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袁隆平,的出生地
袁隆平 (1930.9.7 -)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发现很多人不理解杂交水稻的真正意义,不少人认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麦,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没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假设世界上有100个人,而粮食只够90个人吃,粮食紧缺再加上财富的不均衡分配,那么就会出现50个人有充足的粮食,而另外40个人没粮食吃,于是大规模的饥荒和战乱就爆发了,这样这场危机就从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
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粮食够110-120个人吃,那么粮食就不再紧缺,就不会出现大规模囤积现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这些危机。
② 谁知道袁隆平出生在哪农校当时在哪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现我国杂交水稻的各个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此后,他又提出“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概念,国家“863”计划据此将两系法列为重要项目,经项目组科技人员6年的刻苦研究,已掌握两系法技术,并推广种植,现占水稻面积的10%,效果良好。1997年,他在国际“超级稻”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实验田取得良好效果,亩产近800公斤,且米质类粳稻。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3亿亩左右,约占水稻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的近60%,年增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口。
杂交水稻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并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项国际奖励。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历任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③ 李振声为什么不如袁隆平出名
没有必要做这个比较,有人说“南袁北李”,一个搞水稻,一个搞小麦,都是为了培育粮食新品种努力,培育出好品种。
从年龄和种植农作物的品种来看,李振声与袁隆平更相似。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李振声出生于1931年,两人年纪相仿,李振声小一岁。大米和小麦,是中国人最主要两种主食,“南米北面”,南方人偏爱看吃大米,北方人偏爱面食,正好与“南袁北李”相符。但在普通老百姓印象里,袁隆平的名气要大等多。
李振声是山东淄博人,生在旧社会,小时候家里又异常贫困,加上在他13岁时父亲就去世,他只能早早辍学,小小年纪就到济南谋生计。机缘巧合下,他得到命运的眷顾,进入山东农学院学习。
1951年大学毕业后李振声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5年后又到了陕西农业研究所,当年,北方小麦遭遇了严重的条锈病灾害,普遍减产,这让李振声决定投身小麦的研究。研究方向是让小麦与很强抗病虫害能力的牧草进行“远缘杂交”,随后几十年他相继研究、培育出育成了小偃4号、5号、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这让他被称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
1985年,李振声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06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袁隆平让中国人吃上大米,李振声则让中国人吃上小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两人合力解决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先生成就:
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共和国成立时他正在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上学,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后来被确认为天然杂交水稻,从此开启了他的杂交水稻研究,这一干就是一辈子。直到今年(2021年)年初,他还在位于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其实早在2007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的颁奖典礼上,袁隆平就曾发表感言说:“我知道,大家给我个终身奖,就是要我干一辈子工作。我觉得我现在身体很好,肌肉很有弹性,完全可以再下10年试验田,去种水稻的。”他用自己的这种独有的幽默而自信的方式,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决心。
④ 袁隆平先生的个人简介是怎么样的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4)怀化发明家扩展阅读
袁隆平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中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⑤ 中华儿女为国争光的故事
杨振宁说:“崔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虽然不出乎物理学界的意料,仍然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欣。我相这是所有裔人士的共同感受。”杨教授还说:“华裔科学家获生理医学诺贝尔奖应该是不久以后再度引起我们极大欢欣的新闻。”那么,“为什还没有获奖的专业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出现?我的看法是:这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基科学前沿发展极快,要赶上去,而且要超越世界级的研究中心,不是容易的事……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发展出可获得诺贝尔奖的专业我想应该是20年之内的事。”
1998年10月3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崔琦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殊荣的华人。崔琦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可是,他并不是出身书香门第,而是来自一个贫苦农民家。他的祖籍是中国河南省宝丰县范庄村。由于家境贫寒,早年他与三个姐姐为了谋生,便来到香港。崔琦靠助学金读完了中,又靠公费赴美深造。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贝尔研究室,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孜孜求,终于攻下科学堡垒,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
穷人之子志不穷 小小年纪露峥嵘
1939年的一天,在中国河南省宝丰县范庄村一名男婴出生在崔家,他就是崔琦。崔琦的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名叫崔长生,母亲名叫王双贤。他们以土地为生,辛苦一年不得温饱,崔长生还不得到邻近的郏县景家洼煤矿,靠背煤卖煤维持生计。
崔琦刚刚断奶就被送到舅舅家里,他和三个姐姐都是在舅舅家里长大的。由于崔琦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对他疼爱有加,希望他上学读书,将来有出息。崔琦和他的三个姐姐都是在舅舅家里读书。他们有三个舅舅,大舅王志环曾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后来在河南郑县牺牲。在舅舅们的资和熏陶下,崔琦才得以完成学业。宝丰解放后,崔琦回到自己家里。
崔琦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几年间,不但帮助父母操持家务,而且还下田干活。拔草,收割,扬场,样样农活他都会干。然而,最让乡亲们至今记忆犹新的是,2岁的崔琦就当了村小学校的代课教师。当时由于崔琦的个子矮,他上课时,只能在黑板的下半边写字。而那时,小学校里只有两个教师,所以崔琦只好各门功课都要教。崔琦又样样在行,语文、算术、常识、体育、美术、唱歌等课程都讲得井井有条,清清楚楚。
当时,除教学外,崔琦还经常带领学生搞宣传,不管演什节目,崔琦总是粉墨登场:他字正腔圆,演什么角色像什么角色,人人都说他演得好。最让乡亲们赞叹不已是,崔琦有惊人的计算能力和超常记忆力。土地改革时,村里丈量土地,别人都是量一下记一下,崔琦量几块地也不记录。量地的负责人问他:“琦,你怎么不记?”崔琦说:“你只管量吧。”崔琦用的是心记,等量了好几块后,他一下就说出来了各块地的准确数。老会计拿外号“一杆旗”地块来考验崔琦,而崔琦计算的亩数一点不差,他不禁对崔琦的计算能力心服口服。
崔琦的母亲对儿子的教育特别严格,有一件小事,迄今村子里的乡亲还记忆犹新:那年天,有户种瓜人家的瓜丢了,说是崔琦偷的。崔母知道后,愣让崔琦在院子里跪了半天,不少人讲情都不行,直到崔琦说“以后再不偷了”,才让他站起来。其实崔琦没偷瓜吃,是丢瓜的那一家认错人啦。这件事说明崔母教子是多严格!
父母远见卓识 培正引以为荣
崔琦的父母虽然大字不识,但有远见卓识,他们坚持让自己10多岁的儿子远离家乡,外出求学。其时,崔琦的3个姐姐均在香港,崔琦远离父母,投奔姐姐,姐弟四人,无依无靠,在港辛勤谋生。崔琦于1952年就读香港培正中学中二,并于1957年中六毕业。50年代的培正中学还是一所私立中学,学昂贵,令家境贫寒的崔琦无法自己承受。但刻苦聪明的崔琦每年都获得奖学金,使崔琦在自助人助的情况下读完了中学。
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助理教务长的蔡子平博士是崔琦的同学,他说,崔琦在中学读书时,不仅物理成绩特别突出,而且中英文和化学成绩亦很优异;同时他的歌声特别悦耳。
培正中学校长郑成业说,崔琦获得诺贝尔奖,是香港人的光荣,亦是校培正中学的光荣。他还说,他代表培正中学向崔琦致送祝贺信,并向学生宣布这个好消息,希望学生能以崔琦作为学习的榜样。
崔琦从培正中学毕业后去美国深造,一步一个脚印地在科学的路上探索,终于取得了惊人的成绩。1958年,19岁的崔琦由香港赴美国伊利诺斯州奥斯塔学院深造;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因出色的学习成绩和科研能力,1968年他被世界著名的美国贝尔实验室录取从事研究工作。在那里取得一个又一个突出的成绩,其中包括因之荣获诺贝尔奖成绩。1982年,他被爱因斯坦曾经担任过教授的普林斯顿大学录用,成了这所著名大学的一名年轻教授。
据崔琦的学生介绍,崔琦为人随和,思想敏锐,对学生要求严格,在师生中威望很高。来自中国的学生李济群等人介绍,崔琦非常关心祖国,经常与中国学生谈论祖国的发展情况。
1998年4月,崔琦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富兰克林奖,因此很多同行都为,他还会更上一层楼,因为历史上的大科学家,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都是在获得富克林奖之后才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1998年10月13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发言人宣布,将这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3位在美国工作的科学家,其中括美籍华人科学家,现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琦。得知消息后,崔琦本人却心情平静,照常按医生的约定去医院做一项血液化验,根本没把获奖当成什么天大的喜讯。然而,崔琦的获奖对他的香港母校培正中学来说,却是件破天荒的大事,因为这是来自这所中学的第一位诺贝奖得主。如果崔琦的父母地下有知,也会在九泉之下为自己的儿子感到喜悦和骄傲!
把电子变成“液体” “对荣誉不必认真”
崔琦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学奖的主要成绩是:他和德裔美籍科学家斯托尔默于1982年对“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研究时发现,“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1983年,斯坦福大学的劳克林教授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因此,崔琦和斯氏、劳氏共同获得199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3位科学家中,崔琦生于中国河南省,1982年至今任美国普林顿大学教授;劳克林1950年生于美国,现任斯坦福大学教授;斯托尔默1949年生于法兰克福,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普林斯顿大学介绍说,崔琦的研究工作源于1978年一位名叫埃德温·霍尔的学生的发现展开的。霍尔发现当把一个金片放进一个磁场并使其同磁场的表面成一定的角度,这时电流的流动就会某种特殊形式。这种现象称为霍尔效应。
1982年,当时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崔琦和斯托尔默,利用半导体砷化镓和砷铝化镓进行霍尔效应实验。他们在强磁场和低温条件下,把两块不同的半导体晶片叠在一起,一面是砷化镓,另一面是砷铝化镓于是便发现电子就在这两个半导体之间的界面上聚集起来,而且非常密集。接着他们使这一界面的温度降低到仅比绝对温度高十分之一(约零下273摄氏度),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100倍的超强磁场。这时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比如阻力消失、出现几分之一电子电荷的奇特现象等。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做出一些重大发现。
他们的研究可能会使微电子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瑞典皇家科学院,这3位科学家发现的这种新的“量子流”,即像液氦那样具有某些共同特性——例如超流动性——的流体。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这些流体的意义在于,它们能够揭示关于物质的内部结构以及动力学原理的更多信息。并可能会致使在这种改变了的状态下对电子进行操纵的技术,从而改变计算机存储器的性能,因此这对科学发展是一种巨大贡献。
这3位科学家并没有为自己成就沾沾自喜,相反,他们更加谦逊。当获奖的消息传到崔琦所在的学校后,大家都向他表示祝贺,他像平常一样微微一笑说“谢谢”,他还说“对荣誉不必认真”。
崔琦是以平静的心情看待这一全球最高学术成就的,得奖之后,不会改变他的日常生活。他在学校同事、友人及学生眼中都是治学严谨、教学认真、生简朴、为人谦逊的学者。
崔琦有个幸福的家庭,他的美国妻子名叫琳达,他们相识于奥古斯塔学,当时崔琦是学校里惟一的华裔学生,琳达是挪威裔。但是,他们在奥古斯塔学院并没有引发起爱情,他们的爱情开始于他们后来在芝加哥大学的重逢。崔琦说,“有缘千里来相会”。琳达说,他们的爱情反映了崔琦不因袭传统的个性,因为在那时,异国婚姻确实是件极不寻常的事情。崔琦夫妇有两个女儿,老大爱琳现在哈佛大学攻读美术史博士学位,老二已从医学院毕业。
与崔琦同时获奖的斯托尔默得到获奖的消息后“感觉迟钝”,他说:“今天将发生什么事情……这就是要发生的事情;我将忙得团团转,不过没关系。”
斯坦福大学的劳克林教授说:“我想把这里作为一个临时讲台,告诉人们大自然有多么神奇,也想让他们知道,只要敏锐地观察,就会发现世界到处是新鲜事物。”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1953年大学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遗传学教师。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特别紧张,袁隆平亲眼看到有饿倒在路边、田坎、桥墩上,很多人得了浮肿病。有一次,袁隆平在路上看到一个农民从很远的庄换“谷种”回来,他满怀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辛辛苦苦跑那么远去换谷种?”农民回答得很干脆,他说:“种子好,就可以提高产量。”这句再简单不过的话却给了袁隆平很大的启发:肥料、劳力等其他投入都是一样的,就是把种调一下,就能够增产。我是学农的,也是搞遗传的,我应该在改良品种上做些事。
1961年的一天,袁隆平在选种的时候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高大,穗子大,粒多。他如获至宝,认为选取了一个特别优良的品种,第二年将它种去进行试验,他望“种”成龙心切。谁知稻种抽穗后,后代高的高,矮的矮,生长期长的长,短的短,良种优势已面目全非。失望之余,他顿生灵感:迹象表明,这优异稻株不是纯种,而是天然杂种,因为纯种是不会分离的。为什么不能搞杂交水呢?30出头的袁隆平开始向传统的遗传学理论发起挑战。
“文化大革命”初期,袁隆周围已有个人被关进了牛棚里。有一天,工作组对“牛鬼蛇神组”组长、一位体育老师说:“你再准备一个床铺,明天还有一个人要加入到你们这个队伍。”床铺准备好了,床上“袁隆平”的标签也写好了。袁隆平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吃饭之前,他跟正在产假期间的爱人邓哲说:“你要有一个思想准备,明天我挨批斗之后,就进牛棚了。”邓哲听后安慰丈夫说:“没有关系,我们不是现行反革命,我们一起去当农民就是了。”
他们没有想到,最后还是国家科委写给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的一份公函救了他。在此之前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一篇于杂交水稻的文章,引了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世毅的重视,他认为这是个很有前途的科研项目,请示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后,聂帅也支持。工作组想批斗袁隆平,“新账老账一起算”,结果调查袁隆平档案时,他们翻到了这份公函。当时的怀化为黔阳地区,本来就缺少人才,地委书记孙修陶获知这一情况后,将袁隆平列为了重点保护对象。
1969年,在海南岛一次民间的学术讨论会上,有两位院士,他们认为自花授粉水稻没有杂种优势。当时满40岁的袁隆平极力反对,有四五十个年轻人都站在他这一边,最后气得这两位权威拂袖而去。后来,科学院新增院士,由于那两位老院士的反对,袁隆平两次都没有评上。对此袁先生说:“现在想来,我觉得对不起他们,年纪轻轻不应该那样咄咄逼人,搞得他们下不了台。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你在态度上也应该谦虚一点儿吧!”
1970年,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6年,他的助手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的试验,却还是没有够获得一个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100%的雄性不育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一串串疑问涌上心头。他将各种杂交组合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终于认识到几千个试验所用的杂交材亲缘关系都太近。于是他对研究方案进行了调整,提出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杂交稻进行杂交的新想。接着,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岛发现了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野稗”,为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找到了突破口。尔后,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培育成功,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育成第一个具有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1976年,三系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尖锐命题。袁隆平相信中国人一定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他决定向更高峰发起冲击。袁隆平感到三系法虽然大幅度地增产,但也存在着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不足。于是,他提出了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到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参加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在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的启发下,两系法杂交高粱、两系法杂交油菜、两系法杂交棉花、两系法杂交小麦相继研究成功。我国农作物育种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辉煌。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赞叹,从而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并先后获得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多项国际大奖。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袁隆平没有沉醉,依然探索不止。他的眼光又瞄准了选育既高产又优质的超级杂交稻。
⑥ 袁隆平是湖南人吗
不是。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1年至1936年,随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赣州、湖北汉口等地。
1953年8月,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6)怀化发明家扩展阅读
人物影响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2009年,北大星光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湖南省文联、中视天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电影《袁隆平》,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讴歌了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高尚品德。
⑦ 袁隆平英语介绍有哪些
袁隆平英语介绍: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people have been the trend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foodfor the people and rice for thefood,Therefore, the scientist I admire most is Yuan Longping, 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
In my mind, the image of Yuan Longping is always fixed as an old man in a white shirt, standing in the endless paddy field, working hard. All the year round, he is more like an ordinary farmer than a scientist.
The dream of enjoying the cool under the grass and the dream of hybrid rice covering the world" are two grand ideas.What is the concept of a large-scale yield of 900 kg / mu of hybrid rice?
This is a peak that no one has ever reached in the world, and it is also a new leap forward for Yuan Longping, 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 to lead Chinese experts to face the worldfoodproblem.
Yuan Longping once bluntly said that although this road is difficult, the future is bright. If it's hard, it's hard. New varieties with higher output have been proced, and people all over China and the world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foodand clothing. He is happy, and it doesn't matter if he suffers.
对照译文
自古以来,人民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潮流,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天,因此,最令我敬佩的科学家莫过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在我的脑海里,袁隆平的形象总是定格为一位身穿白色衬衫,站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辛苦劳作的老者。常年的躬身在田间地头,他皮肤黝黑,与其说是一位科学家,倒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普通农民。
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两个多么宏大的设想,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又是个什么样的概念?这是世界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着中国专家迎战世界粮食问题的一个新跨越。
袁隆平曾直言,这条道路虽然是艰难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苦就苦一点,出了产量更高的新品种,全中国、全世界人民都能解决温饱问题,他心里高兴,吃点苦没关系。
⑧ 袁隆平的简介以及故事
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近代圣人,他有怎样的功绩?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⑨ 袁隆平的成就
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的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品种“叁优一号”911.7公斤,超过了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
2018年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病逝:
2021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跌倒。4月7日,转院至湖南长沙治疗。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逝世于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享年91岁。
2021年5月24日上午10点,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虽然袁隆平本人生前曾希望丧礼从简,殡仪馆不接待群众入内悼念,但由于他本人极高的声望,长沙市仍然有大量的群众在湘雅医院、明阳山殡仪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本部进行自发性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