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2022-06-09 20:00:35

⑴ 怎样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 真正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制定文化行动纲领,建立行政推动机制。要深入调研、科学规划、版制定政策权、落实措施,切实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有所积累、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2.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针对农村文化建设基础普遍薄弱这一状况,县、镇两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投入和奖励机制;

  3. 借用信息技术平台,建立文化共享机制。要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一个新的重要手段,对乡镇(街道)、村(社区)创建“共享工程”进行补助性奖励,使“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得到较快发展。

⑵ 如何构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由“盼”文化向“办”文化的转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经济上富起来了,不愁吃不愁穿,求知、求乐、求美成了农民的普遍愿望和期盼,不仅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当代农民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要俏”,需要通过文化美化生活,追求时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美好;“要笑”,需要享受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服务,笑逐颜开,快乐开心;“要跳”,需要唱歌跳舞,参与文娱和体育活动,愉悦身心;“要闹”,需要热热闹闹,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及服务,痛快地抒发感情;“要造”,希望得到公益性文化的学习和培训,造就新的素质,提高致富的能力和本领。这就要求政府与群众上下结合联手办文化,将期盼和需求变成现实。办文化,农民要唱主角,充分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热情。政府主导,农民主办,是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的基本方向。政府应主导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资源配置、设施建设、服务内容,以及人才、技术和政策保障等各方面的工作,承担第一位的责任。要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农闲、节日、集会,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自办农民书社、文化专业户、文化大院、电影放映队、农村业余剧团等,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如果只“盼”不“办”,有要求,没行动,繁荣农村文化就会落空。

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过去主要是采取“送”文化的形式,如送戏下乡、送科技下乡、送电影下乡等为农民服务。这种送的形式不仅要保持并加大力度和覆盖面,同时要更注重“种”文化的形式。即在农村“种”下公共文化服务的种子,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送”是引导,“种”是根本;“送”是暂时,“种”是长远;“送”是雪中送炭,“种”是锦上添花。如果只有政府“送”文化,没有农民“种”文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缺乏持久生命活力的。“种”文化首先要培育农村文化人才。由农村自办文化必须有人来办,有较专业、农民欢迎的文化人才。要重视和培养各类文化人才,如农民演艺人员、画家、歌唱家、文艺创作人员、民间艺人等。同时,要积极培育新型农村文化主体,支持农民兴办各类文化团体,鼓励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扶持乡土文化能人,为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夯实基础。而且,还必须建立农民自办文化的长效机制,如建立组织机构、设立相关制度、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经费支持,提供必备的保障措施和条件,使农村文化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由“借”文化到“掘”文化的转变
农村文化活动不能只简单借用或复制城市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应当深入开掘本地的文化资源和项目,保持农村文化的本色和特质。现在我国许多农村的文化建设大体上都模仿城市文化的套路,把城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简单搬到农村来。城市流行什么,农村也追逐什么;城市热衷什么,农村也力推什么;城市忘记什么,农村也缺失什么,造成城市、农村文化建设“一窝蜂”“一斩齐”的现象。比如,简单把都市白领喜欢的电影搬到农村,把城市的娱乐文化、休闲文化、对歌星的追逐、搞笑等也搬到农村;把明星演唱、歌舞节会等也移植到农村。这固然有缩小城乡差距的一面,但总体上,由于缺少乡音、乡风、乡韵,农民对此并不真正认同和感兴趣。这些脱离农民实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多因深受城市文化的“浓妆艳抹”而很难在农村流传。要改变这种状况,一定要由“借”文化转到“掘”文化上来。事实上,各地农村都有丰厚、数不清的文化资源、项目、名品等可供开发、挖掘和利用。开发本地的文化资源,如剧目、歌舞、年画、习俗、工艺等,形成特色文化产品,可以大放异彩;开发挖掘文化项目,如乡土文化体验、民族文化寻根、文化休闲旅游等,不仅农民需要,也会广泛吸引具有乡愁情结的城里人;开掘本地的文化精神和优良传统,如晋商的诚实守信、辛劳勤奋,浙商的经世致用、义利并生,徽商的励精图强、不畏艰苦,粤商的自由开放、务实创新,以及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等,可形成本地独特的文化软实力。

⑶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印发有哪些意义

构建现代公复共文化服务体系制,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缺一不可。政府的作用是保基本、促公平;市场的作用是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丰富供给,提高效能;社会的作用是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意见》提出,要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要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加强对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促进规范有序发展。要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构建参与广泛、内容多样、形式丰富、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⑷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五要素是什么

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即鼓励、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政回策措施。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答施建设。这是指政府财政预算投入的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也包括社会自愿参与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等。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组织机构是指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各级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即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辅助人员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动主体。作为大众文化建设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五是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六是公共事业经费。包括政府拨款、贴息、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各种文化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资金保障

⑸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组版织支撑体系,公权共文化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公共文化人才、资金、技术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等。

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哪些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版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权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引导性意义。

⑺ 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台州市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来源: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2-08-31

近年来,台州市立足自身特色,积极创新实践,从实施“阵地均衡化、活动品牌化、队伍常态化、机制长效化”等四方面着手,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基层主体、城乡共享”的公共文化建设模式,有效破解了有限的公共财力与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推动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大众、服务人民。2008年底,台州市“三个三”(三类文化俱乐部、三个文化节、建立三项文化制度)文化计划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批示肯定;2009年4月份,中宣部、文化部在台州市召开了全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台州经验”;2012年4月,台州市公共文化建设得到中宣部调研组的高度肯定。主要做法有:
一、实施阵地均衡化工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场馆建设。
一是建设以三类文化俱乐部为代表的基层文化设施。按照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建设主体出一点的思路,采用结合中心村建设联建、村企社区共建、寺观庙宇整治改建、校网调整修建、青少年活动中心扩建等灵活形式,根据各村、社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群众喜好创建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文化俱乐部。到目前为止,台州市已创建农村文化俱乐部4376家、社区文化俱乐部196家、企业文化俱乐部467家,其中农村和社区文化俱乐部总数达全市村居总数的85.8%。据统计,八年来,市、县、乡三级财政共投入配套资金6000多万元,带动社会资金1.2亿多元用于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二是建设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大型标志性文化设施。推出一批规划布局的公共文化项目,以公共财政引路,引导社会各界捐助兴建。近年来,市本级共投入14.2亿元,按照分期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相继建成了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中心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博物馆、科技馆和规划展示馆也正在兴建。市图书馆至去年底建成开放以来,社会力量捐书踊跃,其中市工商银行向图书馆捐赠《四库未收书辑刊》301册;设立“台州当代作家作品库”,多数本地知名作家已捐献个人著作;设立了个人捐助图书专柜——任金玉先生捐赠图书专柜。市博物馆在主体工程建设尚未完工的情况下,已收到市古玩商会捐赠的各类文物260件。三是建设以民办博物馆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场馆。突出“民办政扶”特色,对民办博物馆、展览馆等民间文化场馆实施优先供地,土地价格参照公益类用地标准等优惠。在财政不掏一分钱的情况下,相继建成临海国华珠算博物馆、椒江吴子熊玻璃艺术馆、台绣艺术馆、温岭海洋民俗博物馆等24个民办博物馆和展览馆,其中22个对外免费开放。
二、实施活动品牌化工程,引导社会力量承办公益文化活动。
一是打造大型节会文化活动品牌。坚持“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理念,不请一个明星参演,让群众成为实实在在的活动主体,相继举办了六届农民文化节、五届邻居节、四届企业文化节、两届全民读书月和两届全民唱红歌等品牌文化活动,共有200多万人次基层群众直接参与了各项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凭借企业冠名、赞助、广告等社会参与途径构筑了立体、多维、开放的节庆平台,形成了临海中国江南长城节、仙居中国杨梅节、温岭中国石文化节、三门中国青蟹节等一系列全国性节庆文化品牌。二是打造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品牌。充分发挥企业、单位的潜能,推广“同地而居、共建文化、共促繁荣”的理念,由村、社区、企业、单位联合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企业职工、单位员工与属地群众同聚同乐。推动面大量广的公共建筑大院、社区活动场所免费开放,搭建好群众性文体活动广场,吸引群众自觉自发地参与排舞、唱红歌、腰鼓、秧歌等日常文体活动。目前,全市共有广场文化活动点近千个,日常活动所用到的音响等设备基本都是由附近的先富群体无偿捐献。比如,天台县明丰汽车用品有限公司把企业搬迁后留下的两万平方米闲置厂区无偿回报社会,建成远近闻名的百姓精神文化乐园。三是打造精品创作文化活动品牌。以公益性或半市场化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事业,参与影视作品、舞台剧创作生产和举办大型文化演出活动。先后涌现出了电视剧《海之门》、《傻春》、《完美丈夫》、《大路朝天》,电影《超强台风》、《娘》、《美女如云》、《和合奇缘》,话剧《天亮》,大型原创乐舞诗《神秀天台》等一批精品力作。
三、实施队伍常态化工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志愿服务。
一是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探索建立文化志愿者的选拔、培训、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界人士志愿参与公益性文化服务。根据志愿者文艺特长,分类组建戏曲、舞蹈、音乐、书画、体育等多支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以外来务工者、民工子女、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主动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文化俱乐部,积极开展文艺献演和艺术辅导等公益文化服务活动。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都建立了文化志愿者大队,活跃在全市基层一线的文化志愿者人数达13000多人。二是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文化抢救。如海正集团、方远建设集团、东港集团三家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海东方乱弹剧团,参与抢救濒危剧种“台州乱弹”,整理出一整套包括编导、音乐、舞美的表演体系,先后获全国“梅花”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积极探索台州刺绣、三门石窗、温岭剪纸、仙居无骨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的新路子,其中在三门县职业中专建立“三门微型石窗产研基地”,目前已开发出24种款式、120种图案的微型石窗,在2011年的第七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义乌文博会上广受青睐,订下多笔外单。三是壮大民间文化骨干队伍。积极培育一批热心基层文化事业的民间文化骨干,并通过他们组织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带动群众学习文艺、共享文化。目前,全市已建立6600多支群众文体队伍,参与人数达12万,集聚了民间文艺骨干4.5万人。充分发挥民间文化艺人的作用,成立了耀达歌舞团、三门越剧二团、温岭映山红越剧团等120个民间剧团和全省首家市级民营剧团协会,2011年演出超过4.8万场,承担了全市群众文化活动一半以上的演出任务。
四、实施机制长效化工程,引导社会力量自觉参与文化共建。
一是建立引导型机制。出台《关于推进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设施等文化民生事业,可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捐赠数目。即将出台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配套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市场准入、项目建设、税费优惠、投资融资、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扶持。二是建立激励型机制。设立台州市公共文化贡献奖,对社会各界为公共文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荣誉激励。定期组织开展文化曙光奖、文化名家工作室、“四个一批”文化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市本级每年安排文艺生产专项经费200万元,对优秀文化人才进行荣誉激励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助。三是建立强制型机制。建立“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共建机制,以政策性文件规定在政府性建设工程、城市临街建设项目、居住小区等建设投资总额中提取1%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建设,为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平台和途径,成为解决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困局的一项创新举措。自实施以来,共引入社会资金9000多万元,建成110座城市雕塑、两条文化长廊、8座景观凉亭等一大批城市文化设施,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百分之一文化计划”荣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还将“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列为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的措施之一,上升为国家政策。

⑻ 如何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并推进落实

当前最重要、最迫切、最基础的工作应当是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为此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专项规划
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协调、适度超前”原则,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地域特点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规划,以此指导全省各地公共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完善制度设计,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一个基本前提,要有一个基本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制定的包括服务范围、服务项目、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标准,以及技术和管理等相关规范。建立健全基本服务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
三、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应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坚持城乡统筹,实行重点突破,优先安排涉及农村的文化建设项目,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设施总量,有效解决城乡、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平衡问题。在推进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设施的保护和利用,防止“一拆了之”的错误做法。
四、实行以城带乡,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水平
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科学整合和综合利用,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重点是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建立城乡文化帮扶责任制,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建立流动服务平台。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广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构建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拓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服务效果,提高服务品质。
五、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
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变城市偏向型为城乡共进型财政支出体系。要拓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打破政府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唯一的供给者这个桎梏,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拓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

阅读全文

与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
2013工商局个人总结 浏览:712
驰名商标申请的条件 浏览: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个好 浏览: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