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加坡有怎样的文化传承
各种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创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谐社会,也留下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华人,刻苦耐劳的精神底蕴,勤奋实干的创业精神。他们与各族和平相处,积极融入、反馈于当地社会。中华文化精髓也深深影响着新加坡的生活型态。如欢欣多彩的农历新年,或慎终追远的清明节和传统祭祖普渡的中元节。当然风行于华人文化的风水之说,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项建筑设计里面。新加坡国际化的投资学习环境和科学合理的国家管理历来为世人称道;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除了中国,作为唯一的由华人主导建立起来的国家,新加坡在各方面的探索,也为世界和整个华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新加坡模式”,这更是我们华人的骄傲。新加坡的文化传承还体现在对于小孩子的教育上。周六的早上在酒店瞄了一会电视,其中有一个少儿频道除了播一些机器猫的动画片之外,还会播一些中国古代传统美德的动画片,如“乐洋子之妻断织免夫”等等, 令我惊奇的是这套动画片是上海文光集团出品的,但我从来没有在国内的电视上看到过,汗……这也许就是新加坡文化魅力的另一方面吧。
㈡ 李光耀谈“新加坡模式”:我们是如何反腐的
我们会接受那些能够使国家运转得更好的美国式的制度和做法,但我们也要保持自我。在这个变动的世界里,固步自封者会失败。 比如说,我们取消了一夫多妻制,所有的妇女都受到教育,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男女平等。但在这一进程中,也出现了新问题。因为平等了,妇女不必结婚,挣钱可以比男人多。30%的男性和女性是未婚的,而且已婚夫妇平均也只有1.2个孩子。所以,我们正在大量从整个地区以及从印度和中国移民。但这些移民一旦留下来成为新加坡公民,也只有平均1.2个孩子了。我们不得不面向男女机会平等的新社会结构作进一步调整。 李光耀:不同意。如果我们是公司,目标就是盈利。新加坡社会的目标是最大化地发展经济,实现繁荣,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这个社会对我们所有的朋友都亲切友好,彬彬有礼,而且有帮助。 看看美国,它有非常有活力的经济,其制度是赢家通吃。如果你是网球冠军、高尔夫球冠军或篮球明星,你能挣好几百万美元。不仅因为获奖,还因为可以卖冠名权给各类消费品,所以老虎·伍兹成了亿万富翁。我们鼓励这样的做法。区别在于,在美国,如果你是输家,你就沦落到社会底层;在新加坡,即使你输了,政府仍然会确保你有体面的生活,确保你所有的孩子将来能和别人得到同样的机会。 李光耀:我们相信自由市场经济。但自由市场经济的收益不能以自由放任的方式进行分配。通过税收制度,我们进行收益再分配,使居者有其屋;子女可平等地受到教育(不论贫富,上教学质量一样的学校);如果你去医院或诊所,你能得到同样的基本医疗服务,但是付不同价格;我们也有面向全民的娱乐设施。不过我们不是完全平等的社会。在完全平等社会,没有人会尽全力,社会将会蒙受损失。 李光耀: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腐败问题。因为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官员始终有特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曾创造了一种新制度,钱买不到一切。商店里空荡荡的,人们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只能靠干部系列中的级别获得商品和服务。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之后,钱很快能买到东西了,商品琳琅满目,中国大量进口,许多商人也富起来了。官员们为挣大钱的人颁发执照,自己只拿着几百元薪水,住小房子。所以一些官员开始为自己谋利益,导致了今天你们都看到的情况。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俄罗斯和越南。 新加坡当年怎样应对腐败?首先,我们没有经历过钱不重要的社会制度。其次,当看到腐败大量出现在新加坡时,我们决定清除腐败。我们的反腐办法是自上而下。我们成功地清除了许多犯罪团伙,那些搞走私、绑架、卖淫和吸毒的华人黑社会。我们还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任何人只要发现腐败罪就要进监狱。如果你拥有财富,但无法证明来自正常的收入来源,你就被认为涉嫌腐败。 最重要的是领导人要严于律己。曾有一位新加坡的华裔部长自杀了,原因是他在出让政府土地时受贿100万美元,将被起诉。另一个部长因为从一个发展商那里获得一处豪宅而被判刑五年。从这些教训中,人们开始知道腐败是不可接受的。反腐现在还是很难,因为我们的商人必须要到海外投资经商,很难不通过送礼就顺利开展业务。不过他们必须记住,如果回到新加坡还如此行事,等待他们的只有监狱。 李光耀:我们现在怎么防止官员受贿?就是付他们市场水平的薪酬。政府雇用的律师、医生和官员都可以获得相当于私营部门同等级雇员八成的薪酬。我们通过所得税数据了解私营部门的个人收入,将六个行业缴纳所得税的最高5%加权平均。政府就是要聘用这一水准的人。所以,在整个东南亚,我们的部长和官员是薪酬最高的,但也是最穷的。不过在新加坡,如果你贪污受贿,就会毁了将来,毁了一生。 李光耀:良好的治理并非来自意识形态驱动,需要非常务实,适应一国的国情和文化。适用于中国的办法未必适用于印度。中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的确,正是良治环境使新加坡成为全球的金融枢纽,基金经理们在这里管理着总额达720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80%是离岸资金,80%在新加坡之外投资。良好的治理不仅使我们受益,也惠及亚洲和世界上其他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了保持高速增长,我们必须吸引海外人才,加强本地人才队伍。有能力的人可以选择哪里更适合自己和家庭生活。良好的治理有助于吸引人才,例如安全的环境,平等的机会,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高质量有效率的公共服务系统和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都有助于吸引人才。 新加坡的国有企业由我们的核心控股公司淡马锡经管。在上世纪60年代,政府积极地成立各类公司,率先进入私人企业不愿进入的领域;至80年代,淡马锡的下属企业发展成熟,逐步私有化并且上市。最近几年,淡马锡在海外进行风险投资,其长期目标是建立一个投资组合,使其资产的三分之一在新加坡,三分之一在发达国家,三分之一在亚洲其他国家地区。新加坡财政部是淡马锡的单一股东。财政部要确保一个有能力的董事会来管好淡马锡。政府不会干预淡马锡及其子公司的日常管理,也不会给淡马锡或其子公司任何特殊照顾。淡马锡以商业原则经营,自由选择本地或外国合作者,而且必须和其他公司一样,通过竞争投标才能获得政府项目。
㈢ 请简要分析新加坡的文化特点及成因
新加坡的文化特点及其成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文化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华语、英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四种官方语言。官方语言是英语,各民族保留自己的语言;华语、马来语、印度语及泰米尔语。大多数的新加坡华人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
二、文字文化
新加坡官方使用与中国大陆一致的简体汉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间曾短暂拥有自己的汉字简化标准,民间以简体字为主但偶尔也会出现繁体字与简体字混用的现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为英文,因此公函、商务往来和其他经济业务性质的书信通常以英语为主。
三、传承文化
早期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再创家园的移民者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带入新加坡,各种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创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谐社会,也留下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
华人,刻苦耐劳的精神底蕴,勤奋实干的创业精神。他们与各族和平相处,积极融入、反馈于当地社会。中华文化精髓也深深影响着新加坡的生活形态。如欢欣多彩的农历新年,或慎终追远的清明节和传统祭祖普渡的中元节。
四、宗教文化
新加坡提倡宗教与族群之间的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实行宗教自由政策。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3%,新加坡基督教徒(新教和天主教)占总人口的18%,新加坡伊斯兰教教徒占总人口的15%,教徒约有65万人,新加坡印度教的信徒约10万人,占总人口的5%。
有大约30座印度寺庙,大部分以南印度的风格为主,新加坡锡克教教徒合计只有2万余人。锡克教在新加坡有7间锡克庙,比如:中央锡克庙。
新加坡禁忌事项
1、不能吃口香糖
因为口香糖特别难清理,新加坡禁售、禁食口香糖,甚至禁止携带口香糖,违者会被罚款,严重的可能会被逮捕。
2、严禁在公共场所吸烟
有用黄色油漆划分出来的特定的吸烟区,在禁烟区吸烟是会被罚款的,第一次被发现最高可罚1000。酒吧、舞厅、卡拉OK和夜间场所除外。
3、地铁禁忌
严禁在地铁站和车厢内喝水或吃东西,会被罚款。因为榴莲味道太重,所以严禁携带榴莲进入地铁或者公交车。
4、禁止在机场付小费
新加坡不鼓励小费,机场是完全禁止的,酒店和餐馆的帐单会列出服务费(10%)。
5、不要当面拆礼物
这在新加坡,是不礼貌的行为。
㈣ 什么是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模式,又称为新加坡经验,是指新加坡建国后几十年里建立起了一个政治民主、政府清廉、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人民幸福和谐、环境优美国度的治国方略和模式。是让新加坡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功,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学习的样板和追求的模式。
新加坡于1959年成立自治政府,1963年并入马来西亚,1965年被迫独立建国,经过短短40年的发展,从贫穷落后发展到和谐繁荣,这一切都与其所走过的发展道路、采用的经济模式以及所制定的政策密切相关。
(4)新加坡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模式扩展阅读:
新加坡模式的好处
1、从纯粹经济方面来看,新加坡的发展依赖的是开放的市场和有力的人力资源战略,秉承开放的原则建立资本市场的。一方面利用外部资金的流动弥补本国资金的短缺;另一方面其税收为公共财政提供了税源,也为制造业建立了融资平台。
2、在人力资源方面,新加坡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在国内实行义务教育为主导和职业技术教育为辅助的普通劳动者的培养体制;另一方面大量引进最优秀的人才到新加坡工作,甚至不惜代价帮助年轻人进入新加坡接受教育。
3、建立了普惠的社会保障体制,使每一个公民享有尽可能高的社会保障。政治上的专制、家天下的管理模式与开放的经济环境相结合,加上以儒家文化的价值理念为基础,以吸引精英治理为手段,也许就构成了新加坡经济增长之谜的谜底。
㈤ 国外公共服务的发展
自上个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新公共管理的发展及政府职能转变,一些国家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实践中,越来越重视将教育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并将其纳入国家战略发展的范畴。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根据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相继制定了本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1997年2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了题为《为美国21世纪的教育而行动起来》的演说,指明了现行教育公共服务的不足以及尚需进一步努力的方面。教育部推出了7项必须优先做好的事项,以集中力量完成国家教育公共服务目标。根据1993年《政府工作与结果法案》的要求,美国教育部准备了一份《1998—2000年战略方案》的报告,该方案反映了教育部的7大优先事项,阐述了教育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的;随后,又制定了《2001 - 2005年战略规划》和《2002 - 2007年战略规划》。布什政府执政以来,对美国公共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的年度教育财政充分体现了他的教育政策,同时也表现出了当前美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走向。
英国政府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在工党2000 年年会上,布莱尔强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英国最重要的政策都是教育,教育,还是教育。”英国政府于2005年2月23 日颁发的《14 - 19 岁教育与技能白皮书》确定了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年轻人具备雇主所需要的技能,并能使年轻人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二是改革必须有助于社会公平,形成新的社会背景、教育成就和生活际遇间的关系。要让青少年有机会展示能力、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以挖掘潜能,从而改变英国各阶层间壁垒森严的传统。随后,英国教育标准局、英国继续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及教师培训局等半官方机构逐步成立,上述机构每年根据政府对教育发展的原则性立场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落实。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引进竞争机制,推进教育公共服务社会化。
巴西政府注重从制度设计上完善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务职能。根据宪法,巴西的教育行政由三级政府分别实行。联邦一级设有教育部和联邦教育委员会(教育部负责执行教育法,制定有关条例,以及执行联邦教育委员会的决定) ,各州设教育秘书处和州教育委员会(州教育秘书处以州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原则为基础,统一和协调本州的教育政策,监管从事基础教育的私立学校) ,各市也设立相应的类似机构。此外,近年新成立的大学校长委员会和学校委员会对巴西联邦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有重要影响。根据巴西现行宪法,州一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首要任务是负责基本教育和中等教育,市一级政府主要任务是负责幼儿教育和基本教育。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确立了两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也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两大支柱。“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正在研究制订《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将是21世纪中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投入不单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问题。从一些国家的实践来看,只要把教育摆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头等重要的位置,教育投入不难迎刃而解。
不断加大对公共教育的财政投入,为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逐年提高,全球平均水平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4%增长到414%。目前,不少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达到了411% ,根据世界银行2001 年的统计,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秘鲁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516%。古巴教育普及程度在整个拉美国家名列前茅,教育支出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 3%。中国台湾在经济起飞之际,其GDP的12%到22%被用来办教育。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比例则更高,早在1980年,美国、英国、日本的公共教育投入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便已分别达到了811%、715%、712%。一些国家在教育投资方面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教育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统计, 1960至1990年,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13倍,而同期教育经费支出增加了1516倍。
英国对基础教育的拨款分两个阶段进行:中央政府针对近150个地方教育局进行经费划拨;地方教育局对管辖区域内的各个中小学校做出经费预算。2003 至2004 年度,英国政府实施教育经费划拨办法改革,规定拨给地方教育经费的88%用于学校教育支出, 12%用于地方教育局的办公及非学校教育支出。但有些地方政府的非教育支出增长速度还是高于学校教育费用的增长速度,因此,2006至2007年度开始,国家向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办法再度改革,划拨给学校的教育经费以专用资金的形式由英国教育部直接发放到地方,不再通过地方财政管理系统,且必须全部用于学校预算支出。同时,英国政府规定教育经费的预算和结算要公平、公开和透明,划拨经费的公式要尽可能简单易懂,并以立法形式保证经费的划拨和合理使用,而英国政府自身也在努力实现其增加教育经费的承诺。用于基础教育的费用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逐年稳步上升,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从1997到2006年度增长了近1000英镑。2002年,新加坡教育支出占其全年财政支出的19% ,为当年GDP的415% (同期中国教育投入占GDP的314%左右) 。新加坡政府2006年财政预算案中,教育支出6917亿元,占其全年财政支出30612亿元的22176% (仅次于排在第二位的国防开支) ,在世界发达国家中始终排在前列。
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明确提出了政府教育类公共产品供给指标,包括: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百分比、总入学率、预期受教育年数。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GNP的比重是最常使用的衡量公共教育支出总量的一个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很多国际组织一般采用“公共教育支出”一词定义各级政府机构用于教育的支出。我国通常用来衡量政府教育公共服务的指标主要有4个: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成人文盲率、中学入学率、大学生入学率。其中,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成为衡量政府对公共教育事业支持力度的一项重要指标。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10余年来,这却成了政府面对的一个难题。在2006年3月1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提出,要在未来5年逐步把这一数据提高到4%的水平,这意味着该目标将在2010年实现。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接受教育的要求,在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是,办教育必须遵循公益性的原则,政府承担的教育责任一定要到位,成本核算和分担比例要合理。民办教育可以有合理回报,但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更不能获取暴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加强必要的监管,确保教育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公平。
㈥ 新加坡的文化特别是管理文化方面的特点
早期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再创家园的移民者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带入新加坡,留下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
中华文化精髓深深影响着新加坡独特的生活型态。如农历新年、清明节,以及传统艺术,如景泰蓝、瓷器和书法等,还有风行于华人文化的风水之说,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项建筑设计里。马来人,以自身丰富的文化遗产,使新加坡更为多彩多姿。马来人受到早期阿拉伯商旅的影响,改信伊斯兰教,最为人称道的民族特性是坚强和团结,乐于助人的心胸和对宗教信仰与传统的坚定不移。印度人,在许多方面,被冠以「新加坡建设者」的美誉。新加坡草创初期,印度人扮演着契约劳工的角色,参与各项建设工程,例如沼泽疏浚和道路建筑等。他们更参与许多新加坡著名公共建筑物的兴建,其中包括圣安德烈大教堂。除劳工外,学有专精的人士接踵而至,其中不乏具有教育、农业和商业等素养的专业人才。一如华裔和马来裔民族,印度族裔也在饮食、艺术、宗教方面尽力保留其特色,更突显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特质。
除上述三大民族外,新加坡人口另有约1.4%的其它少数民族,包括欧亚通婚的后代,例如来自马来西亚马六甲的葡萄牙裔后代和来自印度的戈亚族。此外尚有少数阿拉伯、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后裔。这些民族在新加坡历史中,曾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地位。例如举世闻名的莱佛士酒店是由亚美尼亚裔的沙克士兄弟出资兴建;新加坡的国花—卓锦万黛兰,是为纪念一个受人敬仰的亚美尼亚裔家族的女儿而命名;座落于禧街的亚美尼亚教堂,兴建于公元1835年,至今仍保存完好。犹太人在1830年来到新加坡,并且在法律、医学、商业和教育领域有杰出的表现;阿拉伯人则以商旅身份出现于新加坡历史,人数并由1834年的66人,成长至1947年的二千人,著名的阿拉伯裔家族有阿沙可夫、阿裕尼与阿卡夫家族。
欧洲族裔包括新加坡殖民时期开拓先驱的后裔和近代视新加坡为祖国的开创者。新加坡名副其实是外国专业人才荟萃的理想家园。
㈦ 如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供给
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非营利组织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方向、思路和实施路径,必将大大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动力,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广阔空间,切实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福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重中之重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正确处理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各种市场主体和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资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结构,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总体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效路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公共事业领域。这有利于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促进政府自身运作方式的改革,减轻政府压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效率;有利于发挥社会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改善社会文化治理方面的作用,激发整个社会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创造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归根到底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政府工作重点在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各级政府保障责任和义务的标准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同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方式,激发文化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方面有许多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宝贵经验。今后,各级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健全政策措施,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扶持;营造平等准入的发展环境,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和促进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加强宣传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舆论氛围。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缺一不可,要把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引入市场机制,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格局,全面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力和发展动力。
㈧ 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主要有哪些形式
1.非营利组织的供给
2.社区的供给
3.自愿供给
公共服务社会化的主要内形式 ,归结为两容大类:
一类是市场化形式,主要为公司化与私有化、公私合作和竞争选择。其中,公司合作包括合同承包、特许经营、共同生产;竞争选择包括外部竞争和内部竞争。
另一类是非市场化形式,主要为内部分权与公众参与。内部分权也就是放权于基层;接纳公众参与,让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㈨ 新加坡的社会福利保障模式是哪一种的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类型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将近150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实力和文化背景等不同,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时间有先有后和有长有短。因此,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政策取向、制度设计、项目多寡、具体标准及实施办法等方面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从社会保障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综合,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大致可以分为救助型、保险型、福利型、国家保障型和自助型等五种模式。
(1)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的有关规章制度,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在遇到各种不测事故时,能得到救助而不致于陷入贫困。对于已经处于贫困境遇的人们,则发给社会保障津贴,以维持其基本生活。其特征是:1、政府通过相应的立法,作为实施救助的依据。公民申请和享受社会救助是其依法应享受的权利,不附带屈辱条件,不同于慈善机构的“施善”或“恩赐”,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初期的济贫和赈济。2、社会救助的费用列入政府的财政支出,其资金来源于国家税收,个人不交纳保险费。3、救助的对象为因失业或天灾人祸而陷入贫困的公民、弃婴、孤儿、残疾人、老年人。4、救助的标准为低水平,以维持生存为限。
这种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开始前后所实行的单项或多项救助制度。按社会保障的标准来衡量,只能说它处于起步阶段,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种初级的、不成熟的、不完备的形式。这种制度目前主要在一些发展较为迟缓的非洲国家实行。
(2)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雄厚基础的情况下实行的。其目标是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的失业、年老、伤残以及由于婚姻关系、生育或死亡而需要特别支出的情况下,得到经济补偿和保障。它起源于德国,随后为西欧、美国、日本所仿效。
这种保障制度具有以下特征:1、政府通过有关社会保障的立法,作为实施的依据。2、这种保险为强制性保险,个人交纳社会保障费,企业主为雇员缴社会保障金,各国政府以不同标准拨款资助。公民只在履行交费义务取得享受权利后,才能依法领取各种社会保障津贴。对公民来说,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3、保障的覆盖面大,几乎包容了社会全体成员。4、保险的项目有多有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生、老、病、死、失业、伤残的后顾之忧。5、资金来源多元化,。有利于形成保障基金,增强社会保障的经济后盾。
(3)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经济比较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实行的一种比较全面的保障形式,其目标在于“对于每个公民,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险,诸如疾病、灾害、老年、生育、死亡以及鳏、寡、孤、独、残疾人都给与安全保障”。这项制度来源于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由英国初创,接着在北欧各国流行。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是:1、社会保障政策是福利国家的一项主要政策,依法实施,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法院监督执行。2、强调福利的普遍性和人道主义、人权观念,服务对象为社会全体成员。3、个人不交纳或低标准交纳社会保障费,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4、保障项目齐全,一般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福利保障,标准也比较高。5、保障的目的已不完全是预防贫困和消灭贫困,而在于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安全感。不仅要满足人员社会保障需求,而且开始注意满足人们的社会福利需求。
(4)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国家保障性质。其宗旨是“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国家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劳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原苏联是这一类型的首创与代表。90年代参照这一模式建立劳动保险制度的。
这种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是:1、国家宪法把社会保障确定为发展中的国家制度,公民所享有的保障权利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的,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政策在整个国家国民经济范围内实行管理取得的。2、社会保障支出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个人不交纳保障费。其传统观念认为国家已经事先对社会保障费用作预留和扣除。3、工会组织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一方面劳动者通过人民代表机构对社会保障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工会从基层工会到中央理事会,都参加实施社会保障。4、保障对象为全体公民。宪法规定,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对无劳动能力的一切社会成员提供物质保障。保障的经济来源靠全社会的公共资金无偿提供。
(5)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以自助为主,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保障形式。其特征是政府不提供资助,除公共福利与文化设施外,费用由雇主和雇员负担。这种制度主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实行并在新加坡等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发展过程看,由于各国基本社会制度和国情的差异,社会保障机制和保障水平明显不同,使其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各国一般使用社会保障支出与国民收入(或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作为各国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显示指标。按照这个指标,日本为13.8%、瑞典为49.0%、法国为34.9%、德国为29.7%、英国为24.5%、美国为18.0%(均为1991年数)。
显然,日本的社会保障给付费规模最低,其次是美国,而英、法、德、瑞的给付费规模都比较高。依据社会保障给付费规模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我们将主要发达国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低保障国家;另一类是以英国、瑞典为代表的高保障、高福利国家。
美国与日本:社会保障是"稳定器"
美国、日本社会保障与消费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确
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和日本的社会保障程度都不算高,但就其消费水平和储蓄率来讲两国却截然不同。从国际比较看,美国是比较典型的低储蓄率国家,而日本却是典型的具有东方色彩的高储蓄率国家。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与日本1970-1994年期间,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日本比美国高15-20个百分点;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美国比日本高10个百分点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还高约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美、日虽然同属低社会保障国家,但储蓄率和消费水平却完全不同。
一般认为,美国居民的高消费行为主要是:(1)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存在巨额的财政赤字;(2)消费信贷在美国非常发达;(3)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财富效应使得居民消费需求明显上升,储蓄下降。可见,美国的高消费与社会保障的相关性不大。
日本高储蓄率主要是:(1)日本人民具有东方民族勤俭储蓄的传统;(2)日本居民为教育进行储蓄的动机非常强烈;(3)日本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使居民工资收入增长较快;(4)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不排除防老储蓄动机的存在。由此看来,日本的高储蓄率与社会保障似乎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并不明显。
社会保障的实施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虽然美国、日本的社会保障对储蓄率和消费的影响并不明显,但美、日两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对其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1)对缓和经济危机、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美、日两国通过采取适度的社会保障措施,部分地抵消了因衰退造成的大量失业而引起的支付能力下降,对保障国民基本收入和一定的消费需求以及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2)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了宏观经济运行,增加了社会有效需求。如美国大部分社会福利开支是以政府转移支付形式进入低收入家庭,在贫困家庭或个人较高边际消费作用下,这些转移支付的90%以上形成了社会购买力,使美国经济不断维持了一种较高的有效需求状态。同时,制度化转移支付与累进制所得税一同构成美国经济生活中的"自动稳定器",在宏观经济过程中起到了自发调节景气的作用。
(3)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个人、家庭对劳动力培养和训练费用支出的不足,对培养和开发本国人力资本起到了积极作用。
医疗
新加坡的卫生水准不断提高, 主要是因为传染病减少,人民生活水准提高, 卫生服务良好, 卫生检查措施严格所致.政府和私人机构都提供广泛的预防, 医疗, 复原等卫生保健服务, 政府大量津贴其卫生保健服务, 以确保人人都能利用这些服务。
新加坡共有家五间政府医院, 6间重组的政府医院, 10间私人医院, 13间政府综合诊疗所, 10间门诊所, 13间妇孺诊疗所和一千八百多名私人执业医生,永久居民也可以利用政府医院和综合诊疗所所提供的医疗和牙科设备, 收费和公民相同。
综合诊疗所
政府综合诊疗所为国民全家大小提拱全面的卫生服务. 这些诊疗所都是设在主要的建屋发展局镇中心和住宅区里, 对公众人士很方诊疗所的服务包括妇孺保健, 免疫注射, B型肝炎等传染病的检验,老年人身体检查, X光检验和牙科治疗等。
首次求诊的病人必须携带身份证. 十二岁以下的儿童须携带出出生证书,病人在办完登记手续后, 诊疗所职员会发给他一张诊卡和一个排队等候看医生的号码。
综合诊疗所的诊费是成人7元, 六十五岁以上的成人和十八岁以下的学生5元;药费另计, 供一星期服用的药品收费从一元到四元不等;照光和验血也须缴费, 唯收费低廉,诊疗所的开放时间是星期一到期五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一点, 再从下午二点到下午四点三十分, 星期六则从上午八点到中午十二点三十分。
政府医院
政府医院提拱专科门诊服务,综合诊疗所的医生和私人执业医生都可写介绍信介绍病人去看政府医院的专科医生,病人首次求诊收费40至50元, 覆诊每次20至30元.
院费视病房等级而定, "C"级病房之每天收费元, "A1"级病房每天收费元;此外, 化验, X光检验和其它如手术等服务, 则另外收费.
私人诊所和医院
私人执业医生的诊费一般上从12元起, 视治疗性质而定, 私人专科医生, 如整形外科医生或妇科医生的收费则较高, 从50元起;私人医院和重组的政府医院收费比政府医院来得高, 各医院的收费也不一, 四人病房收费每天从120元起, 单人病房收费每天由335元起。
老人保健计划
为了确保老人能在住屋附近获得医疗照顾, 政府在各个组屋区设立老人保健中心, 目前共有六间中心专为各区老人服务。这些中心的服务包括康复治疗, 定期检查身体以及为家人开办照顾老人课程。收费每天约五元至元之间;永久居民的父母如果是持有长期探亲证并且已在新加坡定居, 也可以参与这些保健计划的活动。
家庭医生
在所有组屋区里都有几间私人诊所, 开放时间由早上9:00时至下午5:00时, 有些诊所在周末由早上9:00 时至中午12:00也有营业;为了使你的家人得到更好的医疗照顾, 最好是找一位在你家附近的诊所医生作为家庭医生。
社会福利
中央公积金
中央公积金在一九五五年设立,为退休和失去工作能力的人士提供财务上和生活上的保障,公积金是一套全面的社会储蓄保障计划,保障人民保健的需求,退休后的生活所需,购屋资助,及教育保险等的支持。
在公积金的条例下,雇主和雇员须共同缴纳,就业淮证和工作淮证持有人则不须缴交公积金, 五十五岁以下的新加坡公民和住满两年以上的永久居民员工, 员工每月供款为20%,雇主须缴交12%;永久居民员工首年供款为3%, 雇主交5%, 翌年雇员交9%,雇主交15%;之后则按照正常的缴交率缴纳公积金;政府已逐渐计划雇主的缴交率回升到20%的原来水平。
公积金户口
公积金户口共分为普通户口、保健储蓄户口和特别户口:
1) 普通户口的存款可用来购买住用产业,如建屋发展局新组屋和私人屋子,此外也可用来购买保险,如家庭保险和家属保险,会员也可以把存款投资在于经批准的股票、债券、单位信托,基金管理和黄金等, 普通户口的存款亦可用于资助子女或本身的大专教育上的学费开资,它亦可用来支付本地六所大专学府所有全日制学位于文凭课程的学费;
2) 保健储蓄户口:保健储蓄户口的存款可用于在会员,配偶、孩子、父母和祖父母的住院费,他们的祖父母必须是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此外,公积金会员也可以用这个户口里的存款支付;健保双全保险计划"的保费;这个保险计划是确保会员在患上重病须长期住院或接受治疗时,有能力应付庞大的医药费;
3) 特别户口:特别户口中的存款将保存在户口里,作为退休、养老和应急之需要。
公积金利率
一般情况下,公积金存户的储蓄利率是和市场上的利率相应的,但在公积金的法例保障下,公积金的存户保证可获得至少二点五的存款利率,而较长的储蓄计划,更可额外获得更高的利率。
公积金提款
存户可在年龄达五十五岁后,提取公积金户口内的存款, 但法例规定下,户口内仍须保留一笔最低存款作为年老时的基本保障,除了五十五岁可提取存款外,永久离开新加坡或终身残废及神智不清的情况下亦可提取公积金存款,另一方面, 如果会员在五十五岁后仍继续工作,会员可在每隔三年后提取存款,即在五十八岁,六十一岁或六十四等。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特区的养老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居民的养老保障被纳入以个人积累为基础的中央公积金体系。在个人公积金存款账户中,特别账户存款系退休养老积累。中央公积金面向所有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雇员,雇主本人和自雇者可自愿参加。新加坡政府规定,雇员年满55岁后,个人账户结构由普通账户、医疗储蓄账户和特别账户转变为退休账户和医疗储蓄账户。雇员年满60岁且在个人退休账户须保留一笔法定最低存款(注:关于这笔最低存款的资产形态和数额调整情况,请参阅和春雷主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章表4~7。)的前提下, 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若最低存款未达到规定数额,可选择推迟退休以继续增加公积金账户积累,或用现金填补差额,或由其配偶、子女按照一项最低填补储蓄计划从各自的公积金账户中转拨填补。从退休账户的积累和最低存款填补制度的性质上看,新加坡的退休养老制度强调个人和家庭的责任,也是新加坡政府采取以家庭为中心处理社会问题的政策的具体表现。
在2000年底以前,中国香港特区企业雇员没有统一的退休金制度。虽然政府规定了企业主对退休雇员给付“长期服务金”的强制性责任,但它只是作为一项职业福利而存在,且采取一次性支付的方式,支付水平因企业不同而各异。只有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自行设立公积金或退休金制度,但缴款办法和给付水平各不相同,覆盖范围十分有限。1971年以来,香港政府通过“公共福利金计划”(1993年为“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所取代),为老年群体提供数额有限的高龄福利津贴。此外,政府还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为老年人提供优惠,通过减少老年人生活支出的办法间接提供福利保障。从2000年12月起,香港特区政府推行了强制性的养老公积金计划,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个基本养老制度。这项计划覆盖了所有雇员和自雇者。个人账户资金来源于雇主和雇员均摊的缴费及资金运营收入,退休者的待遇完全取决于其工作期间的基 金积累及其运营收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