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非营利组织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方向、思路和实施路径,必将大大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动力,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广阔空间,切实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福祉。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重中之重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正确处理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各种市场主体和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资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结构,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总体水平。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效路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公共事业领域。这有利于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促进政府自身运作方式的改革,减轻政府压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效率;有利于发挥社会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改善社会文化治理方面的作用,激发整个社会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创造力。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归根到底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政府工作重点在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各级政府保障责任和义务的标准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同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方式,激发文化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方面有许多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宝贵经验。今后,各级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健全政策措施,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扶持;营造平等准入的发展环境,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和促进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加强宣传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舆论氛围。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缺一不可,要把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引入市场机制,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格局,全面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力和发展动力。
㈡ 你对提高本地公共文化服务水许有什么好的建议
摘要 1、创新机制。群众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应把群众参与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着力点,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二是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运营社会化。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准入、监督和考核体系,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公共文化设施更好发挥效能。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参与制度化。建立健全群众能参与、好参与、乐于参与的工作机制,激励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使群众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真正成为公共文化的建设主体和服务主体。
㈢ 如何构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由“盼”文化向“办”文化的转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经济上富起来了,不愁吃不愁穿,求知、求乐、求美成了农民的普遍愿望和期盼,不仅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当代农民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要俏”,需要通过文化美化生活,追求时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美好;“要笑”,需要享受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服务,笑逐颜开,快乐开心;“要跳”,需要唱歌跳舞,参与文娱和体育活动,愉悦身心;“要闹”,需要热热闹闹,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及服务,痛快地抒发感情;“要造”,希望得到公益性文化的学习和培训,造就新的素质,提高致富的能力和本领。这就要求政府与群众上下结合联手办文化,将期盼和需求变成现实。办文化,农民要唱主角,充分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热情。政府主导,农民主办,是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的基本方向。政府应主导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资源配置、设施建设、服务内容,以及人才、技术和政策保障等各方面的工作,承担第一位的责任。要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农闲、节日、集会,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自办农民书社、文化专业户、文化大院、电影放映队、农村业余剧团等,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如果只“盼”不“办”,有要求,没行动,繁荣农村文化就会落空。
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过去主要是采取“送”文化的形式,如送戏下乡、送科技下乡、送电影下乡等为农民服务。这种送的形式不仅要保持并加大力度和覆盖面,同时要更注重“种”文化的形式。即在农村“种”下公共文化服务的种子,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送”是引导,“种”是根本;“送”是暂时,“种”是长远;“送”是雪中送炭,“种”是锦上添花。如果只有政府“送”文化,没有农民“种”文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缺乏持久生命活力的。“种”文化首先要培育农村文化人才。由农村自办文化必须有人来办,有较专业、农民欢迎的文化人才。要重视和培养各类文化人才,如农民演艺人员、画家、歌唱家、文艺创作人员、民间艺人等。同时,要积极培育新型农村文化主体,支持农民兴办各类文化团体,鼓励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扶持乡土文化能人,为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夯实基础。而且,还必须建立农民自办文化的长效机制,如建立组织机构、设立相关制度、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经费支持,提供必备的保障措施和条件,使农村文化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由“借”文化到“掘”文化的转变
农村文化活动不能只简单借用或复制城市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应当深入开掘本地的文化资源和项目,保持农村文化的本色和特质。现在我国许多农村的文化建设大体上都模仿城市文化的套路,把城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简单搬到农村来。城市流行什么,农村也追逐什么;城市热衷什么,农村也力推什么;城市忘记什么,农村也缺失什么,造成城市、农村文化建设“一窝蜂”“一斩齐”的现象。比如,简单把都市白领喜欢的电影搬到农村,把城市的娱乐文化、休闲文化、对歌星的追逐、搞笑等也搬到农村;把明星演唱、歌舞节会等也移植到农村。这固然有缩小城乡差距的一面,但总体上,由于缺少乡音、乡风、乡韵,农民对此并不真正认同和感兴趣。这些脱离农民实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多因深受城市文化的“浓妆艳抹”而很难在农村流传。要改变这种状况,一定要由“借”文化转到“掘”文化上来。事实上,各地农村都有丰厚、数不清的文化资源、项目、名品等可供开发、挖掘和利用。开发本地的文化资源,如剧目、歌舞、年画、习俗、工艺等,形成特色文化产品,可以大放异彩;开发挖掘文化项目,如乡土文化体验、民族文化寻根、文化休闲旅游等,不仅农民需要,也会广泛吸引具有乡愁情结的城里人;开掘本地的文化精神和优良传统,如晋商的诚实守信、辛劳勤奋,浙商的经世致用、义利并生,徽商的励精图强、不畏艰苦,粤商的自由开放、务实创新,以及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等,可形成本地独特的文化软实力。
㈣ 在建设和发挥公共文化设施设备方面,有哪些意见建议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措施及意见
一、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措施
(一)、强化文化管理部门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对辖区文化基础设施的运行管理,使用、开展文化活动的考评、及各文化单位的经费管理要相对集中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各类文化工程项目建设要听取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指导见意,保障基础文化设施科学合理的建设和运行,保障各基层文化单位最大化为群众服务。
(二)、加强政策配套 要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在文化项目建设上,政府要有相关政策上向文化方面倾斜。包括免费提供建设用地或减收土地租金,减免建设中的各项税费。多出台一些鼓励社会资金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渠道,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赞助、捐赠社会文化事业,或通过各种形式,兴办社会文化事业,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社会文化建设的良性机制。
(三)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机制 保障区文化馆、城区办事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乡镇综
合文化站、社区及行政村文化活动室三级文化单位的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和经常开展活动所必需的经费。建议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按辖区人口年人均5-10元的标准,投入基层公共文化经费,使各乡镇、办事处普遍建成集办公、服务、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各行政村、社区基本建成“一室多用”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室。
二、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意见
(一)、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经费投入 建立公益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年度支出预算,根据经济增长情况结合国家投入公共文化设施计划,按比例逐年增加。特别是加强人口相对集中,文化活动氛围相对浓厚的社区和乡镇的投入比重,强化示范与带头作用,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资金加强重点扶持,以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建议由区文化主管部门牵头,根据全区实际情况,建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库,项目应向基层单位、特色文化社区、文化村、镇倾斜。
(二)、优先建设导向性、示范性文化基础设施 结合城市建设布局,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群众文艺培训与交流、文化娱乐休闲及大型文化艺术演出场所,并配备基本文化活动器材;开设一些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广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活动需求,努力建设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便于群众参与的文化设施和场所,逐步改善文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和服务能力薄弱的局面。
(三)、强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 提高文化馆现代化水平。改善区文化馆文化活动设施、设备,把区文化馆建成群众文化培训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示范性基地,使之真正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龙头。 加强镇办、社区和村文化设施。落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及业务活动经费,强化活动场地建设,增加活动器材的配备,解决好现有文化站不达标的问题,按照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有关标准和要求建设乡镇文化站。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及村配套文化设施建设,
(四)、切实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和使用。 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使用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引导和监督社区及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广泛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倡导和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阵地文化活动,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及乡镇文化站的职能;加强对新建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使用情况的监督,防止基层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充分利用辖区单位内部和社区现有的文化设施,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㈤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文件背景
2015年1月14日,中国政抄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该《意见》分总体要求、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7部分26条。
㈥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流大任务:一是进一步深化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三是繁荣文化创作生产,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我国文化总体实力。五是完善文化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动力和活力。六是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壮大文化人才队伍。七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