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化协调发展的着力点
1、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河南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的产业结构,不利于“三化”协调发展,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把推动自主创新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继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进一步加快技术改造创新,为新兴战略支撑产业释放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省内资源与国际国内资源的产业对接与优势互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孕育和发展新的先进生产力。要兼顾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共同发展,以充分发挥河南的人力资源优势,保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2、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最主要的渠道,服务业发展滞后,必然抑制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而阻碍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各级政府与领导一定要把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的重要方面来认识。要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现代服务业具体方向。突出重点。就河南的具体情况来看,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加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农业的融合。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现代服务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3、积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河南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这种内在机制受到了城乡分割制度的制约。因此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必须打破分割,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交通、供水、流通、能源、信息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城乡统筹、区域共享。要建立健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此外,在当前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的背景下需要特别关注人才、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问题,尤其要努力促进人才由城到乡的流动,加大城市教师、医务人员、文化工作者支援农村的力度,鼓励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那些已积累一定资本或经验的外出打工者到农村服务、创业,为农村经济提供更多的人力与社会资本,以助推农业现代化。
4、坚持走产业城镇融合发展之路。只有产城融合,才能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空间和就业部门的双重转变,从而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因此,促进河南“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坚持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建设产业生态良好、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镇。要科学规划,同步完成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并与城镇规划协调衔接。要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按照整合资源、提升功能、强化特色、增强竞争力的要求,科学规划园区建设,使之成为外来投资的密集区和集约发展的示范区。要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城镇发展节奏和规模与产业聚集速度及程度有机结合。要坚持从河南人多地少、作为农业大省肩负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基本省情出发,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建管水平,着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
⑵ 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公共就业服务工作
庞长胜(博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山东滨州256500) 一、公共就业服务的内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概念、任务 国际劳工组织在《就业服务公约》中规定:“各国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公共的、无偿的职业介绍体系”。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是促进就业、调节人力资源市场和维护就业公平的有效措施,也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公共就业服务就是“由政府出资,向劳动者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既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也成为政府实施政策和社会化管理的窗口和工作平台,主要承担五项任务:一是对城乡所有劳动者提供基本、均等的就业服务;二是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援助性就业服务;三是对不同时期重点群体提供专门的就业服务;四是对用人单位用人提供通用性服务;五是承担就业和人才政策的具体实施,对就业与失业进行社会化管理,受政府部门委托,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基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服务等。 (二)社会作用 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在缓解社会压力、落实就业和人才政策、帮助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推动各类人才流动开发和配置“践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公共就业服务的地位作用根源于公众的需求,其第一要务就是在市场化的就业格局中满足公众的需求,即提供广泛、及时、可靠的信息并通过多种形式使供求实现对接。当然,随着就业格局的变化、就业形态多样化的延伸,公众需的范围也开始扩展到创业服务、培训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代理服务等公共就业服务的新领域。 (三)存在问题 当前,公共就业服务面临的问题很多,既有原来管理体制分割、职能不明等问题,也有工作经费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服务手段落后、人员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还有服务功能不强、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核心是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问题。人民群众希望得到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就业服务,政府希望实施高质量、高效率的就业管理和政策落实。 二、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一)落实再就业政策的现实需要 实践表明,无论是推动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还是实现就业工作的目标,都要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作用。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也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和服务对象的新需求。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主要抓手,面向就业困难群体,将新政策落实到基层,把再就业援助工作做好。 (二)适应劳动力供求变化的需要 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中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和技能素质不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给就业服务带来新的挑战。一是就业对象多元化,要求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现在服务对象扩展到了城乡所有劳动力,包括大学生就业、退役军人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一些特殊群体,如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员等。二是供求矛盾复杂化,要求服务功能完善拓展。三是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需求多样化,要求服务更加深入细致。这就需要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三)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能力建设的需要 解决就业问题的最高境界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从人口负担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而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是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和前提。在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同时,要从建立就业长效机制入手,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为人力资源开发奠定基础;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入手,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转换能力,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就业竞争需要;从完善、延伸和扩展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入手,全面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 (四)贯彻《就业促进法》的需要 新颁布的《就业促进法》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同时,还规定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总之,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与就业政策贯彻落实、就业服务水平提升、就业事业整体发展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实施紧密相连,是公共就业服务发展规律的要求,是人本服务的重要内容。 三、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措施 (一)完善平台建设,进一步夯实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基础 一是建立健全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 二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当地人力资源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县(区)人力资源市场和乡镇(街道)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要重点加强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城乡网络互联,向下延伸就业服务;要逐步推广网上职业介绍、网上求职登记、远程职业指导等服务项目,实现就业服务送到村,为劳动者提供优质、便捷的就业服务。 三是认定一批就业培训基地。按照评估验收条件,在县(区)和乡镇(街道)授匾挂牌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品牌基地、返乡创业基地、农村劳动力培训品牌基地,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管理规定,以基地为依托,就地、就近开展就业培训,减少农村劳动者参与培训和转移就业成本。 (二)加强就业服务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功能 1.强化制度建设,实现就业服务制度化。一是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服务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劳动者实名制就业登记,对无工作岗位或无承包责任地的城乡劳动者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统一进行失业登记;改革现行城镇人员就业和失业登记办法,创新城乡就业登记模式,取消城镇、农村“二元化”的就业登记制度,对本辖区人员均按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办理就业登记手续,使用统一样式的就业手册,实行统一标准的就业服务。二是建立健全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以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等人员为重点,做好调查摸底,把帮扶任务分解到乡镇(街道)、社区(村),确定专人负责,一包到底。坚持日常援助和集中援助相结合,要根据辖区具体就业情况,继续开展个性化就业援助,依托社区,对重点援助对象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实行“一帮一”、“多帮一”服务,切实做到“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形成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和培训制度。认真总结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和培训成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再就业专项资金资助制度,制订与服务绩效、实现再就业指标相挂钩的专项经费拨付办法,形成政府购买就业服务和培训成果的新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制度。整合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当前着重解决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经费不足和人员到位不在位的问题。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基础工作建设,实现基础台帐、工作职责、业务流程、服务规范、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六统一”,制定评估标准,实行验收制度。 2.以效率和质量为主旨,拓宽就业服务方式。一是坚持服务方式人性化。大力推行“诚心服务、真情相助”的人本服务理念,对包括被征地农民、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和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劳动者、随军家属等在内的重点扶持对象,开展承诺服务、配套服务、为就业困难人员排忧解难。二是坚持服务功能多元化。充分利用现有的就业服务机构和设施,最大限度地拓展服务功能,开展求职登记、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培训指导、咨询援助、招聘洽谈、就业援助、自主创业、档案托管、社会保险代理等“一条龙”服务。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规则,改进服务态度,实行“首问责任制”,为劳动者营造便捷、高效的求职环境。三是坚持服务手段信息化。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增强信息网络管理功能,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四是坚持服务队伍专业化。着重加强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政策和业务培训,开展“业务大练兵”活动,不断提高队伍的政策水平和经办能力。基层社区劳动保障管理员要实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上岗,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要逐步取得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或信息分析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 3.围绕就业服务“全覆盖”,推进就业服务社会化。一是服务社会化。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面向社会为各类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要加强硬件建设和软环境建设,拓宽服务功能,把本市的农村劳动力、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各类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以及外来流动人员等纳入服务范围。二是参与社会化。加强统筹规划,一方面引导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举办公益性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形成覆盖广泛、面向全社会的就业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坚持打击和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违法行为,组织开展职业介绍机构信用等级、“放心职业介绍机构”等评比活动,强化对各类民办职业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对其服务项目、内容、标准,实行公示制度。 4.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搞好保障措施的落实。一是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把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摆在统筹城乡就业的突出位置,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建立各级考核评估小组,吸收辖区内劳动保障方面的专业人员参加,对辖区内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按国家劳动保障部“六到位”的要求进行考核评估,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站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加大资金投入。 要把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通过整合资金、压缩一般性支出预算,从资金上保证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要解决好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办公经费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改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办公条件。 多年来的努力,全国已经形成了县区以上综合性服务机构、乡镇(街道)社区基层服务窗口以及涵盖就业培训、创业服务等实体,覆盖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和社区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实践中,正是由于公共就业服务不断地努力满足各类群体的需求,不断地努力改进服务,不断地为促进就业做出贡献,才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公共就业服务已成为政府履行促进就业职责的重要阵地,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直接手段,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⑶ 政务服务哪三化
法律分析: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法律依据:《关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将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涉企审批减条件、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完善中小微企业简易注销制度。实施工业产品准入制度改革,推进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生产准入和流通管理全流程改革。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制度化,进一步精减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和条件。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完善全国“信易贷”平台,扩大信用贷款规模,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度,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水平。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动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支持省级层面统筹开展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试点。全面实现公共资源全流程电子化交易。进一步完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和动态监测,编制发布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年版)。
⑷ 公共服务建设包括哪些
法律分析:公共服务建设包括:
1、建设设施,首先就是要满足交通的工程,这里面包括了公路,还有铁路建设,港口工程建设,还有能源工程。为了减少污染,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也是全球人民的共同目标,需要加强能源工程的建设。比如2010年在北部新建了变电所,能够满足东部城市对于电力的需求。
2、还要达到供水和排水的工程,改善了老城区的供水网络,进一步完善排水的设施,加强了水污染整治。当代社会对于信息工程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提高电话的普及率,要缩小乡镇与城市电话普及率的差距,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实现资源共享。
3、还要做到防灾减灾的工程,消防工程需要达到,这里面就包括了一些自然保护区,森林防范工作还需要加强。还有防洪工程,每年到了夏季,一些城市会受到洪涝影响,还要加强防震减灾的工程,人防工程也需要做到位。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第三条 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应当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支持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第五条 国务院根据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并调整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结合当地实际需求、财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制定并调整本行政区域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⑸ 政务服务中心开展基层三化建设调研工作
摘要 您好。
⑹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哪些内容具体应该如何操作
公共服务设施(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是由公共、服务和设施三个词语或者是公共服务与设施两个词语构成的合成词,是这些词语含义的整合。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全覆盖、质量全达标、标准全落实、保障应担尽担,非基本公共服务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
⑺ 新阶段扶贫开发中的“三化”指什么
“三化:规模化、社会化、集成化;
1、规模化:
围绕发展销售民族工艺品、林下产品、农村土特产品等特色产品,壮大茶叶、林业、果蔬、蚕桑、养殖等优势产业,村集体通过争取项目资金、盘活村集体资产;
入股与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企业合作的办法,指导各类组织规范运行,搭建农产品与外部市场连接的渠道,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2、社会化:
将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结合,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策基础上,成立集镇管理服务公司、管理协会等,通过收取管理服务费用:
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维护,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重建不重管”的现象,完善农村治理机构,实现集体经济收益,并将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服务党员群众,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
3、集成化:
针对部分村无资金、无资产、无资源、特色产业不突出、不具备区位优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较为困难的情况,昌宁县采取多种方式并存,采取异地发展、与私营业主合作、集体资源盘活、争取项目资金组建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办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7)公共服务就业三化建设扩展阅读
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还要做到四个结合:
1、是把扶贫开发与人口控制结合起来,将过高的人口出生率降下来;
2、是把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加大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生态保护力度,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3、是把扶贫开发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结合起来,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4、是把扶贫开发与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帮助贫困群众提升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⑻ 什么是就业服务“新三化”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就业服务制度化,就是要将就业服务纳入各级政府职责,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主要包括失业人员登记和免费就业服务、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和培训成果、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等四项制度。其核心是解决公共就业服务的长效机制问题。
就业服务专业化,就是要围绕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特别是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从而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做到功能多元化、服务人性化、队伍专业化、手段信息化。其核心是解决就业服务的水平问题。
就业服务社会化,就是要动员全社会的资源,推动就业服务工作在全社会普及提高,建设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的劳动力市场,做到面向社会服务、动员社会资源、接受社会监督。
⑼ 什么是公共服务社会化建设
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社会化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拓展公共服务外包、充回分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答服务方面的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状况,满足公民的直接需求,缓解和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客观需要;公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在要求;优化资源配置,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