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伯牙马鞍山

伯牙马鞍山

发布时间:2022-07-03 03:18:01

① 伯牙所处的历史背景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俞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俞伯牙抚琴的民间故事。俞伯牙得知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间再无知音,一生不再鼓琴。今有钟子期墓在武汉市蔡甸区新农镇马鞍山南凤凰嘴上。。

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② 伯牙鼓琴这个传说表达了什么的深情厚谊

《伯牙鼓琴》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

伯牙

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伯氏,又作伯雅,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因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而闻名于世。伯牙的事迹首见于《列子·汤问》篇,另《荀子·劝学》和《吕氏春秋·本味》中也有记载。

明朝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附会其“姓俞,名瑞,字伯牙”,为晋国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后人多有采用此说者,如京剧《伯牙碎琴》。

钟子期

名徽,字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一说是楚乐尹钟建之后。在楚国境内当樵夫。一日晋臣伯牙在汉江弹琴,钟子期听到声音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结为金兰,相约翌年中秋节再见。届时,伯牙依期赴约,但钟子期已去世。

伯牙得知锺子期死后,认为世间再无知音,一生不再鼓琴。今有钟子期墓在武汉市蔡甸区新农镇马鞍山南凤凰嘴上。

(2)伯牙马鞍山扩展阅读:

典故介绍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经过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③ 俞伯牙隐居在马鞍山对吗

俞伯牙当时确实隐隐居,但是他不是演剧在马鞍山,他现在应该隐居在现在在河南商丘那一带,那个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引句是缩。

④ 伯牙子期的传说流传于哪里

伯牙子期的传说就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蔡甸区和汉阳区境内。讲述的是晋国大夫伯牙回乡省亲,途径马鞍山,一曲《高山流水》与当地樵夫钟子期结为知音的传奇故事。

⑤ 伯牙是谁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人物生平
伯牙鼓琴图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而《列子•汤问》的记载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已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方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伯牙抚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知音”一词因此传诵。 俞伯牙遇见钟子期
据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俞伯牙与钟子期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问》: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弹琴的时候,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弹奏时意在高山,钟子期说:“弹得太好了!琴声就像巍峨的高山。”伯牙意在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弹得真好!琴声就像不息的江水。”不论伯牙(弹奏时)想什么,钟子期总是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编辑本段遗址
俞伯牙抚琴遇知音遗址现存争议的有两处:一处是武汉市汉阳区月湖湖畔的伯牙琴台(又称古琴台),一处是石首市调关镇境内的调弦口。汉阳古琴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抗日战争时期毁于炮火,解放后又重修。调关古调弦亭建于宋朝,由于年久失修毁于民国,后一直未予修复。通过对文化典籍及现有遗迹进行考证,认为调关一说远胜于汉阳古琴台一说,其理由如下: 楚人俞伯牙擅乐
一曰有史可查。据史家考证,“调弦”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出自古“调弦河”一名。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驻襄阳镇南大将军杜预为漕运而下令在此开河,因河口位于相传俞伯牙当年调弦抚琴遇知音之地,始名调弦河。此名至今已有1700多年之久。清朝乾隆丙辰年编《石首县志》云:俞伯牙从楚都东下,停舟鼓琴于此,弦渐而调之,因以得名。此处为荆江穴口之一,故又称调弦口。咸丰乙卯年(公元1855年),官府在此设巡检司,置水路关卡,故又名调关。明朝著名文人张璧(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启茂、张汉、张维、李永忠、李宗瀚及清朝文人墨客卫嘉、王承禹、汪一元等均先后以《调弦亭》为题赋诗作词,其作品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尤以王承禹《调弦亭》一诗广为传诵,现今刻于调弦口雕像石座上。王承禹咏叹:“昔年高山流水意,此日清风朗玉亭。有客雅能传古调,不知曾得子期听。”(原载清康熙十一年《石首县志》)而汉阳古琴台却几乎没有这样久远且具有重大影响的诗句。所建古琴台也比调弦河得名晚700多年之久。这就可以看出,早在1700多年前,古人就已确认调弦口是俞伯牙当年抚琴遇知音之地,此说比汉阳古琴台还要早数百年,人们有什么理由再否认俞伯牙“调弦口抚琴遇知音”一说呢? 二曰有迹可寻。调关一带除有“调弦口”一名外,还有《今古奇观》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文中所提到的马鞍山、摔琴台、伯牙口(山谷)等地名。相传俞伯牙当年抚琴遇知音钟子期之后的第二年,又在望月之夜再回故地寻访钟子期,遗憾的是却发现故人未能前来履约。第二天,俞伯牙在一山谷中巧遇钟子期之父钟老伯,才得知钟子期已经仙逝的噩耗。于是俞伯牙悲痛万分,继而在一巨石上悲愤地摔碎了瑶琴,再哭拜于地悼念故人。俞伯牙长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后来人们便把俞伯牙当年走过的山口命名为“伯牙口”(调关镇今有伯牙口村),把摔碎瑶琴的巨石称为“摔琴台”,而钟子期的坟冢之地“马鞍山”也一直流传了下来。记者在实地看到,“伯牙口”位于湘鄂交界处的群山之中,山谷中的“摔琴台”耸立在半山腰。“摔琴台”一面连接山坡,其余三面是悬崖,面积如一张八仙桌大小,台上可坐4人。据此推测,俞伯牙当年悲愤至极在此摔琴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汉阳“古琴台”现仅存一个地名,俞伯牙当年寻访钟子期的山口究竟在何处却根本没有佐证,且人们还说“古琴台”是俞伯牙当年鼓琴之地,然实则俞伯牙当年鼓琴的地方是在水上船舱内(樵夫钟子期在岸上),这不是明显自相矛盾吗?按民间说法,世上压根儿就只有“摔琴台”而没有“古(鼓)琴台”。然汉阳说论者却搬出“古琴台”,这不是自找没趣吗? 三曰有物可证。1998年10月,桃花山镇(马鞍山地区)出土了一件震惊世人的历史文物——博钟,这件稀世之物何以沦落至此,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有人认为,此钟或许就是钟氏家族的遗物。其理由如下:桃花山一带是古楚国之地,且离郢都(荆州纪南城)不远。楚国是著名的音乐舞蹈之邦,尚钟之风,于楚为烈。楚国的王公贵族,大都以随葬钟乐器皿来炫耀自己的身世,这从传世和出土的楚钟数量之多且质量之优即可得到证明。春秋晚期,楚王有“九龙之钟”,博钟就在其列。据《淮南子·秦族训》记载,公元前506年,吴师入郢都,“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另外,楚人尚钟,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让司乐之官都以“钟”为姓氏。古文献所记载以钟为姓氏的著名楚人共有三位,即钟仪、钟建、钟子期。钟子期此人是否乐尹,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但从历史传说来看,他或许是一位隐居田园的乐尹(一般的平民百姓是听不懂俞伯牙琴声的)。而今距桃花山仅数公里之遥的调关古镇,相传说是音乐名家俞伯牙调弦遇知音钟子期之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在这一带民间广为流传,代代不息,难道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吗?既使人们现在不能推断博钟就是钟子期的遗物,但人们至少可以说调关一带在古代确有钟氏家族在此居住过,那名贵的博钟就是他们的祖传之宝。而汉阳“古琴台”地区呢,还只停留在传说中的故事上而已。 四曰有口皆碑。俞伯牙调弦口遇知音的传说在当地已经流传很久,迄今无论你遇到哪一位调关人,他们都会津津乐道地向人们讲述这个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故事。调关镇老人李必汉说:既然相传俞伯牙当年“自楚都东下”不久即因避风雨而泊舟山崖之下,那么这个地点只有调弦口一带最为合适(汉阳距荆州远矣,不可能短时间抵达)。况且调关在江南,而汉阳却在江北,从水流和穴口地点看,泊舟南岸比泊舟北岸更容易且更能抗风雨,因此汉阳说是站不住脚的。李必汉老人还对调关镇政府竖立雕像一事十分拥护,他希望镇政府以此为起点打好旅游牌,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发展。

⑥ 伯牙奉琴是什么意思

秦腔《伯牙奉琴》又称《子期论琴》,别名《马鞍山》,源于《今古奇观》第十九卷及《韩诗外传》。事述:春秋战国时,楚国大夫钟子期,罢官归里,打柴为生。晋国上大夫俞伯牙交聘于楚,还朝交旨途经孤峰山前,停舟抚琴自娱。子期闻琴发笑,乃被邀上船舱,讲琴论道。伯牙弹琴的《高山流水》曲目,多年来没人能够理解,却被子期一言猜中。真是知音相遇,情同手足,遂结为金兰,约定来年中秋相会。次年到期,伯牙抚琴践约。路遇钟父,获悉子期亡故,悲不自胜,奔墓前哭祭,并摔琴以报知音,迎养钟之父母。

⑦ 因知遇之恩而摔琴是名人是谁

伯牙。

伯牙(?-?),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伯氏,又作伯雅,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因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而闻名于世。伯牙的事迹首见于《列子·汤问》篇,另《荀子·劝学》和《吕氏春秋·本味》中也有记载。

明朝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附会其“姓俞,名瑞,字伯牙”,为晋国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后人多有采用此说者,如京剧《伯牙碎琴》(又名《马鞍山》、《知音会》)。

1976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为“伯牙环形山”,以纪念这位艺术大师。1977年,相传为伯牙所作的琴曲《流水》(管平湖演奏),作为人类音乐典范作品之一,被NASA收录进旅行者金唱片中。

(7)伯牙马鞍山扩展阅读:

现实意义

如何交朋友,古人已为我们现代人做出了光辉的典范。同朋友的交往要守信。信在五常中是最后一个字,但是五常的基础。在现代的广泛的社交活动中,我们还得讲一讲朋友之间的信义。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朋友,不要失去了才惋惜。

参考资料:网络-伯牙碎琴

⑧ 俞伯牙被被人尊称为什么

俞伯牙被尊称为琴仙
伯牙,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伯氏,又作伯雅,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因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而闻名于世.伯牙的事迹首见于《列子·汤问》篇,另《荀子·劝学》和《吕氏春秋·本味》中也有记载.
明朝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附会其“姓俞,名瑞,字伯牙”,为晋国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后人多有采用此说者,如京剧《伯牙碎琴》(又名《马鞍山》、《知音会》).

⑨ 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的地方是现在中国哪个城市

武汉市汉阳区。
史载有一年,俞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⑩ 伯牙和子期到底是马鞍山还是汉阳

俞伯牙(前387年—前299年),伯氏,名牙,后讹传为俞氏,名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钟子期(前413年—前354年),钟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阅读全文

与伯牙马鞍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
马鞍山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告 浏览:811
公司间商标授权书模板 浏览:115
上海市医患纠纷预防与调解办法 浏览: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