。
再次,建立和健全公共服务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当前要扩大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第四,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一是要扩大公共服务对不同群体的覆盖。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公共需求。二是不断扩大公共服务区域。不仅要加强面向城镇的公共服务,更要加强面向广大农村的公共服务。三是不断增加公共服务项目,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
改革传统行政方式
建设在线电子政府
以往的机构改革,从机构数量上看确实是大量减少了,但是从财政供养的人数上看,不仅没有压缩反而与日俱增。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世界不少国家电子政务已进入第三、四阶段,真正实现了在线公共服务。而我国大部分政府的电子政务仍处于第一阶段,难以在线开展公共服务。
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的步伐。这是因为,推行电子政务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对政府管理的影响表现为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政府管理工具的创新,政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电子政务的推行将真正精简机构和人员,降低管理成本。因为电子政务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行政体制,这必然极大地改变政府现有的管理组织形态。
改革传统行政管理模式
提供有效公共服务
要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还必须改革服务模式,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因素,共同提供公共服务。
首先,政府不仅要提供企业和民间组织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公共服务,还要动员民营企业、民间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并明确其责任。同时,政府对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要进行有效监督。
其次,推进中介组织的改革与发展。中介组织可以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咨询,为政府制定、执行规划、政策提供建议和参考,中介组织还是为市场、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支生力军。
再次,政府要建立符合本国和本地区特色的公共模式。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地发展水平也不尽一致,因此,公共服务模式的选择也不可能等齐划一。各级政府必须结合本国及本地区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服务模式。比如,就我国而言,在基础建设和公用事业发展方面,就要打破行政垄断和国有垄断,让各类企业都参与这些经济性公共服务的供给。
⑦ 怎样理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极其特点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现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在基本文化理念层面,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社会公共交往、促进社会共识、培养现代公民、培育核心价值方面的积极作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需要、获取信息的需要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类公共文化活动,形成公共文化空间和公共文化生活,促进对社会公共价值和核心价值的认同,提升全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
在制度建设层面,一是建立法治框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各种制度与程序安排,须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确立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规则与行为规范。对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的各类公共组织机构、各类非营利社会组织以及市场组织,须予以不同的法律地位、法定权限与责任,在充分发挥其各自职能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制约与限制。二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创造条件鼓励各类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和社会、市场之间的适度平衡和良性互动关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须从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的单一方式向多种方式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广大公民共同来提供,这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同之处。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那么,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各类文化主体的关系,其中包括公共文化主体和文化市场主体。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也须实行竞争,但竞争的条件应该对各类服务主体都是公平公正的。
在现代技术运用层面,要充分利用现代数字网络技术,推进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如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数字网络化文化信息管理系统、特色资源数据库等,以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⑧ 现代公共关系观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公共关系观念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由关于主体的观念、关于客体的观念和关于主客体相互关系的观念三个子系统构成。
公关主体认识
在对公关主体的认识上,我们要看到公关主体的相对性,也就是在认识公关主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充分认识到组织之间的从属或包容关系,这有利于组织以更广阔的视野来树立自己的形象观念,合理安排组织的形象定位。公共关系主体不仅在空间上有相对性,在时间上也有相对性。比如此时还是一个小企业,几年之后就可能成为跨国公司了。这就要求公关主体充分的看清自身的发展变化,以便组织在形象设计、形象定位时注意留有充分的余地。这其中就蕴含了哲学的发展观。
在对公关主体的形象认识上,我们要认识到形式与内容的辨证关系,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应当反对形式主义,但形式也决不是无关紧要的,相反,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它可能促进内容的发展,也可能阻碍内容的发展。组织形象是公众对一个组织机构的整体即总和的评价,是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内容和形式的整体反映。组织管理理念、公关意识等这些内容都必须通过企业举办的活动、标识等一些形式上的载体来表现出来。组织的形象也是个系统,它是由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要素构成的。其中内在要素包括人员的素质、服务质量、文化特征、组织风格等;外在要素包括职工外在形象、产品外观以及名称等。因此在塑造组织形象的时候就不应该忽视任何一个要素,要注重塑造组织形象的全面性。另外,组织形象这个大系统也可以看作是由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视觉识别系统(VI)三个子系统构成的。这三个子系统各具特色又相互渗透贯通,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构成组织形象识别系统(CIS)。MI囊括了组织总体目标、价值观等,BI是对MI的贯彻和实施,VI则以形象化的语言再现MI,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在对公关主体的质量认识上,我们要认识到质量是公共关系的基础,只有产品或服务具有高质量、高品位的组织才有形象塑造的基础可言。质量是公共关系的主体,质量低劣的组织是谈不上高大形象的,没有任何吸引力,而且会使组织内部人心涣散。而质量高的组织则会增加对外部人员的吸引力,而且会使组织内部形成凝聚力,从而使得组织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关质量的意识包括对产品的质量、服务的质量、职工质量、组织的外显事物的质量、公关工作本身的质量等的认识。这其中也体现了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辨证关系,只有有了“质量”这个内容的存在,才有“公关”这个形式存在的可能;“质量”这个内容也只有借助“公关”这个形式才能有更好的体现。
社会是一个整体,组织与组织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些联系。组织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的目的都应当是为社会提供优良的服务。组织也只有为社会提供了优良的服务,社会才会以效益的形式回报组织。一个组织只有作为其他组织和公众的手段,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的。组织实现自己的目的的过程也是组织充当公众的手段的过程,可见组织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
在组织处理与竞争对手的关系时,不仅要看到组织自身利益与竞争对手利益的对立面,还要看到统一面,寻找彼此的利益共同点。这其中也体现了哲学原理中的矛盾统一性。另外,一些企业采取一些欺骗的手段去获取一时小利,虚伪的东西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骗人,但绝不可能持久。因此,组织要以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利益,不要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放弃了长远的利益。
公关客体认识
在对公关客体的认识上,首先我们要抓住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主要矛盾,就是公众的利益。在公关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在各种复杂的矛盾背后,有一对矛盾始终居于根本性地位,那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要做到充分的尊重公众对组织的利益需求,尽可能去满足客体对组织的合理的利益需求。
公众是由有着不同价值观念的形形色色的个体和组织构成的,我们应该对各种类型的公众同样对待。面对不同的公众,我们要在情感上同样尊重,在利益上要给予同样尺度的满足。但这也并不是说要组织对待公众千篇一律,我们应该有差异观念,组织的公关人员要主动考虑不同公众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公众以恰如其分的尊重,满足不同公众的客观需要,避免公关工作的盲目性。这里面就蕴含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中的多个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自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任何具体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分析矛盾就是分析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不仅是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公共关系工作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求组织根据组织自身的特点,在认真细致的公关调查上制定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公共关系计划,确定本组织的形象定位,而不能拿来主义,本本主义,照搬个别组织的发展路线。以长远来看,组织要塑造高大的形象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摆场子,走形式,欺骗公众。
主客体关系认识
公众的利益矛盾是公众与组织的主要矛盾,也是公共关系工作所需要重点解决的矛盾。我们在处理这个矛盾时也要看到矛盾的统一性的一面,找到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共同利益,争取达到组织与公众双赢的目的。主客体双方利益满足愈充分,公共关系活动的成果也就愈明显。
在组织与公众的沟通意识上,我们要认识到主客体间矛盾转化原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双方可能由差异转化为冲突,也可能转化为共荣共长。公共关系人员就应该利用沟通等手段将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向有利于和谐共存的方向转化,而不应该让矛盾愈演愈烈。
在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上,我们要用不断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因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会随时间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公共关系人员自觉广泛地缔结与组织形象、经济利益有关的各种关系。其次还要有危机意识,要精心地去维护和发展现有已经缔结的各种关系,打破一些原有关系旧的平衡,让关系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建立新的平衡,否则就会发生各种关系危机,让好的关系转变成了矛盾。另外,组织在缔结各种关系的时候,不要忽视小公众和一些暂时与组织没有关系的公众,因为这些公众很可能有一天就会成为本组织非常重要的关系。
⑨ 公共服务目的是什么
公共关系的目的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一种特定目标,在组织内外部员工之间、组织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关系的科学。根据爱德华·伯尼斯(Edward Bernays)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项管理功能,制定政策及程序来获得公众的谅解和接纳。它是一种有意识的管理活动。组织中建立一种良好的公共关系,需要良好的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来实施和实现的。
拓展资料:
公共关系主要从事组织机构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咨询、策划、实施和服务的管理职能。包括选创组织的成功,降低组织失败的影响,宣布变更等等。和中国传统个人关系的中的面子类似。
在市场营销学体系中,公关关系是企业机构唯一一项用来建立公众信任度的工具。
由于社会上的分工越来越细,公关人员的重要性愈显增加,许多大专院校纷纷成立公共关系学系,为社会培养不同领域的公关人才。
公关行业的性质使其不可避免地与媒体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目前,中国大陆公关行业的企业要接近顾客群(对公关服务有需求的组织)及媒体,所以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而成都、武汉等城市也有分布。
所以,危机公关凡是思维,智慧会改变命运,相比之下,危机公关的思维和手段应对网络时代的公共。利用互联网的科技表达手段的形象,为现代公共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策划思路和传播媒介。
⑩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哪些主要措施
构建现复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制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
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