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马鞍山怎么样
安徽的钢铁城市,靠近南京,交通便利,城市环境也不错,全国文明城市。
消费在安徽来说比较高,毕竟是南京的后花园吗。
B. 平朔煤田及安家岭矿露天井工联合开采
2.5.4.1 平朔煤田概况
平朔矿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境内,属宁武煤田北部区域。平朔矿区是我国重要的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先后建成了安太堡露天矿、安家岭露天矿和东露天矿。近年来,为提高煤炭产量,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率先尝试了浅埋、巨厚、近水平煤层的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安全高效新模式,形成了中煤平朔公司独具特色的露天和井工联合开采模式,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平朔矿区东、西、北三面均以煤层露头线为界,南以担水沟断层为界,南北长约21km,东西宽约22km,面积380km2,地质储量127.5亿t。根据国家计委计能源[1993]360号文《关于山西平朔矿区项目建议书的批复》,马关河与七里河之间的安太堡矿合资区,安家岭、安太堡二号勘探区,安太堡后备区,合计勘探面积130.3km2,地质储量44.3亿t;将马关河以东普查区46km2,地质储量17.1亿t,总计176.3km2,地质储量61.4亿t,划为国家大型露天矿开采范围,其余204km2,地质储量66.1亿t划为地方及乡镇煤矿开采范围。资源划分见图2-14,该矿区属于典型的适合露天开采煤田的露天井工联合开采类型矿区。
图2-14 平朔矿区资源划分示意
2.5.4.2 平朔安家岭矿露天井工联合开采
(1)矿田及地层构造
安家岭露天矿田,包括安家岭和安太堡二号两个勘探区,位于平朔矿区的中南部,其行政区隶属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地理坐标东经112°17′~112°26′,北纬39°24′~39°32′,其范围东起马关河洪水位线,西至七里河西岸洪水位线及安太堡露天矿之开采边界,南以843号孔与T58号孔连线为南部勘探边界,北至安太堡二号勘探区12勘探线与平番城精查区相接。南北长约8.5km,东西宽8km,总勘探面积59.8km2,地质储量21.88亿t。
安家岭露天煤矿是国家“九五”期间煤炭工业利用日本能源贷款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大型现代化煤炭项目,实现了露天井工联合开采的煤炭生产新模式。现在它的实际原煤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t,是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图2-15为平朔安家岭露天矿坑。
图2-15 平朔安家岭露天矿
安家岭矿地层自上而下由第四系、新近系上新统、二叠系石盒子组、下二叠统山西组、石炭系太原群、石炭系本溪群构成,按照土岩的不同性质分述如下:①第四系层主要为黄土层,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黄土的黏性很低,下层黄土中含有砂砾。在地质勘探报告中,将其定为I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此种土壤对工程建设极为不利,在正常压力下遇水则会产生较大的变形。②新近系上新统为棕—深红色黏土和亚黏土互层,此层厚度不大,在矿区内零星分布,是遇水极易产生变形和强度降低的软弱层,如在排土场基底中赋存时,会影响排土场的稳定性。③煤系地层,其岩性均较坚固,胶结致密,除页岩外,硬度系数均在4以上,边坡岩层赋存平缓,4#煤顶板为灰白色中粗砂岩,局部为含砾砂岩,岩石坚硬,胶结致密;9#煤顶板为砂质泥岩,局部为泥岩和炭质泥岩,其中砂质泥岩较为坚固,泥岩和炭质泥岩强度稍低。
井田构造主要受宁武向斜、芦子沟背斜、白家辛窑向斜及二铺背斜控制,地层产状比较平缓,除芦子沟背斜东翼较陡(15°~25°)外,一般在10°以下。井田内主要褶皱宁武向斜位于东部,轴向NW30°,次一级均发育在西部,近似平行,走向NE45°,其规模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弱。井田内断层和陷落柱较为发育,除个别断层(如安家岭逆断层、马蹄沟断层)断距较大外,一般都在15m以下,断层走向分为三组,即NE向、NNE向和NNW向,以NE向为主。岩溶陷落柱分布不均,且大小不一。根据钻探和三维地震成果,本区未见岩浆活动,本区属构造中等复杂区,如图2-16所示。
构造的展布与延伸不仅为地下水的赋存和运移提供了空间条件,而且构造形成的地形地貌,控制着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宁武向斜西侧为芦子沟背斜,于二号井田中东部轴向呈北50°西,至芦子沟转为北北西向,向南延伸至安家岭后急转为南西向。灰岩埋深相对较浅,岩溶裂隙发育,径流条件好,形成了地下水交替积极的七里河径流带。井田大部位于这一强径流带的北部靠近补给区。
图2-16 井田构造纲要
(2)露天开采
安家岭露天矿采用单斗卡车工艺,由西向东推进,年推进度350m,达产第四年后,推进方向改为由南向北推进,两侧端帮设有运输通道,每隔一个平台设一个。
端帮边坡上黄土运输平台宽34m,保安平台宽6m;岩石运输平台宽32m,保安平台宽4m。采掘场端帮边坡角34°,存在时间4~5年。
上窑外排土场是一长条形状,一条皮带机走廊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最大排弃标高140m,东区最大排弃标高1455m,西区最大排弃标高1430m。
外排土场北部为安家岭露天采场,西南部是铁路环线、组装场、机修车间和材料库,南部是西界村、东界村、联合煤矿和东界煤矿,之间有高压架线通过,因此上窑排土场边坡的稳定与安全直接关系到这些工业设施、民用建筑和与之有关的人员安全。
内排由下向上发展,台阶形成后与采掘工作面同步推进,到达产第五年全部实现内排。
露天矿南北长9.5km,东西宽5.3km,边坡高度达20m左右。
(3)井工开采
安家岭井工矿位于安家岭矿坑的南北两侧,由露天不采区、上窑区和太西区组成。区内地层产状平缓,倾角一般在2°~5°,局部达12°左右,井田主采4-1号煤、4-2号煤、9号煤和11号煤,各主采煤层赋存稳定,构造简单,其中4号煤埋深70.82~343.42m,平均221.85m。煤质坚硬,含夹矸3~5层,岩性多为泥岩或砂质泥岩。9号煤结构较为复杂,夹矸多为砂质泥岩和炭质泥岩,局部夹有高岭石及粉砂石。
图2-17显示出井田在矿区的位置。
图2-17 井田在矿区的位置
采煤方法为倾斜长壁综采放顶煤回采方法。回采工作面长度240m,割煤高度3.2m,顶煤初次垮落步距16m,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34m,老顶初次来压步距44~45m,周期来压步距12~18m,动载系数1.31。工作面支护方式为液压二柱掩护式。矿井为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抽出式通风方式,即主斜井、副斜井进风、回风斜井回风。风井安装对旋风机两台和配套电动机两台,其中一台运转,一台备用。
(4)露天井工联合开采
安家岭露天煤矿原设计为单一露天开发方式,2002年中国煤炭工业进出口集团公司向国家计委发函《关于安家岭露天煤矿项目由单一露天开发模式变更为露井联采开发模式的请示》(中煤办字[2002]16号,国家计划批复,计委基础[2002]1478号),为实施配煤降硫,提高煤炭产品质量,以满足国内外煤炭市场需求,同意安家岭煤矿建设方案由单一露天开采调整为露天井工联合开采。
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后设计单产为10Mt/a,计算服务年限103.5年,首采区服务年限23.6年。
开采顺序为:先开采首采区,向东推进,达产7年后开始扇形转向,逐步过渡到向北推进,直到北部最终境界;首采区结束前,在东帮北部缓帮,过渡到二采区北段开采,向东推进至东部境界,然后再次进行缓帮,过渡到向南西推进,直至西部境界;最后开采三采区直到北部最终境界。
为确保地面构筑物、工程设施和井下开采的安全,设计对井筒、大巷、工业场地、铁路、公路等重要设施均按有关规定预留保安煤柱,经计算露天矿南端帮从4#煤层底板台阶向外,留不小于300m的保安煤柱;排土场西南部安太堡露天煤矿外运铁路装车线环线至塌陷边缘,留不小于150m的保安煤柱;南部边坡下方的露天煤矿工业场地和西界村至塌陷区边缘,留有不小于170m的保安煤柱,对塌陷区内的环线、高压供电线路、环线联络道等也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以保证露天井工联合开采的正常、高效、安全。由此可见,安家岭露天矿露天井工联合开采为典型的排土场下井采、到界边帮残煤井采类型。露天井工位置见图2-18。
图2-18 露天井工联合开采位置及典型剖面位置
C. 马鞍山的三个区怎么划分的
截止2019年10月,马鞍山下辖的三个区分别是博望区、花山区、雨山区。具体介绍如下:
1、花山区
花山区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位于马鞍山市东部,与南京江宁区接壤,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20公里,处在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层。截止2019年10月花山区下辖霍里、桃源路、湖东路、沙塘路、解放路、江东、塘西、金家庄8个街道。
2、博望区
博望区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位于马鞍山市最东端,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内,与南京江宁、溧水、高淳三区接壤。截止2019年10月博望区下辖博望、新市、丹阳三镇。
3、雨山区
雨山区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始建于1976年,雨山区位马鞍山市城区西南部,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8度29分、北纬31度41分。东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接壤,南与当涂县相连,西临长江,东北与花山区和金家庄毗邻。
截至2019年10月,雨山区辖4个街道、3个乡镇和1个省级开发区。平湖街道、雨山街道、安民街道、采石街道、向山镇、银塘镇、佳山乡、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3)马鞍山外排土扩展阅读
马鞍山市的历史沿革:
马鞍山市名来源于历史,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得名。
1949年4月,当涂解放。1954年2月,设马鞍山镇,隶属当涂县。1955年8月,设马鞍山矿区政府(县级),隶属芜湖专区。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其间,当涂县先后隶属芜湖专区(地区)、宣城地区。
1983年7月,当涂县(除大桥乡外)划属马鞍山市。辖县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2011年8月22日,原地级市巢湖市所辖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2012年,撤销金家庄区、花山区,设立新的花山区;设立博望区,将当涂县博望、丹阳、新市3个镇划归博望区管辖。
D. 选择外排土场应注意什么原则六个标准
排土场的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
(1)排土场应靠近采场,尽可能利用荒山、沟谷及贫瘠荒地,不占或尽量少占农田。就近排土可减少运输距离,但要避免在远期开采境界内将来进行二次倒运废石;
(2)避免上坡运输,充分利用空间,扩大排土场容积;
(3)应充分勘察基底岩层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保证排土场基底的稳定性;
(4)排土场不宜设在汇水面积大、沟谷纵坡陡、出口又不宜拦截的山谷中,也不宜设在工业厂房和其它构筑物及交通干线的上游方向,以避免发生泥石流和滑坡,危害生命财产,污染环境;
(5)排土场应设在居民点的下风向地区,防止粉尘污染居民区,应防止排土场有害物质的流失,污染江河湖泊和农田;
(6)应考虑排弃废料的综合利用和二次回收的方便,如对暂不能利用的有用矿物或贫矿、氧化矿、优质建筑石材,应分别堆置保存;
(7)排土场的建设和排土规划应结合排土结束或排土期间的复垦计划统一安排。
E. 转盘式钻孔机与旋挖机的区别是什么
有以下主要的区别:
1、驱动方式不同:转盘式钻机是通过转盘驱动钻杆进行钻孔作业的,而旋挖钻机是通过动力头驱动钻杆钻孔作业的。
2、泥浆循环方式不同:转盘式钻机泥浆通常采用正反循环,而旋挖机泥浆通常是不循环的。
3、钻进原理不同:转盘式钻机是通过转盘驱动钻杆,利用和钻杆相连的钻头切削岩土,切削下来的岩土屑通过泥浆循环排出孔外;而旋挖钻机是通过动力头驱动钻斗进行挖土,钻斗装满土后提出孔外排土,如此反复循环成孔。
4、钻杆不同:转盘式钻机的钻杆是多根连接起来的,而旋挖钻通常采用伸缩钻杆。
F. 露天开采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露天开采必须剥离矿体上方及周围的表土、植被与岩石,直接破坏了土地的完整性及其植被。大量的矿石及废石被采走后,强烈地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破坏了风景景观和旅游景观。埋藏较深的急倾斜矿床开采后会形成深浅不一的凹型露天坑,埋藏浅的缓倾斜和水平矿床开采后则形成凹陷型露天坑。矿坑疏干排水破坏地下水均衡系统,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下降漏斗。
3.5.2.1 外排土场压占土地植被数量巨大
露天开采剥离的大量岩土,除少数矿山采用内排土方式外,大部分为外排土堆放,因而除剥采占地外,废渣需压占新的大量土地,外排占用的排土场面积一般为采矿场占用面积的40%~55%。据有关资料,我国露天煤矿外排土压占的土地,约是挖损土地的1.5~2.5倍,露天矿正常生产后,每采万吨煤排土场平均压占土地0.16ha。我国铁矿开采以露采为主,剥采比多在2~4 倍之间,铁矿山每开采1×104t矿石,废渣占有土地3.97ha。因此剥离量很大,历年排土量累计约在100×108t以上,每年以5×108t的速度增加。陕南石棉矿露天剥采面积约2km2,造成同等面积的山体植被破坏。
3.5.2.2 滑坡是露天矿山最主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露天开采排土不仅压占大量土地,而且随着排土堆高度的升高,潜伏着失稳和滑坡的隐患。采边滑坡是露天矿山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地质灾害,严重时甚至导致露天矿提前关闭的重大损失。1983年7月9日,甘肃白银露天矿滑坡导致运输系统中断和生产设施破坏,停产三个月,铜产量减少3000 t。金川露天矿因滑坡迫使运输道路改线,部分矿段提前闭坑停产。哈密三道岭煤矿1967、1983、1999年先后三次发生大的滑坡造成矿山多次停产,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万元。白云鄂博铁稀土矿主采坑北部运渣道路因滑坡报废,直接经济损失90万元。甘肃厂坝铅锌矿区深凹的采坑北部高陡边坡存在多处滑坡危险,直接关系到露天矿安全生产,迫使矿山花费大量资金用于监测防治。陕西铜川焦坪前河露天矿采坑面积0.97km2,造成同等面积的土地植被破坏。剥离边坡地段平均坡度约50°,高陡边坡已经有多处小滑坡体,潜在的滑坡隐患较为严重。
3.5.2.3 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为了防止地下水突然涌出而淹没露天开采场,必须进行矿坑疏干排水,降低预定开采地段的地下水位,而这会形成大面积疏干漏斗,破坏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平衡,导致当地水资源枯竭或取水困难,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或断流,导致表土缺水,影响植物生长,重则导致土地沙化、荒漠化。
3.5.2.4 水土环境的污染
露天开采剥离的岩土、排出的废石、矸石含有害元素,长期遭受风化雨淋,淋滤出酸性水或含有重金属的淋滤水,污染土地、河流,并通过裂隙带下渗地下污染地下水。
G. 中电建湾岔沟煤矿简介
摘要 露天开采范围:北部以五煤露头为界;东、西、南三侧按照最终帮坡角42°,以境界剥采比不大于经济剥采比45m3/t,在所建立的三维矿床地质模型中推算地表境界和深部境界;深部以+1510m水平五煤底板为界。除露天开采境界外采矿权范围内其他深部可采资源为井工开采区。
H. 中钢矿院岩土工程所读研怎么样
1、中钢矿院岩土工程所读研也不错呀,毕竟读研属于学历教育,而且也有一些优待措施,具体查看招生简章。怎么样都是相对而言,要看和哪个单位比。
2、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岩土工程设计研究所是专门从事岩土工程研究、勘察、设计与施工一条龙服务的经济实体,技术力量雄厚,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 “十·五” 边坡、排土场领域科技攻关项目,成功地解决了边坡、排土场、尾矿库及各类坝的治理,井巷支护,深基坑支护及软基处理等多方面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
I. 主要变化关系面积
结合变化重要值确定不同研究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面积,如图4.5所示。从各研究阶段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面积来看,耕地、林地、草地转入与转出的面积较多,成为变化的主体。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面积分析中以耕地转换为中心进行对比分析。
图4.5 研究区各研究阶段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转换关系及对应面积
Fig.4.5 Primary transformation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areas on land use types in research area
在1986—1996年期间,耕地的变化以转出为主。耕地变化成草地的面积最多,达到6482.77hm2 ,同时草地变化成耕地的面积也最多,达到5440.93hm2。耕地变化成林地的面积为865.69hm2 ,林地变化成耕地的面积为2416.85hm2。耕地在农用地之间的净转出面积为 2670.42hm2。耕地被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交通用地占用的面积分别为438.20hm2、485.76hm2、287.40hm2 ,累计建设用地占用耕地1211.36hm2。耕地被露天矿外排土场压占面积为425.68hm2。
在1996—2000年期间,耕地的变化以转出为主。耕地主要变化成林地、草地。耕地在农用地之间的净转出面积为3666.19hm2。耕地与农村居民点之间、交通用地之间存在相互变化,并且以耕地转出为主,其净转出面积为151.67hm2。耕地变化成剥离区的面积为293.02hm2。
在2000—2004年期间,耕地的变化以转入为主。耕地主要变化成林地、草地,而林地、草地变化成耕地的面积大于耕地变化成林地、草地的面积,耕地在农用地之间的净转入面积为5495.64hm2。耕地转建设用地以变化成农村居民点和交通用地为主,耕地的净转入面积为170.37hm2。耕地变化成剥离区的面积为317.92hm2。
在2004—2009年期间,耕地的变化以转出为主。耕地主要变化成林地、草地,耕地在农用地之间的净转出面积为6860.63hm2。耕地变化成城镇用地的面积为236.44hm2 ,变化成农村居民点的面积为752.75hm2 ,并且有382.14hm2农村居民点变化成耕地,耕地的净转出面积为607.05hm2。耕地变化成剥离区的面积为802.84hm2。
在2009—2013年期间,耕地的变化以转出为主。耕地与林地、草地之间的变化接近平衡,耕地在农用地之间的净转入面积为268.22hm2。大量的耕地变化成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并且有少量的农村居民点变化成耕地,耕地的净转出面积为990.74hm2。耕地变化成剥离区的面积为623.93hm2。在1986—2013年期间,耕地的变化以转出为主。耕地主要变化成林地、草地、农村居民点、排土场、工业广场。耕地在农用地之间的净转出面积为4161.40hm2。耕地变化成建设用地的净转出面积为2741.19hm2。耕地变化成损毁土地的净转出面积为3675.59hm2。
通过对比发现,耕地成为变化的主体,并且耕地以转出为主,2000—2004年期间耕地以转入为主。耕地主要变化成林地、草地、农村居民点、剥离区,并且2009—2013年期间耕地与林地、草地之间的变化接近平衡。
J.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
陈有明 杨则东 褚进海 鹿献章 刘同庆 杨佩明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230001)
摘要:本文利用ETM遥感资料,调查了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对土地资源利用潜力等作出评价。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资源评价;遥感调查
土地是宝贵而有限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工业、交通、城镇建设等生产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人地矛盾日趋突出。因此,采用高技术遥感调查手段,宏观上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快速、经济的调查与评价,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综合规划整治保护土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方法
安徽省土地资源遥感调查属于概查,是以不同地类及相同地类不同时相的遥感图像室内解译,辅以必要的野外验证,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并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在MAPGIS等平台上量算统计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计算各项土地利用指数等。
1.1 土地类型遥感解译标志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主要采用2000年成像的1:10万ETM图像为主要数据源。由于安徽省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多样,在八大类一级地类中,为了保证耕地、林地、园地、居民交通用地等重要地类的准确性,对山区坡耕地及城市和其周边地区利用了1986~1999年成像的彩红外航片和黑白航片辅助解译调查。土地利用调查分类原则是依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调查技术规程》采用二级分类,统一编码,一级分8大类,二级分类根据我省用地具体情况和本次遥感调查的可能性,又划分为4类,一、二级地类合并使用,共划分为12个土地类型。各类用地现状ETM图像解译标志见表-1。
1.2 细小地物面积折算方法
安徽省土地遥感调查信息提取编图,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原则上为2×3=6(mm2),相当于实地面积90亩(1:10万,但实际仍有1238个图斑小于6mm2),也就是说,用1:10万比例尺遥感图像解译限制了细小及一些线状地物上图,不能详尽反映诸如园地、村镇居民点、草地、坑塘、沟渠、河流、公路、铁路、农村道路及田坎等,因此对地类统计值应予折算。
按照全省自然地理特征,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面、皖西及皖南山地5个单元,以1:25万、1:10万、1:5万地形图及航遥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确定不同单元细小地类的改正系数,对面积予以折算。
表1 ETM图像土地利用分类遥感解译标志
2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2.1 土地利用结构
经遥感调查统计,安徽省国土总面积为14016595公顷(210248926亩,MapGIS空间分析值,后同),其中,耕地5966237公顷(89493547亩),占土地总面积42.57%;园地341775公顷(5126632亩),占2.44%;林地3381080公顷(50716193亩),占24.12%;牧草地37525公顷(562877亩),占0.27%;居民地及工矿用地1267145公顷(19007175亩),占9.04%;交通用地273850公顷(4107743亩),占1.95%;水域1997815公顷(29967223亩),占14.25%;未利用地751618公顷(11274275亩),占5.36%。土地面积最大的是六安市1843042公顷(27645623亩),最小的是铜陵市106041公顷(1590609亩)。按2001年全省人口计算,人均土地面积为3.32亩,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最多的是黄山市(9.89亩/人),最少的是淮南市(1.53亩/人),多数城市人均不到3亩。
图1 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图
2.2 耕地
经遥感调查全省耕地总面积为5966237公顷(89493547亩),拥有耕地面积1000万亩左右的城市有滁州市、六安市、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此5城市占有全省耕地面积56.1%,耕地面积最小的为铜陵市(不到40万亩)。按2001年全省总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为1.41亩;按农业人口计,人均1.77亩,按农户计,户均6.87亩。按总人口统计的人均土地,各城市间差异较大,若从农业人口人均拥有土地统计数据看,超过全省平均值20%以上的城市仅有滁州、蚌埠、淮北3城市,低于全省平均值20%以上城市有黄山、安庆、铜陵及阜阳市,比较突出的是滁州市,每农业人口为3.21亩,最少的是黄山市,每农业人口1.10亩。总体上看,全省人均耕地还算均衡。
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类。水田包括灌溉水田和望天田,面积为2562005公顷(38430070亩),占耕地面积的42.94%;旱地面积3404232公顷(51063477亩),占57.06%。从空间上看,旱地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区,占全省旱地面积的75%,其次是江淮丘陵东部的滁州市以及六安市;水田主要分布于江淮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即沿江一带、巢湖周围地区以及江淮之间中部、中西部和东南部,以六安、滁州、巢湖、安庆、宣城、芜湖、马鞍山、合肥等市最为集中,占全省水田面积90%左右。淮北平原区水田面积所占比例较小。
2.3 园地
园地主要包括茶园、果园、桑园等,全省共有园地341775公顷(5126632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44%。全省人均园地按2001年总人口计为0.08亩。低于平均值50%以上的有合肥、蚌埠、马鞍山等13个城市,高于平均值30%以上的有黄山、池州、宣城3市。最为突出的是黄山市,拥有园地79405公顷(1191077亩),占其土地总面积的8.2%,按农业人口计,人均园地达1.01亩,其次为六安市57134公顷(857014亩),宿州市54685公顷(820272亩),宣城市48052公顷(720782亩),此4个城市占有全省园地总面积70%。而合肥等多个城市人均园地仅0.001亩。
安徽省土地垦殖系数较大,耕地利用面域上的拓展空间不大,且随着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生态规划的需要,及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面积还将减少。但由于安徽省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生产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远未使作物达到其生产力的上限。因此,耕地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和途径,发掘耕地利用潜力:
第一,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主,辅以增肥改土措施,改良中低产田。安徽省以淮北平原宜农地面积最大,中低产田比重大(71%),主要影响因素是灌溉条件和土壤肥力。必须灌排结合,旱涝兼治,发展旱作补充灌溉;增施肥料,尤其是有机肥,调整氮、磷、钾比例,改善施肥结构等。
第二,继续推广新技术,大力进行科学种田,科学选种、育种、栽培、施肥、灌溉、除害,迅速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步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增加农业的各项投入。
第三,保护环境,重视农田外部环境的改善,搞好植树造林,四周绿化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农田生态系统。
第四,调整作物结构,合理轮作,适当提高复种指数。
3.4.2 园地
园地是茶、桑、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用地。本省气候条件优越,地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适宜茶、桑、果、药材、薄荷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栽培。全省现有各类园地34.18万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2.44%。园地占用耕地较少,立地条件差,80%左右都是在开发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和“四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土壤的肥力、保肥保水性能、灌溉条件都比较差,交通也不便利。在现有园地中,低产园地比重高,占园地总面积56.6%,名、优、特产品所占比例也不大,规模和集约经营水平不高。从安徽省实际情况看,建议:第一,以挖掘潜力为主,改良低产园地,提高产品质量和单产;第二,增加物质、技术投入,加强科学管理,新(扩)建茶、桑、果园等多种经济作物基地;第三,加强土地适宜性研究,逐步扩大名、优、特园地面积,提高名、优、特种属和总量,适应市场需求。
另外,全省茶、桑、果、药材等区域布局应力求合理,各大农业区发展应各有侧重。淮北平原是水果、药材、薄荷的主要发展地区,并应积极稳定地发展蚕桑生产;皖西大别山区是茶、桑、药材及其他经济作物的重要发展区;皖南山地丘陵地区是茶、桑、水果、药材及其他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也应是安徽省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江淮丘陵地区适合水果、薄荷、药材及其他经济作物的栽培;沿江平原地区应重点开发水果、花卉、茶叶等经济作物。
3.4.3 林地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不仅具有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的直接经济效益,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旅游保健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入20世纪90年代,安徽林业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是全国第四个消灭宜林荒山和基本全面绿化的省份,尤其是平原林业由淮北农区起步,逐步推向江淮丘陵和沿江平原,初步建成全省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构架。无论山区、丘陵、还是平原,森林资源增幅较大并步入良性循环。经调查统计,安徽省现有林地面积33810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4.12%,人均林地0.8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省森林资源的总量仍显不足,林分质量差,林产品没有形成优势,林业产值在经济构成中的比例太小(85年后更是徘徊不前),林业生产力水平与作为南方集体林区重点省份较好的自然条件很不相称。因此建议:第一,提高林地利用率,加速林地改造和抚育,使灌、疏林地尽快成为有林地,加快有林地中的低产林改造;第二,继续作好退耕还林工作,扩大经济林等地面积,并重视零星荒山、荒地开发利用;第三,进一步推进淮北、江淮和沿江等地域非林地造林工程,注重林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第四,树立大农业观点,加大加深非木质资源的开发,实现林业结构的调整。
3.4.4 牧草地
安徽省草场主要是林(农)间草场和森林破坏后的迹地草场,草场质量较差,许多草场尚处在自然利用阶段,草地生产力低,生产潜力未能挖掘。小部分草地自然放牧,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全省待开发利用的草场面积较大,草地类型多样,牧草资源丰富,草地分布更有利于实现农、牧、林综合发展,成为高效能的大农业生态系统。皖西大别山和皖南山地丘陵,其中以宣郎广丘陵岗地和贵池市草场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其他湖滩、沙洲地等也有较好的季节性草场。建议在黄山、贵池等市继续扩大牧草面积;对省内现有草场注重改良,引进优质牧草,提高草场载畜量。在牧业发展总体布局上,逐步解决安徽南、北方草食家畜的结构数量与草场分布不平衡问题,引导地方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3.4.5 可养水面
本省气候温和,雨量较充沛,水面广阔,长江、淮河横贯,湖泊众多,池塘棋布,沟渠纵横。2001年全省水产品产量159.94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25.3千克,水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水产值在经济构成中的比例,近年有较大提升。但我省可养水面资源潜力仍很大,可养水面利用率不高,已养水面中低产水面比重偏高,荒水面面积较大。建议提高可养水面利用率;改造采煤区已稳定了的深层塌陷地成可养水面,多途径扩大可养水面积。另外,在巢湖等水域以发展食草鱼养殖等多种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3.4.6 建设用地
安徽省城镇人均综合用地指标比较合理,但增速较快。总体上看,城镇用地中,公共设施和绿化用地普遍不足。城镇(包括乡村)居住用地普遍偏大,是由于一些地方旧城区改造缓慢,小城镇、乡村建筑层较低等原因所致。集镇存在闲置地较多现象。经济开发区存在圈地浪费行为。村庄建设用地80%左右都是宜耕地,且空闲地比例超过村庄用地的10%。乡镇企业占用的耕地绝大多数交通方便,靠近水源,耕性良好,也存在占而未用的土地浪费现象。交通用地近年增速较快,公路和农村道路占地比例较大。
合肥、宣城、芜湖等城市城区扩展势头较猛,2000年与1990年两个时相遥感图像所圈合肥建成区面积相差一倍多。但是,建设用地扩大之势不可避免,建设用地潜力的挖掘重在合理规划,减少浪费。
总之,安徽省在今后的土地利用上,一是要调整好农业用地结构,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注重生态建设;二是要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尤其要挖掘现有城镇用地潜力,充分发挥建设用地供应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着力提升大城镇经济功能,抑制最近几年居住功能的强势膨胀。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年鉴(2001).《安徽年鉴》社出版社,2001
[2]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国家技术监督局.土地利用现状地(市)级汇总技术规程[TP1002-93]
[4]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报告.1993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and Land Resources Appraisal in Anhui Province
Chen Youming, Yang Zedong, Chu Jinhai,Lu Xianzhang, Liu Tongqing, Yang Peiming
( Anhu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efei 230001 )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he ETM remote sensing material, investigated the Anhui Province land util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has analyzed the Anhui Province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the layout, and has made the appraisal to the land resources using the potential.
Key words: Land util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Land resources appraisal;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