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

发布时间:2022-06-25 16:21:30

㈠ 如何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一)高度重视,加强政府主导。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于提升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增强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正式实施的《旅游法》明确了县级以上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2011年,北京市政府投资为全市A级旅游景区统一配套“九个一”,即:一块以上五种语言导览图、一批旅游公共厕所、一种以上特色旅游商品、一册景区导览故事书、一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一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一支旅游志愿服务队伍、一家北京礼物专营店、一套旅游安全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广西从2013年起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上亿元用于扶持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河北近年来坚持政府引导,把停车场建成景区第一道风景。江苏、浙江、云南等许多旅游先进地区,都把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政府职责进行大力推进。省旅游局也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列为2014年全省重点旅游工作之一。为此,建议市政府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出台促进政策,大力推进全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本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规划,统筹城乡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指示标识等要辐射到乡村旅游连片发展的地区和重点乡村旅游点。结合本地实际,未来5年预计全市至少需要新建1个大型旅游集散中心,5-8个集散分中心;新建改造20-30个旅游咨询中心;新建改建道路旅游指示标识100-120块,新建旅游交通导览图10-15块;规划建设自驾车游营地2-3个;旅游景区建设或改造达标星级旅游厕所130-150处、达标游客中心35-40个、生态停车场60-80处。在全市构建以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标识系统、自驾车游营地、景区服务设施为主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三)政策扶持,分类推进。城市旅游基础设施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一样,是公共服务设施,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广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和经营,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经营市场化和管理社会化水平。建议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类施策,扶持推进。
旅游集散中心:政府独立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或者政府协调交通运营划出地方,政府投资装修、运营和管理;或者吸引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政府在建设用地、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旅游部门参与管理。
旅游咨询中心:积极探索运营模式,采取与通讯运营商、火车站、长途客运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型商场等单位的客服中心合作,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监管,政府补贴部分建设运营资金,旅游部门在业务上进行管理。
旅游公共标识系统:对各类旅游标识的建设,以各区县政府、交通运输部门为建设主体,政府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支持,住房城乡建设、旅游等有关部门配合共同推进。
自驾车游营地:按照财政适当补助的方式,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对市场化运作较为困难,但有必要建设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可采用由政府提供土地、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的方式投资建设和管理。
旅游景区服务设施:对景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服务设施,由景区负责筹资建设;旅游主管部门按照《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等国家标准,组织旅游景区开展达标创建;对创建达标的星级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和停车场,政府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引导支持。

㈡ 急求一篇关于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自查报告!!

2010年,城建档案馆在建设局的领导下,以“决胜灾后重建,率先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努力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示范区”为工作主题,按照“五点四线三问题”工作思路和方法,认真负责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现将全年工作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综合目标完成情况

一、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
(一)加强城镇安居房、居民自建房、上海援建及社会投资项目等各类建设工程竣工档案备案工作,确保各类建设工程竣工档案备案率达95%。
完成情况:一是加大上海援建项目工程竣工档案验收备案工作力度。针对上海援建项目建设实际,在工程动工伊始,即以双方联席会议制度的形式确立了档案验收备案工作的方法和步骤。通过集中培训、上门服务等有效办法加强工程档案资料收集和整理的业务指导,保证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完成了援建项目的档案验收备案工作,确保了援建项目按时间节点的要求顺利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经过多方努力,截止目前,城建档案馆已完成上海援建的北街小学等23所学校、医疗中心、社会综合福利院、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8个卫生项目工程、沪都花园等3个安置房、廉租房项目工程,以及西区水厂、污水处理厂、为农服务中心等15个市政基础及公用设施项目工程的竣工档案的验收备案工作。全面完成了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62个“交钥匙”项目工程的竣工档案验收备案工作;二是加强社会投资项目工程竣工档案进馆工作。已接收成都兴蓉公司等社会投资的22所乡镇中小学校、9所乡镇卫生院、13个乡镇派出所等工程施工文件资料进馆;三是做好安居房工程竣工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培训工作。认真开展城市居民安置房、居民自建房、农村统规统建房等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的业务指导和资料收集工作。通过及时发放档案进馆告知意见书、档案业务知识培训、工程现场检查指导等有效形式,确保各类安居房建设工程按期完整归档进馆。截止目前,已对兴堰·丽景等130余个建设工程竣工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现场为壹街区·上善小区安居房工程培训资料员40余人次,接收进馆竣工档案1300余卷。
(二)认真做好古城重建相关工作和风貌改造工程档案备案管理工作。
完成情况:根据古城重建及风貌改造工程建设实际,配合风貌办,拟定了工程档案备案进馆的措施和办法,认真指导做好城市风貌改造工程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备案工作。

(三)开展城市地下管线、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档案收集、整理、利用工作。
完成情况:制定下发了都江堰《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抽调业务骨干,加班加点完成了中央审计署检查项目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完成了第一批城市加密道的资料清理、组卷工作和第二、三批加密道工程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指导工作。
(四)积极做好城镇安居安置房的竣工验收备案工作。
完成情况:针对城镇安居安置房和农村统规统建项目档案资料的基本情况,拟定了农村建设工程档案验收意见书,配合村镇局做好相关档案归档工作。
(五)积极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建设工程声像档案制作工作;做好城建档案阅览、整理室和库房的建设工作和城建档案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工作;督促、指导开展建设局文书、会计、科技、专业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
完成情况:一是加强城建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在现有系统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认真完成城建档案管理系统调试工作,更新备份城建档案目录数据。截止目前,已录入城建档案614卷,接待档案查询301人次;二是做好档案库房维修及馆藏档案移库工作。完成了档案库房密集架的拆架、维修工作和近两万卷城建档案、建设局文书、会计、照片、组织人事、招投标、村镇档案的清理、移库、上架等大量工作,保证了各类档案的妥善保管和综合利用;三是认真开展档案执法检查工作。完成了建设局2009年度文书档案整理、归档工作,归档文件1099件。督促、指导局机关各科室及下属单位做好2009年度文书、会计、科技、专业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配合市档案局完成了建设局及各下属单位2009年度档案执法检查工作。牵头组织建设局机关各科室及下属单位共26名职工参加了市档案局档案人员培训工作;四是切实做好馆藏档案安全维护。认真开展馆藏档案的“八防”工作,对馆藏档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密闭除虫治理,保证了馆藏档案的安全。
(六)其他工作
完成情况:一是积极推进城市安居房分户验收。按既定时间节点,完成了对点联系安居房摇号房源的建设及公建和基础设施配套工作。协助做好各批次安居房、安置房建设项目分户验收、项目推进、指导标准说明等工作,对验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汇总、上报,督促及时整改。二是做好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录入工作。确定专人专项负责,采取动态录入机制,对已完成前期项目信息录入的建设项目,及时核查、及时录入,完成60个已完工建设项目档案备案信息录入工作清欠工作;三是认真开展清欠工作,对七片区(石羊镇、安龙镇、柳街镇)建设工程农民工资拖欠情况进行了摸底排查,及时梳理上报;四是加强信息报送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完成了《城建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调研文章。
二、各专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一)已完成2010年上海对口支援工作专项目标(都目督发〔2010〕17号);

(二)已完成2010年档案工作专项目标任务(都目督发〔2010〕19号);
(三)已完成2010年编纂《汶川特大地震·都江堰市抗震救灾志》专项目标任务(都目督发〔2010〕18号),分解文件都建设〔2010〕37号;
(四)已完成上海援建项目的工程档案收集和档案移交工作目标(都目督发〔2010〕28号);
(五)已完成《“5.12”汶川大地震都江堰市备忘录》资料收集移交专项工作目标(都办发〔2010〕208号);
(六)已完成《都江堰市质量兴市工作》专项目标(都建办〔2010〕74号);
(七)已完成成都市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的《汶川特大地震成都抗震救灾志》资料上报工作;
(八)已按时间节点完成建设局分解下达的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社会治安治理专项工作目标、依法治市、应急管理等各项目标任务。
三、临时交办的任务完成情况:
(一)根据市重建办和档案局的要求,明确了灾后城镇住房重建文件资料收集整理归档移交工作方案,拟定资料清单并下发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社区;
(二)根据领导要求,认真做好城区143个自建点、农村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原址自建房屋竣工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的简化流程和备案管理工作;
(三)完成抗震救灾、排危抢险、灾后评估、板房过渡安置、综合竣工验收、档案管理等相关宣传项目的信息采集、汇总、报送工作;
(四)认真做好援建项目服务工作,成立竣工验收领导小组,完善验收流程和办法,有序开展援建项目的竣工验收和资料移交工作,并及时为医疗中心等项目申报“鲁班奖”提供了急需的档案资料;
(五)完成档案馆在成都市政府网站上的办事公开目录整改检查工作;
(六)指派专人、加班加点完成了中央审计署检查项目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
(七)按市委119次常委会议纪要通过的《都江堰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落实了校安工程涉及的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档案采取不进馆的方式办理;
(八)认真做好维稳值班和清欠工作;
(九)完成机关一、二支部各项党风、党建工作和创先争优活动相关工作。
四、创新亮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上海援建项目竣工档案验收备案工作:完成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62个“交钥匙”项目工程的竣工档案验收备案工作,确保援建任务按时圆满完成。截止目前,上海援建的北街小学等23所学校、医疗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8个卫生项目工程、沪都花园等3个安置房、廉租房项目工程,以及西区水厂、为农服务中心等15个市政基础及公用设施项目工程竣工档案已全部完成归档备案工作;
(二)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录入工作:确定专人专项负责,采取动态录入机制,对已完成前期项目信息录入的建设项目,及时核查、及时录入,完成了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共计60个已完工建设项目档案备案信息录入工作;
(三)安居房分户验收工作:按既定时间节点,完成对点联系房源的建设及公建和基础设施配套工作。协助做好安居房、安置房建设项目分户验收、项目推进、指导标准说明等工作;
(四)安居房竣工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发放建设工程竣工档案验收告知意见书,开展各批次安居房工程验收资料收集整理的业务指导工作, 接收已摇号安居房竣工验收资料档案进馆,完成相关工程竣工档案资料的整理和目录数据录入工作;
(五)重点项目档案管理工作:落实专人,及时对接,做好城市加密道工程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归档的业务指导和备案工作,完成重点项目迎检的相关资料整理工作;
(六)志书及年鉴编撰工作:及时分解任务,落实专人负责,牵头完成了《汶川特大地震都江堰市抗震救灾志》第二阶段长编、成都市建委《抗震救灾志》资料上报、《“5.12”汶川大地震都江堰市备忘录》资料收集移交和《建设局年鉴(2010卷)》资料的编纂工作;
(七)建设局档案执法检查工作:完成市档案局对建设局、村镇局、园林局、质监站、城监大队、街灯处、绿化处、城投公司等单位2009年度文书、会计、照片、组织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和归档检查工作;
(八)档案库房维修及移库工作:完成了档案库房密集架的拆架维修和近两万卷城建档案、文书、会计、照片、组织人事、招投标、村镇档案的清理、移库、上架等大量工作,保证了各类档案的妥善保管和综合利用;
五、目标管理工作情况:
单位负责人作为目标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及时分解下达各项目标任务,完善、规范目标运行和绩效考核机制,及时监控、反馈和解决目标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严格奖惩,按时间节点及时上报目标完成情况,资料齐全、整理规范,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㈢ 如何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具体来讲,要着力抓好“四个结合和四个配套”。四个结合,一是与高山生态扶专贫搬迁结合属,二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三是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四是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结合。四个配套,一是农业产业配套,二是基础设施配套,三是体制机制配套,四是公共服务配套。

㈣ 公共服务设施的设施建设

一、交通工程
以面向国际,服务东北,协调区域,满足物流畅通为目标,构建公路、铁路、港口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的主要交通运输工程参见图7-1、附件:“十一五”重大项目规划表。
公路工程。规划建设庄河至盖州高速公路,南与丹大高速公路衔接,北与沈大高速公路交汇,分别构筑庄河与沈阳、大连的3小时、1小时经济圈。积极筹划建设花园口新城区至长兴岛高速公路,打通黄渤沿海两大重点开发区的联接,形成“一横两纵”的高等级公路主骨架。开工建设滨海公路,形成省际沿海观光产业带,推动沿海产业区的互动发展;拓宽改造201国道庄河段,增强南部沿路经济的空间联系;建设庄河至仙人洞、庄河至花园口、庄河至黑岛电厂快速路,增强几大产业区的有机联结,强化北部与南部的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加快乡村公路支线建设,实施乡村公路改造。在实现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内部的有机联系,加速路网城乡一体化。加强市区内环、外环及主干路网建设。增设城乡公交线路和公路场站,并逐步向近郊居民点、产业集中区和旅游景区延伸。
图7-1庄河市重点规划建设交通工程示意图
铁路工程。加强铁路运输系统建设,形成与东北腹地的有机联接。“十一五”期间配合国家铁道部沿丹大高速公路北侧加快建设东北东部铁路通道,沿路在吴炉建设黑岛电厂铁路专用线;规划建设庄岫铁路,在庄河站与东北东部铁路通道接轨,并规划建设庄河站至庄河港区铁路专用线。
港口工程。加快庄河港一期建设,着手启动庄河港二期工程,打通海上通道,努力完善功能,提升港口地位,把庄河港建成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枢纽港,成为东北地区沿黄海北岸物流集散的重要结点。规划建设庄河港集装箱码头3个。其中1万吨级泊位码头2个,3万吨级泊位码头1个。加强陆岛运输码头建设。规划在石城乡北嘴屯新建300吨级滚装码头,夏沟新建1000吨级滚装码头;在王家镇后滩新建300吨和1000吨级滚装码头各1个,分别在寿龙岛和长坨岛新建500吨级客货码头。加强庄河港至石城岛跨海大桥及石城岛周边港口群建设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
二、能源工程
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降低能耗、发展清洁能源、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为目标,建立能源保障体系。“十一五”期间,在庄河城区人口居住集中区扩建管道液化气工程,到2010年,城区管道液化气普及率要达到80%以上。远景规划期间,从南部沿路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角度,研究建设庄河煤气工程,以及从大连接入管道把天然气引入我市。进一步完善供热设施,优化供热站建设布局,适度超前建设供热工程。规划在庄河市区、花园口区建设热电厂,满足南部沿路经济带重点区域供热需求(参见图7-2)。
到2010年,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5%以上。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广太阳能,大力发展生物质气化工程。加快推进庄河电厂建设,推动庄河尖山、南尖风电项目尽早启动,努力把我市建成东北重要能源电力基地。加强输配电主网架建设,完善输变电设施,增强供电能力。考虑发展时间阶段和对于电力需求的空间差异,规划2007年改造220千伏东庄线、庄新线,新建小寺66千伏变电所,同时对现有变电所进行增容改造,以保证全市供用电的安全可靠性;2006年增容改造66千伏明阳变电所,满足花园口新城区建设起步阶段的电力需求,2010年左右新建220千伏花园口变电所,配套建设5座66千伏变电所,满足花园口新城未来的电力需要;2010年在青堆镇北部新建220千伏变电所,满足东部地区的发展对于电力的增长需求。
图7-2庄河市重点规划基础设施工程示意图
三、供排水工程
围绕工业发展区建设、城镇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进行供水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地表水,有计划地开采地下水。重点实施庄河净水厂二期扩建和净水厂引水工程,完善新城区供水管网,改造老城区供水管网(参见图7-2)。加快推进花园口新城、黑岛电厂产业区、青堆镇、仙人洞镇等重点区域供水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排水设施,加强污染源综合治理。建设庄河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对我市城区主排水分流管线进行改造。在花园口新城、黑岛电厂工业区、青堆工业区同步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和污水及垃圾处理厂,严格控制蓉花山、仙人洞、太平岭、吴炉、大郑等地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建设适当的污水处理设施。
四、信息工程
抓好基础电信网建设。大力发展电话网、数据通信网、智能业务网,建成网路运行可靠、业务品种齐全、用户服务优良的现代化电信通信网,实现光纤到村屯。提高电话普及率。乡镇政府所在地电话普及率接近城市水平,远期要达到城市水平。进一步拓展邮政业务,合理布局邮政局所,提高邮政服务综合能力。积极推进“数字化庄河”工程。加强政府系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和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发展信息产业。建设城南新区、花园口新城和青堆镇的光纤通信网。
五、防灾减灾工程
消防工程。根据责任区内的被保护目标、地貌特征、人口密度、建筑状况、交通水源条件等因素布置消防站,确定消防等级。近城区消防站达到三座,远城区达到五座,使消防站责任区面积平均达到6.5平方公里,基本建立覆盖全面、责任明确的消防网络。每个重点镇新建一处消防站。强化北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防火设施建设。
防洪工程。高标准、高质量整治庄河、小寺河。规划小寺河控制宽度为150—200米左右,庄河控制宽度为200—250米左右。庄河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重现期,小寺河、庄河为50年重现期,明、暗渠汇水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的重现期为20年、小于5平方公里为10年,截洪沟设计重现期为10年。为防止山洪对城市危害,沿城市建设用地外围山体建截洪沟。规划在西山公园南侧、东侧沿40米等高线、九顶梅花山北侧及南侧沿城市规划道路一侧等建设截洪沟。严格控制填海造地,保证河道出海口畅通。
防震减灾工程。城市规划、房屋建筑严格按照防震减灾技术规程要求建设。
人防工程。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持续发展的原则,人防工程以新城区建设和重要经济目标为重点,进行全面防护和重点保护。
其他灾害与突发性事件。面临地震、海啸、台风、洪水等灾害威胁,加强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制定应急预案,完善预警机制,做好物资储备。
六、公共服务设施
按照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方向,调整优化教育布局。规划在明阳镇新建高中、初中和小学,迁建大郑镇中心小学,新建青堆镇小学。扩大庄河城区中小学办学规模,迁建二高中和三十一中学,增设城西中小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建职教中心,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花园口、青堆、仙人洞技术分院。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办高等院校。加强学前教育,新建城区中心幼儿园。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建城区中心医院、中医院和第三人民医院,增扩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文化体育设施,新建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游泳馆和体育场,扩建乡镇文化站,建设黑岛甲午海战纪念馆。加强妇女工作,筹建妇女活动中心。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扩建庄河养老服务中心,建设17所乡镇中心敬老院。加强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
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1条 健全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公益事业,形成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格局,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全面提升生活品质。
第2条 公共设施规划按市级、区级两级设置,部分内容配置到居住区级。市级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以行政管理中心、商业金融贸易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为主的城市中心,强化城市中心的凝聚力,发挥城市中心的职能作用,反映出独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海滨城市风貌。居住区级公共设施规划建设要层次分明,服务半径适中,布局合理,人民生活方便。旧区应结合街区改造、闲置土地调整来完善设施配套,新区应统一规划建设配套设施。鼓励社会投资建设各类社会公益性服务设施。
八、公共设施中心布局
⒈市级行政管理中心:布置在会展中心对面、平湾路以西用地。可以和会展中心、体育中心、滨海绿地等形成较好的景观和中心区形象。
⒉市级商业金融贸易信息中心:位于人民路与乐山路交界一带,包括超级市场、大型购物中心、金融、贸易、旅馆业等。
⒊市级文化娱乐中心:规划设置在海湾大桥东边,与行政中心区、商业金融贸易信息中心隔海相望,布置影剧院、文化艺术中心等,形成一个高标准的独具特色的中心。
⒋市级体育中心:位于人民北路,在现状基础上扩建。
⒌在赤坎、霞山、麻章、坡头、东海岛布局区级中心。赤坎公建中心,对现有的设施进行调整和改造,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服务业。以康顺路与人民大道北地段为赤坎公建中心;霞山公建中心,规划以解放路和人民大道南交界地段为霞山公建中心,建设一个各项设施齐全,商业贸易繁华的公建中心;坡头公建中心设置在坡头带状中心公园附近,按城市的副中心级要求,高标准、高起点,设置大型的商业、金融贸易、行政办公、医疗、娱乐、体育等设施,构成完整的综合性公建中心;麻章公建中心规划结合中心绿地布置商业、金融贸易、医疗、娱乐、体育等设施。
第4条 商贸设施分三级规划:一级商业服务金融贸易设施如大型商贸中心、交易中心、大型专业市场,以及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设施是城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布置在市中心区,各区中心也适当布置;二级商业服务金融贸易设施如一般商场、酒店、银行等设施,主要布置在区级中心;三级商业服务业金融贸易设施如粮店、小市场、储蓄所等布置在居住区或小区中心。各主要城市片区均设置区级商业服务中心。区级公共设施规划建设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强化各区的职能,对公共设施进行有机的组织,使公共设施与城市结合更密切。
九、文化设施
⒈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应与城市规划和建设同步进行。
⒉市级文化中心布置见第53条。
⒊其他组团的区级文化中心主要布置于公建中心。
⒋新建住宅区应按人均不低于0.2平方米的标准预留公共文化设施用地。
十、体育运动设施
⒈市级体育中心布置见第53条。
⒉各区级运动场每个占地约10公顷,配有三场一馆。对霞山、赤山现有体育场及游泳场进行改造或扩充。
⒊各居住区按国家标准设置,每5万人设一处体育设施用地,包括相应的体育设施系统。
十一、医疗保健设施
健全三级医疗保健体系,以三级综合医院建设为核心,以二级、三级医院及专科医院为主体,以保健防疫、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为基础,均衡布置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总量按每千人4张病床的指标配置。
建设专科医院:口腔医院、肿瘤医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医院、康复医院、霞山区骨伤科医院;迁建湛江市中心医院至市体育中心北面的文保小区;设置急救指挥中心、市中心血站;设置三级综合医院3间: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设置二级中医院2间: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设置二级综合医院3间: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南油职工医院、东海岛人民医院;以市防疫站为基础组建湛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中心)和湛江市卫生监督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服务人口3~5万人单位设置。
撤销市防疫站和霞山、赤坎、坡头、麻章区防疫站及湛江港务局、南油防疫站。
十二、教育科研及科学普及设施
⒈中等职业教育尽可能利用现有中专教学资源进行布局调整与整合。
⒉中小学按居住区、小区配套标准设置,在规划期内实现高中普及教育。
⒊大中专院校用地集中在寸金大学城集中建设,海洋大学新校区在现状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远期根据发展需要,在坡头布置新的教育基地。
⒋重视组织市民的科普交流活动,市级科技交流中心在坡头区安排,各区级科普活动场所可结合文化设施安排。
十三、邮政设施
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用邮方便、安全快捷的现代化邮政服务网。城市按邮政分局、支局、所三级设置邮政服务机构,调整、改建和新建相结合,邮政网点同步到小区,邮政箱同步到户。规划新建邮政设施11处,邮政局所的服务半径为: 市区邮政局所服务半径:中心城区1~1.5千米,其它1.5~3千米。服务人口:邮政局4~6万人;邮政所1.5~2万人。合理分布邮政设施,新居住区开发建设应同步规划建设邮政所、信报箱群,在中心城区,结合旧城改造,适当调整和改建现有邮政局所,建成运输快速化、作业机械化、营业电子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多元化网络。
十四、社会民政福利设施
⒈中心城区规划设置福利院3所,分别设置在赤坎、坡头和麻章。
⒉按老年人口规模和有关标准安排敬老院。
⒊保留现有殡葬设施用地。
⒋收容遣送站选址在霞山海头新村附近(市新村戒毒所东边)。
十五、治安管理设施:建立健全城市治安管理设施,每一万户城市居民应设置1处公安派出所;在社区配套服务设施中,设立社区警务室。
十六、市民休闲活动广场:市级市民广场在市级行政中心附近;区级市民活动广场按8~10万人设置1处,成为城市公共开敞景观空间的重要部分,并兼具城市必需的紧急避难场所的功能。

㈤ 如何构建美丽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学校、医院、文化站、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健全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与财政收入增长同步增长,让乡村产业强起来、设施多起来、环境好起来,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强化规划引领,推动一村一个规划。要根据乡村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农民实际需要等要素,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细化生产、生活、服务等功能区块的定位,合理安排村庄的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注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田园风貌和自然景观的融合,在美丽乡村的特色上下工夫,在美丽乡村的差异化上找出路,加强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的无缝衔接,确保一村一个规划能落地、可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严控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面。
3、倡导节约集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发展理念,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推广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减少土地的粗放利用,避免土地利用的浪费。引导乡村民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聚,向农民推荐节地建筑户型,实现乡村住宅用地集约化;引导村办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聚,减少占用非农建设用地数量,实现乡村非农建设用地集约化,挖掘乡村节约集约用地的潜力。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切实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严格禁止乱占滥用耕地行为,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4、倾听农民心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和图片展、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让家家户户切身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得到的实惠,主动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美丽乡村规划要由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美丽乡村规划变成农民的美丽乡村建设愿望。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和积极吸收农民的意见,让农民能够自己选择、自己决策、自己建设、自己管理,推动美丽乡村规划落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按照规划实施,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5、尊重农民意愿,推进特色民居建设。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新建住房和改造危房,注重保护、挖掘和传承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民俗等特色资源和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全面落实节地、节材、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等要求,切实改变乡村民居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建设模式,确保乡村特色民居数量稳步增长、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和建设质量稳步提高,跳出建新房不见新村、建新村不见新貌的怪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6、夯实产业支撑,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要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发展精准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精深加工农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经济协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把农民组织带动起来,引导农民依托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新兴服务业,提升服务水平和档次,吸引城镇居民到乡村吃住行游购娱,促进农民增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乡村的产业开发和项目经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做强乡村的产业,增强农民增收后劲。
7、加强村庄整治,提高生活环境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活动,重点抓好交通沿线、河道沟渠、村庄庭院和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实施乡村生产生活污染源治理工程,重点开展以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主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垃圾收集点、中转站、无害化处理场等设施建设,加快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建设,利用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严格落实保护生态的法律法规,加强乡村水域保护和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环境质量。
8、培育文明风尚,提升乡村文化内涵。要加大对地域风情、传统民俗、人文典故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和传承力度,加大对古民居、古农具、古树木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丰富乡村的文化内涵。针对新型农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不同群体,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有演出看、有电影看、有广播听、有电视看、有书读、有报读、有棋牌、乒乓球等室内文体活动、有篮球、排球等室外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倡导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坚决遏制乡村赌博迷信之风,营造文明和谐的生活氛围。
9、创新社会管理,维护乡村和谐稳定。要推进乡村网格化社会管理,配备专职网格员和网格协管员,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制,由过去浮在面上变为沉到下面、被动应付变为主动服务,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有需求及时服务,实现乡村社会管理人性化、精细化、信息化。建立乡村多元化调处机制,整合综治、司法、信访、治保等基层工作力量,加大调处力度,及时化解影响乡村社会稳定的各种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与农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帮扶管理,提高美丽乡村法治化管理水平。
10、深化综合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规范乡镇机构设置,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理顺部门责权关系,引导农民参与乡镇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财政收支管理,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提高乡镇的财政保障能力,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增强村级组织自我发展和自我保障能力。总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经验,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增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投入,强化财政奖补资金项目管理,进一步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㈥ 村级在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主要短版是什么

摘要 1、农村基础设施不足: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不足表现为:生产性基础设施支撑力脆弱,服务性基础设施执行力减弱,社会性基础设施安全力薄弱,流通性基础设施承载力孱弱。

㈦ 如何打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内涵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扩大就业,促进节能减排。为加强和改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当前,要围绕改善民生、保障城市安全、投资拉动效应明显的重点领域,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一)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按照“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原则,推进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发挥地铁等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作用,带动城市公共交通和相关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国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000公里。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加快调度中心、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以及停靠站的建设;推进换乘枢纽及充电桩、充电站、公共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同步实施。
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改造。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提升道路网络密度,提高城市道路网络连通性和可达性。加强城市桥梁安全检测和加固改造,限期整改安全隐患。加快推进城市桥梁信息系统建设,严格落实桥梁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城市路桥的运行安全。各城市应尽快完成城市桥梁的安全检测并及时公布检测结果,到2015年,力争完成对全国城市危桥加固改造,地级以上城市建成桥梁信息管理系统。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城市交通要树立行人优先的理念,改善居民出行环境,保障出行安全,倡导绿色出行。设市城市应建设城市步行、自行车“绿道”,加强行人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道路林荫绿化、照明等设施建设,切实转变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
(二)加大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
市政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改造和检查,优先改造材质落后、漏损严重、影响安全的老旧管网,确保管网漏损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到2015年,完成全国城镇燃气8万公里、北方采暖地区城镇集中供热9.28万公里老旧管网改造任务,管网事故率显著降低;实现城市燃气普及率94%、县城及小城镇燃气普及率65%的目标。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新建道路、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地下管网应按照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开发建设。
城市供水、排水防涝和防洪设施建设。加快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国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95%和水质达标双目标;加强饮用水水源建设与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限期关闭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切实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在全面普查、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将建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加强城市河湖水系保护和管理,强化城市蓝线保护,坚决制止因城市建设非法侵占河湖水系的行为,维护其生态、排水防涝和防洪功能。完善城市防洪设施,健全预报预警、指挥调度、应急抢险等措施,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减灾能力,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
城市电网建设。将配电网发展纳入城乡整体规划,进一步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实现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到2015年,全国中心城市基本形成500(或330)千伏环网网架,大部分城市建成220(或110)千伏环网网架。推进城市电网智能化,以满足新能源电力、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需求,优化需求侧管理,逐步实现电力系统与用户双向互动。以提高电力系统利用率、安全可靠水平和电能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城市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与试点示范。
(三)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设施建设和运行保障为主线,加快形成“厂网并举、泥水并重、再生利用”的建设格局。优先升级改造落后设施,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国家新的环保排放要求或地表水Ⅳ类标准。到2015年,36个重点城市城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国所有设市城市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建设完成污水管网7.3万公里。按照“无害化、资源化”要求,加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70%左右;加快推进节水城市建设,在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质量差的地区,加快推动建筑中水和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保障城市水安全、修复城市水生态,消除劣Ⅴ类水体,改善城市水环境。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大中城市为重点,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和生活垃圾存量治理示范项目。加大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到2015年,3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左右;到2017年,设市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确保垃圾处理设施规范运行,防止二次污染,摆脱“垃圾围城”困境。
(四)加强生态园林建设。
城市公园建设。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城中村改造、弃置地生态修复等,加大社区公园、街头游园、郊野公园、绿道绿廊等规划建设力度,完善生态园林指标体系,推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到2015年,确保老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60%。加强运营管理,强化公园公共服务属性,严格绿线管制。
提升城市绿地功能。到2015年,设市城市至少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水、气、电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防灾避险公园。结合城市污水管网、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建设,通过透水性铺装,选用耐水湿、吸附净化能力强的植物等,建设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等功能。
三、科学编制规划,发挥调控引领作用
(一)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理念,遵循城镇化和城乡发展客观规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统筹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民生为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禁止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滋生腐败的“豆腐渣工程”。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对空间布局的统筹协调。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防止各类开发活动无序蔓延。开展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与评估,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统筹地下各类设施、管线布局,实现合理开发利用。
(二)完善和落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提高科学性和前瞻性,避免盲目和无序建设。尽快编制完成城市综合交通、电力、排水防涝和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规划。抓紧落实已明确的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城镇供水、城镇燃气等“十二五”规划。所有建设行为应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落实《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三)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规划统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城乡医疗、教育、治安、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和建设专业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场站等,完善城市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加强公共消防设施、人防设施以及防灾避险场所等设施建设。
四、抓好项目落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一)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各地要统筹组织协调在建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施工建设进度。通过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在建项目进展情况。对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和改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消防设施建设等在建项目,要确保工程建设在规定工期内完成。各地要列出在建项目的竣工时间表,倒排工期,分项、分段落实;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建设资金、材料、人工、装备设施等及时或提前到位;要优化工程组织设计,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在建项目实施。
(二)积极推进新项目开工。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落实具体项目,科学论证,加快项目立项、规划、环保、用地等前期工作。进一步优化简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减少和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逐步转向备案、核准与审批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模式。要强化部门间的分工合作,做好环境、技术、安全等领域审查论证,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探索建立审批“绿色通道”,提高效率。在完善规划的基础上,对经审核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要抓紧落实招投标、施工图设计审查、确定施工及监理单位等配套工作,尽快开工建设。
(三)做好后续项目储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要求,超前谋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级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和国土资源等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和工作作风,通过统筹研究、做好用地规划安排、提前下拨项目前期可研经费、加快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措施,实现储备项目与年度建设计划有效对接。对2016年、2017年拟安排建设的项目,要抓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建立健全统一、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库。

阅读全文

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
马鞍山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告 浏览:811
公司间商标授权书模板 浏览: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