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是Z市精细化

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是Z市精细化

发布时间:2022-08-02 11:48:12

1. 智慧城市包括哪些内容

智慧城市理念即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许多发达国家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将城市中的水、电、油、气、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信息通过互联网有机连接起来,智能化作出响应,更好地服务于市民学习、生活、工作、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以及改善政府对交通的管理、环境的控制等等。在我国,一些地区在数字城市建设基础上,开始探索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说,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成为信息领域的战略制高点。

2. 什么是智慧城管的“五位一体”

《从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创新2.0视野下的城市管理创新》一文将智慧城管定义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智慧城管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实现全面透彻感知、宽带泛在互联、智能融合应用,推动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管的“五位一体”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城管物联网平台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大功能。

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是构建智慧城管的总体要求。其中:
感知,即通过各类智能感知设备、舆情分析、部门联动、专业执法巡查等及时了解城市管理问题、舆论社情和百姓需求;
分析,则是对各类感知数据和业务信息进行实时智能的分析和处理,提供决策研判;
服务,通过搭建基于创新2.0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的力量,为市民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同时通过平台的搭建推动社区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多方参与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指挥通过执法部门协同联动和执法力量勤务调度指挥体系建设,实现智能指挥、敏捷调度、处置有力,强化对违法行为及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监察即通过与社会管理服务网格对接,基于执法巡查强化问题反馈与监察,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解决城市管理中产生的各类痼疾顽症,形成城市综合管理合力。
基于五位一体,将有利于推动城市管理的公共服务、指挥决策、巡查监察三大职能,最终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总体目标。
参见:从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创新2.0视野下的城市管理创新
http://www.mgov.cn/complexity/complexity23.htm

3. 信息惠民工程包括哪些方面

信息惠民工程包括公共资源配置、民生领域信息化等方面。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中央编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审计署、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共同组织,结合政务信息共享国家示范省市建设(不再另行组织),开展信息惠民国家示范省市建设。

一方面促进信息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拓宽公共服务和公众参与渠道,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普惠程度,提高社会管理效能,促进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

另一方面推进民生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培育传统服务业的信息消费新热点,提升消费保障和服务水平,以信息服务促进信息消费。

(3)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是Z市精细化扩展阅读

北京: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智慧社会”的重大战略,在京华大地上已有生动实践。按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准”打造的“北京通”APP,是全市政务服务唯一移动门户,成为北京“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统一平台和智慧北京统一入口。

在此之前,北京人对“北京通”市民卡已非常熟悉。而在“北京通”APP上,市民卡“虚实结合”,实体卡关联成为虚拟卡,实现“多卡合一、一卡多用”。

这款APP还汇聚了身份证、社保卡、驾驶证、居住证等多种证照,并借助人脸识别等科技手段,通过公安、金融、运营商等多渠道鉴证,让用户能多种认证方式登录并享受不同服务。

4. 智企租的服务基地都在什么城市呢

例如 2018 年科大讯飞推出的「城市超脑计划」。
但「智慧城市」的发展,一开始并不顺利。
因为每当有新概念出现时,总能听到有人问:这有什么用,到底是科学还是炒作?这种「无用论」或许是因为人们还不够了解新的概念、新的事物 。
就好比 1792 年,英国马戛尔尼率领 800 多人的使团来到中国给乾隆皇帝贺寿,并将当时英国先进科技的代表物件以「贡品」的形式献上,如能够自动报时的座钟,能够测报气象的仪器,还有手枪、步枪、榴弹炮等。乾隆皇帝在玩赏与震惊之余,把无用论安在了这些洋玩意上,认为「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1830 年,在一场马车与火车的较量中,火车输给了马车(火车因鼓风机皮带故障而与胜利擦肩而过),于是人们得出了一个普遍的结论——火车永远不可能取代马车。
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认为无用的「尔国所贡之物」改变人类近两个世纪的生活,曾经跑不过马车的火车,后来已成为改变全球经济运行节奏的重要工具。
观今宜鉴古。「智慧城市」这一新概念的出现,也不可避免地让群众产生疑问与好奇。而如今,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已能看到智慧城市的影子。
先说个上班族都感同深受的点——通勤时间。
数据显示,大城市平均通勤时间在 30 分钟以上,虽然这个「平均」时间仍在多数人的可接受范围内,可实际上,如果身处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的你(平均通勤距离 15 千米以上)一旦遇到堵车,通勤时间必定会大幅增长。
近年来,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都在积极构建智慧城市,通过「城市大脑」监测各路段运行情况,一旦遇到局部路段拥堵情况,将自动引导司机选取其他畅通路段,以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各城市交通拥堵情况已较 2019 年同比下降 2.5%,其中北京的交通拥堵排名已下降至全国第三。
除了改善交通这一场景,许多地方在雨天还有「积水路段实时监控」,在小区设有「平安社区」,在学校上课有「智慧课堂」,在医院问诊有「智医助手」,可以说,在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各个方面当前都变得越来越智能,我们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智慧化。
当下,有很多人对「智慧城市」这个说法持有怀疑态度,主要原因还是「智慧城市」这个概念太大、太杂了,而且还有「数字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等多种说法,也容易让人们分不清,理不明。
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智慧城市白皮书——依托智慧服务 共创新型智慧城市》显示,我国开展的智慧城市、信息惠民、信息消费等相关试点城市超过 500 个,其中 47% 的县级及以上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都希望能建设智慧城市,但如何建设,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答案。
一、怎样的城市才算「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最早是由 IBM 提出的一种智能化城市概念,IBM 认为,21 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但是对于智慧城市是什么,各大科技公司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华为基于 ICT 技术和数据提出了 HiCity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阿里则是通过城市数据资源优化城市公共资源……
不过,随着《智慧城市信息技术运营指南》、《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20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指南》等多项政策陆续出台,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逐渐明晰,即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利化、社会治理精细化。
大家现在看到的智慧城市已是四次进化之后的面貌了。
第一阶段是 2008 年-2014 年的探索期,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均跃跃欲试,但智慧城市是什么,该怎么建设仍未有明确的答案;
第二阶段是 2014-2015 年的调整期,国家从政策层面开始引导并规范智慧城市建设;
第三阶段则是 2015-2017 年的突破期,随着政策的正确引导、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开始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
而 2017 年之后,就开始了第四阶段。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超 500 个,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数据来源: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当然,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挑战依旧不小,例如各城市之间由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思路与方案不同,反而造成了部门之间、城市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
以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新冠疫情为例,在疫情初期,由于物质信息、人力信息、通信信息、医疗信息等分散在运营商、卫健委、医院、公安、人社部等部门,当时出现了很多如口罩稀缺、出行困难等问题。
再比如当前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虽然已涵盖民生、交通、医疗、基础设施多个领域,但大多数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均是为大城市量身定制,对于基础设施更为落后,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弱一些的中小城市并不能完美适用。
举个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各地均在推广的政务 APP,的确对于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年轻人来说办事方便了很多,但是,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来说是没有帮助的,即便有些部门还在营业厅配备了 AI 客服引导,但老人折腾一番后还是要回到人工窗口办事,智慧城市不够「智慧」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
二、如何用 AI 让智慧城市更智慧?
面对亟待解决的城市病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系列挑战,科技企业该如何去应对并解决呢?
科大讯飞认为,必须要把现在城市生活、生产、生态的各要素、彼此之间的关联与关系进行系统性总结分析,才能把这些实际数据带入到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过程之中,使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能够在合规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合理,在可用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好用,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工智能。
于是,科大讯飞在 2018 年推出了「城市超脑计划」,即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在统一的时空坐标体系上汇聚城市现实和历史、时间、空间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学习不同行业知识,发掘数据关联关系,对城市发展与运行有系统性理解,并进行全局性的即时分析和模拟仿真,进而促进物理现实城市的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社会管理精细有序、居民时间质量提升、城市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正因为「城市超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所以当前,科大讯飞把「城市超脑计划」的建设分成了五个步骤。
首先是建立「时空记忆」,即摸清楚这座城市的规划与历史数据之间的差异与原因,辅助城市科学规划;其次实现数据贯通,把互联网与物联网的信息放到同一个「大脑」中;第三是利用以上数据去发现城市所存在的问题;第四是更新知识,通过以上数据与城市问题辅助行业专家为城市的规划发展提出更科学的策略;最后则是通过人工智能去不断优化上述过程,让城市像有生命一样持续成长。
城市超脑更像是一个智库,在一些具体的场景与行业中,科大讯飞还为这个「智库」聘请了许多行业专家,即「行业超脑」。
在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分论坛上科大讯飞分享嘉宾表示:「在医疗、教育、交通建筑等事关国计民生的人工智能场景科大讯飞要做加法,要构成各种『行业超脑』,使城市超脑与行业超脑协同运作,让我们的城市更智慧。」
比如,安徽合肥从 2018 年就开始运行「交通超脑」,如今合肥工作日高峰时段畅通路段比例提升 6%,全市 42 个交通网格中已有 12 个拥堵指数下降,15 平方公里示范区内通行效率提升 10%。
目前,科大讯飞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已构建了从顶层设计、规划咨询、项目实施、运营服务到闭环管理的一站式服务架构,聚焦于数字政府、城市建设、城市治理、产业发展四大领域及其场景。以安徽为例,目前已打造了安徽省市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合肥「交通超脑」、铜陵「城市超脑」、安徽创新馆智能化工程等多个智慧城市项目。
三、「智慧城市」让生活更便捷、更有温度、更宜居
不仅是前面提到的「交通超脑」,智慧城市还能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接下来,科大讯飞就以刚刚提到的安徽铜陵市为案例,与大家一起看看有了「城市超脑」后铜陵人民的生活有哪些改变。
2018 年,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基础设施,科大讯飞在统一的时空坐标体系上汇聚城市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发掘数据关联关系,开展即时分析和模拟仿真,进而为铜陵打造了可促进现实城市的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社会管理精细有序、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超脑。
概念听起来有些复杂,简单来说,定制化、智能化、人性化就是铜陵「城市超脑」最明显的特征。
在定制化方面,铜陵市虽然是安徽省卫生文明城市,但是作为四线城市的它本身被乡村所包围,渣土车、高空抛物、秸秆焚烧等下沉城市的毛病也有不少。科大讯飞为铜陵市打造的「城市超脑」专门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优化,现在已基本彻底治理了渣土车没有封闭式管理的问题,也杜绝了高空抛物危及他人生命安全的现象,未来还将还实现水文自动监测、秸秆燃烧环境报警等功能。
铜陵「城市超脑」也是智能化的城市大脑。科大讯飞为「城市超脑」赋能了强大的 AI 能力。
比如铜陵市民可以随时随地与市民热线 AI 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且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投资的情况下,城市超脑通过城市所观测到的每条路口的情况,自动调节红绿灯,使得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下降了百分之十几,以前是车等灯,现在是灯等车。
铜陵「城市超脑」也是温暖、人性化的。通过城市超脑,城管执法人员在后台用语音也能有温度地去和当事人沟通,实现柔性劝导;再比如,通过检测家庭的水、电、气使用等数据,就可以初步判断这家人的基本生活情况。数据也会说话,如果社区里有独居老人,那么这些数据就能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说个很暖心的例子。铜陵市铜官区幸福社区 78 岁的王觉芬阿姨,由于两个儿子都在海外工作,无法照料她的日常起居生活,所以一直是一个人生活。铜陵城市超脑上线后,社区为她安装了智能电子猫眼,利用人工智能和红外线监测等技术智,就能预警老人长久不出或久出未归情况。系统上线后,老人的子女和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她的生活动态,这让出门在外的儿女们,心理也能踏实一些。
作为铜陵市城市超脑的负责人,钟坚也是直接感受到城市前后变化的人之一。在他的印象中,城市超脑上线之前的城市治理,事情繁杂且琐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常常是各类事件发现不了、发现的问题无法快速处理。
「现在居民的幸福指数大大地提升了。原来比如说城市治理中一个月只有 100 件左右的事项处理,现在提升到 1000 件,增长 900%。而因为城市超脑在后台,办事窗口不用增加人,老百姓增加了 10 倍的办事量,可是每一件事情的办理时间节约了 70%。」
所以,用 AI 建设美好城市,就是让钢筋水泥建起的城市更加便捷、更有温度、更适合生活。
得益于在语音、认知、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领先技术,科大讯飞先后荣获「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智慧城市领军企业」、「全国建筑业先进企业」、2018 年 IDC 亚太区智慧城市「数字互联普惠奖」等众多荣誉称号,其智慧城市产品及服务的应用也已经遍及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未来,科大讯飞还将与各地政府、企业携手同行,在交通、教育、医疗、社区等层面持续优化「城市超脑」,不断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以普通市民真实需求为导向,利用城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高跨领域、协同工作的效率,让城市治理精细化、智慧化,让城市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5. 石家庄为什么拼命发展正定

法律分析:这是由于正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决定的。正定在石家庄滹沱河以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石德铁路、石太铁路、307国道、石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坐落境内的石家庄机场已开通20多条国内外航线。

法律依据:《石家庄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1年)》 石家庄市秉承“统一架构、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设计思想,坚持统筹规划、统筹布局、集约部署,提出自上而下搭建体系优化、资源共享、功能强大、应用丰富、管理高效的智慧城市总体架构。其中,包含基础设施、“城市大脑”、支撑保障体系和各领域智慧应用。具体分解为六大类建设任务:

提升新一代智能化基础设施水平。一是建设统一云平台,整合全市云服务资源,统一提供计算、存储、管理、安全等服务,支撑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部署,形成统筹、共享、互联的服务体系;二是通过建设统一支付中心、统一物流中心、统一通知中心、统一身份认证中心等,构建全市统一标准的能力开放平台;三是完善统一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升级互联无线网络和移动物联网络,打造融合泛在的基础网络体系;四是统筹部署物联感知设施。形成以“云、网、端”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化基础设施,为智慧城市建设运行提供计算存储、网络传输和感知监测等基础支撑。

构建以“城市大脑”为核心的运行管理体系。构建完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和政务数据资源开放体系,建设人口库、法人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电子证照库等基础数据库,汇聚而成数据资源体系,提供全市统一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标准和服务。以城市全量数据资源、时空地理信息、共性支撑平台、运行指挥中心、综合智能门户为基本要素,构建智慧石家庄“城市大脑”,形成以数据驱动为特征的城市综合运营管理指挥中枢,支撑城市日常运行、管理、决策和应急指挥。

打造智能化公共服务和便捷智慧生活。基于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全面实现政务服务和政务运行管理创新,进一步优化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加快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普惠民生服务体系,围绕医疗、医保、教育、扶贫、养老、社保、就业、社区等民生服务领域开展智能化应用建设,形成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信息惠民服务体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完善城市智能化管理功能。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领域创新应用,统筹推进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应急、智慧市场监管、智慧国土、智慧环保和智慧法制等应用体系建设,形成以数据驱动的城市综合治理新模式,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决策智能化水平。

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石家庄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推动企业上云,重点打造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平台,完善商贸、物流、科技等信息服务系统,促进石家庄数字经济发展。

建立安全保障、标准规范和运营维护支撑体系。围绕各类智慧应用的协同、高效和稳定运行需求,全市一体化构建网络安全、标准规范和运营维护体系,为石家庄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6. 数字化城市管理“五位一体”在工作中如何体现

随着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深入和发展,智慧政务在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应急职能方面作用愈发重要,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国家提出网络强国战略以来,加快智慧政务发展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国要深化智慧政务改革,不断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思路,提出新理念,构建新模式,发掘新途径,满足新需求,打造新常态。

一、工程导向到问题导向

智慧政务发展容易陷入误区:以工程建设为导向,认为简化审批、加快建设一大批信息化系统,就能较好地提高政府履职能力。这种以工程为导向的建设模式,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增强智慧政务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下,智慧政务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以需求为主导的建设机制。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切实提高政府履职能力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智慧政务建设项目,有效提高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时效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二、分散建设到集约化建设

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中缺乏顶层设计,分散、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地市级、区县级设有独立机房的部门平均比例分别为70%、32%、22%;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政府网站分散建设的比例分别平均为78%、32%、30%。智慧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分散状况严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给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带来各种困难。因此,亟需切实加强智慧政务规划、建设、运营的统筹协调,加快实现从粗放式、低效能的分散建设,向集约化、高绩效的协同发展转变,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转变。

三、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参与“治理”的主体包括了各类权力部门、公共部门,以及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他们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是平等关系。“社会治理”弥补了“社会管理”内涵的局限,使社会治理体制得以创新和拓展。智慧政务是社会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反映,智慧政务建设模式要始终适用于、服务于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动和演化。

1、规范社会共建机制,打造以政府主导为一体,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为两翼的社会共治模式。

2、规范监督和保障机制,规范参与方的权、责、利。

3、鼓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形成统一有效的购买服务平台和机制,厘清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加快促进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模式的转变。

四、由数据割据到数据开放共享

据统计,政府拥有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之多,但有关部门调研的38个部委涉及的80个专网里,实现横向交互的比例尚不及0.1%。这对数据尴尬刻画了目前政府数据共享面临的数据壁垒日益加重之窘境:政务业务数据成指数量级增长,但由于各业务系统技术标准、开发环境、系统架构等存在巨大差异,客观上对政府部门数据共享造成了技术屏障。大数据时代,要彻底消除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羁绊,

1、开放数据。要尽快规划政府数据开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进开放数据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2、落实数据共享机制,明确数据共享的权、责、利,根据“一数一源”原则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鲜活性、权威性。

3、加快制定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借助信息技术和手段打通各异构业务系统。

五、数据支撑到辅助领导决策

从发展历程看,中国智慧政务经历了办公自动化、系列“金字”工程、政府上网到“三网一库”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智慧政务的发展,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电子口岸、社会信用、食品和药品监管、应急指挥、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安全监管等重点信息系统项目不断展开研究、设计、立项和建设工作。这些信息系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和协调,但如何有效整合利用有关业务系统和各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完善综合分析、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等业务应用系统,为领导决策指挥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在大数据时代已日显迫切。当下,这些信息系统需要通过整合智慧政务网络,以提高应用水平、发挥系统效能为重点,深化智慧政务应用,推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政务辅助领导决策体系,提高政府宏观管理与科学决策能力,加速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化辅助决策的进程。

六、履行政府职能转向提供公共服务

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主要是从政府内部需求角度推进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方便监管,对民众需求的考虑显然不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智慧政务建设,打造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教育、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安全的智慧政务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不断创新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不断将公共服务电子化,使智慧政务由流程规范化自动化,提高服务效率,转变为有效为社会公众提供最终交付品,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

七、传统模式到新兴形态

作为新兴技术,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潜在的价值逐渐得到挖掘,关注度不断得以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推进国家智慧政务建设,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智慧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工信部在2013年已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目前针对云计算的“十三五”规划也已经启动。未来发展中,智慧政务应继续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进一步扩展政务信息来源,构建异构信息资源整合方式,提高政务信息化资源利用效能,深化业务应用,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

八、核心技术设备国产化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但是整体来看,国产设备占有率低,核心设备差距明显,潜在的战略风险、数据泄漏风险和情报监控风险,严重威胁着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棱镜门”事件之后,信息安全被提升到了重要高度,“去IOE”成为多个领域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智慧政务设备国产化的帷幕正式全面拉开,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信息技术攻关有望加速,应用牵引、平台重构、分阶段实施的国产化新思路将全面铺开。
金鹏信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7. 数字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什么

数字乡村是数字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数字经济作为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的经济活动,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是数字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互为支撑、彼此渗透、相互交融。

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数字社会建设介绍:

对于扩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带动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全球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数字经济“逆势上扬”,成为各国稳定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复苏的关键抓手。

运用数字技术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加快发展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社保、数字就业、数字住房等,推进信息惠民。

依托“城市大脑”构建智能化治理体系,强化数字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和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物流、智慧社区、智慧水利等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从“数字政府”到“智慧治理”,从“只进一扇门”到“最多跑一次”,有效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8. 如何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三、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各地应结合实际,以街道(乡镇)为基本单元,应用功能集成、界面规范、部署集中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确有需要的可依管理幅度和服务半径向所辖社区延伸。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应兼具政务事项办理和基础信息采集功能,实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的运行模式。统一设立电子政务办理界面,通过与人口、法人单位等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库的信息共享,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组织机构代码等基础信息为索引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管理机制,实现居民身份证办事“一证通”。按照不同业务的具体需要优化电子政务流程,建立政府主动公开信息、政务办理痕迹信息和公共管理状态信息的实时共享机制,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跨部门业务协同。积极开发网上咨询办理、服务热线呼叫、现场自助查询等系统功能,为居民群众提供网络、电话和窗口服务关联组合的一体化社区公共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整合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各地应依托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加快统筹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和信息资源,原则上凡涉及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事项,均要逐步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集中办理。加快社区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推动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迁移或集成,最大限度精简基层业务应用系统、服务终端和管理台帐。在保证数据交换共享安全性的前提下,促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与现有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向基层转移职能,规范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范围、共享方式和共享标准,逐步丰富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服务信息,不断扩大社区政务事项的跨区域通办范围。

(三)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规划布局。各地要充分发挥市(地、州、盟)层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作用,集中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综合信息库,为街道(乡镇)及社区开展服务提供便捷渠道和技术支持。支持依托街道(乡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一站式”服务机构,统一提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咨询、办理和反馈服务。“一站式”服务机构的设施建设或改造应合理布局、科学分区、完善功能,方便居民群众办事。根据需要可以依托社区级综合服务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委托代办服务,增强社区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四)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运行管理。各地要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运行管理机制,明确管理主体和责任,原则上实行平台独立运行、业务归口指导的管理模式。制定完善信息采集制度,加强社区信息资源规划,明确社区信息采集标准,将社区场所、人员、事件等信息纳入采集范围,按照一数一源、集中采集、共享校核、及时更新的原则,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整合街道、社区层面管理服务力量,加强社区公共服务队伍建设,实行统一考核、调配和管理,实现同工同酬。强化服务队伍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能够较好地胜任“综合服务”的要求,推动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立健全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绩效考核和群众监督机制,积极引入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评估,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优先发展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体的系统应用,创新开发针对艾滋病人、精神病人、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特色服务。广泛吸纳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企业信息资源,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的有机融合和系统集成。完善社区服务信息推送机制,主动及时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信息和生活服务信息。加强多种网络接入手段间的结合和转换,大力发展各类信息服务载体和信息服务终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的综合服务。

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下,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协调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整体合力。各级民政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公安、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等部门做好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资源整合、设施布局和运行管理等工作,各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指导协调利用各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开展社区公共服务应用的顶层设计、平台构建、技术保障和评测评估等工作。

(二)完善筹资机制。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多元化筹资机制,加快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各地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整合政府各部门信息化建设资金项目,逐步提高社区信息装备条件和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采取财政补助等方式解决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经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通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和软硬件供应商在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降低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和维护成本,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适合社区需求的信息系统及终端产品。

(三)健全制度标准。加快制定全国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标准,规范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设施建设、技术支撑、运行管理和监督考核,切实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质量。研究制定全国社区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规范社区公共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服务方式、服务质量和服务评价,切实提高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居民满意度评价体系,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及时清理不利于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规章制度,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电子化办理。

(四)强化信息安全。增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网络、综合信息库和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充分利用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实现面向电子政务内外网与各级各类业务应用的身份认证、访问授权和责任认定等安全管理,为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提供安全保障。制定实施与系统应用紧密结合、技术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解决方案,加大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应用力度,配备相关技术力量,定期组织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确保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信息安全。加大对违章违法泄密行为的责任追究和惩罚力度,保护国家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五)坚持试点推进。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长效运行机制,以社区居民最关心和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为抓手,依托信息惠民国家示范省市建设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着力推进体制机制革新和制度标准创新。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推广力度,逐步扩大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地域覆盖和项目覆盖,将社区居民全员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服务范围。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要率先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9.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意见全文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问题,一些地方出现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的苗头,亟待加强引导。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4]4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有关要求,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和完善政府引导,统筹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有效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居民幸福感受,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突出为民、便民、惠民,推动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向城市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避免重建设、轻实效,使公众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因地制宜,科学有序。以城市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城市地理区位、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产业特色、信息化基础等,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综合条件较好的区域或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有序推动智慧城市发展,避免贪大求全、重复建设。
市场为主,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鼓励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投资和运营,杜绝政府大包大揽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可管可控,确保安全。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责任机制,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力度,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确保安全可控。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公共服务便捷化。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防灾减灾、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的信息服务体系,公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及时、高效。
城市管理精细化。市政管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社会诚信、市场监管、检验检疫、食品药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统筹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实现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精准化水平大幅提升,推动政府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生活环境宜居化。居民生活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水、大气、噪声、土壤和自然植被环境智能监测体系和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在线防控体系基本建成,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基础设施智能化。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运行管理实现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
网络安全长效化。城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基础网络和要害信息系统安全可控,重要信息资源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得到有效保护。 (四)加强顶层设计。城市人民政府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方案要突出为人服务,深化重点领域智慧化应用,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社会服务;要明确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利用、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准确可靠以及同步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完善法规标准等的具体措施;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布局。
(五)推动构建普惠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进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建设,普及应用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设具有随时看护、远程关爱等功能的养老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加快社会保障经办信息化体系建设,推进医保费用跨市即时结算。推进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居民健康卡、交通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和跨市一卡通用。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服务。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等公益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服务系统和旅游管理信息平台。
(六)支撑建立精细化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整合各类视频图像信息资源,推进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完善社会化、网络化、网格化的城乡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反应及时、恢复迅速、支援有力的应急保障体系。在食品药品、消费品安全、检验检疫等领域,建设完善具有溯源追查、社会监督等功能的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推进药品阳光采购。整合信贷、纳税、履约、产品质量、参保缴费和违法违纪等信用信息记录,加快征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和受理信访的网络平台,推进政府办事网上公开。
(七)促进宜居化生活环境建设。建立环境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预警应急系统和环境质量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污染源实施智能化远程监测。依托城市统一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拓展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发展面向家政、养老、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的信息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综合信息服务。推广智慧家庭,鼓励将医疗、教育、安防、政务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资源接入家庭,提升家庭信息化服务水平。
(八)建立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快建立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和城市消费需求与农产品供给紧密衔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
系。加速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大型工业企业深化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鼓励信息系统服务外包。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业,促进电子商务向旅游、餐饮、文化娱乐、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以及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领域发展。
(九)加快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宽带网络,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建设,全面推广三网融合。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等智能化改造,完善建筑数据库、房屋管理等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健全防灾减灾预报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全过程智能水务管理系统和饮用水安全电子监控系统。建设交通诱导、出行信息服务、公共交通、综合客运枢纽、综合运行协调指挥等智能系统,推进北斗导航卫星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发展差异化交通信息增值服务。建设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和仓储式物流平台枢纽,加强港口、航运、陆运等物流信息的开发共享和社会化应用。 (十)加快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与更新。统筹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加快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建立促进信息共享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完善信息更新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务部门信息共享和信息更新管理。各政务部门应根据职能分工,将本部门建设管理的信息资源授权有需要的部门无偿使用,共享部门应按授权范围合理使用信息资源。以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人口、法人等信息资源为基础,叠加各部门、各行业相关业务信息,加快促进跨部门协同应用。整合已建政务信息系统,统筹新建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共享设施,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网络化汇聚和统一化管理。
(十一)深化重点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城市人民政府要将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大力推动政府部门将企业信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综合交通、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将教育、医疗、就业、旅游、生活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支持社会力量应用信息资源发展便民、惠民、实用的新型信息服务。鼓励发展以信息知识加工和创新为主的数据挖掘、商业分析等新型服务,加速信息知识向产品、资产及效益转化。 (十二)加快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支持物联网在高耗能行业的应用,促进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能源利用智能化。鼓励物联网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等领域应用。加快物联网在城市管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民生服务、公共安全、产品质量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逐步形成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城市智能管理和服务体系。
(十三)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健康发展。鼓励电子政务系统向云计算模式迁移。在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广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云服务,支持各类企业充分利用公共云计算服务资源。加强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开发与利用,在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科学研究、交通运输等领域,创新大数据商业模式,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十四)推动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面向公众实际需要,重点在交通运输联程联运、城市共同配送、灾害防范与应急处置、家居智能管理、居家看护与健康管理、集中养老与远程医疗、智能建筑与智慧社区、室内外统一位置服务、旅游娱乐消费等领域,加强移动互联网、遥感遥测、北斗导航、地理信息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创新服务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新型服务。 (十五)严格全流程网络安全管理。城市人民政府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要同步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在重要信息系统设计阶段,要合理确定安全保护等级,同步设计安全防护方案;在实施阶段,要加强对技术、设备和服务提供商的安全审查,同步建设安全防护手段;在运行阶段,要加强管理,定期开展检查、等级评测和风险评估,认真排查安全风险隐患,增强日常监测和应急响应处置恢复能力。
(十六)加强要害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安全防护。加大对党政军、金融、能源、交通、电信、公共安全、公用事业等重要信息系统和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确保安全可控。完善网络安全设施,重点提高网络管理、态势预警、应急处理和信任服务能力。统筹建设容灾备份体系,推行联合灾备和异地灾备。建立重要信息使用管理和安全评价机制。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加强行业和企业自律,切实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十七)强化安全责任和安全意识。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明确城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害信息系统运营单位负责人的网络信息安全责
任,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维护等各环节工作人员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工作技能和管理水平。鼓励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信息安全认证服务,为保障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提供支持。 (十八)完善管理制度。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和审计监督体系,推行智慧城市重点工程项目风险和效益评估机制,定期公布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任务完成进展情况。城市人民政府要健全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监督听证制度和问责机制,将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推动电子政务和公益性信息服务外包和利用社会力量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发展便民信息服务。
(十九)完善投融资机制。在国务院批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内,各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城市人民政府要建立规范的投融资机制,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募集资金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严禁以建设智慧城市名义变相推行土地财政和不切实际的举债融资。城市有关财政资金要重点投向基础性、公益性领域,优先支持涉及民生的智慧应用,鼓励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对市政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本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要建立部际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各地区的指导和监督,研究出台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以及信息化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全过程监督管理。城市人民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细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 学 技 术 部公 安 部财 政 部国 土 资 源 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 通 运 输 部
2014年8月27日

10. 如何提高城市精细化水平贴心服务群众

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城市建设质量、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城市精细化管理是指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和社会自治等手段,通过城市管理目标量化、管理标准细化、职责分工明晰化等,形成以“精致、细致、深入、规范”为内涵的城市管理模式。当前,很多城市在推行精细化管理。实践表明,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把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城市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制定管理标准、建立标准化体系两方面内容。建立管理标准,就是按照执法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要求,在各部门建立管理标准,实现城市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就是在各部门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形成整体的管理体系,从服务工作流程、岗位工作要求、服务质量要求、质量评价考核等方面对城市管理行为进行规范。

阅读全文

与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是Z市精细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萝莉羊年限定 浏览:393
爱迪生观察什么发明了什么 浏览:864
供电方案有效期 浏览:684
马鞍山市麻将馆 浏览:609
sm2证书 浏览:655
汽车销售投诉比 浏览:951
成果用的手机 浏览:673
商标注册授权委托书 浏览:825
苏州市专利代理人薪资水平 浏览:527
工商局几号发工资 浏览:836
认缴年限多久合适 浏览:57
哇米诺商标注册详情 浏览:243
江发明被抢劫 浏览:770
上海信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
苏州注册商标公司地址 浏览:54
在淘宝如何投诉卖家 浏览:439
利川有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浏览:821
汕头市潮南区工商局 浏览:704
杭州麦下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浏览:3
志诚商标公司上班 浏览: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