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铭泽

马鞍山铭泽

发布时间:2022-04-21 21:08:37

⑴ 安徽的历史名人及名胜古迹

名人:
管子、老子、庄子、曹操、周瑜、华佗、包拯、朱元璋、吴敬梓、梅尧臣、戴震、朱熹、方苞、程大位、程长庚、邓石如、黄宾虹、陈独秀、陈延年、胡适、陶行知、冯玉祥、张治中、王稼祥、邓稼先、严凤英、大乔、小乔(江南两大美女【好像是的】)李鸿章、詹天佑、管仲、甘罗、陈胜、范增、英布、张良、左慈、鲁肃、吕蒙、曹丕、曹植、高太后、方腊、大禹、姜子牙、毕生、戚继光……
名胜古迹:
合肥 包公园、包公祠、徽园、明教寺、逍遥津、渡江战役前委遗址、紫蓬山、三河古镇
芜湖 镜湖、渡江纪念塔、黄盖墓、神仙洞
蚌埠 禹王庙、汤和墓、涂山白乳泉、龙子湖
淮南 八公山、上窑山、舜耕山、古寿州窑遗址、茅仙洞、
马鞍山 采石矶、太白楼、太白墓、雨山湖公园、朱然幕
淮北 相山风景区、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黄里风景区,化家湖,龙脊山风景区,乾隆湖风景区
铜陵 天井湖、西山、相思树、滴水崖、大明寺 灵窦泉、太阳岛
安庆 天柱山、迎江寺、浮山、妙道山、花亭湖、石莲洞、大龙山
黄山 黄山、太平湖、齐云山、西递、宏村、唐模、牯牛降、清凉峰、徽州古城、屯溪老街
阜阳 八里河、管鲍祠、颍州西湖、文峰塔、文庙、迪沟生态乐园、竹音寺、刘琦祠
宿州 皇藏峪、虞姬墓、垓下古战场遗址、大泽乡涉故台、天门寺、燕喜台
滁州 琅琊山、皇甫山、醉翁亭、神山、韭山、明皇陵、明中都城遗址、吴敬梓纪念馆、碧云湖
六安 寿县古城墙、万佛山、天堂寨、南岳庙、西古城遗址、千佛庵、大别山
宣城 敬亭山、太极洞、恩龙世界木屋村、江村古民居、皖南事变遗址、龙泉洞、龙川胡氏宗祠
巢湖 巢湖、鸡笼山、太湖山、陋室、天井山、周瑜墓、米公祠、仙人洞、姥山、霸王祠、
池州 齐山秋浦仙境、九华山、升金湖、东流古街、石台溶洞群、大王洞
亳州 花戏楼、华佗庵、曹操家族墓群、曹操公园、古井酒文化博物馆、曹操地下运兵道、汤陵公园、中国中药材交易中心、白鹭洲风景区、天静宫、石佛寺、庄周故里

⑵ 葛姓家谱字辈排行

葛氏字辈排序 新版
寿县葛厚军整理
安徽合肥葛氏字辈:“先 业 胜 瑞 道 ”
安徽淮北葛氏字辈:“正大光明 修家献廷 根深叶茂 繁华富荣”。
安徽淮北葛氏字辈:“成明献瑞……”
安徽砀山葛氏字辈:“荣华茂盛富贵吉祥光明正直纯善忠良
安徽定远葛氏字辈:“万仁贤良明圆世广”
安徽长丰葛氏字辈:“红宗子德礼意”。
安徽蚌埠和怀远: 本维大永 洪治多言文怀宗庆;明玉传元.
安徽潜山葛氏字辈:“一宗高显起万世大贤良立德成先志”。
安徽当涂葛氏字辈:“兆士代存良天家金于瑞祥福乐荣昌”。
安徽合肥葛氏字辈:“立学明伦进宗圣本……”
安徽肥西葛氏字辈:“树德茂宜基传家卫学业”。
安徽阜阳葛氏字辈:“一是三清天起西志布文国家友浩修庭光永祥云”。
安徽阜阳葛氏字辈:“国家有好修青光永祥云”。
安徽马鞍山葛氏字辈:“福禄得安……”
安徽凤台葛氏字辈:“正学传文广本立道生长”。
安徽寿县 葛氏字辈:“家传忠广厚本有德新书”。
安徽霍邱葛氏字辈:“国天荣远,光大治强,宇锋维益,昌盛世家,付文石东”
安徽安庆葛氏字辈:“永怀宗德其泽自昌”。
安徽含山葛氏字辈:</b>“瑛遇守应尧廷绍(万)之长元人文明盛世英俊庆家邦诗礼传基业忠良定福昌”。
安徽含山葛集葛氏字辈:</b>“荣华茂盛富贵吉祥光明正直纯善忠良”。
安徽含山、江苏溧阳葛氏字辈:“常人文明盛世英俊庆家邦诗礼传基业忠良定福昌”。
安徽蒙城葛氏字辈:“广佩(魄)志(世)续建立维新绍(少)先启厚(义)安公明伦宗传昌盛济 美长春”。
山东菏泽葛氏字辈:“景 广 现 林 福 庆 同 祥 媜 “。
山东济宁葛氏字辈:“文开心明行善祥照举 “。
山东济宁葛氏一支字辈:“福增玉永茂盛”。
山东邹城葛氏字辈:“庆长春瑞景清泉“(之后已遗失)。
山东莘县葛氏字辈:“思庆兆序广宪“。
山东阳谷葛氏字辈:“景东学文传、邦广瑞兆庆”。
山东潍坊葛氏字辈:“寿春廷怀宝”。
山东青州葛氏字辈:“本万(茂)树孚汝怀宝乃”。
山东鄄城葛氏字辈:“祁庆传孝{梦}延(阎)慎广玉兆凤欣”。
山东郓城葛氏一支字辈:“广文仲明兆(东)学(增)士现”。
山东郓城葛氏一支字辈:“济会曾敬宪”。
山东文登葛氏字辈:“天福寿长(全)”。
山东东阿葛氏字辈:“长引世禄景复兴连廷修衍庆崇德象贤”。
山东兖州葛氏字辈:“云殿忠新”。
山东高唐葛氏字辈:“洪现文庆风明君克泽基”。
山东宁阳葛氏字辈:“广义建立功得臣
山东郓城葛氏字辈:“济会曾敬宪”。
山东陵县葛氏字辈:“传本懋树孚汝怀葆乃大尚从”。
山东高密、吉林松原葛氏字辈:“春培巨(建)连(文)”。
山东长岛葛氏字辈:“大全育培远长茂骏其祥”。
山东莒南葛氏字辈:“亭永丕秀昌文明继”。
山东临沂葛氏字辈:“廷永佩秀昌文明记世常余华学中力富贵山有光”。
山东平邑葛氏字辈 :”汝相振现成·······“
山东沂南葛氏字辈:“有贵英洪中谷一根草覃延年长生繁昌满长贵福禄寿康宁”。
山东兰陵葛氏字辈:“玉(学洪)凤庆兰”。
山东泗水葛氏字辈:“文玉广呈祥德洪福团常恩隆天熙瑞林凤永传芳”。
山东曲阜葛家庄葛氏字辈: “井西增瑞亚”。
山东莒县葛氏字辈:“年长万存振纪”。
山东齐河葛氏字辈:””延辉连兴华
. 山东泰安葛氏字辈:”少传成宗宝云月乐花祥”.
山东泰山葛氏字辈:“振培茂业……”.
山东郯城葛氏字辈:“若光廷元朝永怀锦世界图绘”.
山东郯城葛氏一支字辈:“礼兴兆振恒”。
山东苍山葛氏字辈:“芳洪成传记”。
山东苍山横山葛氏字辈:“泰平换全阳松承维云玉学凤庆兰祥”
山东枣庄葛氏字辈:“洪明振光荣”
山东枣庄山亭葛氏字辈:“广德延祥招”。
山东蓬莱葛氏字辈:“仁启廷运……”
山东莱芜葛氏字辈:“奉延长庆荣运刻昌道学家法仁仙世方”。
山东胶州葛氏字辈:“福时连培帮”。
山东曹县葛氏字辈:“运化西宏广竟春青再翔”
江苏宿迁葛氏字辈:“照怀绍高恒志盼望善勇诚”。
江苏狼山葛氏字辈:“启秀祖德汉民阳”。
江苏南通如东葛氏字辈:“存仁坤乃……”
江苏南通海安葛氏字辈:“纯仁坤乃昌”。
江苏南通启东、盐城射阳葛氏字辈:“元瑞廷志建”。
江苏睢宁大王集葛氏字辈:“兆以德树崇本齐昌怀荣良厚”。
江苏睢宁葛氏字辈:“戴从高三华之存廷玉兆以德树崇本其昌怀荣良厚兴传明(元光)继先维宗平安庆祥”。
江苏洪泽湖葛氏字辈:“方邦友秀兆宜德树崇本其昌怀龙连侯。
江苏平明葛氏字辈:“伟万秀兆景绍高恒志盼望善勇诚”。
江苏盱眙葛氏字辈:“礼义维芮植登乃寿志高”
江苏淮阴葛氏字辈:“和于(雨)以(已)采芹(卿)光耀前人聿新斯德”。
江苏大丰大隆葛氏字辈:“履树永恒俊”。
江苏大丰葛氏字辈:“条德玉忠余红志元启辉”。
江苏兴化白驹葛氏字辈:“成林正世吉(爱)”。
江苏海安、如皋葛氏字辈:“锦崇为学先克显存仁昆乃昌谦良树厚德恒久庆熙祥”。
江苏泗阳葛氏字辈:“贵德士恒……”
江苏南通葛氏字辈:“祖德汉明扬”。
江苏淮宁葛氏字辈:“兆章怀其乃”。
江苏盐城葛氏字辈:“德佑龙光裕步文章学士长春富贵”。
江苏连云港海州区板浦镇东西葛庄一支字辈:”长景秀家邦仕荣登显其祥继业利富......“。
江苏连云港葛氏字辈:“维昌长洪绍”。
江苏南通葛氏字辈:“辉声昭兹来许永言孝思”。
江苏睢宁葛氏字辈:“兆(云)以(寓)德树崇本齐昌怀荣良厚”。
江苏新沂葛氏字辈:“守文天(臣)芳(岭)德秉(显)士(以)宗(成锡嘉修维音建盛)万(统昌汝如永庆其山若学常龄立保毓廷)兆(延振殿景春思继道秀增先兴惟)传(树玉裕有佑赐)恒(俊凤聿)修彝德克裕其后孝慈忠信荣光耀祖绵远家声恒长则久诗书易礼教学勤读”。
江苏太湖葛氏字辈:“绳其维孝友肇”。
河南武陟赵庄葛氏排行:“果一全逄元维修彦”
河南周口葛氏一支字辈:“天永世德相传家泽广照”。
河南周口葛氏一支字辈:“月风永世振友怀怀民百计星”。
河南商丘葛氏字辈:“志善久安泰贻惠昭慈爱君赫孝贤家恩恭敬贵来聚业诚实迈才博旭厚楷慎思祖宗训高尚赐恒远圣载伟铭戴忠士涌多创华衍绩超群培育子繁赛”。
河南信阳葛氏一支字辈:“春超本祖德”。
河南张店葛氏字辈:“云文绍新志”。
河南邓州葛氏字辈:“永照吉相……”
河南西峡葛氏字辈:“云(润)长生荣居”。
河南淅川葛氏字辈:“天文春(中)玉全德吉祥”。
河南上蔡葛氏字辈:“锡□大(广)年登国世树汝从长丕显启瑞光延绵宗泽继士绪统元昌”。
河南范县葛氏字辈:“俊培永玉……
河南宁陵葛氏字辈:“登芳先占清志善久安泰”。
河南信阳葛氏字辈:“世应均保全荣光炳耀先明清方建树家国庆昌年”。
河南清丰葛氏字辈:“先泽传万世鸿(洪)恩如海深”。
河南博爱葛氏字辈:“广凤相卿堂荣公锡祚昌”。
河南新野葛氏字辈:“文家占永中”。
河南罗山葛氏字辈:“世荫均保全荣光炳耀先明新方建树家国庆昌延”。
河南唐河葛氏字辈:“清太祖应景明”。
河南淅川葛氏字辈:廷天文中(春)玉全德吉象贵……
河北廊坊葛氏字辈:“天永万文兰怀”。
河北唐山葛氏字辈:“云会玉儒振昌永”。
河北唐山路南侯边庄葛氏字辈:应、进、聪、文、天、万、维、有、廷、凤、庆、昌、绍。
河北沧州葛氏字辈:“玉振文世……”
河北安次葛氏字辈:“宪春凤……”
河北清河葛氏字辈:“玉印光宗耀祖”。
河北泊头葛氏字辈:“景立世广玉”。
河北葛氏一支字辈:“文秀瑞春艳”。
贵州金沙葛氏字辈:“世守少景彦舜运仕如寿贵自文志同廷衍宗愈茂尚以……”
贵州毕节葛氏字辈:“覃公仁汉臣廷春嘉美梦纹竹如周金磷日宏世阳附亮天发永传枝继启伦横绵忠组财光衍盛贤人”。
贵州毕节葛氏一支字辈:“臣良昌绣时国怀汝正光家道富兴扬”
贵州仁怀葛氏字辈:“仕正登尔洪应建永开科显达光明远家声绍泰和”。
江西于都葛氏字辈:“文以子景昌挺成良添世绍元明德礼永接燕贻志孝友振家声诗书开甲第”。
江西南昌葛氏字辈:“广豹玉良洁静精善公”。
吉林和龙葛氏字辈:“云盛永文世福增庆贵明”。
四川成都葛氏字辈:“昌仕晋绥履仁师石鼎恒”。
四川平昌葛氏字辈:“山玉春必泰永臣开国贤兰贵京大华紫伦登尚元”
四川西昌葛氏字辈:“应士奉枝春升长世茂远明建国家新洪盛志达元安寿祥庆登阳福昌宗贤青康德善贞忠厚万代传永向旭东存宁继祖荣先”。
陕西西乡葛氏字辈:“山玉春必泰永臣开国贤兰贵京大华紫伦登尚元”。
陕西安康葛氏字辈:“万世大贤良立德成先志”。
辽宁东港葛氏字辈:“兴万传家……”
辽宁丹东葛氏字辈:“万传家书……”
辽宁大连、旅顺葛氏字辈:“景文兆源寿云日民”。
吉林和龙葛氏字辈:“云盛永文世福增庆贵明”。
湖南邵阳葛氏字辈:“芝增汉林昌秀玉财源榜”。
湖南邵阳葛氏字辈:“树开基在宝,光永良世一,大亮伯定国,安万载昌隆,南邦鸿肇业,德远泽自长,继述逢景运,诗礼名共扬。 ”。
湖南岳阳葛氏字辈:“贤堂方正大起先摩”。
湖南临澧葛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启祖志定”。
湖南临澧葛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启祖德贤仁用”
湖北宜宾葛氏字辈:“云天龙绍山原文耀正刚修能永世忠孝”。
湖北监利、洪湖、湖南兰庭葛氏字辈:“正大光明齐承先绪”。
湖北葛氏一支字辈:“先列文章永存世昌”
湖北葛氏一支字辈:“文行忠信贤良方正大启先谟光昭典训理学名家书香伟盛祖德垂芳蔚兴英俊继绪发扬勋高望重”。
湖北枣阳葛氏字辈:“万金玉文治光华”
山西大同葛氏字辈:“伯仲福子龙孝贤晨懋宾鸿明春继传欣祖乐善少光宗文辉开丰爵道延顺”。
甘肃武威、天津葛氏字辈:“兴天生明元基”。
甘肃永登葛氏字辈:“景同延春正祖德永世明”。
浙江义乌葛氏字辈:“千万继承英明光道谊诚敬宗文德尚贤衍蕃邵达(永)显(绍)曾(崇)元(隆)康(世)宁(德)富(彰)贵(敦)咸(贤)孚(务)寿(本)和(允)顺(纯)贞(良)祥(秉)世(怀)善(公)昌(正)修宜慎树立钦培学景芳”。
上海葛氏一支字辈:“君仲天应元林成学士尚益邦”。
北京葛氏一支字辈:“铁德国玉……”
葛氏永和堂一支字辈:“维绍纪周居仁贤良明元士广修齐何太”。
葛氏一支字辈:“开国发传永万年古代兴”。
葛氏一支字辈:“国家有好修青光永祥云”。
葛氏一支字辈:“明仲文广兆学(增)士现”。
葛氏一支字辈:“传家有道训子以经克绍廼祖永茂尔宗”。
葛氏一支字辈:“雨以彩勤家道永昌立新斯德忠良宽厚必振其宗”
葛氏一支字辈:“。。青树永敬远…… ”。
葛氏一支字辈:“万.海.泽.鸿.明 ”。

葛氏一支字辈:“忠君仁爱国 ”。

葛氏一支字辈:“有德天胜福 传家百代兴 ”。

⑶ 端砚的由来

砚是研磨颜料(主要为墨)的文具。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具与调色器具演变而来。

关于远古时期的砚,《文房四谱》记载说:“昔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这里帝鸿氏指的是黄帝,由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尚无“篆文”,由此看来,此条记载没有什么可靠性,此器可能为后世[赝字中厂字换广]鼎。现在发现最早的砚石有两方,一是发现于陕西省宝鸡市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北首岭遗址,石砚长17.8厘米,宽14厘米,椭圆形,有大小两个凹槽,距今约5000余年。另一是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姜寨遗址,石砚长8厘米,宽6.4厘米,平面略呈方形,一角略残,砚面及砚底平整光滑,面有直径7.1厘米、深2厘米的圆形臼窝。砚盖亦为石质,呈扁平梯形。两砚出土时臼中都残存有红色颜料,说明它们都是兼有调色功能的研磨器。

殷商时代,毛笔已较精良,因此与之相配的其他文具,包括砚在内,也较进步了。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妇好墓(妇好为商代第二十三王武丁的配偶),即曾出土一件调色盘。周代的砚,在河南省洛阳市曾出土有两方,一为长方形,以粗砂石磨光而成;另一为牛形,玉质。两方砚面均残留有朱红色,说明以上这些“石砚”,当时仍兼为调色器。

春秋战国时期,仅有一些关于砚的记载,《文房四谱》上说“鲁国孔子庙中有石砚一枚,制甚古朴,盖夫子平生时物也。”《述异记》上记载春秋时越大夫范蠡有石砚。

秦汉时期,1975年发现的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还出土有石砚。砚由不太规则的菱状鹅卵石加工而成,长6.7—7厘米,宽5.3—6厘米,高2厘米。附有研石,高2.2厘米,亦为鹅卵石经简单加工而成。早期的石砚,大都为此种形制,以自然石料简单加工而成,都是用研石将天然矿物墨或人工墨,碾碎研磨的。

汉代的砚出土的不少。如1981年在山东省临沂县(今临沂市)金雀山西汉墓出土的长方形漆盒石砚,砚长21.5厘米,宽7.4厘米,高0.9厘米。木胎砚盒,里外髹漆彩绘,内镶石板,石板上方有研石,同时出土的还有毛笔、木牍等。在汉代古墓中,多有长方形石板出土,并配有精致的木盒或漆盒。这种石板或称黛板,黛板可研磨黛粉用以美容,《楚辞》即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之语。石板也可研墨,用于绘画书写,因此也称为石砚。江苏省邗〔han含〕江县西汉墓出土有彩绘嵌银箔漆砚,此砚为木胎,平面呈凤字形,砚池中间有三角形泄水孔,羊首木塞。砚身髹黑漆,侧面饰贴银箔人物、禽兽,砚背朱色漆地,饰黑色云气及腾龙飞凤。我国漆器的发明与使用都较早,此件漆砚工艺精湛,绘饰精美,说明漆器在汉代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也说明了我国砚种的丰富与别致。漆砚在以后历代也有制作与使用。

1955年在河北省沧县(今沧州市)出土东汉石砚,砚分为砚盖、砚身及底部三足。砚盖雕成双龙盘绕,两龙口部衔接,颈下透雕,中腰盘转,四足匍匐。此砚也附有研石,砚盖内正中有一凹槽,砚盖与砚身相合时,适可容下研石。整个石砚,设计巧妙,造型生动,工艺精美。东汉石砚的形制与制作,比之多为简单饼状或素面板状的西汉以前的石砚,又前进了一步。1978年在河南省南乐县出土一方三足圆石砚,砚盖雕刻异常精美,浮雕六条相互攀缠的飞龙,阴刻龙鳞,四周刻饰翻卷水浪。飞龙六首攒聚,共戏宝珠,巧妙组成盖钮。如此巧布,尚属少见,实为汉砚杰作。更引人注目的是此砚有铭文44字,盖钮为“君”字,砚底中为“五铢”二字,砚口沿一周隶字:“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迁刺史,三公九卿,二千石,君寿如石,寿考为期,永典启之,研直二千。”砚石铭文对了解社会历史与砚主情况等都有重要的价值,是“文房四宝”重要的文化内容之一。

除石砚外,汉代还有陶砚,铜砚等。陶砚如汉12峰陶砚,长18.5厘米,宽21.5厘米,通高17. 9厘米,此陶砚为箕形砚面,前低后高,向前倾斜,砚周诸峰蝤崪〔qiúzú酋族〕,三面环抱,中峰下有一龙首,设有一孔可注水,左右两峰下各为一负山人像,余九峰环绕成半圆砚堂,砚身下为三足。陶砚设计新奇别致,整体和谐。汉砚中还有1969年在江苏省徐州市出土的铜盒石砚,通称鎏金兽形铜砚,长25厘米,宽14.8厘米,高10.5厘米。砚形为一伏地奇兽,双角双翼四爪,张口露齿,鎏金铜质兽体,通身镶嵌近百粒红珊瑚、青金石与绿松石小珠。铜砚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背部为砚盖,下腹部内为砚石,石面光洁润泽。砚盒通体鎏金,光泽灿然,点缀华美,装饰考究,可谓富丽之极。它不仅为汉砚之珍,在砚史上亦属上乘佳作。

《齐民要术》引述东汉政论家崔寔〔shi 实〕的《四民月令》说,“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砚冰冻,命幼童读《孝经》、《论语》篇章,入小学。”说明当时在小学幼童学习中,已普遍使用了砚,这也说明了汉代砚量增多。

从出土情况看,砚种较多,有石砚、陶砚、漆砚、铜砚等。砚式也富于变化,除长方形、圆形以外,尚有瓢形、峰形、箕形、异兽形等,许多砚还附有精美的砚盒。砚的制作日益精良,已由单纯的文具开始演变为工艺美术品。这些都说明汉砚在质量上,较之前代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汉砚在质与量上的提高与发展,也反映在对砚的理论认识上。《说文解字》上说:“砚,石滑也。”“砚,[石靡]〔mo莫〕也。”([石靡]为磨之本字)。《释名》说:“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从这些对“砚”的解释说明,可看出从功能等方面,对砚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砚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砚的品种更多,又出现了瓷砚以及银砚、玉砚、木砚等等。在砚形上,开始趋于定型化。圆形、长方形等成为基本形式。同时在砚体装饰上,也更加艺术化。

据《文房四谱》记载:“魏武《上杂物疏》云:‘御物有纯银参带台砚一枚,纯银参带圆砚大小各四枚。’”这是说魏武帝曹操时,已有银砚。晋代葛洪在《西京杂记》上说:“以玉为砚,亦取其不冰。”这说明那时也有了玉砚。晋代傅玄在《砚赋》中有“木贵其能软”的话,《文房四谱》上便说:“因知古亦有木砚。”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我国原始瓷器约在商代出现。现在一般认为,一直到东汉才完成了由原始瓷器向成熟瓷器的过渡。有趣的是,近年来就有晋代瓷砚出土。1958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出土有青釉三足瓷砚,圆形砚盘,周边起沿,底有三熊形足,直径11.3厘米,高3.6厘米。此砚胎骨灰白,砚身及底施青釉,有细小开片纹,是著名的“越州窑”青瓷制品。由于青瓷产地在江南,主要产地在浙江(如越州窑),因此在江南一带有较多的瓷砚出土。由于瓷质较坚硬,研磨时弹性小,使用时不甚理想。但在尚未发现专用石质砚材的地方,瓷砚可大量制作,能满足教育、文化、艺术发展的一定需求。因此,瓷砚的出现与发展,在砚史上仍有重要意义。晋代以后,直至清代均有瓷砚的制作。

除瓷砚外,也有晋代陶砚出土。1958年在南京的四座东晋墓中,出土四方陶砚,其中一为三足圆形灰色陶砚,墓主为颜谦妻刘氏,另外也在其他女性墓中有砚具发现,这说明当时喜爱翰墨的妇女为数不少。使我们联想起“书圣”王羲之的老师、晋代女书法家卫夫人。传说为卫夫人所著的《笔阵图》就谈到“文房四宝”:“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shuo 朔〕也;墨者,兵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将“文房四宝”比喻为兵械战阵,看来,这位巾帼真要“笔伐”了。

晋砚,除出土的与文献中记述的以外,也有反映在古代绘画中的。宋代米芾的《砚史》上就记载有:“晋砚见于晋顾恺之画者,……有十蹄圆铜砚中如[钅敖]〔ao傲〕者。”这说明米芾在顾恺之的画中,见到过有十足的、形如烙饼器具的铜砚。

南北朝时期的石砚近些年也有发现。如1975年在浙江省绍兴市一座南朝砖墓中,出土有兽蹄五足瓷砚,圆形,下有五蹄足,直径20.3厘米,高5.6厘米。南北朝时的北魏也有石砚出土,1970年在山西省大同市一座北魏墓中,出土石雕方砚,长21.2厘米,宽21厘米,高8.5厘米。砚面中间有方形砚池,其余部分均浮雕乐舞、骑兽、蟠龙、禽鸟,砚体四侧满雕纹饰,浮雕力士、禽兽等。北魏在迁都洛阳之前,都城为平城(今大同)。该地为北魏与西域诸国交往贸易的枢纽,在人文地物上,都受西亚的的影响。此件方砚的雕刻风格就集中反映这一特点。砚侧的莲瓣纹饰及肥硕力士,都具有西亚的风格;砚体上雕刻的鸟、兽、鱼、龙均为汉画像中常用图案,具有我国汉代艺术特色。这种完美巧妙的结合,既反映了当时发北魏平城地区的特定历史地理环境,也反映了当时的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

隋唐时期,特别是在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绘画、书法艺术的提高,都促进了文房用具的发展。在砚型上更趋于圆形、箕形(长方形),砚堂与砚池连为一体。在砚材上,石砚与陶砚居于主导地位。特别在石砚的选材与制作上,出现了号称“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鲁砚与澄泥砚,揭开了我国制砚史上的新篇章。

隋唐时期的砚,出土与流传下来的都不少,特别是唐砚较多。1952年安徽省无为县出土一件隋砚,为赭〔zhe 者〕釉多足瓷砚。圆形,直径19厘米,高6.8厘米。下为21蹄足,砚身与水池施赭釉,底及圈足内均裸露深灰色胎质,砚面微凸,周环以水池,此即为通常所说的“辟雍砚”。“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礼记》说:“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蔡邕在《明堂月令论》中说:辟雍之名,是“取其四面周水,圜如壁”。为何设计成此种形状?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解释说:“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尺,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三国时代就已有辟雍砚,曹魏时繁钦的《砚赞》说:“圆如盘而中隆起,水环之者,谓之辟雍砚。”辟雍砚是利用文具巧妙进行教化宣传的杰作。

唐代的许多陶砚、瓷砚大都为辟雍砚。如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唐代22柱足圆陶砚,直径34厘米,高15厘米。圆形陶质,上层砚侧为乳丁纹及花蕾纹,再下排列着相间的凸雕兽面与乳丁纹。最下有22柱,柱首皆为兽头,柱底为兽足。

北京故宫博物院另藏有一唐多足白瓷砚,圆形,直径16厘米,高5.9厘米,下有26个蹄足。我国历史上,瓷器开始出现时是青瓷与黑瓷,大约在北朝末期出现白瓷。白瓷的烧制成功是我国瓷器史上一项重要的成就。在唐代,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这两大瓷窑系统,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称之。唐代的白瓷是很著名的,以白瓷制作社会上大量使用的砚,也是对此的很好说明。

1979年在江西省丰城县(今丰城市)还出土有一唐双盂多足瓷砚,圆形,直径16厘米,高5.5厘米。砚心微下凹,多蹄足,一侧有两个橄榄形笔插,通体施黄褐釉,色泽晶莹光亮,造型美观。这是一件带有笔插的辟雍砚。另外也发现有既带笔插又有水盂的辟雍砚。说明辟雍砚的形式在发展变化,功能也日趋完善。

在流传下来的唐砚中,有一方三堂梅花石砚甚为别致。此砚为双面砚,长方形,长27.5厘米,宽20.7厘米,高5.5厘米。一面为十字界开成双堂双池,砚池为两朵梅花;另一面为单堂,砚池为一朵梅花。石色深紫,砚体敦厚稳重。砚石双面利用,设计构思巧妙。

宋砚仍承隋唐砚风,以注重实用为主,较少装饰加工,长方形抄手砚为砚型主流。抄手砚是砚面略具坡度,自然形成砚堂与砚池,砚底掏空成两墙足的一种砚型。所谓抄手,是执握砚时,便于手抄砚底。因砚底掏空,砚重减轻,也便于持携。这种砚型,属凤字形系统,与唐代箕形砚一脉相承。也可说,抄手砚更早是从汉代长方形石板砚发展演变而来。抄手砚在宋代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其砚型可使砚面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既制作简易,又经济实用,是砚史上的常规砚型。

宋代也盛行瓦砚。从一些记述中看来,唐末与五代就已有瓦砚了。如《文房四谱》上说:唐末吴融有《古瓦砚赋》“勿谓乎柔而无刚,土埏〔shan 山〕而为瓦。勿谓乎废而不用,瓦斫而为砚。”斫瓦为砚,就是制作瓦砚。《文房四谱》上又有五代时“僧贯休咏砚诗:‘……应念研磨久,无为瓦砾看。倘然人不弃,还可比琅玕〔lang gan郎干〕’”,也似在说瓦砚,并把瓦砚比为美石。

宋代瓦砚,《文房四谱》上说:“魏铜雀台遗址,人多发其古瓦,琢之为砚,甚工,而贮水数日不渗。世传云:昔人制此台,其瓦俾陶人澄泥以絺绤〔chixi痴细〕滤过,碎胡桃油方埏埴〔直〕之,故与众瓦有异焉。”这是说宋初有人以著名的曹魏时铜雀台的古瓦制作瓦砚,性能很好,可“贮水数日不渗”。历史记载,铜雀台瓦在制作时,是将所选陶土,经葛布过滤,并和以胡桃油,成型烧制而成,与普通瓦有区别。除用铜雀台古瓦制砚外,当时还有以汉代未央宫瓦制作的瓦砚。关于铜雀台瓦砚以及未央宫瓦砚,在清代《西清砚谱》中有图录与记述。虽混有“鱼目”,但仍可见些遗意。

唐宋以来,制砚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宋代有许多砚著剞劂〔ji jue基决〕行世,如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李之彦的《砚谱》,以及苏易简《文房四谱》中的《砚谱》等,这些都是研究砚史的重要文献。

元代砚的形式,大体上为宋砚形式的延续,对各种砚材均有制作,风格略显粗犷朴拙。元代还出现一种暖砚。前面提到汉代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正月砚冻开”,说明冬季有砚冻现象。清代唐秉钧的《文房肆考图说》上说:“天气严寒,点水即冻,……砚上堆冰。”为了防冻,人们也想了许多方法,如“石灰泡汤,可以免冻,或预磨墨计,以管装悬怀中。”等。为了防冻,还发明一种暖砚,该书说:“冬月严寒砚冻,市肆俱用锡造笔筒形,下置油盏点火,上面研墨……制造三层砚,上层四面钩镶。中央用薄端石,以便磨墨。砚之高处,作锡池贮水,下层无底虚中,可置小炉一个,贮炭常暖。其中间一层,多积热水,令水气上蒸常湿。砚墨不即干燥,真是佳制。”这是设计非常巧妙的一种暖砚,分为三层,上层嵌以砚石,中层蓄水,下层为加热炭炉。较为普遍的暖砚只有二层,上层为砚石,下部设置洞堂,以燃炭火。有的暖砚,下部制成抽屉式炭槽,使用更为方便。

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元代镂空刻花暖砚,为两长方形,制作相同之铜砚套叠组合而成。长17.1厘米,宽9.5厘米,高6.8厘米。长圆形砚堂,砚池呈半月状。砚侧四周均透雕蟠环,成有规律的缠枝纹饰。下层为抽屉式炭槽,屉面设有拉环。此外,北京首都博物馆也藏有元代石质暖砚。

清代诗人徐以升有《炙砚》诗:“文思忽飞扬,冰凝砚一方。炙余资石炭,化处受玄霜。调燮交离坎,中和适燠〔yu郁〕凉。不须呵彩笔,抒藻有辉光。”这是说诗人文思涌动,砚却冰凝,燃炭暖砚,炭黑冰白。调节水火,中和热凉。不须呵笔,词藻文光。暖砚增延了砚台使用的时间,拓宽了砚台适用的地域,有助于文化艺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便利了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确是一种巧妙的设计。

明清两代,砚台制作在工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注重实用性文具用品,逐渐演变为具有观赏性的工艺美术品。制作风格由古朴趋向奢华,由简洁趋向繁缛。自明代始,砚上铭刻更为增多,颂祷、咏志、题跋、记事等等不一而足。有的砚铭铭记具有很高的史料用途,有的铭文具有文学艺术价值,有的铭刻则具有书法欣赏意义。

清代的砚材,除了前代已有的砚材以外,更是极尽奢豪之能事,甚至出现了不具或少具研磨性能,仅视其稀少与昂贵才选择的“砚材”,如水晶、翡翠、玉石、漆砂、象牙、料器等。在砚体加饰的题材上,清砚所表现的内容也极为广泛。花草树木、虫鱼禽兽、云霞日月、山川景物、历史典故、人物神仙、金石碑刻、名家书画等无所不包。在制作工艺上,出现了仿古、仿旧、仿真的工艺砚。在雕饰上也出现了地方特色与不同流派。如有崇尚清秀隽永、高雅脱俗的“浙派”;有追求纹饰丰满、图案繁复的“广作”;有偏宠砚材昂贵、制艺精艳的“宫作”。文人置砚,以雅见长,带书卷气;民间备砚重用为本,具质朴味。清砚真是异彩纷呈,琳琅满目,是砚史上的辉煌时代。

清代砚坛的繁荣发展,也反映在理论研究上,不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有整理、研究、论述与总结性的论著出现。《西清砚谱》以图文方式著录了清代皇家藏砚。该谱所录各类砚共计240枚,清高宗自序说:“内府砚颇夥,或传自胜朝,或弃自国初……因命内廷翰臣甄覈〔he核〕品次图而谱之。”《西清砚谱》编者为于敏中、梁国治、董浩等人。绘图为门应兆等人。砚谱所录一部分是作为文物珍藏的自汉唐至宋元的砚,一部分是明与清初的镌品。“凡例”上说:“是谱荟萃古今得砚二百,陶则汉甓〔pi辟〕称首,而唐宋以下,澄泥旧制胥隶焉。石则晋砚开先,而端歙[上艹下(左丹右只)]〔huo 获〕村诸旧石属焉。”

《西清砚谱》另一特点,是除对砚加以说明外,都附有砚图。“凡例”上说:“前人谱砚,往往详于说而略于图,……是谱所绘尺度既用线法收分,其不及分者,注明砚图之首,至其形制刻画,若蓬莱道山,兰亭等图,细至夔〔kui 奎〕蜗虫鸟,无不摹写入微,而于石质损驳、眼蛀金星、翡翠之属,尤极意皴染,各开生面,其有一图绘至三四面者。”砚图绘制尺度形模准确,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西清”是清代宫内南书房的别称。南书房又称南斋,为清初皇帝读书的地方。清代以宫廷丰富的收藏、雄厚的力量编制的《西清砚谱》,起到了以“文房之资,立言传道”的作用。《西清砚谱》是宝贵的砚史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清代高凤翰的《砚史》也是很著名的“砚典”。高凤翰是清初画家,好藏砚,蓄砚1000多方,后择其精者,制铭撰记,手绘后自行镌刻,拓出砚图,题句诗文,钤以朱印,编制成《砚史》。高凤翰《砚史》共四册,题识书迹众体皆备,铭记文句意境隽永,实为美集金石、书画、诗文为一体的艺术珍品。

高凤翰《砚史》后经王相、王应绶以及著名书法家吴熙载等人筹划摹刻,得以流传。摹本存砚图112幅,共收砚165方。卷首有高凤翰自题“墨方开国”,次页有高凤翰造像的《云海孤鹤图》,并有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等人的序跋题识多幅。

在高凤翰《砚史》中,有许多关于名砚的材质、品名、制作等等的记叙与论述。通过高凤翰《砚史》也可以了解高凤翰有关铭砚、制砚、藏砚的资料。高凤翰的许多砚铭、题识也都是佳作。如“陋铜雀,薄未央,陵云作赋声琅琅,试与掷地成铿锵”;“墨乡磅礴,天空海阔”;“波涌云垂想其气奇,玉润镜平想其质清”。

清代朱栋所撰《砚小史》说:“栋固不文,颇有此癖,所得端歙旧坑及古瓦研十三方,不减古人名砚,特名其斋曰‘十三砚斋’。”他收集历代论砚著作,整理研究,撰成此书。该书薛序中说:“取古今论砚之书,仿史家例共成四〔juan卷〕 (同卷字),曰《砚小史》。”该书黄序中说:“《砚小史》原原本本,无一字无来历,无一语不蕴藉,无一图不精彩。”该书主要论述端州、歙州、青州、潭州等地石砚及石末澄泥砚,古砖古瓦砚、玉晶玛瑙砚,铁铜银砚。关于砚的史论有12则,还有赋、文、诗、词与铭等,书后附有“十三古砚图”及“诸公之砚”。《砚小史》最后还附有“墨考”。《砚小史》取材广博,论述精当,是一本简明扼要的砚史读本。

清代吴兰修撰有《端溪砚史》一书,共三卷,上卷专论砚坑。中卷介绍砚材、砚式、砚值以及用砚、藏砚之法。下卷记叙了贡砚、开坑诸事。《端溪砚史》是介绍与论述砚石,尤其是端砚的名著,是了解端砚的必读之书。

清代的砚书超过了以往历代的总和,为我们了解与研究我国古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除以上所介绍的之外,著名的还有纪昀《阅微草堂砚谱》、唐秉钧《文房肆考图说》等。

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于皇家豪族的奢欲,文人雅士的嗜爱,砚品在开采、制作、雕饰、装潢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砚业,可谓砚论要著迭现,煌煌巨帙,壁立千仞。砚艺名家辈出,群星璀璨,耸壑昂霄。在砚史上,确已“崧高维岳,峻极于天”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⑷ 安徽有哪些古今名人

历史名人:老子、庄子(此二人有说河南的)、管仲、孙叔敖、曹操、曹植、曹丕、华佗、周瑜、大乔、小乔、包拯、朱元璋、米芾、吴敬梓、李鸿章、刘铭传、丁汝昌、陈独秀、胡适、朱光潜、张治中、程长庚、王稼祥、李克农、冯玉祥、赵朴初、陶行知、孙立人、胡雪岩、戴安澜、汪道涵、段祺瑞等
近、现代
张恨水、杨文会、周 馥、吴汝纶、杨月楼、孙多森、吴 谷、韩伯棠、戴安澜、孙立人、王亚樵、李经方、段祺瑞、徐树铮、卫立煌、邓稼先、周学熙、徐 谦、许世英、叶春善、柏文蔚、杨小楼、陈独秀、冯玉祥、胡 适、陶行知、朱光潜 、刘文典、黄宾虹、方先觉、皮定均、 陈乔年、陈延年、许继慎 赵朴初等等
当代
杨振宁、胡锦涛、吴邦国、李克强、汪洋、刘奇葆(四川省委书记)、江泽林(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平(国家发改委主任)、王胜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珉(辽宁省委书记)、袁贵仁(教育部长)、李从军(新华社社长)、杨多良、车俊(新疆建设兵团党委书记)、赵正永(陕西省长)、乔传秀(浙江政协)、王伟中、方兆祥(全国政协)、胡静林(财政部部长助理)、崇泉(商务部副部长)、赵化勇、周坚卫、许杰、孙大发、李长才、刘亚洲(国防大学政委)、 章伯均、陆元九、罗世谦、骆惠宁(青海省长)、应祚智、吴启英、樊映川(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王国强(卫生部副部长)、江帆(国家计生委副主任)、李毅、赵薇、蒋雯丽、赵雅芝(祖籍)、翁美玲(祖籍)、王祖贤(祖籍)、潘星谊、袁玫、何云、谢雨欣、汤加丽、田海蓉、李小璐 、 张远、费玉清(祖籍)、邰正霄 (祖籍) 、李茂、张远 、谢雨欣、解小东、祖海 、大左、张燕 、许嵩 、 张志政、奚秀兰、江涛 、慕容晓晓 、小山、严凤英、吴琼、韩再芬、李炳淑、李宝琴、马兰、王少舫、黄新德、张辉、杨俊、吴亚玲、周珊、周源源、赵媛媛、周群、刘刚、谢楠、周涛、吴薇、马莹、孙国庆、罗彬、胥午梅、赵普、芮成钢、胡一虎 史玉柱 等等
安徽籍领导人:
胡锦涛: 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安徽绩溪人
吴邦国:全国人大委员长,安徽肥东人
陈锦华 : 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徽青阳人
汪洋: 广东省委书记,安徽宿州人
李克强: 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副总理, 安徽定远人
储波: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 安徽桐城人
刘奇葆: 四川省党委书记 , 安徽宿松人
王珉: 吉林省省长,安徽淮南人
汪光焘: 建设部部长,安徽休宁人
罗世谦: 上海市委副书记,安徽望江人
乔传秀: 全国总工会党组副书记, 安徽寿县人
王华元: 浙江省委副书记, 安徽宣城人
曹洪兴: 贵州省委副书记, 安徽全椒人
骆惠宁: 青海省委副书记,安徽当涂人
杨多良: 安徽省委副书记 ,安徽颖上人
程幼东: 黑龙江省副省长, 安徽宁国人
胡晓华: 辽宁省副省长, 安徽泾县人
张来武: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安徽铜陵人
赵正永: 陕西省常务副省长 省委常委 ,安徽马鞍山人
洪峰: 陕西省副省长, 安徽绩溪人
周坚卫: 湖北省常务副省长 省委常委, 安徽铜陵人
王厚宏: 海南省常务副省长,(现因违纪开除党籍) 安徽宁国人
江泽林: 海南省副省长, 安徽安庆人
张平: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安徽萧县人
李从军:中宣部副部长,安徽六安人
袁贵仁:教育部副部长,安徽固镇人
蒋作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安徽怀宁人
车俊: 河北省委常委 政法委书记 ,安徽巢湖人
孙安华:江苏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安徽长丰人
郑少三:湖北省委常委 政法委书记 公安厅长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安徽凤阳人
徐立全:安徽省委常委 政法委书记 ,安徽合肥人
叶冬松:河南省委常委 宣传部长, 安徽无为人
沈北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 宣传部长, 安徽无为人
方兆祥: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安徽安庆人
谢鸿光: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安徽砀山人
袁贵仁:教育部副部长,安徽固镇人
张穹: 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安徽蚌埠人
贾成炳 :中央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安徽合肥人
张俊九: 中国全国总工会常务副主席 ,安徽阜南人
袁曙宏: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安徽舒城人
鲁炜:新华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安徽巢湖人
崔济哲: 新华社副社长,安徽萧县人
倪岳峰: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安徽岳西人
李家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安徽肥西人
刘德培: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安徽阜南人
洪虎: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 安徽金寨人

⑸ 过几天要去宜春袁州区,那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

袁州区名胜古迹、旅游景区
袁州区山青水秀,四季如春,风光绮旎, 有“江右佳丽数宜春”之美称;自古贤达踵至、文人荟萃,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现有400 多处古建筑和古遗址保存完好。 旅游景观主要分为明月山森林公园风景区、温汤温泉休闲度假区、市区人文景区、 化成岩公园景区、三阳酌江溶洞景区、慈化寺景区六个景区。
(一)明月山森林公园风景区
明月山位于城南30公里处,主峰太平山高1736米, 山势呈半圆形,似半轮明月,故得名。境内奇峰罗列、怪石林立、涌泉飞瀑,山色风光美妙绝伦,于1995年被列入国家级森林公园。主要景点有:云谷飞瀑、乌云崖、瑞庆塔、天然石景群、仰山墓塔群、 普月塔、天然植物园等。
云谷飞瀑系袁州旧八景之一, 位于温汤镇潭下村东南3公里处,飞瀑高160余米,宽6.7米,全程共分三叠, 最下一叠高70多米。瀑布的源头是狮子岩,远远望去,活像一头雄狮, 称为“狮子喷泉”。人处其境,纵是盛夏酷署,也有寒气袭人之感, 是避暑、游览的理想之地。
乌云崖位于两山峡谷之中,绝壁高达100多米,山谷绵延 1000余米,由于山高谷深,终年岚雾飞腾、云烟四起,置身其谷, 有置身于无际云海中之感。谷西侧有一条千丈瀑布,撞击崖底, 响声如雷。峭壁缝隙生长着形态各异的千年古松, 为乌云崖增添了不少韵味。
; 瑞庆塔位于太平山东面2公里处,塔周长约四十米,高近百米,成宝塔形,古朴巍峨,独立于群山怀抱之中, 象一把利剑直插蓝天。
天然石景群集中于十八排一带,玲珑剔透, 形态逼真“三僧拜佛”、“群仙聚会”、“诸葛行舟”、“孤掌难鸣”、 “玉笋穿云”、“双仙对弈”、“金猴观海”、“母子献桃”、 “飞来塔”等形态各异,维妙维肖,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仰山是中国古代著名佛教胜地, 佛教七大禅宗之一--伪仰宗的发源地,唐会昌年间此地建“栖隐寺”, “仰山小释迦”慧寂禅师在此开堂说法,形成独特的“仰山门风”。宋初, 该寺奉敕改称“太平兴国寺”,为江右名刹。因历史久远, 历朝建筑多遭毁坏,仅存100多座墓塔。
普月塔位于明月山峰北2公里处,坐北朝南, 原为和尚圆寂后放骨灰的坟塔。塔高3.6米,宝盖下嵌一平面石碑 ,书刻“普月塔”三字,现金刚宝座和塔顶部均保留完好。
天然植物园位于玉金山北坡,面积约为1500亩, 植物种类达1000余种,有竹柏、青线柳、山牡荆、沿水樟、穗花杉等国家保护树种及全国唯一的珍稀树种--华木莲、 明月山全缘红花油茶,集中代表了袁州区植物品系。
(二)温汤温泉休闲度假
温汤镇位于城区南部18公里处, 集镇内有天然地热温泉。 温泉拥有800多年的历史,旧志载“气温如汤,冬可浴, 以鸡卵投之即熟,水中犹有鱼”。70年代, 有关部门对温泉水质进行了测定,确定其水质优良,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硒、钠、钾、钙、镁、锂、锌等十余种微量元素,水可饮可浴,有显著的医疗保健价值, 泉温高达72℃,日流量达3700吨,可与举世闻名的法国埃克斯温泉媲美。目前,温汤地热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已建有疗养、培训单位13家, 开发生产了“江特”温泉矿泉水,是避暑、疗养、 休闲的好去处。
(三)区内人文景区
区内人文景点主要有宜春台、状元洲、震山钓台、古天文台、昌黎书院、体育中心等。
宜春台位于城区中心,西汉宜春侯刘成所立, 台“高凡五十余丈,植桃李以万计”,宋代台上先后建有宜春侯祠、仰山行祠,明代建韩文公祠、三先生祠,立有“凭虚”、“积翠”二石坊,铸有水星鼎,后又陆续建有春风亭、种桃亭、沩山阁、 宜阳第一峰亭、总宜楼等亭台楼阁。建国后,改辟为春台公园, 并在台顶拆除旧建,依原貌重建三层楼阁,亦称“宜春台”。 成为广大市民假日休闲游赏的首选之所。1985年, 宜春台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点,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纳入全国名胜之林。春台晓日为宜春旧八景之一。
状元洲,亦称卢洲,座落于市区东侧,秀江中流,面积约6公顷,形似巨舰。唐文人卢肇曾在此竖石为铭,苦读诗书,后中状元,故名状元洲。明代邑人列聪购得此洲, 建“卢洲书屋”供子弟读书,后郡人建有“三元阁”、“文标阁”, 然清道光年间悉毁于洪水,1985年, 被辟为水上公园,陆续筑有假山、水池、凉亭、牌楼等, 修建了游泳池及娱乐游艺设施,并构建仿古建筑“卢肇读书堂”,辟有“弋林斋”、“印月轩”, 陈列部分书画作品及文物。卢洲印月为宜春旧八景之一。
震山钓台位于袁河一小支流游溪旁,背倚震山, 为唐代宜春隐士彭构云垂钓处,亦称“彭征君钓台”。震山原称马鞍山, 唐代状元卢肇以其“同麓而异峰”、“如画震卦”, 故易其名为“震山”,又作《震山岩记》,刊刻于石壁上,讫今一千余年, 历经风雨剥蚀,以水泼石壁,仍依稀可辨数十字。 钓台烟雨为宜春八景之一。
古天文台位于城区中心鼓楼路中段,原名袁州谯楼, 从南宋嘉定十二年腾强怒时代起,就是专门从事时间工作的地方天文台,集测时、守时、授时为一体。1994年, 江西省科委组织召开鉴定会,确认袁州谯楼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天文台, 比前苏联乌兹别克贴木儿帝国天文台早两个世纪,比河南登封台早九十年。
昌黎书院座落于春台公园东边, 为纪念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所建。因韩愈任袁州刺史期间,提倡教育,政绩显著, 泽被后人,对宜春文化教育起了较大促进作用, 宋郡守祖无择建韩文公祠以志纪念,明嘉靖28年, 官府修复时增建讲学堂,名昌黎书院。其时, 昌黎书院是府治四邑生童的治学场所,宜春诸书院之首,因种种原因,建筑已遭较大毁坏,现正着手修复。
体育中心位于城区东北处,占地338亩,总投资1.5 亿元,是目前江南地市级规模最大的一个集体育活动、商贸、 游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中心。1998年成功地承接了江西省第十届运动会, 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等大型赛事。其主要建筑设计新颖, 造型独特,富有太空感,中心广场设有中心喷泉跌落水池、 彩色艺术地面、露天舞台、艺术雕塑,为人们娱乐、休憩的理想场所。
(四)化成岩公园景
化成岩景区位于城区西北郊,面积1.1万亩。 是以植物观景为主,兼以度假、休憩、游乐等功能的城市近郊公园, 化成岩高约60米,唐时李德裕贬官袁州长史曾居于此,邑人卢肇、黄颇等曾慕名求教,后卢肇大魁天下,易重联翩抢元,袁州从此名士辈出, 以致于“江西进士半袁州”。 袁人以“过化成就”之德归之于李德裕,故名岩为“化成”。宋代此处建有“李卫公祠”,石壁刻刊李德裕像,后陆续建有倚岩轩、翠霭轩、振鹭亭、仰止亭、托赋楼、清音阁、敬业堂、面壁轩、报安亭、语石亭、漱石亭等。 历代文人墨客在化成岩石壁留下了许多石刻题铭,多数被毁, 现有摩岩石刻多系清代以后所为。80年代中期, 化成岩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点,并陆续修葺寺宇,新建亭阁,后又辟为“化成岩公园”。 景区内桂花园、翠竹园、杜鹃园、山茶园、木兰

⑹ 东关街道的虞舜时代越族部落宗教纪念物

傅村牛山的五大石棚,位于牛背脊上的有三处,还有两处分布在山北面的中部,五个石棚都是东西走向,两端的进出口略狭窄,里面地面夯实,能立着走动。
据傅村人指认,位于烂牛肩的一号石棚规模最大,长度在4。5—5米,宽约2。3米,最小的也有五六斤,上面覆盖的石块大致为7—8块,有成四方的,也有三角状的,顶部高低不平,多是自然成形,不作雕凿。南北两边各有6—7块大石竖立成壁,也参差不齐。整个石棚长12米左右,洞内宽1。8米至2米,高约1。7米。夏季太阳东升时,阳光可以从东面洞口直射至西面洞口中。
由于烂牛肩的石棚全部祼露山顶,石块被割裂他用,大约毁于1970年,当地称之谓“埋盐洞”。
二号石棚位于牛山西首最高点上,傅村人称之烧天火角埋盐洞,除了规模略小外,其叠法和走向与一号石棚相同。总长度约10米左右,洞内宽约1。8米,高度1。6米左右,北侧石块露出地面清晰可见,据说夏日落出太阳光能直射洞内深处。
三号石棚位于牛山西首部斜坡中段的平台上,当地人称之“鸟嘴”埋盐洞,其规模比二号石棚更小一筹,长约8米,洞内宽1。7米左右,高约1。5米,可惜上面大石块也被打掉,底部沉入地面的部分石块外露可见。
四号石棚位于牛山北面中段,处于三分之二高度的平台上,其规模与二号石棚相仿,已沉入地面1。5米,经指认,此处地名叫“燕子窝”,上面覆盖的大石已毁,沉入地下的两边石壁尚存。笔者伸开两臂来能触及左右两石辟,说明访洞宽度至少在1。8米左右。
五号石棚位于四号石棚下面偏东100米,大约在山的高度的三分之一处。傅村人把此地叫做小坟山,唯独此石棚名为坑相洞,由于此洞靠近山脚,再加上石块也小些,早被夷为平地,上面毛竹茂盛,已无踪迹可寻,只有看管竹林的农民记忆犹新。据说,坑相洞最小,它比三号石棚还要低很矮些,原先也是半地下式,洞内长约7米,宽1。5米左右,高不过1。5米。 傅村石棚是虞舜时代越族部落特有宗教纪念物
宗教始于史前社会后期,是古人出于神道的一种信仰。虞舜时代是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属新石器时代。那时,生活在宁绍平原的越族部落的酋长是虞舜,社会生产力还十分低下,人类的认识能力极为浅陋。古越人把自然界作为一种异已力量统治着人类,感到不可思议,无法制服它,于是产生原始宗教的神。
《吕氏春秋》中记述的:“敬天常”、“依地德”、“奋五谷”等歌词都是古人宗教祭礼祀时唱公颂的歌词。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指出的:“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现实的苦难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越族古人为求生存和发展,要对付各种人生的苦难:死亡、疾病、饥饿、洪水、毒蛇、猛兽及氏族之间的争斗。他们在原始宗教中汇聚力量、树立信心,获得安慰。
石棚是越族部落特有的宗教纪念物,它是宁绍平原古人的一种文化特色,是宗教观点、宗教情绪和情感的物化形式。由于宗教建筑必须适应当时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又要适应部落上面头面人物,信士大众膜拜神灵和祈求祷告的要求,尽可能地建造得壮严、宏伟,制造出一种与神亲情,敬仰的情感色彩和气氛。于是越族古人在牛山顶采集自然裂开的巨石,用石斧、石块和木棍将石缝扩大,辟开,粗略加工成块状,再用堆土滚石法——蚂蚁扛鲞头,把万斤巨石垒成石棚。
古代越族部落头面人物、信士大众,每年的春秋两季中特定日子,汇集于傅村牛山顶上的东西两个大石棚,在酋长虞舜的带领下,向天神、地祗、日月山川的自然物神,风雨雷电的自然力神,还有氏族祖先和图腾祭献祀。日出在东,日落在西,热热闹闹地举行祭献祈祷仪式。他们敬天地、祭祖先先、请求风调雨顺,保佑平安无患,庆祝一年丰收。击石歌舞,欢腾一天,祭司一职由威望无比的虞舜兼任。
傅村牛山的三号、四号、五号石棚是处于上层妇女、小孩子的居住处,负有保存火种、储藏谷物、猎物的使命,并有躲避野兽、毒蛇的功能。所以它位于水源附近,处于山的中部,规模也偏小。祭祀用的一号、二号石棚位于牛山东西面的两个制高点,并用万斤巨石叠成一个壮严的宗教场所。证明当时越族部落采石搬运、建筑和组织水平已达惊人地步,同时也证明越族古人受宗教办量的鼓舞,是唯一的精神源泉。虞舜氏在越族部落中有着至尊的地位是无可非议的。 一九五四年在湖南零陵永州黄田埔的山上发现一个石棚,它的规模比傅村要小得多,它仅有三块石头顶起万斤大顶石。棚内高度1。1米,座东北朝西南。此外,山东、辽宁也各发现一处石棚。在国外,如朝鲜、日本、西伯利亚又发现类似石棚。无论建筑结构、叠法都与傅村石棚相似,只是规模、数量无法与之相比。
山东的石棚是虞舜北上竟选部落联盟军事首长期间建造的宗教建筑物,据考证,他渡过钱塘江,走太湖南端的震泽,经江阴、镇江进入中原,至今江阴有座叫“舜过山”的,当地县志记载是吴王夫差之子在那里耕种隐居。零陵的石棚是虞舜晚年南巡时建筑的,“九疑山”与之相近,那里关于舜的传说更多。屈原在〈九歌〉中所写的湘君、湘夫人成为千古绝唱。〈史记〉中记有: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后来的汉武帝特地到九疑山祭祀舜,这一史实可证。
夏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凭借军事力量,击败政敌,破坏了禅让制度,建立了奴隶主世袭制度的夏王朝国家,以商均为首的舜的后代因反抗而遭镇压。失败后,南迁北撤,四方退避,这就是在辽宁、朝鲜、日本和西伯利亚出现石棚的历史原因。推测今后还会发现零星石棚,呈现出古代越族先人足迹。
傅村牛山上的石棚最为雄伟,又有五个之多,究其原因,一是牛山多石,山也不高,又是东西走向,不与其他山脉相连,猛兽易清除,四周多田地,是越族古人聚会的好地方。二是虞舜出生在上虞上清的握登山,年轻时是农耕、制陶、捕鱼、狩猎的好手,被越族古人推选为部落酋长。因此,选牛山建石棚可称天时地利人和。
无论是零陵、山东、辽宁、日本、西伯利亚,那里所建石棚规模不一,但都用巨石搭在山顶上,带有浓厚的越族宗教色彩这一点是相同。由此可以推定,它们都属虞舜部落宗教纪念物。 埋在四号石棚内的古陶器是考证石棚年代的重要证据
四号石棚位于牛山中部,旁边有水源。原建筑半地下式,主要用于生活,所以石棚内有古陶器不容不得置疑。由于已沉入地下一米半深,两边有巨石块支撑,致使四千多年山洪暴发、泥石流失,它的上面只有加厚,没有被冲掉,地下文物保护较好。遗憾的是近三千年来,山上造坟,山下建房,为图方便,将表面万斤巨石分割开移作它用。连沉入地下的四号石棚也遭此不幸,难逃厄运,由于部分石块被人取走,表层泥土的挖掘,少数古陶外露,笔者收集了以下三件:
1、陶碗,外形象现代盛饭的碗,圆口,直壁,砂质红陶,呈棕黄色。碗口直径178毫米,高62毫米,上沿厚2毫米。采用慢软制,表面用陶纺轮刮划成波浪纹,属于食器类,只是比常用的饭汤碗大一倍左右,可证古人的胃口大,当时稻谷收成也不低。
2、陶豆,外形象现代的高脚菜盘,盘口直径142毫米,整体高度为40—43毫米,脚高15毫米,浅腹喇叭状,呈青灰色,表面饰有陶衣,部分脱落,也采用轮制,并用手指刻划出粗犷的圆弧装螺纹线条,属于水器类。
3、陶纺轮,外形与桃核相似,中间最大直径34毫米,上下两端磨成小平面,直径17毫米,中心有一个垂直圆孔,直径5毫米,黑色粘土烧制而成,质地坚硬,中间可穿入细末棍,是制陶工具。
据笔者初步观察,大体与杭州良渚古陶相仿,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年代大约为公锥子前2700—前2000年(有待于进一步科学测试鉴定)。特别是陶纺轮的发现,更可说明这些古陶具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特征。因此可让石棚建成年代至少在4000年前的虞舜时代。估计石棚附近可发掘到新石器时代的古窑址,石棚深处还埋藏着许多古文化。虞舜被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描绘成掌握当时的高科技——制陶的能手,是定能从牛山石棚中得到进一步证实!
傅村牛山东北麓有个小村庄,叫严村,于一九八四年发掘出一座烧制印纹硬陶的龙窑遗址。据考证,至少是商代以前的古窑址。窑中遗留的豆、壶、鼎等硬质陶炊具、食器与良渚文化相似。从出土文物分析,良渚文化要比同时代的黄河流域的文化先进一步。这是因为越族古人种植稻谷,养蚕织绸,伐木建房,而中原古人以粟为主食,尚无蚕桑业,只有粗麻布,农业经济稍逊一筹。从两者出土的玉琮、玉壁的制作工艺精度、表面光洁度的差别也较大。
一九七三年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使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到七千年,证实了长江流域的文明比黄河流域早二千年左右。则吴越地带下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虞舜部落活动范围,经过二千五百多年的发展,从杭州的良渚到绍兴的马鞍山文化遗址中看出,它仍保持领先地位,先进的生产方式、发达的农业经济,使越族部落力量强盛,在华夏族在部落大联盟中处于优势地位,为虞舜逐鹿中原、竞选部落联盟军首长奠定了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
四号石棚里的古陶器可推断石棚的建筑年代,联系到严村的龙窑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马鞍山文化,虞舜时代的越族部落在华夏民族中处于领先地位可证。 被称这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中的记载可以看出:虞舜和大禹实是同时代的人。夏代建立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可以推算出舜江越族部落酋长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2140年,任部落联盟首先当在公元前2140—2115年。禹接任此职大约在公元前2115年—2100年这段时间。浙江大学的陈桥驿先生于一九九0年写了〈关于洪水神话的起源问题〉一文,结尾中提出:“现代绍兴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禹是我们的。”依笔者之狗崽子,禹的治水功纯绩主要是组织越族古人挖河造田,改旱稻为水稻,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他的组织才能和威望超过了皋陶、后稷,舜才把位子祥让给了禹。舜在中原倡导了越族的丝帛文化,山东一带也开始了稻谷种植业。这与那边的记载年代相吻合。黄帝族的六兽图腾最终被越族图腾蚕宝宝所取代,直到演变成今天的龙。于是才会有歌谣: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响遍华夏大地。
然而,本世纪三十年代,以顾颉刚、钱玄同氏等为代表的疑古学派,在古史研究中提出了认真的质疑,认为舜是神话中的传说,并暗示是舜的后代编造、添加上去的。《顾颉刚古史论集》中有这样一段结论性的文字:“禹是西周中期起来的,尧、舜是春秋后期起来的。他们本来没有关系。他们的关系是起源于禅让之说上;禅让之说乃是战国学者受了时势的刺激,在想像中构成的乌托邦。”这样,使我国的上古史呈一片空白。这也难怪,那个年代里,史前考古学的发掘还只有仰韶等几个少数地点,仅靠这些寥寥无几的地下材料难成气候,田野考古知识的贫乏,他们只得从古器学、金石学及被历朝统治阶级改得不成样子的古书上推论自己的观点。大体上说,疑古学派对先秦时期的文献和学术史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对尧、舜的否定结论似乎显得有些仓促,他们同样拿不出所谓的“编造”的具体依据。
肯定禹而否定舜,原因何在?近代史学界为什么对虞舜争议大?显然,这已成了研究上古史的一个焦点。
舜的历史记载之所以出现断层,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从夏王朝开始,《光明日报》于1986年5月1日上报道,西安西郊斗门乡花园村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原始甲骨文实物,经鉴别属夏代。虞舜时代无文字可查考。二是禹的儿子启用武力摧毁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尚书》中的《甘誓》篇记载了“甘之战”前,夏启王召集六军,发表镇压不同政见者是“奉行上天意志”的训令,要求部下“用命,赏于祖”,绅用命,=戮于社,予则拏戮汝。”证实了新兴的奴隶主阶级为建立古文明所经历的这场革命是何等的激烈。可想而知,那个野蛮的年代里,对于不同政见者,比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不知要残暴多少倍!舜的后代首当其冲,四下逃命。直到公元前1766年,夏桀被杀,商朝建立,舜的后代才是熬到了头。历经350年的光景,子孙第十一代,为免遭杀身之祸,既不能公开议论,又不敢作文字记载,关于舜的传记产生断层也不难理解。许多古书失传,将使这一现象加剧。如《左传。昭公十二年》中提到楚灵王说起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四部古籍,太史公尚且收集不到,后代又何人见过?
大量的考古发掘表明:东边河姆渡的双鸟日月象牙雕刻被姚江冲积,西边良渚的神鸟玉琮被钱塘江淹没,具有代表性的良渚文化,从此销声匿迹于长江流域,它却零零星星、隐隐约约出现在黄河流域,形成夏商文明的主流。鸟日神话却被写进《楚辞》、《山海经》同时北移,进一步证实古代越族先民参与了逐鹿中原这一史实。
正如四百万年前,类人猿如何变成原始人,产生的化石断层,成了千古之谜一样,虞舜的历史记载现在只能从地下去找实物见证。傅村牛山的五大石棚与山东、湖南、辽宁、朝鲜、日本及西伯利亚的石棚是否可作为这样的一个重要证据,舜出生在上虞,曾被推举为越族古人的部落酋长,舜北上竞选部落联盟军事首长,带走了绍兴擅于治水造田的禹等一批越族精英,老死前又禅让给禹?夏王朝建立之初,舜及越族其他精英的后代们被夏启的暴政逼得四下逃散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异族列强特别是日寇侵略、掠夺的苦难史,考古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近五十年虽然发掘地下文物不少,却大都分由于北方中原地带,特别是宁绍平原水网地层,许多文物沉渍于污泥深层,即使不霉烂,也难以辩认,挖掘困难。因此,河姆渡遗址的挖掘是一个奇迹,然而丝绸片、麻片荡然无存,只剩下纺织工具、陶器、玉器之类的遗物。
中国史前文化中关于虞舜的争议与其说是某些学者的偏见,还不如说是由于考古发现的局限性。河姆渡遗址发现发前,谁敢断言中华民族的摇蓝有两个:一个是黄河流域,还有一个是长江流域! 上虞区傅村牛山的五大石棚是虞舜时代越族部落的宗教纪念物,这里曾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居于宁绍平原的越族古人的文化活动中心。舜与禹是同时代人,舜带走一批越族精英,逐鹿中原,特别是夏启残酷镇压反对世袭制派,舜的后代从此销声匿迹,湮灭史海达一千六百多年,直到越王句践再振雄风。宋代的孙因在《越问序》中述道:”越,舜禹之邦也,古有三圣人,越兼其二焉。“此方并非臆造,有牛山五大石棚及舜北上途径的文物、传说可证。牛山东临曹娥江,北十余里是海,牛山北麓是广阔富饶的宁绍平原,农耕经济发达,牛山东北角的严村古龙窑址是越族陶瓷业的发祥之地。牛山高120余米,长945米,孤立而多石,建石棚可以就地取材,易清除毒蛇猛兽,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环境使它成为古越人的文化中心,虽然五大石棚地面部分早年被毁,而沉入地下部分遗址尚存,村里老年人记忆犹新。牛山埋藏着新石器时代的宝贵文物是不言而喻的,那里有着丰富的上古史资料。随着它的发掘,舜是上虞人,越族部落酋长的证据将越来越充足。恢复傅村牛山的五大石棚遗址原貌,现在不算是件难事,开放这一文化遗址刻不容缓,功在千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撷取这一璀璨夺目的闪光点。
寻访银山冶炼遗址
青云桥
青云桥位于东关街道湖村东西流向的村河之上,清康熙丁亥年(1707)重建。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通长9.60米,净跨3.50,矢高2.70米。青云桥造型玲珑工巧,是目前我市发现少有的记年桥,也是迄今发现唯一一座名铭有修建人姓名的古桥。2003年列入上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鱼市桥
毓菁学堂
澄心寺
澄心寺据《嘉秦会稽志》载:在县东六十里,唐景福二年(公元938)吴越武肃王建。周显德五年(公元958)改水心院,治平三年二月(公元1066年)赐名澄心填充,俗称后寺,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建浮屠一,后圮。于1953年改建为东关中学,现仅存一古樟。
上寺历代文士贺知章、蔡襄、米芾、陆游、王阳明、董其昌等曾在此游赏题咏。
炼剑桥

⑺ 王氏家谱字辈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所以说您的字辈还是得看您自己的家谱才行,如果没有下面有各种王氏家谱的样本,您可以参考一下!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规定的字辈: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润州王氏族谱》中议定的族人必须遵守的排行字为:
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凤林王氏宗谱》咸丰年间定的排行字是:
创业凤林,勋绩立敬,存诚著贤声。
同治年间修的宗谱排行字为:
文章华国妥先灵,忠孝世家启后人。
光绪年间修的宗谱排行为:
乌邑发祥绵世泽,凤林创业振家声。

如果您觉得不够详细,下面还有很多,希望对您有帮助!
字辈排行
义乌南陵王氏字辈:十六~七十六世:“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安徽绩溪王氏字辈:“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马骕龙凤鹿孝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润州王氏字辈:“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凤林王氏字辈:“创业凤林勋绩立敬存诚著贤声文章华国妥先灵忠孝世家启后人乌邑发祥绵世泽凤林创业振家声”。
楚伪王氏善庆堂字辈:“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傅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王氏太原堂字辈:“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宁乡鸟石王氏字辈:“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王氏太原堂字辈:“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湖南益阳王氏字辈:“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旧序:“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王氏太原堂七大房字辈:“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续序:“文运人开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王氏文德堂字辈:二房车礁旧序:“宗派始均千卽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二房鸭头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德万承雄永志朝明文焉武兴家国盛思昭四第联”;二房西陂滩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纲政用世万兴天单懋崇宏盛思昭甲第联”;三房马鞍山旧序:“钧千万仲福景世新任碧丹泉大国宗先仕荣华家思昭甲第联”;四房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四第联”;五房旧序:“宗派始均千良榜伯明天贞万单湖广尚兴继承焉念宗祖显达思昭甲第联”;六房旧序:“宗派始均千定百季景然仕得文思万世崇兴绍先显继宗行永全昭早第联”;七~八房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文九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九房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茂元公伯万允本盛兴明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九房七星台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师金彦太古子兴胜崇绵孔孟儒风大思昭甲第联”。
湖南浏阳王氏字辈:凿石支派序:“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序:“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湖南长沙王氏字辈:“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傅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湖南常德王氏字辈:东阳十甲序:“成龙致世时永大钦朝思言事道心立”;东阳二甲序:“成龙致世时詹汝秉曰化言事道心立”;东阳三四甲序:“成龙致世时一大□□应言事道心立”;东阳九甲序:“成龙致世时廷时一齐国言事道心立”;慈利县城序:“成龙玉本□之守国仕□锡朝万邦永”;王家湾序:“芳成祖乐□永本廷然良国事道惠大”;坪潭等处序:“成龙致祖景□月大廷世希起永士立”。
硕旧王氏字辈:“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大显家邦”。
湖南益阳王氏字辈:“家政以成本在修身行端秬立化洽祥呈善为楚宝儒作国珍典型克绍动业能宏承恩锡命显新扬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
湖南湘乡牢田王氏字辈:原序:“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世业绍前德诗书裕后昆修齐为国本名教耀芳声”。
湖南安化王氏字辈:旧序:“派傅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增”;新序:“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禄位自能申家声傅必盛前武克相绳”。
江西萍乡王氏字辈:“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齐青箱延世泽储俊隶金闺”。
太原郡王氏字辈:旧名序:“文章开国运忠孝大家声孔孟师廼远须知立志求”,旧字序:“孙子振大明朝廷公侯聊奕世异端非我愿胜域喜同游”;新名序:“冠丹腾霄汉瑶池通贵声玉树共春茂金枝业向荣永传凌云志沦海存赤心宏图必如愿世祖积德成”,新字序:“儒林欣勃起理性有根源英才明昌瑞御武欲争先子孙□君赐礼义织前贤丕达流芳远显耀福长绵恩泽垂青简一统盛相延”。
开闽忠懿王氏字辈:“君家蔼吉周召甫申英贤济美中孝垂芳圣世衣冠文章礼乐德业绍先渊源启后”。
王氏宗谱字辈:旧名序:“清山士光延子继振维守志应怀良佐正学斯克传”,旧字序:“大任荣旭世元汉承乃朝瑞景宜有庆国家毓英贤”;新名序:“青缃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聊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宾贵儒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喜盈添祖泽垂千载敦伦庆奕年”,新字序:“克俭承前绪存行启后延子孙传进步礼义广心田丕达流芳远显耀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辉齐秉现良曜照上乾”。
王氏宗谱字辈:新名序:“青湘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连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宾贵儒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永乐然世泽垂千载敦伦庆万年”,新字序:“克俭承前绪存仁启后延兰桂传进步礼义广心田丕达流芳远荣显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辉齐秉现明曜照上乾树灿培钩泽枝荣增锦江学乃家中宾书为品上珠”。
王氏槐堂字辈:旧序:“文德承家远诗书训子贤才名辉楚域槐绪卜长年”,新序:“荣福全宗享华袷聚广昌富耀培光大贵和盛致祥”。
王氏茹古堂字辈:“钦清树炳增鍂法植熙均光大名高振超腾爵正崇”;名序:“钦清树炳增鍂法植熙均镇治檄焕埀钟淳校煜堦”,字序:“光大名高振超腾爵正崇天朝长佑启奕载庆荣封”。
王氏绍槐字辈:旧名序:“文章开国运忠孝大家声”,旧字序:“子孙振大明朝廷公侯系奕世”;新名行:“高湘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连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宾贵儒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永乐然”;新字序:“世泽垂千载敦伦庆万年克俭承前绪存仁启后延兰桂传进步礼义宽心田丕达流芳远荣显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辉齐秉现朗曜照上乾”。
太原王氏字辈:“延有国□斯显奕世伯仲希仁□季守义民彦思忠元良允治太平万年臣子素志”。资料有待补充。

⑻ 五大淡水湖的老大

鄱阳湖
一、 地理位置

鄱阳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南面为主湖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

二、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2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

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

鄱阳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2.86米,最高水位为1998年7月31日的22.59米,最低水位为1963年2月6日的5.90米(湖口水文站,吴淞基面)。年内水位变幅在9.79—15.36米,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米。随水量变化,鄱阳湖水位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蓄洪的功能。由于水位变幅大,所以湖泊面积变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期水位下降,洲滩裸露,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

四、历史沿革

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蠡泽、官亭湖等多种称谓,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在地质、气象、水文等符合作用、长期发展下, 彭蠡泽向南扩展,湖水越过松门山直抵波阳县附近,因而易名鄱阳湖。在湖水南侵之前,松门山以南原本是人烟稠密的枭阳平原,随着湖水的不断南侵,鄱阳湖盆地内的枭阳县和海昏县治先后被淹入水中,历史上曾有"沉枭阳起都昌、沉海昏起吴城"之说。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演变,在距今约1600年左右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

五、国际重要湿地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六、“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 1636 毫米,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0月),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4月)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尤其可喜的是在这里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2002年越冬种群总数达4000只以上,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鄱阳湖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七、人文历史

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裕地区,我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如徐稚、陶渊明、林士弘、刘恕、洪适、江万里、朱耷等曾在湖区生活。这里又发生过许多威武雄壮的英雄事迹,如周瑜操练水师、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李烈钧在湖口发起"二次革命"等。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人江西的唯一水道,发生在鄱阳湖上的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则更是难以胜数。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时写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写的是鄱阳湖的胜景。

鄱阳湖上名山秀屿,比比皆是。湖口县的石钟山、大孤山,都昌县的南山和老爷庙,星子县的落星墩,风光如画,景色宜人。九江市旅游局已将鄱阳湖上的各景点通过游船连成一线即鄱阳湖水上旅游线。

洞庭湖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构造 湖。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30′ ~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 公里。

地质与地貌 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第四 纪至今,均处于振荡式的负向运动中,形成外围高、中 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缘有桃花山、太阳山、太浮山等 500米左右的岛状山地突起,环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 滨湖岗地低于120米者为侵蚀阶地,低于60米者为基座和 堆积阶地;中部由湖积、河湖冲积、河口三角洲和外湖 组成的堆积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现水网平原景观。 分为西、南、东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 气候与水文 湖区年均温 16.4~17℃,1月3.8~ 4.5℃,绝对最低温-18.1℃(临湘 1969年 1月31日)。 7月29℃左右,绝对最高温43.6℃(益阳)。无霜期258~ 275天。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围山丘向内部平 原减少。4~6月降雨占年总降水量50%以上,多为大雨 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齐集,易成洪、涝、渍灾。 洞庭湖北有分泄长江水流的松滋、太平、藕池、调 弦(1958年堵口)四口;东、南、西三面有湘、资、沅、 澧等水直接灌注入湖,形成不对称的向心水系,水量充 沛,年径流变幅大,年内径流分配不均,汛期长而洪涝 频繁。城陵矶多年平均径流量312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 流量(1945)5268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978)1990亿 立方米。 汛期(5~10月)径流量占年均径流量的75%; 其中四口1164亿立方米,占汛期径流总量48.5%。洞庭 湖水位始涨于4月,7~8月最高,11月~翌年3月为枯水 期。多年最大水位变幅,岳阳达17.76米。素有“洪水一 大片,枯水几条线”,“霜落洞庭干”之说。 1954年长江中游出现特大洪水,洞庭湖尚能削减洪 峰,显示湖泊调蓄功能。然而,众水汇聚湖中,仅有城 陵矶一口流出,洪水停蓄时间长,泥沙大量沉积,多年 平均入湖泥沙1.335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长江的达1.18亿 立方米,占82.0%,来自四水的0.241亿立方米,占18%, 而城陵矶输出量只占入湖泥沙量的25.1%,淤积在洞庭 湖的泥沙占入湖泥沙总量的73.4%, 达0.984亿立方米。 年均淤积量较鄱阳湖大十几倍。70年代以来,三口口门 淤高,入湖水量减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长殊巨, 目平、七里湖淤高各达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 2米, 东洞庭湖注滋河口东伸,飘尾廷伸至君山。因此,西洞 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东洞庭湖东蚀, 调蓄功能趋向衰减。

发育过程 先秦—汉晋时期,因河流入湖三角洲不 断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缩小,湖区边缘出现洲滩与分 隔的湖群。公元4~19世纪,洞庭湖继续缓慢沉降,洞庭 湖水系受长江分流南下影响,洞庭湖一直向东扩展,清道 光年间(1825)洞庭湖到达全盛时期,周极400余公里,洪 水湖面达6000余平方公里。百余年来,长江数次大水往 南溃决,形成四口分流局面,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入湖,湖 泊迅速淤塞萎缩,现有水域不及全盛时期之半,退居为 全国第二大淡水湖。80年代以来,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 (北部)正向沼泽化演变。

经济概况 洞庭湖区经1954、1964年和70年代三阶 段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商 品粮基地之一,重点淡水渔区之一。湖泊以定居性鱼类 为主,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和江湖半洄游鱼类114种,隶 属12目,23科,70属,以鲤科为大宗,有63种,占55.3%。 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鲢、鳙、鳊、鲂、鳜等12种。芦苇 遍布湖洲,面积6万公顷,90%用于造纸。 洞庭湖区有通航河道147条,通航里程3276公里,常 年通航河道75条,其中主要航道16条计996公里。此外, 城陵矶于1980年改为外贸港,设计能力200万吨。

太湖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太湖面积2 425平方千米,湖岸线长达400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是平原水网区的大型浅水湖泊,湖区号称有48岛、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辉,其有不带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称。无锡山水、苏州园林、吴县洞庭东山和西山、宜兴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区的著名旅游胜地。

太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河网调蓄量大,水位比较稳定,利于灌溉和航运。太湖流域总面积36500km2,人口3400万,以不到全国0.4%的国土面积创造着约占全国1/8的国民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乡镇工业发达,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淡水鱼业产值也占有较高比重。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太湖是我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优美的湖光山色和灿烂的人文景观,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每年皆吸引着大量中外游人来此观光游览。

太湖位于富饶的沪、宁、杭三角地中心,是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湾而成的湖泊。周围则群星捧月一般分布着淀泖湖群、阳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纵横交织的江、河、溪、渎,把太湖与周围的大小湖荡串连起来,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江南水乡。

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但它的实际面积受到泥沙淤积和人为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在形成以后多有变化。今天的太湖,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接宜兴,东邻苏州,水域面积约为2250平方千米。

太湖流域面积虽然小于鄱阳湖和洞庭湖,但这里气候温和,特产丰饶,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太湖水产丰富,盛产鱼虾,素有"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尽"的说法。

太湖县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东与天柱山相望,南与庐山呼应,居长江中下游旅游热线之上。合九铁路、105国道、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行车至合肥、武汉、南昌等大中城市只需2小时。全县辖15个乡镇,56万人口,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

太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民风淳厚,文风蔚然,素有“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称。这里是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的家乡,著名诗人朱湘、女社会活动家刘王立明、京剧“叶派”创始人叶春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作家石楠、林学专家马大浦等都是太湖籍人。他们成就斐然,声名远播,为家乡添光增色。如今,状元故里,教育昌盛,莘莘学子,遍及四海。

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玄妙古松”四大景致自古以来闻名遐迩。汉代建的海会寺、三国筑的上格城、晋代修的佛图寺、唐代建的西风禅寺、清代状元赵文楷墓等文化古迹保存完好。国家级佛教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狮子山二祖禅堂正在修建。当年刘伯承、邓小平在刘畈主持召开高干会议旧址胡氏新祠,极具瞻仰意义。赵河汤湾温泉,水温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吨,水质清澈,可饮可浴可医。位于全县中心腹地的花亭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250平方公里,10万亩水面碧波荡漾,气势磅礴。湖中岛屿星罗棋布,四周山峦叠嶂,果木葱笼,是旅游观光、疗养休闲的胜地。

太湖资源丰富,特产众多。这里是全国商品粮、商品牛和瘦肉型猪基地县和安徽省茶叶、板栗、柑桔重点生产县,“天华谷尖”茶为部优产品并获国家绿色食品标识,“方竹”粉丝、天华尖封缸酒是省名牌产品,电机、日用细瓷、水松纸、羊毛衫、板栗罐头、李杜茶干、辣红素等特色产品享誉全国,出口海外。境内有石英石、紫砂岩、瓷土、铁砂等20多种矿产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综合县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原来的吴县市,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吴中区无疑是天堂里的天堂。

“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县”。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吴县占3/4,湖中72峰,吴县市拥有58峰,国务院规划的13个太湖风景名胜区中,东山,西山,光福 ,角直,木渎,石湖六大景区在吴县市境内,景区内有石公山,林屋洞,启园, 天池山等著名景点,秀山丽水,举目入画。

吴县市文物古迹众多,拥有县级以上文保单位89处,其中省级24处,国家级1 处。有三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司徒庙“清”,“奇”,“古”,“怪”四株古柏,保圣寺的唐塑绝艺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罗汉等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吴县,是旅游者的购物天堂,既有枇杷,杨梅,橘子,梅子,银鱼,白虾, 梅鲫鱼,莼菜,大闸蟹,碧螺春等土特产品,又有苏绣,革丝,雕刻,澄泥砚等 吴文化化工艺品,物产丰富,工艺独特。

怀抱苏州古城的吴县市,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京杭大运河综观南北,沪宁铁路,高速公路横穿东西,于上海,杭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紧靠相连,再加上丰富的旅游资源,吴县市近年来建设了包括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太湖大桥,东山、宾馆,光福机场等在内的一大批娱乐和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开发了梅花节,金秋采桂游,四季鲜果游,水乡古镇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了吃,住,行,娱, 购,游的配套服务体系。

太湖风光旖旎,吴中人慧景丽,这里是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

洪泽湖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洪泽县西部,发育在淮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上,原是泄水不畅的洼地,后潴水成许多小湖。在我国秦汉时代,它们被称为"富陵"诸湖。其中以洪泽湖最大,面积2069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

洪泽湖古称破釜塘。公元616年,隋炀帝下江南,其时正值大旱,行舟十分困难。当龙舟经过破釜塘时,突然天降大雨,水涨船高,舟行顺畅。炀帝大喜,自以为洪福齐天,恩泽浩荡,于是便把破釜塘改名为洪泽浦。唐代开始名洪泽湖。

洪泽湖为一"悬湖",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洪泽湖的主要水源是淮河,淮河是我国自古以来水患最多的河流之一,而淮河水患必然殃及洪泽湖地区。因而洪泽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与洪水的抗争史,并因此留下诸多美丽的传说。洪泽湖的千年古堤就是历代为治水而建,与都江堰齐名,全长67公里,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蜿蜒曲折有一百零八弯之说。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古堤目前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洪泽湖的整个形状很像一只昂首展翅欲飞的天鹅。由于洪泽湖发育在冲积平原的洼地上,故湖底浅平,岸坡低缓,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成为一个"悬湖"。在治淮以前,洪泽湖汪洋一片,既无固定湖岸,又无一定形状。参照对淮河的治理,对洪泽湖也进行了整治。现在湖区的东部大堤宽50米,全长67公里,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这条长堤不仅保护着下游地区的万顷良田和千百座村镇,而且拦蓄的丰富水源为航运、发电、灌溉提供了便利。

洪泽湖是一个浅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内,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来源,除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来水。流注洪泽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苏北灌溉总渠是洪泽湖分泄入长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

洪泽湖水生资源丰富,湖内有鱼类近百种,以鲤、鲫、鳙、青、草、鲢等为主;洪泽湖的螃蟹也是远近驰名的。此外,洪泽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芦苇几乎遍布全湖,繁茂处连船只也难以航行。莲藕、芡实、菱角在历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鸡头、菱角半年粮"的说法。

巢湖

巢湖位于安徽省腹心部位,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水域面积约750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沿岸为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所包围。

千里江淮,巢湖最美。巢湖之美,不仅在于她的辽阔浩大,而且因她物产丰富,文脉深厚和遍布两岸的风景名胜。湖中姥山庙有一副绝妙的长联,上联为:“百八里形胜参差,欲盖览绮丽春光,正烟消雨霁,岑楼上洞启疏棂,远黛修容环献媚”,下联为:“万千层涛澜汹涌,若别领清幽秋景,迨风息波恬,长夜间徒倚山渚,冰轮跃彩遍浮金”,高度地概括了巢湖千古名湖的瑰丽景观。

出巢湖市区,抬眼一望,面前便是“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的巢湖。从湖汊登上游艇,轻舟快速向南航行。只见浩淼的巢湖,水天相连,一望无际。湖面上渔帆点点,渔歌阵阵,不消一个时辰,便隐约可见“湖天第一胜境”的中庙了。

中庙矗立在凤凰台赤砂礁岩上,三面临水。该庙建于东吴赤乌二年。以后迭遭兵燹,几次修葺。它背倚朝霞,面对老姥,东顾巢伯,西望蜀秀,现存殿阁为晚清建筑,有三进七十余间。

《巢湖志》对中庙描绘得十分细腻:“红色庙墙,陡峭错落,赤迹凤台,直抵湖中,波涛冲刷,纹丝不动。湖浪吞吐,飞流喷珠,湖潮入洞,犹如钟鸣。”游人临其境,仰视楼台,重檐飞出,灰色楼顶,宛如丹凤之冠,夕阳西照,熠熠生辉,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庙内梁横匾额,殿供神龛,壁描神鬼,廊画天兵。游客誉之为“人间蓬岛”、“别有湖天”、“云护仙坛”之胜境。

庙内供奉的女神是碧霞元君。据古籍记载,“全盛时,春日晴和,烟火相望,河以南、江以北,老稚男女,各持瓣香,诵佛号祈于庙者,肩背踵趾接也。”现在,人们游览中庙,不再是去祈求那虚无飘渺的神的恩赐,而是在劳作之余,去领略那百里巢湖的壮丽景色。

与中庙遥遥相望的是茫茫湖面上的一座湖岛,远望犹如一只巨大的海龟,漂浮在白浪滔滔的湖面上;近观,好似老妇托腮凝神望子,这就是充满神话色彩的姥山岛。

传说很久以前,巢湖是个盆地,盆地中有一座城池叫巢州。某一天,一位渔人捕捉了一条千斤大鱼,运到城内廉价出售。全城人争相购买食鱼肉,唯独一老妇焦姥和女儿玉姑不食。一叟者过闾对焦姥说:“此鱼系吾儿,汝母女不食,必有厚报。见城东石鱼目赤,城将陷。”果然不久的一天,焦姥见东门石鱼目赤,她心急如焚,奔走大街小巷呼号,请全城百姓避灾,然后才携女欲行。忽然晴天一声巨响,大雨如注,洪水横流,巢州下陷。焦姥母女被浊浪冲散淹溺。正在危急之时,小白龙急施法术,从湖内长起三座山,将其母女和焦姥失去的鞋托出水面。后人为颂扬焦姥的德行,又将巢湖取名焦湖,将湖中的山取名姥山、姑山和鞋山。

唐代文学家罗隐过巢湖时,曾有“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的诗句。

船近姥山,只见湖水环绕,亭阁参差,翠岛若浮,宛如“白色银盘一青螺”。

姥山是巢湖中最大、最美的湖心岛。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700米,岛上一塔三亭六山九峰,安谧宁静,景色四季宜人。

阳春三月,山岭新绿,湖水溶溶,春风杨柳,群莺乱飞,一派山野趣味。1964年春,郭沫若曾亲临巢湖,并留下翰墨:“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加油。”夏日炎炎,姥山却飞红流翠,花香扑鼻,清凉怡人。中秋,则天高气爽,湖水凝碧,杨柳青蒲,果实累累,一派斑斓景色。北宋宰相、《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登姥山诗云:湖岛映微寒,荷菱连水天。入冬,山舞银蛇,红装素裹,岩下数尺冰凌,树上满枝银花,好似琉璃世界。

姥山不仅秀美,名胜古迹亦多,游人在崎岖的山道上行走,若脚步稍重,可听见足下回声震响,这就是姥山特有的“空谷回音”。如果循着声音寻找,就可发现约大小20多处溶洞。大的可容百人,小的也可藏十多人,洞内怪石嶙峋,十分险妙。再拾级攀登,就可以观赏明清古塔文峰塔了。

文峰塔系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庐州知府严汝倡建,甫成四层,因战乱而辍工。清光绪年间(公元1878年),李鸿章倡捐,委江苏补用道、庐州人吴毓芬续建三层完工。工成,李鸿章题“文光射斗”四个大字,并作《姥山塔碑记》一文刻之于石。

塔高七层,51米,133级,系条石青砖结构,层层飞檐走角,八角对着八方,角角装有铜铃,外观雄伟,结构精巧。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人入塔内,门梯交错,左拐右旋,乐趣无穷。每层塔壁四周或题词,或诗文,或砖雕佛像。塔内藏有两广总督李瀚章题写的“举头近日”,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题写的“中流一柱”等25幅匾额和802尊砖雕佛像。

人立塔上,只觉风声呼啸,铜铃叮当,如立云端之上。倚窗远望,烟波浩淼,渔帆点点;近观脚下,姑、鞋二礁如在雾中。

塔刹上镶嵌有李鸿章全像。李鸿章发迹前,曾得益于恩师曾国藩的指点,集结淮军在湖上操练,并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七言绝句:“巢湖好比砚中波,手把孤山当墨磨。姥山塔如羊毫笔,够写青天八行书。”离塔不远处,有座圣姥庙,春秋祭祀焦姥。红楹青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巢湖晨美,夜景更美,姥山月夜更加迷人。若逢清秋三五之夜,一轮明月倒映在波漪微微的湖中,犹如一颗玉珠镶在湖面上,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真是“一色湖光万顷秋”的美景夜色。清康熙年间,庐州府学正朱弦在《巢湖夜月》一文中写道:“当其微风不生,流光接天,静影沉碧,羁人当此神开,劳者对此而机息,恍乎置身于广寒世界也。”

二、城市

1.巢湖概况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现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2005年末总人口453.06万。
巢湖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周边与南京、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市相邻。淮南、合九铁路及合宁、沪蓉、合巢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江流经巢湖市182公里,芜湖—巢湖公铁两用大桥和铜陵—巢湖公路大桥横跨长江天堑。依托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和南京、合肥两个航空港,可借“船”出海。
巢湖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藏有34种,其中磁铁矿、硫铁矿、明矾石、石灰石和石膏矿等储量巨大。巢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盛产大米、油料、棉花、蔬菜、家禽、水产品,“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螃蟹)享有盛誉。巢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市自然和人文景观130多处,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泉、山色是“巢湖风景三绝”。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巢湖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五个县(区)均被列入全国粮棉生产大县,并先后进入全国粮、油百强县行列。“两水一菜”(即水产、水禽、蔬菜)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二,特种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家禽已形成20多个较大规模的养殖小区:蔬菜面积100万亩,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建材、机械、纺织、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并在省内外同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骨干企业。目前,全市有大中型企业54户,有皖维高新、巢东股份、新力药业、华星化工四家上市公司。旅游业快速发展。建成了褒禅山、华阳洞等五大溶洞和太湖山等四个国家森林公园及半汤、汤池、香泉等温泉度假区。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配套功能明显增强,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
撤地设市以来,巢湖连续6年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活动,连续4年开展对外开放年活动,积极实行鼓励外来投资政策,建立了市、县(区)行政服务中心,市县乡三级行政服务网络,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条龙”投资审批手续。营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巢湖市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立足区位、资源等优势,加快“四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即建成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金外溢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高素质劳务输出基地,周边大中城市科研院所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周边城市旅游的“后花园”。巢湖正在向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湖滨城市目标迈进。
巢湖是一片开放的热土,巢湖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投资兴业。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铭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