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公共服务双循环

公共服务双循环

发布时间:2022-06-23 02:54:21

① 2035年中国将实现什么

到2035年我国对政府建设要实现的目标是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九大报告中,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具体部署,也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具体化,作出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其中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 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哪些

第一,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
第二,提供教育、内医疗、公共文容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对于发展公共事业性服务,政府责无旁贷。
第三,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政府应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切实推动节能减排。同时,还应加快电网、铁路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中属于商业性的部分交由市场去做,属于公益性的部分直接承担起来。
第四,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对生产安全,企事业单位负有责任,政府也应强化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和监管职责。而消费、食品和药品安全等都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政府责无旁贷。

③ 十四五战略规划都包含什么内容

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2.加快数字化发展
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
3.拓展投资空间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
4.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5.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6.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7.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 什么是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意味着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出发,创新供给模式和供给机制,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有效满足社会需求。

报告《城域开放众创空间: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建设新路径》提出,开展基于创新2.0的开放众创和智慧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政府2.0的服务转型,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报告还以共享单车、导航软件应用等案例为加快政府2.0转型,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建设智慧社会进行了论述。

政府2.0通过开放数据推动各方参与众创可以更好解决社会治理难题。比如高德、网络等商业导航移动应用,通过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应用开发和众多司机智能手机导航应用,在整个城市空间创新了基于实时交通流量数据的交通社会化参与调控模式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又如让绿色出行回归城市的共享单车。共享单车正是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通过企业、社会、政府共同参与众创共治解决城市难题,不仅是一个商业创新、更是一个社会创新,也是“五位一体”智慧城管服务转型的生动诠释,更是创新2.0时代群众路线的新探索,新网络、新数据环境下依托城域开放众创空间构建智慧社会解决城市治理难题的一个典型样本。

共享单车的出现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由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缺陷、配套公共服务、相关制度与管理的缺失等原因,导致共享单车乱停乱放、人流密集地塞满了共享单车等问题。这不是共享单车的错,也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需要面向创新2.0的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我们需要思考,城市精细化管理、制度供给和公共服务是否还存在不足与错位,城市是为车而建还是为人而生,交通疏堵关键在“堵”与“限”还是在服务与管理,城市是否是人本尺度和以人为本,为人行、骑行和社会交往提供了足够空间,政府是否在城域开放众创空间营建中发挥了应有作用?我们如何基于创新2.0推进开放众创、社会共治,让城市出行与交往空间更加美好?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需要政府2.0的服务转型。众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众创发展中去持续解决,在创新2.0时代技术、社会以及管理与制度的互动中去解决,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众创和共治去解决,如同共享单车这样的众创所已经解决的问题一样。在城域开放众创空间营建过程中,公共服务与制度供给的完善、社会治理的精进、智慧社会的建设也绝非一日之功。推动以社会为舞台的开放众创,需要构建面向创新2.0的“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政府在其间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实现面向创新2.0的政府2.0服务转型。创新2.0时代的人民政府一定是城域开放众创空间营建者、创新生态赋能者、智慧社会培育者。

⑤ 我国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哪四项基本内容

一、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居于整个模型的核心,它是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务、公共环境性基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务和自身发展性基本公共服务的集合,B、C、D、E与A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系统。

二、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务处于模型的最下方,是整个模型的基础性模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首先要满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后才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看,B独立生成A的子系统。

三、公共环境性基本公共服务位于模块的左方,是A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二者构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四、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务,居于模块的右边。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没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整个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

(5)公共服务双循环扩展阅读

构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

政府转型是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基础。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重要职能。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将大大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首先,政府职能转型的核心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于服务型政府来说,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必须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住房保障等领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⑥ 十四五是哪几年到哪几年

十四五规划的起止时间为2021-2025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十分重要。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6)公共服务双循环扩展阅读:
1.推进“双循环”
“双循环”战略在今年的高层会议中已被多次强调。5月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业内预计双循环战略将贯穿“十四五”始终,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城镇化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增长模式主要是要素投入驱动加上效率提升,要素投入驱动主要是伴随着国内的城镇化工业化需求快速增长,以及外需持续扩大,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快速增加,尤其是以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为代表的非农劳动力增加,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非常有限。放开除超大城市以外的落户限制,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挂钩非常重要。双循环要打通循环,核心就是要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梗阻,不能城乡单向流动。
3.关键领域改革待突破
“十三五”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深入到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发育层面,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与实践,已经进入深层次的关键环节。
目前,一系列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更加精准化的改革举措将落地实施。改革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充分释放和激发基层改革活力等。
《规划》还提出,稳步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具体包括,支持国内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境外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络,加大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服务贸易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轻资产的服务贸易企业贷款抵质押物范围。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升级完善,促进跨境支付便利化。

⑦ “双循环”对城镇化提出新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城市发展发生新变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也面临新形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百年变局、开拓发展新局的战略选择,对“十四五”时期城镇化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全球城市发展格局发生新变化
新科技革命重塑全球城市发展格局。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城市竞争力消长和全球城市格局。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进程,数字技术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异军突起,重新定义国际分工和产业生态,并将深刻影响城市发展格局。
全球化退潮影响城市网络体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化进入退潮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在经历了30多年扩张后转向收缩。疫情加快了这个进程,主要经济体在“效率”与“安全”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全球供应链呈现区域化、近岸化和在岸化趋向,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生产网络内部循环强化。在东亚地区,东盟已超过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世界城市体系孕育重大调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带来世界城市体系的重大调整。纽约、伦敦、东京等顶级全球城市仍处于核心地位,在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但新兴全球城市正在加速崛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特别是东亚地区有可能出现全球顶级城市,并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都市圈的重要性日益上升。目前全球排名前50位的城市,其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比重超过20%。这些城市集聚了全球主要跨国公司、学术机构、行业组织和智库等全球性机构,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各主要经济体对接高标准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载体。
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新形势
城镇化增速将趋于放缓。我国城镇化在经历高速发展阶段后,增速已趋于放缓。这与经济增速放缓是分不开的。“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16年至2019年经济年均增长6.6%,比“十二五”下降了1.3个百分点,城镇就业人口、城镇人口增长也在放缓,带来城镇化速度放缓。“十四五”时期,随着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加之农业可转移劳动力数量下降,城镇化率年均增幅也会呈现放缓趋势。
内陆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十三五”时期,中西部内陆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基于人口流动的大数据观察城市中心度,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处在第一序列,内陆地区的成都也在第一序列,说明内陆地区的大都市圈发展也明显加快。“十四五”时期,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内陆地区城镇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并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的主要力量。
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位势上升。现在19个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国80%以上,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比更高。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城市群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位势快速提升。大都市圈与周边城市的同城化也在加快,比如广州和佛山加快推进广佛一体化。城市群和大都市圈正在成为优质生产要素的汇聚平台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十四五”时期,这个发展态势还会深化,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扩散和集聚效率大幅提高,进而提升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效率。
部分城市创新活力明显增强。由于创新活动对人力资本、科研设施、大学和科研机构等要求较高,创新活动在空间上具有更高的集聚性,并吸引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口向这些城市流动,创新生态逐步形成和完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创新型经济加快发展。
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加快。这次疫情加快了城市数字化进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信息溯源等数字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推进“一网通管”“一网通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流程再造,有效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务效率,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新发展格局对城镇化发展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城镇化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第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要确保国内消费持续扩大和升级。研究表明,如果农民工按照城市居民消费方式消费,人均消费支出将增长27%,这对扩大消费意义重大。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释放巨大消费潜力,最重要的是要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梗阻。我国城乡要素长期单向流动,比如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变成了城市的高楼大厦,金融资源从农村单向净流出,农民工进城落户又面临各种限制。这就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逐步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要探索扩大土地使用权入市的用途,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要拓展使用权向外部人员流转的空间,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第二,增强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双循环”的枢纽功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对提高国民经济循环效率,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尤为重要。依托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建立以城市群和大都市圈为枢纽的经济循环系统,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和扩散,提高空间配置效率,将成为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新形势下大都市圈和城市群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外资企业根植性,维护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第三,增强中心城市的创新策源功能。“十四五”时期,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特别是美国推动与我国科技脱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尤为紧迫。要加强北京、上海、合肥、深圳等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建设,推动创新体系战略性重构,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布局建设基础研究、前沿创新和生产制造相结合技术集群,构建安全的技术供给体系。
第四,在内陆地区培育有竞争力的城市群。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要建设内陆地区城市群,释放内陆地区发展潜力。要培育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一批重要城市群,拓展内陆地区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第五,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随着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和空间集中度提高,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迅速增长。要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其覆盖面,并率先在大都市圈和城市群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一体化。
第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建设,提高教育、医疗、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⑧ 两个百年交汇点是指什么

两个百年交汇点是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又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并在全球蔓延,对各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造成世界经济大衰退。这一年,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重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到那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都将再翻一番以上,人均达到2万美元以上。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四五”时期是一个关键五年,我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中高收入水平迈向高收入国家水平。总体上要把握好“三新一高”,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⑨ 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有哪些

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有: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明确今年70余项重点工作、 民政部清理2021年乱收费为企业减负56.54亿元。

1、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规划》大幅增加了养老服务的内容,提出将研究制定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重点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服务和保障,创新居家社区机构的养老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2、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明确今年70余项重点工作:记者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获悉,2022年将围绕一体化制度创新、重点项目建设、重点事项推进和重大问题研究四个方面,推进规划管理、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和财税分享等领域的70多项重点工作,持续推进一体化制度创新。

3、民政部清理2021年乱收费为企业减负56.54亿元:2021年民政部开展“我为企业减负担”专项行动,全面清理整治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查处违法违规收费行业协会商会475家,查处违规收费6087万元。全年为企业减轻负担约56.54亿元,惠及企业155.4万余家。

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是:

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大原则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

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第二,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不是搞地区小循环、内循环。

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统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

理解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格局”,这是宏观的结构概念,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所以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仅仅是“双循环”;另一个是“循环”,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的生产、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并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

⑩ 标题我国提出经济双循环发展有哪些重大意义,面监哪些机遇和挑战

第一个方面,就是扩大内需和收入分配改革会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

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战略转换的基点,但是这些年我们扩大内需的成效并不是非常显著。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文件提出要让中国的内需名列世界前茅,现在中国内需总量大约是100万亿元人民币,仅次于美国,虽然人均水平还有待提升,但是总规模已经不小。不过我们的内需当中存在几个问题:

第一,消费性的最终需求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数,特别是低于发达国家很多,后者居民消费需求占GDP的比例,一般要占到60%-70%,甚至80%左右,而中国的比例大致在60%,这说明最终需求中投资占的比例高。

第二,最终需求中政府支出的比例高,国有企业占的比例高,民众的比例比较低。第三,内需结构不均衡,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太高,因为消费的边际效应不同,即使经济增长,内需扩大也不多,因为低收入的人消费不起,高收入的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作为消费的主力军,中等收入者占比较低。

扩大内需以及分配改革,决定未来中国是不是可以形成双循环的基本格局,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内需是中国未来参与世界竞争的工具、手段和资源,我们只有继续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来自于居民的消费需求,才能够真正把世界工厂转换为世界市场,转换为世界的需求中心,才能用中国的市场为中国经济成长和世界经济复苏做出自己的贡献。现在我们的内需大部分是投资,是形成生产能力的供给,而且大部分是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它不是最终的居民消费需求,这是一个亟待调整的结构性问题。

要进行分配改革,不外乎就是初次分配改革和再分配改革。初次分配改革除了要解决资本和劳动收入的比例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外国人的收入和中国人的收入比例,如江苏GDP比例很高,GDP总量很大,外资占的比重很高。

另外,再分配改革就是改革政府分配、政府通过国有企业的分配与居民分配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不是说政府要少一点就合理,而是说政府的支出方向要有所改变。政府的支出方向体现政府的职能,关键的问题是要让政府的增长与发展职能,更多地转向公共服务和福利职能,提高社会成员的公共福利水平,解决目前中国人均GDP水平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之间悬殊大、不匹配的问题,解决6亿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000元的问题。政府支出如果大幅度地用于改善居民公共福利,就相当于给居民消费增加了安全垫和护城河,居民才可以放心大胆地花钱和消费。

第二个方面,就是“十四五”期间,统一市场的建设会作为国家优先考虑的基础性改革。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在于新发展战略要用国内市场的力量去拉动国内经济循环,使中国市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循环的重要力量。因此如果没有统一的市场,市场处于分割状态,是碎片化的、功能残缺的,那么这种市场就很难成为内循环的支撑力量,据此也很难把内循环和外循环连接起来。

具体来说,一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商品市场发育非常充分、市场功能也很完善,但是我们的要素市场发育迟缓,尤其是土地、高级劳动力、资本市场等功能不完善。这极大地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产业链建设,使国内经济循环出现堵点。

二是国内统一市场建设迟缓,内循环将难以正常开展。以外贸实践为例,国内企业家为什么不喜欢做内贸而更愿意做外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内贸市场不够完善,比如信用程度较低,交易费用较高,而发达国家的市场相对比较成熟和完善。虽然与发达国家企业做贸易取得的利润率可能比较低,但跟其做生意资金一年可能周转4次,国内1年可能只周转1次,因此即使国内利润率可能达到50%,国外只有20%,但周转4次就是80%。这个问题是国际经济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推论和命题:国内市场发育不良,会导致国内企业更愿意选择出口。

三是如果统一市场形成不了,那么国家就很难以这个力量去支撑新的全球化战略。比如轿车行业,其规模经济曲线决定了它至少年产量200万辆以上,中国几乎没有企业可以做到。原因也很简单:每个地方用行政力量保护自己的地方汽车厂,因而我们市场规模虽然很大,但可利用的程度较低。如果市场不统一,一定支撑不了内循环,更支撑不了用内循环去链接和拉动外循环。

上述基本背景,是近年来国家把很多的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来推进的重要原因,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甚至现在还有中部地区、黄河流域等等。过去的区域战略现在纷纷国家化,这个目的就是要通过国家战略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市场的一体化,通过市场一体化,可以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未来这些地区如果都实现了经济的一体化协调、协同发展,那么只要我们在此基础上推动区域之间的相互开放,全国统一市场就逐步形成了。所以下一步推进一体化,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区域统一市场建设,逐步形成中国强大的、统一的大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换建立一个基础。

阅读全文

与公共服务双循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
马鞍山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告 浏览:811
公司间商标授权书模板 浏览: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