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塌陷

马鞍山塌陷

发布时间:2022-04-30 17:57:12

『壹』 拉森钢板桩每米重量

常见的日韩和国产的热轧拉森钢板桩:

拉森III型60kg/m

拉森IV型76.1KG/M

『贰』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岩溶空隙指岩溶地块中发育的溶蚀空间,包括溶蚀裂隙、溶洞、溶蚀管道等。由于岩溶发育的特点,在近地表处常发育了较多的岩溶空隙,这类空隙由于离地表很近,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从矿坑抽水到人类对饮用水的开发、房屋建设、铁路运输、水库的修建等都反映出这种密切性。地下空隙造成的地面失稳事件非常频繁,给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6个国家存在严重的岩溶塌陷问题,我国岩溶分布面积达363×104km2,塌陷坑已超过3万多个(陈国亮,1994),每年仍以惊人的速度递增,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云南、湖北、四川及北京、山东、山西、辽宁、河北、陕西等地。

广西的岩溶分布广泛,也是我国岩溶塌陷的主要分布地区。据资料统计,作为重点开发新区的桂林市西城区,截至1999年1月,该区已发生的塌陷一共有319处,在覆盖岩溶区塌陷密度达7.59个/km2,其中人为塌陷86处,占27%;1996年发生于桂林市中心体育场的岩溶塌陷,造成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近千万元;1990年广西玉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金工车间的塌陷,造成损失500多万元(陈国亮,1994);1999年桂林市临桂县一粮库发生塌陷,40 t粮食陷入地下,同年1月该县城大圆盘南侧又发生塌陷,造成一死一伤,并损坏一辆运输车。

南昆线的正线长863.5km(不含枢纽部分),其中可溶岩地段长387.6km,约占1/2,以路基形式通过的地段有300.5km。施工过程中路基因减薄盖层或揭露溶洞后造成的岩溶塌陷,有记录的达63处之多(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1984)。

贵州是有名的岩溶区,全省已有塌陷近100处,塌陷坑点2200余个,80%集中在六盘水市、安顺市、遵义市、贵阳市,造成很大的损失。在六盘水市,房屋倒塌达80多座,直接经济损失260多万元。在水城盆地毁损农田100多亩,铁路中断运行,道路被破坏,地下水遭污染等(刘凯栋,1990)。贵州天生桥引水发电隧道开挖至中部,遇到长90m、宽20m、高约100m的岩溶大厅,线路悬空,最后迫使线路转弯,损失60多万元。

1959年以来,武汉有记录的塌陷如下:1959~1962年武昌马鞍山井田发生多次塌陷;1977年9月20日汉阳鹦鹉洲轧钢厂货场出现两个大陷坑,直径20m,深9~10m,其后20天内又陆续出现5个陷坑;1983年武昌江连道口发生塌陷;1988年5月武昌陆家街附近的市司法学校发生塌陷,规模为40m×30m,两个月后离此2km处的青菱乡发生大面积塌陷,陷坑共13个,直径10~60m不等(陈国亮,1994)。

统计资料表明,山东泰安市共发生过塌陷近100处,直接影响了津浦铁路的运输,塌陷曾使路轨架空、行车中断,迫使列车长期慢行达半年之久,为治理该区塌陷,共耗资2000余万元;另外,在山东省仅因采煤一项造成的地面塌陷失稳面积达1.3万余公顷,引发了诸如土地绝产、建筑物破坏及居民大搬迁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寿冀平,1998);在岩溶地区各类矿山中,因为水位下降产生的塌坑数量经常都在千个以上,大大地增大了后期环境治理的费用。

从以上这些实例可以看出,岩溶塌陷在我国分布具普遍性,迫切需要解决由其引起的地质问题。这类地质灾害大多数为人类活动而引起,少数为自然塌陷。

在国外,岩溶区的这类灾害同样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国外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美国、法国、南斯拉夫、德国、波兰、南非、原苏联、土耳其等,其中以美国的岩溶塌陷居多。

美国岩溶分布区约占其总面积的15%。以亚拉巴马、佛罗里达、佐治亚、田纳西、肯塔基等几个州的岩溶塌陷最为严重。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Jamestown地区有两个塌陷发生在抽水型降落漏斗区内。亚拉巴马州有1700个塌坑,宾夕法尼亚州大约有1000个塌陷,都是因抽水而引起的;佛罗里达州Tampa附近,1964年在以抽水井为中心、1.6km为半径的范围内,发生了64个塌坑;有名的佛罗里达州Winter Park巨型塌陷,损失超过400万美元。俄罗斯中、东部石膏层地区的岩溶塌陷也较普遍。在俄罗斯平原内的一些地区,塌陷漏斗较为常见,如莫斯科向斜南翼及西北翼、奥卡—茨那长垣地区、阿拉堤尔垣区等等。

另外,国外水库蓄水引发的岩溶塌陷较为突出。在美国密苏里州水库、亚利桑那州的Lone Pine水库及加利福尼亚州Cave city附近的水库等都曾发生过塌陷;原苏联安拉河上大型水库May水坝、加拿大的Grand Rapids水电站及捷克的一些水库也都曾发生过塌陷(陈国亮,1994)。

南非Far West Raod金矿,自20世纪50年代排水疏干以来,发生数百个塌陷,死亡38人。

岩溶空隙引起的地表失稳主要表现为普遍性、复杂性以及它的难以预测性。作为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西部作为我国岩溶分布的主要地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对岩溶地质灾害的研究更体现出其重要性。

对于岩溶致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塌陷机理及评价预测方面,但由于岩溶致塌的特殊性、复杂性及跨学科性,造成了对它的客观评价及预测工作做得远远不够,因而其发展有待于多学科技术在该领域的渗透及交叉。

从上述可见,岩溶塌陷已成为世界上频发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对社会发展和工程建设具有严重的危害,在这一领域还有诸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科学问题。因此,加强对这类灾害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充实和完善这一领域的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叁』 马鞍山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有几次发生

『肆』 马鞍山市向山硫铁矿()

向山硫铁矿是国内著名的大型硫铁矿床,是火山-次火山气液“向山式”硫铁矿床的典型矿床。矿区位于马鞍山市东南14公里,距向山镇0.5公里,有公路、运矿铁路通往马鞍山市,与宁芜公路、铁路及长江水运相衔接,交通十分方便。

矿区地质构造部位处于宁芜向斜南翼,其林山-尖山断裂南段西侧,陶村火山穹窿之南,凹山火山穹窿北西交接部位。矿区内地层主要有上侏罗统龙王山组的沉火山碎屑、安山岩及下白垩统大王山组的薄层状沉凝灰岩等,构成—轴向北70°—80°西的向斜,次火山岩闪长玢岩侵入于该向斜的核部和翼部。

硫铁矿体产于闪长玢岩与火山岩接触带附近,主要产于接触带外带。矿带长约1900米,宽190—600米,延深约600米,其产状与接触带大致平行。矿体呈似层状、凸镜状、豆荚状;矿石类型有粉状硫铁矿、块状硫铁矿及浸染状硫铁矿;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次为磁铁矿、赤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绢云母、高岭石、石英、硬石膏、绿泥石等。平均含硫16.81%,矿石经选矿可获得含硫39.15%的硫精矿,回收率为87.53%。硫铁矿石累计储量为3554.32万吨。

矿床中还共生有若干铁矿体与硬石膏矿体,铁矿体主要产于接触带内带,呈似层状、凸镜状、不规则串状;矿石类型可分为角砾状、块状、浸染状三类。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次为黄铁矿;脉石矿物有钠长石、阳起石、绿帘石、高岭石、绢云母、硬石膏等。全铁平均品位34.54%。矿石经选矿可获得含铁68.56%的铁精矿,回收率74.21%,累计控制储量为3968.28万吨。硬石膏矿体规模小、不具开采价值。

根据目前的认识,铁矿体成因属“火山-次火山气成高温热液型”,硫铁矿体属“火山-次火山中低温热液型”,硬石膏矿体属“沉积叠加改造型”。

向山硫铁矿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最早始于1940年,最迟到1985年,历时45年。总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以前

向山硫铁矿未见有古采迹的记载。20世纪30年代,孙健初、谢家荣、陈恺、程裕淇、李毓尧、朱森等在这一带进行地质矿产调查,但未留下与向山硫铁矿有关文字资料。

1940年,日寇侵华时期,日本人在此做了2.5平方公里电法、磁法普查及地质调查,之后施工了若干探槽和25个钻孔(1894.40米),发现了向山硫铁矿床浅部富矿体,推定矿石储量140万吨,含硫44.12%。简单资料载于1941年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编写的《南山—向山硫化铁矿概要》一文中(未刊)。1940—1945年,日寇进行了掠夺式开采,共采出含硫40%以上的富矿约48万吨,矿石全部运往日本。

1946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接管了该矿,据1946年《资源委员会华中矿务局事业年告》记载,1946年该局围绕日本人所发现的矿体施工了31个钻孔,工作量1563.55米,计算含硫45%以上的富矿储量200万吨,但对地质条件未加研究。从1946年复产到1948年停产3年中,矿石总产量只有17万吨左右,矿山生产力低下,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2.1949—1958年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向山矿,人民成了矿山的主人,矿山的历史开始了崭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矿石产量逐年上升,到1959年年产量达17.9万吨。

为了查明资源情况,适应生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1954年,重工业部化工局陆续调集力量组成了重工业部化工局三四二勘探队。在建队过程中,为了缓解矿山的燃眉之急,使用钻探追索矿体(工作量约1000米),在原发现矿体的西南有两个钻孔见到了含硫30%—40%的黄铁矿化和磁铁矿化岩石。但当时未圈定矿体和计算储量,也未查明地质情况,后来证实这是一个新发现的盲矿体。

1954年7月—1955年,三四二队李树时等,在进行坑道地质编录与日伪时期钻探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施工了若干探槽,填制了0.4平方公里地质图,之后编写了《向山硫铁矿地质调查综合报告》并计算了正在开采矿体的残余储量。其工作虽较粗略,但开始重视了基础地质工作。

从1955年开始,三四二队这支刚成立的地质队伍在既缺资料又少经验的情况下开始着手向山硫铁矿床的勘探。

1955年1月,向山矿区勘查技术负责人杨源昆编制了一份勘探设计。当时,按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苏联专家已进入我国各工业部门帮助工作,勘探设计都要经苏联专家审查,这份设计经瓦良卓夫专家审查后,认为矿区地质构造情况尚未查清,应配合物探开展地表地质工作以后再作设计。同年1—2月,张云腾、龙永寿、傅却来进行了区域地质路线踏勘,龙永寿等人填制了1∶1万向山矿区外围地质图,面积为18.5平方公里,为研究矿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奠定了基础。此后,向山矿区勘查技术负责人由龙永寿担任。

1955年3月,三四二队改名为重工业部南京地质勘探公司八○四队,龙永寿继续主持向山矿区地质工作。当时,由于矿山扩大生产并建立了选厂利用贫矿,已有的储量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故上级下达了1955—1956年两年提交矿石储量380万吨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龙永寿等人于1955年4—6月从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入手,施工了一批探槽、浅井、浅钻,填制了1∶2000矿床地质图,编制了1∶5万区域地质图、1∶1万矿区地质图及1∶500坑道地质图,于1955年6月提交了向山矿区勘探设计。该设计经瓦良卓夫专家审查,批准了4条剖面15个钻孔并进行施工,以满足采矿生产的需要,这时该区的地质工作处于勘探、详查交叉的状态。与此同时重工业部地质局物探队第8分队胡肃之等在此进行了1∶5000、1∶2000地面电法、磁法测量,工作面积为36.21平方公里,发现了与向山矿有关的3个电法异常和1个磁异常,为勘探提供了依据。

1955年11月—1956年4月,龙永寿等在对向山矿区全部地面、地下工程重新编录和整理的基础上,又施工了浅钻4275米、浅井556米,综合研究了矿区地质、物探资料,于1956年4月提交了向山硫铁矿、铁矿补充勘探设计。1956年5月,瓦良卓夫专家审查了设计的铁矿部分,经重工业部地质局批准以后付诸实施。

野外勘探施工于1957年10月份结束,1958年2月提交了《向山黄铁矿床最终勘探报告书》。这期间,南京地质勘探公司八○四队先后变动为冶金部八○四队、化工部地质矿山管理局三四二队,到提交报告时称为华东地质局皖东南地质队。当时队长是杨永瑾,总工程师为杨源昆,直接领导向山矿区的地质科负责人是张进科、李从之,矿区技术负责人为龙永寿。报告主编龙永寿,参加编写人员还有傅却来、唐延迪、陈树林等。该报告于1958年6月7日经全国储委审查批准,批准储量为:

硫铁矿矿石:2053.29万吨,平均含硫17.10%。

铁矿石:132.95万吨,平均含铁38.23%。

这次勘探由于重视了基础地质工作,取准、取全了第一手资料,详细研究了矿区地质的构造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部署了勘探工作,故对矿床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飞跃,使矿床储量比原来扩大10倍以上,并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勘探报告提交以后,向山硫铁矿以勘探报告为依据扩建成年产70万吨矿石的采选联合企业,从此恢复了矿山的青春,步入了兴旺发达时期。

3.1976—1985年

1958年矿山扩建后,正常生产了18年。至1976年,向山硫铁矿根据原勘探资料和开采情况估计保有储量大约还可以开采10年,因此,开展矿区边部、深部找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和准备接替矿山又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时,皖东南地质队的番号已不复存在,原在马鞍山地区工作的三四二队与原在芜湖地区工作的三二二队早已合并,成立了安徽省地质局三二二地质队,该队总工程师孙化东,物探技术负责人曹顺祖等通过研究区域成矿规律,运用玢岩铁矿“三部六式”的模式,分析矿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提出在向山矿区南侧可能存在具一定规模的铁矿、硫铁矿体。

1976—1984年,三二二队三分队先后编制和实施了普查设计、普查补充设计、详查设计,共完成钻探工作量3.48万米,于1984年结束野外施工,1985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南硫铁矿床详细普查地质报告》,提交矿石储量:

硫铁矿矿石:1501.03万吨,平均含硫19.82%。

铁矿石:2647.33万吨,平均含铁32.56%。

当时三二二队队长叶忠民,总工程师孙化东,分队长沈迪彦,分队技术负责人易武齐,报告主编易武齐,编写人还有杨联镜、任启鹏、陈世金、方开华、王益金、胡福欧等。该报告经安徽省地矿局批准,并获地矿部找矿四等奖。

向山硫铁矿床与向山南铁矿床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矿体在深部相连,由于历史的原因以矿区的8号剖面线为界分成两部分,据1990年重新统计,全区保有储量为:

硫铁矿矿石:1501.03万吨,平均含硫19.82%。

铁矿石:3917.08万吨,平均含铁32.41%。

当时,向山硫铁矿的坑道已开到8线负100米标高。8线以北的硫铁矿已基本采完。

为延长向山矿山的服务年限,开采深部的铁矿供马钢利用,1990—1991年马鞍山市政府组织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马鞍山矿山公司、向山硫铁矿、马钢南山铁矿等单位提出了一个向山矿扩建工程计划,准备先行开采向山硫铁矿深部负100米标高以下的铁矿石,然后将坑道系统南延、下延,开采南部的硫铁矿石、铁矿石,并由三二二队易武齐编制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硫铁矿扩建工程地质勘查设计书》,准备对南部的矿体加密钻孔;1991年6月该方案正在论证时,安徽省发生特大水灾,马鞍山地区也暴雨成灾,洪水以每小时700立方米的流量涌入矿井,形成酸性水,严重腐蚀水泵,经检修无效,6月15日矿井被淹没,井内设施受损。灾后经核算认为复产无经济效益,故正式申请闭坑,扩建计划和地质勘查设计也就未执行。

向山硫铁矿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自1958年扩建至1991年6月4日止,在31年半的时间内,共采出硫铁矿石1505.14万吨,其中富矿389.16万吨,采出铁矿石153.06万吨;全矿形成固定资产原值5210.20万元,净值680万元,在册职工3223人,离退休职工920人,实现利税6400万元,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地质科学技术领域,通过几代地质人员的辛勤劳动、深入钻研,向山硫铁矿床作为一种成因类型的典型矿床载入科研报告,编入了地质院校的教科书;作为一种勘探类型的实例编入了硫铁矿勘探规范,为现在和将来的地质探矿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范例。

纵观整个向山硫铁矿的地质勘查历史可以看出,进行找矿勘探必须严格遵循地质工作程序,要研究成矿地质条件,查明控矿因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目的地部署勘查工作,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提高找矿效果。

在贯彻“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方针方面,向山硫铁矿1958年批准的铁矿石储量为1320.85万吨,但采出量只有153.06万吨;据1990年的统计资料,向山矿区8线以北负100米标高以上,即向山矿坑道系统范围以内的铁矿石还有984.06万吨未在采硫铁矿的过程中顺便回收,现已塌陷。1990—1991年马鞍山市提出的向山硫铁矿扩建工程计划,打破了部门和行业的界限,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单一开采的不合理现象,贯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所规定的“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的方针,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可惜由于水灾等原因而未能实现,如果这一扩建计划得以实现,向山矿会再一次焕发青春,为我国的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将做出新的贡献;这支为向山硫铁矿的发展奋斗了近40年屡建功劳并曾经被地矿部命名为功勋地质队的地质队伍继续为向山硫铁矿的扩建再立新功。

『伍』 石横镇的地理环境

石横地区处于肥城凹陷区西端。凹陷与基底构造线斜切,内部第四系广布。第四系之下为石炭—二迭系煤系, 其他地层走向近于东西,倾向北,呈单斜状。构造以断裂为主,纵横交错,多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走向主要为北东向,分布密集。其中自石横向南为演马庄断层,呈东东南—北北西向延伸。
境内地层属华北型地层沉积。出露的地层有太古界的泰山群,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新生界的下第三系、第四系。受中生代以后燕山及喜马拉雅山运动较剧,发育较齐全。石炭系、二迭系构成煤田。奥陶系隐伏在第四系之下。寒武系裸露在周围山区。 石横镇处于肥城盆地西北隅,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丘陵区,海拔在100—250米之间;赵庄管理区全部、大留管理区和石横管理区北部、中部为平原,海拔在70—75米之间;南部为涝洼地,海拔60米左右。丘陵、平原、涝洼约各占三分之一。
境内浑圆形缓坡度的丘陵山头共38个,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均系泰山之延脉,自西向东有寨山、石庙山(福山)、马鞍山、万灵山、薛山、流力山、围子山、凤凰山等,形成肥城盆地西部天然屏障。石质多为青色石灰岩。 其中围子山最高,海拔250米。
石横镇境内微地貌变化明显,全镇大体分为10个微地貌单元。 微地貌单元分布位置面积(亩)占总面积石质山岭 寨山、福山、薛山、万灵山、流力山 1.300 1 荒坡岭 寨山、尖山、马拉山、万灵山等山中上部 4.793 3.5 山坡梯田 对福山、仁里、圣佛寺、双泉峪等 14.063 10 沟谷梯田 圣佛寺、八道岭等 1.288 0.92 坡麓梯田 赵庄、双泉峪、正明山等 11.147 8 缓阶地 石横以北以西、中高余以西 14.553 10.44 倾斜平地 南大留以东、以西 16.222 11.64 近山阶地 北高余、西铺等 4.347 3.1 微倾斜平地 石横东部和衡鱼、红庙 65.430 48 塌陷 煤矿区(隆庄北、南大留、中高余) 6.201 3.1 石横属于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暖快,变化强烈,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气温湿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减,天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年降水量约650毫米, 最大降水量是1082.7毫米(1964年);最小降水量是434毫米(1966年)。 全年降水分布不均,春旱夏涝。年蒸发量2200毫米。有霜期平均176天,无霜期平均189天。年平均总辐射量123.53千卡/平方厘米。大风多发生在春季和秋季,最大风力一般为7—8级,冬春之交多为东南风和西北风。北部八道岭为主要风口区。
由于境内发电厂诸晾水塔产生巨大蒸气,电厂和附近几平方公里以内形成独特的小气候,夏季往往局部降小阵雨,或增大降雨量;冬季往往形成小阵雪。 地表水
石横镇境内诸河流为大汶河支流,属大汶河水系,多由北流向南或由东流向西,中部和南部有汇河、康王河两条较大河流,境内流域面积92平方公里。 汇河发源湖屯镇北部陶山、小泰山一带,在隆庄东北入石横境,经隆庄村南、东衡鱼和后衡鱼村北,在后衡鱼村西与康王河汇流入平阴县,境内长7.2公里。康王河上游由肥河、康河汇流而成,在道口村东北入石横境,经道口、红庙、东衡鱼等村,至后衡鱼西入汇河流入平阴县,境内长10.6公里。两河均为季节河,旱季干,雨季满。
境内较大湖泊两个。隆庄湖在隆庄村西南角,为1958年冬开挖的人工湖,东西长1公里,宽100余米;煤矿塌陷湖,位于查庄西,马坊、隆庄北,中高余和南高余东,共6000余亩,20世纪90年代起用电厂煤灰填湖造田。
地下水
石横镇境内潜水埋深平均17米左右。无雨季节厂矿用水及自然蒸发水位每天下降0.5毫米,雨季时康汇两河水位上涨,潜水埋深平均每天上升2毫米左右。 1946年夏, 实行土地改革,1949年粮食总产达到156.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20公斤,总产达到2240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提倡科学种田,对境内200余公顷煤矿塌陷地进行复垦,开挖鱼塘130余公顷。对康汇两河及其支流进行多次疏浚,使水害变为水利,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占可耕地的96%。1994年被评为泰安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粮食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总产已达3400万公斤。
1990年以来, 全力发展高值田,实行种植结构调整,发展果园380公顷,2000年见果面积268公顷, 果品产量3680吨。全镇建冬暖式大棚960个,小拱棚740个,主要种植韭菜、 黄瓜、豆荚、芹菜、葡萄等10余种蔬菜瓜果。每年向市场供应蔬菜5.6万吨, 亩产值1.8万元。2000年韭菜种植面积6000亩,亩产1800公斤。是年注册了“石横牌”无公害韭菜,在全省第二家通过了无公害检测认证。并召开了“石横牌”无公害韭菜新闻发布会。
该镇重视植树造林, 保护生态环境,山区植桧柏180万株,平原林网及四旁植杨柳树550万株,既绿化了环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43亿元,其中种植业7000万元,林业900万元,畜牧业5700万元,渔业680万元。 工业:建国前,仅有少数红炉、白铁、砖瓦窑、白灰窑等零星私营手工业。建国初,手工业作坊大部停办。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起农具厂、酒厂、面粉厂、砖厂、鞋厂、耐火材料厂等小型企业。1962年,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固定资产原值20万元。1965年成立运输队、电厂施工队和电料厂,1970年至1977年先后办起查庄矿砖厂、国庄矿砖厂、焦化厂、电石厂、陶瓷厂等小型企业。1978年后,又办起被服厂、木器厂、石横砖厂、衡鱼砖厂、榨油厂、水泥厂、汽运队、预制件厂、化工厂等企业。 9个村建粘土或煤矸石砖窑,北部山村建石料厂和石灰窑,12个村建起小工厂或汽车、 拖拉机维修厂。1978年,镇办企业总产值225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47万元。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形成镇、村、联户和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 是年,镇办企业总产值399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259万元。9 0年代后,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由资源型、加工型向市场外向型经济转移,围绕“三型”(资源型、加工型、外向型) 、“四路”(调整之路、联合之路、科技之路、外向之路) ,外引内联,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建材为龙头,以化工、矿山机械配件、 建筑、食品、煤炭为骨干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2000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77个,从业人员10316人,产品169个品种,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1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48亿元,创利税4833万元。名优产品有:“万灵山”牌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获省优、部优、国家质量认证、省名牌、省免检和农业部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溶解乙炔、工业硫酸质量标准达到国际水平,产品实物质量水平达到一等品;液体硫酸铝填补省内空白,被列为省首批星火计划项目。镇建安公司承建的三中办公楼被评为省优工程。
建筑业:境内建筑业由来已久,清末民初,境内石、瓦、木、铁四大匠约400人,四大匠多为“亲连亲”“户连户”“父子师徒相传”。多为个体经营,或由师傅带领搭帮结伙承包项目,时聚时散,工薪按技术高低确定。建筑工具多为平板、瓦刀、斧头、锤子、锯、刨子等简易工具。四大匠合作承建或维修民房,少数施工技术高超的可承建庙宇、瓦房、楼房等。
建国后建筑队伍有所发展, 建筑工匠多系亦工亦农,承担农民的建房和维修。1958年之后, 不少村队组织了建筑队,承建集体用房和民房。1965年,公社建筑队成立,各村建筑人员大多加入公社建筑队。1978年之后,随着农民建新房的迅速增加,石横二、 南高余、新胜等村先后成立村办建筑队,个体办的小型建筑队大量涌现。1984年, 公社建筑队、村办建筑队均改名为建筑安装工程公司。1987年,镇建筑工程公司有干部职工1573人,村办及个体建筑队发展到49处约1400人。
1978年之后,建筑设备不断更新,打夯机、震捣器、拖拉机、汽车、绞车、钢筋切断机、搅拌机、轧路机、电焊机、吊塔、起重机等机械普遍运用,施工架改用钢管钢夹,设安全网。1987年,石横镇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共有各种机械100多台(部) 。施工水平日益提高,1987年镇建安公司为土建、安装三级企业,不仅能承建一般民用建筑,而且能承建跨度24米内的砼装配式单层工业厂房、多层砼现浇框架结构仓库、车间, 500~2000吨冷风库,60米以下烟囱和水塔,3000客座、24米跨砼、钢球形结构影剧院,6000平方米多层各式大楼。安装工程能承建大型设备安装、锅炉安装和供暖、给水、排水设备等。
2000年,镇建安公司有固定资产1265万元,干部职工1200多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365人,属国家二级资质企业,三级建筑施工起重机械拆装资质。公司下设9个分公司、3个经济实体单位,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是集生产、施工、设备安装、装饰装潢一条龙服务的镇办集体股份制企业。该公司多次被评为肥城市建筑施工先进企业、重合同守信誉企业、泰安市连续十年安全无事故企业、国家三级计量合格企业、泰安市明星乡镇企业。2000年全镇建筑业总收入1689万元。 1904年境内有私塾33处, 学生400余人,是年开始兴办学堂,建初等小学两处。1912年之后,限制私塾,发展新教育。1930年,兴办初级中学福阳民众学校,招生50余人。至1949年,境内有小学33处,在校生172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49%。建国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东衡鱼中心村创办农民业校,10余年,在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多数学员达到初中文化水平。80年代全镇学校房舍、设备均达到省级标准。90年代,镇投资800万元建起3处高标准中学和3幢教师公寓。1986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校,培养农村各类技术人才累计63 45人。1993年镇筹集42万元资金作为教育基金,每年利息用于奖励模范教师和优秀学生。2000年, 全镇有小学15所,在校生4291人;中学5所,在校生4927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1457名。
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1792人,自1983年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8项。1989年2月, 党委书记王兹英在省科普文明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1990年,中国科协领导一行16人来石横总结科普经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省市电视台记者随从采访,外省市科协领导多次来石横参观。同年被评为“泰安市科普文明先进镇”。
石横镇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诸如舞蹈、地方戏、曲艺、书法、绘画、雕刻、泥塑等代代相继。建国后,群众文化更加活跃和繁荣。1958年建文化站,1960年建广播站,1971年建电影队。80年代强村和机关、 学校建图书阅览室,镇建立档案室。1982年9月,成立史志办公室,1988年12月, 《石横镇组织史资料》出版发行。1993年4月,《中共石横镇党史大事记》出版发行,成为境内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是年在泰安市党史优秀成果评选中, 荣获二等奖。1997年8月,经史志工作者15年的辛勤劳动,石横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石横镇志》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全书74.8万字,着重记述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二、三产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志书还着重记述了石横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和创造的光辉业绩,有力地体现了时代风貌。
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只有十余名中医,几个大村有中药铺。1951年,成立卫生工作者协会,1956年成立大联营诊所,卫生技术人员增加到54人。1959年建卫生保健站,1961年改为卫生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1987年卫生院占地2.47公顷,有门诊、病房楼各1幢,总建筑面积4217平方米,医务工作者63人,病床60张,辖衡鱼1处卫生所,年门诊病人82911人次,住院1578人。 此外有村卫生室42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34人。1990年12月,南大留卫生室荣获“山东省先进行政村卫生室”称号。1991年10月,全县除氟改水现场会在隆庄村召开。不久,省改水降氟控制地方性氟中毒考核验收组会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有关专家,对隆庄村的改水工程、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进行了现场考核,属高水平达标。水降氟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5年石横卫生院投资30万元安装暖气,投资20余万元购置B超机等先进医疗设备, 改善了医疗条件,被评为“泰安市配套改貌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有镇卫生院1处,村级卫生室32处,病床178张。
境内学校体育活动空前活跃,体育竞赛形成制度。镇、强村及镇办企业有体育场、文化活动室等。 石横传统武术源远流长,有300余年的历史,有“镖不打铜城,枪不扎石横”和“徐家的枪,梅家的棍,邹家的皮锤不用问”的歌传。建国后,石横武坛群英,多次参加各级武术比赛、表演并获得荣誉。80年代开始,群众尚武精神复苏并发展。武坛老将振作精神,热心传艺。不少青年前来拜师学艺,业余武术训练场达20余处。学校师生亦掀起武术热,自愿成立武术队、组。 1987年12月,镇委副书记傅士华代表石横镇出席山东省小城镇工作理论研讨会。1990年12月,实现了百华里镇级公里竣工通车。1991年10月,镇驻地两条主街道建设竣工。1992年12月,镇驻地的马坊村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1994年8月委托泰安城市规划设计院设计“石横小城镇规划” ,共9图1书。自1997年以来, 投入城镇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新建楼房300多幢,拓宽改造9条街道,总长26公里,先后被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和山东省中心镇。该镇确立了“政府出台政策,厂矿出资修路,大户投资开发,市政负责管理”的思路,把小城镇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5%以上。按总体规划合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统筹安排工业、商业、居住、文化、市政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建设,并充分利用保存比较完整的20余处名胜古迹,积极发展观光旅游,优化了小城镇投资环境。2000年,建成了左丘明广场灯塔,投资70多万元完成了石横大街974米的硬化铺油工程。 投资26万元,投工3.6万个,完成了左丘明南路350 0米的路基拓宽工程。完成了以红石河带状公园为主的精品工程。春季一次性植法桐、桧柏3000株。石横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乡镇”。

『陆』 安徽省财政厅的规划计划

为指导美好乡村建设,构筑分区、分类、分步骤的美好乡村建设路径,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辖区,国土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规划短期至2016年,远期至2020年,重大问题展望至2030年。
一、背景和意义
(一)现实基础。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农业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潜力和优势正逐步显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民收入构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村改革由单项改革向综合配套改革转变,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加速演进,为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011年,安徽省户籍人口6675.9万人,常住人口5968万人,城镇化率44.8%;乡村常住人口329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2元。全省共有行政村15539个,比2000年减少14206个;自然村228763个,比2000年减少63407个。全省村庄建设用地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72%。
安徽省村庄空间布局、乡村人口、经济状况分布不均衡。皖北地区村庄规模较大,分布密度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皖中、沿江地区村庄规模中等,分布密度较高,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皖西地区村庄规模较小,分布密度中等,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皖南地区村庄规模较小,分布密度低,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安徽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乡村人口逐年减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不断增强,但乡村发展分区差异明显,还存在村庄体系不够稳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同时,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指引,风貌特色彰显不足。
(二)重大意义。
建设美好乡村,是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美好安徽的基础性工作,是打造“三个强省”的具体行动。通过美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进乡村产业与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构建安徽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有利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拓展安徽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新空间;有利于保护乡村山水生态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构建绿色乡村体系,打造生态强省的新亮点。
二、目标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二)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
生态宜居村庄美是指: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中心村道路、电力、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兴业富民生活美是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产业水平大幅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明和谐乡风美是指: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本健全,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到2016年,力争全省4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争全省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30年,全省中心村全面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始终把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
2.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科学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分批实施的思路,坚持试点先行、量力而为,逐村整体推进,逐步配套完善,确保建一个成一个,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推进。
4.坚持生态优先,彰显特色。把农村生态建设作为生态强省建设的重点,大力开展农村植树造林,加强以森林和湿地为主的农村生态屏障的保护和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规划建设要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不能照搬城市建设模式,防止“千村一面”。
5.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各地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切实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现阶段应以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为主,不搞大拆大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中心村建设占用基本农田。
6.坚持以县为主,合力推进。县级党委、政府在美好乡村建设中承担主要职责,以县为单位整体谋划、整合资源、统筹推进。省市两级加强政策扶持和指导督察,形成上下联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
三、空间布局
(一)村庄体系。
中心村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主要建设任务是完善基本乡村公共服务及支农服务功能。选择人口较多,经济基础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较便捷,用地条件较好或耕地资源较丰富,有利于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的村庄,将其培育成为中心村。中心村应与城镇和其他村庄有一定间距,在合理半径内可利用现有设施服务周边村庄。中心村应规划为村“两委”驻地,按标准建设服务设施,吸引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自然村为乡村基层单元,主要建设任务是保留乡村特色,改善人居环境。
中心村、自然村分别配套不同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二)空间分区。
根据省内区域差异明显的特征,综合考虑地理、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关系等因素,将全省分为皖北片区、皖中片区、沿江片区、皖西片区、皖南片区,实行差别化的美好乡村建设路径。
1.皖北片区,包括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该片区美好乡村建设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舒适人居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按照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强村庄整合和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2.皖中片区,包括合肥市、六安市(不包括霍山县、金寨县)、淮南市,以及安庆市的桐城市。该片区美好乡村建设以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土地集约利用和乡村产业发展为重点;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加强村庄整治和土地整治,加快都市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加快建设优质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3.沿江片区,包括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池州市(不包括石台县、青阳县)、滁州市、宣城市(不包括旌德县、绩溪县)、安庆市(不包括岳西县、潜山县、太湖县、桐城市)。该片区美好乡村建设以优化人居环境、加快产业发展和加强社会建设为重点;突出土地整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提升、风貌塑造和文化保护等内容,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都市城郊型乡村。
4.皖西片区,包括六安市的金寨县、霍山县,安庆市的岳西县、潜山县、太湖县。该片区美好乡村建设以加强生态保护、推进舒适人居建设与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为重点;突出生态保育,适度发展林木业和果品产业,在保持山村空间特色及肌理的基础上,加强风貌整治、村庄治理,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适度开发乡村旅游,打造中国原生态乡村品牌。
5.皖南片区,包括黄山市,宣城市的旌德县、绩溪县,池州市的石台县、青阳县。该片区美好乡村建设以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为重点;加强综合配套与人居环境建设,突出山村空间肌理,彰显传统风貌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世界文化乡村品牌。
(三)村庄布点。
1.统筹乡村人口分布。根据《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到2016年,全省城镇化率为53%,乡村常住人口规模为3040万人;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为58%,乡村常住人口规模2800万人;到2030年,全省城镇化率为70%,乡村常住人口规模2200万人。规划到2016年,全省中心村1.5万个左右,自然村17万个;到2020年,全省中心村1.3万个左右,自然村12万个;到2030年,全省中心村1万个左右,自然村7万个。
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促进乡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规划到2016年,中心村人口占乡村人口比重达到30%以上,2020年达到35%以上,2030年达到50%以上。
2.分区村庄规模。依据现状,逐步引导皖北片区中心村实现平均服务常住人口规模3000人左右,皖中、沿江片区2000人左右,皖西片区1500人左右,皖南片区1000人左右。皖北片区中心村集聚人口规模不少于1000人,皖中、沿江片区不少于500人,皖西、皖南片区不少于200人。皖北片区保留自然村人口规模不少于400人,皖中、沿江片区不少于200人,皖西、皖南片区不少于100人。
(四)分类引导。
1.依托资源,引导村庄特色发展。村庄按照地理位置可分为城郊型村庄和乡村型村庄。
(1)城郊型村庄是指城市、镇规划控制范围内,城镇建设用地以外的村庄。城郊型村庄应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影响,合理控制村庄规模,注重与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衔接,不断改善村庄居住环境。
(2)乡村型村庄是指城市、镇规划控制范围外的村庄。乡村型村庄应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和产业发展需求,注重与环境协调,合理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空间布局过度分散,营造清新优美环境和浓郁乡土风情。
乡村型村庄按产业及资源条件,可分为种植型、养殖型、林业型、旅游型、保护型等。
种植型村庄应结合种植类型,推进规模化、绿色化生产,促进村庄环境与田园风貌相结合。
养殖型村庄应注重污染治理,严格保护环境。具有一定规模的村庄养殖产业应相对集中布置,并配套建设安全防护设施,满足卫生防疫要求。
林业型村庄应结合林特产品生产和生态保护需要,适度集中布局,促进村庄环境与林业生态建设相结合。
旅游型村庄应根据旅游资源特点,统筹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安排旅游服务功能,注重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村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编制专项保护规划,严格保护传统村落和特色村落,整治影响或破坏传统特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妥善处理新建住宅与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
2.因地制宜,采用不同建设模式。美好乡村村庄建设主要采用改造提升、拆迁新建、旧村整治、特色保护4种模式。其中,中心村一般宜采用改造提升或拆迁新建模式,保留的自然村一般宜采用旧村整治或特色保护模式。
(1)改造提升型村庄。主要指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对外交通条件,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和基础设施配套,周边用地能满足改扩建需求的村庄。规划在原有规模基础上进行改扩建,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庄环境,引导周边散落的居民点向村庄集中,有序推进改造提升。
(2)拆迁新建型村庄。主要指因城镇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土地整治项目、采煤塌陷区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等)和村庄安全需要,必须进行整体拆迁的村庄。新建村庄应做到选址安全、布局合理,并按新型社区标准进行建设。其中,规划将被纳入城镇建设用地的村庄,应按城镇标准建设新社区。
(3)旧村整治型村庄。主要指配套设施不完善但暂时需要保留的村庄,规划重点是有步骤地开展危旧房改造,改善村庄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4)特色保护型村庄。主要指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和自然景观等,需要保护的村庄。规划在保持村庄基础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美化村庄环境。
四、建设要求
(一)总体原则。
在村庄建设和整治中,要坚持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做到尊重自然、注重安全、远近结合、因地制宜。
(二)选址布局。
1.选址要求。新建村庄的选址,应遵循“科学安全、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顺应自然、体现特色、保护文化、传承文明”的原则,便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尊重群众意愿,提倡相对集中。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住房选址,应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历史文化保护区核心区域。
2.村庄布局。按照融入自然、彰显特色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空间,保持绿色山野空间和自然景观,充分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传统村落布局模式,结合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因素,形成地域性的乡村风貌。
规模较大的村落,宜结合自然条件分为多个院落布局,院落规模不宜超过30户。院落布局和组合方式应注重相融性与多样性结合,顺应地形,显山露水,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同时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符合乡村生活习惯。
单体布局可采用独门独户与多户组合等方式,处理好每户出入口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
(三)建筑风貌。
1.一般要求。乡村住房建筑设计应针对乡村生产生活特点,体现“经济、适用、安全”,避免照搬城市住宅设计方法。建筑外观应充分考虑地方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体现多样性。建筑立面力求高低错落,进退变化,层次丰富,与周边环境相呼应,形成优美的天际线。乡村住房一般不宜超过三层,对于人均宅基地较少或建设用地较局促的乡村居民点,可结合实际确定建筑层数。公共配套建筑外观应尽量体现地方特色,使之成为村落的标志性建筑。
平面布局应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满足面积、通风、采光和朝向等要求。平面设计应提供灵活、可变的功能设计方案,在适宜发展旅游业的区域,为农户经营“农家乐”或“乡村酒店”预留条件。
2.建筑风格。强化皖北、皖中、沿江、皖西、皖南片区的建筑风格特色。
(1)皖北片区总体建筑风格宜采用中原地区风格。建筑形式敦实、厚重、质朴、方整、规则,前后庭院开敞,围合度较高。墙体色彩深厚;屋顶坡度平缓,以偏青冷色调为主,部分区域可考虑红色。
(2)皖中片区总体建筑风格宜融合皖南民居和皖北民居的特点。建筑形式多样,组合自由。墙体色彩以白色为主;屋顶采用坡屋顶,以青冷色调为主。
(3)沿江片区总体建筑风格宜融合江南水乡和皖南民居特点。建筑形式较多样,前门开阔,后院紧凑。墙体色彩以白色为主;屋顶坡度较大,以灰色为主,注重与圩区地形地貌融合。
(4)皖西片区总体建筑风格宜带有部分徽派元素,建筑形式简洁流畅。墙体色彩以白色为主;屋顶坡度较大,檐口挑檐较宽,以灰色为主,部分可采用红色等饱和度较高的颜色,注重与山区自然风貌融合。
(5)皖南片区总体建筑风格为徽派建筑风格。保护型村庄应注重保护以祠堂为中心、布局紧凑的村落格局和传统建筑,做到修旧如旧。新建村庄应在保持粉墙黛瓦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尽量采用传统徽派建筑元素,注重与整体地理人文环境相融合。
(四)环境美化。
乡村环境应合理利用地形,保持田园风光,结合民俗民风,体现乡土气息。
1.村口景观。景观营造应自然、亲切、宜人,通过小品配置、植物造景、活动场地与建筑空间建设等,突出景观效果,体现村庄特色与标志性风貌。
2.水体景观。整治疏通河道水系,改善水质环境。河道坡岸尽量随岸线自然走向,采用自然斜坡形式。滨水驳岸以生态驳岸形式为主,采用硬质驳岸的不宜过长,断面形式宜采用台阶式。滨水绿化以亲水型植物为主,丰富河岸景观。
3.绿化景观。以村口、道路两侧、宅院周边、滨水地区以及不宜建设地段为绿化重点。道路两侧绿化以种植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宅院周边绿化景观应品种适应、尺度适宜。滨水地区以及不宜建设地段应做到见缝插绿。绿化景观材料以本地品种、乡土材料为主,不宜采用维护成本高的绿化树种。注重保护古树名木。
4.村庄活动空间。结合乡村居民生产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适当布置休息、健身和文化设施。注重营造和谐宜居的邻里交往空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适宜发展旅游业的村庄,合理设置游客休闲设施。
5.庭院环境。庭院环境应注重对围墙、绿篱等围合构筑物和庭院出入口的美化处理,不宜采用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植物配植采用乔、灌、草结合方式。鼓励村民积极美化庭院,营造户户皆美景的环境效果。
(五)公共服务。
中心村配置“11+4”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11项公共服务包括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乡村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所、农资店、便民超市、农贸市场、公共服务中心(村“两委”及科技、就业、警务等便民服务场所)。4项基础设施即公交站、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公厕。
自然村配置“2+1”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2项公共服务包括健身活动场地、便民超市,1项基础设施即垃圾收集点。
村内服务设施应尽量布置在村庄几何中心附近,方便居民使用。兼有对外服务功能的设施,宜布置在交通便利的路旁或村口。
(六)设施建设。
道路交通工程。道路选线应顺应地形,尽量利用原有乡村道路,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等不良工程地质条件,按交通需求合理确定道路宽度。主要道路路面采用水泥或其他硬质材料,次要道路路面采用石板、碎石、鹅卵石等乡土材料,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巷路面应采用传统建筑材料。结合邻里交往和休闲健身需求,合理布置村庄步行道。机耕道、巷、梯、坎、径、埂与主次道路连接处,应设置简易警示柱。
给水工程。在城镇供水服务半径内的村庄,应优先采用管网延伸供水。不在城镇供水服务半径内且具备水源条件的大、中型村庄,应采用独立集中供水。小型村庄和相邻村庄可结合实际采用区域集中供水,散户宜采用简易独立供水。选择水源时必须开展水资源勘查,保证水质良好、水量充沛。对村庄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实施保护。
排水工程。在确保既有农田排灌水系不受影响及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雨水排放宜采用明沟方式,特殊区段(如人口密集区段等)可用管道或暗沟。生产生活污水应由管沟收集,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排放。新建村庄应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
燃料。在城镇供气服务半径内的村庄,应同步敷设天然气管网。不具备生活供气条件的村庄,应优先推广使用新型燃具、灶具,倡导使用沼气、秸秆、农作物残弃物等燃料,鼓励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积极探索秸秆发酵沼气、大中型畜禽粪便处理沼气等集中供气试点和推广工作。
环卫工程。按照“村收集、乡镇运、县处理”的模式,逐步实现村庄垃圾分类收集、封闭运输、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对乡村地区医疗废弃物、突发性死亡畜禽、病害农作物等特别废弃物,应预留专门场地进行收集处理。中心村及旅游型村庄应设置水冲式公共厕所。
电气工程。村庄供电线路宜采用架空线方式,沿道路架设,特殊地段可结合地形合理确定路径。低压架空线与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变压器及电气装置应满足相关安全要求。
通信。中心村应设置有线电视节点,按光纤/同轴电缆混合有线电视网方式组网。中心村实现光纤到村,村村通电话。
防灾减灾。应采取主动防灾方式,规划建设生命线工程及重要基础设施。大中型村庄道路应设置两个以上出入口,并在较为开阔的安全地带设置避难场所。集中供水的村庄应布设消防栓等设施,不具备集中供水条件的,可利用既有水系或建设人工消防水池满足消防要求。生产或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等,应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村庄防洪应达到当地和流域防洪标准,易涝地段应规划建设排涝设施。
(七)产业发展。
1.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生产。依据全省农业发展现状及资源条件,规划构建5个农产品生产集聚区。
(1)淮北平原地区粮食生产集聚区,包括阜阳市、亳州市、淮南市、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规划形成以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生产为主导,以中药材种植和桑果种植为特色,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配套的农业生产集聚区。
(2)江淮丘陵区农业生产集聚区,包括六安市、滁州市、合肥市。规划形成以双低优质油菜生产、畜禽养殖为主导,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配套的农业生产集聚区。
(3)沿江平原区农业生产集聚区,包括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以及安庆市的沿江平原地区。规划形成以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生产,及水产品、畜禽养殖主导,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配套,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特色的农业生产加工产业集聚区。
(4)皖南特色农业生产集聚区,包括黄山市,宣城市的旌德县、绩溪县,池州市的石台县、青阳县。规划形成以茶叶、桑果种植和加工为主导,以观光休闲农业为配套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5)皖西大别山区特色农业生产集聚区,包括六安市的金寨县、霍山县,安庆市的岳西县、潜山县、太湖县。规划形成以油茶、茶叶、竹、林木和苗木花卉生产为主导,以生态休闲农业和农业加工为配套的农业产业集聚区。
2.保障传统产业发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3.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依托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畜牧水产养殖、观光农业、乡村物流等产业。
(八)文化保护。
保护乡村历史文化。以“西递、宏村皖南古村落”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以旌德县江村、绩溪县龙川村、凤阳县小岗村等历史文化名村为重点,系统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景观风貌和人文资源。
发展特色文化。适度保留乡村地区传统节庆活动与文化艺术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传承乡土文化形式和内涵。强化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促进黄梅戏等地方戏的保护与传承。
五、行动建议
(一)分步实施。
从2013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1500个左右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周期2年;每年治理改造10000个左右自然村,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周期1年。
(二)规划引导。
1.建立规划体系。以县(市、区)为单位修编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布点,明确需要保留的自然村数量,并具体分解到镇(乡)。以镇(乡)为单位编制村庄体系规划,明确中心村规模,落实自然村布点。以中心村、自然村为单位编制村庄规划,明确村庄、宅基地和房屋布局及建设要求。
2.强化技术和经费支持。大力开展村镇干部村庄规划建设专项培训,推进建设干部下基层担任村镇规划建设指导员。设立省级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重点支持中心村规划建设。各市、县(市、区)设立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治理。

『柒』 固体废物处理项目用地标准

必须是工业用地性质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2001)

前言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 引用标准 3. 定义
4. 贮存、处臵场的类型 5. 场址选择的环境保护要求 6. 贮存、处臵场设计的环境保护要求 7. 贮存、处臵场的运行管理环境保护要求 8. 关闭与封场的环境保护要求 9. 污染物控制与监测 10. 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防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的二次污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的选址、设计、运行管理、关闭与封场、以及污染控制与监测等内容。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原冶金部马鞍山矿山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的选址、设计、运行管理、关闭与封场、以及污染控制与监测等要求。 1.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及已经建成投产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的建设、运行和监督管理;不适用于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填埋场。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与本标准同
效。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5085.1-5085.2-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20-1996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GB5086.1~5086.2-1997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测定方法 GB/T15555.1~15555.12-1995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5750-8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 GB15562.2-1995 当上述标准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1-11-26 批准 2002-07-01实施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系指未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GB5085鉴别标准和GB5086及GB/T 15555鉴别方法判定不具有危险特性的工业固体废物。
3.2 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按照GB5086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任何一种污染物的浓度均未超过GB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且PH值在6至9范围之内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3.3 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按照GB5086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污染物浓度超过GB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或者是pH值在6至9范围之外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3.4 贮存场
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臵于符合本标准规定的非永久性的集中堆放场所。
3.5 处臵场
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臵于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永久性的集中堆放场所。 3.6 渗滤液
一般工业固废物在贮存、处臵过程中渗流出的液体。
3.7 渗透系数
水力坡降为1时,水穿过土壤、岩石或其他防渗材料的渗透速度,以cm/
s计。 3.8 防渗工程
用天然或人工防渗材料构筑阻止贮存、处臵场内外液体渗透的工程。
4 贮存、处臵场的类型
贮存、处臵场划分为Ⅰ和Ⅱ两个类型。
堆放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臵场为第一类,简称Ⅰ类场。 堆放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臵场为第二类,简称Ⅱ类场。
5场址选择的环境保护要求
5.1 Ⅰ类场和Ⅱ类场的共同要求。
5.1.1 所选场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5.1.2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场址的位臵及其与周围人群的距离,并经具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可作为规划控制的依据。 在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场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重点考虑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产生的渗滤液以及粉尘等大气污染物等因素,根据其所在地区的环境功能区类别,综合评价其对周围环境、居住人群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确定其与常住居民居住场所、农用地、地表水体、高速公路、交通主干道(国道或省道)、铁路、飞机场、军事基地等敏感对象之间合理的位臵关系。
5.1.3 应选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地基上,以避免地基下沉的影响,特别是不均匀或局部下沉的影响。
5.1.4 应避开断层、断层破碎带、溶洞区,以及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响区。 5.1.5 禁止选在江河、湖泊、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洪泛区。 5.1.6 禁止选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
5.2 Ⅰ类场的其他要求
应优先选用废弃的采矿坑、塌陷区。
5.3 Ⅱ类场的其他要求
5.3.1 应避开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和饮用水源含水层。
5.3.2 应选在防渗性能好的地基上。天然基础层地表距地下水位的距离不得小于1.5m。
6 贮存、处臵场设计的环境保护要求
6.1 Ⅰ类场和Ⅱ类场的共同要求
6.1.1 贮存、处臵场的建设类型,必须与将要堆放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类
别相一致。
6.1.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设臵贮存、处臵场专题评价;扩建、改建和超期服役的贮存、处臵场,应重新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手续。
6.1.3 贮存、处臵场应采取防止粉尘污染的措施。
6.1.4 为防止雨水径流进入贮存、处臵场内,避免渗滤液量增加和滑坡,贮存、处臵场周边应设臵导流渠。
6.1.5 应设计渗滤液集排水设施。
6.1.6 为防止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渗滤液的流失,应构筑堤、坝、挡土墙等
设施。
6.1.7 为保障设施、设备正常运营,必要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地基下沉,尤其是防止不均匀或局部下沉。
6.1.8 含硫量大于1.5%的煤矸石,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自燃。
6.1.9 为加强监督管理,贮存、处臵场应按GB15562.2设臵环境保护图形
标志。
6.2 Ⅱ类场的其他要求
6.2.1 当天然基础层的渗透系数大于1.0×10-7cm/s时,应采用天然或人工材料构筑防渗层,防渗层的厚度应相当于渗透系数1.0×10-7cm/s和厚度1.5m的粘土层的防渗性能。
6.2.2 必要时应设计渗滤液处理设施,对渗滤液进行处理。
6.2.3 为监控渗滤液对地下水污染,贮存、处臵场周边至少应设臵三口地下水质监控井。一口沿地下水流向设在贮存、处臵场上游 ,作为对照井;第二口沿地下水流向设在贮存、处臵场下游,作为污染监视监测井;第三口设在最可能出现扩散影响的贮存、处臵场周边,作为污染扩散监测井。
当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表明含水层埋藏较深,经论证认定地下水不会被污染
时,可以不设臵地下水质监控井。
7 贮存、处臵场的运行管理环境保护要求 7.1Ⅰ类场和Ⅱ类场的共同要求。
7.1.1 贮存、处臵场的竣工,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或使用。
7.1.2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禁止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混入。 7.1.3 贮存、处臵场的渗滤液达到GB8978标准后方可排放,大气污染物排放应满足GB16297无组织排放要求。
7.1.4 贮存、处臵场使用单位,应建立检查维护制度。定期检查维护堤、坝、挡土墙、导流渠等设施,发现有损坏可能或异常,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以保障正常运行。
7.1.5 贮存、处臵场的使用单位,应建立档案制度。应将入场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下列资料,详细记录在案,长期保存,供随时查阅。 a) 各种设施和设备的检查维护资料;
b) 地基下沉、坍塌、滑坡等的观测和处臵资料;
c) 渗滤液及其处理后的水污染物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等的监测资料。
7.1.6 贮存、处臵场的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应按GB15562.2规定进行检查和维护。
7.2 Ⅰ类场的其他要求
禁止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混入。
7.3 Ⅱ类场的其他要求
7.3.1 应定期检查维护防渗工程,定期监测地下水水质,发现防渗功能下降,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地下水水质按GB/T 14848规定评定。
7.3.2 应定期检查维护渗滤液集排水设施和渗滤液处理设施,定期监测渗滤液及其处理后的排放水水质,发现集排水设施不通畅或处理后的水质超过GB8978或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须及时采取必要措施。
8 关闭与封场的环境保护要求 8.1 Ⅰ类场和Ⅱ类场的共同要求
8.1.1 当贮存、处臵场服务期满或因故不再承担新的贮存、处臵任务时,应分别予以关闭或封场。关闭或封场前,必须编制关闭或封场计划,报请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采取污染防止措施。
8.1.2 关闭或封场时,表面坡度一般不超过33%。标高每升高3-5m,须建造一个台阶。台阶应有不小于1m的宽度、2-3%的坡度和能经受暴雨冲刷的强度。
8.1.3 关闭或封场后,仍需继续维护管理,直到稳定为止。以防止覆土层下沉、开裂,致使渗滤液量增加,防止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堆体失稳而造成滑坡等事

『捌』 马鞍山南湖公园的作文500字

美丽的南湖公园
一提到南湖公园,在我们心中,是一座最美丽的公园。
南湖公园坐落在市区的中南部,据说是开采塌陷区自然形成的,经过勤劳的唐山人美化和改造,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一颗明珠。
我们走进北门,沿着光滑的石板路,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宽大的石壁,石壁上刻着“唐山是绿色环境公园”几个鲜红的大字。旁边游人们有的在拍照,有的在观赏湖中欢快游动的金鱼,有的在如棋子石座上眺望。穿梭在草坪和林间的曲曲折折的小路边,增添了许多小木屋,真让人感到像走入了大草原和放牧人的家。
走了一段路,我们来到一座雕塑前,在一座巨型莲藕的雕像上,居然站立着两个的爱顽皮的孩子,他们一前一后好像在嬉戏玩耍,又像在表演着跳舞。从湖面上,一阵风吹来,他们好像根本没有感觉到,依然专心地跳舞。
我向远处望去,广阔的南湖似乎看不到彼岸,茫茫的水面上,有五彩的游船荡来荡去,远处的树林郁郁葱葱。我看到不远处,还耸立着一座高大的风车耳边好像传来歌唱的声音,仿佛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我从没有去过西湖,西湖的美人人皆知,独具江南妩媚。但在我心中南湖是壮观的美。是流淌在城市中央的一泓直抒胸臆的清泉。傍晚,我么你一不舍离开了南湖。夕阳里留下我们的身影。

『玖』 到的许多大城市看到那高楼林立的真让人晕啊,真不知道马鞍山什么时候会有让人晕的建筑

人口是最基本的基数,市区人口越多,高楼越多,否则有了高层也是鬼城。至于怎样增加市区人口,比较可行的是发展二产,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外来人口,放松人口政策,控制房价和物价,留住外来人口。本地人从事三产,外地人从事二产。 查看原帖>>
求采纳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塌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