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江边老照片

马鞍山江边老照片

发布时间:2022-04-29 08:37:21

❶ 琴壹故里在哪里

古琴台,知音的故里。
钟子期与伯牙成就一段千古佳话。
斯人已逝,琴仍在。
这琴,是碧水绿波,是郁林翠叶。
风从历史的衣袖伸出手,轻轻抚奏,绿波荡漾,吟唱岁月悠悠;翠叶拍响,倾诉季节轮回。
琴音千年未断,听者如我,狂心顿歇,飘然若仙。

马鞍山采石矶大脚印背景故事

联璧台左下侧的临江绝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简朴典雅。传说东晋将领温峤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过天门一泻而下,浪击峭壁,卷起千堆雪,气势壮观。

亭西侧石阶下还可以看到悬空横出的巨石,上有一只50余厘米长的大脚印,传说是明初大将常遇春三打采石矶时留下的。朱元鄣攻打采石,谁先登上采石矶者为先锋官。

大将常遇春,勇不可挡,他手持宝剑,拔开不断射来的飞箭,用竹篙在江上一撑,纵身跃上采石矶,杀死惊魂未定的元兵,冲入敌营,元军望风披靡,立即溃散而逃。常遇春登上采石矶留下了千载不灭的脚印,这就是采石矶古迹中著名的:大脚印!

(2)马鞍山江边老照片扩展阅读

采石矶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处的长江南岸,南接著名米乡芜湖,北连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寻,突兀江流,历史悠久,名胜众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誉。

采石矶历来为江南名胜,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陈运和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饮酒赋诗,相传最后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说:名山得诗仙李白而益著,诗仙则望名山而流连忘返! 多次来采石矶游览,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

❸ 马鞍山为什么叫做马鞍山

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回渔人将心爱的答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得名。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表达了对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史事的无限感慨。

(3)马鞍山江边老照片扩展阅读: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地处北纬31°46′42″~31°17′26″与东经118°21′38″~118°52′44″之间;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宣城市接壤;

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具有临江近海,紧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优越地理位置。

马鞍山市最北点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点在黄池镇水阳江中心航道线上,最西点为江心洲与和县之间长江主航道中心线,最东点处于石臼湖中心线。全市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4.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46公里。

❹ 安徽马鞍山有几个区

安徽马鞍山有3区3县,博望区、花山区、雨山区范围,约715平方千米。

❺ 马鞍山介绍资料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与六朝古都南京毗邻,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众所周知,万里长江自天门山起折为北上,“碧水东流至此回”,江南变为江东。马鞍山由此得名为“江东第一城”。马鞍山地区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属越国和楚国;秦统一时,属丹阳。马鞍山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璀璨的文化,历代名人荟萃。1956年马鞍山建市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当我们以国家卫生城,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为荣的同时,还要自豪地强调:地处“江东第一城”的马鞍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城!
一、历史悠久
马鞍山地处和县猿人、汤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处。古人类遗址的中心位置,属长江流域中华文明摇篮的中心地带。通过市内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可以把历史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37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000多件珍贵的出土文物,准确地展示了马鞍山地区悠久的历史。
(一)马鞍山地区早期遗址丰富多彩,文化信息丰富。
烟墩山、七亩塘、高个山、郑家等新石器时期遗址表明,马鞍山地区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发达的农业文明。烟墩山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证明了马鞍山地区早在5000多年前,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就已十分显赫。五担岗、邓家、船墩、荒庙墩等遗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时期,马鞍山地区手工业文明已达相当高度,人们开始使用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物品,根据五担岗遗址出土的文物类别和遗址布局,可以初步判断这里是早期的中心城池。
(二)马鞍山市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三国的姑孰城和东晋的牛渚诚。
公元222年,三国孙权筑城姑孰。347年,东晋镇西将军谢尚筑城牛渚(今采石一带)。虽然,这“城”与现代的“市”内涵有别,但是,其军事地位、政治地位显赫,且有较大的地域规模(牛渚城达10多平方公里),别处无可比拟。由此,我们可以把这两城视作马鞍山城市的源头。
(三)采石矶为群雄逐鹿之地。
马鞍山市与六朝古都南京近在咫尺。采石矶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南京的天然屏障,也同时成为著名的古津渡、古战场,此地曾发生过数十次战争,史册中载有许多剑影刀光、金戈铁马的采石大战故事。
(四)馆藏文物类别齐全。
马鞍山文物管理部门珍藏着丰富多彩、类别齐全的珍贵文物,其中经过鉴定的珍贵文物1028件(套),这些文物绝大部分为我市出土,文化信息准确,文化内涵丰富。其中春秋勾连纹大铙,三国青瓷鸡首罐、青瓷虎子、青瓷羊、 孟府 君墓志砖、季扎挂剑图漆盘等一、二级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古文化璀璨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马鞍山地区劳动、生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这一地区以太白墓、朱然墓为代表的墓葬,广济寺为代表的寺庙,太白楼为代表的楼台亭阁等古文化资源俯拾皆是。主要有:
(一)朱然墓轰动全国。
马鞍山地区曾先后出土大量三国、两晋时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的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其墓葬为目前已发掘的300多座三国东吴古墓中墓主身份最高的大型墓葬。其墓的结构与墓中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令世人瞩目。尤其是60多件精美的漆器及其绘画作品,填补了汉代至三国时期漆器工艺及美术的空白。其文物在日本展出期间,曾引发“三国热”。此墓的发掘,被列为80年代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二)广济寺名冠江南。
位于翠螺山南麓的广济寺,又名资福院,始建于三国时间,后毁于战火。清光绪年间,重新建造山门、大雄宝殿和观音阁,气势壮观,为江南名刹之一,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誉。
(三)黄山塔镇守市口。
此塔位于宁芜路东侧的黄山之顶,为当涂进入市区的标志物。此塔由南朝宋武帝刘裕建造。原塔前有凌敲台,后有怀古亭,为武帝避暑离宫,李白有“长啸倚天梯”诗句赞其雄姿。
(四)谢公宅争辉青山。
谢公宅位于当涂青山,为南朝宣城太守谢脁故宅。环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谢脁诗、书、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诗,有山水诗祖之称,李白对其推崇备至,曾明确表示死后要与谢脁结为“异代芳邻”,留下了文坛千古佳话。
(五)太白墓古朴典雅。
太白墓园位于当涂青山西麓,占地6公顷。李白逝后初葬龙山,后人遂其“与谢脁为邻”之愿迁葬青山。园前立挺拔的牌坊,园内有李白墓、太白祠、青莲池、十咏亭等古迹,其古朴典雅的布局与李白旷达的情怀、浪漫的诗风相得益彰。启功、赵朴初、林散之、舒同、司徒越等书画大师的题额更使墓园增色。宋碑“大唐翰林李公新碑”2000余字,是今人研究李白最重要的资料。
(六)谪仙楼辉煌壮美。
谪仙楼,太白楼别称。因李白人称“谪仙人”而得名。此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合称“长江三楼一阁”,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美誉,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钟情。李白祠、清风亭,同风阁等建筑与太白楼相互呼应,构成了别具特色的太白楼古建筑群。
(七)昭明阁遗迹犹存。
昭明,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谥号。萧统博览群书,编纂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昭明文选》。昭明阁,系昭明太子读书处,位于慈姥山,原有阁、厅、楼和碑刻,现留残碑一块,上刻有昭明读书的形象。
(八)三元洞临江欲飞。
三元洞原为采石江边悬崖绝壁中的天然石洞,清康熙年间,一僧人依崖造屋,设天、地、水三官神位于内,三元洞由此得名。整修后的三元洞,三面临江,跃跃欲飞。游人入洞后,可直达江底;返登其上,既可极目远眺,也可俯视江流。三元洞的有关传说,折射着中国文化人的道德追求、政治想往和价值取向。
(九)峨眉亭江月尽揽。
峨眉亭与三元洞紧邻,因亭飞檐如峨眉而得名。北宋沈括咏其“双峰秀山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此外,文天祥、赵孟兆页等人均登亭揽胜,留下佳作名篇。现亭内存碑五块,元碑《过采江诗》尤为珍贵,郭沫若称其为不可多得之物。
(十)翠螺山古迹荟萃。
翠螺山一面临江、三面环河,其山上的燃犀亭、醉月斋、赤乌井、怀谢亭等文物古迹随处可见,尤其是与李白有关的李白衣冠冢、捉月台更具文化韵味。更值得一说的是翠螺山的自然景观十分幽美。长江三矶之首的采石矶突兀江流,有“千古一秀”之美称,是如今长江下游唯一的岸蚀景观。历代文人孟浩然、刘禹锡、王安石、陆游、苏轼……均到此漫游。李白曾多次登矶游览,写下《横江词》、《牛渚矶》等不朽诗章。
(十一)明皇窑遥传辉煌。
当涂青山有两座窑场遗址。南窑专制琉璃,北窑专制砖瓦,是明洪武年间为烧制凤阳皇陵而特建的皇家窑场。现此窑已废,但透过窑址随处可见的琉璃瓦碎片及断砖,不难发现其昔日的辉煌。
(十二)古诗文争奇斗艳
马鞍山地区的山水为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备至。著名南齐山水诗人宣城太守谢朓迷恋当涂青山,称其为“山水都”并筑室凿井,作《治宅》《游山》诗作,当为名人为马鞍山地区留下的较早的佳作。李白一生酷爱山水,尤其钟情马鞍山地区,给马鞍山留下了60多首(篇)诗文。其中的《登天门山》、《姑孰十咏》、《横江词六首》、《夜泊牛渚怀古》等成为千古绝唱,广为传诵。李白逝世后,刘禹锡、白居易、贾岛、李绅、杜牧、韦庄、梅尧臣、杜荀鹤等一大批诗人即到马鞍山拜谒李白墓,李白祠和李白衣冠冢,留下了大量的华章佳句。其中刘禹锡的《泊牛渚》、白居易的《李白墓》、杜牧的《牛渚》等诗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仰慕之情。截止清末明初,马鞍山地区已积淀了赞咏李白及其胜迹的诗文1100余首(篇),楹联130多幅,各类碎文、序文、祭文数百篇,涉及文化名人和文臣武将600多人。
(十三)古碑刻丰富多彩。
大量的古碑刻散落在城乡各地。其中太白墓内的李白全身像碑、唐李华《古文翰林学士 李 君墓志》、刘全白《唐古文翰林学士 李 君碣记》和裴敬的《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以及范传正撰写的《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为考证李白生平创作与思想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采石峨眉亭内的宋碑、元碑、明碑,被 郭沫若 先生称之为“不可多得之物”。此外,横山“石门、慈姥山“昭明太子碑”、太白楼内的重修太白楼记碑、梅花碑、虎字碑、然犀亭碑等均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马鞍山麓的“江东第一城”虽然为当代人所刻,但其社会价值也绝不可小视。

❻ 马鞍山福山大桥能过去吗

能过去。
马鞍山福山大桥没有事,能过去。
马鞍山(简称“马”),是安徽省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宣城市接壤;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截止2022年2月21日,下辖地区包括3个区、3个县,面积约4049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末,常住人口为215.993万人。2021年5月,马鞍山上榜中国地级市百强品牌城市榜单,排名93位。两千多年前,垓下之战后,楚霸王项羽南逃至乌江,将自己的坐骑乌骓送过江后,就自刎在江边,而已渡过江的乌骓看到主人身亡,遂翻滚自戕,落地的马鞍化为一山,马鞍山即由此得名。民国裁府留县,当涂县直属安徽省。马鞍山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

❼ 南京明城墙原有多少个门

三山门.水西门

水西门原是南唐都城以及宋元时期金陵城的龙光门,当时也被称作水西门,下水门,它位于城西,坐东向西。洪武初年,朱元璋直接利用这座旧城门作为城西的城门,直到洪武十九年(1368年)推倒重新建造了这座城门,并定名为三山门,而民间仍称作水西门并沿用至今,可见水西门之名是诸多城门名当中最古老的名称。水西门建有内瓮城三座,门垣四道,城门之上建有城楼一座,闸楼四座,形状与通济门,聚宝门相似,规模气势均略逊于以上二门,但都超过其它诸门,城下南侧建有水关一座,也就是西水关,西水关的规模比及东水关要小很多,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不注意看是看不出来的

从50年代拍摄的两祯老照片上看,水西门城楼上和中华门一样雄峙巍峨,远处青山隐隐,民居悠悠,旧时的水西门前,人们闲散的走在商肆林立的街道上,一派祥和宁静之气。水西门附近原是老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域所在,人口也相对稠密,是世代南京平民百姓的精神家园,现在水西门已不复存在,周围的街道已经被扩大数倍,但是附近的小街巷依然保持着旧有的格局,从回龙街,木屐巷,七家湾,五福街,下浮桥等一批老街巷的名称中仍然让人有无限的思古情愫再生。人们还能在车水马龙人来熙攘的升州路两旁寻觅到三三两两的老民居老店肆,从中捕捉着些许古城的风情。最近评事街,仓巷两大地块依然在大拆,报刊已经披露是准备大建中式别墅,在不久的将来南京有幸又会得到一大批假古董。

汉西门.石城门

石城门是现有南京古城门仅有保存下来的四座原版城门之一,它在洪武初年建成,是在南唐大西门的基础上而改建,城门建好后因能遥望到石头城遂定名为石城门,民间一直称其为汉西门,旱西门,该门原来的格局有两座内瓮城,三道城门皆为拱券砌筑,城楼屡建屡毁,最后一次被毁是在民国年间,城外有跨秦淮河的石城桥,

城内有连接城门的石鼓路,石鼓路原是南京城西出城外最主要的东西向主干道,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修筑的汉中路遂取而代之。现政府部门已经将其主体及所属的瓮城修葺一新做为市民广场供人观赏休憩,可惜已经失去了一道城门,由城门向南到水西门,往北直到清凉门的两段城墙包括民国初年开筑的汉中门都已经拆毁,石城门身陷闹市区被周围的高楼大厦及立交桥包围其中,俨然就像是一座孤寂的城堡,不明就里的外地游人怎么都不敢将它和古城墙联系在一块。

汉中门

在汉西门的北测紧挨者车水马龙的汉中路路口原来有一民国时期开筑的汉中门,汉中路是《首都建设计划》当中最为重要的城市东西向主干道,1931年道路建好后将汉西门北测的城墙破一豁口西出城外,民国22年5月5日(1933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函战字第1911号中称:新民,武定,汉中“该三处添建新门,原系市府计划,拆毁已久,延未修筑,对于防务自极甚虑,该市府急切无款兴修,亦属实情”。补建城门是因“汉中门正对江心洲之夹江口,该处有启易登陆之顾虑”。从此公函中可以看出,国民政府有计划开筑新民门,武定门,汉中门,只是资金不足拆毁城墙已久不能建设,军事委员会从战略角度考虑急促政府将以上三门加紧修筑。1934年汉中门建成,城门形状一改明代城门拱券式样为钢筋混凝土过梁式,(另开的新民门,武定门皆为此样式,现只有新民门保留下来,)此种式样颇为简单,不知当初建设者是出于省钱省时的考虑还是从战备的需要出发,结构坚实而美感不足,更没有古朴之气,小时候从门下走过总感觉进了某大型厂矿企业的大门,1976年汉中路改造,汉中门被拆除,这是南京城墙最后一座被拆除的城门。

清江门.清凉门

清凉门曾名清江门,位于城西,汉西门之北,清凉门的主城门结构尚存,是南京明代13座古城门幸存下来的四座原版城门之一,

城门顶部的城楼已毁,清凉门原有内瓮城一座,呈半圆形,是有数据记载的南京最小的瓮城,据1999年出版的《鼓楼区文物志》当中文物工作者韩品峥,季士家等回忆“直径约40米,东高西低,倾斜度在25度左右,瓮城们紧贴城墙内壁,座北向南开”,内瓮城在文革后期被拆除。沿清凉门外测向北百余米就是著名的石头城,石头城是南京城最早的历史遗存也是南京城墙的根基和肇端,公元212年孙权在此建石头城开创了他的霸业,然而东吴的王气随着王浚的楼船而黯然,可是由此开创的金陵城池却永载史册,六朝时期石头城是南京西部的制高点,临江耸峙,有“天生城壁”之说,江水直拍山岩,年长日久,冲刷得绛红色的山崖鬼怪嶙峋,其中一块山岩好似被山体挤出了一张变形的鬼脸,石头城也因此被俗称为“鬼脸城”。今天看见的石头城是朱元璋在前人的基础上依山筑城的结果,从裸露的岩石和斑驳的城砖上似乎看见了南京城头上历史的风云变幻。在鬼脸城的前面有一水塘,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鬼脸倒映在水里霎是有趣,这一景观被历史上南京的金陵四十八景称作“鬼脸照镜”。

清凉门到鬼脸城一带旧时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更有坟茔憧憧,解放后南京外来人口急剧上升,以至城墙外测及秦淮河两岸等多是河南,安徽等省逃难来宁人员的聚居地,曾经是南京有名的贫民窟地区,现经整治,清除淤积,障碍,乱差等现象,显现清丽风华之大气象,成为南京旧城改造及秦淮河风光带整治最为成功的地方,据说联合国授予南京“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就是根据这段风光带的整治做为南京人居环境美好的实体样板所做的肯定。清凉门大桥是在2000年为解决河西地区开发而兴建的,当初桥面的设计高度没有城墙高,就在城墙的上部开了一个宽40米,深6米的大豁口,再在墙体的内外两侧各建了一座桥墩,使沉重的桥梁直接落在桥墩上,不至于对古城墙造成巨大的伤害和震动,这看起来是明智之举,可细想无异于杀鸡取卵,为了建一座现代化桥梁你不惜破坏古老的文物将仅存的一段美好的古城墙割裂从而破坏了整体的美观,不知当初的文物部门是干什么吃的,竟能同意此等低能的设计方案,何不让设计者抬高桥面6米,只不过提高了一些建桥成本而已,不至于去破损古老的文物,孰轻孰重?有点文物保护意识的人都能分辨出来,我们南京的有关部门近年来还在干类似的蠢事呢。

草场门

出鬼脸城公园北大门就是一条南北纵向的石头城路一直向北抵达模范西路,这条大路就是完全在被拆毁的城墙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其中在与北京西路相交的地段原来有一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筑的草场门,因其城内有大片的草场所以故名为草场门,草场门为单孔拱券结构,城门深约20米,宽约6米草场门早在1954年就被拆

除,是南京最早被拆除的城门,在拆除以前城门被封堵多年,周围也属荒凉地界,建国初期,物资匮乏,南京有家建筑公司为了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全体干部群众日夜奋战在工地上,由于工程进度快,出现了砖块短缺供应不上的局面,有人突发奇想,盯上了草场门附近的城砖,何不拆城取砖以解燃眉之急,一块城砖可以低上七八块小青砖啊,,一段城墙就可以盖好多楼房啊,于是报告打上去的充分理由就是“变废为宝”,“古为今用”,又例举了其它城市拆城的先例,领导们想了很久终于同意了这一“善举”,南京城墙的灭顶之灾由此开始。其实早在民国初年就有了拆城行动,民国3年(1914年)齐耀琳任江苏巡按使,为“旗民生计局筹办之备”大规模拆除清八旗驻防城以及明皇城残垣,“以工代赈”变卖大量的城砖做为建材,南京现存的许多著名建筑,诸如民国元年(1912年)由英国人柏耐登设计并主持建造的扬子江饭店(今下关区公安分局),民国2年建造的南京大学桃园北楼及礼堂,民国14年在鼓楼南坡建造马林医院病房(今鼓楼医院)等等,被拆卸的城砖除用于南京本地的建设外,还有部分运往外埠,比如参议院参政张謇(南通人)通过与江苏巡按使齐耀琳的关系,将部分拆卸城砖运往南通。

今天的草场门实际就是一个地名,北京西路的尽头有著名的南京

艺术学院和江苏教育学院等,过草场门大桥就是河西著名的现代化小区龙江新寓,此处已经被现代化重重包围,没有一丝半点古城墙的遗迹可巡了。

马鞍门 定淮门

由草场门沿石头城路继续向北在模范西路的路口就是定淮门的地界,定淮门是明初最早的十三座城门之一,建于洪武初年,因靠近城内的马鞍山,定名为马鞍门,洪武七年改为定淮门,是因为城门外濒临秦淮河,有稳定之意,故名“定淮”,可是在明清的长时间里民间百姓俗称它为“淮远门”,可能是因为此门远离闹市,荒僻而幽远。可能也正是这定淮门荒僻而幽远的原因,加上其门本身也非特色之处,历史文献的记载少之又少,就连它存世期间的照片笔者也没有发现一张,更不要说它是被最早拆除的城门,现在更不可能有它的影子了,现在沿定淮门城墙向北有一百米的距离有一城墙的断头,此处做为一个停车场和一大型小区的进出口,由东向西过秦淮河建起了一座通衢大桥是城北沟通河西的最重要的通道,一改以往荒僻幽远的处境已身处闹市之中,人们在此进进出出忙忙碌碌可能很少有人关注这段城墙的新替历程。定淮门内的马鞍山上明代建有一座古林寺,号称“中兴戒律第一祖庭”,与城内的香林寺,毗庐寺合称“金陵三大刹”,可惜在太平天国年间毁于战火,遗址就是今天的古林公园。

仪凤门.兴中门

仪凤门位于城北狮子山与绣球公园之间,坐东向西,建于洪武初年(1384年),建有城楼城门拱券8米,跨度6米,上面建有城楼,明成化年间(1465年)由于人迹罕至被堵塞,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梁化凤重开仪凤门,民国十七年(1928年)夏,国民政府下令将仪凤门改为兴中门,意味振兴中华之意,门额题匾由国民政

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题写,此门是所有城门距离长江最近的一座,据此可以远眺江上白帆点点,犹如浏览一副美妙的长卷,现在也就只能凭空怀古,想若非非了。1971年此门被彻底拆除,2005年重新改建为三门拱的新一代城门并恢复了仪凤门的老名字,由于是南京最早修复的一座城门,做工还算精细,再加上城楼雕梁化凤,整体处在山水之间,样子相比较后来的几座新城门更像是古代城门,已经被南京市民们所接受。

钟阜门

最初修建城门的时候叫东门,洪武十年将东门改名为钟阜门,因为它遥对钟山(钟山亦称钟阜)而得此名,此门地处卢龙山东南麓,坐西向东,几乎和仪凤门相对,也是两座距离最近的城门,不过此门也和仪凤门的命运相同被堵塞了很长时间,历史文献里也鲜有照片留存,再说它是南京被拆除最早的城门之一,所以在南京市民的印象里也就没什么记忆了,现在的钟阜门周边全然没有一点城墙的影子连一块城砖也找不到,跨护城河的一座大桥只是连接城北主干道建宁路的一段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如果问十个南京人钟阜门在哪里?十有八九不知道,如果问附近的盐仓桥在哪里?那都知道,因为盐仓桥比钟阜门名气大多了。

金川门

金川门位于钟阜门南,坐南向北,横跨金川河,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故名。金川门旁当初建有水关一座用于疏通城内外的金川河,是南京少有的几座带水关的城门之一,结构比较繁复,号称“北水关”,由此可以使南京城内的船只来往于长江之间,1907年修筑的“宁省铁路”小火车由此出城至江边的终点站,这样一座水陆两用城门连同小火车在1957年被毁于一旦。

燕王朱棣于建文四年(1402年)率“靖难之师”渡口南下经龙潭进攻南京,由朱元璋的第十八个儿子谷庶人和李紧隆等接应打开金川门迎接燕王军队进入城内,使燕王很快的顺利登基做了皇帝,南京城历史上本来应该发生的第一场攻城之战却没能打的起来。

新民门

在钟阜门和金川门之间,民国年间出于城北交通和战备的需又增筑城门一座“新民门”,该门具有浓郁的民国特色,设计为钢筋混凝土过梁式,和汉中门,武定门是为同期建设起来的三座样式一致的城门,这是唯一保留至今的一座该样式的城门,两边已经没有城墙的影子了,只有被众多的住宅楼商铺所包围,虽然看起来和传统的拱券式城门不相称,时至今日也算是文物了,就是经常在此出入的人们很难和老城门联想起来。

❽ 在马鞍山哪野炊比较好

江边怎么去我已经在你的另一个问题里回答过了,江边总体还是不错的。
去濮塘烧烤的话也是有窍门的,你可以去大润发看看,里面应该有卖烧烤架的,自己买一个到时候带过去,否则租的话或许比较贵,另外就是要准备自己喜欢的食物饮料带过去。濮塘那里好地方很多,不用担心的,记得把手机、照相机、钱都放好,以免丢失了,祝你野炊愉快。
补充一下:记得不要玩到太晚,小心没车回来,会很危险的。

❾ 马鞍山名字的由来

马鞍山名字的来历据说当年西楚霸王兵败乌江, 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在乌江自刎版. 临死前,将心爱的战权马托付一渔夫, 让他帮战马带到江南,好生照料. 渔夫在摆渡战马时, 船到江心,战马见主人已经死就一跃跳江了. 渔夫非常感动,决定厚葬这匹马, 可惜没打捞上来, 只捞上来一幅马鞍, 最后就把马鞍葬在江边的山上, 此山后来就叫马鞍山

❿ 马鞍山慈母山在哪

是慈姥山吧?

在金家庄区,长江边上,俗称"猫子山"!

马鞍山的西北方向,有一座濒临长江名为慈姥山的小山丘,山势不高海拔仅59.4米。但它那垂崖峻绝,层峦叠嶂的气势,会让游人感受到此山蕴含着一股神奇的灵秀之气。在金黄的菜花展放的初春,在稻香飘散丰收景象的原野之秋,这座被黄花绿浪裹围着的山丘更显得格外俊美。从马鞍山方向远远北望,此山山形颇似一只头枕江流,身卧江畔绿野中的大猫,故此山俗称猫子山。

山上昔有昭明太子读书阁,始建于南梁,南朝梁武帝肖衍的长子肖统,世称昭明太子曾在这里读书。原读书阁是一座三层古雅楼阁,梁末毁于兵火,后人在东北坡复建过昭明阁。据当地居民介绍:位于此山东北坡上的昭明阁在解放初期,上世纪50年代尚保存完好,整座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每当春暖花开之际来昭明阁游览、进香的远近游客络绎不绝。临近昭明阁的江边处早年还有一座港口码头,俗称和尚港。相传其名的由来与楚高僧真定有关,高僧真定泛舟江上,见此山绝壁临江矶头浪涌,便“以杖锡开河于矶后”故得名和尚港。据昭明村年长者说:和尚港当年集市相当热闹,商贩云集,店铺栉比,交易农副土产的摊位挤满了港前的市场,鼎盛时期市场内卖肉的肉案子多达七十二个,仅此一项足可说明昔日这里的繁荣景象。

史书记载昭明太子肖统在此苦读多年,在慈姥山上的读书阁中,他“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述,率以为常”。从这段文字的记述来看,肖统主编的“文选”大有可能是肖统召集刘勰等文人学士在慈姥山的读书阁编选的。这里远离喧闹的京城,江流三面环绕,即使在酷暑盛夏,山上轻风习习,凉爽宜人,是撰文著述的佳境。史书中还记载,肖统的母亲多次让他回京城南京他都不回去,这或许与他在读书阁组织繁忙的编选工作有一定关系。肖统凭借帝室的方便条件,为编辑“文选”集中很多人力物力,并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他“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可见肖统领导下的编书班子学术风气之盛,收集的资料之广,从而保证了这部文学选集的质量。

肖统虽是太子,但三十一岁病逝,未能继位。他当太子时“为政宽和,京师谷贵,他命菲衣减膳,改常馔为小食;每霖雨积雪,遣心腹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有流离道路者密加赈赐 ”。可见肖统不仅博学多才而且还是一位勤俭仁爱之人。后人为纪念他,至今在慈姥山下还保有昭明村、昭明桥等地名。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江边老照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