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公共就业服务工作
庞长胜(博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山东滨州256500) 一、公共就业服务的内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概念、任务 国际劳工组织在《就业服务公约》中规定:“各国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公共的、无偿的职业介绍体系”。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是促进就业、调节人力资源市场和维护就业公平的有效措施,也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公共就业服务就是“由政府出资,向劳动者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既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也成为政府实施政策和社会化管理的窗口和工作平台,主要承担五项任务:一是对城乡所有劳动者提供基本、均等的就业服务;二是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援助性就业服务;三是对不同时期重点群体提供专门的就业服务;四是对用人单位用人提供通用性服务;五是承担就业和人才政策的具体实施,对就业与失业进行社会化管理,受政府部门委托,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基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服务等。 (二)社会作用 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在缓解社会压力、落实就业和人才政策、帮助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推动各类人才流动开发和配置“践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公共就业服务的地位作用根源于公众的需求,其第一要务就是在市场化的就业格局中满足公众的需求,即提供广泛、及时、可靠的信息并通过多种形式使供求实现对接。当然,随着就业格局的变化、就业形态多样化的延伸,公众需的范围也开始扩展到创业服务、培训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代理服务等公共就业服务的新领域。 (三)存在问题 当前,公共就业服务面临的问题很多,既有原来管理体制分割、职能不明等问题,也有工作经费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服务手段落后、人员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还有服务功能不强、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核心是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问题。人民群众希望得到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就业服务,政府希望实施高质量、高效率的就业管理和政策落实。 二、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一)落实再就业政策的现实需要 实践表明,无论是推动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还是实现就业工作的目标,都要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作用。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也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和服务对象的新需求。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主要抓手,面向就业困难群体,将新政策落实到基层,把再就业援助工作做好。 (二)适应劳动力供求变化的需要 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中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和技能素质不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给就业服务带来新的挑战。一是就业对象多元化,要求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现在服务对象扩展到了城乡所有劳动力,包括大学生就业、退役军人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一些特殊群体,如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员等。二是供求矛盾复杂化,要求服务功能完善拓展。三是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需求多样化,要求服务更加深入细致。这就需要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三)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能力建设的需要 解决就业问题的最高境界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从人口负担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而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是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和前提。在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同时,要从建立就业长效机制入手,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为人力资源开发奠定基础;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入手,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转换能力,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就业竞争需要;从完善、延伸和扩展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入手,全面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 (四)贯彻《就业促进法》的需要 新颁布的《就业促进法》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同时,还规定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总之,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与就业政策贯彻落实、就业服务水平提升、就业事业整体发展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实施紧密相连,是公共就业服务发展规律的要求,是人本服务的重要内容。 三、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措施 (一)完善平台建设,进一步夯实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基础 一是建立健全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 二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当地人力资源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县(区)人力资源市场和乡镇(街道)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要重点加强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城乡网络互联,向下延伸就业服务;要逐步推广网上职业介绍、网上求职登记、远程职业指导等服务项目,实现就业服务送到村,为劳动者提供优质、便捷的就业服务。 三是认定一批就业培训基地。按照评估验收条件,在县(区)和乡镇(街道)授匾挂牌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品牌基地、返乡创业基地、农村劳动力培训品牌基地,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管理规定,以基地为依托,就地、就近开展就业培训,减少农村劳动者参与培训和转移就业成本。 (二)加强就业服务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功能 1.强化制度建设,实现就业服务制度化。一是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服务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劳动者实名制就业登记,对无工作岗位或无承包责任地的城乡劳动者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统一进行失业登记;改革现行城镇人员就业和失业登记办法,创新城乡就业登记模式,取消城镇、农村“二元化”的就业登记制度,对本辖区人员均按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办理就业登记手续,使用统一样式的就业手册,实行统一标准的就业服务。二是建立健全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以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等人员为重点,做好调查摸底,把帮扶任务分解到乡镇(街道)、社区(村),确定专人负责,一包到底。坚持日常援助和集中援助相结合,要根据辖区具体就业情况,继续开展个性化就业援助,依托社区,对重点援助对象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实行“一帮一”、“多帮一”服务,切实做到“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形成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和培训制度。认真总结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和培训成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再就业专项资金资助制度,制订与服务绩效、实现再就业指标相挂钩的专项经费拨付办法,形成政府购买就业服务和培训成果的新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制度。整合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当前着重解决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经费不足和人员到位不在位的问题。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基础工作建设,实现基础台帐、工作职责、业务流程、服务规范、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六统一”,制定评估标准,实行验收制度。 2.以效率和质量为主旨,拓宽就业服务方式。一是坚持服务方式人性化。大力推行“诚心服务、真情相助”的人本服务理念,对包括被征地农民、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和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劳动者、随军家属等在内的重点扶持对象,开展承诺服务、配套服务、为就业困难人员排忧解难。二是坚持服务功能多元化。充分利用现有的就业服务机构和设施,最大限度地拓展服务功能,开展求职登记、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培训指导、咨询援助、招聘洽谈、就业援助、自主创业、档案托管、社会保险代理等“一条龙”服务。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规则,改进服务态度,实行“首问责任制”,为劳动者营造便捷、高效的求职环境。三是坚持服务手段信息化。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增强信息网络管理功能,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四是坚持服务队伍专业化。着重加强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政策和业务培训,开展“业务大练兵”活动,不断提高队伍的政策水平和经办能力。基层社区劳动保障管理员要实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上岗,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要逐步取得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或信息分析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 3.围绕就业服务“全覆盖”,推进就业服务社会化。一是服务社会化。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面向社会为各类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要加强硬件建设和软环境建设,拓宽服务功能,把本市的农村劳动力、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各类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以及外来流动人员等纳入服务范围。二是参与社会化。加强统筹规划,一方面引导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举办公益性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形成覆盖广泛、面向全社会的就业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坚持打击和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违法行为,组织开展职业介绍机构信用等级、“放心职业介绍机构”等评比活动,强化对各类民办职业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对其服务项目、内容、标准,实行公示制度。 4.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搞好保障措施的落实。一是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把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摆在统筹城乡就业的突出位置,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建立各级考核评估小组,吸收辖区内劳动保障方面的专业人员参加,对辖区内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按国家劳动保障部“六到位”的要求进行考核评估,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站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加大资金投入。 要把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通过整合资金、压缩一般性支出预算,从资金上保证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要解决好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办公经费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改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办公条件。 多年来的努力,全国已经形成了县区以上综合性服务机构、乡镇(街道)社区基层服务窗口以及涵盖就业培训、创业服务等实体,覆盖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和社区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实践中,正是由于公共就业服务不断地努力满足各类群体的需求,不断地努力改进服务,不断地为促进就业做出贡献,才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公共就业服务已成为政府履行促进就业职责的重要阵地,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直接手段,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贰』 就业服务中心两清三建工作进展情况
摘要 一、工作开展情况
『叁』 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到底是干什么的
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就是一切直接为劳动就业服务的部门,综合构成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我国劳动就业跟务机构,除各级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外,还有各主管部门和各基层单位的劳动工资部门和劳动服务公司(集体企业管理处或就业服务处)。
直接的就业服务机构有各级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和其所属的就业服务局或劳动服务公司,乡镇街设立劳动就业服务站。基础的就业服务机构是各级主管部门和各单位的劳动服务公司(集体企管理处或就业服务处)。
间接的劳动机构有各部门、各单位的劳动工资部门,还有政府所属的计划、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就业眼务机构和劳动就业服务体系。
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保障了我国劳动就业工作健康而有序地发展,推进了劳动制度的深入改革,在稳定经济、稳定政治、稳定社会,为生产建设服务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劳动者同生产的物质条件相结合,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提供劳务,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对于就业方式,有3种,即劳动部门介绍就业、组织起来就业或自谋职业、高等学校毕业生由国家根据生产建设的需要以及本人的专长和志愿进行安排。
对于各单位劳动力的再分配,采取劳动调配方式进行。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就业。
『肆』 什么是“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主要有哪些服务内容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是指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县、乡两级公共就业(包括人力资源市内场)和社会保障综合容服务场所,主要负责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面试洽谈、政策咨询、享受就业政策申请审核经办、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申报缴费、人员变更、资格认定、待遇核发、社保关系转移、政策咨询、宣传服务、档案保管、数据存储等服务。
『伍』 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总结
创新社区社会管理工作总结会议发言
我市开展社区建设10年来,已建成社区240个,其中:三区110个,四县130个,基本实现了市区、县城、乡镇人口集中区域居民的社区化管理。社区已成为我市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载体,在开展居民自治,保障居民民主权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各种新问题不断出现,基层社会管理的难度空前增大,我们只有不断创新社区社会管理服务观念和制度,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不断优化社区组织结构
1、实现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全覆盖。要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工矿企业所在地、新建住宅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建工作,实现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全覆盖。
2、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的委员会。调整充实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的委员会设置,建立有效承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各类下属的委员会,切实增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和协助乡镇(街道)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3、选好社区各级管理服务负责人。选齐配强社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推动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新格局。
4、健全社区工作专业服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建立社区服务站(或称社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等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社区的行政性事务和专业化帮助居民的工作。
二、不断完善居民自治体系
1、不断健全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如居民自治章程、居规民约、居务公开民主管理规定、财务管理制度等。创新公开形式,畅通干群之间的沟通渠道。
2、严格依法搞好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通过选举,凝聚民心,形成社区归属感和参与感,选出居民满意的干部;强化对新任社区干部的培训提升,增强其依法开展居民自治、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和能力。
3、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乡镇(街道)干部联系社区制度,增强联系干部对社区工作的指导,防止社区干部违反法规民意独断专行;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规范社区干部行为和工作作风,培育廉洁为民的社区“两委”班子;落实并适当提高社区干部报酬及办公经费,确保社区建设各项工作有钱开展;充实社区工作力量,增大从优秀社区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的比例。
4、充分发挥居民监督委员会的功能。通过去年底的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我市已全面建立了村(居)民监督委员会,并逐步建立健全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接下来,重点是落实好制度,发挥好监委会的监督作用,保证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监委会“三权制衡”,良性互动;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5、坚决遏止和扭转社区行政化倾向。根据社区的性质定位,梳理社区服务内容,分离出不属于社区业务范围的工作项目,让社区回归到以开展居民自治为主要工作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社区自治组织才有更多的精力放到加强社区管理,更好服务居民上来。
三、大力整合社区管理服务资源
1、推进共驻共建。广泛开展社区同驻社区企业、单位、协会等的共驻共建活动,寻求驻区企业、单位、协会等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发挥其工作优势和资源优势,提供资金、智力和人力帮助,促进社区建设发展。
2、健全志愿者队伍。整合社区志愿者队伍,建立符合社区居民需要、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人数力争达到居民总数的10%,并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环境。
3、充分发挥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主体,既要保证社区居民享有社区服务,更要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可通过各种群众组织、兴趣小组、坝坝会、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寓教于乐,形成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工作的良好局面。
4、引进社区社会工作专业机构。针对社区特殊群体(如流动人口、残疾人、老年人)等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引进人员、资金、项目等,用专业方法改善社区服务,努力使公共产品和服务惠及每个社区居民。
四、努力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1、推进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把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居民家庭和社区组织的网格化对接,保证社区组织更加方便快捷地服务居民,尤其要强化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的服务网络建设。目前,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已经纳入了我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2、鼓励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服务业。以民生工作为重点,加快推进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尤其是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鼓励社区居民开办小型社区服务业。如干洗店、美容美发店、面馆、茶馆、废物回收利用点等,就近方便居民生活,带动就业,以不断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在社区范围内开设专业服务机构。如幼儿园、社区医院(门诊)、药房、家庭式养老院、社区文体设施等,乡镇(街道)和社区可以为其让渡部分利益,在双赢原则下推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
3、支持社区组织开办经济实体。在服务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创办经济实体,增加社区组织的经济收入,可以有效缓解社区资金缺乏的问题,推动自治组织实现持续发展。
总之,充分挖掘和发挥社区的社会管理功能,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将立足于民政部门工作职责范畴,积极指导社区开展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
『陆』 雄安新区“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开展针对性公共就业服务”具体如何实施
春风行动。2019年2月—3月,通过多渠道收集发布就业岗位信息、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宣传就业政策等措施,帮助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
民营企业招聘周。2019年4月,重点面向民营企业,开展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的供需对接活动,为民营企业招聘用工提供服务。
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帮扶活动。2019年5月第3个周日,针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残疾人,通过开展政策宣讲、上门送岗、专场招聘等服务活动,帮扶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实现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2019年8月—9月,面向2019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服务活动。
金秋招聘月。2019年9月,面向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开展就业服务活动,促进各类用人单位招聘用工。
就业扶贫行动日。2019年10月17日,面向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开展就业服务活动。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2019年11月下旬—12月上旬,面向2020届高校毕业生及往届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服务活动,促进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柒』 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公共就业服务指的是政府通过研究和发布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及提供咨询、帮助等各种方法版和手段的综合权运用,充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或雇主联系的媒介,便利劳动者的就业过程,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和运行,促使全部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和使用。根据世界各国劳动力市场理论与运作的实践,公共就业服务的方法和内容主要有职业介绍、就业咨询、研究和发布信息以及就业帮助等。
我国2000年11月颁布施行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中将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界定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包括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训练、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服务和其他服务内容。受实际条件限制,从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上来说没有西方发达国家充实和广泛,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主要针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以及就业困难群体。
『捌』 如何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如何完善我国的就业服务体系
1、健全就业服务机构,强化服务功能。
(1)健全各类服务机构,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健全服务机构时,不仅要注意建立纵横贯通的服务网络结构,而且要从便于为劳动力需求双方提供服务的需要出发,认真考虑机构设置的布局。以职业介绍机构为例。职业介绍组织是劳动力市场的常设机构,它有政府办的,也有非政府办的。从政府办的职业介绍机构看,现有部分城市的市、区(县)、街道三级职业介绍机构,其结构基本合理,可以逐步向全国各地区推广,但在实践中要注意向区、街道一级的基层工作机构倾斜。另外,为了方便求职者,职业介绍机构一般应设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公共场所,例如日本的职业介绍机构就都设在超级市场或地铁站口,这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问题,但却反映出他们的服务意识。
(2)加强人员配备。在当前就业服务工作亟待加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把个人素质、理论水平、职业修养等较高的公务员配备到职业介绍机构。培养一批既有职业介绍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掌握国家就业方针政策,以及能熟练操作现代办公设备的专职工作人员,提高现有职业介绍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3)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重点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创业指导、就业信息提供、技能培训、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等功能。尤其是各个公共服务机构要能够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鉴定申报、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一站式”就业服务。
2、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
通过网络发布、媒体发布等多种形式,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信息发布渠道,充分满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就业信息的需求。如近年来,青岛市先后投资930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欢迎。
3、推进服务规范化和制度化。
在英国,职业介绍机构通常都具有鲜明的服务宗旨,周到的服务条件,多种多样的服务内容和高标准的服务规范。我国职业介绍机构要吸取其它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严格遵守《职业介绍服务规程》,健全工作制度,明确职责范围,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规范职业介绍服务,更好地帮助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促进就业。
4、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
在国际上,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其职业介绍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很少采取类似招聘洽谈会这样大规模的方式,多数国家职业介绍机构的主要工作方式是:经常派信息员到企业去,对来登记的求职人员进行分类,然后对供需双方的条件进行分析,将合适的求职者推荐给企业。事实证明,这样的职业介绍方式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为就业困难群体采取结对帮扶等形式,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优惠的就业援助和服务。
5、进一步规范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
针对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及其活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统一职业介绍服务评估、职业介绍服务标准、职业介绍收费标准、职业介绍从业人员资格、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的纪律规范,以制止非法中介行为,保障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合法权益,把职业介绍行为纳入规范化的轨道,维护劳动力市场的正常秩序,为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6、实现失业保险、失业救济、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的一体化。
由于失业保险、失业救济、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出现了险性就业、就业效果不好、失业救济发放不合理等许多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逐步实现失业保险、失业救济、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的一体化。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科学编制职业培训规划、完善培训政策,改进培训形式,充分调动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