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马鞍山英雄故事
1945年2月17日晚,云南小城沾益县的街道上还没有什么行人,一队穿着灰色棉军衣的青年军人列队从城市中穿过,两个小时后,他们到达郊外的沾益机场准备登上飞机飞赴印度。70年后,我们有幸找到了这些青年军人中的一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这位老人名叫海震东,从部队转业后在马钢工作了几十年,退休后一直生活在马鞍山。海震东1924年出生于河南省禹县。今年已经90岁高龄。老人年轻时接受了高等教育,1944年来到山西省西北工学院读书。当时的中国正在进行滇西反攻组织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为了扩大部队规模并提高部队兵员素质,1944年9月16日国民政府决定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响彻全国,海震东就是这十万人中的一员,他入伍后,在国内短暂训练了几个月后就登上了前往印度的飞机。海震东介绍到:“到印度要经过喜马拉雅山,大家都知道,那地方是很危险的,很多的飞机到那儿,甚至于和山峰一样低,从山峰缝里过去。”
飞机降落后,他们来到印度兰姆伽基地,正式开始接受美式训练。海震东老人被分配在中国驻印军暂编汽车一团,一团中有600名大学生,剩下400多人都是高中生。这些人也成为中国当时最为缺乏的技术兵种的主要兵源。老人回忆说,他们当时的教官是美国人,身边配有翻译,美国教官技能很强,要求严格,非常负责,两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就掌握了驾驶技术和简单的修理。海震东说:“两种课,一种是术课,一种是学课,学课就是在里面讲课,讲汽车构造,化油器怎么气化以后能开动啊,这是学课理论,然后就是上车,具体来操作,操作白天操作,晚上还要夜行车,他也要训练,也很认真。另外好的路可以走,很不好的路故意设点障碍,困难驾驶我们都学了。”
当时,国际上给与了中国抗战许多援助,但是能将这些物资运往国内的道路主要是通过中印公路,可是当时路有、车有,就是缺乏驾驶员。海震东描述到:“驾驶兵很缺,我们这些学生打仗也可以,但是安排打仗不是主要任务,主要是能运送国际援华物资,那是一条公路,这条路要汽车来运输。也就是能干这么点小事了,日本人不跟你打仗,我们就是怎么样能把国外援华物资转化为抗战力量就行了。我们国家最需要的就是这东西。”
海老在印度时曾多次执行运输任务,向国内输送吉普车和运送军火弹药。老人说:“一直从外国,从印度开到中国,这个是我们的指挥车,都是领导干部用的车,战地指挥车,第二个,大汽车,大汽车是运军火的,那都是十轮卡,我自己开过三次,从兰姆伽开到加尔各答。然后(海运)运到中国。对我来说,大汽车,小汽车,我都往国内运过。”
当时,海震东所在的车队并没有遇到过日军的轰炸,反而是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他们最大的敌人。老人继续说:“它(公路)起头的地方比较麻烦,你听这个名字就知道,野人山,鬼门关,那个地方是原始森林,从古以来,几千年没有人进去的那种森林。我们要在一米多高的地方才能建营地,不然下面的虫子都爬到你身上了,那满地爬的都是各种说不清的动物,那个虫子说不清,叫三足蛇,你们听这个名字怪。”
1945年7月8日,一列由80辆吉普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沿中印公路行驶。海震东就驾驶着其中的一辆,7月20日,他们到达了目的地昆明。正当他们准备投入到新的战斗中时,日本宣布投降。1946年,海震东从南京退役,回到西北工学院继续学业。毕业后,海老辗转来到马钢,成为了一名冶金方面的专家,一直为我国的钢铁冶金事业奋斗了一生。1958年7月9日,海震东还受到了毛泽东、李先念、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接见。海震东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就在马钢了工作了,一直干到‘十二五’,十二个五年计划就是六十年,一句话,我在马钢工作了六十年。为国家,我连半天的空闲都没有,我把我的生活由读到写到唱,读就是天天读书看报,写出来,最后唱出来。”
“男儿快意着先鞭,投笔从戎志最坚。出国远征何壮伟,飞越喜马拉雅山之巅……”
② 关于普宁洪阳方氏的历史
说到普宁就不得不说整个潮汕地区!~
据广东省地图册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普宁县,取名"普遍宁谧"之意.1993年撤县建市(县级市).全市面积1519平方千米,人口185.6万人,辖19个镇,1个乡,5个街办,市政府驻流沙镇.是广东省著名侨乡.
普宁位于广东省东部,潮汕平原西境,地理位置为东经115°43'--116°1',北 纬 23°05'--23°31',北回归线横贯境内北部,与北京同一时区。
揭阳是潮汕地区最早载入史籍的古县之一,和海阳、潮阳并称“三阳”。早在义安郡及后来的潮州郡之前,就有揭阳地和揭阳县的存在。习惯叫法称“古揭阳”,以别于设置独立行政区划后的揭阳县。夹义的揭阳县是设置于汉武帝元鼎六年(121),不过当时的揭阳县辖境比现在的揭阳大得多。19叨年潮汕地区分拆为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揭阳市统辖普宁、揭西、惠来,及增设的揭东县。揭阳榕城为揭阳市驻地。
普宁市
普宁辖境原属潮阳县的一部分。明嘉靖四十二年,朝廷下诏,从潮阳县分出洋乌、黄坑、戎水三个都置普宁县。万历十五年又割洋乌、戎水归潮阳县管辖,清初上述两都又重归普宁县管。因此,在不少旧存族谱中,谈到迁移地时,常把潮阳与普宁混为一谈。其实普宁黄氏是潮汕黄氏中重要的一支,全市有黄姓人口约15万多人,约占普宁全市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人口居第二位,仅次于陈姓。黄姓宗亲分布于全市。17个镇、2个农场。全市计有黄姓人聚族而居村落102个。有一村一姓者,也有与其他姓氏和睦共居的。据调查,居住于流砂镇的有马栅等12个村落;,居住于占陇镇的有西社的西南等8个村落,居住于大南山镇的有灰寨等6个村落,居住于梅塘镇的有泗坑等4个村落,居住于池尾镇的有高明等4个村落,居住于大坝镇的有半径等3个村落,居住于燎原镇的有埔上寮等3个村落,居住于洪阳镇的有雨堂等9个村落,居住于南溪镇的有篮兜等2个村落,居住于广泰镇的有山后等6个村落,居住于赤岗镇的有五福屿等3个村落,居住于麒麟镇的有南坡等8个村落,居住于南径镇的有磨石坑等7个村落,居住于下架山镇的有坡乌等5个村落,居住于石碑镇的有古岭等5个村落,居住于云落镇的有中央寨等5个村落,居住于里湖镇的有竹头等4个村落,居住于大池农场的有新星等3个村落,还有马鞍山场的里仁村等。其中人口5000以上者有流沙镇的东埔村等8个村,3000-5000人者有流沙镇的马栅村等11个村,1000-3000人者有云落镇的下新埔村等 25个村,500-1000人者有南径镇的磨石村等30个村,100-500的有洪阳镇的新安村等26个村,100人以下者有云落镇的神前坑等2个村。其中聚族而居人口最多的自然村是梅塘镇的泗坑村,近8千人,人口最少的是云落镇的上洞,仅60多人。
根据资料,普宁黄氏绝大部分属禾坪派,但因分布村落较广,世系较难理顺。现仅对几个主要世系进行阐述:
化公分派僚公世系:就已知材料,普宁属于化公分派僚公世系的黄姓村落有:普宁占陇镇西社黄氏、黄坑五福屿黄氏、兴仁乡班湖(今普宁市里湖)黄氏、坤头山黄氏、山后村黄氏、东堆黄氏、桂岭新乡黄氏等地。谱云:黄僚为峭山公10世,九传至黄侗叟,创潮阳直浦。后代子孙分居潮阳各地(普宁时属潮阳)。其分创普宁各乡简述如下:
占陇镇西社黄氏:
1世峭山公。
2世宁化公。
3世道公。
4世文公。
5世省察公。
6世春公。
7世仁公。
8世潜善公。
9世久养公。
10世寮公,创居梅州。
11世吉庆公。
12世日新公。
13世文焕公。
14世淑敬公。
15世德彝公。
16世伯九公。
17世礼卿公。
18世侗叟公,子二:皇甫、经德;黄经德曾被朝廷任为潮阳县知县,黄侗叟随子人潮,创居潮阳直埔都。
19世皇甫公,黄侗叟长子,曾以翰林学士致政,故其后代子孙尊称为“致政公”。宋末自闽人潮,卜居潮阳奉恩乡麻田麓之霞霖;有四子:松岩、松霍、松山、松涧。
③ 历史表格题
成语 时期 涉及人物
周公吐哺 西周初年 武王儿子成王,周公旦,召公
主要内容、含义 当时周公旦(武王弟弟)辅政,成王年幼,大家都说周公旦要反,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
有点像曹操的光脚迎许攸了,其实本身没什么意义,就是说他看待那时候的贤士很重以此来说明他也是一个贤能的人,当时的人认为,贤能的人很少做坏事的,这也是举孝廉的原因。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 大禹
主要内容、含义 内容是个神话故事,有点离奇,含义也没有什么,想看内容给你个网址去看吧 http://ke..com/view/2178.htm
天下归心 西周初年 武王儿子成王,周公旦,召公
主要内容、含义 晕倒,前边忘记补上了,其实这句的全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实就是说你要是像周公那样重视人才,天下的人都会向你靠近
问鼎中原 东周中期,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成王之后,楚庄王(成王之孙)
涉及人物 周定王 楚庄王,王孙满
主要内容、含义 说上古时期大禹治水之后,成为领袖,之后就铸造了九鼎镇守中原,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这时候楚国最是强大,代天子巡守,征服一个小国后,路过洛阳(当时叫洛邑)就问周天子鼎的重量,听说重量后就说:那九鼎有什么了不起呀?从楚国的仓库里随便拿出一点废铁就足够铸成九鼎。其实当时楚庄王有心平分天下,但是中原各国不同意
含义嘛,企图夺取天下,因为中原就是黄河中下游一带,也就是当时最繁华的地方,也是政治中心,后指疆域领土
无为而治 时期不好说,尧舜时期实施的就是这种政策,但是他们不知道这叫无为而治,系统提出的是老子,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之后,孔子赞叹尧舜时用到过。还有关于治国是在文景之治时期,因为文帝母亲和文帝刘恒都学的是黄老之学,所以一直用的是无为而治,之前汉惠帝时期曹参也用的是这种方法 ,所以人物,时期等的不知道怎么整理。
主要内容、含义:无为而治主要是说不要干涉百姓,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比较适合建国初期30左右,以后的王朝基本上都是这样
炎黄子孙 上古时期 炎帝,黄帝
主要内容、含义当时中原地区,有很多部落,只有黄帝和炎帝以及蚩尤的部落最强,蚩尤想要“大一统”,有统一就要有抵抗,所以炎黄就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之后黄帝又大败了炎帝,将两个部落融合起来,也达成了“大一统”,最后他们的部落的人就被称为炎黄子孙。
尧舜禅让 上古时期 尧.舜.禹
主要内容、含义 当时的领袖地位不是世袭的,而且能者任之,这个领袖就是几个部落联盟的主席,呵呵,领袖也是类似选举产生的,也就是大家推选候选者,之后考察,考察一段时间后,上任领袖快不能动的时候,上任领袖就可以指派给一个人,但是为了大家都心服口服,所以选的基本上都是能人,要不会给自己的政绩抹上污点,呵呵,这种任人唯贤的方法,就被称为禅让,其中又以尧舜时期禅让的都是明君而出名
因材施教 春秋末年战国 孔子
主要内容、含义:末年,百家争鸣,只有儒家没有大的作用,孔子只能教书,其中教了3000门人,又有72贤人,每个人的教育方法又不完全同,有人问原因,孔子就说因材施教,效果好,呵呵原话忘记了,含义呢,就是说为师者,应该这样做,不要千篇一律的教育,教育方法得因人(才)改进,可惜到现在2500年了,老师中学会的人真是。。。。。。。。。。
钻木取火 上古时期 燧人氏
主要内容、含义上古时期,人类一直没有办法抵挡寒冷,吃生食,直到偶然发现雷火后偶然实验成功才知道火的作用,但是当时人们不可能天天等着雷劈树吧。。。。有点像守株待兔(雷),O(∩_∩)O~有个不知名的人,通过钻木的方法或得了火,这个技术大大改进了人们的生活环境,饮食等,使人的寿命延长,好处是多多,所以这个人据说被选为领袖,还被称为燧人氏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前260) 赵国VS秦国 廉颇(后换为赵括)VS白起
主要内容、含义:当时著名的将领有秦国的白起,王翦,蒙家的什么忘记了,赵国的有廉颇,赵奢,李牧,其中;李牧、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赵奢也是能征善战之士,不过那是好像是死了,秦国和赵国打仗两位名将,打了个相持,而后秦国使用离间计,使赵括代廉颇。赵括,马服君赵奢之子,也叫马服子,战国时赵将。他只会空谈其父所传兵法,实际不能指挥作战。公元前260年,赵中秦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战死,四十余万赵兵尽被坑杀。
含义: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空头支票、夸夸其谈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 很多学派出现
主要内容、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含义没有什么,就是说当时思想没有束缚,各方面都有发展
立木为信 战国时期前356 秦国,商鞅,秦孝公
主要内容、含义:商鞅为了使大家相信他说的话,就做了个实验,以此来说明他是个讲信义的人,内容: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他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五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
含义没有,就是讲了件事情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前356 秦国,商鞅,秦孝公
主要内容、含义::太长了我给你个网址 http://ke..com/view/1138.htm
茹毛饮血 上古时期遂人氏之前
主要内容、含义
【解释】茹:吃。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
形容野蛮的生活
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 七国
主要内容、含义:太长了,背景也太多了,还是给你个网址。
http://ke..com/view/17797.htm
尊王攘夷 战国时期,齐桓公,周天子,管仲,
主要内容、含义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
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 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次年,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 664,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到公元前655,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
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大贡献。
打字打了好久,晕倒,真是多啊
④ 问题:“古九州”各州的名称和大概方位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称谓:九州、华夏、中华、神州、赤县
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九州之称,由来已久。“九州”原是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从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写作“A”,正象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当与《诗经·王风·关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古时降水丰沛,人们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为居住区域的名称,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阳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说,犹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类。“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泽”、“九薮”、“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确指,而应是虚指。所以从本意上讲,“九州”决非指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而当是众多有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的总称;由人之故,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犹“天下”、“四海”之谓。
到后来,“九州”终于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因在现有可靠资料中,具体的“九州”只见于战国,而未见于春秋,所以其时间可能在战国初期。
《周礼·夏官·职方氏》曰:“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逸周书·职方解》与《周礼》全同,考虑到《周礼》较有系统,很可能是《逸周书》抄袭的《周礼》。)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尚书·禹贡》:“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尔雅·释地》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杨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训》曰:“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兖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申土。”
《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总叙·州郡·第一引《河图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东曰阳州。”
上述材料虽然联系密切,但区别也很明显,尤其是前四条与后三条之间差异更大。如各条中均有弇州(或作兖州,弇、兖字通。《初学记》形讹作拾州),但前四条定位在济、河间,后三条则定位在“正西”;冀州、阳州(形讹作扬州、杨州,阳古作阳)也是如此。所以上述材料应当基本分为两派:前四条为一派,可暂称为《周礼》派;后三条为一派,可暂称为《河图》派。
《周礼》派各家虽然也略有差异,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统治范围,并且各州分布亦与汉晋分布大致相同,易于理解,并无多少疑点,疑点最多的是《河图》派。《河图》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东西部(或曰济、河之间),古来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范围岂不只限山东地区了吗?并且《河图》派有八个州均按以东南西北确定的八个方位分布着,正中则是冀州。
也有人撰文,论证了自黄帝始的先夏氏族和夏氏族可能都起于山东,夏代中晚期乃渐西迁至于河南的观点。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则《河图》派的诸种疑点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禹治水等活动的范围就在除胶东以外的山东地区,那根据茫茫禹迹所画的九州(虚指)自然就只能限于山东。后来(战国初期)九州具体化,如果明白真相的话(已有很多人不明真相了,如《左传·昭公元年》),学者仍会将它限于山东,在山东境内寻找要确定为州名的地名。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并且,《河图》派九州现在多能在山东境内找到地名来源。具体如下:
弇州,即今兖州。今市西30里有山名嵫山,大概因有奄国在附近,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为神话中日之所入。其上有神称弇兹,《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兹。”西海即古之大野泽,在嵫山之西。弇州之名盖源于此;台州(或讹作括州、柱州),《列子·黄帝》曰:“华胥氏之国在兖州之西,台州之北。”地难考实。或谓源于古台县,《山东通志》卷三十三·疆域志·古迹一·济南府·历城县条云:“台县古城,在县东八十里,春秋齐邑,汉置县,属济南郡。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为台侯。”在今济南市东北30里,但台、台二字古异,疑非;玄州,《庄子·在宥》曰:“尧……流共工于幽都。”《尚书·尧典》曰:“流共工于幽州。”玄、幽意同,或即幽州,地难考实。或作济州,泰沂山系之北古有济水流过(今为黄河河道),依此而名济州,亦通。薄州(一作咸州),山东东北部古有薄姑氏,《史记·周本纪》曰:“迁其(奄)君于薄姑”,在博兴县东北15里,薄州之名盖源于此。
阳州,为神话中日之所出,山东东部古有阳国,《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历代州城形势一云:“沂水县南有阳都城,古阳国。或曰,阳国本在今益都县东南,齐逼迁之于此。”齐迁之事见《春秋·闵公二年》。益都今有河名阳水,莱州古有阳邱山(《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八·莱州府云:“阳邱山在掖县东南三十里,亦名马鞍山。”(今名大泽山),都可能与阳国有关。阳州之名盖源于此;神州,《河图括地象》曰:“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地难考实,惟《姓苑》云:“琅邪有神氏”,不知是否有关;昂州(或作次州),地难考实;戎州,山东西南部古有徐戎,《左传·隐公二年》云:“公会戎于潜。”即是。戎州之名盖源于此。
冀州,位居正中。文献中言之较多,如《楚辞·离骚》曰:“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曰:“冀,九州中,谓今四海之内。”但均未指出具体所在。
现在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关系的恐怕就是黄帝和蚩尤了。《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使应龙攻之冀州之野,……遂杀蚩尤。”《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赤)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其它有关黄帝战蚩尤的材料还有,《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盐铁论·结和》:“黄帝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
赤帝即炎帝,又号大庭氏,在今曲阜市附近。空桑即穷桑,《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杜预注:“穷桑,少皞之号也。……穷桑地在鲁北。”穷桑很可能就是宁阳县与曲阜、泗水两县交界处的小山脉。黄帝所居,即轩辕之丘,《山海经·海外西经》曰:“轩辕之国在(此)[其北],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一曰]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一曰]在轩辕国北。”既曰“不敢西射”,则轩辕丘当在穷山西,“一曰”者并不可靠。穷山即穷桑,地在“鲁北”,可见轩辕之丘当在曲阜西北。《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曰:“封黄帝之后于铸。”铸后为蛇丘县治,在今泰安市西南夏张镇南故县村,正在曲阜西北。既封其后于此,可能此即古轩辕之丘所在,至少不会太远。涿鹿即蜀禄、烛龙、九淖,为古蜀族。《左传·宣公十八年》曰:“楚于是乎有蜀之役。”杜预注:“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在今泰安市西。可见这里远古确有蜀族。又《山海经·大荒北经》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谓烛龙。”章尾山即钟山,又名舂山、东山。笔者曾据《穆天子传》推证该山很可能即今蒙山山脉的主峰龟蒙顶。若果如此,则古蜀族当原在平邑县东北一带。
冀,金文作“B”正象双角鬼脸人形。中国古有崇鬼风俗,冀州当即鬼州之意。梁《述异记》卷上曰:“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首?],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正是鬼的形象。蚩尤被杀于冀州,看来应是被杀于他的老巢。赤帝、黄帝、穷桑、涿鹿既然都在汶泗上源,由此分析,蚩尤、冀州也应在汶泗上源范围之内。《述异记》又曰:“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山东地区蚩尤遗迹很多,并且也有蚩尤戏,据马德怀先生说:“早年山东泗水县民间保存了此项传统。”也可为证。
再具体说来,笔者曾据《穆天子传》推证洋水很可能就是流穿今新泰市境内的今柴汶河,为汶河的支流之一。关于柴汶河,学界有一定争议。依《水经·汶水注》,古柴汶河原名淄水,因流经柴县故城(今新泰市柴城村)北而“世谓之柴汶河”,但其源头并非今东周河,而是今羊流河。《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曰:“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成在今宁阳县东北90里,足证古柴汶河确名淄水,郦说当有所据。至于今东周河,《水经·洙水注》则以之为古洙水之源,西南流入泗水。但是今东周河与泗水之间隔有关山,不可能相通,也就是说今东周河不可能是古洙水的上源,而只能向西流注淄水(古柴汶河)。郦道元必是失察。至于《山东通志》言洙水之源在关山,且言小汶河(即今东周河)约在元明时汇夺淄水,那汇夺之前小汶河又流向哪里呢?总不至于自淤成渊吧?所以小汶河当自古就是淄水的一条支流,其名可能曾是洋水。《归藏·启筮》曰:“蚩尤……出自羊水,”如果羊水就是洋水,蚩尤又在汶泗上源范围之内,则羊水只能是以今东周河为源的今柴汶河,蚩尤只能在今新泰市境内。这是很有可能的。若果如此,冀州之地也就在今新泰市境内。
换个角度说,《汉书·地理志上》河东郡平阳县条应劭注曰:“尧都也,在平河之阳。”《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广弘明集·对傅奕废佛僧事》引古本《纪年》曰:“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由此可知,尧都平阳应无问题。那平阳又在哪里呢?查阅文献,古名平阳者共有四处:一在山西,《左传·昭公廿八年》:“赵朝为平阳大夫,”《水经·汾水注》引古本《纪年》曰:“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今临汾市治;一在河南,《左传·哀公十六年》曰:“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今滑县东南;两在山东,《春秋·宣公八年》曰:“城平阳。”今新泰市治;《左传·哀公廿七年》:“越子使后庸来聘,……盟于平阳。”杜注:“西平阳。”《水经·泗水注》引古本《纪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齐田肸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今邹城市治。
尧在河南并无证据,所以滑县之平阳为尧都的可能性很小,基本可以排除。尧在山东的证据则较多,因而新泰、邹城两处之平阳有一处为尧都是有可能的。进一步说,顾祖禹评论泰安州的形势曰:“州北阻泰山,南临汶水,介齐鲁之间,为中枢之地。山东形胜,莫若泰山;泰山之形胜,萃于泰安。由此纵横四出,扫定三齐,岂非建瓴之势哉!”而这种“介齐鲁之间,为中枢之地”的形势在泰安州中尤其体现在新泰县(现设市)。据考古学研究,山东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海岱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乃是鲁中南山地及其周围一带,新泰正处于该范围的中心位置。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尧虽然可能起于今菏泽地区,但设都于新泰一带,居中以驭四方却是极有可能的。就此而言,僻处西南的邹城是无法相比的,也就是说,如果尧在山东的话,其都平阳最大的可能是在新泰。尧在山西证据也较多,临汾之平阳为尧都虽不能完全肯定,但也无法完全否定。但既然尧在山东比在山西的可能性更大,证据也更多,那尧都平阳之在新泰也就比在临汾更具可能。综而言之,新泰的平阳最有可能是尧都。《左传·哀公六年》孔子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陶唐即尧的氏族,其在冀州既明,而都邑平阳最可能在新泰,也就是说古冀州最有可能是在今新泰市境内。
明白了这一点,《河图》派九州的分布十分均匀、冀州被称为“正中”的原因就好理解了。《河图》派九州说也就并非无稽之谈了。后来,据《孟子·万章上》说:“舜……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世本》曰:“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可知,舜、禹皆可能都于尧都平阳,皆可能都于今新泰市境内。今市西有禹村镇,历史悠久,为这种可能又提供了一条佐证。为什么要这样呢?当然是与新泰的地理形势(正中)有关了。近来学界已达成共识,周代所封夏后之杞曾长期居于今新泰境内。为什么会如此呢?恐怕是与禹可能都此有关!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疆域的扩大、对古史的遗忘,人们已经很难读懂实际保存了历史真相的《河图》派九州说了。于是便依据当时中国的版图来误读和改写它们,从而产生了《周礼》派九州说。甚至我们还可根据《周礼》派各家所保存的原貌的多少(如正东、正北、正西、正南、东南、东北等以方向定位置的词语)来大体判断其产生时间的早晚,即可能《周礼》最早、《吕氏春秋》其次、《禹贡》再次、《尔雅》最后。后来,邹衍又提出大小九州说,“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这恐怕就是邹衍既见两种“九州”说而又不能解其乖异,遂折中而言的结果。
⑤ 古人事情
唐朝:孟浩然抄 李白 李商隐 常建袭 王勃 崔颢 刘长卿 骆宾王 韩愈 王维 杜牧 张旭 王昌龄 韦应物 张九龄 李颀 沈佺期 裴迪 王建 张祜 朱庆余
北宋:李清照 晏殊
南宋:朱熹 杨万里
清朝:刘锡
⑥ 关于地名的传说
1、陈婆渡
传说宋代以前陈婆渡这儿有一条九曲江,与江、海直通,潮激卤浸,满目荒凉。后来一对姓陈的渔民夫妇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在三江口边搭了一个茅草棚,以捕鱼为生,成为这里的第一户人家。老汉夫妇在前江北岸搭起埠头,人称陈埠头。
有时见行人对河犯愁,陈婆就用自家小渔船为人免费摆渡。老汉去世后,陈婆就不再捕鱼,正式设渡方便行人。陈婆生前最大愿望就是造一座桥,可惜一直未成。死后当地人为纪念她,募款建桥,并把此地命名为“陈婆渡”,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2、吉林
古林旧称黄公林,相传是为纪念夏黄公而名。夏黄公就是黄石公,史传为鄞地之人。黄石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指点张良兵法,为考验张良品行,让张良在圯桥上替他三次拾履,最后才授以《太公兵法》,成就张良一番伟业。
3、公主坟
公主坟位于复兴门外大街街心花园中。据载,该坟埋葬的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顺治皇帝母亲的义女——孔四贞。其父叫孔有德,汉人,立下赫赫战功,顺治皇帝视他为开国良将。顺治九年,孔有德南征柳州,阵亡。孝庄皇后将孔四贞认定为自己的义女,留在宫中抚养,封她为和硕公主。
孔四贞自幼善骑射,通武艺,特赐继承其父“定南王”的王位,后嫁内务大臣孙延龄,并同往广西节制军务。孙后投靠吴三桂背叛清廷。孔四贞坚决反对孙、吴的叛逆行为,率兵讨伐,平息云南叛乱,康熙帝召她回京,并为她赐封王爵,成为清朝的一代女王。
孔四贞逝世后,清廷以隆重的葬礼相待,将她埋葬于此,并称之为“公主坟”。
4、苏州街
清朝的乾隆皇帝喜好外出巡防,有一次他带着自己的母亲一起去了。此行是去苏州,这也是皇太后第一次游访江南,大开眼界。回到皇宫后仍然对江南的美丽风景念念不忘,但由于年事已高,不能经常出游。
乾隆皇帝事母至孝,于是决定将从万寿寺一直到海淀镇的沿线大兴土木,建成了一条长达数十里的苏式商业街,俗称苏州街。
这条街道不仅修建得象苏州的街道,而且里面的买卖人也是乾隆皇帝从姑苏城中挑选出来的,可谓原汁原味。很可惜的是,这条街道在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的时候被焚毁,此后就名存实亡了。
5、苹果园
相传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太监比较得宠,揽到了很多私房钱,他于是在京西买了一大块地,种植各种瓜果。但可能由于水土的问题,这里只有苹果长得最好,于是他吩咐只种苹果。
就这样,京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苹果园。后来这里的苹果树被砍掉改成了农田,但这个地名却已经叫开,没有改变。
⑦ 勐库戎氏母树茶2020年生产几批次
3批次。
勐库茶是指以云南勐库云南大叶种新叶为原料,经过传统工艺加工制作而成的普洱茶。
勐库镇国土总面积为475.3平方公里,境内山多坝少,山区面积占99.55%,坝区面积仅占0.45%,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河谷交错、山峦起伏,河沟纵横,条条溪流汇集南勐河,南勐河贯穿全镇37公里。把勐库镇分为东西两半,境内有最高海拔是3233米的大雪山,最底海拔为1040米勐库大河与回雷河交汇的大河湾。勐库的地形为两山夹一河一坝,两山指邦马山与马鞍山,一河指南勐河,一坝指勐库坝。邦马山与马鞍山对峙,南勐河流经两山之间,勐库人习惯上以南勐河为界,将南勐河东边的称为东半山,南勐河西边的为西半山。马鞍山在河东,勐库人称为东半山,邦马山在河西,勐库人称为西半山。适宜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优良的勐库大叶群体茶种。1957年和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举行的两次会议,都审定勐库大叶茶种是全国优良茶种。1962年4月原临沧专员公署勐库茶叶科学研究所,根据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通知,派员到勐库生产茶区的公弄、小户寨一带采集样品,第一次对勐库大叶群体茶种做了区分命名,即命名为:勐库大叶绿茶、勐库大黑叶茶、勐库大长叶茶、勐库大长叶茶、勐库大圆叶茶、勐库小黑叶茶共五种。
⑧ 王氏祖谱辈份:传,成,文,光,兆,玉,廷,是哪支
太多了,而且各地各分支都不一样。给你一些参考吧。 王氏派语(王灿前整理) 1、摘自《楚伪王氏》11修族谱 王门孟伯主修 民国32年 善庆堂 13册 派语: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 傅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 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 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摘自:《王氏四修族谱》37卷 首上中下 五锡圭主修 民国35年 太原堂 40册 派语: 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 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 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 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 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 方来受命旌。 3、摘自:宁乡鸟石王氏6修支谱20卷,民国28年,太原堂,20册,28.8×17.1派语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 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摘自:《王氏四修族谱》12卷首末,民国32年,太原堂 16册 派语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 修礼立义,守本安常 兴家成业,锡庆致祥 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摘自:湖南益阳《王氏四修宗谱》21卷首 王碧林主修 民国13年太原堂木活字本 11册 派语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 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 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 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 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 老谱历传派语: 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 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6、王氏续修支谱8卷,民国癸酉年,太原堂,存7册,30.5×19.8缺卷3 派语 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 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 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开,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 ,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7、摘自《王氏族谱》光绪十二年 文德堂 派语 二房车礁旧派序:宗派始均千,卽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 第联 二房鸭头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德万承雄永,志朝明文焉,武兴家国盛,思昭四 第联 二房西陂滩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纲政,用世万兴天。单懋崇宏盛,思昭 甲第联 三房马鞍山旧派序:钧千万仲福,景世新任碧,丹泉大国宗,先仕荣华家,思昭甲第联 四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四第联 五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良榜伯明天,贞万单湖广,尚兴继承焉,念宗祖显达,思昭甲第联 六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定百季景然,仕得文思万,世崇兴绍先,显继宗行永,全昭早第联 七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文九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 八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文允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 九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 茂元公伯万,允本盛兴明,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 九房七星台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师金彦太古,子兴胜崇绵。孔孟儒风大,思昭 甲第联 8、摘自:《楚伪王氏八修族谱》民国癸未 太原堂 派语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 傅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 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 熙朝荣后彦,宝树植庭槐 9、摘自湖南浏阳 《王氏族谱》 8卷 王克如主修 民国壬子年槐荫堂木活字本 8册 派语 凿石支派字: 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 南华案山支派字: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10、摘自《长沙王氏六修族谱》11卷首3(3有之5)末,王兆琨主修 民国38年,德瑰堂铅印本 19册 派序: 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 (前十四派序不能成句,自十五世国字派起编成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 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 忠厚傅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11、摘自《王氏支谱》 派语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齐,青箱延世泽,储俊隶金闺 12、摘自湖南常德《 王氏家乘》 10卷首 王玉山等纂修 光绪20年 德符楼12册 派语 (东阳十甲)成龙致世时,永大钦朝思,言事道心立。 (东阳二甲)成龙致世时,詹汝秉曰化,言事道心立 (东阳三四)成龙致世时,一大□□应,言事道心立 (东阳九甲)成龙致□□,廷时一齐国,言事道心立 (慈利县城)成龙玉本□,之守国仕□,锡朝万邦永 (王家湾) 芳成祖乐□,永本廷然良,国事道惠大 (坪潭等处)成龙致祖景,□月大廷世,希起永士立 13、摘自:《硕旧王氏重修族谱》 不分卷 道光14年, 2册 派语 声振朝堂,世德传芳 求志达道,大显家邦 14、湖南益阳《王氏四修通谱》9卷首,王成功等修,民国36年,木活字本,107册 派语 家政以成,本在修身,行端秬立,化洽祥呈,善为楚宝,儒作国珍,典型克绍,动业能宏,承 恩锡命,显新扬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 15、湖南湘乡《牢田王氏续修族谱》39卷首末 王忠恒纂修 民国7年,亲亲堂 木活字本 2 0册 派语: 原订编排,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 又:世业绍前德,诗书裕后昆,修齐为国本,名教耀芳声。 16、湖南安化《王氏续修族谱》7卷首上下,王沛生等主修 光绪戊年,三槐堂,木活字本, 9册 派语 续修旧派语:派傅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 ,益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增。 续修新派语: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禄位自能申 ,家声傅必盛,前武克相绳。 17、我们王家自南宋初年(公元1127年)先祖王均彝从江西迁入湖南平江至今已传27代,我家 祖宗王旭公是三槐堂王佑公的三子(佑公三子懿、旦、旭)。我们的辈别可能不一样,我们的 是: 均千万仲福,景世新昌宗,汉楚尚朝添,希嘉近绍先,思昭甲第联,徽猷原有自等等等等,我 是原字辈又叫王原铭 18、永承宝烈,允纪嘉光,尚景时泰,宗汉克昌,华廷兴振,德及遐方( 王剑) 29、我原藉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镇长石何仙庙跟新屋王家,原有王氏宗祠, 宗谱己不存 ,只知堂号:植本堂,家谱尚存,堂号:承启堂 只知第十六世起 排行字辈是:久大观光 奕 世传芳 继承启绪,希望知情族人 互相联系 增进乡谊 20、上启进文思,丹大升朝国,有成献正印,四海龙鲤锦(王文君) 我支谱字:英学志国德 泽起逢文世 有庭韶荣日 明仕继登朝 22、我们是太原王氏,王十郎的后代,据传王大郎在山东,字辈如下: ?校友传家政,诗书献国恩,依冠联甲第,事业造槐庭, ?忠信辉先烈,培然玉厚礅,堂中需桂柏,禄位震乾坤。 23、我们是安徽省寿县一三槐堂王姓的一支, ?我们现在能记得的辈份是 ?亭街珍穗庆 ?家世永安康 ?有学传宗远 ?景德继续长 24、“大化如春日 芳时显盛宗 英雄豪俊杰 世代永兴隆 功业辉云汉 文章映斗宸 鸿规开继起 介寿字天申”我希望搞清太原王氏迁徙到南昌再分支到浏阳之间地过程。我手头有一部族谱 25、摘自《白水王氏族谱》,太原堂,朝应其廷上,宗昌定见祥,云福多善庆,奕世绍书香。 26、摘自《慈溪半奥王氏宗谱草谱》,积善家道隆,树德斯衍庆。孙会济其美,桂兰联以芳, 崇源维绍述,立志在显扬。安康承泽永,敦厚继世长。 27、《赣榆王氏家谱》,三槐堂,“景裕。彩庭建厚德,全家大吉祥。青松若翠珠,锦秀乾坤 常。” 28、清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王佐倌编修的安徽《高仓王氏族谱》中记载:高仓王氏自明 代洪武年间的魁公起,即使用字辈:“族自魁公来五百有余岁矣,越道光壬寅,始刊印谱,沿 前人旧班行,一韵一翻,未尝增续,今亦因之。但再续两韵,寓有承启之意焉,盖幸望继之者 。”文中所说的“班行”即字辈谱,也称行第。《高仓王氏族谱》所载的“旧班行”是: 仕魁祖德尊,人文振王门。志廷惠正仁,尚思应万春。永佐盛朝国,方显祖宗兴。 自明初魁公的“魁”字辈,传500年,到清光绪年间的王佐倌“佐”字辈,已传20代。光绪二 十三年所修的族谱,又增续20字的“新班行”: 修齐敦孝友,辅弼笃忠贞。承继延朱绪,贤良世代生。 29、山西《太原王杨氏支谱》(清同治木刻本) 〔统派〕富贵戎开宗清,忠厚宽平纯懿,端严简直廉明。 〔支派〕百代衣冠庆满堂 〔统派〕似续前徽永,诒谋召吉祥。德超珠玉美,品重芷兰芳。礼乐遵周鲁,经纶轶汉唐。功 成名愈盛,千叶发馨香。 30、浙江鄞县《蛟川王氏宗谱》(清光绪木刻本) 〔本支行名歌〕 天文大元道,伯嘉尚世宗。储学功成久,德高智广崇。安康振善吉,荣盛维思同。英俊继懋秀 ,福祚锡其中。礼义治家法,朝廷名昌隆。 〔本支行次歌〕 追叙本源迩,祖训遗泽长。绳蛰千万亿,寿禄庆封疆。雍睦纲领整,歌颂海波扬。兰芳与桂馥 ,言顺绵书香。后天共济美,蜚声迪忠良。 31、广东谱宁县王姓字辈谱 〔族号〕海广天宽,山高水长。龙腾凤舞,芝秀兰香。文武蔚起,国家祯祥。积善余庆,万世 永昌。 〔书号〕开贻厥孙,谋燕翌子。纪志述事,敦伦饬纪。世德作求,遐福降尔。荣祖耀宗,诵扬 书史。 32、广东广州、南海王姓字辈谱(其先来自江西云都) 祖宗文昌永,声若海国扬。世传开百粤,万载衍其祥。 〔左昭·名上之次序〕日兆嘉维敏,章华国尚珍。芳名垂远著,懿德庆长新。积善传孙子,定 昭福祉臻。 〔右穆·字上之次序〕启发仲景隽,文心达性天。高才光海宇,立场继渊源。试汝登科第,簪 缨奕社绵。 33、福建同安松柏林王姓字辈谱: 太原一本,姓卜三槐万春;魁名永耀,文章万国重新;精忠笃孝,尔其克家敦伦。 34、福建同安由礁社王姓字辈谱: 一二三四五,光宗伟继天,子祺行仕志,臣愿学良贤,仁义礼智信。 35、江西南城王姓辈谱:必得朝源国家乃兴 36、湖北天门王姓字辈谱:天门王家邦,盛才学克全。 37、新加坡江兜王氏世系,源于福建省福清县江兜乡,而其祖先又来自福建南安县石鼻尾。新 加坡江兜王氏一直采用祖先厘订的字辈谱取名,其字辈谱的文字与福建江兜乡完全一致,其字 曰: (名谱)希孔孟学,常志圣贤,显祖荣宗明世德; (字谱)述尧舜道,惟存孝悌,振声绍武裕孙谋。 据资料,新加坡江兜王氏各房,现多已传至“声”字辈与“绍”字辈。“声”与“祖”同辈, “绍”与“荣”同辈,其区别在于取自名谱或字谱。 38、福建福鼎县某地1977年重修的《太原郡王氏宗谱》的字辈谱是: 〔新增名行〕青缃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联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宝贵,硕士必优先 。民主新时代,和平喜盈添。祖泽垂千载,敦伦庆奕年。 〔新增字行〕克俭承前绪,存行启后延。子孙传进步,礼义广义田。丕达流芳长,显耀福长绵 。日月开祥兆,星辰曙旭全。光辉齐秉现,朗曜照上乾。 39、南渡中沙支第17世至第28世的12代的的字辈为"一永文尚,远惟国天,廷家乃德" 40、江苏楼王镇谱载邦汉公支规定第16世以后的字辈为"嗣丰功伟烈,效明哲仁贤"。 41、江苏海门王雨平反映该谱的字辈为"思古成家顺,德能信士其" 42、湖北汉川马口镇油河乡,文德承家远,诗书训子闲。才名辉楚域,槐絮卜长年 希望对你有用!
⑨ 天下九州是指那几个州,他们分别包括哪些地区
中国九州】 [编辑本段]1.九州探究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ya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中的第220首》)
九州之称,由来已久。“九州”原是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从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写作“A”,正象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当与《诗经·王风·关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古时降水丰沛,人们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为居住区域的名称,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阳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说,犹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类。“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泽”、“九薮”、“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确指,而应是虚指。所以从本意上讲,“九州”决非指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而当是众多有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的总称;由人之故,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犹“天下”、“四海”之谓。
到后来,“九州”终于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因在现有可靠资料中,具体的“九州”只见于战国,而未见于春秋,所以其时间可能在战国初期。
《周礼·夏官·职方氏》曰:“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逸周书·职方解》与《周礼》全同,考虑到《周礼》较有系统,很可能是《逸周书》抄袭的《周礼》。)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尚书·禹贡》:“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尔雅·释地》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杨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训》曰:“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兖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申土。”
《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总叙·州郡·第一引《河图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东曰阳州。”
上述材料虽然联系密切,但区别也很明显,尤其是前四条与后三条之间差异更大。如各条中均有弇州(或作兖州,弇、兖字通。《初学记》形讹作拾州),但前四条定位在济、河间,后三条则定位在“正西”;冀州、阳州(形讹作扬州、杨州,阳古作阳)也是如此。所以上述材料应当基本分为两派:前四条为一派,可暂称为《周礼》派;后三条为一派,可暂称为《河图》派。
《周礼》派各家虽然也略有差异,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统治范围,并且各州分布亦与汉晋分布大致相同,易于理解,并无多少疑点,疑点最多的是《河图》派。《河图》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东西部(或曰济、河之间),古来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范围岂不只限山东地区了吗?并且《河图》派有八个州均按以东南西北确定的八个方位分布着,正中则是冀州。
也有人撰文,论证了自黄帝始的先夏氏族和夏氏族可能都起于山东,夏代中晚期乃渐西迁至于河南的观点。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则《河图》派的诸种疑点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禹治水等活动的范围就在除胶东以外的山东地区,那根据茫茫禹迹所画的九州(虚指)自然就只能限于山东。后来(战国初期)九州具体化,如果明白真相的话(已有很多人不明真相了,如《左传·昭公元年》),学者仍会将它限于山东,在山东境内寻找要确定为州名的地名。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并且,《河图》派九州现在多能在山东境内找到地名来源。具体如下:
弇州,即今兖州。今市西30里有山名嵫山,大概因有奄国在附近,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为神话中日之所入。其上有神称弇兹,《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兹。”西海即古之大野泽,在嵫山之西。弇州之名盖源于此;台州(或讹作括州、柱州),《列子·黄帝》曰:“华胥氏之国在兖州之西,台州之北。”地难考实。或谓源于古台县,《山东通志》卷三十三·疆域志·古迹一·济南府·历城县条云:“台县古城,在县东八十里,春秋齐邑,汉置县,属济南郡。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为台侯。”在今济南市东北30里,但台、台二字古异,疑非;玄州,《庄子·在宥》曰:“尧……流共工于幽都。”《尚书·尧典》曰:“流共工于幽州。”玄、幽意同,或即幽州,地难考实。或作济州,泰沂山系之北古有济水流过(今为黄河河道),依此而名济州,亦通。薄州(一作咸州),山东东北部古有薄姑氏,《史记·周本纪》曰:“迁其(奄)君于薄姑”,在博兴县东北15里,薄州之名盖源于此。
阳州,为神话中日之所出,山东东部古有阳国,《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历代州城形势一云:“沂水县南有阳都城,古阳国。或曰,阳国本在今益都县东南,齐逼迁之于此。”齐迁之事见《春秋·闵公二年》。益都今有河名阳水,莱州古有阳邱山(《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八·莱州府云:“阳邱山在掖县东南三十里,亦名马鞍山。”(今名大泽山),都可能与阳国有关。阳州之名盖源于此;神州,《河图括地象》曰:“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地难考实,惟《姓苑》云:“琅邪有神氏”,不知是否有关;昂州(或作次州),地难考实;戎州,山东西南部古有徐戎,《左传·隐公二年》云:“公会戎于潜。”即是。戎州之名盖源于此。
冀州,位居正中。文献中言之较多,如《楚辞·离骚》曰:“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曰:“冀,九州中,谓今四海之内。”但均未指出具体所在。
现在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关系的恐怕就是黄帝和蚩尤了。《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使应龙攻之冀州之野,……遂杀蚩尤。”《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赤)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其它有关黄帝战蚩尤的材料还有,《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盐铁论·结和》:“黄帝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
赤帝即炎帝,又号大庭氏,在今曲阜市附近。空桑即穷桑,《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杜预注:“穷桑,少皞之号也。……穷桑地在鲁北。”穷桑很可能就是宁阳县与曲阜、泗水两县交界处的小山脉。黄帝所居,即轩辕之丘,《山海经·海外西经》曰:“轩辕之国在(此)[其北],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一曰]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一曰]在轩辕国北。”既曰“不敢西射”,则轩辕丘当在穷山西,“一曰”者并不可靠。穷山即穷桑,地在“鲁北”,可见轩辕之丘当在曲阜西北。《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曰:“封黄帝之后于铸。”铸后为蛇丘县治,在今泰安市西南夏张镇南故县村,正在曲阜西北。既封其后于此,可能此即古轩辕之丘所在,至少不会太远。涿鹿即蜀禄、烛龙、九淖,为古蜀族。《左传·宣公十八年》曰:“楚于是乎有蜀之役。”杜预注:“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在今泰安市西。可见这里远古确有蜀族。又《山海经·大荒北经》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谓烛龙。”章尾山即钟山,又名舂山、东山。笔者曾据《穆天子传》推证该山很可能即今蒙山山脉的主峰龟蒙顶。若果如此,则古蜀族当原在平邑县东北一带。
冀,金文作“B”正象双角鬼脸人形。中国古有崇鬼风俗,冀州当即鬼州之意。梁《述异记》卷上曰:“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首?],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正是鬼的形象。蚩尤被杀于冀州,看来应是被杀于他的老巢。赤帝、黄帝、穷桑、涿鹿既然都在汶泗上源,由此分析,蚩尤、冀州也应在汶泗上源范围之内。《述异记》又曰:“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山东地区蚩尤遗迹很多,并且也有蚩尤戏,据马德怀先生说:“早年山东泗水县民间保存了此项传统。”也可为证。
⑩ 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母亲
孟母 最知书达理的母亲
相传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岳母 最爱国的母亲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 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
孝庄文皇后 最睿智的母亲
孝庄文皇后,一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出生,一十三岁时,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皇太极。十七世纪初,明王朝衰落,东北女真族崛起。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国。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北伐蒙古、南征朝鲜,并于明崇须九年(1636)称帝,国号清,建元崇德,奠都盛京,与明朝遥相对峙。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叛明投清,于是清军铁骑奔突入关,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清军追击下瓦解。九月十九日,清宗室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劲骑,护送清幼生从盛京迁居北京。十月一日黎明,古老的皇城装点一新,上午已时,皇极殿前鞭鸣三响,钟磐交鸣,韶和典乐徐徐奏起。年仅六岁的小皇帝福临,即位。清王朝统治中国二百五十年的历史,就从这里拉开帷幕。然而。这个小皇帝,并不理解这高高御座和声声欢呼的含义,只有坐在他旁边的那位头戴凤冠的青年妇女,面色凝重,她就是小皇帝的母亲、后世称为孝庄文皇后。
佘太君 最坚强的母亲
折太君(误称余太君),名赛花,西京大同人,乃后周四镇节度使折从阮之孙,永安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户衣)之女。折太君自幼随父折德(户衣)镇守府州,善于骑射,配与北汉名将杨业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马武艺拥熟,深知兵法,辅佐杨业屡立战功,官居云州观察使,号称杨无敌。后来在征辽之时,潘美挂帅,杨业为先锋之职,不意潘仁美向怀私怨,包藏祸心,逼孤军而临绝险,陈家峪矢尽力穷,番将则乌屯云集,遂致全军皆陷,杨业被俘,三日不食而亡。清朝光绪年间《岢岗州志》所述:“杨业妻折氏。业,初名刘继业,仕北汉,任犍为节度使,娶折德(户衣)女。后归宋,赐姓杨。折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后杨业战死于陈家谷,潘美、王(亻先)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辩夫力战获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为民。”又《保德州志》云:“折太君,宋永安军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户衣)女,代州刺史杨业妻。性警敏,尝佐业立战功。后太平兴国十年,契丹入寇;业进兵击之,转战至陈家峪口,以无援兵,力屈被擒,与其子延玉皆死焉。太君上书陈夫战殁,由于王(亻先)违制争功。上深痛惜,沼赠业太尉,除王(亻先)名。”宋太宗下诏“故云州观察使杨业,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 (死后)赠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以(《宋史·杨业传》)。杨业为国捐躯之后,折太君又协助长子杨延昭抗辽立功,累任崇仪副使、江淮南都巡检使、知定远军、保州(保定)缘边都巡检使、本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杨延昭戍边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宋史)宋朝皇帝真宗也赞扬地说:“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杨延昭病逝军中,终年57岁,河朔之人多望延昭灵枢痛哭流涕,悲声直上九霄。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从狄青南征有功,授兴州防御吏、知泾州,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部虞侯,卒后赠同州观察使。杨家将从杨业之父杨信到孙杨文广,祖孙四代驰骋疆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堪称“一门忠烈”,折太君正是杨家将的中流砥柱。虽然正史上对折太君没有作更多记载,但是折太君那深通兵书、久战沙场、忠心爱国、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广大人民脑海之中。她指挥杨家将英勇杀敌的可歌可泣之英雄业迹,已经达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深度。后来的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学习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编演了评书、小说和戏曲剧目,其中以戏曲剧目广为流传。
孝圣宪皇后 最幸福的母亲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生于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七年),满洲镶黄族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十三岁时入侍雍和宫邸,为雍王胤祯之侧福晋。一次,雍王患时疫,病情严重,几乎丧命,钮枯禄氏侍奉殷勤,煎汤熬药,无不周到。雍王康复后,对其尤有钟爱。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皇四子弘历于雍和宫邸。弘历十二岁时随父雍王初侍康熙帝,宴于牡丹台,康熙帝见皇孙弘历聪颖过人,十分喜爱,便接至皇宫去读书,亲自抚养,并称弘历“是福过于予”;连声称钮祜禄氏是有福之人。为此,钮枯禄氏更得雍王的恩宠。雍王登基为雍正帝,先封钮祜禄氏为熹妃,进而晋为熹贵妃。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密建皇储,将弘历名字书写好,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弘历二十五岁即帝位,根据雍正帝遗命,母以子为贵,封熹贵妃为皇太后。乾隆帝视其为国母,有言必遵,有一次大后偶然提及顺天府东有废寺当重修,乾隆帝立即遣员拨款修盖,并告诫宫监,今后有事应事先看出,不应让太后劳神指派。乾隆在位期间三次南巡,三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谒东陵,猪木兰,皆奉陪太后同行。平日与其左右不离,遇万寿节必率王大臣行礼庆贺,六十、七十、八十庆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别是太后八十万寿,年已六十的皇帝还彩衣蹈舞,承欢膝下。使太后享尽了人间的“福、禄、寿”。《裕陵神功圣德碑文》中言乾隆帝“事孝圣宪皇后四十二年,晨昏问侍,扶掖安辇,极尊养之,隆祝厘让,善至于终身。”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八十六岁的太后驾薨,举国致哀,尊徽谥号定为“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孝圣宪皇后”,葬于泰东陵。
打了这么多字 多给点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