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一)高度重视,加强政府主导。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于提升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增强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正式实施的《旅游法》明确了县级以上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2011年,北京市政府投资为全市A级旅游景区统一配套“九个一”,即:一块以上五种语言导览图、一批旅游公共厕所、一种以上特色旅游商品、一册景区导览故事书、一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一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一支旅游志愿服务队伍、一家北京礼物专营店、一套旅游安全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广西从2013年起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上亿元用于扶持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河北近年来坚持政府引导,把停车场建成景区第一道风景。江苏、浙江、云南等许多旅游先进地区,都把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政府职责进行大力推进。省旅游局也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列为2014年全省重点旅游工作之一。为此,建议市政府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出台促进政策,大力推进全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本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规划,统筹城乡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指示标识等要辐射到乡村旅游连片发展的地区和重点乡村旅游点。结合本地实际,未来5年预计全市至少需要新建1个大型旅游集散中心,5-8个集散分中心;新建改造20-30个旅游咨询中心;新建改建道路旅游指示标识100-120块,新建旅游交通导览图10-15块;规划建设自驾车游营地2-3个;旅游景区建设或改造达标星级旅游厕所130-150处、达标游客中心35-40个、生态停车场60-80处。在全市构建以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标识系统、自驾车游营地、景区服务设施为主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三)政策扶持,分类推进。城市旅游基础设施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一样,是公共服务设施,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广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和经营,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经营市场化和管理社会化水平。建议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类施策,扶持推进。
旅游集散中心:政府独立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或者政府协调交通运营划出地方,政府投资装修、运营和管理;或者吸引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政府在建设用地、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旅游部门参与管理。
旅游咨询中心:积极探索运营模式,采取与通讯运营商、火车站、长途客运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型商场等单位的客服中心合作,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监管,政府补贴部分建设运营资金,旅游部门在业务上进行管理。
旅游公共标识系统:对各类旅游标识的建设,以各区县政府、交通运输部门为建设主体,政府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支持,住房城乡建设、旅游等有关部门配合共同推进。
自驾车游营地:按照财政适当补助的方式,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对市场化运作较为困难,但有必要建设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可采用由政府提供土地、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的方式投资建设和管理。
旅游景区服务设施:对景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服务设施,由景区负责筹资建设;旅游主管部门按照《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等国家标准,组织旅游景区开展达标创建;对创建达标的星级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和停车场,政府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引导支持。
② 谁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社发[2010]311号)请帮忙
本报讯 财政部、卫生部近日出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对项目的筹资责任,成本核算,资金安排、拨付使用和监管等资金管理程序和办法进行了规范。
该办法规定,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按照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经费标准足额安排补助资金预算。县(区)级(含直辖市的区、县,下同)财政部门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安排、拨付及管理的主体责任。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予以补助。补助资金按照“当年预拨、次年结算”的办法下达,当年按服务人口、人均经费标准预拨补助资金,次年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情况结算。
省级财政要安排必要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困难地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地方各级财政要会同卫生部门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统筹使用上级财政和本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
办法规定,省级卫生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国家确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及各项服务的数量和标准,并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测算,制定成本补偿参考标准,为合理确定经费补助标准和绩效考核办法等提供依据。县(区)级财政、卫生部门根据辖区内服务人口数和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均经费标准,在全面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确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具体补助金额。
办法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规定使用补助资金,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补偿参考标准,将补助资金用于相关的人员支出以及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必要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和挪用。不得将补助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等其他支出。
③ 公共服务项目资金是由谁管理的
第三章 资金管理与使用
第八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直接面向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等三大类八个项目工作的补助。八个项
目包括:开展健康教育、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计划免疫预防接种、重大传染病防治、妇女卫生保健服务、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慢性病与老年人动态健康管理、食
品和饮用水等卫生监督监测以及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
第九条 卫生部门、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财政部门拨付的专项资金也要实行专账管理,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资金管理。
第十条 各乡镇卫生院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12月底前要编制下一年度项目工作计划和用款计划,并连同当年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由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同级财政部门核定,形成县(区)年度项目工作计划和用款计划。
第十一条
各县(区)卫生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于每年4月底前向省卫生厅提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补助的书面申请,并提供本地区当年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的预算
安排和自筹资金缴存财政社保专户的凭证。市湖滨新城开发区晓店镇纳入宿豫区申报,宿迁经济开发区三棵树乡纳入宿城区申报。原则上,泗阳、泗洪、沭阳三县直
接将申报材料报省卫生厅,由省卫生厅与省财政厅进行审核;宿城区、宿豫区报市卫生局与市财政局初审后,报省卫生厅与省财政厅进行审核。
第十二条 各县(区)要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省补助资金下达后,各县(区)财政部门要连同当地财政筹集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配套资金一起纳入社保专户,进行统筹使用。
第十三条
各县(区)财政部门根据项目工作核定的项目用款计划,于每年6月底前将全年70%的专项资金下达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并按照工作进程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
要求及时拨付;卫生行政部门收到财政拨款后,按乡镇卫生院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进度,及时将项目资金下拨使用。下拨采取每月核定发放,6月底前要将
财政拨付的70%的专项资金全部下拨到各乡镇卫生院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其余资金待年终考核后清算。补助资金的清算应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提供基
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来进行。
第十四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下拨的依据为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上报的工作量月报表及各项工作清单明细,清单明细要记录服务对象、服务
提供人、服务提供日期等详细信息,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签字认定。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工作量月报表与清单明细进行初审,然后
报同级财政部门终审认定,由卫生行政部门归档备查。
第十五条
省卫生厅、省财政厅每年将对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行考核,各县(区)卫生局、财政局也要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行考核。在农村基本公共
卫生服务省考核补助资金(即省补助的30%部分)下达10日内,财政部门要将城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剩余30%资金与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剩余资金
一并拨付卫生部门使用。原则上,年度项目工作专项资金要在当年12月底之前下拨使用完毕,补助到村卫生室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资金不低于全年总资金的
30%。
④ 公共服务部门资金来源于哪里
公共服务部门资金来源于中央、省和地方。
其中中央政府承担对全国居民健康危害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的防治经费,以及对一些特定卫生问题、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群的公共卫生费用,省级政府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承担不同比例的公共卫生费用,地方政府则负担部分农村公共卫生人员的工资和维持经费等。
公共管理资金是指公共财政资金和其他社会公共资金,是通过税、利、费、债方式筹集和分配的资金。政府涉及民生这方面的资金,比如低保救助资金、社保资金、扶贫资金、涉农资金、专项资金等。
公共管理资金按照收支两条线来获取资金和分配资金,这样能在某种程度上切断垄断企业、部门和政府监管者的利益关联链条,消除部门小金库。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团体和私人机构等为补充的供给主体,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关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机制、服务政策等的制度安排。
公共服务体系最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建立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对于节约社会资源、提高服务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福利体系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这几项社会保障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制定本法。
⑤ 政府性工程建设发展资金筹集与方法
目前我国政府性工程建设发展资金筹集与使用管理方法不尽相同。所谓全部政府性资金,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责依靠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手段筹集取得和控制使用的所有资金。上述定义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筹集的资金是政府为了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建立公共财政的需要;二是筹集资金的依据是国家法律、法令、地方性行政法规,并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筹集;三是全部政府性资金是指政府控制和使用的所有资金,而不是仅指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
我们对全部政府性资金是从资金的筹集方式和资金的权属来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全部政府性资金的范围较为广泛。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将财政资金划分为一般预算收支和基金预算收支,这是根据财政资金的绝大部分都进入预算管理笼子情况下所采取的管理方式。随着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财政资金以预算资金为主的格局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预算资金仅仅是全部政府性资金的一部分,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其他财政资金、政府融入资金等构成了市县全部政府性资金。从近年来的审计实践看,市县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占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比重在逐步下降,非税性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政府债务收入成为地方可用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成为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市县全部政府性资金按其资金的特点、预算管理的方式和预算收入科目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资金的权属关系分类,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可以分为地方财政分成资金、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地方财政组织和筹集的留成资金、地方财政代管资金、地方财政融入资金等。全部政府性资金按预算管理的方式分,有预算管理资金和非预算管理资金。其中预算资金有一般预算资金和基金预算资金。非预算管理的资金主要包括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其他财政资金、政府债务资金。全部政府性资金按收入种类分,有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和债务收入。其中非税收入包括以下项目:一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这部分是政府为特定的服务对象提供某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行政管理收取的费用。二是资源性资产及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收费,如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公产收入和城市基础设施使用费等。三是罚没收入。四是政府凭借信誉所取得的收入,如彩票公益金、社会保障基金。五是其它收费和集资。目前国家出台了《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专门针对水利建设工程的资金筹集及使用管理办法做出了规定,你可以在网上搜索下载。
⑥ 谁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财社〔2010〕311号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精神,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分配和使用管理,提高补助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财社〔2009〕66号)和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补助资金是指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助资金。
第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努力调整支出结构,增加投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县(区)级(含直辖市的区、县,下同)财政部门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的安排、拨付及管理的主体责任。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按照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经费标准足额安排补助资金预算。
第四条 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予以补助。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根据各地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口和国家规定的人均经费标准,统筹考虑区域财力状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情况确定。
第五条 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按照“当年预拨、次年结算”的办法下达,当年按服务人口、人均经费标准预拨补助资金,次年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情况结算。中央对地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绩效考核办法由卫生部、财政部另行制定。
第六条 省级财政要安排必要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困难地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地方各级财政可根据本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和财力承受能力,适当增加服务项目内容,提高经费补助标准。
第七条 地方各级财政要会同卫生部门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统筹使用上级财政和本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各地要结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资金拨付和绩效考核的具体办法。
第八条 省级卫生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国家确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及各项服务的数量和标准,并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测算,制定成本补偿参考标准,为合理确定经费补助标准和绩效考核办法提供依据。
第九条 县(区)级财政、卫生部门根据辖区内服务人口数和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均经费标准,在全面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确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具体补助金额。
第十条 县(区)级卫生部门应会同财政部门确定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和监督。县(区)级卫生、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全社会公开绩效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招投标方式依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对经考核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资格。
第十一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定后,县(区)级财政按照预拨和结算相结合的办法拨付补助资金。有条件的地区,补助资金由县(区)级财政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直接拨付到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第十二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认真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对于按规定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城乡居民收费。
第十三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规定使用补助资金,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偿参考标准,将补助资金用于相关的人员支出以及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
第十四条 补助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提供政府统一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内的各项服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和挪用。不得将补助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等其他支出。对截留、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的,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对虚报、瞒报有关情况骗取上级专项补助资金的,除责令其立即纠正外,要相应核减上级专项补助资金,并按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第十五条 省级财政、卫生部门要及时将本地区补助资金分配使用情况上报财政部、卫生部,有关资金分配文件要同时抄送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第十六条 各省级财政、卫生部门要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通知下发之日起执行,有财政部商卫生部负责解释。财政部、卫生部制定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社〔2008〕2号)同时废止。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⑦ 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资金较件资料怎样做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保障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根据省农改办《关于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的通知》和《东台市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的有关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运行维护保障资金,是指《东台市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范围内的,省级奖补、市镇财政配套和社会赞助的用于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项目的专项资金。
第二章资金筹措
第三条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资金来源:省级奖补、市镇财政配套、社会赞助的资金等。
第四条市财政局根据各镇区标准村数(2500人/村)下达各镇区省级奖补和市财政配套资金总额。
第三章资金使用
第五条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保障资金,只能用于农村村内道路、环卫、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常年管护人员报酬和设施维修费用,不得随意变更资金用途,不得截留或挪用。
第四章资金管理
第六条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保障资金的管理,采取专户核算、专款专用。市财政按季将省奖补资金和市配套资金拨付到镇区。镇区财政要将运行维护保障资金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户专账核算,将镇区配套、社会赞助和上级下拨的奖补资金一并纳入专账,按行政村分别建立台账,明确到村保障资金数额,确保保障资金用于村内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防止挪用和平调。保障资金实行镇区报账制,常年管护人员报酬由镇区财政通过“一折通”按季直接打卡发放,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支出经村民理财小组审核,镇农经中心签署意见后按季到财政所报账,必须做到收支合理、手续完备、数字准确、帐目清楚。
第七条建立运行维护保障资金年底决算制度,上年结余资金纳入下年运行维护保障资金,统筹调剂使用。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八条市财政局负责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保障资金管理和监督工作,定期不定期开展检查和抽查。
第九条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保障资金实行年度报告制度。各镇区财政部门每年会同农经中心、纪检等部门,对本辖区各村运行维护保障资金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以正式文件形式上报市农工办、市财政局。
第十条检查报告内容包括: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保障资金来源情况、本辖区运行维护资金收支结余情况,以及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保障资金支出结构分析等。
第十一条对截留或挪用运行维护保障资金的镇区,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停拨下年度运行维护保障资金,并追究直接责任者和有关领导人员的责任。
⑧ 公共管理部门的资金来源
公共服务部门资金来源主要应为三个方面,即中央、省和地方。
其中中央政府承担对全国居民健康危害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的防治经费,以及对一些特定卫生问题、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群的公共卫生费用,省级政府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承担不同比例的公共卫生费用,地方政府则负担部分农村公共卫生人员的工资和维持经费等。
简介
公共管理资金是指公共财政资金和其他社会公共资金,是通过税、利、费、债方式筹集和分配的资金。政府涉及民生这方面的资金:比如低保救助资金、社保资金、扶贫资金、涉农资金、专项资金等。
公共管理资金按照“收支两条线”来获取资金和分配资金,这样能在某种程度上切断垄断企业、部门和政府监管者的利益关联链条,消除部门“小金库”。
⑨ 北京市社区服务设施管理若干规定(97修正)
第一条为促进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加强社区服务设施的管理,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由区、县、街道(镇)和居委会兴办的以当地老年人、残疾人和优抚对象为主,并向本地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伤残儿童寄托所等社会保障设施、文化娱乐活动服务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以下简称社区服务设施),均按本规定管理。第三条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坚持社区服务社会办的原则,实行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方针,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开展无偿或有偿服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第四条市、区、县民政局是本市社区服务设施管理的主管机关,负责本规定的贯彻实施和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计划、财政、税务、工商、规划、房屋土地、城市建设、文化、卫生等行政管理机关,应当结合各自的职责,对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依法给予扶持。第五条社区服务设施用房的建设,应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新建、改建居住区的社区服务设施用房,应当按照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定额指标进行规划和设计,由街道(镇)、民政等部门筹资建设。
现有居住区,应当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展社区服务事业,在符合城市建设规划的条件下,经城市规划管理机关批准,可由街道(镇)、民政等部门筹资建设社区服务设施用房。
新建、改建居住区的社区服务设施用房配套建设定额指标,由市民政局会同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等部门确定。第六条社区服务设施用房,必须用于社区服务事业,不得挪作他用。
由民政部门收养或照管的孤寡老人进敬老院或死亡后,其原住房属于公有房屋的,由民政部门向房管部门办理房屋租赁手续后,安排用于社区服务事业;其原住房属于孤寡老人本人私有房屋的,依照收养或照管时的约定,交由民政部门安排用于社区服务事业。第七条兴办社区服务设施所需资金,由区、县、街道(镇)、民政部门筹集,财政部门给予适当资助。鼓励社会捐资兴办社区服务事业。
民政部门进行有奖募捐筹集的资金和社区服务设施有偿服务收入、减免税款、社会赞助及有关部门资助的资金,应主要用于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第八条区、县、街道(镇)兴办集体所有制社区服务设施,须向市或区、县民政局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的社区服务设施,为自收自支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核发市民政局统一印制的社区服务设施证书。
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社区服务设施在资金、减免税等方面依法给予扶持。
经批准的社区服务设施开展文化娱乐、医疗康复或其他经营性便民服务项目,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请文化、卫生、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文化、卫生、工商等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法予以支持。第九条区、县、街道(镇)兴办的社区服务中心,是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其名称统一为社区服务中心,并冠以所在区、县和街道(镇)的名称。第十条社区服务设施的工作人员,实行专职、兼职、义务服务相结合。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应有二至三名的专职管理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实行聘任。第十一条社区服务设施不得改变社区服务的使用性质。违者,由民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取消其享受的各项扶持待遇。第十二条社区服务设施有偿服务的收费标准,按国家和本市有关价格管理的规定执行。第十三条本规定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本市民政局负责解释。第十四条本规定自1991年5月1日起施行。
⑩ 来宾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
第一条为了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适用本条例。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相关的规划、建设等事项,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文体广场、文艺舞台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第三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遵循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支持、鼓励人民群众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形式多样、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权利。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放、服务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并建立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放、服务和管理需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事业建设费、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体育彩票公益金应当分配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并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土地出让收益统筹使用,并应当分配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一定比例集体经济资金用于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支持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资助、技术服务、自愿服务等方式有序参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服务、运营和管理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营。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合作、租赁、以奖代补、补助或者后补助等方式,为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提供支持。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义务,有权劝阻、举报破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行为。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投诉、举报受理机制,接到投诉、举报后及时作出处理,并予以答复。第七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领导。第八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工作,承担下列职责:
(一)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二)确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人并督促管理人严格履行管理职责;
(三)查处破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妨碍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和运行的行为;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组织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和管理的有关工作。第九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工作,承担下列职责:
(一)配合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辖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进行管理;
(二)负责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日常运行管理;
(三)为辖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行提供保障;
(四)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等情况进行管理;
(五)法律法规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十条村(居)民委员会根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的需要做好下列工作:
(一)协助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管理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进行管理;
(二)负责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
(三)负责管理区内未委托专门管理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日常运行管理;
(四)引导群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日常文化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