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矿坑

马鞍山矿坑

发布时间:2022-05-09 13:19:07

① 当涂县白象山铁矿()

白象山铁矿位于当涂县城南12公里的大白象乡幸福村、大塘村、包山村一带,分布面积为1.7平方公里,是宁芜断陷盆地钟山姑山矿田的重要矿床之一。

矿区与马钢开采利用的姑山铁矿专用铁路线相距2公里,专线长10公里与宁芜铁路干线的毛耳山车站相联接。

矿区西北面巍峨秀丽的大青山,海拔371.91米,为本区第一高山。碧波涟漪的青山河像一条玉带从矿区中间流过,周围是一片肥沃田野,青山之南麓是唐代著名诗圣李太白的长眠之地,有不少中外人士来此凭吊。

白象山铁矿是隐伏矿体,先后进行了许多地质、物探工作,它的发现是广大物探、地质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1956年,冶金部华东三区队七分队在钟姑地区进行1∶1万磁测,因测区偏于青山河西,磁场弱,未能圈出白象山磁异常。1959—1960年,安徽省冶金厅第二地质勘探队物探人员继续在大青山周围、钟姑地区开展1∶1万磁法普查和详查工作。几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物探人员刘秉衡、蔡光华、李士林等,圈出白象山磁异常(M2),并提出验证设计;但当时受物探找矿经验的局限,认为磁异常低缓,推断可能为埋藏不深的闪长岩引起,没有验证价值,一直未批准施工,一搁就是4年。

1965年,冶金部地质勘探总队八一四队在该区进行1∶5000磁法详查,进一步圈定白象山磁异常,并进行综合研究,亦提出对异常应进行验证。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南京)八○八队地质、物探人员,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认为可进行验证的五条依据是:①区内有成矿母岩——闪长岩存在;②具有对成矿有利的成矿围岩——含钙、镁较高的黄马青组砂页岩;③具有有利的控矿构造——破碎角砾岩构造带和白象山背斜;④地表有零星的矿化露头;⑤异常低缓,但形态较完整。

1966年,冶金八○八队在白象山磁异常高值区的中心设计施工1号钻孔,结果在三叠系黄马青组砂页岩下部的闪长岩中见到了厚近100米磁铁矿体,沉睡地下亿万年的宝藏终于被发现,以后施工的几个钻孔也都找到了工业矿体。但在异常区北部施工的3号钻孔,仅在近岩体接触部位见到数米厚的小矿条,于是有人认为白象山的矿就南边这么一个小疙瘩,成不了什么大矿。1969年由郭百祥、刘德林、杨素珍等提交了《白象山铁矿初步评价报告》,求得铁矿石储量4288万吨。

1974年,地质技术人员刘从政担任白象山矿区地质组长,他与物探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了岩体、围岩、构造等条件,认为北部的成矿条件与南部类同,提出北部是白象山背斜的倾没端,对成矿有利,物探人员又穿过矿区做了磁法精测剖面,并采用抬高法、切线法、米极值法、多点法和塔费也夫法等,计算了矿体的宽度和埋深,还对3号孔进行了三分量磁测井,结果都显示出北部异常为矿与火成岩的叠加异常,这部分异常与南部异常是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刘从政大胆地采用跨大步、探远景的设计方案,以400米的孔距打了一条纵剖面,结果均见到了矿体,使原控制的矿体沿走向增长了1200米,揭露矿体的最大厚度达80余米。当时在白象山进行地质工作的还有陆伟光、梁庆章、谢朝院。

为加快白象山铁矿勘探,全组人员在刘从政的带领下,提出了对该矿床的总体勘探设计,设计钻孔200个,钻探工程量10万余米。显然,这样庞大的勘探工作量,单靠八○八队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冶金部地质司及安徽省有关领导考虑在白象山矿区及其外围有必要进行找矿勘探大会战。

1976年元月,安徽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接到省委副书记李任之从北京发来的电报,要公司派人携带当涂地区铁矿地质普查勘探有关资料到北京汇报,公司派杨忠秀(生产副主任)和周中美(地质科长)赴京。1月3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委托安徽省委副书记李任之,在北京前门饭店召开安徽省铁矿会战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国家地质总局局长孙大光、副局长张同钰、冶金部副部长叶志强、地质司司长朱国平、马钢经理崔剑晓、冶金局副局长钱泽栋。会上由周中美代表冶金地质系统具体汇报了以下内容:①宁芜盆地铁矿资源概况;②宁芜盆地南段会战的地质依据;③会战的初步设想;④会战预期成果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讨论,同意安徽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提出的当涂地区铁矿会战的初步安排意见。提出会战的主要任务是:①进行白象山矿区勘探;②验证青山河东磁异常;③进行外围找矿。

4月27日,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批准成立了安徽省当涂地区地质会战领导小组,由沈克忠、杜克、杨忠秀、周中美、马儒杰及地方有关领导等17人组成,沈克忠任组长、杜克任副组长。

在会战领导小组指挥下,在短期内集中了本公司19台钻机(八○八队10台、八○三队1台、八一一队4台、八一二队2台、八一五队2台)和物探普查队的力量,.经过1年零7个月奋战,白象山铁矿勘探会战基本结束。参战单位的人员和钻机陆续撤回原单位,余下工程由八○八队继续完成。

在此,要特别提到的是,白象山矿区的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白象山铁矿床是埋深在地下200—600米的隐伏矿床,作为一个大型的铁矿床,其经济价值如何?除了矿床开采条件、矿石质量等因素外,水文地质条件是决定矿床开采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以往的几个阶段的地质工作中,同时进行了相应的水文地质工作,初步确定白象山铁矿床为一个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大型矿床。在单孔抽水试验中,CK304涌水量达2281吨/昼夜,水位降深仅为7.13米,CK706涌水量为1720吨/昼夜,水位降深也仅3.68米。由于钻孔孔径及抽水设备能力的限制,利用单孔抽水试验,已无法达到水位的大降深,从而就不可能搞清白象山铁矿床地下水能否被疏干的问题;另外,青山河从南至北流经矿区,青山河河水与矿区地下水联系的密切程度如何,必须在矿区进行长时间的大孔径抽水和群孔观测的试验。

水文地质组组长刘秉衡,副组长张治中,组员沈国伟、蒋天纵、刘美琳、梅宝安、王蘅生、陈三九、徐佩凤等,作了一个大井径的抽水设计。开孔直径20寸,终孔井径为15寸,施工这样大口径的钻孔,不仅在八○八队从未进行过,就是安徽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也是第一次。“路是人走出来的”,公司刚组建的水文队,担负起这一光荣的施工任务,经过水文队职工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个深243.24米的大口径水文地质抽水孔任务,创建了冶金地质勘探公司钻探史上的光辉一页。

大孔径抽水试验,是用14寸深井泵作抽水机械,抽水量达1万吨/日以上,观测孔有42个,分布在矿区2平方公里范围内。要在统一的时间测试水位,昼夜连续24小时工作,观测长达33天。队党委动员、组织了知青、家属100多人参加观测队伍,他们经过短期的培训就上岗工作,完满地完成了观测任务。证明在自然状态下青山河水与矿区地下水无明显的水力联系,并掌握了矿坑涌水量的各种数据。

白象山铁矿床的勘查,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1966—1969年地质详查阶段,施工钻孔11个,钻探工作量0.54万米,1969年12月提交了《白象山铁矿床评价报告》,探明铁矿石储量4288万吨,此阶段的主要负责人有于景林、于敬国以及郭百祥和刘德林等地质技术人员;1976—1981年,矿床勘探阶段,共施工钻孔235个,总钻探进尺10.05万米,获得铁矿总储量1.5亿吨(平均品位39.43%)、伴生五氧化二钒31.96万吨、钴7383吨。报告于1984年经冶金部储委批准,历年地质勘探总投资1034万元,约合每吨矿石勘探成本0.07元,勘探经济效益良好。

直接参加提交报告的人员有∶地质工程师刘从政、陆伟光、赵云佳、李以锐,地质助理工程师赵锦嫦、付惠玲、娄永良、栗占岗,地质技术员黄义训、钱萍,水文地质助理工程师刘秉衡、张志中、蒋天纵、沈国仁、刘美琳,技术员王宝安、王蘅生、陈三九。

矿床现未建设利用,马钢已委托马鞍山钢铁设计院作开发可行性研究,设计年坑采矿石100万吨,总投资2.3亿元;与进口澳大利亚铁矿石比较,可节约大量外汇,开发白象山铁矿是有可观前景的,已列入马钢矿山10年发展规划中。

白象山铁矿为需要选矿的贫磁铁矿石,1976年和1980年曾先后委托陕西冶金地质研究院和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做矿石可选性试验。前者试验结果:铁精矿品位60.50%,回收率84.48%,杂质含量符合冶炼要求;钴呈黄铁矿的形态存在,经浮选可获得含钴0.395%的钴精矿,推荐工艺流程为浮-磁流程。马鞍山钢铁设计院试验结果:用二段磨矿(负0.077mm含量分别为55%和95%),三次磁选选别作业(一粗二精)流程,获得磁性铁回收率96%,全铁回收率80%含铁63%的铁精矿,精矿中有害杂质含量符合冶炼要求。

矿床成因类型属高温气液交代层控矿床,即“玢岩铁矿”中闪长岩体与周围沉积岩接触带中的铁矿床,有人认为属岩浆冷凝收缩裂隙中的高—中温热液充填矿床。

白象山铁矿主矿体主要赋存在闪长岩与砂页岩接触部位的内带,其形态主要受白象山背斜控制,横向呈平缓拱形,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两翼倾角5°—35°,一般为10°—30°,呈波状向北倾伏,倾伏角13°左右,与背斜倾伏角大致相同。矿体沿走向延长最大达1780米,横向最大宽度1130米,一般950米,厚度为2.22—121.72米,平均34.41米,矿体埋深在206米以下,赋存标高负200—负400米。

小矿体共10个,储量162万吨,占总储量的1.1%,其中在主矿体上盘有9个,下盘1个。矿石自然类型有浸染状、层纹状、块状与角砾状4种,角砾状矿石主要分布在砂页岩层间破碎带、接触带和断裂构造附近,前3种在分布上无明显规律。

矿石工业类型,按矿石磁性铁占有率>85%为磁铁矿石,占矿石总量的90.3%;<85%为混合矿石,占矿石总量的9.7%;后者多出现在浅部小矿体和主矿体边部,全区平均磁性铁占有率88.88%。均属需选矿的贫磁铁矿石(全铁平均品位39.43%)。

矿石物质成分以磁铁矿为主,半假象—假象赤铁矿、赤铁矿次之,有少量镜铁矿和褐铁矿。脉石矿物有黄铁矿、钠长石、石英、金云母,少量透闪石、阳起石、绿泥石、滑石、金云母及高岭土等。

白象山铁矿床是以物探方法为主发现的,由地质、物探综合研究扩大了矿床远景。矿体在负500米以上边界已经控制,负500米以下除东北方向未完全控制外,其余均已控制,据控矿条件推测在矿区西南一带深部寻找白象山式铁矿还有一定远景。

② 安徽省马鞍山市南d铁矿的凹矿坑现已畜水其水质达到了什么标准

摘要 亲,您好,欢迎使用网络知道。我是网络旗下答主,接下来将由我为您解答,很荣幸为您服务,我将认真且仔细对待您的问题,打字和整理资料可能需要几分钟,请您耐心等待哦。

③ 古代矿业史

我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之一章鸿钊先生说过:“自有天地以来即有矿,亦自有生民以来即用矿。”长江流域是中国远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而江苏又是我国经济发展较早地区。1992年在南京东郊汤山地区石灰岩溶洞中发现了距今数十万年前的猿人头盖骨,说明几十万年前,江苏就已有人类生活。在泗洪县下草湾、丹徒县白龙岗山莲花洞、溧水县回峰山神仙洞等地,发现有距今四五万年前至一万年前的新人骨化石。这些猿人、新人,都曾知道开采天然石头,制作各种器具。从已挖掘出的文物来看,江苏矿产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从那时开始,江苏古代矿业经历了由单矿种变多矿种,由地表开采到地下开采,由简单加工到各种冶炼技术应用的发展过程。

古代矿业多是见矿开矿,就矿找矿,找矿开矿合二为一,且往往是多用多采,不用弃之。除锻制兵器和制币用的铁、铜矿产外,其他矿产的产地很少有记录可查,故江苏春秋之前的矿业情况,多以考古资料和史书中的追记材料为依据。自汉代以后,对于矿业的记载,逐渐见于各类史书中。到清朝后期,一些主要矿产开采地都已有记录可查。但资料均很简单,一般只有矿种和矿产地的记录。据统计,明清以前,江苏境内已开采的矿种有铁、铜、白石脂(高岭土)、五色土(杂色粘土)、陶土、禹馀粮(粉末状褐铁矿)、茅山石、太湖石、玛瑙石、花石、砚石、石炭(煤)、各种石料等。特别是铁、铜矿的开采更为普遍,凡地表有露头的铁矿和铜矿,大部分都有古代开采记录或古采矿遗迹。

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是用打制的方法把天然石块、石片加工成各种简单工具。东海县山左口大贤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各类石器有200多件,在东海县马陵山瓜墩、苏州市太湖中的三山岛及连云港市近郊均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遗址。另外,在溧水县神仙洞、句容县庙家山有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出土。说明古时江苏的先民就利用岩石做生产工具和武器。

新石器时代,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地区,都分布着不少民族部落,他们已开始用磨制的方法制造石器。在赣榆、东海、灌云、邳州、淮安、高邮、海安、常州、金坛、常熟、张家港、句容等县(市)境内,先后发掘出数十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出土石器表明,此时期人们在采集、利用、加工石器方面,大有进步。在淮安市宋集乡出土的“青莲岗文化”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4400年),代表着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出土的石器不仅加工精细,而且能根据岩石的性质,做出不同用途的工具。如砍劈用的石斧,多用闪长岩、花岗岩、片麻岩等磨制而成,一般工具则利用页岩、砂岩、云母片岩等加工后使用。同时出土的还有少量用玉石、玛瑙制作的装饰品。数千年前生活在太湖地区的人类,已学会了用手工的方法制作和烧制各种陶器,宜兴和张渚一带就有原始的制陶业,据《宜兴县志》记载,宜兴归径乡南唐村发现5000多年前生产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遗址,证明当时人们已知开采利用陶土和砂岩制作日用陶器。

夏商时期,古人已从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过渡,并开始出现冶炼技术。《尚书·禹贡》“徐州厥贡惟土五色”,“扬州厥贡惟金三品”,即金、银、铜三种金属。商代,江苏的铜冶业已较发达,南京市区北阴阳营商代遗址中,出土有铜矿石、小件铜器、铜渣以及冶铜工具。

西周时期,青铜业已相当发达,《诗·鲁颂》有“憬彼淮夷,大赂南金(即铜)”的诗句,淮夷在今江苏北部。此时的陶瓷业也很普遍,主要生产人们日常使用的器皿。宜兴制陶业有大发展,除陶器外,还能生产一些原始青瓷器。

春秋时期,已由铜器向铁器过渡。当时的吴国,经济发达,铸铜、冶铁业水平较高,吴、越的青铜器冶炼、锻造业已相当闻名。“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作为三收。”这是我国开采铁矿最早文字记载,近年六合县程桥春秋墓中出土了带有“攻吾父”句吴字样的青铜编钟,还有用白口生铁铸成的铁丸、由块炼铁(熟铁)锻成的铁条。后者是国内发现的最早人工冶炼的生铁实物,反映吴越的冶铸匠人已发明了冶炼生铁和炼钢的技术。春秋晚期,宜兴丁蜀一带陶土得到大力开发和利用。传说范蠡最早发现了丁蜀镇附近陶土资源丰富,从而建窑烧陶。宜兴的窑户们曾奉他为制陶业的祖师,至今仍保留有以其名字命名的河流、村庄等。另外,此时盐城一带的煮盐业也有所发展。

秦汉以来,江苏矿业逐浙发达,特别是铁、铜两矿的采冶业尤甚。东汉时期长江下游江南地区铁、铜开采颇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时,江苏境内设有用来管理开采和冶铸的铁官七处,计有东海郡下邳(现邳州市东)、朐(现海州南),临淮郡盐渎(现盐城)、堂邑(现六合县北),沛郡沛(现沛县东),楚国彭城(现铜山县)和广陵(现扬州)。根据古采冶遗迹看这些地方的铁矿早已被开采。其中铜山县利国地区硐山发现有东汉时期的矿井和露天矿坑遗迹各一处,说明利国铁矿在汉代已被发现,并开采利用。盐城北门汉代遗址中出土有炼铁渣、红烧土及各种铁制具和大量汉代半两钱。洪泽县峰山镇石桥亦发现有汉代冶铁遗迹。铜矿石在当时主要用来铸钱和制青铜镜。西汉有“吴(吴王刘濞)邓(大夫邓通)钱,布天下”之说。传说,吴王刘濞曾在六合县冶山招集游民采矿冶铜铸钱。六合县李岗楠木塘有汉初铸钱遗址,其中有铜块和铸废的铁芯和铸钱工具等。徐州北硐山、云龙山也曾发现西汉时期的“半两”和“五铢”的铜质钱范。东汉晚期,徐州已成为著名的铜矿产地。用徐州北硐山所采铜矿石冶炼后制成的铜镜,质地非常好,故有“铜出徐州,师出洛阳”的美誉。直至魏晋时,徐州铜矿仍负盛名。《古鉴铭》:“汉有善铜出丹阳”之词。据考,汉丹阳县即现江宁县小丹阳镇(位于当涂东北),似可认为小丹阳之东、横溪以南的横山等地铜矿床在汉代即已被开采利用。三国时,吴统一长江以南后,利用丹阳所产铁、铜,自铸兵甲,并在南京筑有冶城,专司冶炼。东汉晚期,江浙一带陶瓷业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正式瓷器。宜兴的制陶业也有了发展,均山已能生产釉陶及青瓷器,南山窑群在三国两晋时,已成为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此外,江苏盐业也很盛行,沿海一带分布有广阔的盐场。

南朝的冶铁业以南京为中心,丹阳郡永世县(现溧阳市)西南的铁岘山是当时的主要铁矿石产地,也是冶制兵器和农具的主要场所。梁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在溧水县东南芦塘山、东破山、西南铜山等地均曾开采过铜铁矿,并在当地冶炼,旧炉冶址至今犹存。南朝时,南京附近的石灰岩被开采用来刻制各种石兽、石柱、石碑,南京六朝石刻颇闻名,在中国当时的雕刻艺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隋唐时代,江苏矿业仍以开采铜、铁为主,次为陶土、高岭土等。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有铁矿产地四处,分别为彭城(现铜山县)、六合、溧阳、上元(现南京);铜矿产地七处,即江都、六合、上元、句容、溧水、溧阳、吴县。铜山县利国铁矿在此期间获进一步开采,成为当时“地产坚金”的要地。句容县北铜冶山(羊山)产铜、铅,为古采区,历代采铸,古代采迹遍布,唐代采铸亦兴盛,有些山头都已挖平。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吴县西十里的铜山为古代采矿铸钱处,此书成书时(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此处尚见有铜。1958年,在丹徒县南西巢凤山北坡王家庄曾挖出一块石碑,其上铭刻着该地自隋唐至宋代矿冶史实,说明巢凤山一带铁矿,自隋唐即已开采利用。南京附近江宁县境内的伏牛山、铜井、谷里、九华山等已知铜矿区,均发现有古采坑遗迹,但具体开采年代不详。此外,苏州西部高岭土矿在唐代亦已开采,用做化妆品,称为白石脂,并成为贡品。1975年在扬州唐城遗址的炉堂内发现有煤渣,说明远在唐朝,这里已使用煤做燃料,但其矿石来源无考。

宋代,江苏探矿冶炼业发达,徐州已发展成全国四大铁矿石产地之一。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利国监元丰年间,徐州铁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利国已成为全国第三大铁矿场。利国地区的铜矿亦得开采,设有宝丰监,专铸铜钱。当时,除徐州利国铁铜矿业兴盛外,六合、仪征、句容等境内铁、铜矿仍继续开采。据《太平寰宇纪》等史书记载,徐州的五色土、苏州的白石脂、金坛茅山的禹馀粮、苏州的花石、太湖的太湖石、茅山的茅山石等,在宋代均曾开采。宜兴的陶土得进一步利用,紫砂陶和均陶产品问世,日常陶器亦得到发展。宋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派人在萧县(1955年划归安徽省)白土寨找到石炭(煤),用于取暖和冶炼业。“冶铁作兵(器),犀利胜常”。使徐州铁冶业进入新阶段。

明代,江苏矿业渐趋衰退。明初,徐州铁矿仍在开采,但随着铁矿业中心南移,盛极一时的利国铁矿逐渐衰落。明代宜兴陶瓷业较盛,中期集中于丁山、蜀山一带,生产的陶器不仅内销,还外销东南亚等地。明清时期,宜兴曾取得“陶都”的称誉。无锡自明代起,就出现了制砖、制陶等手工业。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溧阳东南有铁山、铜山,西南有铁冶山;仪征西北有大小铜山;徐州东北有盘马山,产铁,又有铜矿。《大明·一统志》关于江苏矿产有如下记载:应天府(南京)南聚宝山(雨花台侧)多细玛瑙石,东南70里有铜山,昔人采铜于此;苏州洞庭山出太湖石,阳山产白墡(高岭土),土人当白石脂用。明代的石刻业也很兴盛,南京东郊的阳山是当时开采石料的场所,遗存的“阳山碑材”现已成为供人们参观的古迹。明清之交,是江苏古代发现和使用煤炭的一个重要时期。《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67》中就提到嘉靖末,江宁府五石、马鞍山等地“凿井出煤,取之不竭”。《天工开物》一书中也指出煤产地不仅有“燕、齐、秦、晋”,还有“吴、越”。《读史方舆纪要》中有关江苏矿产,尚有“江宁县紫金山产紫金”;“溧阳县东南产铁”;“溧阳(县)东南8里铜官山,昔产铜”;“溧水(县)西南45里,有铜山,昔尝铸冶于此”;“苏州府长洲县(现吴县)光福山西南55里,有铜坑山,晋宋间凿坑,取沙土煎之皆成铜”;“徐州西20里有赭土山(楚王山或同孝山)”等记载。

清代,江苏矿业较发达,矿产地的记载也较以前详细,一些新的矿产被开发利用。宜兴的陶土矿大量开采,成为全国日用陶器重要产区之一。宁镇地区的煤矿也普遍得到开发利用。乾隆五至七年(1740—1742)间,政府提倡办煤矿,故当时仅“江宁府的上元县就有煤井数十处”。但在乾隆十年,因“防匪患”,又禁开矿。以后是时开时禁。《大清·一统志》和《江南通志》中对江苏矿产地均有记载,除与历代重复者外,尚有“六合灵岩山产玛瑙,称灵岩石(雨花石)”;“苏州城西南鼋头山产青石,有天然玲珑者,称花石,宋徽宗采贡,故有花石纲之说。又一种色白而湿润,号为玉石,又胎斑者光泽可爱,可充砚石”;“镇江府丹徒县圌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出火石”;“漂阳县南六十里,结都山产石煤”;“常熟县西五十里苑山,产石坚硬,可为砚”;“宜兴县西南荆南山昔产铜,有司采之,故曰铜官(棺)”;“仪征县西南神山产细石,五色皆具”;“通州泰兴县出硝”;“徐州府东山出花石,五色,文成竹木如绘;石岩(徐州府)郡邑(领铜山、萧、沛、丰、砀山、宿迁、睢宁七县及邳州)遍产”;“句容县茅山出石墨”;“金坛县茅山出茅山石,如玉石钟乳”;“溧水县琛山在县东15里昔尝出玉”;“吴县穹窿山在县西南六十里产自然铜”等。

除上述各矿业外,古代人们开采天然石料,用做修筑房舍、墓穴等建筑材料,利用黄土制作砖瓦等一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金属矿用品,也有悠久历史。但其起源年代,已无从考查。

④ 含山县花山粘土矿()

花山粘土矿位于含山县城南4.5公里的三官乡杨柳村,有公路通往县城。东距和县金河口码头45公里,过长江即为马鞍山市。

1958年,含山县地质队在县城郊进行矿产普查,在南郊小茨山及杨柳村一带发现在下石炭统高骊山组有硬质粘土矿层,用稀疏探槽工程进行了控制,编写了普查小结。1963年,马钢地质队普查分队(1965年该队归属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八○八队)高明轩、谭喜魁、杨双林等地质人员,根据马钢需要寻找耐火粘土原料的要求,查阅马鞍山市附近各县地质资料时,获悉含山县地质队编写的关于该县粘土矿床分布的信息,随即到实地进行踏勘,发现粘土矿层位较稳定,根据地层展布和延伸距离,初步认为该粘土矿有一定远景。沿矿体走向和倾向布置探槽和浅井进行追索,1963年底编制了矿床评价设计,在肯定其工作价值的基础上,1964年底编制了该矿床的勘探设计,1965年正式进行勘探,投入工作量:钻探7608米,浅井1027米,探槽7469立方米,地质填图4平方公里。

1966年提交了《安徽省含山县花山耐火粘土矿床地质勘探总结报告书》,地质技术负责人和报告主编为高明轩,参加编写报告的地质人员有谭喜魁、杨双林、陆伟光、李士宏,水文地质人员有张永良、刘秉衡。1972年,省冶金厅徐恒成主持审查报告,因高级储量工程控制不够,未获批准。后经补充工作,于1974年3月提交了《安徽省含山县花山耐火粘土矿补充修改地质勘探报告》,同年4月由省冶金地质局审查批准。批准粘土矿石储量1369万吨,矿石含三氧化二铝45.84%、三氧化二铁2.08%,烧失量13.96%。

受马钢委托,1972年马鞍山钢铁设计院对该矿床进行开采设计,1973年3月冶金部批准。矿山建设规模为年坑采原矿10万吨,烧成熟料6.2万吨。采矿方法为斜井中央开拓双翼回采、长臂壁后退式采矿方法,矿山服务年限为35年。1975年开始基建,但由于矿石运输问题,始终困绕着矿山的发展,主要是与马钢大江相隔,运输困难、成本高。基建工作时上时停,至今尚未按设计正式投产,仅小规模露天开采粘土矿上部的石灰岩,权作马钢炼铁熔剂之用。

本矿开采条件好,矿体顶板围岩稳定,一般为硬度坚实的石灰岩。水文地质条件中等,计算零米标高矿坑总涌水量3642吨/昼夜。矿产的利用性能,经马钢耐火材料厂和马钢第二炼钢厂1972年12月的试验,证明花山粘土Ⅰ、Ⅱ级品理化指标可以生产合乎冶金部所规定标准的合格品。

矿床处于梅卷背斜的北翼,产于下石炭统高骊山组,该组地层划分为4层,自下而上为:杂色页岩,第2层硬质粘土,碳质粘土岩及高铁粘土岩,第1层硬质粘土,再往上的围岩为和州组的生物石灰砾岩。1、2层矿体沿走向长3000米,斜深700—900米,分布面积达2.13平方公里;平均厚度:第1层矿为1.79米,第2层矿为2.42米。两层矿体的总厚度,沿走向及倾向变化都不均匀,总的趋势沿倾向变化较大。一般矿体赋存标高为负55—负100米,最深为负176米。

矿石主要为硬质粘土,在地表见有少量的软质或半软质粘土。按外观又可分青灰色硬质粘土及黑色硬质粘土,前者占89%,后者占11%;一般地表风化为黄褐色、深部青灰色,呈贝壳状断口。主要组成矿物为高岭石,含量达95%以上,.其次为水云母、绿泥石、金红石、锆石、水铝石、菱铁矿、赤铁矿、黄铁矿、长石。有微量石英、方解石、绿帘石、绢云母。

矿床成因属陆相湖泊化学沉积粘土矿床。

⑤ 马鞍山南山矿业怎么样。发展前景工资待遇。本科。

南山矿到2014年停产,矿坑变成一个巨大的水库,你自己看着办

⑥ 马鞍山市向山硫铁矿()

向山硫铁矿是国内著名的大型硫铁矿床,是火山-次火山气液“向山式”硫铁矿床的典型矿床。矿区位于马鞍山市东南14公里,距向山镇0.5公里,有公路、运矿铁路通往马鞍山市,与宁芜公路、铁路及长江水运相衔接,交通十分方便。

矿区地质构造部位处于宁芜向斜南翼,其林山-尖山断裂南段西侧,陶村火山穹窿之南,凹山火山穹窿北西交接部位。矿区内地层主要有上侏罗统龙王山组的沉火山碎屑、安山岩及下白垩统大王山组的薄层状沉凝灰岩等,构成—轴向北70°—80°西的向斜,次火山岩闪长玢岩侵入于该向斜的核部和翼部。

硫铁矿体产于闪长玢岩与火山岩接触带附近,主要产于接触带外带。矿带长约1900米,宽190—600米,延深约600米,其产状与接触带大致平行。矿体呈似层状、凸镜状、豆荚状;矿石类型有粉状硫铁矿、块状硫铁矿及浸染状硫铁矿;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次为磁铁矿、赤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绢云母、高岭石、石英、硬石膏、绿泥石等。平均含硫16.81%,矿石经选矿可获得含硫39.15%的硫精矿,回收率为87.53%。硫铁矿石累计储量为3554.32万吨。

矿床中还共生有若干铁矿体与硬石膏矿体,铁矿体主要产于接触带内带,呈似层状、凸镜状、不规则串状;矿石类型可分为角砾状、块状、浸染状三类。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次为黄铁矿;脉石矿物有钠长石、阳起石、绿帘石、高岭石、绢云母、硬石膏等。全铁平均品位34.54%。矿石经选矿可获得含铁68.56%的铁精矿,回收率74.21%,累计控制储量为3968.28万吨。硬石膏矿体规模小、不具开采价值。

根据目前的认识,铁矿体成因属“火山-次火山气成高温热液型”,硫铁矿体属“火山-次火山中低温热液型”,硬石膏矿体属“沉积叠加改造型”。

向山硫铁矿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最早始于1940年,最迟到1985年,历时45年。总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以前

向山硫铁矿未见有古采迹的记载。20世纪30年代,孙健初、谢家荣、陈恺、程裕淇、李毓尧、朱森等在这一带进行地质矿产调查,但未留下与向山硫铁矿有关文字资料。

1940年,日寇侵华时期,日本人在此做了2.5平方公里电法、磁法普查及地质调查,之后施工了若干探槽和25个钻孔(1894.40米),发现了向山硫铁矿床浅部富矿体,推定矿石储量140万吨,含硫44.12%。简单资料载于1941年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编写的《南山—向山硫化铁矿概要》一文中(未刊)。1940—1945年,日寇进行了掠夺式开采,共采出含硫40%以上的富矿约48万吨,矿石全部运往日本。

1946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接管了该矿,据1946年《资源委员会华中矿务局事业年告》记载,1946年该局围绕日本人所发现的矿体施工了31个钻孔,工作量1563.55米,计算含硫45%以上的富矿储量200万吨,但对地质条件未加研究。从1946年复产到1948年停产3年中,矿石总产量只有17万吨左右,矿山生产力低下,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2.1949—1958年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向山矿,人民成了矿山的主人,矿山的历史开始了崭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矿石产量逐年上升,到1959年年产量达17.9万吨。

为了查明资源情况,适应生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1954年,重工业部化工局陆续调集力量组成了重工业部化工局三四二勘探队。在建队过程中,为了缓解矿山的燃眉之急,使用钻探追索矿体(工作量约1000米),在原发现矿体的西南有两个钻孔见到了含硫30%—40%的黄铁矿化和磁铁矿化岩石。但当时未圈定矿体和计算储量,也未查明地质情况,后来证实这是一个新发现的盲矿体。

1954年7月—1955年,三四二队李树时等,在进行坑道地质编录与日伪时期钻探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施工了若干探槽,填制了0.4平方公里地质图,之后编写了《向山硫铁矿地质调查综合报告》并计算了正在开采矿体的残余储量。其工作虽较粗略,但开始重视了基础地质工作。

从1955年开始,三四二队这支刚成立的地质队伍在既缺资料又少经验的情况下开始着手向山硫铁矿床的勘探。

1955年1月,向山矿区勘查技术负责人杨源昆编制了一份勘探设计。当时,按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苏联专家已进入我国各工业部门帮助工作,勘探设计都要经苏联专家审查,这份设计经瓦良卓夫专家审查后,认为矿区地质构造情况尚未查清,应配合物探开展地表地质工作以后再作设计。同年1—2月,张云腾、龙永寿、傅却来进行了区域地质路线踏勘,龙永寿等人填制了1∶1万向山矿区外围地质图,面积为18.5平方公里,为研究矿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奠定了基础。此后,向山矿区勘查技术负责人由龙永寿担任。

1955年3月,三四二队改名为重工业部南京地质勘探公司八○四队,龙永寿继续主持向山矿区地质工作。当时,由于矿山扩大生产并建立了选厂利用贫矿,已有的储量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故上级下达了1955—1956年两年提交矿石储量380万吨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龙永寿等人于1955年4—6月从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入手,施工了一批探槽、浅井、浅钻,填制了1∶2000矿床地质图,编制了1∶5万区域地质图、1∶1万矿区地质图及1∶500坑道地质图,于1955年6月提交了向山矿区勘探设计。该设计经瓦良卓夫专家审查,批准了4条剖面15个钻孔并进行施工,以满足采矿生产的需要,这时该区的地质工作处于勘探、详查交叉的状态。与此同时重工业部地质局物探队第8分队胡肃之等在此进行了1∶5000、1∶2000地面电法、磁法测量,工作面积为36.21平方公里,发现了与向山矿有关的3个电法异常和1个磁异常,为勘探提供了依据。

1955年11月—1956年4月,龙永寿等在对向山矿区全部地面、地下工程重新编录和整理的基础上,又施工了浅钻4275米、浅井556米,综合研究了矿区地质、物探资料,于1956年4月提交了向山硫铁矿、铁矿补充勘探设计。1956年5月,瓦良卓夫专家审查了设计的铁矿部分,经重工业部地质局批准以后付诸实施。

野外勘探施工于1957年10月份结束,1958年2月提交了《向山黄铁矿床最终勘探报告书》。这期间,南京地质勘探公司八○四队先后变动为冶金部八○四队、化工部地质矿山管理局三四二队,到提交报告时称为华东地质局皖东南地质队。当时队长是杨永瑾,总工程师为杨源昆,直接领导向山矿区的地质科负责人是张进科、李从之,矿区技术负责人为龙永寿。报告主编龙永寿,参加编写人员还有傅却来、唐延迪、陈树林等。该报告于1958年6月7日经全国储委审查批准,批准储量为:

硫铁矿矿石:2053.29万吨,平均含硫17.10%。

铁矿石:132.95万吨,平均含铁38.23%。

这次勘探由于重视了基础地质工作,取准、取全了第一手资料,详细研究了矿区地质的构造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部署了勘探工作,故对矿床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飞跃,使矿床储量比原来扩大10倍以上,并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勘探报告提交以后,向山硫铁矿以勘探报告为依据扩建成年产70万吨矿石的采选联合企业,从此恢复了矿山的青春,步入了兴旺发达时期。

3.1976—1985年

1958年矿山扩建后,正常生产了18年。至1976年,向山硫铁矿根据原勘探资料和开采情况估计保有储量大约还可以开采10年,因此,开展矿区边部、深部找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和准备接替矿山又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时,皖东南地质队的番号已不复存在,原在马鞍山地区工作的三四二队与原在芜湖地区工作的三二二队早已合并,成立了安徽省地质局三二二地质队,该队总工程师孙化东,物探技术负责人曹顺祖等通过研究区域成矿规律,运用玢岩铁矿“三部六式”的模式,分析矿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提出在向山矿区南侧可能存在具一定规模的铁矿、硫铁矿体。

1976—1984年,三二二队三分队先后编制和实施了普查设计、普查补充设计、详查设计,共完成钻探工作量3.48万米,于1984年结束野外施工,1985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南硫铁矿床详细普查地质报告》,提交矿石储量:

硫铁矿矿石:1501.03万吨,平均含硫19.82%。

铁矿石:2647.33万吨,平均含铁32.56%。

当时三二二队队长叶忠民,总工程师孙化东,分队长沈迪彦,分队技术负责人易武齐,报告主编易武齐,编写人还有杨联镜、任启鹏、陈世金、方开华、王益金、胡福欧等。该报告经安徽省地矿局批准,并获地矿部找矿四等奖。

向山硫铁矿床与向山南铁矿床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矿体在深部相连,由于历史的原因以矿区的8号剖面线为界分成两部分,据1990年重新统计,全区保有储量为:

硫铁矿矿石:1501.03万吨,平均含硫19.82%。

铁矿石:3917.08万吨,平均含铁32.41%。

当时,向山硫铁矿的坑道已开到8线负100米标高。8线以北的硫铁矿已基本采完。

为延长向山矿山的服务年限,开采深部的铁矿供马钢利用,1990—1991年马鞍山市政府组织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马鞍山矿山公司、向山硫铁矿、马钢南山铁矿等单位提出了一个向山矿扩建工程计划,准备先行开采向山硫铁矿深部负100米标高以下的铁矿石,然后将坑道系统南延、下延,开采南部的硫铁矿石、铁矿石,并由三二二队易武齐编制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硫铁矿扩建工程地质勘查设计书》,准备对南部的矿体加密钻孔;1991年6月该方案正在论证时,安徽省发生特大水灾,马鞍山地区也暴雨成灾,洪水以每小时700立方米的流量涌入矿井,形成酸性水,严重腐蚀水泵,经检修无效,6月15日矿井被淹没,井内设施受损。灾后经核算认为复产无经济效益,故正式申请闭坑,扩建计划和地质勘查设计也就未执行。

向山硫铁矿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自1958年扩建至1991年6月4日止,在31年半的时间内,共采出硫铁矿石1505.14万吨,其中富矿389.16万吨,采出铁矿石153.06万吨;全矿形成固定资产原值5210.20万元,净值680万元,在册职工3223人,离退休职工920人,实现利税6400万元,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地质科学技术领域,通过几代地质人员的辛勤劳动、深入钻研,向山硫铁矿床作为一种成因类型的典型矿床载入科研报告,编入了地质院校的教科书;作为一种勘探类型的实例编入了硫铁矿勘探规范,为现在和将来的地质探矿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范例。

纵观整个向山硫铁矿的地质勘查历史可以看出,进行找矿勘探必须严格遵循地质工作程序,要研究成矿地质条件,查明控矿因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目的地部署勘查工作,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提高找矿效果。

在贯彻“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方针方面,向山硫铁矿1958年批准的铁矿石储量为1320.85万吨,但采出量只有153.06万吨;据1990年的统计资料,向山矿区8线以北负100米标高以上,即向山矿坑道系统范围以内的铁矿石还有984.06万吨未在采硫铁矿的过程中顺便回收,现已塌陷。1990—1991年马鞍山市提出的向山硫铁矿扩建工程计划,打破了部门和行业的界限,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单一开采的不合理现象,贯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所规定的“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的方针,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可惜由于水灾等原因而未能实现,如果这一扩建计划得以实现,向山矿会再一次焕发青春,为我国的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将做出新的贡献;这支为向山硫铁矿的发展奋斗了近40年屡建功劳并曾经被地矿部命名为功勋地质队的地质队伍继续为向山硫铁矿的扩建再立新功。

⑦ 马鞍山南山铁矿的介绍

马鞍山南山铁矿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东南,是华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具有采回一运一选一机修答配套的大型露天铁矿山,华东第一大露天矿坑,深度达到了-210余米。马鞍山南山铁矿也是马鞍山钢铁公司铁矿石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1916年就有少量开采,2000年后开始逐渐减产直至闭矿。其在带来巨大资源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污染与生态破坏,俯瞰其似巨大漏斗,俨然成了地球“伤疤”1。

⑧ 马鞍山南山矿的网红旧火车在哪里

摘要 马鞍山南山铁矿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东南,是华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具有采一运一选一机修配套的大型露天铁矿山,华东第一大露天矿坑,深度达到了-210余米。 马鞍山南山铁矿也是马鞍山钢铁公司铁矿石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1916年就有少量开采,2000年后开始逐渐减产直至闭矿。其在带来巨大资源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污染与生态破坏,俯瞰其似巨大漏斗,俨然成了地球“伤疤”[1]

⑨ 华为已向车BU投入5亿美元,安徽马鞍山5G无人驾驶矿车试运行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今年已向车BU投入5亿美元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华为今年已经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投入5亿美元,而且短期内不会考虑盈利。据透露,在华为车BU的五大业务范围中,智能电动是较为成熟的业务,也是最快与客户达成合作的业务。目前,华为在电驱动系统、车载电源、电池管理系统等方面,已推出了量产产品,并且实现商用。

▎因潜在电池起火风险现代汽车决定全球召回7.7万辆Kona纯电动车

业内人士表示,现代汽车将在全球范围内召回2017年9月至2020年3月期间生产的约7.7万辆Kona电动车型。2018年以来,该车型已报告发生有13起火灾。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⑩ 马鞍山矿坑公园在哪

马鞍山向山凹山湖畔。

6月26日项目启动,6月30日施工方案出炉,7月5日施工图敲定,7月11日种下第一棵树,“三棵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建设的“进度条”不断刷新,一个月的时间里,凹山湖西侧200平方米的观景平台已基本建设完毕,从观景平台可以俯瞰凹山湖全貌;一直延伸到边坡的景观带也基本种植完成,待部分喷播工序及完善工作结束后,凹山湖西侧这片山体公园就可以与市民见面。

‘元宝枫、杜仲、山桐子’是附加值极高的特种经济林树种,种植这些树木在实质性解决矿山生态修复、环境整治等问题的同时,也将带动后续产业发展。

项目现场负责人魏泽伟介绍,中国化学工程集团通过对“三棵树”产业的深入探索实践和特种经济林行业的研究,总结出“矿山治理+特种经济林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推行这样的发展模式,使绿水青山真正向金山银山转化,推动向山地区真正实现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的协调发展。

凹山采场的转型是向山地区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面对生态欠账,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打响了生态修复攻坚战、持久战。一片片荒山被覆土复绿,一处处矿坑被治理造景,一系列功能配套提升陆续就位,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正在高规格高标准推进。

对接主城区路网升级,想要对焕然一新的景观公园一探究竟,需要的是畅通无阻的交通路网。

去年以来,特别是今年7月以来,雨山区和宝武马钢等企业密切配合,高效协同发力推进综合整治,全力打好新时代“凹山大会战”,向山部分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道路完成升级改造,老旧厂房修葺一新,处处展示出生态蝶变的美好图景。

如今,在市区通往向山镇的西部入口处,已很难再寻觅破败气息,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绿植、层次分明的花园式景观,向山镇逐渐与主城区连为一体。进入西部入口,沿着新修建的向阳路一路向南,进入南山大道,破碎颠簸的盘山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舒适的沥青马路,移步换景的蜿蜒山路为行程增添了野趣。

不仅进入向山镇的路网进行了升级改造,其内部对偏远村落的交通要道也进行了改造提升。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向山镇打造了一条南部循环路,将各村之间打通,方便车辆通行的同时,也由着这些柏油马路将向山镇推介出去。

“过去落星村南边的自然村到省道313需要先到镇上绕道,南部循环路修好后,可以直接以两地最短距离穿行,至少能节约一半时间。”“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程落星村南部循环路项目负责人李正介绍,南部循环路全部采用沥青铺设,改变了以前机动车无法通行的状况。

随着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向山地区还将通过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转化,真正把向山地区打造成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早日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东部新城。

以上内容参考马鞍山市人民政府-荒山披“绿装” 矿坑变公园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矿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