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打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内涵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扩大就业,促进节能减排。为加强和改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当前,要围绕改善民生、保障城市安全、投资拉动效应明显的重点领域,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一)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按照“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原则,推进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发挥地铁等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作用,带动城市公共交通和相关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国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000公里。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加快调度中心、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以及停靠站的建设;推进换乘枢纽及充电桩、充电站、公共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同步实施。
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改造。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提升道路网络密度,提高城市道路网络连通性和可达性。加强城市桥梁安全检测和加固改造,限期整改安全隐患。加快推进城市桥梁信息系统建设,严格落实桥梁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城市路桥的运行安全。各城市应尽快完成城市桥梁的安全检测并及时公布检测结果,到2015年,力争完成对全国城市危桥加固改造,地级以上城市建成桥梁信息管理系统。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城市交通要树立行人优先的理念,改善居民出行环境,保障出行安全,倡导绿色出行。设市城市应建设城市步行、自行车“绿道”,加强行人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道路林荫绿化、照明等设施建设,切实转变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
(二)加大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
市政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改造和检查,优先改造材质落后、漏损严重、影响安全的老旧管网,确保管网漏损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到2015年,完成全国城镇燃气8万公里、北方采暖地区城镇集中供热9.28万公里老旧管网改造任务,管网事故率显著降低;实现城市燃气普及率94%、县城及小城镇燃气普及率65%的目标。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新建道路、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地下管网应按照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开发建设。
城市供水、排水防涝和防洪设施建设。加快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国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95%和水质达标双目标;加强饮用水水源建设与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限期关闭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切实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在全面普查、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将建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加强城市河湖水系保护和管理,强化城市蓝线保护,坚决制止因城市建设非法侵占河湖水系的行为,维护其生态、排水防涝和防洪功能。完善城市防洪设施,健全预报预警、指挥调度、应急抢险等措施,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减灾能力,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
城市电网建设。将配电网发展纳入城乡整体规划,进一步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实现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到2015年,全国中心城市基本形成500(或330)千伏环网网架,大部分城市建成220(或110)千伏环网网架。推进城市电网智能化,以满足新能源电力、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需求,优化需求侧管理,逐步实现电力系统与用户双向互动。以提高电力系统利用率、安全可靠水平和电能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城市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与试点示范。
(三)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设施建设和运行保障为主线,加快形成“厂网并举、泥水并重、再生利用”的建设格局。优先升级改造落后设施,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国家新的环保排放要求或地表水Ⅳ类标准。到2015年,36个重点城市城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国所有设市城市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建设完成污水管网7.3万公里。按照“无害化、资源化”要求,加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70%左右;加快推进节水城市建设,在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质量差的地区,加快推动建筑中水和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保障城市水安全、修复城市水生态,消除劣Ⅴ类水体,改善城市水环境。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大中城市为重点,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和生活垃圾存量治理示范项目。加大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到2015年,3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左右;到2017年,设市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确保垃圾处理设施规范运行,防止二次污染,摆脱“垃圾围城”困境。
(四)加强生态园林建设。
城市公园建设。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城中村改造、弃置地生态修复等,加大社区公园、街头游园、郊野公园、绿道绿廊等规划建设力度,完善生态园林指标体系,推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到2015年,确保老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60%。加强运营管理,强化公园公共服务属性,严格绿线管制。
提升城市绿地功能。到2015年,设市城市至少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水、气、电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防灾避险公园。结合城市污水管网、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建设,通过透水性铺装,选用耐水湿、吸附净化能力强的植物等,建设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等功能。
三、科学编制规划,发挥调控引领作用
(一)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理念,遵循城镇化和城乡发展客观规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统筹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民生为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禁止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滋生腐败的“豆腐渣工程”。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对空间布局的统筹协调。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防止各类开发活动无序蔓延。开展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与评估,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统筹地下各类设施、管线布局,实现合理开发利用。
(二)完善和落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提高科学性和前瞻性,避免盲目和无序建设。尽快编制完成城市综合交通、电力、排水防涝和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规划。抓紧落实已明确的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城镇供水、城镇燃气等“十二五”规划。所有建设行为应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落实《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三)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规划统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城乡医疗、教育、治安、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和建设专业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场站等,完善城市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加强公共消防设施、人防设施以及防灾避险场所等设施建设。
四、抓好项目落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一)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各地要统筹组织协调在建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施工建设进度。通过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在建项目进展情况。对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和改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消防设施建设等在建项目,要确保工程建设在规定工期内完成。各地要列出在建项目的竣工时间表,倒排工期,分项、分段落实;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建设资金、材料、人工、装备设施等及时或提前到位;要优化工程组织设计,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在建项目实施。
(二)积极推进新项目开工。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落实具体项目,科学论证,加快项目立项、规划、环保、用地等前期工作。进一步优化简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减少和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逐步转向备案、核准与审批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模式。要强化部门间的分工合作,做好环境、技术、安全等领域审查论证,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探索建立审批“绿色通道”,提高效率。在完善规划的基础上,对经审核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要抓紧落实招投标、施工图设计审查、确定施工及监理单位等配套工作,尽快开工建设。
(三)做好后续项目储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要求,超前谋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级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和国土资源等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和工作作风,通过统筹研究、做好用地规划安排、提前下拨项目前期可研经费、加快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措施,实现储备项目与年度建设计划有效对接。对2016年、2017年拟安排建设的项目,要抓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建立健全统一、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库。
⑵ 国家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范
法律分析:该规范适用范围从设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大、中城市的城市分区规划编制中的公共设施规划调整为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
法律依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 第一条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应选择在安全的地段进行建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不得在有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地段进行建设;
与危险化学品及易燃易爆品等危险源的距离,必须符合有关安全规定;
存在噪声污染、光污染的地段,应采取相应的降低噪声和光污染的防护措施;
土壤存在污染的地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应达到相应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
⑶ 公共服务设施的设施建设
一、交通工程
以面向国际,服务东北,协调区域,满足物流畅通为目标,构建公路、铁路、港口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的主要交通运输工程参见图7-1、附件:“十一五”重大项目规划表。
公路工程。规划建设庄河至盖州高速公路,南与丹大高速公路衔接,北与沈大高速公路交汇,分别构筑庄河与沈阳、大连的3小时、1小时经济圈。积极筹划建设花园口新城区至长兴岛高速公路,打通黄渤沿海两大重点开发区的联接,形成“一横两纵”的高等级公路主骨架。开工建设滨海公路,形成省际沿海观光产业带,推动沿海产业区的互动发展;拓宽改造201国道庄河段,增强南部沿路经济的空间联系;建设庄河至仙人洞、庄河至花园口、庄河至黑岛电厂快速路,增强几大产业区的有机联结,强化北部与南部的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加快乡村公路支线建设,实施乡村公路改造。在实现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内部的有机联系,加速路网城乡一体化。加强市区内环、外环及主干路网建设。增设城乡公交线路和公路场站,并逐步向近郊居民点、产业集中区和旅游景区延伸。
图7-1庄河市重点规划建设交通工程示意图
铁路工程。加强铁路运输系统建设,形成与东北腹地的有机联接。“十一五”期间配合国家铁道部沿丹大高速公路北侧加快建设东北东部铁路通道,沿路在吴炉建设黑岛电厂铁路专用线;规划建设庄岫铁路,在庄河站与东北东部铁路通道接轨,并规划建设庄河站至庄河港区铁路专用线。
港口工程。加快庄河港一期建设,着手启动庄河港二期工程,打通海上通道,努力完善功能,提升港口地位,把庄河港建成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枢纽港,成为东北地区沿黄海北岸物流集散的重要结点。规划建设庄河港集装箱码头3个。其中1万吨级泊位码头2个,3万吨级泊位码头1个。加强陆岛运输码头建设。规划在石城乡北嘴屯新建300吨级滚装码头,夏沟新建1000吨级滚装码头;在王家镇后滩新建300吨和1000吨级滚装码头各1个,分别在寿龙岛和长坨岛新建500吨级客货码头。加强庄河港至石城岛跨海大桥及石城岛周边港口群建设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
二、能源工程
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降低能耗、发展清洁能源、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为目标,建立能源保障体系。“十一五”期间,在庄河城区人口居住集中区扩建管道液化气工程,到2010年,城区管道液化气普及率要达到80%以上。远景规划期间,从南部沿路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角度,研究建设庄河煤气工程,以及从大连接入管道把天然气引入我市。进一步完善供热设施,优化供热站建设布局,适度超前建设供热工程。规划在庄河市区、花园口区建设热电厂,满足南部沿路经济带重点区域供热需求(参见图7-2)。
到2010年,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5%以上。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广太阳能,大力发展生物质气化工程。加快推进庄河电厂建设,推动庄河尖山、南尖风电项目尽早启动,努力把我市建成东北重要能源电力基地。加强输配电主网架建设,完善输变电设施,增强供电能力。考虑发展时间阶段和对于电力需求的空间差异,规划2007年改造220千伏东庄线、庄新线,新建小寺66千伏变电所,同时对现有变电所进行增容改造,以保证全市供用电的安全可靠性;2006年增容改造66千伏明阳变电所,满足花园口新城区建设起步阶段的电力需求,2010年左右新建220千伏花园口变电所,配套建设5座66千伏变电所,满足花园口新城未来的电力需要;2010年在青堆镇北部新建220千伏变电所,满足东部地区的发展对于电力的增长需求。
图7-2庄河市重点规划基础设施工程示意图
三、供排水工程
围绕工业发展区建设、城镇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进行供水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地表水,有计划地开采地下水。重点实施庄河净水厂二期扩建和净水厂引水工程,完善新城区供水管网,改造老城区供水管网(参见图7-2)。加快推进花园口新城、黑岛电厂产业区、青堆镇、仙人洞镇等重点区域供水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排水设施,加强污染源综合治理。建设庄河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对我市城区主排水分流管线进行改造。在花园口新城、黑岛电厂工业区、青堆工业区同步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和污水及垃圾处理厂,严格控制蓉花山、仙人洞、太平岭、吴炉、大郑等地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建设适当的污水处理设施。
四、信息工程
抓好基础电信网建设。大力发展电话网、数据通信网、智能业务网,建成网路运行可靠、业务品种齐全、用户服务优良的现代化电信通信网,实现光纤到村屯。提高电话普及率。乡镇政府所在地电话普及率接近城市水平,远期要达到城市水平。进一步拓展邮政业务,合理布局邮政局所,提高邮政服务综合能力。积极推进“数字化庄河”工程。加强政府系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和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发展信息产业。建设城南新区、花园口新城和青堆镇的光纤通信网。
五、防灾减灾工程
消防工程。根据责任区内的被保护目标、地貌特征、人口密度、建筑状况、交通水源条件等因素布置消防站,确定消防等级。近城区消防站达到三座,远城区达到五座,使消防站责任区面积平均达到6.5平方公里,基本建立覆盖全面、责任明确的消防网络。每个重点镇新建一处消防站。强化北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防火设施建设。
防洪工程。高标准、高质量整治庄河、小寺河。规划小寺河控制宽度为150—200米左右,庄河控制宽度为200—250米左右。庄河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重现期,小寺河、庄河为50年重现期,明、暗渠汇水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的重现期为20年、小于5平方公里为10年,截洪沟设计重现期为10年。为防止山洪对城市危害,沿城市建设用地外围山体建截洪沟。规划在西山公园南侧、东侧沿40米等高线、九顶梅花山北侧及南侧沿城市规划道路一侧等建设截洪沟。严格控制填海造地,保证河道出海口畅通。
防震减灾工程。城市规划、房屋建筑严格按照防震减灾技术规程要求建设。
人防工程。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持续发展的原则,人防工程以新城区建设和重要经济目标为重点,进行全面防护和重点保护。
其他灾害与突发性事件。面临地震、海啸、台风、洪水等灾害威胁,加强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制定应急预案,完善预警机制,做好物资储备。
六、公共服务设施
按照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方向,调整优化教育布局。规划在明阳镇新建高中、初中和小学,迁建大郑镇中心小学,新建青堆镇小学。扩大庄河城区中小学办学规模,迁建二高中和三十一中学,增设城西中小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建职教中心,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花园口、青堆、仙人洞技术分院。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办高等院校。加强学前教育,新建城区中心幼儿园。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建城区中心医院、中医院和第三人民医院,增扩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文化体育设施,新建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游泳馆和体育场,扩建乡镇文化站,建设黑岛甲午海战纪念馆。加强妇女工作,筹建妇女活动中心。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扩建庄河养老服务中心,建设17所乡镇中心敬老院。加强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
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1条 健全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公益事业,形成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格局,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全面提升生活品质。
第2条 公共设施规划按市级、区级两级设置,部分内容配置到居住区级。市级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以行政管理中心、商业金融贸易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为主的城市中心,强化城市中心的凝聚力,发挥城市中心的职能作用,反映出独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海滨城市风貌。居住区级公共设施规划建设要层次分明,服务半径适中,布局合理,人民生活方便。旧区应结合街区改造、闲置土地调整来完善设施配套,新区应统一规划建设配套设施。鼓励社会投资建设各类社会公益性服务设施。
八、公共设施中心布局
⒈市级行政管理中心:布置在会展中心对面、平湾路以西用地。可以和会展中心、体育中心、滨海绿地等形成较好的景观和中心区形象。
⒉市级商业金融贸易信息中心:位于人民路与乐山路交界一带,包括超级市场、大型购物中心、金融、贸易、旅馆业等。
⒊市级文化娱乐中心:规划设置在海湾大桥东边,与行政中心区、商业金融贸易信息中心隔海相望,布置影剧院、文化艺术中心等,形成一个高标准的独具特色的中心。
⒋市级体育中心:位于人民北路,在现状基础上扩建。
⒌在赤坎、霞山、麻章、坡头、东海岛布局区级中心。赤坎公建中心,对现有的设施进行调整和改造,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服务业。以康顺路与人民大道北地段为赤坎公建中心;霞山公建中心,规划以解放路和人民大道南交界地段为霞山公建中心,建设一个各项设施齐全,商业贸易繁华的公建中心;坡头公建中心设置在坡头带状中心公园附近,按城市的副中心级要求,高标准、高起点,设置大型的商业、金融贸易、行政办公、医疗、娱乐、体育等设施,构成完整的综合性公建中心;麻章公建中心规划结合中心绿地布置商业、金融贸易、医疗、娱乐、体育等设施。
第4条 商贸设施分三级规划:一级商业服务金融贸易设施如大型商贸中心、交易中心、大型专业市场,以及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设施是城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布置在市中心区,各区中心也适当布置;二级商业服务金融贸易设施如一般商场、酒店、银行等设施,主要布置在区级中心;三级商业服务业金融贸易设施如粮店、小市场、储蓄所等布置在居住区或小区中心。各主要城市片区均设置区级商业服务中心。区级公共设施规划建设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强化各区的职能,对公共设施进行有机的组织,使公共设施与城市结合更密切。
九、文化设施
⒈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应与城市规划和建设同步进行。
⒉市级文化中心布置见第53条。
⒊其他组团的区级文化中心主要布置于公建中心。
⒋新建住宅区应按人均不低于0.2平方米的标准预留公共文化设施用地。
十、体育运动设施
⒈市级体育中心布置见第53条。
⒉各区级运动场每个占地约10公顷,配有三场一馆。对霞山、赤山现有体育场及游泳场进行改造或扩充。
⒊各居住区按国家标准设置,每5万人设一处体育设施用地,包括相应的体育设施系统。
十一、医疗保健设施
健全三级医疗保健体系,以三级综合医院建设为核心,以二级、三级医院及专科医院为主体,以保健防疫、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为基础,均衡布置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总量按每千人4张病床的指标配置。
建设专科医院:口腔医院、肿瘤医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医院、康复医院、霞山区骨伤科医院;迁建湛江市中心医院至市体育中心北面的文保小区;设置急救指挥中心、市中心血站;设置三级综合医院3间: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设置二级中医院2间: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设置二级综合医院3间: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南油职工医院、东海岛人民医院;以市防疫站为基础组建湛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中心)和湛江市卫生监督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服务人口3~5万人单位设置。
撤销市防疫站和霞山、赤坎、坡头、麻章区防疫站及湛江港务局、南油防疫站。
十二、教育科研及科学普及设施
⒈中等职业教育尽可能利用现有中专教学资源进行布局调整与整合。
⒉中小学按居住区、小区配套标准设置,在规划期内实现高中普及教育。
⒊大中专院校用地集中在寸金大学城集中建设,海洋大学新校区在现状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远期根据发展需要,在坡头布置新的教育基地。
⒋重视组织市民的科普交流活动,市级科技交流中心在坡头区安排,各区级科普活动场所可结合文化设施安排。
十三、邮政设施
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用邮方便、安全快捷的现代化邮政服务网。城市按邮政分局、支局、所三级设置邮政服务机构,调整、改建和新建相结合,邮政网点同步到小区,邮政箱同步到户。规划新建邮政设施11处,邮政局所的服务半径为: 市区邮政局所服务半径:中心城区1~1.5千米,其它1.5~3千米。服务人口:邮政局4~6万人;邮政所1.5~2万人。合理分布邮政设施,新居住区开发建设应同步规划建设邮政所、信报箱群,在中心城区,结合旧城改造,适当调整和改建现有邮政局所,建成运输快速化、作业机械化、营业电子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多元化网络。
十四、社会民政福利设施
⒈中心城区规划设置福利院3所,分别设置在赤坎、坡头和麻章。
⒉按老年人口规模和有关标准安排敬老院。
⒊保留现有殡葬设施用地。
⒋收容遣送站选址在霞山海头新村附近(市新村戒毒所东边)。
十五、治安管理设施:建立健全城市治安管理设施,每一万户城市居民应设置1处公安派出所;在社区配套服务设施中,设立社区警务室。
十六、市民休闲活动广场:市级市民广场在市级行政中心附近;区级市民活动广场按8~10万人设置1处,成为城市公共开敞景观空间的重要部分,并兼具城市必需的紧急避难场所的功能。
⑷ 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台州市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来源: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2-08-31
近年来,台州市立足自身特色,积极创新实践,从实施“阵地均衡化、活动品牌化、队伍常态化、机制长效化”等四方面着手,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基层主体、城乡共享”的公共文化建设模式,有效破解了有限的公共财力与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推动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大众、服务人民。2008年底,台州市“三个三”(三类文化俱乐部、三个文化节、建立三项文化制度)文化计划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批示肯定;2009年4月份,中宣部、文化部在台州市召开了全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台州经验”;2012年4月,台州市公共文化建设得到中宣部调研组的高度肯定。主要做法有:
一、实施阵地均衡化工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场馆建设。
一是建设以三类文化俱乐部为代表的基层文化设施。按照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建设主体出一点的思路,采用结合中心村建设联建、村企社区共建、寺观庙宇整治改建、校网调整修建、青少年活动中心扩建等灵活形式,根据各村、社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群众喜好创建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文化俱乐部。到目前为止,台州市已创建农村文化俱乐部4376家、社区文化俱乐部196家、企业文化俱乐部467家,其中农村和社区文化俱乐部总数达全市村居总数的85.8%。据统计,八年来,市、县、乡三级财政共投入配套资金6000多万元,带动社会资金1.2亿多元用于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二是建设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大型标志性文化设施。推出一批规划布局的公共文化项目,以公共财政引路,引导社会各界捐助兴建。近年来,市本级共投入14.2亿元,按照分期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相继建成了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中心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博物馆、科技馆和规划展示馆也正在兴建。市图书馆至去年底建成开放以来,社会力量捐书踊跃,其中市工商银行向图书馆捐赠《四库未收书辑刊》301册;设立“台州当代作家作品库”,多数本地知名作家已捐献个人著作;设立了个人捐助图书专柜——任金玉先生捐赠图书专柜。市博物馆在主体工程建设尚未完工的情况下,已收到市古玩商会捐赠的各类文物260件。三是建设以民办博物馆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场馆。突出“民办政扶”特色,对民办博物馆、展览馆等民间文化场馆实施优先供地,土地价格参照公益类用地标准等优惠。在财政不掏一分钱的情况下,相继建成临海国华珠算博物馆、椒江吴子熊玻璃艺术馆、台绣艺术馆、温岭海洋民俗博物馆等24个民办博物馆和展览馆,其中22个对外免费开放。
二、实施活动品牌化工程,引导社会力量承办公益文化活动。
一是打造大型节会文化活动品牌。坚持“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理念,不请一个明星参演,让群众成为实实在在的活动主体,相继举办了六届农民文化节、五届邻居节、四届企业文化节、两届全民读书月和两届全民唱红歌等品牌文化活动,共有200多万人次基层群众直接参与了各项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凭借企业冠名、赞助、广告等社会参与途径构筑了立体、多维、开放的节庆平台,形成了临海中国江南长城节、仙居中国杨梅节、温岭中国石文化节、三门中国青蟹节等一系列全国性节庆文化品牌。二是打造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品牌。充分发挥企业、单位的潜能,推广“同地而居、共建文化、共促繁荣”的理念,由村、社区、企业、单位联合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企业职工、单位员工与属地群众同聚同乐。推动面大量广的公共建筑大院、社区活动场所免费开放,搭建好群众性文体活动广场,吸引群众自觉自发地参与排舞、唱红歌、腰鼓、秧歌等日常文体活动。目前,全市共有广场文化活动点近千个,日常活动所用到的音响等设备基本都是由附近的先富群体无偿捐献。比如,天台县明丰汽车用品有限公司把企业搬迁后留下的两万平方米闲置厂区无偿回报社会,建成远近闻名的百姓精神文化乐园。三是打造精品创作文化活动品牌。以公益性或半市场化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事业,参与影视作品、舞台剧创作生产和举办大型文化演出活动。先后涌现出了电视剧《海之门》、《傻春》、《完美丈夫》、《大路朝天》,电影《超强台风》、《娘》、《美女如云》、《和合奇缘》,话剧《天亮》,大型原创乐舞诗《神秀天台》等一批精品力作。
三、实施队伍常态化工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志愿服务。
一是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探索建立文化志愿者的选拔、培训、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界人士志愿参与公益性文化服务。根据志愿者文艺特长,分类组建戏曲、舞蹈、音乐、书画、体育等多支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以外来务工者、民工子女、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主动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文化俱乐部,积极开展文艺献演和艺术辅导等公益文化服务活动。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都建立了文化志愿者大队,活跃在全市基层一线的文化志愿者人数达13000多人。二是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文化抢救。如海正集团、方远建设集团、东港集团三家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海东方乱弹剧团,参与抢救濒危剧种“台州乱弹”,整理出一整套包括编导、音乐、舞美的表演体系,先后获全国“梅花”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积极探索台州刺绣、三门石窗、温岭剪纸、仙居无骨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的新路子,其中在三门县职业中专建立“三门微型石窗产研基地”,目前已开发出24种款式、120种图案的微型石窗,在2011年的第七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义乌文博会上广受青睐,订下多笔外单。三是壮大民间文化骨干队伍。积极培育一批热心基层文化事业的民间文化骨干,并通过他们组织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带动群众学习文艺、共享文化。目前,全市已建立6600多支群众文体队伍,参与人数达12万,集聚了民间文艺骨干4.5万人。充分发挥民间文化艺人的作用,成立了耀达歌舞团、三门越剧二团、温岭映山红越剧团等120个民间剧团和全省首家市级民营剧团协会,2011年演出超过4.8万场,承担了全市群众文化活动一半以上的演出任务。
四、实施机制长效化工程,引导社会力量自觉参与文化共建。
一是建立引导型机制。出台《关于推进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设施等文化民生事业,可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捐赠数目。即将出台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配套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市场准入、项目建设、税费优惠、投资融资、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扶持。二是建立激励型机制。设立台州市公共文化贡献奖,对社会各界为公共文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荣誉激励。定期组织开展文化曙光奖、文化名家工作室、“四个一批”文化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市本级每年安排文艺生产专项经费200万元,对优秀文化人才进行荣誉激励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助。三是建立强制型机制。建立“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共建机制,以政策性文件规定在政府性建设工程、城市临街建设项目、居住小区等建设投资总额中提取1%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建设,为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平台和途径,成为解决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困局的一项创新举措。自实施以来,共引入社会资金9000多万元,建成110座城市雕塑、两条文化长廊、8座景观凉亭等一大批城市文化设施,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百分之一文化计划”荣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还将“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列为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的措施之一,上升为国家政策。
⑸ 问:哪个城市出台过“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及移交相关部门的规定”
您好 不知道我回答的是不是您需要的
学校、医疗卫生站等居住区配套设施应当与住宅建设项目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25日,记者从南宁市城建部门获悉,《南宁市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正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针对居住区开发项目应当配套建设的设施不明确问题,《征求意见稿》规定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应当在征求发改、国土、规划、建设、教育、卫生等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居住区项目开发条件意见书,明确该居住区开发项目应当配套建设内容,同时将该配套建设内容作为居住区开发项目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者划拨依据之一。
详解
1配套设施要与住宅同步
《征求意见稿》:居住区配套设施应当与住宅建设项目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居住区配套的教育设施应在整个项目开工量达到50%以前动工建设,并在项目竣工量达到80%以前竣工验收;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应在项目建设总量完成80%前优先完成。
解释:针对部分开发商将应当建设的配套设施放到居住区开发项目建设后期进行建设,造成居民入住后长时间内无法使用配套设施的问题。征求意见稿对配套设施的建设时序做出明确规定,对教育等重要配套设施的开、竣工计划安排作了具体量化要求。
居住区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且分期建设的项目,若物业管理用房和社区服务用房未配置在当期的,应当按当期开发的建筑面积提供相应比例的临时物业管理用房和社区服务用房,但物业管理用房应在项目建设总量完成80%前完成。
2交付承诺书加进房屋买卖合同附件
《征求意见稿》:居住区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项目施工许可之前,根据居住区项目开发条件意见书,向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提交配套设施建设承诺书。建立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动态监管制度。
解释:开发商承诺书将包含在买卖合同附件中。《征求建议稿》规定承诺书应当明确配套设施的建设内容、开工及竣工期限、分期交付使用的期数及期限等内容。承诺书应当在商品房销售现场公示。所承诺的内容应当作为房屋买卖合同附件内容之一。
征求意见稿在配套设施建设的各个环节分别做出要求。对分期建设项目首期未同步开工建设相关配套设施的,暂停办理项目余期施工许可;对在项目预售阶段不按期开工建设配套设施的,暂停办理项目剩余部分的商品房预售许可;对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不按期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并通过验收的,不予办理项目交付使用备案手续。
3项目交付3月后移交配套设施
《征求意见稿》: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交付使用备案后3个月内,将有关配套设施移交给使用、管理部门,并依法承担移交后的保修责任。
解释:南宁市现有法规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没有对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建成后产权归属及移交接管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因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配套设施建成后相关专业管理部门不愿接收等。为明确配套设施产权归属,分清责任,征求意见稿对业主共有或政府所有的配套设施的移交、接管、使用等都作了相应规定。
居住区内配套的物业管理用房、居住区文化活动室、公厕及业主共用设施设备用房等公共建筑,依法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由开发建设单位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登记机构在房屋登记簿上予以记载,不颁发房屋权属证书。
居住区内配套的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及行政管理用房等公共建筑,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由政府授权的有关部门管理、使用,并申请办理房屋登记。
在配套设施使用方面,开发建设单位不得将依法属于全体业主共有或政府所有的配套设施转让、出租、抵押或挪作他用。居住区配套设施应当按照其规划设计用途进行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
4开发商未履行承诺将受处罚
《征求意见稿》:开发建设单位未按开发条件意见书、配套设施建设承诺书的规定内容履行配套设施建设义务的,由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以居住区项目工程合同总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如配套设施用地已被占用,无法实施建设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支付异地建设所需费用,由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区域规划组织建设,并由规划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建设单位进行处罚。
解释:为有效遏制开发商不建或不按时、按质、按量建设配套设施行为,征求意见稿对此类行为设置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同时,征求意见稿还增加了行业管理方面的责任,如将建设单位违反条例的行为作为不良行为记入企业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对情节严重的,由相关部门依法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并禁止参加土地“招拍挂”活动等。
名词解释
《征求意见稿》中所指的居住区配套设施包括配套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建筑。配套基础设施是指居住区内的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电信、有线电视等管线及设施、照明系统、安防技防监控系统、消防设施等。配套公共建筑是指居住区内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行政管理、物业管理、商业服务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用房等建筑。(记者韩沛)
⑹ 如何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
优化规划布局。加强近郊小城镇与中心城的互动,在中远郊集中发展一批区位优越、产业支撑好的小城镇,与新城形成功能互补。推动有条件的小城镇实施
撤并,加快老集镇改造。浦东川沙新镇、闵行浦江镇、金山枫泾镇、崇明陈家镇等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按照中小城市的标准,适度超前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设施,发展社区商业设施。加强小城镇特色风貌建设。
发展特色经济。依托重大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发展工业强镇,依托交通优势和区位条件发展商贸重镇,依托历史文脉和生态资源发展旅游名镇,不断壮大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发挥小城镇自身优势,积极培育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影视创作等新兴产业。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建设,重点解决居民教育、医疗、就业、出行、居住等实际问题,提高小城镇居民生活质量。通过转移支付、对口支持、培育自身发展能力等方式,探索提高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的新办法、新途径。
加大综合改革力度。系统实施小城镇就业、社保、户籍管理、土地管理、村镇建设、公共服务等全方位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以委托或授权方式,下放行政管理权限,激发小城镇发展活力。
⑺ 天津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网上没有这个细则的,只有到天津市建设管理委员会才能找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⑻ 如何构建美丽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学校、医院、文化站、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健全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与财政收入增长同步增长,让乡村产业强起来、设施多起来、环境好起来,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强化规划引领,推动一村一个规划。要根据乡村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农民实际需要等要素,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细化生产、生活、服务等功能区块的定位,合理安排村庄的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注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田园风貌和自然景观的融合,在美丽乡村的特色上下工夫,在美丽乡村的差异化上找出路,加强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的无缝衔接,确保一村一个规划能落地、可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严控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面。
3、倡导节约集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发展理念,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推广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减少土地的粗放利用,避免土地利用的浪费。引导乡村民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聚,向农民推荐节地建筑户型,实现乡村住宅用地集约化;引导村办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聚,减少占用非农建设用地数量,实现乡村非农建设用地集约化,挖掘乡村节约集约用地的潜力。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切实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严格禁止乱占滥用耕地行为,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4、倾听农民心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和图片展、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让家家户户切身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得到的实惠,主动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美丽乡村规划要由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美丽乡村规划变成农民的美丽乡村建设愿望。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和积极吸收农民的意见,让农民能够自己选择、自己决策、自己建设、自己管理,推动美丽乡村规划落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按照规划实施,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5、尊重农民意愿,推进特色民居建设。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新建住房和改造危房,注重保护、挖掘和传承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民俗等特色资源和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全面落实节地、节材、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等要求,切实改变乡村民居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建设模式,确保乡村特色民居数量稳步增长、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和建设质量稳步提高,跳出建新房不见新村、建新村不见新貌的怪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6、夯实产业支撑,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要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发展精准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精深加工农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经济协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把农民组织带动起来,引导农民依托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新兴服务业,提升服务水平和档次,吸引城镇居民到乡村吃住行游购娱,促进农民增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乡村的产业开发和项目经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做强乡村的产业,增强农民增收后劲。
7、加强村庄整治,提高生活环境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活动,重点抓好交通沿线、河道沟渠、村庄庭院和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实施乡村生产生活污染源治理工程,重点开展以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主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垃圾收集点、中转站、无害化处理场等设施建设,加快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建设,利用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严格落实保护生态的法律法规,加强乡村水域保护和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环境质量。
8、培育文明风尚,提升乡村文化内涵。要加大对地域风情、传统民俗、人文典故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和传承力度,加大对古民居、古农具、古树木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丰富乡村的文化内涵。针对新型农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不同群体,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有演出看、有电影看、有广播听、有电视看、有书读、有报读、有棋牌、乒乓球等室内文体活动、有篮球、排球等室外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倡导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坚决遏制乡村赌博迷信之风,营造文明和谐的生活氛围。
9、创新社会管理,维护乡村和谐稳定。要推进乡村网格化社会管理,配备专职网格员和网格协管员,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制,由过去浮在面上变为沉到下面、被动应付变为主动服务,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有需求及时服务,实现乡村社会管理人性化、精细化、信息化。建立乡村多元化调处机制,整合综治、司法、信访、治保等基层工作力量,加大调处力度,及时化解影响乡村社会稳定的各种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与农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帮扶管理,提高美丽乡村法治化管理水平。
10、深化综合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规范乡镇机构设置,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理顺部门责权关系,引导农民参与乡镇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财政收支管理,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提高乡镇的财政保障能力,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增强村级组织自我发展和自我保障能力。总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经验,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增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投入,强化财政奖补资金项目管理,进一步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⑼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原则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原则和基本要求如下: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原则:
1、在使用时可根据选用的组织结构类型和规划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
2、当规划用地的居住人口规模介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与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增加有关指标。
3、地处流动人口较多的居住区,应根据不同性质的流动人口数量增设有关项目及增加相应面积。
4、在Ⅰ、Ⅵ建筑气候区和处于山地的居住区,其商服配建项目和面积可酌情增加,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5、在Ⅰ、Ⅶ建筑气候区和处于山地的居住区,其商业服务设施的配建项目和面积可酌情增加,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6、旧区改造和城市边缘的居住区,其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可酌情增减,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7、凡国家确定的一、二类人防重点城市,均应按人防部门的有关规定配建防空地下室,并应遵循平战结合的原则,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将居住区使用部分的面积,按其使用性质纳入配套公建。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各级公共服务设施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为800~1000 米;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为400~500米;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为150~200米。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
2、商业服务、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各级居民生活活动中心,并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
3、应结合职工上下班流向、公共交通站点布置,将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设在交通较方便、人流较集中的地段。
4、在便于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宜将有关项目相对集中设置,形成综合楼或组合体。
(9)出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设导则扩展阅读:
居住区内的各级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布置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居民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建设规模、特别是用地的紧张程度及现状条件。 布置方式:设在住宅或其他建筑的底层;独立设置。
居住区中,中小学校规划布置的考虑因素:中小学校选址应有足够的用地面积,便于学生上学,有方便的道路连接,出入口较为明显;学校基地有良好的通风与日照条件,并远离铁路线和城市交通干道,避免交通噪声对教学的干扰。
学校基地形状应有利于校舍、校园及运动场地的布置;此外,还应注意学校本身对居民的干扰,应与住宅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与绿地相邻或与其它一些较安静且不怕吵闹的公共建筑相邻布置。
⑽ 城市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规定
商品住宅小区要求配套建设公建设施包括:商业、银行、邮政、医院、学校、停车场、幼儿园、变配电、供暖、燃气等。相关规定去建设部网站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