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60秒创造影响力

60秒创造影响力

发布时间:2022-04-10 04:18:52

❶ 拓展训练游戏是极速60秒还是急速60秒

是极速60秒。

❷ 短暂的60秒钟之中,宇宙会发生哪些事情

我们大家应该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138亿年前,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中。这个故事可以很容易的让我们想起这样一幅简单的画面:在太空中的某个时刻,发生了剧烈的爆炸。但事实是什么呢?传统意义上的爆炸并没有发生,其实所谓的“爆炸”是空间的扩张。另外,宇宙并不是从一个点开始的,而是同时发生在每一个地方!

这非常令人困惑,因为根据当今最成功的理论,在大爆炸之后,应该创造出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这意味着正负物质的相遇将导致湮灭,从而破坏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的形成。为什么物质比反物质多?这是当今物理学中的一个大谜团。在这里,你可能会认为宇宙已经诞生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请记住,刚才提到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宇宙诞生后的一秒钟内发生的!在这一秒内,还有许多的细节等待着我们进一步的去探索。

❸ 抖音怎么运营

运营抖音首先需要确定好自己账号的方向,不能盲目跟随大众,需要有自己的风格。

当然了,有时候还是需要跟着热点走的,有时候一个蹭热度的视频,抵得过自己呕心力作好几个晚上的作品。所以当下什么最热,你还是需要知道。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该网站管理自己的抖音账号,比如发布视频、管理账号、查看数据等等,是一个很方便运营抖音的平台,你可以试着研究下。

❹ 如何建立影响力

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担任班级和学生会的干部,班长、团支书、学生会主席等角色,给了自己分配工作和任务的权力,然而学生工作,更多的是类似于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的人都是属于义务性的。做学生干部,可以说是从事了具有一定权力的工作,但只觉得有结果,知道了可以分配工作,或者命令他人,但不论学生会还是班级,职位都是老师任命的,对权力的内涵依然很模糊,他人为何要服从权力呢?
可以看出,对于权力的理解在各个阶段是不同的,随着工作经历的丰富,越发对权力的真正内涵比较感兴趣,直到看到科特的《权力与影响力》一书,才觉得自己好像有点迈进管理的门槛了,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却代表了我现阶段对于权力的理解。权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组织的任命,一个是自身的影响力。
权力,来自组织的任命。
这点大部分都是理解的,当年以容易地从身边发现这种情况。政府的科长、局长、省长等,企业的经理、总监、总经理等,组织可能不同,名称有着差别,各个名称的内涵是代表了其在一个组织中的地位和职责范围。在其职位的职责范围内,在其职责范围内,其拥有了权力。比如要开办一个企业,你必须要却得工商管理部门的批准,这时工商管理部门中负责审批的人便拥有了是否批准的权力。经组织任命的人员,代表的是这个组织在其职责范围内的权力,可以说更多的是组织的权力,而不是其个人的权力,是组织的权力通过个人体现出来。没有了任命,便没有了权力。有部分公职人员,之所以不想退休(是不是和要延迟退休年龄的事情相关?),不排除有想继续发挥余热的,更不能排除其中有人是害怕退休后出现“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境况。
权力,更应该来自于影响力
。个人认为这点比上一点更能说明权力的内涵,因为组织任命的权力是可以转移的,而个人影响力的权力却是固有的,是不可转移的。然而这时对于影响力的内涵却又迷惑了。在《权力与影响力》中,科特提出几点是建立影响力的基础(书是去年通读一次,能否记得全面由待以后重读时补充和完善)。
开放的心态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建立有效影响力的第一步是要有用开发的心态,不以自己的标准去度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海瑞的故事家喻户晓,大家都知道其是个清官,但也正由于其的清廉而不容于当时的官场。这不是说要其同流合污,而是说其个人对清廉的过分看重,导致了其对他人的要求变成可苛刻,导致其在官场获得不了同仁的合作和支持,要不是朝廷为了树立一个楷模,其后来或许永远没有了重新出山的机会。唐太宗在历史上一个有名的特点就是能够纳谏。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其实是纳谏的第二步,第一步应该是能够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书同文、车同轨,这对于工具是重要的,但对于思想、文化来讲则是扼杀创新的绝招。(可以联系目前的教育制度想象看,为何有钱老之问呢?)系统地观点
。由于工作的分工,大多数工作的完成,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合作与支持,更多地需要的是团队合作而不是孤胆英雄,人与之间是相互依赖的,而不是相互排斥。主管于下属,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才构成了公司一个整体的系统。在确定一项工作之后,就要对工作进行分析,要完成工作,需要取得哪些资源,需要哪些人的支持,这项工作能为他人带来什么,哪些人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要举办一个年终晚会,主导部门可能是行政部门,但节目需要部门支持,车辆需要总务安排,人员需要人事协调,道具等需要采购协助,外部公关又需要公关部门,所以说,一个工作,不是独立于组织的,而是组织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取得上司的支持
。在书里说的是有效地“管理”自己的上司。科特对于管理有效的管理自己的上司很是看重,英雄所见略同的是,德鲁克也认为有效地管理自己的上司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工作的完成,除了得到其他同仁的合作,来自上司的支持尤其不可缺少。市面上对如何取得上司支持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观点也是百家争鸣,内容却也是泥沙俱下,让人不知所遵。而德鲁克给出的建议确实实在而一针见血的,那就是要熟悉上司的工作方式。你的上司是思考型的还是行动型的,是喜欢倾听型的还是喜欢阅读型的,是喜欢集权的还是喜欢放权的,喜欢开会演讲还是喜欢邮件布置工作等,只有弄清楚了上司的工作方式和喜好,才能有效地和上司进行沟通,进而取得上司的支持。比如,如果上司喜欢倾听下属汇报工作,你偏偏发邮件请示,结果是你的邮件大多时候他根本没看,最后你说什么时候发邮件了,估计只能引来一顿批评。白金法则,运用到管理上司方面是很实用的。
赢得下属的信赖
。主管的存在,不是说主管一定方方面面都比下属强,主管的主要作用除了分配工作,对外协调,更主要的是给下属完成工作、实现目标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在提出目标(也可能是公司目标分解下来的)后,就要关注下属的工作进度,随时为下属提供需要的支持。俗语“扶上马送一程”,就是说把下属扶到马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送上一程。工作中,就是分配完工作后,不是不闻不问,而是要时刻关心下属的工作进度,对下属提出的困难和要求,如果是合理的,就要想办法帮忙解决,如果是不合理的也要及时指出和修正。(对于下属,也有个0.1*10>1的工作技巧,因为主管最不喜欢的就是工作上的“意外”)
权力,来自于组织的授权,更应该来自于个人的有效影响力。只有通过建立有效的个人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完成组织的授权,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❺ 如何打造自媒体的魅力人格体

首先搞自媒体,你千万不能太端庄,要有一点恶搞精神,也就是娱乐精神。

就像我这两天在朋友圈和说说中恶搞查理一样,这样才能让屌丝们欢乐起来。

让屌丝觉得好玩,才会爆!

所谓爆的意思,就是引发屌丝们自发传播。

再来说说,啥叫端庄?

就是‘端着,装’,咱做自媒体不要怕被骂,就怕被嫌弃,被打入冷宫。

还有人觉得自己长相不行,玩不了自媒体。

其实,影响力与长相无关!

你想,罗胖,一个歪嘴的猪头,长那样,都能火,你怕什么?

那些又土又笨、无趣的人最终会被淘汰,而目前很多企业的公众号,就犯了太端庄的毛病。

搞自媒体的人,一定要有极客的精神,做出来的东西一定要牛逼。

用雷军的话说,叫,极致!

你有没有发现,罗胖每天推送的语音播报,都是60秒,非常整齐划一。

一开始,我以为是剪出来的,后来听罗胖说,他每天早上老早就起床。

每次都能录到60秒,完全是靠他一次一次的死磕。

他的口头禅就是,死磕自己,娱乐大家!

有时,他早上的一个录音最多要录几十次,大约需要半个小时,而之所以让录音准确到60秒,是为了感动粉丝。

正是这种死磕,才留住了那些觉得他不容易的粉丝。

其实,这种死磕精神,也是魅力人格体中,不可或缺的魂!

做自媒体还有什么要求?

那就是,你得自恋,你得发自内心的自恋。

罗胖就超级自恋,他经常粗暴地说,给啥吃啥,不准挑食,爱看不看,不看滚蛋!

哈哈,够粗暴吧!

罗胖的理念,可以用克亚老师的一句话来注解一下,那就是,让爱你的人更爱你,让你的人更恨你。

在这个时代,没有人可以做到人见人爱,连林志玲都不行。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做自己,散发自己的个性,锁住那些爱你的粉丝,对那些看你不顺眼的人,直接忽视就行了。

说实话,自恋也是一种魅力,只有自己先喜欢自己、肯定自己,别人才会喜欢你、爱上你。

就连我很不喜欢的芙蓉姐姐和凤姐,都是靠自恋赢得关注的,他们本质上也是自媒体。

因为在这个代码堆积的网络世界中,人格魅力是互联网世界里的最稀缺品。

打造自媒体,就是要打造自己的‘魅力人格体’。

啥叫魅力人格?

罗胖的解释是,‘任何具备独特性格、个性、魅力的符号,我们都可以称之为魅力人格。’

每天一段语音,每周一期视频脱口秀,不带重复,充满未知,和当下生活联系紧密,总是引人深思、给人启发。

罗胖用超过400个日日夜夜,持续而优质的自媒体内容,塑造了他的魅力人格。

罗胖的魅力有多大?

才一年多,110万微信用户,视频观看人次总计超过6000万,不服不行啊。

关键是这种魅力人格,产生了铁杆粉丝,他们愿意掏钱。

掏钱就是被吸引,就是支持。

来,咱们总结一下,啥是魅力人格体的三要素?

很简单,就是,不靠谱、真牛逼(死磕)、极度自恋!

还有,做自媒体要去组织化,小米为什么那么成功?

因为小米用去中心化,简化了组织,小米有百万级的米粉,而小米内部却只有两个层级:创始人级别和员工级别。

你想这样强大的组织力,传统企业咋能干得过?

同样的,端庄乏味的传统媒体,如何能干得过具有魅力人格的自媒体?

亚友团也成立了自己的媒体,叫亚媒体,到微信直接搜公众账号:亚友团,就可以关注。

通过亚友团这个平台,吸引亚友,创建社群,所有队员都可以发起项目,通过亚友团这个平台协同创业和众筹。

最牛掰的是,第一期参加亚友团的小伙伴们,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在20天创造20多万的惊人利润,所有学员竟然百分百都赚回学费!

20万看起来不多,但是这完全靠的是一群对微信一无所知的小白队员,在微信世界里所创造出的奇迹。

你想,有些公司每月营业额就算有200万,但利润可能还不到20万,这样的公司比比皆是。

所以,亚友团的赚钱速度很快,未来会更快。

我觉得亚友团的创业模式,堪称为光速创业,也就是咱们前面说的社群经济。

而第二期亚友团的突击队员,只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同时启动了三个项目,个个赚钱,让参与的学员都兴奋到失眠。

亚友团的导师们,在微信上直接上演了赚钱直播,让身边人都看到亚友团光速赚钱的奇迹。

这是一种颠覆的玩法,彻底粉碎了传统培训无法落地的魔咒。

未来,一切产业皆要靠自媒体!

一开始,如果没有我和大树的日记空间的支持,亚友团也玩不转!

苹果是不是自媒体?

当然是了,乔布斯时代,保密非常严格,这样当乔布斯发布产品的时候,才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乔帮主每一次颠覆式的创新,都能引爆全世界媒体大炒特炒。

乔帮主的发布会就是自媒体,苹果自家的媒体,其他媒体都是在转载苹果自媒体上的内容而已。

明白了吧,苹果本质上就是一家媒体公司。

苹果公司整合了全球最好的制造业企业和开发者,自己唯一要做的事情只是设计和发布产品。

未来,如果没有自己的自媒体,你就别玩了!

因为体验经济时代正在到来,而摆脱冰冷乏味的商业体验,将是整个世界的趋势。

未来,大组织毫无人情味的工业品,将变得越来越没有竞争力,比如说索尼和松下。

索尼和松下的创始人也算自媒体,当创始人离开后,他们的产品也就失去了魅力。

你也许会问,自媒体与体验经济有啥关系?

别急,请听我慢慢道来!

什么最有稀缺性?

当然是那些被‘魅力人格体’开过光的产品,比如说小米,比如说苹果。

那么魅力人格体靠啥打造?

毫无疑问,当然靠自媒体!

你看,罗永浩的锤子手机,连产品还没出来,罗永浩在微博上尝试预定,就引来无数人捧场。

赵本山、史玉柱的时代终将过去,未来是群岛世界,不再是帝国世界。

像赵本山这样家喻户晓的明星,都将成为历史。

像史玉柱卖脑白金,这样一个产品,全国男女老少都知道,也不再可能。

未来,我的世界你不懂,你的世界我也可能不懂。

自媒体不需要定位,自媒体的魅力就在于不确定性。

罗胖从来没有定位,用户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的内容,因为计划性带不来惊喜。

相比而言,目前那些将自己定位在特定领域的自媒体,混得都不一定好。

我以前写日记,也是瞎写,想到什么,写什么,反而写出来的东西比较有魂。

简而言之,就是说人话、接地气、不装X!

创业需要三级火箭的助推,首先你要定位在屌丝群体,然后凝聚自己的粉丝,最后打造自己的社群!

这样你就能搞定创业这个失败率超级变态的东东!

很多人把罗辑思维的模式定义为“社群电商”。

罗辑思维是从内容切入,打造罗胖的魅力人格体,然后吸引粉丝,形成社群。

而亚友团是以克亚老师、大树、汉彬、查理、仁冲等人的个人魅力为背书,然后通过规则的制定,来吸引克亚粉丝和微信营销爱好者加入的。

但亚友团的真正吸引力是内部的社群化运营,团内有20几个活跃的社群组织,这些社群由会员自组发起、自主管理。

亚友团平台起到一个引导和传播的作用。

亚友团把去中心化做到了极致,让团队分散为一个个碎片化的小组织,这样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才会更强。

自从微信风靡以后,国内出现了很多社群,但能做到像亚友团这样碎片化、分布式、高度自治的,我还没发现第二家!

今年刚开春,很多人就在忙着预测今年的趋势。

有说可穿戴、互联网金融,有说移动电商的,也有说在线教育要爆发,这些都是热点。

但如果要我来预测,我要说,社群经济必是超级热点。

在PC互联网时代,最典型的社群模式,要算网络贴吧,里面诞生出了屌丝文化!

这是一个屌丝的时代,得屌丝者得天下,精英的光芒正在变弱,而被屌丝拥护的社群必将崛起


而屌丝文化的核心,其实是‘我不爽,我不屑,但我存在’,围观、起哄、争斗都是屌丝们刷存在感的重要方式。

但是屌丝除了存在感,还要追求归属感和认同感。

像米粉、亚友(亚友团)、螺丝(洛基粉丝),就是屌丝们通过品牌刷归属感的体现。

在这个产品同质化的时代,品牌其实是消费者展示品味的道具,界定自己社会身份的工具。

比如说土豪为啥都买奔驰、宝马?

就是为了通过消费这些高端符号,来刷自己的尊贵感!

说的直白点,他们这种购买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土豪,给自己贴一个身份标签。

而产品的功能只是一个最初的切入点,产品的背后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粉丝群,那么这个产品肯定也是缺乏魅力的。

要么是这个产品功能不够极致,要么是用户无法在你身上进行角色代入。

小米之所以强调‘为发烧而生’,就是为了打造自己的极致感。

所以,将来的品牌是一定需要依托于粉丝的,品牌就是产品和粉丝之间的一场合谋。

也就是说,无粉丝,不品牌。

社群经济的高级形态,就是要让粉丝‘自我实现’,我个人认为,让屌丝自我实现最快的社群,非亚友团莫属。

有人说罗辑思维股值一个亿,夸张吗?

不夸张!

为啥小米的估值能到100亿美金?

因为人家计算的是粉丝价值。

你知道吗?

Facebook每个用户的价值是174美元,宝马是1613美元,星巴克177美元,可口可乐是70美元,你说小米值多少钱。

所以说,罗辑思维值一个亿,我觉得靠谱!

社群经济必是是2014年的热点,一定会有更多像亚友团和罗辑思维这样的社群冒出来的。

自媒体和社群经济有啥关系?

很简单,因为没有自媒体,就无法吸引志同道合者形成社群。

比如说,咱们洛基英语,这是一群喜欢克亚营销的人走到一起,也算得上是社群经济。

说起来,克亚老师玩自媒体也挺早的,他博客上那上百段视频,深度影响了近百万人的赚钱思维。

但是克亚老师的很多铁粉,一直没形成社群,而亚友团的横空出世,快速聚合了克亚粉丝,必将引爆社群经济。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我是强调:任何企业或个人,都要打造魅力自媒体,聚集自己的粉丝,形成自己的社群。

未来你的影响力,就取决于你有没有打造魅力人格体!

❻ 各种广告媒体的优缺点分析

每一类媒体都有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认识每一类媒体的特性,是合理选择广告媒体的前提。
1.报纸
从职业和教育程度来看,阅读报纸的阶层可以说是媒体中幅度最广泛的。以不同阶段读者的资料为基础,报纸广告要实施地域性的计划就变得容易了。而且报纸配送地域明确,以定期订阅者为主要对象,可以说报纸是最有计划性的稳定的媒体。
报纸广告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弹性大、灵活、及时,对当地市场的覆盖率高,易被接受和被信任。而其缺点则主要在于传递率低、保存性差、传真度差、广告版面太小易被忽视。
2.杂志
作为广告媒体,杂志的长处在于它是被读者特意选购的。杂志读者的可靠性是使用杂志媒体的优势,阅读杂志的读者已经处在该杂志的影响之下,可以说登载在杂志上的报道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比起其他的媒体处在更自然的关系上。阅读自己喜爱的杂志是处于充分接受的状态,因而,情绪气氛的广告不在话下,理性的劝导广告也就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从广告的持续性来看,杂志有完好的保存性,广告生命长,有被读者相当长时间阅读的机会,另外也可以期待有超过杂志发行册数几倍的传阅率。
与报纸广告相比,杂志广告可以以比较低的费用覆盖全国市场,这也是其突出的特性之一。从杂志销售状况来看,有几乎集中于大都市的倾向,杂志广告与报纸一样,对特定地域的广告不适宜。当然,杂志中也有能够向特定地域刊发广告的兼具通融性的媒体。
总的来说,杂志的优点在于针对性强,选择性好,可信度高,并有一定的权威性,反复阅读率高,传读率高,保存期长。其缺点是广告购买前置时间长,有些发行量是无效的。
3.广播
作为四大媒体之一的广播的特性首推时效性。报纸由于广播的出现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就是时效性被夺走。这以后广播一直以时效性为第一武器。广播具有的这个特性,在广告方面通过适时的广播广告被有效地利用了。
广播是适合个人喜好的媒体。由于电视的出现,广播把娱乐的首席地位让给了电视。但是,作为个人性化的媒体,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个人性化的媒体,当然有采取个人性化的诉求方法的必要,给予听众以其他媒体不能得到的亲近感是尤为重要的。听众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希望不受别人的妨碍,可以一个人欣赏。所以,广播广告应该强调对特殊阶层的诉求。
广播可以向全国,也可以向特定的地域做广告。发布全国性的广告,可以利用全国性的广播网。地方性广告则可利用地方性的广播电台。
总体来看,广播的优点在于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选择性较强,成本低。其缺点是只有声音传播,信息展露转瞬即逝,表现手法不如电视吸引人。
4.电视
电视是现代广告的主角,电视是现代所有媒体中最家庭化的娱乐媒体。因此,对视听者的亲近感也很强烈,是感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媒体。通过将视听者吸引进画面,移入感情,对商品的理解也就很快,以动感能达到注视率高的表现。电视广告有其他媒体不可比较的示范效果,常常成为话题的创意作品也肯定被电视广告诱导出来。而且,通过电视的彩色影像,商品的视觉效果与店里摆置同样了,销售效率也会飞速地提高。
电视媒体的主要优点是诉诸人的听觉和视觉,富有感染力,能引起高度注意,触及面广,送达率高。而主要缺点在于成本高、干扰多,信息转瞬即逝,选择性、针对性较差。
5.网络广告
网络广告,是广告业中新兴的一种广告媒体形式。店铺可通过两种主要方式做广告:一是建立公司自己的网址;二是向某个网上的出版商购买一个广告空间。
(1)网络广告的优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广告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网络广告可以根据更细微的个人差别将顾客进行分类,分别传递不同的广告信息。②网络广告是互动的。网上的消费者有反馈的能力,广大消费者渴望及时得到信息,一旦某一消费者对此失去兴趣,略施小计,便会使这些对别人非常有用的信息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互动式广告要求广告把要说的信息作为与受众“对话”的一部分层层传递,一旦个人开始对起初的信息感兴趣,广告商就转向下一步骤,传递专门针对此人的信息。③网络广告利用最先进的虚拟现实界面设计来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网络广告所提供的虚拟现实世界,会给受众带来全新的体验。④网络广告的用户构成是广告商们愿意投资的因素。这些用户多是学生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平均收入较高。最成功的网址有办法留住回头客,同时又不显得过于商业化,为了使自己的网址更具有吸引力,一些公司自己成了网上出版商。
(2)网络广告的局限
网络广告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网络广告的范围还比较狭窄。
②价格问题。
6.其他媒体
除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广告媒体,如户外广告媒体和直接邮寄广告媒体。
户外广告媒体的优点是反复诉求效果好,对地区和消费者选择性强、传真度高,费用较低,具有一定的强迫诉求性质。其缺点是传播区域小,创造力受到限制。
直接邮寄广告的优点是针对性、选择性强,注意率、传读率、反复阅读率高,灵活性强,无同一媒体广告的竞争,人情味较重。其缺点在于成本较高、传播面积小、容易造成滥寄的现象。

❼ 微信视频号取消关注贡献的亲密度就没有了吗

答:视频号是一个人人可以记录和创作的平台,也是一个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的窗口。平台提倡分享优质的内容信息,不允许传播对他人有害、令人极度不适、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等不良信息。
2、微信视频号须遵守的协议和规范?
答:使用微信视频号的服务,你必须阅读并遵守通过《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微信个人帐号使用规范》《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微信开放平台开发者服务协议》和《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等相关协议及专项规则。本运营规范是在上述协议及规则基础上进行解释和说明,相关内容和举例旨在帮助你更加清晰地理解和遵守相关协议和规则,以便能够更加顺利地使用,而不是修改或变更上述协议及规则中的任何条款。关于微信信视频号运营规范,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一步了解!
3、我已经有视频的入口了,为什么不能发布视频?
答:目前视频主要分为两大块功能:浏览视频+发布视频 目前大部分人具有浏览视频权限,发布视频权限需另外单独申请。
4、微信视频号怎么申请?如何申请开通微信视频号「发布视频」权限?
答:详情请看之前的推文《》。目前内测阶段鼓励以个人主体申请,除部分被邀请企业暂不会通过。
5、影响力描述怎么填写?
答:就是你在其他平台多少粉丝,多牛逼之类。比如B站100万粉丝、抖音1000万粉丝、公众号100万粉丝,连内推小王子都关注了你的号。男人看了低头沉默说不出话,女人看了偷偷留下眼泪
6、影响力证明提供什么材料?
答:最好提供视频平台的粉丝截图,比如B站、抖音、快手等。因为微信视频号本身是针对视频内容的创作平台。最好是作者界面的截图,能证明这个号是你的而不是网上随意截的。
7、提交影响力证明时附上邀请码是不是包过?
答:在提交影响力证明时可以额外附上邀请码,可获得加速审核的资格。但不是绝对因素,请大家务必认真填写。同时微信视频的开通不收取任何费用,如遇到任何自称是工作人员向你索要费用均为诈骗。
8、为什么我打开「申请开通视频入口」提示已结束?
答:是的!视频号已暂停申请,敬请等待下一次开放。
9、请问下一次开放,是什么时候?
答:具体时间不详,感谢你的关注。
10、为什么视频号发布视频的流程/交互,和朋友圈发布视频没啥两样?
答:为了遵循用户之前的习惯,减少用户学习成本。 其实是产品经理也没有想的特别清楚,先搞个版本出来试试呗。
11、既然视频号和朋友圈发布视频的流程/交互是一样,为什么又单独做一个视频号出来?
答:朋友圈的视频分享是基于你微信好友之间的传播,具有私密性。而微信视频号的视频是开放性的。
12、既然微信视频号是开放性的,那公众号不也是开放性的。为什么不直接使用公众号发布不就好了?
答:很长时间公众号都只有PC web版,这限制了视频内容创作者的范围。我们很重视人人都可创造的内容,群发的内容并不是重点,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内容都应该是可以的,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其实叫短内容还是短视频已经不重要了,不是吗?
13、视频号只能发布60秒的视频吗?后面会开放吗?
答:产品目前处于内测阶段,暂时不会考虑开放60秒限制。
14、微信视频号和抖音、快手有什么区别?
答:为了大大降低视频创作者的创作门槛,同时也是为了满足用户更加多元化的优质视频内容需求。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
15、听下来也没看出有什么区别啊,你们腾讯就知道抄袭!
答:保安!保安!麻烦把这个人拖出去,用产品说话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16、为什么视频号都能
答: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位童鞋应该是一位小程序从业人员。这是一道产品面试题,如果你有好的答案。欢迎加入我们微信团队。
注:本文非官方版,是我试玩半月视频号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方便大家通俗易懂。如果你还有疑问请通过公众号给我留言,我会一一解答。

❽ 国外新技术在影视产业中的应用

CG技术在现代电影工业中的运用
--------------------------------------------------------------------------------
http://arts.tom.com 2004年12月22日12时46分来源:艺术当代汪开庆 梁亮

一 导 言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门类,它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之上。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像(computer graph),许多业内人简称为“CG”。新媒体艺术与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相结合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其中最为我们所熟识的便是CG在现代电影工业中的运用。在这里以现代电影工业为例,探讨一下新媒体艺术在现代电影工业中的发展概况。

从1950年代开始,电视的出现已经从某种程度上让好莱坞电影行业不得不进入 “大片”时代。当人们可以和家人一起看或温情脉脉或悬念迭起的电视情节剧的时候,电影便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生存危机。以美国为例,进入1980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从“叙事的电影”转向了“景观的电影”,尤其是用数字技术营造出来的视觉奇观几乎成了好莱坞这些年占领全球市场的制胜法宝。CG数字技术(包括虚拟影像合成技术和数字合成技术)破天荒地把许多原来表现不了的题材变成了可能。它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还促使导演将更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搬上了银幕,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带来了不计其数的财富。从此,好莱坞便将CG这一制胜的法宝广泛地运用于各种大场面、大制作中,来营造视觉奇观,并成就了其以一贯之的“大片”之路。

奥斯卡(美国电影科学和艺术学院奖)从1960年代起开始设立“最佳影视效果奖”,这个奖项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CG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与推广。自1980年代以来,每部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影片,几乎都是在CG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作品。

二 美国“大片”与CG技术

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艺术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了现代电影工业挽救其生存,并且使其能在与电视业的竞争中获取胜利的法宝,CG技术也随着“大片”时代的深入发展在现代电影工业中大放异彩。

以美国为例,浏览一下CG技术(包括虚拟影像合成技术和数字合成技术)在好莱坞“大片”中的发展历程。

1968年,导演 Stanley Kubricp拍摄的《2001太空漫游》就首先尝试运用了CG技术。当时就有人评价它就像一座金字塔,宏伟、神秘,甚至不知所云,它违反了几乎所有电影学院奉为神圣的原理,传统的剧情、人物、台词在这里变得无足轻重,而特效、画面和音乐占了主导地位。而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则对这部影片称赞道:“我第一次看到这部影片时,我觉得这不是一部电影,它将改变电影的形式。”

1982年,乔治。卢卡斯制作的《星际迷航记2》,标志着计算机动画开始正式进入电影娱乐业。该片60秒的特技在当时开创了CG电影史上的许多的第一——包括开发逼真的火焰算法,创造虚拟山脉和海岸线的分形几何方程式等等。在这部片具有深远的影响力,CG技术第一次被作为注意力的中心。

同年,迪斯尼的《TRON》(《电子世界争霸战》)公映,该片被公认为是“开创了CG制作电影的新纪元”,而且无数CG行业的先驱者都是受这部影片的影响而进入CG领域的。

《电子世界争霸战》的票房惨败使好莱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敢再涉足CG,直到《深渊》的诞生。詹姆斯▪卡麦隆在ILM的帮助下,第一次用计算机创造出了一种栩栩如生的虚拟海底生物,它可以像水一样自由变形,甚至可以具有人脸和人手的形状,这种逼真的虚拟生物除了CG之外,无法用任何其他手段完成。这一惊人的视觉效果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之后,好莱坞附近冒出了很多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数字制作工作室,CG技术也大量应用的电影制作中。另外,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海底异形的形象为卡麦隆带来了下一部更为经典的卡通形象——T1000。

1991年的《终结者2》,是第一部大规模运用CG技术改良的传统电影,包括40多个计算机生成镜头,T1000能从熔融的金属中幻化成真人!他的手可以逐渐变长,变成利剑,他的脸部被炸成烂铁后还能自动愈合;普通的地板砖能缓缓的隆起,生生的变成了真人!除了最终的真实演员,中间过程全部由计算机生成。自由变形的T1000已经成为了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

1994年的《阿甘正传》,阿甘与肯尼迪总统的“历史性”的握手已经成为了技术融为叙事的经典范例而被人们津津乐道。ILM将肯尼迪的形象从资料片中抠下来,与阿甘的蓝幕表演镜头合成,再将两人的手进行图像修改,使之握在一起。肯尼迪的口型也是经过唇形同步数字处理。为了使画面更加真实可信,拍摄阿甘的表演时,胶片的对比度、光度、粒子的粗细度、以及焦距的选择与总统的记录片总是保持一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由1000多名群众演员出演的反越战的示威场面,被复制成有5万人参加的浩大规模,可谓是CG技术所创造的一大奇观!

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两亿五千万美圆的制作预算,在特效上的开支(包括泰坦尼克号的模型、CG、水下摄影)几乎占到了一半。但是这场豪赌以大获全胜告终。10亿多美元的收入使其成为了电影史上的最赚钱的影片,还捧回了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11座奥斯卡奖杯。该片记录至今无人能破。

2001年至2003年,托尔金的旷世巨作《魔戒三部曲》取材于20世纪最具想象力的同名小说,该书被全球数以百万计的忠实读者视为史上最伟大的冒险故事,而导演彼得▪杰克逊把《魔戒三部曲》改编成了电影,成为20世纪最豪华的电影盛宴。据称早在1978年,就曾经有一位名叫拉尔夫。巴什克的拍过电影版的《魔戒》,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而不得不流产,《魔戒》使苏格兰的特效公司Wata Digital一举成名。三部曲的特效几乎都是由Weta设计完成的(在后期制作中,由于要赶进度,美国的Digital domain和澳洲的Animal logic及其他的一些后期制作团队也加入了后期制作的行列)。仅第一部就有560个特效镜头,包括10万个人物合成在一起的镜头和由计算机生成的斯麦哥,在人员配置和分配方面,Weta派出了120名精兵强将,并将其分为奇幻生物、特效、化妆、盔甲及武器、微缩模型、模型特效六个小组,各司其职,以使影片中的综合视觉效果尽善尽美。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家在整个电影创作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在另一方面新媒体艺术家往往又在创作过程中的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在扮演着工程师的角色。因此,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都不大愿意承认他们为艺术家,有人说这种技术会毁了电影本质,有人说它已经侵蚀了观者的思考空间。

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我们可以从新媒体艺术产生的历史因素来分析这个问题并找到答案。

20世纪早期出现的未来主义、达达主义、以技术运用为核心的结构主义和以表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思想为主的超现实主义都为新媒体艺术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实践基础。

未来主义者们试图寻找一种与形式因素对等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美学,未来主义主张在画面中营造动感,表现力量与速度。我们可以从巴拉的《路灯——光的研究》、《链子上的一条狗》以及波丘尼的雕塑《跨大步的人》中看到这一艺术理念的完美呈现。

在俄国的结构主义的艺术实践中,塔特林(Viadimir Tathin)认为,现代社会的艺术家应该是合格的机械师和工程师,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的艺术家。

受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影响的超现实主义者,是一群醉心于寻觅梦幻的艺术家,他们感兴趣的是发现和展现无意识的心态,使想象力获得自由,并试图突破符合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情景。因此在超现实主义者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那种独特的造型和奇异的梦幻意境的艺术语言。从超现实艺术大师达利的《记忆的永恒》、《内战的预感》中,我们就可以从中看到了这一艺术理念的完美体现。

20世纪后期,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日益提高,迎来了CG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些艺术流派的重心由“机器美学”和机械性艺术转向电子性艺术,以及综合行为、舞台、绘画、音乐、身体的互动媒介艺术,艺术的表达方式亦随之走向了多元化。而CG技术在现代电影工业中的运用则是上述几个艺术流派在现代社会中的电影工业领域中艺术语言和艺术理念的延续,只不过其艺术语言及艺术理念的表达载体不再仅仅局限于现成品艺术、身体艺术等,他们还可以有一种新的选择——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以及CG技术在现代电影工业中的大量运用,并不能片面地说CG技术会毁掉电影,或是限制了观者的思考空间。而相反地CG技术在现代电影工业中的辅助运用,更能够使电影艺术的表现臻于完善完美,更富艺术的张力和生命力。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CG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它所赋予电影的视觉效果越来越强烈。因此,当前摆在所有CG人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影片中平衡艺术与技术的因素,以达到商业与艺术的最佳契合点,这也是CG人今后需要继续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以下我便以美国现代电影工业中的两个例子来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新媒体CG技术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首先在《泰坦尼克号》中,主流电影的制作方式正在发生着一定程度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它也向人们展示了CG在影片中一个更加重要的应用方向——“看不见的特效”,CG技术与演员的表演之间是无缝的,人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看着一个CG的特效。比如经常被提起的一个镜头,杰克站在船头高呼“我是世界之王”(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蓝天大海之间,镜头从杰克的身上拉出泰坦尼克号的全景,观众恐怕很难想象光就这一个镜头就是由200个画面合成的。导演卡麦隆曾提到,“用了这么大量的CG特效,无非是为了让观众产生一种在船上的‘现场感’,从而体验到泰坦尼克号在首航时梦一般的辉煌和毁灭时难以言喻的悲哀。”对于CG技术应用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转变——CG技术可以营造的不仅仅是奇观,还可以是情感。

2000年《角斗士》,1亿美元是梦工厂成立以来的最大的手笔,但是《角斗士》却是以一种毫不张扬的方式将CG合成特技融入影片中,将一曲英雄的悲歌演绎得残酷悲壮又如泣如诉。当我们看到恢宏庞大的古罗马竞技场上万众欢腾的场面时,恐怕不会想到其中用了多少特效,当我们看到斑驳猛虎攻击罗素▪克洛时,会感到真实的恐惧。该片的主要制作公司之一Mill称自己的最大骄傲就是:“观众根本看不出来我们的工作,但是他们被感动了。”新媒体CG技术所达到的“看不见的特效”,以及CG技术与演员的表演之间天衣无缝的结合,无疑都是向人们说明了一个结论——艺术与技术之间不存在谁会取代谁或是谁毁掉谁的问题,他们是可以共同存在并且达到一个共同繁荣的关系的。

三 刚起步的中国“大片”

纵观新媒体艺术及CG技术在西方电影工业中的发展,再重新审视一下新媒体艺术及CG技术在我国电影工业中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在中国被忽略了。中国人自己的大片在哪里?第一个浮现在脑海中的大概是前不久热闹一时的《天地英雄》,再往前数,《英雄》也可以算一部,但那是国外做的,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大片”,而去年号称“中国高科技电影的扛鼎之作”的《极地营救》票房惨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大片”的实力薄弱。

中国的CG特效在国产电影中正式登场应该是从1995年周晓文指导的《秦颂》开始的,这是一部制作精良、场面恢弘、明星荟萃的历史大片,其中气势庞大的阿房宫就是由计算机制作完成的。据称,为了拍这部片子,周晓文曾亲自前往好莱坞考察计算机合成技术。

1996年,珠达电脑公司投资一亿元,拍摄大型电脑特技影片《大闹天宫》,导演张建亚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CG电影导演。但是由于当时演员与技术之间的矛盾、资金、技术、团队合作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大闹天宫》的最终流产,而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更拖垮了中国最大的、第一个民营电脑动画公司。《大闹天宫》的失败更“吓”倒了很大的一批投资商,使他们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不敢再涉足这类“高成本”电影。

1999年是中国CG电影史上相当重要的一年,一批敏感的电影导演,出于各自的目标,开始尝试在自己的影片中应用CG技术。张建亚首当其冲,距离《大闹天宫》流产的四年后,这位被媒体成为“电脑顽童”的导演在《紧急迫降》20多分钟的特技镜头中,使用了5分钟的三维动画影像,以及大量的模型与数字处理相结合的影像,创造了波音飞机空难危机的奇观效果;王瑞在《冲天飞豹》中,用CG技术想象了中国的新型战机,并用了180多个三维动画镜头表现了高难度的战机飞翔动作;还有《横空出世》、《大战宁沪杭》等。

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这些影片基本上集中在“主旋律电影”,由国家投入巨资进行制作,并非从市场的需求出发的,而且从票房来说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来说,CG技术的应用,在这段时间内也只是对国际高科技潮流的回应,而国产电影距离真正运用数码科技来创作、制作,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2001年,国内的CG人一定不会忘记中国的第一部数字电影短片——《青娜》》。5分钟的短片、200万人民币的制作费用,在国外也许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在2001年的中国算是大制作了。号称“第一部数字电影短片”和“中国的第一个虚拟偶像”的《青娜》在圈内很是热闹了一阵子,可是还未等到《青娜》与观众们见面,《青娜》就卷入了投资商们的官司中。

“《青娜》每分钟的制作费用为40万,不及国外的4%,制作时间仅有3个月,不及国外影片的创意时间。”这是《青娜》当年的宣传口号,现在回头来看,却让我们不得不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的症结真的只是钱吗?

2002年的《极地营救》是张建亚的第三部CG电影,“灾难冒险动作”加“数字特效”加“当红明星”,可谓比足了好莱坞大片的模式来做。上影为此专门给剧组配备了国内第一台数字摄影机,邀请了国内唯一的国家重点电脑图像图形研究室的专家教授加盟,力争将该片的视觉效果作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全片制作耗时半年多,上影数码共40人参与制作,主要三维软件是Maya,,后期使用Inferno、Flame、Shake等。全片共耗资2000万人民币,有300多个镜头(占全剧镜头的40%)镜头采用了电脑特技(40分钟),光这40分钟的特效便耗掉了1000万元。而且据称该片制作涉及了许多国内数字特技制作从未使用过的先进技术,如三维人体扫描、动态捕捉、大型的粒子特效等。可是尽管如此,张建亚也不否认《极地营救》还存在很多缺陷,而其中的特技难以媲美好莱坞的灾难片。对此他解释说:“我们现在还是起步摸索阶段。好比油锅起来了,要做饭了,还没酱油。这里的酱油就是技术问题、软件和软件技术升级等一系列问题。”事实上,情节上的某些漏洞和不合理,技术方面的一些硬伤终于没能挽回票房惨淡的结局。

下半年的《英雄》,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商业片,耗资3000万美金,收回2亿美金,该片无论从气势、规模、制作手法上来看都堪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但是遗憾的是,该片的特效是由澳大利亚的Animal logic、美国的Tweak film和The Orphanage共同完成,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制造”。

2003年,CG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数《天地英雄》。

这是第一部由哥伦比亚投资,却在国内(华龙数字电影制作中心)完成特效制作的影片,该片在“十一”上映之后,已经创造了今年国产大片的票房记录。在该片长达14个月的时间内,华龙共完成160多个特效镜头,总长度达到9分钟,这些特效镜头虽有不足之处,但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少,首先他再现了1000多年前的唐城,后期合成层数超过了250层,总数据达到了200GB;其次自行研发的插件制作“沙暴”特效;再次该片中的CG合成技术创造了多个“看不见”的镜头,营造战争的气氛。

虽然与好莱坞大片相比,《天地英雄》在特效方面的差距仍是很大,尤其是舍利的“蓝色冲击波”被各路人马批得几乎是“人仰马翻”,但是,与前面的影片相比,我们看到了他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大片”第一次被普通大众认可,并创造了票房的胜利。

回顾了CG技术从95年到2003年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到阻碍中国CG电影发展的现状主要为:资金缺乏,投资规模小;国产电影市场萎靡不振,大部分制作公司都停留在广告、MTV、电视片头的创作上。创作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鲜有独特的创新之处。

技术的滥用导致对情节把握的误差,以技术的突破来取代情节的合理性,无疑是哗众取宠;只注重设备投资,而忽略了人才的投资,很多的先进设备却无人会用,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大部分使用Maya、3ds max等商业软件,基本没有自行开发软件的能力;业内主流电影人士对数字技术的“旁观”态度。

透过现象,仔细的想一下到底原因最终制约了中国CG电影的发展呢?其实不难,我们可以从中国电影工业自己现行的体制本身来找原因。

我国电影工业的关键在于缺乏健全、开放、竞争和富有活力的电影创作和制作的产业环境和机制。没有条件,机制可以调动人去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制就是生产力。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转型首先面临的就是电影管理观念和制度的转型。在中国,电影曾经长期被简化地理解为政治宣传手段,被强制性作为政治意识形态载体来管理。电影被看作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载体,电影活动的空间仍然相当有限。政府机构通过法制和行政的方式规范电影生产,由于某些规定和制约也缺乏文化层次,与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文化特性存在一定距离。结果,不仅使中国大陆电影受到的公共性(政治、政策、道德、传统、习惯)限制比世界其他主要电影生产国家和地区相对严格,而且也比在大陆放映的海外和境外进口影片更为严格,甚至比国内的公共电视的限制都更加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电影的大众亲和力,弱化了电影在大众文化市场上竞争力度,也使电影的融资能力和回报率大打折扣。同时,单一的行政思维和僵化的管理模式,限制了创作思维和制作理念,使得大陆电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面对现实的开放性,在电影观念、形态和风格上也缺乏多样化和层次性,根本无法抓住观众。从1999年到2002年间出现的几部国产大片《紧急迫降》、《横空出世》、《大战宁沪杭》、《惊涛骇浪》,都是政府性投资。国家政府部门直接投资占了大部分而市场上的民间资本的融入仅为一小部分。这就决定了这些国产大片在一开始就失去了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的市场消费群,而且其投资规模都远远超过了目前中国电影的平均投资水平,其市场回收基本不可能,因此在票房收入与投资回报上都没能达到期望值。

振兴中国的电影工业只能从中国的电影工业自己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本民族文化特点,真正的实现电影创作和制作的产业环境和机制的转变,走出一条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产大片之路,而并非是对美国好莱坞电影单纯一味的模仿。

以上都是我们在观看过了这些影片、收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及相关媒体报道后所做出的总结,针对我国电影工业的现状,作为一个热爱电影的CG人,我们任重而道远。

❾ b站的影响力和创作力分别是什么意思

创造力是看你近期原创作品的个数与作品点赞,收藏,转发,投币情况给分数。

影响力是根据你粉丝在B站的活跃度给分数。

信用值默认就是满分100分,要是有违反投稿的规则会扣分。

参考答案:网页链接

阅读全文

与60秒创造影响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