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城乡信息公共服务

城乡信息公共服务

发布时间:2022-06-16 04:59:44

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真的还是假的

摘要 亲,骗人的,千万别点他们官网

⑵ 如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逐步深入,各级政府和部门不断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切实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主动性和积极性,各项支农、惠农的政策日益增多,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客观分析,目前工作进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一是项目投入还不够集中,各部门在实施项目时自成体系、分散实施,导致农村公共服务项目集中建设、互利共享、集聚放大的作用还不明显。二是服务网络还不健全,大部分服务网络集中在区县和乡镇,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的村级服务机构,由于受资金、人员编制等影响还不健全,加之强农惠农政策宣传不够,基层群众接受服务的方便性、及时性和普惠性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三是服务水平和内涵还有待提高。由于受人员、技术和运行保障经费等方面的制约,其服务水平、规范管理、服务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还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四是城乡政策制度分割没有很好解决。在养老保险方面,还是城市居民、农村新农保和城乡一体的3种制度并存,且标准不一。在医疗保险方面,形成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存在两个体系和标准,相互接续转移困难。同时,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筹资标准和补偿标准还存在差距。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如路、电、水等设施在建设中,由于采用中省、市、县、村分级承担的模式,村级承担了很大压力,与城市居民免费享用存在不平等现象。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重心下移、面向群众、提升品质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切实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最大限度地增强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公共财政阳光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一)整合各方资源,实现项目集中投放。围绕绕城沿线、城市出入口、旅游景点周边的改造提升等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统一规划,整合资金项目,集中投入,整体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项目集聚放大效应。特别要发挥区县政府和开发区整合资源的优势和经验,出台相关奖励政策、鼓励项目集中打包申报实施,提高资金项目的使用效率。

(二)健全服务网络,实现公共服务可及性。村级(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村最基层的单位,也是公共服务最薄弱的地方。因此,公共服务应当以村级(新型农村社区)为落脚点,向农村倾斜,制定完善村级(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将农村社会保障、就业培训教育、医疗服务、科技服务、救助帮困、养老服务、治安和民事调解等基本公共服务内容统一纳入村级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日常管理,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村级公共服务的综合配套,集聚供给,有效降低服务成本。

(三)鼓励服务创新,加速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长期和大量投入的工作,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可以有效节约资金并缩短这一进程。应积极发挥统筹城乡发展项目对机制体制创新支持的引导作用,鼓励各级各部门创新公共服务模式,丰富工作内涵,提升工作标准。在现阶段,可重点鼓励支持乡镇和村级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便利性;鼓励支持人社部门在乡镇和村级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和培训网络,提升农村居民创业致富和转移就业的能力;鼓励卫生部门开展县镇(乡)卫生管理城乡一体化试点和村级标准卫生室建设,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质量。鼓励支持教育部门加快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鼓励支持科技部门和涉农科研院所到农村,开展科技支农活动,并引导其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和权利,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科技水平。

(四)建立一体化政策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以往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及其在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根本原因是制度分割和缺乏统一标准造成的。只有各级各部门在制定政策、资金项目安排与服务标准做到城乡一体化,才能确保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城乡公共服务方面保持相对均衡。因此,在推进城乡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中,要采取政策鼓励、项目支持、考评检查等方式,积极协调鼓励各级各部门加快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并在资金项目安排、服务机构建设、服务人员保障、服务标准制定等方面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确保城乡居民机会平等、权利均等、服务同等,从根本上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公共服务权利。

(五)加大转移支付,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节收入再分配和实现政府目标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调节和保障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就必须强化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对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在当前,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重点向县乡级倾斜,向农村居民养老医疗保障、困难群众救济和低保等倾斜,切实增强城乡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

(六)多元化供给,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需求。构建多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引入民间资本,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尤其要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的现状,按照农村公共产品的不同属性,实施多主体、多渠道和多方式的供给模式,努力拓宽农村公共产品的融资渠道。政府可以利用各种政策安排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产品服务,补充政府供给的不足,实现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可采用财政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私人资本进入。

(七)健全测评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合理。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检测和考评体系,及时反映和监测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工作中可在现有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权限、分工、考核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外部公共服务监测评估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绩效测评指标体系,准确反映城乡公共服务数量、质量、分布、差异和群众需求等方面情况,及时调整阶段性工作重点和出台对策措施,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⑶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的内容简介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的理论篇分析从明确“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公共服务”的内涵入手。目前,对公共服务概念的界定有多种观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通过审视我国政府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和意图,明确这里的“公共服务”要从狭义的政府职能,即提供公共产品的角度来理解,但公共服务并非公共产品的同义表达,而应该是政府为行使其职能提供的包含着价值判断的,为社会公众所共同享有,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社会公平为目标的产品和服务。公共服务除了具有公共产品的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特点之外,还需要强调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包含价值判断、应为公民普遍公平享有两个特点。然后借助于公共产品理论分析了公共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理论篇的重点是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界定。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和谐社会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政府基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所做出的执政理念的变革,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以农村为重点,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向城乡居民提供与其需求相适应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使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和可及性方面都大体相当。以农民的现实需求和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阶段性为依据,当前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应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现包括基础教育、基础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在内的社会性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另一方面是在努力实现上述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供给的同时,也必须从农民的现实需求出发,注重提供目前农民急需的、具有农村特殊性的、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公共服务,增加诸如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信息、农业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项目的供给。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归根到底是在城乡居民间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以提高社会总体的福利水平,涉及公平与效率的权衡问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平效率原则的关系。城乡公共服均等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效率原则,但其阐述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上的利益关系,主要体现一种公平正义的发展理念,体现公共服务分配的公平原则。理论篇的最后对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理进行了抽象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由于忽视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理念,中国农民阶层在社会地位上始终处在不利的位置,这集中表现为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施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可以显著的解决我国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同时改善农民阶层的社会地位。同时,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日益走向市场化的体制背景下,政府如何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制定有效的公共服务政策,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中国正致力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央对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相当重视。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一个新的改革命题“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的研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既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又富于开拓性和挑战性。本文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作为研究的内容,这一选题立足于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的完善,立足于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立足于通过对理论的有效应用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转入实证篇,分析当前我国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的现状。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公共服务总量,尤其是农村公共服务总量供给不足的现状。接着,从多角度依次分析了城乡基础教育、基础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非均等现状。由于城乡居民长期以来存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和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平等,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因此,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在于增加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需要使公共资源对处境不利的农村居民进行倾斜配置和优先扶持,为其提供机会和利益补偿。实证篇还包括调研分析。笔者在山东境内,按经济发展水平的从高到低,选定在潍坊的寿光市、济宁的曲阜市及菏泽的郓城县农村展开调研,就当前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合意度和需求程度进行实证分析,从而进一步明确当前立足农村现实,从农民需求出发,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也为前文理论部分提出的当前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提供了一个现实依据。
导致当前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其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一国两制”的城乡二元制度是导致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的宏观因素;财政是公共服务供给的物质基础,是导致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的中观因素;“自上而下”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下的政府理性和农民理性是导致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的微观因素。
在前面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最终转入政策篇的研究,包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政策取向和路径选择。首先,针对前文提出的导致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现状的因素,相应的提出了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宏观政策、中观政策和微观政策。宏观政策是指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包括从制度上改变工农“剪刀差”,发展农业经济;改革户籍制度,确立平等的城乡居民身份;改变城乡二元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中观政策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包括完善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相适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善乡镇财政困境,保证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推进城乡一元税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成本分摊制度;形成可持续的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支持机制。微观政策是指改变“自上而下”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下的农民理性和政府理性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包括建立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表达机制;建立对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机制;理顺政府部门间的条块管理,落实公共服务供给责任。其次,以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为例,提出了当前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明确政府基础教育事权;加大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教育办学标准,提高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水平。实现城乡基础医疗卫生均等化的路径选择包括财政对基础医疗卫生投入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缩小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的差距;因地制宜的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的路径选择包括为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提供财政支持;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等。

⑷ 如何推进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国家财力分配要实行“三个倾斜”
财政与基本公共服务密切相关,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财力分配的政策安排。为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家财政要从宏观全局和战略高度考虑,着力调整财力分配结构,实行“三个倾斜”政策。
(1)国家财政资金要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涉及的面很宽,现阶段最重要的民生包括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这实际就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民生领域的资金分配,这是公共财政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前提。因此,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和我国现实情况,未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应进行调整,基本方向是有保有压,增量调整要与存量调整同时推进。一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解决机制膨胀、财政供养人口过多、财政负担沉重的状况,使行政经费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同时要继续采取措施,大力减少“三公”消费支出。二是完善财政投资政策。三是集中财力加大民生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力度。
(2)国家财政的民生投入真正向农村倾斜。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质量等作为投入重点。需强调的是,教师资源本身不仅是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而且还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和“程度”。因此,应将教师保障放在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具体建议是,要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快推进和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优化队伍结构和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建立县域内教师定期流动机制。二是切实加强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切实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是政府投入的重点。针对农村卫生落后的状况,首先应做好县医疗卫生的能力建设,负责好区域的基本医疗服务。可以通过保险报销比例的设置引导县乡大病患者在县医院治疗。其次,按照辐射面积、人口密度和距离县城远近等指标,在适当位置建设乡镇医院,承担农村公共卫生职责,并能够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做小型手术和急救处理。另外,乡村卫生室建设也很重要,它接近农民,尤其需要政府予以补助,建设医疗场所,购置必要的小型医疗设备、并对村医进行技术培训。三是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要根据国家财力可能,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不断缩小城乡低保水平。同时,要建立规范有效的社会补助和医疗补助制度。另外,目前农村新农保和城居保已经合并,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一体化制度取得历史性突破。下一步要加快新农合和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并轨,允许农民医疗保险基金可异地转移和报销,这对于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服务的可行性,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3)中央的民生投入要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今后中央的各项民生投入仍有必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倾斜力度,提高中央对欠发达地区诸如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农村医疗卫生经费补助、新农合和新农保等的补助标准,不断缩小区域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二、在推进相关重大制度与体制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需要着重在以下三方面的制度与体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1)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规划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提出了未来财政改革的任务。《决定》指出,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这是我国下一步财政体制改革需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解决的重要体制问题。
一是关于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的总体设想。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是完善分税制体制的关键,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予以解决。只有按照法律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率、基层优先的原则,在合理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才能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政府间分配关系。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远景,是逐渐形成减少层级后的中央、省、市县三级架构,合理明确设定与各级事权相对应的财权、税基,并建立自上而下的财力差异调控机制,形成合理的横向、纵向财力分布格局,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然,在现阶段,受我国现行行政体制等诸因素以及对政府和市场关系处理等问题的影响,财政体制的改革措施难以一步到位,因此,必须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具体来讲,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实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省、县三级财政的架构来优化政府间的事权划分,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属于全国性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事务,应由中央政府决策、承担和管理;属于地方性的事务,应由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统一政令许可范围内决策和承担,划归地方政府管理;其自有收入不能满足支出需求的,中央财政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给予补助;属于中央委托事务,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足额安排资金。属于中央地方共同事务,应区别情况,明确各自职权范围和负担比例。
二是关于中央与地方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事权划分的具体设想。在现阶段,应重点着眼于加快城乡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适当统一省以下主要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将部分适合更高一级政府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上移,力争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和支出责任。
(2)加快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是实现县级财政从过去的“两保”(保工资、保运转)向今后的“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迈进,这是我国下一步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县乡基层财政困难、促进省域范围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创新。
下一步要加快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具体建议:一是明晰改革精神和政策取向。构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应该是“明确目标,地方为主,中央奖补,分步实施”。所谓“明确目标”,就是确保县级财政的基本财力能够“三保”,促进县级财力的均等化和县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所谓“地方为主”,就是适应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以地方财政为责任主体;所谓“中央奖补”,就是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给予资金补助,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好的地区给予适当奖励;所谓“分步实施”就是经过试点,取得经验,逐步在全国推开。二是通过体制创新实现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目标。改“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为“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进一步从机制上巩固和扩大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成果。目前的省管县改革更多的是实现了省对县资金的下拨上划方式变化,而并没有在事权、收支范围及转移支付方面有根本的突破。为此,下一步要构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则必须在省与县的财政体制上进一步改革。要科学界定县级财政“三保”的范围、标准和财力需求,重新确定省与县的收入划分办法,通过省级财力调控手段特别是转移支付手段调节县级财力的差异。
(3)构建中央对农民工流入地的转移支付制度。2011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但是6.9亿城镇常住人口中至少有2亿人是没有当地户籍的流动人口,这其中又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为主。这部分人群能否获得公平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是其在城市稳定就业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认为解决这么大一个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问题需要巨额财政投入,远不是一两年、一两个专项就能彻底解决的,需要从财政体制层面深层次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考虑到农民工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向东部流入地区提供的财政转移支持,实质上也是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支持,客观上减轻了东部地区因人口流入而增加的财政负担,既体现了财权与事权一致的原则,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本区域内的公共服务资金投入。
具体建议:一是结合城乡居民户籍制度改革安排,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的部分纳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中央要通过规范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按照农民工市民化人口规模、公共服务成本等因素,给予流入地必要的补助。按照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划,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我国要将1个亿的农民工变为市民,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成本巨大,需流入地政府财力和中央转移支付共同合理承担。二是对暂时不符合条件成为市民的农民工,也应享受城市的某些基本公共服务,如随迁子女入学、社会保险、就业服务等,中央也应按照农民工流入地的常住人口情况,给予一定的专项转移支付支持。三是形成正向服务机制。即流入地政府对农民工公共服务做的好的地方不仅拿到转移支付,而且还可以获得中央必要的奖励。
三、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是转换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确保贫困人口更公平收益的重要途径。
(1)完善公共服务的提供策略,确保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能从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中平等、充分地获益。要注意降低甚至消除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各类门槛,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对于贫困人口的可及性。
(2)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大力拓展社会扶贫。在坚持公益事业发展由政府主导的原则下,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多样化供给,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一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包括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培训等方面,都可以对传统的预算拨款、政府直接举办并提供的方式进行大胆改革,探索、创新有效的供给机制。
(3)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和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公共物品需求和利益表达机制,使贫困地区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物品、偏好如何、优先序如何、需要多少以及利益诉求等,均可通过恰当的机制充分表达出来,并通过一定的程序使这种需求转变为政策决策的参考依据和行动目标。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地方公共物品需求和利益表达机制对于保持地方公共物品供求关系的相对平衡、减少公共资源浪费、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贫困人口合理权益、改善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逐步建立政府行政承诺制度、听证制度、信息查询咨询制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充分体现公众需求。
四、注重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是民生问题,与公共财政的关系非常紧密,对财政的需求很高。近十多年国家为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国家财政仅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比重已达40%左右,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提供了重要的财力基础。今后中长期从宏观战略全局出发,国家财政无疑仍要加大民生支出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但必须指出,未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的制度、政策出台及支出增加一定要把握好范围、时机、力度和节奏,注重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这主要是因为:其一,我国财政收入已由过去的高增长变为常态增长,而且未来收入高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1994—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由5218亿元增加到103874亿元,增长了18.9倍,年均递增19.37%。近两年受经济下行和国家减税政策的影响,2012年和2013年财政收入增速已降为12.9%和9.8%。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未来仍有很大潜力,但经济增长速度已不可能维持过去的10%以上,7%左右的经济增速将是未来长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未来财政发展必将步入一种常态增长趋势。其二,未来中长期整个财政支出面临新的增支压力。除了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社保、医疗卫生之外,未来还有四大增支压力:即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城镇化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这都是未来关系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问题,需要财政从政策和财力给予支持。其三,政府债务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目前中央政府债务余额已达8.6万亿,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接近20万亿元,政府债务负担率已达50%左右。政府债务虽然尚在安全的范围之内,但债务快速增长和不断到来的偿债高峰压力需给予重视。
综上,当前和未来的财政状况已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在这一大背景下,必须考虑未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均衡。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将是一个长期目标,是一个动态优化过程,这从根本上讲是取决于国情和财力的制约。

⑸ 查阅文献总结现阶段政府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应提供的信息服务有哪些

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
这些需求可以称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于宏观经济稳定、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等则是公民活动的间接需求,不是满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
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⑹ 民政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内容有哪些

坚持织复中国、保基本制、兜住底推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前教育三行计划扩公办、普惠性前教育资源巩固教改巩固提升市、乡镇、村医疗卫服务体系抓乡镇卫院村卫室标准化建设实施乡村医事制度改革建立乡村医合理准入退机制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保障水平均筹资标准提高至四漆0元落实单独二孩政策实施计划育特殊奖扶政策扩优促进工程覆盖面加农村社保障力度制定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保险制度实施办确保城乡居民养保险参保率、续保率保持90%加强农村低保障规范化管理建立临救助制度、改进农村社救助工作符合五保供养条件农村五保供养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加强广电中国络建设管理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重视留守问题制定加强农村留守童、妇、关服务工作指导意见建立农村留守、留守童、留守妇关服务体

⑺ 成都市城乡房屋租赁公共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怎么进不去了

网址变为 zw.cdzj.cheng.gov.cn
按照国务院加强政府网站域名管理的要求,我局房产网上政务版大厅及相关外网应用权将统一启用后缀为cdzj.cheng.gov.cn的新域名地址,原cdfgj.gov.cn后缀域名地址将停用。请通过住建局官网“住房类政务服务”版块点击“在线办事”进行访问,
域名地址 zw.cdzj.cheng.gov.cn,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⑻ 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指的是什么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回,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答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公共服务是指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由政府管理,市场不提供的产品,政府提供产品,这部分都叫公共服务的领域。政府公共服务主要有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交通,消防等等,这一系列,凡是私人不提供的。另外还有一些准公共领域,准公共领域比如说需要收一些费,但是政府有补贴的部门,比如说城市的公交系统,叫准公共部门。

⑼ 城市公共服务有哪些

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内系,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容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公共服务还包括政府管理,如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发布公共信息等。

目前在我国公共服务包括四大类:一是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如基础设施、水、电、公路、电信等;二是经济性的公共服务,如规划与计划的制定,规范的监督,宏观调控,资金的动员与分配等;三是社会性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人口等;四是安全性的公共服务,如国防、警察、消防等,用以维护整个社会安全与稳定。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均等地享受发展和改革的成果。

⑽ 如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织好网、保基本、兜住底”,推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加快完善农版村公共权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扩大公办、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巩固教改成果。巩固提升市、乡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抓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施乡村医生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乡村医生合理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人均筹资标准提高至470元。落实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好计划生育特殊奖扶政策,扩大优生促进工程覆盖面。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制定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续保率保持在90%以上。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规范化管理,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改进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将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加强广电网络建设和管理,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重视留守问题,制定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关爱服务体系。

阅读全文

与城乡信息公共服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
2013工商局个人总结 浏览:712
驰名商标申请的条件 浏览: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个好 浏览:135
pml证书 浏览:748
申请商标的要多久 浏览: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