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们当地生宝宝后有什么习俗
我们当地的就是在孩子出生三天之后,老了会带着一些东西,然后是带着钱去看宝宝,到时候给宝宝一些钱,但是那些钱最后都给了妈妈,但是还是为了宝宝准备的。
2. 为什么生孩子要送红鸡蛋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红鸡蛋。”喜馍馍是一种婚庆吉祥的风俗食品,俗传:喜馍馍带回去,亲人吃了得吉利。因此,这句歌谣属于祝福的吉语,再从字面上理解,此句开头和结尾的两处红鸡蛋代表的含义并不相同,前一个“红鸡蛋”是作为一种圣物出现,有祈子赐福之功;而后一个“红鸡蛋”则成为了孩子降生的报喜标志,也是一种起宣告作用的物体。向亲友分发用颜料染红的鸡蛋,是通行于全国各地的一种表达喜庆的方式,常用于结婚、生育、做“满月”等各种喜庆场合,以示庆贺并图吉祥。那为什么民间要分发“红皮的鸡蛋”来表示喜庆快乐呢,本文将根据此民谣讨论“红鸡蛋”的民俗含义。
二、各地分食红鸡蛋的传统。
中国民间历来有分食红鸡蛋的传统,主要是贺降诞之喜或祈求子嗣。以下为几处小地留有的红鸡蛋习俗。
1. 山东微山县在新娘送入洞房后,由搀扶下轿的妇女为她开脸,用染了红色的鸡蛋在她脸上滚几趟,边滚边念吉语:“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喜鸡蛋。”
2. 还有的农村地区在举行婚礼的前一、二天时,女方要进行一道美容工序:绞脸,她们把前额和后颈露出的一些绒毛用两根拧成麻花状的红线“绞”下来,具体请两位大嫂轮番操作,一紧一松,一松一紧,把绒毛“绞”掉,“绞”完脸以后,用两个红鸡蛋在脸上滚,一边滚一唱道:“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喝喜酒,明年把‘喜’见!”。然后,在新娘脸上扑些粉,既盖住了被“绞”出的血点,又美化了容颜。红鸡蛋在这个程序中也起到了作用,虽然具体的唱词有异,但表达内容不变;
3. 旧时胶县生男孩第三天向娘家报喜,女孩第六天报喜,婆家人去时带1斤重的馒头20个,娘家必须全留下,否则小孩不好养,娘家要回上19个红鸡蛋、4碗小米,路上碰到的第一个人要送红鸡蛋,这叫做“人人喜”;
4. 蓬莱县生男孩带公鸡去报喜,生女孩报喜用母鸡,由此可以看出鸡和鸡蛋在民间传统风俗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5. 邹县男孩报喜用一本书,女孩报喜用一朵花,此外还给邻居亲友送“报喜蛋”,即染红色的鸡蛋,娘家和亲友乡邻前来祝贺新喜,叫做"送粥米"或"送汤米";在开封一带,婴儿出生后报喜常带红鸡蛋。如果是男孩,要六个或八个,必得双数,染红后还要在鸡蛋的一头用墨点一个黑点,表示“大喜”,男孩送双数的原因是,孩子长大以后好找媳妇,和媳妇成双成对,必能花好月圆。如果是女孩,鸡蛋只染红色,不点黑点。数量是5个或7个,必须是单数,表示“小喜”。送了单数的鸡蛋,说明家里添了女孩,将来好嫁出去。
三、红鸡蛋民俗的渊源。
分食红鸡蛋的传统在各地许多民族都存在,主要观点有:卵生神话说、祥瑞之物说、图腾崇拜说、生殖崇拜说和辟邪禳灾说五种。
1. 卵生神话说:
我国先民在想象中追溯着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综合古籍可总结出“卵生”神话的影响。在三国徐整所著《三五历纪》中最早对始祖盘古氏开天辟地故事有了记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令,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又有《史记》述商人起源:有娀氏的女儿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为商人始祖;又述秦人起源:颛顼氏的孙女女修在织帛时,“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乃秦人始祖。正是这种朦胧的对于“卵”的原始崇仰,在民间形成了将鸡蛋和出生、传宗接代联系到一起的传统文化。且红色在民间被看成是喜庆祥瑞之色,因此多为红皮鸡蛋。
2. 祥瑞之物说:
红鸡蛋之功,非单食用,民间自古就有“雕卵画蛋”之工艺品,而且,这在风俗资料中也可找到诸多历史记载。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有“镂鸡子”习俗,注云:“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加雕镂,递相饷遗,或置之盘俎。”以此可知,“镂鸡子”或画卵,就是在鸡蛋上染画颜色后,朋友间作为相互馈赠、食用佳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邺中记》里也有“寒食日,俗画鸡子以相饷”的记载,都说明此习俗一直在民间流传,并逐渐发展成熟为一门民间传统工艺,在各种喜庆场合成为馈赠佳品,颜色也慢慢演变到单一的最能渲染喜庆之意的红色。直到现在,雕卵画蛋依旧是一种民间工艺品,人们从对“卵”的崇拜,发展到了喜爱红蛋并视之为祥瑞之物。
3. 图腾崇拜说:
从考古学的角度可探知中国原始文化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对于“鸟”的图腾崇拜,河姆渡、良渚、马家窑文化中有大量鸟纹形象,而古人所谓“玄鸟”,包括而后成为中华民族代表性图腾之一的凤凰,均以未经驯化的原鸡为原型。于是,“鸡”便成为了人们的原始图腾崇拜在现实中的依托。《史记?秦本纪》中有吞卵的女修,其后裔大廉“实鸟俗氏”,“身体是鸟而能人言。又云口及手足似鸟也。”由此知秦人也以野鸡为图腾。从对鸡的喜爱崇仰,逐渐发展成民间的红蛋习俗,渗润着浓郁的历史信息。
4. 生殖崇拜说:
红蛋习俗是原始社会人类生殖崇拜文化的遗留,蛋既能孵鸡,故人食蛋便能生子,因此古人每以“鸡子”代称鸡蛋。这种基于对鸡蛋功能的认识而形成的思路,可以从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方式中寻绎出来。云南鹤庆一带的白族少妇,每逢春耕前多到河塘乞育,乞育者手握两个煮熟的红鸡蛋,到塘里沐浴,并用红蛋滚擦身体,回家后与丈夫分食红蛋。这种红蛋滚擦身体的行为,便与本文开头民谣中唱得“红鸡蛋,满脸串”极为相似。那么,本身就有孵育子嗣功能的鸡蛋,何以又要染成红色呢?对此,“生殖崇拜说”也做出了不同于“卵生神话说”所谓红为喜庆之色的解释,而认为此乃初民的经血崇拜观念的传承。此种观点有《中国史稿》为证:“据了解,一些近代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氏族部落中,有的认为红色代表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1页)。
5. 辟邪禳灾说:
红蛋习俗也起源于辟邪禳灾的巫医之术的运用。古人以鸡为百禽之长,认为其具有镇伏妖魅的作用,如《春秋运斗枢》云:“玉衡星精散为鸡”;《春秋解说辞》云:“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等等,都反映出古人对鸡之神性的认识。鸡从蛋出,蛋由鸡生,则蛋亦有神性是理所当然的。旧时民间还盛行用鸡蛋占卜之俗;古人又以为凡遇喜庆之事,必有妖魅相扰,或某些特定的节气与时辰,必有病疫侵人,所以食蛋防范。像今天中原和西南一些地区的“三月三,吃鸡蛋”风俗,以及民间流行的新婚之夕让新人分食红蛋的传统,都可推探出红蛋习俗实由鸡蛋辟邪的巫术演绎而来。
综上所述,红鸡蛋在中国民间是祥瑞之物,有赐福送子喜庆安乐之意,本文开头的民谣小曲,即是在婚前或仪式上众亲友对于新人的一生平安幸福、家族子孙满堂的最美好的祝福。
3. 生孩子“报喜”,民间习俗有哪些
自古以来,生孩子都是一件大事,在中国更是有延续香火这么一说,生孩子是一件大喜事,自己家里欢喜那更不用多说,主人公家还需要想亲朋好友,特别是娘家人报喜,那么报喜在民间都有那些习俗呢,一起来看看吧。
现在我们很多地方都将这些习俗简化了,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但是报喜的活动还是有,只是在程序上简化了,在我们这边很多地方,一般生第一胎时,会给村子里每家每户分一些喜糖,喜蛋之类的,表示给大伙儿报喜,然后得到大家的祝福与祝贺。
4. 生孩子送礼习俗
生孩子送礼习俗
小孩一出生,先用旧布做成的(单的或棉的)约三尺见方布块把小孩包起来。然后再把婴儿的**挤一挤,传说否则女孩将来会乳头凹陷、发痒;男孩会长成**房样子。有的把脐血加黄酒让产妇喝下去以便催乳;如果3—5天产妇的奶水还不能下来或很少,家人就要给产妇炖黄老母鸡加蜂糖,猪蹄炖通草、穿山甲、王不留行等,目的是催奶(俗称“投妈儿”)。用黑山楂熬黄酒喝,可以减轻产后子宫收缩时的疼痛(俗称“二阵疙瘩疼”),为了加强产妇的营养且便于消化吸收,“面疙瘩打鸡蛋荷包”、“挂面条加炒鸡蛋”是离不了的主食。以至于多数产妇一个月内体重增加十几斤、几十斤!
小孩出生的第三天,要向小孩的外婆家传报小孩出生的喜讯,俗称“报喜”。生男孩者报喜人带一只活公鸡去报喜,对方再回赠一只活公鸡,即报喜人是带两只活公鸡返回的;如生女孩则是带一只活母鸡去报喜,回赠的也是一只活母鸡。如果对方确实无鸡回赠时,可拿些鸡蛋回赠。
小孩出生的第三天,生小孩的人家要做一些稀面条,又称“喜面条”,让邻居们吃,一则向邻居传达生小孩的喜讯,二则让众人为小孩“咬灾”,或称“压灾”;同时面条寓意“长寿”,其实是希望小孩能健康地成长。
由于过去的消毒条件差,小孩在出生四天到七天之中,得脐带疯(俗称四六疯、七日疯)的几率高,能否存活尚不把握,所以这几天中不举行什么庆贺活动。
小孩出生的第十二天,小孩的外婆家要来“送米面”。因这时婴幼儿度过了易感染发病期,加上母乳喂养,小孩的代谢功能基本正常,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趋于正常发育期了。“送米面”的人员,由小孩外婆家的亲友组成。所送物品为大米、白面、干面条(俗称“挂面”)、鸡蛋(有的把鸡蛋染成红色,有的用红纸剪个花贴在鸡蛋上,以示喜庆。据说不送鸭蛋,因怕产妇吃后落下摇头的毛病);小孩用的衣服、帽子、小褥、尿布(小孩出生前所做的衣服要留上几针不完全做好,等到小孩出生后再完成);还有一“抱裙”,就是用一块方布,在一边的两端缀上布带,寓意要抱一群小孩,即多子多福吧;还要给小孩的父亲送一条裤子,寓意小孩有粗腿可抱;还有为小孩准备的“长命锁”(一般为银质)、“麒麟送子”银牌子、银镯子、小孩帽子上缀的“虎头银钱”、银铃等。现在一般只可购到长命锁和银镯子。生小孩的一方会设喜宴隆重招待,俗称“待米面客”。这喜宴与结婚的婚宴(见我写的《故乡婚俗》)基本上一样,俗称“整桌”,或称“全场儿”,,只是开席时先上稀(喜)面条(寓意同前)。当送米面的人员返回时,主人家会拿一点挂面予以回赠,俗称“回赠礼”,寓意亲戚之间往来不断。现在是送一些必要的、象征性的米面衣物外,大都是送的钱,同时回赠礼基本上也免了。这一天,家人也会早早把为小孩准备的用旧布做的衣服或寻别人家小孩穿过的旧衣服(当然不会是烂的)穿戴整齐,迎接外婆家人的祝贺,并抱到“当门”(客厅)让客人夸耀一番。用旧布包裹、用旧布做衣服、寻别人家的旧衣服,说的是这样小孩好养活、长命,其实科学道理是旧衣服软和,不会伤到婴儿柔嫩的皮肤。
从小孩出生到“满月”这期间,生小孩人家的钱、粮、物件均不外借和外出。凡来看望小孩者,需先在客厅歇息后,才可到产房去看小孩母子。据说是来者行路劳累,应先歇息一下;其实主要是怕来者带有风,因坐月子的人最怕“张风”落病,不利于小孩母子的健康。为了避免“岔妈儿”(回奶),一般情况下,不让身有异味的人进入产房。尤其是花椒气味极易“岔妈儿”。由于过去医疗卫生条件所限,坐月子期间产房的门窗紧闭,产妇衣著整齐,甚至裤脚还要用带子扎紧。有的产妇甚至一个月不出产房。
待罢小孩外婆家的米面客至满月,这是生小孩家的亲戚、朋友、邻居、同事送米面的时期。这期间,凡去送米面的,都会喝到一碗鸡蛋荷包(起码四个鸡蛋)加白糖的“鸡蛋茶”。等到满月时或满月后的某一天,主人家会设喜宴招待送礼者,喜宴规格和招待外婆家一样。现在大都称“做满月酒”,主人家会向送礼者送去请柬,一般称“满月之喜”、“弥月之喜”;旧时写请柬时,生男孩的写为“弄璋之喜”,生女孩的写为“弄瓦之喜”。现在不少人家为了省事,在小孩出生的第十二天或等小孩满月时,把应到的亲朋都请来,同小孩外婆家来的客人一起设喜宴招待。过去只待头胎,现在有的人家二胎、三胎、买的娃,统统都要大待一番。
在小孩满月后的某一天,妈妈会带上小孩,由家人护送去外婆家住几天(不多住),俗称“挪臊泊(铺)”。据说挪臊泊能改变小孩的不良习惯,同时还有认亲的意思。外婆会为小外孙送上“衣饭碗”,即一只小碗、一只小勺(俗称“调羹”)或一双筷子。根据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经济条件,可用瓷碗、木碗、银碗、搪瓷碗、塑料碗、铝碗、不锈钢碗;小勺有瓷、银、铝、搪瓷、塑料和不锈钢的;筷子有木、竹、银的,任选其一。小碗内盛上米或面,用红纸盖上,再用红线扎好,以免米面撒出,寓意小孩以后有饭吃有衣穿。还要送“线蛋”,就是用红布包上一百个柏籽壳、一百粒柏籽,外面用白线缠绕成球形,再系上红线绳,可以挂在小孩脖颈上,寓意百子百年长远不断线。这些线只能给小孩做鞋袜衣服用。
新生儿满月后某一天要“剃头”(理发),过去是剃个花头,即不规则地剃去一部分、留一部分;但一定要剃眉毛,据说把眉毛剃剃长的旺。以后再剃头时可根据家长的意愿,或留个“木梳背”,即在头顶前部正中留一片上边稍呈弧形的头发,余者全剃光;或留个“铁箍”,即把头顶和下部都剃光,而在头的中上部留一圈宽约两厘米头发不剃;或留个“鳖衣儿”,即在脑后留一片不剃,其它都剃光,好象留个尾巴;当然还有其它多种剃(理)法。而今满月或百天时,胎发制成胎毛笔,或制脚模等;照像更是普遍的了,有的一出生就开始照,把每个阶段的成长变化都仔细地记录下来。
由于过去的小孩都是到了上学的年龄才会起个正规名字,所以,多数小孩小的时候,都是按照本家或族人的排行,叫个老王六、张大娃、李二娃;女孩就叫李大妮、张小妮;个别的用黑蛋、狗娃、小毛等昵称;想再要男孩的就把女孩叫“焕(与换同音)”,相当于南方的女孩叫“招弟”一样。
5. 生了小孩,有何道喜风俗
风俗:男的一般不去坐月子的产妇家。
你若女的可以带些小孩用的东西,产妇吃的营养品。红糖、桂圆、糕点......。尿片最实惠,还有小棉被,还有祝福的红包,还有如上说的,还有送绒线啦等等。
6. 马鞍山的节日习俗
每年的春节都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春节期间也出现来许多想象力丰富的习俗和词汇。孩子平时要把碗打坏了,总免不了挨骂,但是春节期间就不一样了,说是“岁岁平安”。类似这样讨吉利的话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说,吃年夜饭时,满桌的菜肴有一样不可以动筷子吃,那就是一条整鱼。不准吃的原因是要讨个吉利——年年有余。有的人家还在这盘鱼的身上,放一两根蒜,说是精打细算;而年夜饭上的圆子大家都要吃,这叫团团圆圆。 年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燃放在门口的鞭炮屑,不准清扫,这叫红红火火;大年初一到人家拜年时,大多数人家都会给来拜年的泡一杯糖水,这杯糖水还必须得喝,说是甜甜蜜蜜;在喝了糖水后,还要吃上几块糕,叫高高兴兴,步步高升。 春节期间,许多人家从年三十晚上开始就不许关灯睡觉,有的还要把大门开着,说是迎接贵人和财神。大年初一,记者在当涂的农村看到,一位老人把一头老黄牛牵着到处走,他对围观的人说,今年是牛年,这叫金牛来献瑞,好运永相随;摸摸牛的嘴,生活有滋味;握握牛的角,日子过得好;拍拍牛的背,称心又如意;捏捏牛的腿,前途有作为
满意请采纳
7. 生孩子向娘家报喜规矩有哪些
如下:
1、报喜人选
孩子出生后,一般是他爹拿着茶壶去报喜。
2、报喜时间
生了孩子三天以后,奶爸带上物品到娘家报喜。
3、报喜物品
如果是男孩,就要拿着书去报喜。如果是女孩,就拿着花去报喜。
4、报喜红包
有些地方不用拿红包,有些地方需要拿红包。红包的金额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给,最好是吉利的双数。
5、地方习俗
报喜要带上5斤猪肉、一只公鸡、2斤豆腐,还有一些炮竹,进门的时候放。任意水果5斤,如果你们老婆有大伯的话一家还要5斤猪肉!满月的时候伯伯们就要来看满月。报完喜后回家岳母就会提只鸡给你带回去,然后岳母家就会来你家看宝宝。
8. 马鞍山结婚习俗
1.男方到女方家见面,带礼品。
2.女方如果同意,女方到男方家(包括婚房看)
又称看门楼子,也就是说在两家父母都同意的情况下,女方父母亲戚去男方家看看的意思,而且男方家人是要放炮迎接的,要非常热情的接待,不然女方会说你不重视他们,完事走的时候,男方还得回女方去的所有人红包and糖果,不限多少,是个意思。
3.男方带着媒人(或者只是媒人来)来女方家或者请女方家去饭店谈彩礼。
不管你是自由恋爱还是别人介绍的,必须得有媒人,也就是说在双方父母见面的时候,得有一个媒人是男方人带来的跟着,父母之间是不谈什么嫁妆啊、彩礼类的事情的,都是由媒人传达,讨价还价之后会达成一个共同的意见,这就是媒人的作用。
彩礼:一般来说,男方家负责房子和装潢,婚宴,女方负责家电。至于彩礼,要看女方父母要不要了。一般来说当涂或者家里有两个小孩的会要彩礼。市区里一般来说是不要的。
4.谈拢了之后,男方就会带着女方去买五金以及女方的衣服。(五金指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金镯子,金坠子)
ps:可惜我是一辈子不打耳洞的人~所以金耳环可以省了。。
5.之后就是大家在一起订结婚的日子,大家到饭店吃饭一起谈日子。
6.谈好了之后就可以约个日子送日子了。首先要带“四四随礼”,有烟、酒、猪腿、两条大鳜鱼。烟酒是各四样,四条烟四瓶酒。猪腿现在一般都买金华火腿了!(一般送日子会在结婚前十天送。)
7.之后男方要给女方父母各买一套衣服。(这个没有硬性的规定,有的女方父母自己买不要男方买。也有的女孩子想给男方父母也买一套。总之是两个小孩付钱)
8.男方要给钱给女方父母在婚宴的前一天晚上办酒席,因为有的父母家里外地亲戚会提前一天到。在婚宴前一天下午到,那么女方父母就要负责摆酒席给亲戚。
9.结婚当天双方父母会包红包也称改口费。这个不规定,也有四份,一人一份的。也有两份,两人一份的。
10.结婚当天,带一帮兄弟接亲。要准备很多红纸包,5块10快的都可以,这是开门用的。
下午,一定要派车,把新娘的父母和近亲戚,接到新房。然后,晚上再送到饭店。晚上宴会结束,要记得把娘家主要亲戚安排车子送回家,没有车子,记得打出租主动付钱。其他的也没有什么花样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舍得花钱,态度好点,没什么办不了的事情。
总之,马鞍山的城里人还是很讲情理的。嫁女儿基本都是倒贴。你大方点,老丈人面子过得去,也不是想你那俩钱。也就是个面子问题吧,女儿都给你了,他们还能图到什么呢?
11.结婚后第二天女方家要去婚房吃饭或者去饭店吃饭,又称回亲。
12.第三天女孩子要会娘家,叫做回门。嫁出去的女儿,三天的时候要带女婿一起回娘家的,就叫回门,而且要穿一套新衣服,新鞋子,就是结婚过后第一次进家,而且要当天回男方家里的,如果太远的话,要在娘家住,也是不睡同一张床的。
9. 小孩满月都有哪些习俗
小宝宝的出生是一个家庭新希望的开始,爸爸妈妈对宝宝的抚养也是细心呵护的,所以在宝宝的满月、周岁、成人礼等传统节日上,就会特别的在意。
那么,婴儿满月有哪些习俗?1.满月酒
所谓的满月酒就是宝宝满月了(30天),在这一天里,宝宝的家人要摆酒告知家里的其他亲人,我家宝宝从软绵绵的小婴儿升级到满30天的小宝宝了,这是非常值得庆祝的。
宝宝的满月酒要摆的隆重些,越隆重就代表大家越在乎宝宝,宝宝的将来也是越好的。所以在摆满月酒这天,大家会包好多的利是给宝宝,红彤彤的真是一片喜气。
总之,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特色,宝宝满月就是好的开始,大家只要不太铺张,帮宝宝庆祝下还是不错的。
10. 生育的生育习俗
过去妇女怀孕,是男是女无法鉴别,只有根据喜食何物来判断,民间有“酸儿辣女”之说。也有的看体形,腹尖为儿,腹圆为女。还有的玩一种“撕草”的游戏,若撕成四根交叉则为女,若中间带有半截短茎则为儿。最有趣的是捏吹火筒,猜时先用左手捏住吹火筒的最上端,说一句“生儿”,再用右手紧挨左手的下方捏住,说一句“生女”,如此两手轮换,从上到下,手手相接,直到最下端为止,最后一声判阴阳。现在,撕草和捏吹火筒的习俗早已无人相信,但它仍作为姑嫂、妯娌、姊妹之间相戏逗趣的游戏,一直延续下来。
孕妇,民间称“四眼人”、“双身子”、“怀肚婆”,忌讳较多:不能给新婚夫妇牵床,若进了新房孩子难带尽生女孩;办事干脆果断,分娩就快;若扶柩哭丧,胎儿就会畸形闷死;抱过的婴儿爱拉肚子;摸了或摘了果木,树就会“小气”,几年不挂果;吃了羊肉、母猪肉或兔肉,生下的孩子会得羊角疯、母猪疯和豁嘴子;吃了公鸡肉,小孩爱吵夜;坐了碓窝或门坎,要怀一对年;坐了木马要怀十三个月;了火,小孩容易犯汤火关;踩了秤或牛缰绳,生的慢;丈夫出门抬丧,要偷根筷子别在裤腰上,不然小孩脖子软;不能在娘家坐月子,也不能看戏,因戏中有花脸等。
孕妇在孕期做的针线活,都是婴儿的必备之物,但不能做得齐齐全全,以免生下来养不起。预备的食品有盐挂面、大米、鸡蛋、猪蹄、母鸡、红糖和皮纸等。临产时还要准备一条高板凳,以便发作时爬在上面。地上铺上纸或干草,以防婴儿下地沾灰。如遇轻微的难产,丈夫要为其抱腰助产。发作时忌讳张扬,免得别人看了延长产期。若难产,要赶快派人到娘家去拿点食品给产妇吃。再不行,就把婆子妈的裤子盖在产妇头上,有的把箱柜打开或焚烧纸伞,还有的将铧烧红倒上水或醋叫产妇闻。丈夫进了产房,也会延长产期。
临产前,乡下大都请当地人接生,城镇除请助产士到家接生外,多为住院分娩。
孩子落地,用热水洗后包起来,记下下地的时辰。男婴用衣服包,女婴用裤子包,还要用线将手腕和脚腕缠起来,免得长大后手脚不干净。想叫孩子长得高大,就用秤称一下。
男婴出世就屙尿,就是犯了“将军箭”,要请人治。婴儿下地不哭,称为“闷生子”,要一边打碗一边喊:“回来啊!回来啊!”有的连声呼唤婴儿父亲之名,直到有了哭声方罢。
产房称“血堂”,最忌揣钥匙和穿草鞋的人靠近,说会把婴儿的奶带走。婴儿下地,产妇要喝一碗用红糖、胡椒、鸡蛋做的“定心汤”。
有的将胎盘埋在床下,有的埋在漆树或构树底下,埋时脐带朝上,免得婴儿倒奶。脱落的脐带,要塞进墙洞眼内,若封得不紧,婴儿爱闹肚子痛。现在也有将胎盘悄悄弄走,洗净焙干冲酒喝,补养身体。
双胞胎以先出世的为大,穿戴一样。若有一个夭折,活的那个要从床底下递出来,找一个洗衣棒用旧布包上,作为活婴的替身同死婴一块埋葬。性别一样为最好,若一阴一阳就要送一个给人。
若头胎婴儿没活,第二胎下地就用鸡罩盖住,又从罩眼里取出来,意为是鸡罩所生,与头一胎之母毫无关系。头胎活了,下面的又领不起来,请三个寡妇看头胎孩子的脚板心,若有十字印,就在十字路口做双鞋给孩子穿。若头三胎均夭亡,请人弄些柴将婴儿尸体火化在十字路口,骨灰随地埋葬,任千人踏万人踩。说是这样一治,下一胎就会养活。
产妇困难产亡故,要请道士做“道场”、“过火炕”。有的孕妇怕产后当替死鬼,在给死者穿衣时,悄悄揣一些白火石、白狗毛和菜籽在荷包里。有的在坟头上压一扇石磨,用白狗血淋坟头。
婴儿出世之后最先遇到的人是逢生于老子,主人要在他肩上搭几根红线,酒肉款待。干爷干娘,名义上的第二父母,周岁之前要带上礼品去“认”。干爷除回赠一些穿戴之类的东西外,还有一根裤腰带——长命带。
第二天,女婿要提只“报喜鸡”到丈人家报喜,若是公鸡,就知道生了男孩,若是母鸡,必是千金。时间在黎明前或黄昏后最好,将鸡朝门前一放便不言自去。也有用嘴报喜的,是女就说“给人家的”,是男就说“学生”或“放牛娃儿”。
第三天用菖蒲、艾叶、蒜辫及鹰爪枫熬水为婴儿淋浴,叫“洗三朝”,产妇可坐在盆中凳子上蒸浴。过去洗三朝还要请人主持,来人都要“添盆”,就是将铜钱投入盆中,说些吉祥话。主持人边洗边念祝词:“先洗头,作武侯;后洗腰,一辈要比一辈高;洗脸蛋,作知县;洗洗尻,作知州”。洗罢,用姜片或艾叶灸婴儿的脑门和关节,婴儿如能哭上几声,叫“响盆”,是大吉之兆。最后用大葱连打两下,念道:“一打聪明,二打伶俐”。打毕,由孩子之父将葱扔到房顶上。
三日内,产妇吃的饭碗要搁在枕头上,不然小孩就会长成尖尖头。月子里吃了鸡腚,小孩就会长成翘嘴巴,吃了鸡胃为乌嘴唇,吃了公鸡容易逗风,吃了茄子葱产妇要吊茄(子宫脱垂)或得气病,沾了麻得麻病。产妇头包青丝帕,老了眼睛清亮。
婴儿穿的衣服多为旧布改制而成,俗话说:“小时穿烂,大了穿缎”。手脚捆到固定三天,使孩子肩直脚正,防止成为“罗圈”腿。半月后剃胎头,先用艾叶水洗,顺便煮个鸡蛋,边剃边滚,忌在头上划口,胎毛团成疙瘩用布包着挂在婴儿帽子上,用来避邪。男孩多为“寿桃型”,女孩左右四丛,长大好辫辫子。满清时期,还有剃成“马鬃型”的。
娘家及亲朋给月母子“送汤”,礼物多为鸡蛋、挂面、猪蹄、母鸡、黄花、红糖、小儿衣裤鞋帽等,还有催裙、抱裙和背带。鞋底要绣“寿”字,帽沿上绣“长命百岁”、“荣华富贵”。送汤的多为女性,俗话说:“男不送汤,女不坐夜(打丧鼓)”。
满月那天办酒席招待送汤的叫“做满月”。晚年得子或爱热闹的,还要在这天请鼓乐师吹打一番,并请德高望重的长辈给孩子取名。取名分三种情况:一为避灾病,故意取些难听的,如黑娃、丑娃、叫化(乞丐)等;二是查八字,若五行中缺水就取水娃或海清,缺土就取土娃或地娃;三是以季节而论,冬天生的就叫冬娃,春天生的就叫春娃,四月生的或排行第四,就叫四娃子。女孩之名,多是“凤莲巧云琴,玉兰桂花香”之类的字。根据族谱取名,一般都为三字,前为姓,中为派,后为名。也有忘了谱的,就用数字代替,有俗语说:“×家乱了谱,一二三四五”。
婴儿每晚啼哭,用五色纸扎花环,做些兵书宝剑,写上“天黄黄,地黄黄,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贴于十字路口。
婴儿萎靡不振,就以为走了影子(魂魄),要烧胎。将鸡蛋上缠些黑线,一边画符一边念咒语,然后煨在红火灰里烧。烧熟的蛋黄上有浮雕似的印痕,便说是人形或其它动物。是人形,烧一次即可,动物形就要七日一烧,连烧三次。烧罢,将鸡蛋上的黑线取下缠在婴儿的脖颈、手腕或脚颈上。
若不小心摔了孩子,且后来胆子越来越小,就要到出事的地方“喊赫”。母亲抱着孩子在前面喊:“×娃子,回来没有?”父答:“回来了!”连喊三夜。
婴儿长到五个月,就能闻到五谷香了,父母就要为其“开荤”,地点最好在亲戚或长辈家过生时办。由姨、婶或姑抱着,递给一位见识广的长辈:“崽崽已闻到五谷香了,请您老开荤带吉祥”。长辈接过孩子,用筷子蘸上菜汤,喂到孩子口中,把熟烂的肥肉夹麦粒大一丁点喂给孩子,再喂一疙瘩米饭,边喂边说:“尝点酒,一年四季天天有;吃点菜,文武双全人人爱;吃点肉,身强体胖能长寿;吃点饭,孝敬父母心不变”。说罢掏点零钱装在孩子衣兜里,表示吉祥如意。
一月之内,产妇不能外出窜门。说是窜门会给别人带去霉气,背时不走运,万一不慎违禁,要放炮避邪。
小孩满周岁,就在桌上摆文房四宝和算盘、碗勺、尺剪之类的东西,让其任意抓拿。先抓到算盘,意为将来会做生意;先抓到泥巴,将来就是盘庄稼的;抓到碗则为不吉利,最忌将碗摔碎,此番举动叫“抓周”。民间视抓过周的人长大知礼懂规矩,遇上谁好动,就说:“你怕是没抓过周?”在乡下现在还能看到抓周的情形,城镇只给孩子照一张彩照。乡下相反,最忌照像,说会把孩子的影子照走。
民间,非常看重孩子的生庚八字。若八字上犯了“关煞”,就要拜寄——找个保关煞的干老子。被拜寄的大都是木匠或屠夫,这些人火焰高,能厄住灾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就要抱上孩子,提上酒菜到路口去“撞拜”。凡是第一个撞见的,无论是男是女是人是兽就是孩子的干老子或干娘。孩子父母上前道:“我们把这个孩子拜寄给你了!”来人不能推辞,要很乐意地吃点酒菜,给孩子取个名字,解下裤带赐给干儿,并说上几句吉利话。若遇上猫狗,只给孩子取名“虎保”、“狗保”就行了。啥都没遇上,就去拜石头。
小孩换牙,是上牙就放在门臼里或扔在床底下,是下牙就扔到房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