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孟氏

马鞍山孟氏

发布时间:2022-06-01 07:41:03

Ⅰ 孟子名言名句的人物形象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与孔子并称“孔孟”;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1.春秋时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称呼。如 宋国 子 姓,其长女嫁给他国的多称“孟子”。
《左传·隐公元年》:“ 惠公 元妃 孟子 。” 杜预 注:“ 子 , 宋 姓。” 孔颖达 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妇人以字配姓,故称 孟子 。”又讳言同姓通婚,亦称与国君同姓的夫人为“孟子”。《左传·哀公十二年》:“夏五月, 昭 夫人 孟子 卒。 昭公 娶于 吴 ,故不书姓。” 杜预 注:“讳娶同姓,故谓之 孟子 ,若 宋 女。” 杨伯峻 注:“国君夫人必系以母家之姓……此 昭公 夫人若称‘ 吴姬 ’或‘ 孟姬 ’,显然违‘同姓不婚’之礼,故改称‘ 吴孟子 ’。”
2. 战国 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 轲 ,字 子舆 。其言行被编为《孟子》一书。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远祖从鲁国迁居邹国。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
「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一岁: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村。据赵歧《〈孟子〉题辞》所记,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邹。
四岁: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是年丧父,受母三迁、断机之教(据《烈女传》)。其 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生于一年。
五岁: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六岁: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楚吴起为相。孟子在邹。
七岁: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 孟子在邹。
八岁: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楚宗室杀吴起。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一岁: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绝祀。赵王翳迁于吴。孟子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十三岁: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十四岁: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韩灭郑。诸咎杀其君。孟子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韩山坚贼其君。齐田午杀其君,自立为桓公。越寺区定乱,立无余之。孟子在邹。
十六岁: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十九岁: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燕简公卒。韩严杀韩哀侯。魏伐楚,取鲁阳。孟子在邹。
二十岁: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晋桓公被韩、赵迁于屯留。赵、韩伐魏,魏伐赵,败之平阳。孟子在邹。
二十一岁: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齐伐魏,降观,王错奔韩。魏败韩于马陵。孟子在邹。
二十二岁: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孟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二十三岁:公元前367年,周显王二年。韩赵分周为两。孟子在鲁。
二十四岁: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魏伐韩败逋。孟子在鲁。
二十五岁:公元前365年,周显王四年。 四月甲寅,魏迁都大梁。田齐桓公杀其君母。孟子在鲁。
二十六岁: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五年。魏公子缓如赵以作难。孟子归邹创办子思书院,广育天下英才。
二十七岁:公元前363年,周显王六年。魏伐赵,取利人与肥。越寺区、弟思杀其君。孟子在邹。
二十八岁:公元前362年,周显王七年。 魏战败赵、韩联军于浍北,擒乐祚,攻取皮牢。赵成侯与韩昭侯会于上党。孟子在邹。
二十九岁:公元前361年,周显王八年。商鞅入秦。宋约生于此年。魏入河水于甫田。暇阳人来归。孟子在邹。
三十岁:公元前360年,周显王九年。东周惠公杰卒。孟子在邹。
三十一岁:公元前359年,周显王十年。 韩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商鞅变法。孟子在邹。
三十二岁:公元前358年,周显王十一年。魏及韩侯盟于巫沙,归侯于韩,商鞅刑公子虔、公孙贾。孟子在邹。
三十三岁:公元前357年,周显王十二年。鲁、宋、卫、韩君朝魏,梁惠王称王。商鞅为左庶长。孟子在邹。
三十四岁:公元前356年,周显王十三年。鲁侯朝魏,魏筑阳池以备秦。 韩筑长城自亥谷以南。赵会燕成侯于安邑。孟子在邹。
三十五岁: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申不害相韩。越无颛卒。秦孝公与魏惠王会于杜平,侵宋。孟子在邹。
三十六岁: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齐败魏于桂阳。韩侯朝魏。秦败魏,斩首七千,取少梁。孟子在邹。
三十七岁: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 赵败魏于桂陵(齐用孙膑围魏救赵)。魏以韩师败诸侯于襄陵,会齐宋之国。齐使楚景舍与魏求成。孟子在邹。
三十八岁: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十七年。商鞅为秦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伐魏,安邑降秦。孟子在邹。
三十九岁:公元前351年,周显王十八年。秦迁都咸阳。商鞅伐魏,固阳降秦。 魏归赵邯郸,在漳水上结盟。孟子在邹。
四十岁: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商鞅废井田,设县。孟子在邹。
四十一岁:公元前349年,周显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四十二岁:公元前348年,周显王二十一年。韩昭侯如秦。秦“初为赋”。孟子在邹。
四十三岁:公元前347年,周显王二十二年,孟子因齐威王招文学游说之士,第一次由邹到齐临淄稷下学宫。
四十四岁:公元前346年,周显王二十三年,孟子在齐与匡章交游。
四十五岁:公元前345年,周显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齐。
四十六岁:公元前344年,周显王二十五年。魏惠王召诸侯于逢泽朝天子,秦公子少师率师参于逢泽之会。秦孝公会诸侯于京师。 孟子在齐稷下被淳髡讥讽,二人进行了有关于“礼”的辩论。
四十七岁:公元前343年,周显王二十六年。齐田忌用孙膑之计大败魏军于马陵,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孟子在齐并不受重用,被齐人讥讽,孟子以“我无官守”、“我无言责”而自解。
四十八岁:公元前342年,周显王二十七年。商鞅伐魏,用计俘公子卯,大破魏军。孟子在齐。
四十九岁:公元前341年,周显王二十八年,孟子在齐。
五十岁:公元前340年,周显王二十九年。(齐)邳迁于薛。魏为大沟,行圃田之水。孟子在齐。
五十一岁:公元前339年,周显王三十年。 据《史记》所载,庄子与楚威王同时 ,威王聘为相,庄子辞见。赵良见商鞅,威胁商鞅下台。孟子在齐。
五十二岁:公元前338年,周显王三十一年。宋剔成卒,弟偃立。秦孝公卒,车裂商鞅于咸阳,其师尸佼逃蜀。孟子在齐。
五十三岁:公元前337年,周显王三十二年。韩申不害卒。秦仍用商鞅新法,楚、赵、韩、蜀朝秦。 孟子在齐。
五十四岁:公元前336年,周显王三十三年,孟子在齐。
五十五岁:公元前335年,周显王三十四年。秦甘茂取韩宜阳。匡章因与孟子游,被齐用为将,败秦。魏惠王用惠施策与齐威王会徐州,惠王改元。孟子在齐。
五十六岁:公元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楚灭越。孟子在齐。
五十七岁:公元前333年,周显王三十六年。 苏秦合纵六国,于洹水歃血为盟。孟子在齐。
五十八岁:公元前332年,周显王三十七年,孟子在齐。
五十九年:公元前331年,周显王三十八年。秦败魏,俘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孟子在齐不被重用,拥楹而叹。
六十岁:公元前330年,周显王三十九年。魏献西河之地于秦。孟子在齐。
六十一岁:公元前329年,周显王四十年,孟子在齐。
六十二岁:公元前328年,周显王四十一年,孟子在齐。
六十三岁:公元前327年,周显王四十二年。韩举于齐战,死于桑邱。孟母仙逝,孟子归葬于鲁,孟子第一次到齐国的后期已得到客卿地位,故以卿大夫之礼葬母。
六十四岁:公元前326年,周显王四十三年。 五月魏会韩威侯于巫沙。十月韩宣王朝魏。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五岁:公元前325年,周显王四十四年。四月秦惠王称王。五月燕王称王,韩宣王称王。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六岁:公元前324年,周显王四十五年。楚败魏于襄陵。孟子在鲁三年之丧满,返齐。
六十七岁:公元前323年,周显王四十六年。昭阳为楚伐魏。 滕定公卒。这时稷下学宫衰落。孟子在齐见威王不能实现他的“仁政”主张,闻宋王将行王政,故离齐到 1世孙(儿子) 孟仲子,北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
2世孙(孙子) 孟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3世孙(曾孙) 孟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4世孙(玄孙)孟舒,字子怀,汉朝云中牧
5世孙 孟之后,隐居不仕
6世孙孟昭,汉朝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7世孙孟但,汉朝太子门大夫,精易道
8世孙孟卿,汉朝淮阳太守、太傅
9世孙 孟喜,字长卿,汉朝郎官
10世孙 孟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11世孙孟兴,汉朝尚书郎
12世孙孟尝,字伯周,汉朝徐令、合浦太守
13世孙孟展,字君城,不仕
14世孙 孟戫,东汉济阳太守、太常、太尉
15世孙孟敏,字叔达,东汉新郡太守。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
16世孙孟光,字孝裕,东汉讲部史;蜀汉拜议郎、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大司农
17世孙孟康,字公休,曹魏散骑侍郎,弘农太守,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封广陵宁侯
18世孙孟宗,字恭武,孙吴永宁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19世孙 孟揖,晋朝庐陵太守
20世孙孟观,字叔时,晋朝殿中郎、黄门侍郎,生二子:孟嘉、孟陋
21世孙孟嘉,字万年,晋朝安西大将军长史、江州别驾,生二子:孟怀玉、孟龙符。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22世孙孟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23世孙孟表,字武达,南齐马头太守;北魏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豫州刺史,因功封汶阳县伯,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24世孙孟斌,北魏右丞相
25世孙孟威,字能重,北魏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26世孙 孟恂,字修仁,北魏东州太守;北周太子少师、太子太傅、车骑大将军
27世孙 孟儒,字敬业,北魏彭城王韶典;北齐文宣帝除中书舍人、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卫将军
28世孙孟景,隋炀帝时为膺扬将军
29世孙 孟善谊,隋朝河内通守
30世孙孟诜,唐朝凤阁舍人、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同州刺史
31世孙 孟大融,唐玄宗屡召不仕,后隐居于王屋山
32世孙孟浩然,唐朝诗人,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生二子:孟云卿、孟庭玢(孟郊之父、孟常谦的祖父)
33世孙孟云卿,字宜甫,唐朝校书郎,与诗人杜甫善交。生二子:孟简、孟华
34世孙孟简,字几道,唐朝仓部员外郎、谏仪大夫、常州刺史、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山男东道节度使
[注: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即孟郊(唐朝诗人)的儿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35世孙]
35世孙 孟常谦,唐朝安州刺史、侍御史、安州防御兵马使,生二子:孟遵庆、孟元阳
36世孙 孟遵庆,旨召不仕
37世孙 孟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韩文公云:年少,礼甚娴。手持问一编甚钜。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其所与友尽善之。生二子:孟方立、孟方迁
38世孙孟方立,唐朝昭义节度留守
39世孙孟承诲,后晋太府卿
40世孙孟汉卿,后周左羽林大将军
41世孙孟贯,不仕,工于诗词,主奉祀事
42世孙孟昶,隐居不仕,主奉祀事
43世孙 孟公济,少励高行,不乐仕进,避契丹之乱,藏谱于屋壁,隐居东山而终
44世孙孟宁,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阳,又于凫村访得四十五代孟宁,推荐于朝,拜迪功郎、邹县主簿。率领族众,修编祖谱,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复兴,无废缺现象。孟氏后裔尊为中兴祖,附祀故里祠。生二子:孟存、孟坚
45世孙 孟存,主奉祀事,生二子:孟况、孟海
46世孙 孟况,宋朝鱼城教谕,主奉祀事
47世孙 孟彬,宋朝临沂县主簿,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澄、孟沂
48世孙 孟澄,仕为滕县尹,主奉祀事。
49世孙 孟德成,居滕,元太宗时复其家。仕峄州知州,为族长,主奉祀事,生三子:孟述祖、孟光祖、孟荣祖
50世孙 孟述祖,主奉祀事,生四子: 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
51世孙 孟惟清,主奉祀事
52世孙 孟之平,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思春、孟思温、孟思润
53世孙 孟思春,主奉祀事
54世孙 孟克刚,主奉祀事,无嗣
55世孙孟希文,字士焕,他是孟子的第45世孙孟坚的第九世孙孟克仁的长子,1451年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职自此始
56世孙孟元,字长伯,1489年承袭世职,其子孟公綮(1533年承袭世职)
57世孙 孟公肇,字先文,是孟元的弟弟的儿子,1523年代袭世职
58世孙 孟彦璞,字朝玺,1567年承袭世职
59世孙孟承光,字永观,1601年承袭世职,长子孟宏略(其子孟闻玉)
60世孙 孟宏益,字振扬,1623年代袭世职;孟闻玉长大后即让职,朝廷改封孟宏益为锦衣卫千户
[注:孟宏益,又名孟宏誉,生一子孟闻玺,孟闻玺生孟贞仁]
61世孙 孟闻玉,字尤甫,1629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2世孙 孟贞仁,字静若,164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3世孙 孟尚桂,字播馨,1716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4世孙 孟衍泰,字懋东,174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5世孙 孟兴铣,字起辉,未承袭世职
66世孙 孟毓瀚,字钟北,1750年承姚大宗,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注:孟毓瀚无子,由孟兴铣的二弟孟兴錞的儿子孟毓纍为继续人;孟毓纍生孟传梿]
67世孙 孟传连,字国摸,178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8世孙 孟继烺(lang),字体耀,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9世孙孟广均,字京华,乙酉科举拔贡,戊子科举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钦加主事衔,晋员外郎。先后创建或修复了庙、府、林、孟母断机堂及庙户营三迁祠等古建筑群。并支持修纂了《重纂三迁志》、《孟子世家谱》。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孟庙、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对研究孟氏家族的兴衰成败、沿革变迁等方面资料,均做出来了重大贡献
70世孙 孟昭铨,字伯衡,187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71世孙 孟宪泗,字法鲁,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生三子:孟庆桓、孟庆榕、孟庆棠
72世孙 孟庆恒,字颂武,因早卒,未能承袭世职,由弟孟庆棠(字泽南)于光绪20年代袭世职;至光绪31年(1894年)正式承袭;1935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亚圣奉祀官”
73世孙孟繁骥,字雪生,1939年承袭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在台北病逝
74世孙 孟祥协, 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现居台湾

Ⅱ 孟母戒子中孟母是个怎样的人

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2)马鞍山孟氏扩展阅读

孟母(公元前392年-公元前317年), 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晋国(山西省)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母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后人把孟母与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孟母位居“贤良三母”之首。

孟母去世后,与孟子的父亲合葬于邹城北25里的马鞍山麓,后人认为孟子成名,是孟母三迁教子之功,故林地称“孟母林”。在孟子故里邹城市,至今仍保留着马鞍山孟母墓、凫村孟子故居(建国后划归曲阜)、孟庙内孟母殿、庙户营三迁祠(孟母三迁祠)等祭祀孟母的地方。

Ⅲ 孟母林的简介

位于曲阜南15公里处的孟母林,是孟子母亲仉氏及部分孟氏族人的墓地。整个墓地占地578亩,西靠马鞍山,山中上下遍植桧柏,古木苍翠、浓荫蔽地,林内墓冢累累。在墓的东侧建有一享殿。 世界上最大古柏园林。
“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动人故事,至今流传,家喻户哓。为纪念这位伟大母亲,在孟子故乡邹县,很早就建有孟母庙、 孟母林,并保存了孟母故宅、孟母井、孟母断机处等遗址。
孟母林位于古城邹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环山而建,山林合为一体,林内松、柏、桧、楷、槲等各类古树数以万计。那里除孟母和他丈夫孟激的墓外,历史孟氏子孙死后也都葬于林内,数得上是中国少有的保存完整的氏族墓地之一。
孟母林南路有一条长约百米,宽约四十余米的林道,两旁有立马、卧羊及合抱粗的古柏。那古老的树干,有的成了空心,但在千臂般的枝丫上,却生长着层层茂密的枝叶。林道的尽头,是祭祀孟母的享殿。三楹殿室,由一道高大的红墙围绕在正方形的大院之中。殿内安放着孟母牌位、供桌、香炉等祭器。出享殿院西行五十米,有一高高隆起的大土丘,便是孟母墓了。墓高9米有余,底圆长达二十多米。元明两代祭祀孟母而立的御碑及石桌、石鼎、石凳、石瓶等石雕,排列在墓前。正对墓堆的石碑上,镌刻着十一个醒目大字:“亚圣孟母端范宣献夫人墓”。孟母墓西北大约十米处,是孟子的弟弟孟仲子之墓,墓前除有石桌石炉等墓地设置,还有一块刻着“新泰伯孟仲子墓”的石碑。再往西北走,就是孟子四十五代孙,被封为中兴祖的孟宁墓。墓碑是元代立的,上面刻有记载孟氏家庭繁衍情况的“世系之图”,有“元代至顺四年”字样。

Ⅳ 孟母三迁发生在哪

孟母先是住在墓地旁边,然后是搬到商铺旁,最后搬到了学堂附近。

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白话释义: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此文出自汉朝韩婴所写的《韩诗外传》。

(4)马鞍山孟氏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西汉“韩诗学”的创始人,其诗语与齐、鲁大不相同,他推测《诗》之意,杂引《春秋》或古事,与经义不相比附,与周秦诸子相出入,皆引《诗》以证事,而非引事以明《诗》。燕、赵言《诗》皆本于韩婴。赵子、淮南贲生即其高徒。

赵子传蔡谊,三传形成韩诗的王学,食子学和长孙学,学徒甚多。后人认为他的《诗》学不如《易》学精深,司隶校尉盖宽饶本受《易》于孟喜。

韩婴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其思想直接承袭荀子,但又尊信孟子,以“法先王”代替“法后王”,以“人性善”代替“人性恶”。使儒家内部斗争最激烈的两派观点达到统一。他吸收周秦观点,并加以改造和更新,认为“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

统治者必须节制欲望,“轻谣薄赋”,“使民以时”,避免战争;以“谦德”为立身行事的准则,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国家,近足以守其身”。为了维护大一统,他主张忠高于一切,孝从属于忠,若忠孝必舍其一,则宁做忠臣,不为孝子。臣下对君主要“以道覆君而化之”,“以德调君而辅之”。对君主进谏要讲究方式,他认为比干“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

伍子胥“以谏非君而恶之”,是“下忠”。因而反对廉洁直方,不赞成传统儒家崇敬的伯夷,叔齐、卞随、介子推、原宪等人的廉洁气节,而赞成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由其道,厄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从而使臣民不为名不为利,能上能下,不悯不怨。不耻污君,不辞小官,百依百顺的顺民。

他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贵民”的思想。认为“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倍之则亡”。统治者要“以百姓为天”,要想治理天下,必须“养民”。

统治阶级必须不淫佚侈靡,应节俭,“用不靡时,养不害生”,以达到“天下和平,国家安宁”,为此,必须“教民”。以为“愚民百万,不为有民”。

文章简介: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Ⅳ 有谁有历史上关于母亲的感人故事。

孟母(?~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最早记载孟母教子故事的是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以及刘向的《列女传》。据记载:孟子3岁丧父,*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孟母不只是小心翼翼地注意儿子起居冷暖,更不厌其烦地以“言传”和“身教”来完善儿子的人格。大体上一个人的人格是在六岁以前基本形成的,从此根深蒂固。六岁以后,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原本已经塑造完成的脆弱人格模式,遭逢强烈的考验,这时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十分重要。起初,孟子居住在邹城以北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山麓坟莹处处,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子也参与其中,有时还抢人家的供果吃。孟母突然发现,一向伶俐听话的儿子,已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孟母开始了漫长的迁居活动。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城西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新居与市场为邻,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市场上行商坐贾,拍卖喧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而且他家的邻居是一个杀猪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猪,模仿他邻居的样子用竹片杀掉,沿街叫卖,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忐忑不安,再次迁居。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到县城南关的学宫旁。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她由衷地发出感叹:“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并把孟子送入学宫读书,留下了“三迁择邻”的美谈。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贪玩心理。最初孟子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问孟子:“你学到什么程度了?”孟子答道:“尚未博学。”孟母非常生气,拿起刀来,当着孟子的面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只做一些蝇营狗苟的事,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孟母深知做人要诚实,尤其注意在日常小事上培养孟子守信的品格,所谓“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于言传。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市集旁居住时,东邻有人杀猪,孟子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到:“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家中十分困难,孟母还是拿钱到东边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杀豚不欺子”造就了孟子“仁、义、礼、智、信”中“信”的品格。更能反映孟母教子智慧的则是“孟子出妻”的故事。一个夏日的中午,天气异常炎热,孟子的妻子田氏自己在屋里织布,因酷热难耐,就脱掉了上衣。这时,孟子推门而入,见妻子衣衫不整,十分生气,认为妻子有失礼仪,便要休妻。孟母知道后呵斥孟子说:“礼制规定,进门时,要先问谁在屋里;上堂时,要发出声音;进到屋里,目光要向下。这样是为了尊重别人的隐私。而你没有按照礼制的规定去做,自己没先敲门,没出声音,就登堂而入。你要求别人守礼,首先要对别人尊重,是你失礼在先,怎么反而责怪别人呢?”孟母的一番话使孟子心服口服,深感惭愧,打消了休妻的念头,并向妻子赔礼道歉。这就是“孟子出妻”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好地表达了《论语》中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检点自己。孟母的这一次言传身教形成了孟子严于律己的品质。在“五十步笑百步”、“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等言论中都体现出他的这一品质。孟母一生操劳,身体十分硬朗,对于孟子的照顾及督教也毫不放松,孟子除了周游列国那一段时日以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奉养老母,不忍远离故国谋求更大的发展。齐宣王虽然以很高的俸禄来酬谢孟子,却不肯施行他的仁政主张,孟子不贪荣禄,只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孟子理想的去处是宋国,但为了奉养老母而一再迁延。光阴荏苒,很快三十年岁月过去了,孟母已经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近知命之年,整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孟母问明原因,又对儿子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礼对于妇人的要求,只不过是做好饭,暖好酒浆,赡养公婆,缝制衣服罢了,因而她们只能料理闺内的事务,不能过问闺外的事情。妇女不应独擅专制,而应尊三从之道,因此,妇女年少时听命于父母,出嫁后听命于丈夫,丈夫死后听命于儿子。现在你已成人,而我已经老了,你行你的义,我行我的礼。”三言两语就把孟子心中的积虑一扫而空,于是孟子再次周游列国,受到了空前的尊敬与欢迎。可惜就在儿子扬眉吐气的时候,孟母却一瞑不视。在归葬故乡——马鞍山时,过去的乡邻争相在路旁祭奠,极尽哀思。作为一位女性,孟母的伟大之处岂止“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衣裳”及“三从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按阶段给予不同方式的教育。孟母教子的影响颇为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孟母去世后,与孟子的父亲合葬于邹城北25里的马鞍山麓,后人认为孟子成名,是孟母三迁教子之功,故林地称“孟母林”。孟母林东向与孟子林遥遥相望,占地578亩,山上山下遍植桧柏,古木葱郁、浓荫蔽地,墓冢累累,已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孟子故里邹城市,至今仍保留着马鞍山孟母墓、凫村孟子故居(建国后划归曲阜)、孟庙内孟母殿、庙户营三迁祠等祭祀孟母的地方

Ⅵ 孟母三迁是什么意思

孟母三迁的意思是: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出处】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出生有美善的品质,从小为选择良好的环境被母亲三次迁居。

【例子】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的父母不妨也学习一下孟母三迁。

【语法】复句式;作宾语;用于人、事物的比较

【近义词】三迁之教、慈母择邻、择邻而居

【反义词】一成不变、固步自封、墨守成规

(6)马鞍山孟氏扩展阅读

1、孟母三迁的近义词

择邻而居

【解释】挑选邻居好的地方居住。

【出处】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每当出来想着有人陪伴,怎么能安居而不选择好的邻居。

【例子】觉得自己邻居讨厌的人可以搬去另一个地方择邻而居,但国家们却不可能想搬就搬。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2、孟母三迁的反义词

固步自封

【解释】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从前有在邯郸学习走步的人,未曾学会别人的,还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走步方法,于是爬着回去了。

【例子】在成绩面前,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Ⅶ 关于孟子母亲教育孟子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请查阅资料,简要地说一说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而且位居“贤良三母”之首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山村,山麓坟莹处处,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既不能老是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唯一办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迁居。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虽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她由衷地发出感叹。

Ⅷ 孟氏拔罐马鞍山专营店 地址在哪

因拆迁搬至马鞍山市火车站 雅兰酒店旁 的巷内 第六间门面房。 电话号码 2482300

Ⅸ 凫村火车站在什么地方

凫村车站占的是曲阜市小雪镇前宣东村的地!但是考虑宣村的知名度,所以车站命名为凫村车站!
凫村车站在1997年4月1日是办理客运的!以前的车迷应该知道 305、306 《1987年济南至石臼所间的305/306次旅客列车正式开行。这是第一列由省会济南开往沂蒙山区的旅客普快列车。》58几开头的 兖州始发到石臼所的车 车次太老了个忘了!
从1997年4月1日起就没有办过客车了!k51刚开通的时候 大家都很亲切的称号为“特快” 现在不少职工 还怎么称号!这是对51 52的肯定!
本人对凫村很有感情!在凫村车站出色,在凫村车站长大!
电气化改造
凫村站:同意到发线有效长延长至1050m,车站咽喉预留专用线接入条件
凫村机务折返所同意总平面设计,将既有2条(机1、机2)内燃机车整备待班线改造为电力机车整备待班线
凫村周边:
孟子故宅东跨院是孟母教子展览馆,室内陈列着文物字画,生动地讲述着当年孟母三迁教子的千古佳话。出凫村跨104国道东行3公里,就到了孟子父母和部分孟氏族人的墓地孟母林。孟母林所在的马鞍山,位于九龙山中部偏西南,属于九龙山区域龙身的部分。孟母林是一个傍山而建的大型陵墓群,占地面积900多亩,也是九龙山区域的第二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孟母之名盛于孟父,孟母的墓碑也打破传统地立于中央大碑的东侧,孟父墓碑立于西侧。孟氏家族墓地以先祖母氏为名,实属中国传统丧葬制度的孤例。孟母林文物管理所的赵德全告诉记者,现在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孟氏后裔到孟母林安葬,孟母林的感召力可见一斑。
“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动人故事,至今流传,家喻户哓。为纪念这位伟大母亲,在孟子故乡邹县,很早就建有孟母庙、
孟母林
孟母林,并保存了孟母故宅、孟母井、孟母断机处等遗址。

Ⅹ 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现在那个地方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邹城市。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成语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10)马鞍山孟氏扩展阅读:

社会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孟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
马鞍山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告 浏览: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