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义务教育学校如何强化弱势学生群体优先享公共服务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日前印发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以下简称《管理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指出,新颁布的《管理标准》在保障学生权益中,强化了弱势学生群体享有公共服务优先原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进一步体现提升学生生活技能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
三是整合了相关管理条目。我们吸收各地各校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对《管理标准(试行)》中少量存在重复、交叉的条目进行了统筹整合,调整了相关任务内容和具体要求,使管理职责、管理任务、管理要求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更为科学、合理,既明确学校内涵管理中的底线要求,又给各地及学校留下了充分的自主管理和探索实践空间。
四是聚焦细化了有关要求。在保障学生权益中,强化了弱势学生群体享有公共服务优先原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进一步体现提升学生生活技能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中,更加突出师德和教学教研能力建设;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中,细化了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具体要求;在营造和谐安全环境中,进一步强调构建体制机制、增强实战演练和确保学校合法权益;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中,进一步体现从严治党、依法治校的要求。
⑵ 学校的服务中心管理制度怎么写
为加强校园饮食服务管理,提高饮食卫生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广大师生的饮食卫生安全和正常生活秩序,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卫生管理
1、组织措施
总公司成立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小组,成员由总公司分管领导、饮食服务中心及办公室、采购部、医疗服务中心负责人组成,负责落实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严防食物中毒,确保师生就餐安全。
建立学习制度,加强对职工食品卫生知识教育,学习和掌握食品卫生法规及常识,不断强化卫生意识,提高职工讲卫生的自觉性。
2、执行标准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2)严格执行卫生、商业等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食品加工、销售及饮食业卫生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
(3)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学校饮食卫生安全工作的文件精神。
3、个人卫生
(1)不留长发、长指甲、长胡子,做到“四勤”: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
(2)上岗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保持整洁、卫生的饮食服务形象。
(3)上岗不准吸烟、赤脚,不准穿拖鞋、背心,不准穿工作服上卫生间。
(4)岗前、便后应洗手。
(5)每年应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持卫生合格证上岗。
(6)患有肝炎、肺结核、皮肤病、痢疾、伤寒等传染性疾病者不准从事饮食工作。
4、餐厅卫生
(1)地面、餐桌、坐凳、电器设备、窗、墙壁等保持整齐、清洁,无油污、无灰尘。
(2)餐厅保持通风好、光线好,就餐环境舒适、优雅。
(3)防蝇、防尘设备齐全,定期消毒灭蝇,防止传染病。
(4)售饭用具、食品容器、售饭台保持清洁,菜有防蝇罩,主食品有盖布,并保持干净。
5、操作间卫生
(1)地面保持清洁,门窗明亮洁净。
(2)各种炊具、用具、操作台摆放整齐,生熟分开,成品隔离存放,并有明显标记。餐具做到: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五保洁。
(3)灶台清洁,调料盆放置有序。炊具经常洗刷,要求达到木见本色、铁器发亮。
(4)所有机械用完后及时进行保养、擦拭,并保持清洁。
(5)冰箱、冰柜、保鲜柜专人管理,经常检查,定期除霜,生熟食品分开存放,柜内无异味。
(6)生菜上架,先洗后做。
(7)水池保持清洁,素池、荤池分开,上下水道畅通,排水沟定期清理,无垃圾、无异味。
(8)门窗有防蝇、防尘、防鼠设施。室内通风、光线好。
6、环境卫生
(1)食堂周围环境卫生区干净,无杂物、无死角。
(2)食堂周围墙壁干净,无乱贴乱画,乱搭乱挂。
(3)洗碗池清洁,上、下水畅通。
(4)剩菜、剩饭倒人滑水桶,每天清除,滑水桶加盖。
(5)炉渣、垃圾等及时清理,做到一日三清,垃圾倒到指定位置。
(6)环境卫生采取“四定”:定人、定物、定时间、定质量。划片分工、包干负责。
7、仓库卫生
(1)仓库要有防鼠、防蝇、防潮、防火、防盗等措施。
(2)仓库要及时整理清扫,做到地面无垃圾,货架无积灰,物品摆放整齐有序。
(3)严把入库关,凡腐败、变质、生虫有毒、有害食品不准入库。
(4)库存食品按类别上架存放,粮食存放应隔墙高地15公分以上。各种调料容器加盖,并有标记。
(5)出库物品做到先进先出,易坏先用,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
(6)仓库内严禁存入易燃、有毒物品,禁止存入其它杂物和私人物品。
8、总结评比
饮食管理中心每周对各食堂检查2—3次,每月总结评比一次,公布评比结果,对评出的卫生清洁单位悬挂流动红旗或贴“清洁”标志。
二、伙食管理
1、饮食管理中心督促各食堂定期公布主、副食市场价格,食堂饭菜份应份量充足,价格合理,真正质价相符。
2、食堂经营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饮食行业规范和岗位职责要求办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使用文明用语,挂牌微笑服务,严禁态度生硬或使用服务忌语。
3、食堂要增加花色品种,满足不同层次就餐人员的需要。要求:
(1)主副食品高、中、低档比例3:4:3。
(2)早餐主食6种以上,副食6种以上。
(3)中餐主食8种以上,副食20种以上。
(4)晚餐主食10种以上,副食20种以上。
4、烹饪制作过程要严格规范,保证卫生,不断提高饭菜质量。做到:
(1)蒸、煮、烤、烙、煎、炸食品配比得当、味美可口、造型美观;
(2)稀饭、豆浆、八宝粥等浓度适当;
(3)蒸包、煎包、水饺、馅饼等各种馅料味道鲜美,切配、加工合理,卫生干净,注意营养搭配,做到色、香、味、型俱佳。
5、节水、节电、节煤、节气,节约原材料,爱惜设备、工具,努力降低伙食成本。
6、加强检查督促,饮食服务中心每周对各食堂检查2—3次,每月召开2—3次学生座谈会,征求学生对食堂服务工作的意见,每月总结评比一次,公布评比结果,对评出的“优质服务食堂”悬挂流动红旗。对评出的质量差、服务差、卫生差“三差”单位及时予以处罚。
三、采购
1、统一进购的大宗物品,如米、面、油、调料类等,应在总公司饮食服务中心监督下进货。蛋、肉类、蔬菜、酱油、醋等调料品原则上到生产单位、厂家或批发市场进货,保证质量,严禁采购伪劣物品。
2、所购物 (食)品,必须有严格的验收、入库、签字等手续。
3、原则上当天采购当天使用,但对于大宗物品,食堂仓库可保持2—3天库存量,条件允许时可适当增加库存量。
四、预防食物中毒措施
1、食物中毒的特点
(1)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5—10月份,尤其是6月份,由于气温和湿度等自然条件,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其次是9月份,由于气温由热转凉,放松了对食物中毒的预防。
(2)发病急。食物中毒潜伏期短,一般在进食后数分钟或数小时最迟数十小时内发作。
(3)发病与饮食有关。所有中毒的病人在发病前都吃过相同的致病食物,吃者发病,不吃者不发病,并且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高烧等。
(4)没有传染性。
2、食物中毒的原因
(1)食品未烧热煮透、外熟内生,未达到全部杀灭细菌的温度,致使粘染在食品上的细菌未被杀死,食后引起中毒。
(2)食品本身腐败变质,引起中毒。
(3)食品本身有毒,引起中毒。
(4)操作污染。包括生、熟食品交叉污染,盛放食品的容器生熟不分,刀、砧、抹布等用具生熟不分,以及炊事人员加工食品后未洗手消毒又操作熟食等,都可对食品造成污染。
(5)食品放置时间过长,使粘染在食品上的细菌大量繁殖,食后引起中毒。
(6)操作人员因患某种传染性疾病带菌,通过食品传播疾病或引起中毒。
3、食物中毒的预防
(1)食品从业人员严格执行卫生制度,保证食品卫生。
(2)防止食品污染。生热分开,防止交叉污染;炊事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操作前应洗手、消毒;炊具应消毒;操作人员应定期体检,有传染病的应立即隔离或调离。
(3)经营食品坚持“四不”制度,即采购员不买腐烂变质的原料,保管员不收腐烂变质的原料,加工人员不做腐烂变质的原料,炊事员不卖腐烂变质的食品。
(4)控制细菌繁殖。主要从时间和温度上采取措施:新鲜食品要及时加工;对一时用不完的易腐食品,要进行低温保藏;已烧好的熟食菜看尽量缩短存放时间,最好现做现吃。
五、仓库管理
1、保管员全面负责仓库管理工作。
2、凡进库物品必须清点、过秤,核对单据后及时登记入帐。
3、凡出库物品必须清点、过秤,并由经办人登记签字才能出库。应遵守“先进先出”的出库原则发放物品。
4、库存物品要有隔离地,摆放整齐,并有明显的进库日期标志。
5、要有防鼠、防蝇、防尘、防潮、防火等措施。
6、严禁存放易燃、易爆、有毒物品,禁止存放与库存无关的其它杂物。
7、严禁闲杂人员进入库房。
六、例会
1、每周下午召开食堂办公会议,由食堂负责人(经理)主持,全体员工参加,主要议题是总结本周工作,查找问题,落实改进措施,明确下周工作内容和要求。
2、每月举行1—2次劳动纪律和饮食卫生安全教育及培训活动。
3、各食堂每月要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及时通报食堂工作情况,听取学生对食堂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七、员工考勤
1、根据各岗位工作特点,确定上下班时间,实行考勤签到制度,职工上、下班必须在签到表上签写本人姓名及上、下班时间。任何人不得代签,发现一次罚款20元。
2、请假需经食堂负责人(经理)批准,必须填写请假条,经批准后方可离岗,特殊情况来不及填写请假条的,事后必须补填假条,无故不请假按旷工处理。
3、迟到、早退1—5分钟,罚款5元;6分钟—1小时,罚款10元;1小时以上罚款20元;一个月内迟到、早退累计4次 (含4次)以上,按旷工一天论处。
4、旷工:旷工半天扣发半月工资,旷工一天扣发当月全部工资,旷工两天扣发两个月全部工资,依此类推。旷工达十五天者予以辞退。
以下情况视为旷工:
(1)无故不到岗或擅自延长假期的;
(2)未按规定程序请事假的;
(3)未经批准的假期;
(4)其它按考勤规定应列为旷工的行为;
5、事假、病假:事假、病假须于当天上班前由本人或家人电话告知食堂负责人(经理)。
6、擅自离岗:工作期间,擅自离岗10—30分钟,罚款5元;30分钟—1小时罚款20元;超过1小时按旷工半天处罚;售饭时擅自离岗,按以上标准双倍处罚。
八、奖罚条例
(一)奖励
1、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在一学期内模范执行规章制度,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
2、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带领食堂一班人使食堂效益明显提高的;
3、积极探索伙食改革工作,其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实施的;
4、为保护食堂财产,积极与坏人坏事作斗争,避免损失的;
5、抵制歪风邪气,检举揭发徇私舞弊的;
6、在某项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
以上每项分别奖励50—200元。获多项奖励人员按最高奖项领取。
(二)处罚
1、衣帽不整洁,穿戴不齐全,不佩戴工作证者,一次分别罚款5元。
2、语言不文明,使用服务忌语者,一次罚款20元;出言不逊,开口骂人者(不管什么理由),一次罚款50元,另罚直接领导20元。
3、动手打人者 (不管什么理由),写出书面检查,罚款100—200元,情节严重者,当事人还要承担对方医疗费及其它一切费用,直接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正式工停职检查,停职期间工资、奖金全部扣除,临时工予以辞退,另罚直接领导50元。
4、售饭姿势不端正,如趴台、脚蹬凳(桌)子、叉腰、抓头、吸烟等,一次罚款5元。
5、服务不热情、不主动,售饭不分轻重缓急,慢条斯理,一次罚款5元。
6、用手直接售馒头、包子、油条等食品的,每次罚款10元。
7、违章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卫生筷的,每次罚款50元。
8、在微机售饭系统工作正常情况下收现金的,除没收现金外,每次罚款20—100元。
9、采购人员要以积极负责的态度采购物美价廉的物品或材料,如实报帐,如果购买价格、数量与报销价格、数量不一致,一次罚款100—500元。
10、把好卫生关,做到不购、不收、不做、不售各种腐烂变质食品,否则,查明原因,对当事人处以100元罚款;造成就餐人员呕吐、腹泻等情节较轻者,写出书面检查,对所有当事人分别罚款200元,并承担受害人全部医疗费,临时工予以辞退;造成食物中毒情节较重者,对所有当事人罚款500—1000元,除承担医疗费及其它一切费用外,还将追究其刑事责任。
11、饭生、馍生、面条生、卤面生、饭焦糊、馍碱大碱小等,分别罚款10元。
12、菜洗不净、菜生、菜糊等,分别罚款五元;调料使用失误,料搭配不当造成菜的味道不美,颜色不鲜者,分别罚款10元。
13、如果因供火不足或停火采取其它办法炒菜时,造成食品生或糊者,一次分别罚款30元,一个月内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类似情况,当事人本月岗位工资全部扣除,并写出书面检查。
14、因思想不集中,工作失误,违反操作规程,造成机械或电器损失,要照价赔偿,造成人员伤亡者,当事人应负全面责任,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责任。
15、要爱护一切公共财物,凡人为造成公共财物损坏者,除照价赔偿外,还要罚款50元。
16、要节约粮食,节约物品,节约水电,爱惜材料,否则,视情节轻重一次罚款10—100元。
17、食堂卫生由食堂管理员负责安排打扫、整理。要包干到人,经常检查,如检查不合格,对管理员与责任人一次分别罚款10元。
18、饮食服务中心员工要搞好团结,互相协作,积极工作,对推诿扯皮影响工作者一次罚款30元;对传播闲言碎语,挑拨离间,影响团结,除进行教育外,另罚款50元。
19、仓库保管员要加强库房管理,防火、防鼠、防盗、防霉烂,对工作失职造成损失者给予30—1000元罚款。
20、因机房工作人员工作失误,造成微机售饭系统不能正常使用而影响售饭的,一次罚款50—500元。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者,视情节给予严肃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21、食堂主任休假需请示中心经理,食堂工作人员休假需请示食堂主任,不经允许不得休假,否则按旷工处理,炊事人员原则上不准借班、替班,若确需借班、替班的,需由食堂主任批准,否则每人罚款10元。
22、遇事不冷静,不服从领导,顶撞领导,无理取闹者,每次罚款50元。
23、私拿食堂用品、食品、粮油等物品,每次罚款100元;数额较大时,除罚款外,视情节给予严肃处理。
24、在工作过程中,因违背使用常识,不按操作规程办事造成的公伤,医疗费及其它费用自理。
25、加强防范,经常查找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如果因思想麻痹或者措施不力发生被盗或失火等事故,造成严重损失的,责任人、食堂主任或食堂管理员写出书面检查,罚款100—1000元,视情节对损失物品照价赔偿,属于责任人忘记落锁和门开远离而被盗,损失由责任人全部赔偿。
26、对确应处罚的员工,出于直接领导瞒实情没有被处罚造成群众意见大的,罚直接领导50元,对于弄虚作假,骗取奖励的职工,视情节轻重,取消奖励,并给予严肃处理。
九、国有资产设备管理
1、凡使用学校提供的设备、设施的用户,必须加强对设备、设施的爱护和保管。不得人为损坏或转借,违者照价赔偿并追究用户责任。
2、设备在保修期内的正常维修由中心联系,设备供应厂商进行保修期满后的设备维修,由用户自行安排,费用自理。
3、用户所用设备、设施在使用期间自然损坏或丢失的,按设备的新旧程度及使用时间给予折旧赔偿或罚款处理。
4、承包期结束后,用户应将所有设备、设施完好无损如数交还中心,经中心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退还设备抵押金和办理其它有关手续。
5、所有设备、设施,用户必须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并遵守学校有关规定,不得违章作业,否则,出现问题用户自己负责。
6、用户所用所有设备、设施,应建立设备帐目单,并有专人负责,要求经常检查、保养,保证设施完好,保证设备安全、正常运转。
⑶ 如何完善公共服务
安全、有效、便捷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是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提升内整个社会幸福感的容重要途径。医疗卫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因此,确保人们在适当优惠条件下公平合理地享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医疗卫生投入的加大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不仅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还减轻了人们的医疗负担,特别是对广大农民。此外,住房保障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以及城乡基础设施等其他公共服务也会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影响。
(3)学校公共服务制差方案扩展阅读
公共服务的完善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水平直接决定公共服务支出规模,政府应结合我国地区性经济差异情况,对不同区域给予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平衡全国的资源分配。
同时,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从社会地位、生活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提高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加大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的“两免一补”力度,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提升社会的基本教育水平,从而提高人们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满足,提升居民幸福感。
⑷ 如何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教育供给侧改革本身就是降低准入门槛,以开放的姿态引入各方资源投入办学,对于老师们有什么影响呢?
尽管保障和发展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但是由政府提供义务教育经费,并不意味着必须由政府直接来办学校。换句话说,政府主导的义务教育也可以由多种方式来实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主动对社会开放,允许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存在,也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 如近年来,民办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仍有一些不尽合理的机制束缚着民办教育的发展。
一是对现有民办学校的限制,比如像公办学校一样对民办学校的生源进行划片,这对民办学校而言,显然是不合适的;二是对成立民办教育机构的限制 , 与发起设立公司相比,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一家民办教育机构的难度还比较高 , 尤其是在用地等方面。
可以通过推行学券,促进公办学校之间展开竞争。
学券制度的要害是学校拨款机制的改变。政府可以给每位适龄儿童颁发学券 , 学校凭借最终的入学人数 ——也就是学券的多少来向政府申请办学经费。在这种制度下,各个学校就更有动力提高教学水平,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同。如果学生对学校不满意,可以转入其他学校。在这种机制下,学生有了选择权,学校失去了垄断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之间对学券的竞争,会在整体上推动教育水平的提升。
此外,可以通过教育集团化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
在现有的体系中,优秀的教育机构很难跨区域提供服务——既无法跨区域招收学生,也很难跨区域开设分支机构。假如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可以像教育培训机构那样,通过“连锁经营 ”实现跨地域经营,那么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尽管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在推进教育集团化,但并不普遍。需要指出的是,集团化不是很多人说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稀释,而是通过优质校管理水平的提升,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
人民对市场经济的满意,来自于市场竞争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自由,相信教育供给侧改革也将给受教育者更多、更好的选择。如果能深入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相信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会有很大改善。
⑸ 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公共服务的绩效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需求,构建以人为本、覆盖城乡、分布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任务。一是推进公共教育体系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健全财政对九年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全面实施“两免一补”,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支持力度,在满足本级教育投入依法增长的基础上,保证新增教育经费70%投向农村,引导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农村辐射,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组织优秀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内涵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落实助学贷款政策和助学政策。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建设一批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和示范院校,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鼓励、扶持、引导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二是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增加政府投入,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市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妇幼保健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完善有利于广大市民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加强基层卫生服务工作,建设城乡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使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全市居民,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机制,根据各区县实际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收支两条线管理,对社区常用药品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社区卫生的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加快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双向转诊机制,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的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医疗环境,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实现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首都广大市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要求,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构筑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为主体的四级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为每个社区和村配置方便群众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和设施。切实维护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着力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市民文化生活。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繁荣首都文化事业,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四是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解决好就业问题。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增加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郊区农民转移就业、来京务工人员就业服务,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完善并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合伙创办小企业,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稳定性。完善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体系,发挥社会各界力量,重点加强对城镇失业人员、郊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和劳动者素质。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维权、劳动保护,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社区、村镇就业服务组织网络,创建比较充分的就业社区、村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并规范社会职业介绍机构参与就业服务,鼓励发展劳务派遣企业,稳步推进公益性就业组织的发展。逐步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完善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制度。围绕构建和谐社区的要求,加大投入,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建立低保与就业联动机制,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失业人员就业。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认真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权益。五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加快建设与首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加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确保基金安全。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把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覆盖范围,强化保险基金统筹部分征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解决学生、学龄前婴幼儿及无保障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加大财政对参保农民的补贴,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培育和发展慈善组织,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推动首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全面促进社会福利、优抚、残疾人事业发展。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六是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完善监控网络,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实现公共安全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和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共安全。加强重大安全事故防治,确保安全生产,坚决防止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健全以“巡逻、社区、治安、内保”四张网为框架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预防、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和平安建设活动,推进警力下移,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到基层,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全面推进科技创安工程,在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在城市社区普遍安装技防设施,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完善管理措施,创新管理方法,建立社会管理与服务数据库,提高对社会的动态管理和控制能力。政府是公民社会中公民意愿的执行者,同时,政府团队也是区域政府辖地的精英分子,所以除履行管理职责以外,往往在发展、建设上更具开拓性,并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区域社会和政府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就是以更少的投入,获取更大的发展和管理效率,并不断提高公共福利水平。政府管理水平的主要评价标准是其工作绩效。政府的绩效管理,从宏观看,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主要体现在发展效率、环境水平和公共服务效率上。本文仅从地方政府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探讨政府管理绩效和公共支出效益的提高。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围绕提高绩效这一目标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机制和技术。绩效管理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手段。政府绩效的考核标准主要指:经济、效率和效益。政府绩效的经济性,表现为在投入水平一定时,成本最低;或者利用现有资金,获得最大量和最佳比例的投入;政府绩效的效率性,表现为行政管理活动的产出同所消耗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要素之间的比率较高;政府绩效的效益性,表现为产出质量好、产出导致了所期望的社会效果、公民或顾客满意程度的出现。近年来,北川羌族自治县围绕管理创新,积极构建“政府绩效管理网络”。按照“激励约束并重,双向调控有力”的总体思路深化财政改革,构建标准的公共财政“差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2006年全县财政公共社会事业支出占当年财政决算总支出的13.3%,比“十一五”末有了大幅下降。一是注重完善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政府绩效评估包括经济测定、效率测定和效益测定三项主要内容,每项测定都要借助于一系列的绩效指标。所谓绩效指标,是指公共管理活动中某一特定方面效果的规范化的量的显示。北川羌族自治县科学设置并逐步完善目标管理体系,尽可能量化行政事务管理目标,实行领导联系乡(镇)村制度,并指导乡(镇)制定和完善了对村(居)社干部的目标考核办法。从2005年开始,北川羌族自治县积极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服务型政府,精简机构、减少审批,系统推进行政事业机关的目标绩效考核,从组织设计、制度重塑、考评导向上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其中,党政机构目标责任的内容涉及两大类:一类是县委、县政府部署的重点工作任务,具体包括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另一类是有关职能部门的目标和责任,具体包括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经济责任、重点建设项目、公务员管理与队伍建设等,还包括部门在履职过程中的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工作效率、公务员效能投诉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将上述目标内容设计分解为详尽程度不等的具体指标体系,并赋以不同的权重。为了对目标完成情况的监测和考核评估,北川羌族自治县构筑起了多层次的督查和日常监控体系,对完成目标进展情况实行月报告、季调度、半年督查和随机抽查。不断完善以实绩考核为核心、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考核评定中注意综合运用职能部门考核、专业部门考核、日常数据分析和群众评议等结果,并将日常监督情况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化考核评估。1、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转变绩效管理观念1、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转变绩效管理观念加强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和宣传,让全社会尤其是公共管理部门充分认识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应通过对绩效管理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和了解,使人们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改变对绩效管理的消极、抵触态度,正确对待绩效管理工作,在各方面对绩效管理工作予以配合和支持,推动绩效管理事业的发展。立法保障是开展政府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制度化也是当前国际上绩效管理活动的趋势之一。对于我国,当务之急是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完善政策和立法使我国政府绩效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首先,要从立法上确立绩效聘雇的地位,保证绩效管理成为公共部门的基础环节,促使公共管理部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其次,从法律上树立绩效评管理的权威,使绩效管理机构在公共部门中应具有相应的地位,使绩效管理结论能够得到有效传递和反馈,管理活动有充分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体制是推进绩效管理事业发展的关键。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需要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的评估经验,在各级公共部门内部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机构,对公共部门实施的各种公共项目进行评估,充分发挥公共部门内部评估的功能,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水平。同时,应该借鉴国外思想库发展的经验,鼓励和发展民间中介评估组织。由于中介评估组织独立于公共项目的利益关系之外,有助于保证评估的公正和客观。而且,政府部门。立法机关的评估工作可委托民间中介组织来完成,以节省大量的公共资源。我国的绩效管理事业起步较晚,相应的管理人才培养也比较薄弱,至今还没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制度,全国性的绩效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各部门、各单位只是根据本行业的具体特点和需要开展一些临时的、分散的培训工作亟需改变,要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加强绩效管理人才的培养,形成比较完善的绩效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造就大批合格人才,为我国公共管理部门绩效管理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当前而言,政府应给公共管理中的绩效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开展绩效管理人员培训,建立比较灵活的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公共管理人员的素质。此外,还应重视对政府部门领导的培训,通过介绍国内外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经验,研究绩效管理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他们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水平。政府绩效管理的成功还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估信息系统,进行及时的信息收集、分析。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构建电子化信息系统,通过标准化的协调和优化功能,保证电子政务提高效率,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加强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间的有效沟通,利用网络、媒体等各种途径搜集社会各方面的内容信息;对数据进行正确性检测和整合,通过科学有效的统计方法和测算方法,提高对数据采集以及整合利用的能力,使数据真实可靠,决断合理有效;提高评估者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公共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自身业务修养,不断提高其业务理论水平,使其能够利用各种信息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共职能部门公共管理的有效性问题,即公共管理和行政执行的绩效如何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考核、评估,并形成系统的公共职能部门绩效管理体系,是近年来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界讨论得较多的问题之一。政府绩效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关键业绩指标体系(KPI)的方法,其中GDP增长构成了考核体系的核心指标,而社会效益、环境及资源保护、文化效益等等,则构成了与GDP增长相匹配的次级指标。这种政府考核关键业绩指标的单一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失衡。而政府公共职能部门绩效管理考核体系的不完善,则是导致失衡的管理原因。持续的制度和管理创新,是中国发展模式的核心。而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需要一种科学、平衡地评价政府绩效的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在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评价方法,“3E”评价法,标杆管理法,平衡记分卡法等,以此引导政府公共职能部门及其公务员科学、平衡、规范地执行行政管理职能。实现以传统的"政绩观"转换成为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第一步:领域界定,建构框架在此期间,根据公共服务指标设计项目工作逻辑模型(图3)界定公共服务的领域,包括公共信息、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交通、文体休闲、科学技术十大领域,每一个领域下含若干个公共服务维度,通过工作逻辑模型清晰地表达出公共服务领域(维度)的产出,其远期成果为社会效益,结合结果导向原则,综合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这样就可以较为系统地确定与各个公共服务维度绩效考评最为相关的指标,建构起一套理论设计的指标体系框架。第二步:公众访谈,提炼指标通过对公众的访谈,了解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特别是公众所关注的公众服务中的相关事项,并基于这些关注事项概括、提炼出一组指标。这一访谈的面不必太大,但访谈对象却必须有充分的代表性,不同类型公众都要尽可能涉及到。另外,考虑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认知可能受到亲身经历的范围与程度的限定,访谈对象还应适当包括一部分相关服务领域的政府公务员,以便于把握公共服务在当地的提供程度或大致情况,从而对后期绩效指标的设计与筛选提供参考信息和背景材料。第三步:整合指标,设计问卷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实际情况进行指标整合:理论设计的指标体系框架+访谈基础上提炼出的备选指标=一套初选实效指标组合。在此过程中辅以统计年鉴规范指标名称,便于实际应用中指标数据的统计和转化。进而设计指标筛选调查问卷,问卷采用五个程度值设置对各个指标进行评价,即“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和“很不重要”。以期对各初选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权衡,验证指标实际应用的信度和效度。第四步:问卷调查,初选指标将初选实效指标组合进行指标筛选问卷调查,以民众为调查主体,进行问卷发放回收,进而通过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信度与效度的检测,从第三步整合的指标中综合权衡出一套终选实效指标,大致确定公共服务的评估指标体系。第五步:查漏补缺,调整指标在被删的指标中,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对被调查群体的职业、身份分析,检验是否存在因问卷调查对象界定的局限表达(如职业背景),导致对某一方面的指标有较强的偏好性而误删指标。接着,根据指标数据的获取路径进行适当的指标调整,如可获得性、获取对象、获取方式、难易程度、成本大小等,使得调整后的指标具有便于评估、计算科学、实用经济的特点。第六步:确定体系,赋予权重立足城市公共服务实际,验证得到的指标体系,根据绩效评估设计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优化指标,以提高评估的准确度,并设立出指标相应的数据收集方法、以及评估责任单位,确定出最终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的权重赋予方面,采用常用权重分配方式,给不同领域平均赋权重。在将公共服务划分为十个领域的情况下,给予每一领域的权重值是一样的,只是在每一服务领域内部,各项具体指标的权重上体现出差异。对于具体指标的权重赋值,可采用德尔菲法。
⑹ 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在下午放学后存在接送难问题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是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学校规定的课程教学之外开展的便民性服务措施。
是坚持以生为本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改革举措,更是主动回应家庭需求,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
小学初中课后服务方案出炉:
据《通知》,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辖区内所有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乐童计划”基础上“一校一案”完善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
做好人员调配、服务内容安排、经费保障、安全管理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秋季学期开学后立即启动课后服务,落实每周五天、每天至少2小时的课后服务时间要求。寄宿制学校必须为有需要的走读生提供课后服务。
同时,周五下午,小学要继续实施课程教学并开展课后服务。鼓励各区(市、县)、贵安新区利用每周五下午半天时间开展小学阶段“校园活动日”,学校不开展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活动结束时间要与周五的课后服务无缝衔接。
初中学校在课后服务结束后可继续开设晚自习班,主要组织学生完成作业、自主学习、答疑解惑,但不得集中授课,晚自习结束时间不得超过20:30。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小学初中课后服务方案出炉
⑺ 考研:请问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利弊是什么,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的措施有哪些
公共服务项目市场化、社会化的利弊剖析
有选择地将部分公共服务项目进行市场化、社会化的改革,反映了政府职能在公共领域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政府面临着社会需求急剧增长与公共财力相对不足的困境。上述改革是顺应政府职能转变,顺应民众诉求的必然趋势。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有利因素
1.实现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在公共服务领域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和民营化的方式,实质上是引入了竞争机制,从而能有效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市场对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政府通过制定标准和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则又发挥了政府宏观管理的作用。因此,市场化取向的公共服务项目的改革,有效地解决了政府动作缺乏效率,而市场动作缺乏政府公共支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县比较早地使一些私立医院和学校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打开了政府垄断医疗、教育资源的缺口,增加了民众对资源的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公立学校、医院的竞争压力,对这些行业加强规范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些公共服务项目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对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是有一定作用的。
2.提升城市品位与服务普通民众相结合。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传统的以政府“统包”的公共服务,虽然管理秩序井然,但却缺乏应有的活力,从而使广大民众的公共消费维持在较低的基点上。政府主动降低公共服务项目的市场准入门槛,构筑起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项目投入机制,使公共服务领域在横向上不断扩展并在此基础上向纵深发展,有助于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络。以社会的力量介入公共服务领域,既是对政府职能的承接和转移,也是公共管理领域对“小政府、大社会”的呼唤。私立医院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规格的医疗服务,私立高中近年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影响的扩大,汇聚了城市人气,集聚起大批人才。一些私立医院运行以来先后引进了一批硕、博士生;私立高中的举办也从外省引进了大批本科生,这对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进而打造城市品牌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城市品位的根本宗旨是服务民众,公共服务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有效地缓解了公共服务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3.节约行政资源与激发民间活力相结合。随着社会事业的地位凸现,柯桥城市空间的不断拉大,必然使公共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公共服务项目分工的细化。在这种背景下,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既要加大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又要不断充实到公共服务领域,从而使政府资金的支配与使用压力加重。因此,剥离政府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便于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与此同时,一些公共服务项目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对化解不良资产,卸下财政包袱也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民营企业介入公共服务领域,确实是承担了政府想办而又无力兴办的某些项目,为推动县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经济发达又藏富于民的绍兴县,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特别是一大批规模以上企业,通过多年的市场拼搏和成功的企业运作,已积累了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而为企业实现多元化拓展及参与公共项目经营创造了重要条件。
4.转变政府职能与扩大民主参与相结合。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能达到政府职能卸载和机构精简的目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厘定了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关系:政府的职能主要在于“掌舵”,而“划浆”的职能则更多地由市场来完成。公共服务采取民营化等形式,实现部分政府职能向市场和社会的转移,能有效地调整和优化部门职能,有助于建设“廉价政府”。一般而言,凡是可以由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来完成且可以比政府完成得更好的职能,就不应保留在政府公共服务部门,这样做有助于实现政事分开,管养分离,从而达到精简机构的目的。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还能扩大公民的民主参与,促进民主程度的提高。政府通过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社会力量,实行多元化服务供给,实际上是政府向社会的“权力返还”和民众对行政的参与过程,这一过程的本质是社会民主过程的发展。政府与其他市场主体在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过程中,充满着复杂的利益博弈关系,这有助于政府在未来的决策中做到更加科学有效。
5.转变执政理念与提高应对能力相结合。从更深层面上看,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是一场观念层面的革命,它促使人们逐渐摆脱仅从政府自身来拓展公共服务资源的思维定势,逐步确立起社会良性互动运行的观念,辩证认识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真正使政府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促使政府从以权力中心向规则中心的运作方式转变,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尤其是在其发展的初期,由于政府本身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的经验和体制监督方面的欠缺,容易造成大量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的闲置乃至浪费。这深度拷问着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从而促使其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二)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应如实寻找其负面因素。市场化不是万能的,其间出现的政府与投资商之间复杂的利益博弈,良好愿望与客观效果的现实反差,使人领悟到公共服务市场化之路的艰难与曲折。
1.公共责任的严重缺失。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政府和投资者对公共产品上的价值目标的追求是不尽一致的。作为政府部门不仅要求其有效率,而且更注重社会责任;而私营部门可能在计较投入产出率下,忽略社会责任及公共利益。这始终是一个难以两全的矛盾。这样,在运作过程中就会出现“掠夺性”经营和欺诈问题。在实际运作中,一些投资者通过变更合同、欺诈等手段,造成了工程款拖欠、银行追讨贷款、法院查封土地、群众上访等问题,这是经营者公共责任的严重缺失。在一些私立学校的经营中,由于投资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冲动,在安插亲戚掌管财、物大权的同时,随意不履行自己的承诺,又直接干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引发学校内部管理的混乱。因此,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实践中的“道德风险”的化解,从根本上说是不能寄希望于投资者的良心发现,而行政监管的失范和制度约束的脱离,使道德风险的机会加大。
2.社会资源闲置、亏损严重。从私营投入公共服务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公共服务项目运作业绩令人堪忧。一些私立医院存在着设备闲置、经营亏损的情况。同时,由于业务不足,引进的高档次人才大量闲置,影响了人才队伍的稳定。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一些公立医院服务处于饱和状态。一些私立学校由于自身办学定位及内部管理问题,也出现连年亏损甚至停止办学。造成上述项目经营处于困境及亏损有其自身原因,但从客观上讲,在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处于强势地位的发达县域,尤其是象教育、医疗这样的领域,私人承担公共服务项目,生存的空间本来已经不大。在现存体制和行政偏好下,政府直接经营公共服务项目的强力扶持也在情理之中。
3.公共服务市场化思路狭窄、形式单一。在推出公共服务项目市场化、社会化过程中,基本上是采取民营化这一形式,相当程度上是属于土地“一卖了之”的做法。因此,在产权上割断了与政府的联系,从客观上削弱了政府介入这些服务项目的深度和力度。这显然是属于外部松散型的政府与市场结合模式。这种做法,看似比较彻底的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却反映了我们对市场化认识的不成熟。在推出项目的具体操作上也没有做到循序渐进,从而造成一些公共服务项目经营亏损和资源闲置。仅仅采用民营化这一模式,从长远来看也造成了政府优质资源(包括土地)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对经济资源的调控和城市整体的规划;同时,由于私营部门公共服务项目经营的亏损,势必又会对政府提出利益补偿的要求,从而使政府的良好初衷化为泡影。其实,公共服务项目市场化,不仅可采取民营方式,还可以采取政府项目合同外包及政府与民间合作等模式。
4.引进项目监管不力,规划执行缺乏刚性。公共服务项目市场化中出现的问题常常与政府对项目监管与规划的执行有关。在引进该项目时,政府管理没有步步跟进,没有严格按合同实施,轻易地允许一些投资商调整规划,关键环节上政府职能的缺位,常常成为诱发钱权交易的温床。同时,这些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也与城建、金融、工商部门等没有全方位的监管有关,从而使资金抽逃和违规运作有机可乘。从现实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投资者的职业操守来看,要使其自觉自愿地承担公共服务项目的社会责任,似乎为时还早,这也是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资者总是要以“房产捆绑”等形式,向政府提出利益回报的原因。
5.政府后续管理缺乏,内部机制不全。在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只注重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前期管理,包括规划、建设等,而对其建成后的实际运作,往往缺乏后续管理制度和措施,常常是在出现问题或投资者提出要求后,以政策性的文件代替规范化的管理,从而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政府和投资者之间经常性的对话和协商机制,造成政府和私营部门信息不畅与不对称。事实上,在市场化过程中,政府是不能与之完全脱离的,政府仍然负有绩效管理与评价的责任。公共服务领域在运作中出现的问题,也与私营部门自身缺乏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有关,投资者惯用对企业的那套“老板管理”模式来管理公共服务项目,以低薪聘用外地人才,不重实际效果,并急功近利要使公共项目早出效益。同时,公共服务领域是高知识人才集聚的地方,而这些被投资者聘用的管理者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尽管没有资产,但他们有思想和能力,投资者只有充分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才能实现公共服务领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